EXCEL常用测量公式计算
几何标准差 excel计算公式
标题:深度解析几何标准差在Excel中的计算公式一、引言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中,几何标准差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数据波动性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对于衡量风险和资产收益的波动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Excel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函数和公式来计算几何标准差,从而更好地理解数据的波动情况。
本文将就几何标准差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在Excel中的应用进行全面的探讨。
二、几何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几何标准差是一种测量数据波动性的指标,它考虑了数据的波动率和波动性,对特殊值的影响较小。
对于一组数据集合X={x1, x2, x3, …, xn},计算几何平均数及几何标准差的计算公式如下:1. 计算几何平均数几何平均数GM= (x1 * x2 * x3 * … * xn)^(1/n)2. 计算几何标准差几何标准差GS= (x1/GM * x2/GM * x3/GM * … * xn/GM)^(1/n)通过以上公式,我们可以得到数据集合X的几何平均数及几何标准差,从而分析数据的波动情况。
三、Excel中的应用在Excel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函数和公式来计算几何标准差。
以下是在Excel中计算几何标准差的具体步骤:1. 将数据集合输入到Excel的一个单元格区域中;2. 利用以下函数计算几何平均数:=GEOMEAN(x1, x2, x3, …, xn)其中x1, x2, x3, …, xn为数据集合中的数据;3. 利用以下函数计算几何标准差:=EXP(STDEV(LN(x1, x2, x3, …, xn)))其中x1, x2, x3, …, xn为数据集合中的数据。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就可以在Excel中计算得到数据集合的几何平均数及几何标准差,从而更好地分析数据的波动情况。
四、个人观点及总结对于几何标准差及其在Excel中的计算公式,我个人认为它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测量数据波动性的指标,尤其适用于涉及资产收益和投资风险的领域。
纯Excel公式开发的施工测量数据计算表V1.4
纯Excel公式开发的施工测量数据计算表版本号:1.4功能:可以根据输入的起点桩号、各交点坐标、各交点的圆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支持不对称缓和曲线)直接生成标准的《直线曲线及转角表》和积木法平曲线参数表。
可以计算非对称基本型(直-缓1-圆-缓2)以及下列由其变化而成共6种线型的任意交角中边桩坐标。
1、单一完整缓和曲线;分缓1和缓2两种情况,此曲线为前直线、圆曲线和另一缓和曲线长度均为0的特殊曲线。
2、单一圆曲线,即前直线和缓和曲线长度均为零的曲线。
3、卵型曲线,即圆曲线长为0的曲线(前直线有无不限,此类曲线在程序中要加入防止R被作除数时出错)4、缓1+圆曲线型曲线,即缓2长度为零的曲线(前直线长度不限)5、圆曲线+缓2型曲线,即前直线和缓1长度为零的曲线。
6、单一直线,即所有缓和曲线和圆曲线的长度均为零的曲线(常用于路线终点直线计算,此类曲线需防止已知量为零并被当作被除数时出错)可以根据输入的桩号自动生成用于AutoCAD脚本绘图的代码,拷贝后保存为*.scr文件,在任意版本AutoCAD中加载展绘中线和桩号。
可以用近似公式计算竖曲线高程。
对于以变量赋值形式作为数据库的CASIOfx-5800P计算器程序,可自动生成交点法、积木法、竖曲线数据库。
使用说明:此表用纯Excel公式编成,理论上可计算多达30000个交点,但考虑到实际情况,只拉出了200个交点的表格,所有的已知数据在此表中输入,结果在《直曲表》中查看。
此表格经多条100公里以上的线路计算,误差均小于1mm,可用于设计数据复核。
因为很多线路的桩号,缓和曲线参数,主点桩号等数值均只取2位小数,而交点坐标一般会给出小数点后三位,半径和缓和曲线长一般均为整数,用此表计算可以帮助有程序的朋友在建立数据库时提高计算精度。
又有朋友手上只有积木法的程序,对于交点法不想另编,本表又提供了一种从交点法表格直接转为积木法的功能,已知数据还是没有变,根据交点个数,拉了800行。
EXCEL测量公式计算
EXCEL测量公式计算在EXCEL中,可以使用各种公式来进行测量和计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测量公式和如何在EXCEL中使用它们的示例。
1.计数计数公式用于计算数据范围中的非空单元格数量。
在EXCEL中,可以使用COUNT函数来实现。
例如,如果您要计算A1到A10范围中的非空单元格数,可以使用以下公式:=COUNT(A1:A10)2.求和求和公式用于计算数据范围中的数字总和。
在EXCEL中,可以使用SUM函数来实现。
例如,如果您要计算A1到A10范围中的数字总和,可以使用以下公式:=SUM(A1:A10)3.平均值平均值公式用于计算数据范围中的平均值。
在EXCEL中,可以使用AVERAGE函数来实现。
例如,如果您要计算A1到A10范围中的平均值,可以使用以下公式:=AVERAGE(A1:A10)4.最大值和最小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公式用于计算数据范围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在EXCEL中,可以使用MAX和MIN函数来实现。
例如,如果您要计算A1到A10范围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可以使用以下公式:=MAX(A1:A10)=MIN(A1:A10)5.百分比百分比公式用于计算一些数值在另一个数值中的百分比。
在EXCEL中,可以使用百分比公式进行计算。
例如,如果您要计算A1单元格中的数值在B1单元格中的百分比,可以使用以下公式:=A1/B16.方差和标准差方差和标准差公式用于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在EXCEL中,可以使用VAR和STDEV函数来计算方差和标准差。
例如,如果您要计算A1到A10范围中的方差和标准差,可以使用以下公式:=VAR(A1:A10)=STDEV(A1:A10)这些是一些常见的测量公式和在EXCEL中使用它们的示例。
通过使用这些公式,您可以轻松地计算和测量数据,以便更好地分析和理解数据的特征和趋势。
excel坐标正算的计算公式
excel坐标正算的计算公式摘要:1.Excel坐标正算简介2.Excel坐标正算公式3.如何使用Excel进行坐标正算4.坐标正算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正文:Excel坐标正算是一种通过已知的两个点坐标,计算出它们之间的距离、方位角等地理信息的方法。
在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Excel坐标正算的计算公式、操作步骤以及实际应用案例。
一、Excel坐标正算简介Excel坐标正算主要基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公式和三角函数关系。
通过已知的两个点坐标,计算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角。
二、Excel坐标正算公式1.距离公式:距离= sqrt((x2-x1)^2 + (y2-y1)^2)其中,(x1, y1)和(x2, y2)分别为两个点的坐标。
2.方位角公式:方位角= atan((y2-y1)/(x2-x1))其中,(x1, y1)和(x2, y2)分别为两个点的坐标。
三、如何使用Excel进行坐标正算1.打开Excel,新建一个工作表。
2.在A1、B1单元格分别输入第一个点的横纵坐标,例如(x1, y1)。
3.在A2、B2单元格分别输入第二个点的横纵坐标,例如(x2, y2)。
4.在C1单元格输入距离公式:=SQRT((A2-A1)^2 + (B2-B1)^2)5.在C2单元格输入方位角公式:=ATAN((B2-B1)/(A2-A1))四、坐标正算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1.工程测量:在土地测量、建筑施工等领域,通过坐标正算计算两点间的距离和方位角,以指导实际工作。
2.地理信息系统:在GIS数据处理中,坐标正算常用于计算地图上的两点距离和方向,以便进行路径规划、地理分析等。
3.数据分析:在数据分析领域,坐标正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空间分布,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总之,Excel坐标正算作为一种实用的计算方法,在各种场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Excel测量数据转换公式
Excel测量数据转换公式简要说明:这些公式属于在测量处理数据时,可在excel中运用的公式:1. 六十进制度分秒化为十进制度:=SIGN(A1)*(INT(ABS(A1))+INT((1e-10+ABS(A1)-INT(ABS(A1)))*100)/60+MOD(ABS(A1*1 00)-INT(ABS(A1*100)),1)/36)2. 十进制度化为六十进制度分秒:=SIGN(A1)*(INT(ABS(A1))+INT((ABS(A1)-INT(ABS(A1)))*60)/100+(ABS(A1*60)-INT(ABS (A1*60)))*60/10000)3. 反算方位角(弧度):=IF((ACOS((△X+0.00001)/(SQRT(POWER(△X,2)+POWER(△Y,2))))*SIGN(△Y)+2*PI())>2*PI(),(ACOS((△X+0.00001)/(SQRT(POWER(△X,2)+POWER(△Y,2))))*SIGN(△Y)), (ACOS((△X+0.00001)/(SQRT(POWER(△X,2)+POWER(△Y,2))))*SIGN(△Y)+2*PI()))4. 弧度化为度.分秒(00.0000)=SIGN(A1*180/PI())*(INT(ABS(A1*180/PI()))+INT((ABS(A1*180/PI())-INT(ABS(A1*180/PI( ))))*60)/100+(ABS(A1*180/PI()*60)-INT(ABS(A1*180/PI()*60)))*60/10000)5. 度.分秒化为弧度=PI()/180*SIGN(A1)*(INT(ABS(A1))+INT((1e-10+ABS(A1)-INT(ABS(A1)))*100)/60+MOD( ABS(A1*100)-INT(ABS(A1*100)),1)/36)6. ABS(number) :返回给定数值的绝对值,即不带符号的数值。
试验检测最常用的Excel函数公式大全
Excel是工作中最常用的电脑办公工具之一,做试验的免不了要做资料算结果。
搞清楚它的一些使用小技巧,工作效率那是往上嗖嗖的蹭啊。
下面这些绝对不能错过公式大全让你轻松起来!零、随机数1、随机数函数:=RAND()首先介绍一下如何用RAND()函数来生成随机数(同时返回多个值时是不重复的)。
RAND()函数返回的随机数字的范围是大于0小于1。
因此,也可以用它做基础来生成给定范围内的随机数字。
生成制定范围的随机数方法是这样的,假设给定数字范围最小是A,最大是B,公式是:=A+RAND()*(B-A)。
举例来说,要生成大于60小于100的随机数字,因为(100-60)*RAND()返回结果是0到40之间,加上范围的下限60就返回了60到100之间的数字,即=60+(100-60)*RAND()。
2、随机整数=RANDBETWEEN(整数,整数)如:=RANDBETWEEN(2,50),即随机生成2~50之间的任意一个整数。
上面RAND()函数返回的0到1之间的随机小数,如果要生成随机整数的话就需要用RANDBETWEEN()函数了,如下图该函数生成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100的随机整数。
这个函数的语法是这样的:=RANDBETWEEN(范围下限整数,范围上限整数),结果返回包含上下限在内的整数。
注意:上限和下限也可以不是整数,并且可以是负数。
一、数字处理1、取绝对值=ABS(数字)2、取整=INT(数字)3、四舍五入=ROUND(数字,小数位数)二、判断公式1、把公式产生的错误值显示为空公式:C2=IFERROR(A2/B2,"")说明:如果是错误值则显示为空,否则正常显示。
2、IF多条件判断返回值公式:C2=IF(AND(A2<500,B2="未到期"),"补款","")说明:两个条件同时成立用AND,任一个成立用OR函数。
EXCEL常用测量公式计算
EXCEL常用测量公式计算Excel是一种常用的电子表格软件,可以进行各种数据计算和测量。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测量公式,以及如何在Excel中应用这些公式。
1.SUM(求和):将一系列数字相加。
在Excel中,可以使用SUM函数来计算一列或一组数的总和。
例如,如果要计算A1到A10区间中的数字总和,可以使用以下公式:=SUM(A1:A10)。
2.AVERAGE(平均值):计算一组数字的算术平均值。
使用AVERAGE函数,可以计算一列或一组数字的平均值。
例如,要计算A1到A10区间中的数字的平均值,可以使用以下公式:=AVERAGE(A1:A10)。
3.MAX(最大值)和MIN(最小值):找到一组数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MAX函数返回一组数字中的最大值,MIN函数返回一组数字中的最小值。
例如,要找到A1到A10区间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可以使用以下公式:=MAX(A1:A10)和=MIN(A1:A10)。
4.COUNT(计数):计算一组数字中非空单元格的数量。
COUNT函数可以计算一组数字中非空单元格的数量。
例如,要统计A1到A10区间中的非空单元格数量,可以使用以下公式:=COUNT(A1:A10)。
5.COUNTIF(计数条件):根据给定条件计算一组数字中符合条件的单元格数量。
COUNTIF函数可以根据给定的条件计算一组数字中符合条件的单元格数量。
例如,要计算A1到A10区间中大于10的数字的数量,可以使用以下公式:=COUNTIF(A1:A10,">10")。
6.SUMIF(求和条件):根据给定条件计算一组数字中符合条件的单元格的总和。
SUMIF函数可以根据给定的条件计算一组数字中符合条件的单元格的总和。
例如,要计算A1到A10区间中大于10的数字的总和,可以使用以下公式:=SUMIF(A1:A10,">10")。
7.AVERAGEIF(平均值条件):根据给定条件计算一组数字中符合条件的单元格的平均值。
用excell计算测量的公式
在excel表格中用公式计算测量数据用坐标计算方位角公式(格式为:“度.分秒”):=180+N(TRUNC(ATAN((I5-I4)/(H5-H4))*180/PI()))+N(TRUNC((ATAN((I5-I4)/(H 5-H4))*180/PI()-TRUNC(ATAN((I5-I4)/(H5-H4))*180/PI()))*60))/100+ROUND(((A TAN((I5-I4)/(H5-H4))*180/PI()-TRUNC(ATAN((I5-I4)/(H5-H4))*180/PI()))*60-TR UNC((ATAN((I5-I4)/(H5-H4))*180/PI()-TRUNC(ATAN((I5-I4)/(H5-H4))*180/PI())) *60))*60,0)/10000“度.分秒”转换为“度”的计算公式:=INT(B6)+(INT(MOD(B6,1)*100)/60)+(MOD(B6,0.01)*10000/3600)“度”转换为“度.分秒”的计算公式:=INT(C6)+INT((C6-INT(C6))*60)/100+((C6-INT(C6))*60- INT((C6-INT(C6))*60))*60/10000坐标增量计算:△x=F6*COS(D6*PI()/180)△y=F6*SIN(D6*PI()/180)两坐标点间长度计算:=SQRT((C5-C4)*(C5-C4)+(B5-B4)*(B5-B4))“度”转换为“弧度”的计算公式:=RADIANS(d5) or =d5*pi()/180“弧度”转换为“度”的计算公式:=d5*180/pi()求方位角公式度格式:=(PI()*(1 - SIGN(B3-$B$1) / 2) - ATAN((A3-$A$1) /(B3-$B$1)))*180/PI()Excel 中求方位角公式:a1,b1放起始点坐标 a3,b3放终点坐标。
测量员专用·常用测量公式计算表(excel自动计算)
2.049
4△x-△Y
△x
1.0 5△x-△Y
0.033 0.134 0.303 0.543 0.858
6△x-△Y 7△x-△Y 8△x-△Y 9△x-△Y 10△x-△Y
1.252 1.734
说明:小区30米内半径的建筑物、道路各类管网、 绿化设施的圆曲线放样。△X视半径大小取0.5、1 、2米等,△x-△Y之值为以切线为X轴上△x点之垂
Y 1203.923 850.000
200.000 100.000
B
1000.000
D
1113.205
F
1100.000
H
1086.603
J
1000.000
1200.000 1203.923 1000.000 850.000 900.000
S= 49087.385
b 10.500 a° ′ ″ 60 25 30 a° ′ ″ 60 25 30
1649.336
11
视距公式计算
测站高程 仪高 350.000 1.500
尺高 天顶 ° 2.500 距 88
′ ″ 视距 120.000 平距 119.910 25 36
高 程
352.294
12
量距公式计算
测站高程 量距 350.000 52.320
高差 尺长改正k 高差改正 丈量温度 温度改正
1.523 0.0000053 -0.022 35.0
P
点
A
A
a1
b2 C B
b1 a2
C
B
P
X 4992.542 5681.042 5856.235 5479.121
Y 29674.500 29849.997 29233.513 29282.875
测绘常用EXCEL计算公式
测绘常用EXCEL计算公式测绘工作是一个涉及测量、分析和计算的专业领域,其中计算部分经常使用Excel来完成。
下面是一些测绘常用的Excel计算公式。
1. 坐标转换公式:在测绘中,坐标转换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可以使用Excel来进行坐标的转换。
常见的公式包括:-直角坐标转换为极坐标:可以使用公式"=ATAN2(Y/X)"来计算。
-极坐标转换为直角坐标:可以使用公式"=X*COS(Y)"和"=X*SIN(Y)"来计算。
2.距离和角度计算:在测绘中,经常需要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和角度。
下面是常用的公式:-距离计算:可以使用公式"=SQRT((X2-X1)^2+(Y2-Y1)^2)"来计算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角度计算:可以使用公式"=ATAN2(Y2-Y1,X2-X1)"来计算两点之间的方位角。
3.曲线元素计算:在道路和铁路设计中,经常需要计算曲线元素,如曲线半径、切线长度和切线偏角。
下面是一些公式:-曲线半径计算:可以使用公式"=L^2/24R"来计算曲线半径,其中L为曲线长度,R为曲线反曲率。
-切线长度计算:可以使用公式"=R*TAN(A/2)"来计算切线长度,其中R为曲线半径,A为切线偏角。
-切线偏角计算:可以使用公式"=2*ATAN(L/(2*R))"来计算切线偏角,其中L为切线长度,R为曲线半径。
4.面积和体积计算:在土地测量和容积测量中,需要计算面积和体积。
下面是常见的计算公式:-面积计算:可以使用公式"=SUMPRODUCT(($A:$A=B1)*($C:$C=C1)*($D:$D=D1)*($E:$E-E1))"来计算条件下的面积,其中B1、C1和D1为条件,E1为面积值。
-体积计算:可以使用公式"=SUMPRODUCT(($A:$A=B1)*($C:$C=C1)*($D:$D=D1)*($E:$E-E1)*($F:$F-F1))"来计算条件下的体积,其中B1、C1、D1为条件,E1为面积值,F1为高度值。
excel如何计算坐标距离和距离的公式
Excel如何计算坐标距离和距离的公式在Excel中,我们可以方便地计算两个坐标之间的距离。
这种功能常常在地理定位、测量、航空和航海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Excel计算坐标之间的距离,并提供相关的公式。
1. 坐标系与坐标距离在开始计算坐标距离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坐标系的概念。
在地理定位中,常用的坐标系有经纬度坐标系和直角坐标系。
在Excel中,我们一般使用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坐标,其中横坐标表示X轴,纵坐标表示Y轴。
坐标距离是指从一个坐标点到另一个坐标点的直线距离。
在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可以使用勾股定理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2. 计算坐标距离的公式在Excel中,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两个坐标之间的距离:距离 = SQRT((X2-X1)^2 + (Y2-Y1)^2)其中,X1和Y1表示第一个坐标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X2和Y2表示第二个坐标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表示乘方运算,SQRT表示开平方运算。
例如,我们有两个坐标点A(3, 4)和B(6, 8),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距离 = SQRT((6-3)^2 + (8-4)^2)根据公式计算得到距离为5。
3. 使用Excel函数计算坐标距离在Excel中,可以使用内置的函数来计算坐标距离。
常用的函数有SQRT、POWER和SUM。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POWER函数来计算两点横坐标的差的平方:DeltaX = POWER(X2-X1, 2)然后,我们可以使用POWER函数来计算两点纵坐标的差的平方:DeltaY = POWER(Y2-Y1, 2)最后,我们可以使用SUM函数将两个平方和相加,并使用SQRT函数将结果开平方,得到距离:距离 = SQRT(SUM(DeltaX, DeltaY))通过使用Excel函数计算坐标距离,可以更加灵活地应用在复杂的数据计算中。
4. 总结本文介绍了如何使用Excel计算坐标之间的距离,并提供了两种计算公式。
excel标准离差的计算公式
Excel中标准离差的计算公式是如何?在统计学中,标准差是一种常见的测量数据离散程度的方法。
在实际工作和研究中,我们经常需要使用Excel来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因此了解Excel中标准离差的计算公式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Excel中标准离差的计算公式。
一、标准离差的概念标准离差是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的一种度量。
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观测值与其平均值的偏离程度,标准离差越大,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反之则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使用标准离差来衡量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标准离差的计算公式如下:其中,σ代表标准离差,x代表观测值,μ代表平均值,n代表观测值的个数。
二、Excel中标准离差的计算方法在Excel中,我们可以使用STDEV函数来计算一组数据的标准离差。
STDEV函数的语法如下:=STDEV(数字1, [数字2], …)其中,数字1、数字2等代表要计算标准离差的一组数据。
如果我们要计算A1到A10单元格中的数据的标准离差,可以使用以下公式:=STDEV(A1:A10)这样就可以得到A1到A10单元格中数据的标准离差。
另外,如果我们的数据集中包含空值,可以使用STDEVP函数来计算标准离差。
STDEVP函数的语法与STDEV函数相似,只是多了一个P,表示总体标准离差。
例如:=STDEVP(A1:A10)三、Excel中标准离差计算公式的应用举例为了更好地理解Excel中标准离差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来加深理解。
假设我们有一组数据如下:90, 85, 88, 92, 78, 85, 80我们可以使用Excel中的STDEV函数来计算这组数据的标准离差。
具体操作如下:在Excel的一个单元格中输入数据90, 85, 88, 92, 78, 85, 80;在另一个单元格中输入=STDEV(选择包含数据的单元格范围),按下回车键;按下回车键后,即可得到这组数据的标准离差。
EXCEL测量公式计算
EXCEL测量公式计算Excel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电子表格软件,它不仅可以进行简单的数据录入和整理,还可以进行各种复杂的计算和分析。
测量是Excel中常用的一种计算方式,它可以用于计算行程、面积、容量等各种测量值。
在Excel中,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方法来计算测量公式,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测量公式计算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使用Excel的内置函数来计算测量公式。
Excel中有很多内置函数可以进行测量计算,例如SUM函数可以用于计算其中一列或其中一行的和,AVERAGE函数可以用于计算其中一列或其中一行的平均值,MAX函数可以用于计算其中一列或其中一行的最大值,MIN函数可以用于计算其中一列或其中一行的最小值等等。
这些函数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计算各种测量值。
第三种方法是使用Excel的插入功能来进行测量公式计算。
Excel的插入功能提供了各种图表和图形,我们可以使用这些图表和图形来可视化测量结果。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Excel的柱形图功能来绘制各种测量数据的柱形图,以便更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变化情况;我们也可以使用Excel的饼形图功能来绘制各种测量数据的饼形图,以便更直观地比较不同数据的占比情况等等。
除了以上三种方法,我们还可以使用Excel的条件格式功能来进行测量公式计算。
条件格式功能可以根据设置的条件来自动填充单元格的颜色、字体、边框等样式,以便更明显地显示数据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条件格式功能来设置其中一列的单元格颜色,使大于一些值的单元格显示为红色,小于一些值的单元格显示为绿色,以便更直观地判断数据的大小情况。
校正的测定系数的计算公式excel
校正的测定系数的计算公式excel标题:校正的测定系数的计算公式Excel校正的测定系数是在实验测量中常用的一种指标,用于衡量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我们经常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校正,以提高测量的精度和可信度。
在Excel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函数和公式来计算校正的测定系数。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
我们需要准备两列数据,一列是实际测量值,另一列是校正值。
这两列数据可以是实验测量得到的数据,或者是模拟计算得到的数据。
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Excel的内置函数来计算校正的测定系数。
其中一个常用的函数是相关系数函数CORREL。
该函数可以计算两个数据集之间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在-1到1之间,数值越接近1表示两个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越强。
假设我们的实际测量值存储在A列,校正值存储在B列。
我们可以在C列使用CORREL函数来计算校正的测定系数。
具体的公式为:=CORREL(A1:A10, B1:B10)。
这里的A1:A10和B1:B10是实际测量值和校正值的数据范围。
除了相关系数函数,我们还可以使用其他的统计函数来计算校正的测定系数。
例如,平均值函数AVERAGE可以计算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函数STDEV可以计算数据的标准差。
校正的测定系数可以通过标准差除以平均值得到。
假设我们的实际测量值存储在A列,校正值存储在B列。
我们可以在C列使用AVERAGE函数来计算实际测量值的平均值,具体的公式为:=AVERAGE(A1:A10)。
然后,在D列使用STDEV函数来计算实际测量值的标准差,具体的公式为:=STDEV(A1:A10)。
最后,在E列使用公式=D1/C1来计算校正的测定系数。
除了以上的函数和公式,我们还可以利用Excel提供的图表工具来可视化校正的测定系数。
通过绘制散点图或线性回归图,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实际测量值和校正值之间的关系。
在绘制图表时,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并添加标题、轴标签等元素,以使图表更加清晰易懂。
excel公式大全-包含所有excel函数
excel公式大全-包含所有excel函数Excel 公式大全包含所有 Excel 函数在当今数字化办公的时代,Excel 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而在 Excel 中,公式和函数的运用则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关键。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 Excel 中各种常用的公式和函数,帮助您轻松应对各种数据处理任务。
一、数学运算函数1、 SUM(求和函数)SUM 函数用于对指定范围内的数值进行求和。
例如,要计算A1:A10 单元格区域的总和,可以使用公式=SUM(A1:A10) 。
2、 AVERAGE(平均值函数)AVERAGE 函数用于计算指定范围内数值的平均值。
例如,要计算B1:B10 单元格区域的平均值,公式为=AVERAGE(B1:B10) 。
3、 MAX(最大值函数)MAX 函数用于返回指定范围内的最大值。
例如,要找出 C1:C10 单元格区域中的最大值,使用=MAX(C1:C10) 。
4、 MIN(最小值函数)MIN 函数则用于返回指定范围内的最小值。
例如,计算 D1:D10 单元格区域的最小值,公式为=MIN(D1:D10) 。
5、 COUNT(计数函数)COUNT 函数用于计算指定范围内包含数值的单元格数量。
比如,统计 E1:E10 中包含数值的单元格个数,公式是=COUNT(E1:E10) 。
6、 COUNTIF(条件计数函数)COUNTIF 函数用于根据指定条件计算单元格的数量。
例如,要计算 F1:F10 中大于 50 的数值的个数,公式为=COUNTIF(F1:F10,">50")。
二、文本处理函数1、 LEFT(从左侧提取文本函数)LEFT 函数可以从文本字符串的左侧提取指定数量的字符。
例如,从 A1 单元格中的文本“Hello World”提取前 5 个字符,公式为=LEFT(A1,5) 。
2、 RIGHT(从右侧提取文本函数)RIGHT 函数与 LEFT 函数相反,用于从文本字符串的右侧提取指定数量的字符。
excel常用公式大全(共35张PPT)
多工作表或工作簿的操作
同一工作簿中的某一个公式中引用不同工作
表中的数据,要引用的单元格地址前加表名 字和感叹号!
如:=sheet3!E3+sheet3!F3
一个公式中引用不同工作簿中的数据,要在
引用的单元格地址前加工作簿的名字,并用 方括号括起来
如:=[cjb.xls]sheet3!E3+[cjb.xls]sheet3!F3
工作表的格式化
单元格格式的设置: 选定单元格或区域
选择菜单[格式]→[单元格]
设置数字格式:两位小数、千位分隔
字体、对齐方式、边框底纹等,EXCEL表格要加
边框线,打印的时候才有边线
合并及居中
选择菜单[格式]→[条件格式]设置带条件的格式,如: 小于60分的成绩显示红色粗体,背景为兰色
使用[格式刷]或[选择性粘贴]复制格式
总”命令
• ●在“分类汇总”对话框中选择分类的字段
(与排序字段相同),汇总的方式,汇总的 项(统计的数值字段)
清除分类汇总
• “编辑“里的“撤消分类汇总”命令(若
已按了1、2或3分级显示,则需多次按 “撤消显示分级层次”至到出现“撤消分 类汇总”为止),
• 方法二:在“分类汇总”对话框中按“全部删
工作表的格式化
自动套用格式
菜单[格式]→[自动套用格式]
样式(格式的组合)
菜单[格式]→[样式] 添加、修改、删除、应用样式
拆分和冻结工作表
• 拆分工作表窗口
– 工作表拆分成多个窗格,在拆分窗口中查看工作表的不同部 分内容
– 选择菜单 [窗口]→[拆分]
• 冻结工作表窗口
– 冻结工作表中某几行或几列单元格的显示 – 选择菜单 [窗口]→[拆分]
EXCEL计算公式(加减乘除)excel公式计算
=((k3:k42)-$k$3)*COS(ATAN(($D$42-$D$3)/($C$3-$C$42)))+((l3:l42)-$l$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SIN(ATAN(( $D$42-$D$3)/($C$3-$C$42)))
=((bc3:bc42)-$bc$3)*COS(ATAN(($D$42-$D$3)/($C$3-$C$42)))+((bd3:bd42)-$bd$3)*SIN( ATAN(($D$42-$D$3)/($C$3-$C$42)))
=((bg3:bg42)-$bg$3)*COS(ATAN(($D$42-$D$3)/($C$3-$C$42)))+((bh3:bh42)-$bh$3)*SIN( ATAN(($D$42-$D$3)/($C$3-$C$42)))
注意观察表格的范围以检测自己所选区域的正确与否同上
EXCEL计算公式(加减乘除)excel公式计算
excel公式计算计算公式选中E3输入如下公式=((C3:C42)-$C$3)*COS(ATAN(($D$42-$D$3)/($C$3-$C$42)))+((D3:D42)-$D$3)*SIN(ATAN(( $D$42-$D$3)/($C$3-$C$42))) 其中 *代表乘, /代表除, $c$3代表固定地址c3, ATAN代表反正切函数,
=((ae3:ae42)-$ae$3)*COS(ATAN(($D$42-$D$3)/($C$3-$C$42)))+((af3:af42)-$af$3)*SIN( ATAN(($D$42-$D$3)/($C$3-$C$42)))
EXCEL表工程量计算式函数公式
E X C E L表工程量计算
式函数公式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EVALUATE(SUBSTITUTE(SUBSTITUTE($a1,"[","N("""),"]",""")+"))
计算公式的文字说明,如“侧墙、屋顶”等,必须用“[]”括起,而且只能紧跟在数字前面。
如:
用法说明。
如工程量计算式在A1,则将光标点到B1单元格。
点插入-函数-定义。
名称随意定义(如:XX),在最下面引用位置输入以上公式。
涂色部分为计算式所在单元格,套用可对应修改。
完成后在B1单元格输入=XX,就会自动计算。
=EVALUATE(SUBSTITUTE(SUBSTITUTE(E6,"[","*ISTEXT(""["),"]","]"")"))
计算公式的文字说明,如“侧墙、屋顶”等,必须用“[]”括起,而且只能紧跟在数字后面
用法同上。
excel二次平均法计算公式
excel二次平均法计算公式【最新版】目录1.引言:介绍 Excel 二次平均法计算公式的背景和用途2.二次平均法计算公式:详细解释二次平均法计算公式的原理和构成3.Excel 实现二次平均法计算公式:介绍如何在 Excel 中使用二次平均法计算公式4.应用案例:展示二次平均法计算公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5.总结:总结二次平均法计算公式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正文引言:在数据分析和统计中,平均值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方法。
然而,在面对复杂数据集时,简单的平均值可能无法准确反映数据的真实情况。
这时,二次平均法计算公式就派上用场了。
本文将介绍 Excel 二次平均法计算公式的原理、实现方法以及应用案例。
二次平均法计算公式:二次平均法计算公式,又称加权平均法,是指对一组数据进行两次平均计算,第一次按原始数据进行平均,第二次按数据的平方进行平均,然后再将第二次的平均值开平方。
二次平均法计算公式的原理是通过对数据进行平方处理,降低异常值对结果的影响,从而使结果更加稳定。
其计算公式为:二次平均值 = √[Σ(xi^2) / N]其中,xi 表示每个数据点,N 表示数据点的数量。
Excel 实现二次平均法计算公式:要在 Excel 中实现二次平均法计算公式,需要使用 Excel 的 IF函数以及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
以下是一个示例:假设有一组数据:5, 10, 15, 20, 25。
我们希望计算这组数据的二次平均值。
在 Excel 中,可以输入以下公式:=IF(COUNT(细胞范围)=1, 细胞范围,SQRT(SUM(细胞范围^2) / COUNT(细胞范围)))将上述公式中的“细胞范围”替换为实际数据所在的单元格范围,即可计算出二次平均值。
应用案例:假设一家公司有 10 名员工,他们的月工资分别为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 10000, 11000, 12000, 13000, 140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 用 公 式 计 算
距 1 坐标正算 离
水 平 角
°
′
″
X
1256.120 1372.740
Y
23457.580 23487.993 后点
求点21
X
2569.950 1253.655
Y
23206.780 23535.776
120.520 78.235
夹角
21
36 25 等 腰 边 长 5 0.033 6△x-△Y 0.134 7△x-△Y 0.303 8△x-△Y 0.543 9△x-△Y 0.858 10△x-△Y
° 89
′
″
底边长度 7.047 1.252 1.734
方法:用10米的一半细线固定夹角的一边 及顶点,移动另5米使线的两端长度等于 左侧的计算长度即得到需要的夹角
6 7 8 9 10
圆
面
积
S=π R²
R
125.000
S= 49087.385 a R R R
12.500 25.000 25.000
椭 圆 面 积 扇 形 面 积 弓形面积 圆环面积
S=π /4*a*b (式中a为长半径、b为短半径) S=a/360*π *R²(其中a为扇形弧所对圆心角)
b a°
25 36 高差改正
视距 120.000 丈量温度 35.0 顶角 ° 45 a 82 b
平距
119.910
高程
352.294 所求点高程 351.523 所求边 100.000 Sa= 139.265 Sb= 110.068 Sc= 所求边 Sc= 150.945
0.0000053
Sb
-0.022
常 用 公 式 计 算
20 手工放任意角度 (不用仪器)
手工放任意小半径 圆曲线(不用仪器) 配合上面公式使用 切线正支距法
支导线计算 5个点以内 只需在β 栏输入平角 S栏输入距离和A,B 坐标即可
等腰三角形法 两腰设置长度为5米
15.0 半径 转角 56 45 20 8.103 切线 2.049 矢距 △x 1.0 △x-△Y 2△x-△Y 3△x-△Y 4△x-△Y 5△x-△Y
2 3 4
坐标反算 三角形面积计算 任意四边形 面积计算
距
离
25 25 25 角点 102 36 45 求点1 方 位 角
13.775 16 32 45 S=0.5×abs(Ax*By+Bx*Cy+ Cx*Ay-Ay*Bx-By*Cx-Cy*Ax) S=0.5×abs(Ax*By+Bx*Cy+
A
X
Y
17
二元一次方程 (X,Y为未知数)
a1*X+b1*Y=c1 a2*X+b2*Y=c2
18
三元一次方程组 (X,Y,Z为未知数)
a1*X+b1*Y+c1*Z=d1 a2*X+b2*Y+c2*Z=d2 a3*X+b3*Y+c3*Z=d3
a、b、c为系数,d为常数项
19
等边多边形面积
5×边长 25
面 积 1075.3
6×边长 28
(系数)a (系数)b 1.50 2.50 a1 b1 3.50 -1.00 a2 b2 (系数)a (系数)b 1.50 1.50 a1 b1 3.00 -2.00 a2 b2 2.50 2.00 a3 b3 X= 1.0000 Y= 2.0000 面 积 7×边长 面 积 2036.9 3270.5 30
Sa b Sc
温度改正 0.009
13
说明:如右图所示,在角度栏 输任两个角值和在已知边栏 输入任意一边的值即可计算 说明:已知Sa,Sb,和∠c 求Sc,∠a,∠b Sc²=a²+b²-2*Sa*Sb*cos c ∠a,∠b用正弦定理求
′
26 54
″
35 06
c
平 距 52.307 已知边 Sa 100.000
常 用 公 式 计 算
11 12 视距公式计算 量距公式计算
三角形求边 已知两角一边 (正弦定理求边) 三角形求边、角 已知两边及一夹角 (余弦定理求边) 测站高程 350.000 测站高程 350.000 仪高 1.500 量距 52.320 尺高 2.500 高差 1.523 天顶距
°
′
″
88 尺长改正k
a
c
顶角
°
78 51 50
′
27 18 13
″
Sb a
14
c Sc
b
Sa
c a= b= c
1.00 2.00
15 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一元N次方程求解 (本公式可算3-9次方 16 程的其中一个解)
公式:ax²+bx+c=0
其中a,b为系数,c为常数项
a1x^N+a2x^N-1+a3x^N-2 +a4x^N-3……+aNx+b=0 其中a为系数,b为常数项 (从后面低次项起输入)
说明:小区30米内半径的建筑物、道路各类管网、 绿化设施的圆曲线放样。△X视半径大小取0.5、1 、2米等,△x-△Y之值为以切线为X轴上△x点之垂 线、2△x-△Y为2倍△x点之垂线、以下类推。
曲中△x
7.129
曲中△Y
1.803
B
β S X Y
A
P1
P2
P3
P4
22
23
单一水准路线 简易平差计算 (不多余5点 ″ 30 ″ 30
S= 103.084 S= 329.567 S= 57.783 S=
1649.336
S=0.5*R²(a*π /180-sin a )
(其中a为弓形弧所对圆心角)
a°
60
S=π (R²-r²) (其中R为外圆半径,r为内圆半径)
25.000
r
10.000
B
X
Y
1203.923 850.000 200.000 100.000 1200.000 1203.923 1000.000 850.000 900.000
1013.205 1086.603 B S= 5000.040 100.000 B 200.000 D
B D F H J
1000.000 1113.205 1100.000 1086.603 1000.000
Cx*Dy+Dx*Ay-Ay*Bx-By*CxCy*Dx-Dy*Ax)
5
多边形面积 计算 (五至十边)
S=0.5×abs(Xi*Yi+1+Xi+1* Yi+2+……Xn*Y1-Yi*Xi+1Yi+1*Xi+2+……+Yn*X1)
1000.000 1200.000 1000.000 900.000 A 950.000 813.397 C 100.000 100.000 A 200.000 200.000 C 10000.000 S= 1000.000 1000.000 A 1013.205 1203.923 C 1173.205 1100.000 E 1086.603 950.000 G 950.000 813.397 I S= 44676.981
常 用 公 式 计 算
0
24
前方交会计算 余切公式计算
25
测边后方交会 解算后按单 三角形计算
154 25 36 78 56 27 310 25 41 120 57 06 43.78 28.67 60.35 0.06 32.56 2.705 4.03 9.39 11.45 2567.32 3067.25 3037.747 3010.061 2981.407 3007.739 3568.45 3600.68 3614.454 3580.540 3581.511 3527.208 A P1 P2 P3 B S1 352.24 283.96 259.43 405.32 S2 S3 S4 △h1 15.236 -20.326 12.352 2.815 △h2 △h3 △h4 350.233 H.P1 365.454 H.P2 345.116 H.P3 357.457 360.255 HA HB 360.255 Σ S= 1300.945 fh= 0.0546 N= 4 m= ± 0.013861 验 X Y 角 ° 点 ′ ″ 角 ° ′ ″ P 4992.542 29674.500 a1 53 07 44 b1 56 06 07 A C 5681.042 29849.997 a2 35 27 44 b2 66 40 44 B A a1 b2 b1 a2 5856.235 29233.513 C 说明:取两组计算之中数作为最后坐标值 B 5479.121 29282.875 P S.AB 323.498 S.BC 199.326 X Y 点 B A 5337.565 4283.504 S.AP 224.150 S.CP 125.715 A Sb 5050.537 4432.721 S.BP 197.768 B Sa 4990.869 4242.535 C 说明:余弦定理解算内角,单三角形计算两组 C Sc P 坐标取中值为最后计算结果 5116.527 4246.287 P
a
1.00 3.00 -256.8000
b
2.00
26 34 60 此 题 唯 一 解!
已知边 120.250 Sa 118.420 Sb
a5 b
a1 a6
a2 a7
X= -1.000 0.20 a3 -6.50 a8
0.50 -2.00
X1= X2= a4 a9
1.00 4.80
X=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