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讲义
农业气象学--甄文超-1第一讲-绪论
描述一地气候状况的气象要素的统计量,如平均值、 极端值、变率等。
气候学
研究气候的形成、变化和规律的科学。
联系天:天气气与是气在候大气的候联的系背与景下区形别成的,
天气是气候的基础; 气候是多年天气的综合
区别: 时间 天气 瞬时或短时 气候 长期
特点 瞬息万变 相对稳定
二 气象与农业
1 农业生物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2 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影响 3 气候资源与农业生产 4 农业气象灾害
2. 大气的垂直结构
.下垫面:指位于大气层底部,在地-气系统热量和 水分交换过程中能与大气层发生相互影响的地球 表面(陆面、水面、冰面、森林冠面和草面等)。
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底部明显,上界模糊。以 大气密度接近星际气体密度作大气上界的标准, 大气层顶约距地面2000-3000Km高度处。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分布、运动状 况及电离状态等物理特征,将大气分为五个层: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同时它能强烈吸收红外 线的能量,具有增温效应,因此又叫温室气体。
水汽: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水又是生物所必须的物质 之一;水汽能强烈吸收红外线的能量,对地球和大气有 增温和保温作用;水是在大气成分中唯一能在大气的常 温常压下进行相态变化的物质,云、雨、霜、雪、雷电 等都是水相态变化的结果。因此又叫天气变化的主角。
主要内容 四 地球大气
一 气象、天气和气候的含义
大气-地球表面的空气层
1 气象和气象要素
气象:就是由地球大气复杂运动所形成的各 种物理现象和各种物理过程,如风、云、雨、 雪、雾、霜和雷电、增温和降温过程、降水过 程等。
气象学:研究大气的各种物理现象和各种物 理过程的形成、发展和演替规律的科学。
农业气象学讲义
农艺师职称考试辅导讲义农业气象学第一节黑龙江灾害性天气与预防一、霜冻与冷害(一)霜冻1.霜冻的概念霜冻是指日平均气温高于0℃的温暖时期,地面和作物体表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使作物遭受冻害或死亡的现象,是由于低温造成的作物生理现象。
一般霜冻出现在春末和秋初作物生长季节的夜晚和凌晨。
形成霜冻的原因:一是发生大寒潮时,冷空气席卷的地区会剧烈降温,这叫平流霜冻;第二种是辐射霜冻。
在晴朗无风的夜晚,由于地表或作物强烈地向外辐射散热冷却时,霜冻随之而生;第三种叫平流辐射霜冻,它要在既有冷空气,又有地表散热作用时才发生。
霜与霜冻是两个不同概念。
霜是近地面水汽凝结现象,出现霜时植物可能受冻也可能不受冻,而霜冻是气温陡降,引起植物遭受伤害的现象。
气象上常以秋季最低气温降至0℃时作为霜冻指标,它必须与作物的是否受伤害相联系, 这是与霜的重要区别,群众常以“白霜”、“黑霜”加以区别。
2.霜冻的危害霜冻发生时,由于温度过低,植物细胞间隙的水分结冰,这些冰不断地从邻近细胞中夺取水分从而导致原生质胶体物质的凝固,细胞死亡。
最有害的是霜冻后植物受到阳光直接辐射,温度迅速升高,蒸发加强,受冻细胞来不及从根系吸水导致受凉部位枯萎、死亡。
作物受害程度因其品种、种类、器官的不同而异。
繁殖器官(花和蕾)最不抗低温,大多数情况下轻微或短时间的低温(0~2℃)即可使之受害。
扁桃、杏桃的开花期在-3℃低温即可产生危害。
早春谷类和豆类能忍受短时间的-8~-10℃的霜冻。
大豆、苘麻能耐-3~-5℃的霜冻。
3.霜冻的防御防御霜冻的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培育和选育抗霜冻能力强的品种;选择适当的播种期;根据小气候特征合理配置作物种类和品种。
此外还可采用灌水法、熏烟法、人工烟雾法及覆盖法等物理方法来进行防御。
由于霜冻发生在农作物生长期内,并且霜冻发生时间的年际变化大,所以就限制了各地区热量资源的充分利用。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霜冻危害,提高生产效益的潜力是巨大的。
《农业气象学》PPT课件 (2)
干热风 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主要气象灾害,是指引起作物大量 蒸腾的高温、低湿、较大风速的综合气象现象。 干热风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高温低湿型,雨后枯 熟型、旱风型。
40
(4)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
41
植物吸收利用CO2的状况,与周围空气的 CO2浓度有关。即浓度不同,CO2向叶内扩散 量不同,则光合速率不同。
的吸湿水和部分膜状水。 凋萎系数是作物可利用水量的下限,约为最大
吸湿量的1.5~2.0倍(p=1520 kPa)。 不同质地的土壤,凋萎湿度有明显差异,即随
着土壤砂性增加而减小,随着土壤粘性增加而增加。
32
表 不同作物的凋萎湿度(南京,%) —————————————————————— 作物名称 冬小麦 棉 花 向日葵 玉 米 大 豆 —————————————————————— 凋萎湿度 6.99 7.36 8.41 9.41 9.32 ——————————————————————
30 ~ 32 30 ~ 32 40 ~ 44 36 ~ 38
28
35
19
空气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00 相对速率
光合作用
0.75
作物生长 呼吸作用
0.50
0.25
0.00 0 10 20 30 40 温度℃
图 植物生长—温度曲线
20
空气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作物的生长,是有机物质的积累是在连续的、同时进 行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形成的。 即随着温度的升高, 作物的生命过程最初是加快的。当温度超过一定界限时,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就减弱下来。当温度更高时,作用 就停止了。也就是说,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有他们各 自的最低、最适和最高的温度。
34
(5)毛管断裂含水量 土壤中的毛管悬着水由于作物的吸收利用和土 壤的蒸发作用,其数量不断减少,当减少到一定程 度时,其连续状态断裂,从而停止了毛管悬着水的 运动,这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毛管断裂含水量。 毛管断裂含水量可视为土壤水分对作物有效性 的一个转折点。一般为田间持水量的65%左右,可 以此作为灌水的下限指标。
农业气象学讲解
一、绪论●气象:发生于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及物理过程。
●气象学:研究发生于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及其过程,总结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对未来天气做预测预报的科学。
二、大气1、干洁大气定义:指的是去除水分及固液态杂质的大气常定成分。
组成成分: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氩气、其它微量等。
2、干洁大气在环境中的作用(1)氮气:a、生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参与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大气中的氮元素进入生物体的途径:大气放电过程及生物固氮。
b、大气中性质比较稳定的气体,稀释氧浓度,稳定大气的组成及结构,保护生物体的生存。
(2)氧气:a、生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参与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b、氧气主要起氧化作用,通过有机物的氧化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所需。
(3)臭氧:吸收中短波紫外线;杀菌消毒;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
(4)二氧化碳:a、温室效应。
b、光合原材料3、大气中的水分来源:地表潮湿物体的蒸发蒸腾,并随气流向周围扩散。
分布:高温潮湿地区含量高,低温干燥地区含量低;地表含量高,高空含量低。
在大气中的作用:a、水汽是大气中常温常压下唯一能发生相态变化的成分;b、水汽是大气中能量传递的重要载体;c、具有强烈的温室效应。
4、大气中的杂质组成:灰尘、烟粒、盐粒、花粉、孢子、微生物、悬浮的液滴、冰晶等。
来源:自然源与人工源。
在环境中的作用:a、吸收、阻挡太阳辐射;b、对地面起保温作用;c、参与水汽凝结,为其凝结核;d、对生物生长发育有较大危害;5、大气的污染定义:污染:某些物质的增加使得环境中原有的平衡被打破,称造成了环境污染,这些造成污染的物质称污染物。
种类:含C类、含N类、含S类、含Cl类、粉尘、各类有机物、重金属颗粒等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a、对农业的影响:SO2、HF、NOx、Cl2、HCl等;b、酸雨与酸雾;c、温室效应:CO2、CH4、NOx等。
6、大气的分层厚度:a、物理上界:大气中发生的物理现象的最高高度,约1200Km。
农业气象学课程讲稿
农业⽓象学课程讲稿第⼀章绪论§1.1⽓象学⽓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象学,⽓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我们知道,由于地球引⼒的作⽤,地球周围聚集着⼀个⽓体圈层——⼤⽓圈。
什么是⼤⽓?包围地球的空⽓称为⼤⽓。
在地表,⼤⽓分布⼴⽽厚。
我们⼈类⽣活在地球⼤⽓的底部,并且⼀刻也离不开⼤⽓。
就象鱼离不开⽔,⽠离不开秧⼀样。
表太阳⼤⽓圈地球上最⾼峰(珠峰)8848m,8.848/1200=7.5‰地球最低洼地(死海沿岸)-392m,⼤⽓最厚处1200km+392m=?⼤⽓组成:⽔,N2,O2,Ar, CO2 ,H2 ,O3 …..,太阳辐射是地球⼤⽓运动的驱动⼒,太阳辐射通过⼤⽓到达地⾯。
辐射⼤⽓地⾯1. 在地球⼤⽓中,不断地发⽣着各种各样的物理过程(辐射、冷却、蒸发、凝结)和物理现象(风、⾬、雪、电、雾、露、霜、雹)——⽓象。
⽓象学:研究⼤⽓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指导⽣产实践的科学。
⼤⽓中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可以⽤⼀些物理量来表⽰。
(1)⽤温度表⽰⼤⽓冷暖程度。
热量、积温。
候均温稳定通过10℃、22℃的时间划分春夏秋冬四季。
⽓候带划分指标:最热⽉⽓温=10℃为温带和寒带分界线,最冷⽉⽓温=18℃为热带和温带分界线。
(2)空⽓湿度表⽰⼤⽓⼲湿程度,⼈体最适的是50~70%,范围0~100%。
(3)降⽔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的液态或固态⽔,包括⾬、雪、冰雹等(mm)。
降⽔量表⽰降⾬/雪的多少。
年降⽔量400mm、800mm为⼲旱半⼲旱、湿润半湿润分界。
年降⽔量>400mm可植乔⽊;300~400mm耐⽤旱乔⽊,适于灌⽊;200~300mm灌⽊下限;<200mm植树难以成活。
西北⼲旱区年降⽔量<200mm,⽆灌溉便⽆农业,是天然的放牧畜牧业的集中分布区。
我国东部季风区,800mm(多⾬年900mm)年等⾬量线⼤致经过秦岭、伏⽜⼭、淮河⼀带,将东部分为半湿润的北⽅和湿润的南⽅(旱作不需灌溉),长江中下游以南年降⽔量1000mm以上。
《农业气象学气压》课件
气压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气压作为气象因素之一 ,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合理利用气压资源,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
06 总结与展望
气压在农业气象学中的重要地位
气压是农业气象学中一个重要 的气象因子,它对农业生产的 影响不可忽视。
根据气压变化趋势,采取相应的防灾 减灾措施,如提前排水、加固大棚等 ,减少灾害损失。
04 农业气象学中的气压研究 方法
实地观测法
总结词
直接获取气压数据的方法
详细描述
通过在特定地点和高度设置气压观测仪器,定期记录和上报观测数据,以获取气压的实时变化情况。 这种方法能够提供较为准确和及时的气压数据,但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
通过对大量历史气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探究气压与天气、气候等其他因素之间 的关联和变化规律。这种方法能够提供较 为全面的气压变化情况,有助于深入了解 气压对农业的影响,但需要充足的数据支 持和统计分析技术。
05 农业气象学中的气压研究 进展
气压在农业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01
气压作为农业气候变化的重要参 数,在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 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总结词
简述气压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详细描述
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大气压力,常用单位有百帕斯卡(hPa)、毫巴( mbar)等。
大气压的形成与变化
总结词
阐述大气压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 律。
详细描述
大气压的形成与地球自转、地球 重力、温度等因素有关,其变化 规律受地理位置、季节、气候等 因素影响。
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02
通过分析气压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可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 的可能影响,为农业生产和适应 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气象学培训资料PPT课件(20张)
4. 农业小气候、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手段的研究 a. 研究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 响和相应的减灾对策与措施
b. 研究不同气象条件下最合理有效地调控农业设施等 的小气候条件的方法和措施
5. 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
a. 作物产量形成的农业气象基础 b. 气候生产潜力理论
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及光温水生产潜力 c.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的水分运动和高效利用途径 d. 边界层物质传输与能量转化过程
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CERES模型
四、气象及农业气象学的发展历史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土圭仪测日影定节气, 开始有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西汉年初(公元前2世纪):二十四节气已能确定。 开始记载大旱、严寒、冰雹等特殊天气、气候现象
公元前,便可利用羽毛、木炭等的吸湿特性来进行空气湿度的测定。 在西方,则到了15世纪才用类似的方法来测定空气湿度。
2. 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农业气象预报与情报)
a. 农业气象灾害的情报、预报和警报 b. 动植物病虫害的有关预报 c. 产量与品质预报 d. 雨情、墒情和农情等情报
3. 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我国有各种各样的气候,气候资源非常丰富。 所谓气候资源为光能、热能、水分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这些资源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 通过分析和说明一个地区的气候资源的特点, 为农业生产类型、种植制度、作物和品种的合理布局 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物蒸腾、光合和呼吸作用有关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 e. 全球气候变化模式及适应对策等
e. 全球气候变化模式及适应对策等 GCM(全球大气循环模型,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通过大气循环过程(以大气运动与热力学结构为基础)的模拟, 预测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 初始值:太阳辐射和海面温度
农业气象学讲课稿
农业气象学第一章地球大气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应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1)对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
(天气层)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或W/㎡。
(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lm)。
(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lm/㎡)。
亦称为照度,单位勒克斯(lx)。
3、辐射的基本定律:(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
农业气象学经典课件天气和灾害性天气精选文档
§6.3 灾害性天气 灾害性天气包括三大类: 水分、温度和气流异常引起的灾害性天气。
一、水分异常引起的灾害性天气 1.旱灾:是我国最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约占50%以上) (1)旱灾 和(2)干热风 2、洪涝灾:是仅次于旱灾的的灾害 (1)华南春季低温连阴雨、(2)江淮流域“梅雨”和(3)各地各种局部洪涝灾 3、冰雹 P164 4、冰雪灾
B、锋面天气 锋面的宽度在近地面是几十km,而高空可达200~400km,是一个契形。锋面与地面交线称为锋线。因锋面是两种不同性质气团的交界面,因此在锋面两侧的气象要素(气压,温度,风等)都有很大差别,并且容易在锋面附近形成云、雨(为什么?)。我们把这种在锋面出现的特殊天气称为锋面天气。 不同类型的锋造成的锋面天气不同。 (1)暖锋天气 (2)冷锋天气:包括一型冷锋和二型冷锋。 (3)准静止锋天气 (4)锢囚锋天气
冷性反气旋: 冬季大陆出现的为冷性反气旋,习惯上称冷性高压,中高纬度常见,冬季最频繁。一般带来大量冷空气,造成大风降温的寒潮天气,降温幅度超过10℃以上。 暖性反气旋: 夏季海洋出现的为暖性反气旋,一般在副热带出现的副热带高压就是暖高压,它一年常在。副高的强度和位置是随季节而移动,在北半球夏季较强,位置偏西偏北,冬季较弱,偏东偏南。 影响我国的副高主要是西太平洋高压的西部,即西太平洋高压脊,这个系统对我国气候影响非常大。
2. 反气旋 在气压场上是高压中心,其范围比气旋大很多,其最多层闭合圈直径经常超过2000km,小的也有数百km。反气旋越强,其中心气压值越高,一般在1020~1030hpa,最高可达1080以上。反气旋中心气压随时间升高时称为反气旋“加强”,随时间降低称为“减弱”。 在北半球,反气旋内的气流呈顺时针旋转,在近地层反气旋中气流是下沉辐散,因此在反气旋控制的地区天气晴朗少云,风力不大,天气很好。
农业气象学 第一章PPT精品文档64页
种田无定例, 全靠看天气。 立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 春分滴水干。 清明忙种粟, 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 小满雀来全。
二十四节气农谚歌
芒种大家乐, 夏至不着棉。 小暑不算热, 大暑在伏天。 立秋忙打靛, 处暑动刀镰。 白露贲割地, 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变了天。
立冬先封天, 小雪河封严。 大雪交冬月, 冬至数九天。 小寒买办忙, 大寒要过年。
第一章 太阳辐射与农业
日地关系 辐射太阳辐射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第一节 节气、季节及日照时间
一、昼夜及四季的形成
(一)日地关系 近日点:1月3日左右,相距1.45×108km;远日点: 7月4日左右,相距1.55×108km,日地平均距离为1.50×108km。
地球公转一周,需365d 5h 48min 46s,即为一年。在地球公 转轨道上,每隔15度划定一个位置,并定为一个“节气”名称, 全年分成24个节气。
两气, 前一气为“节气”,后一气为“中气”,后人把“节
气”和 “中气”统称为“节气”。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表示昼夜长短的转折日。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温度的高低。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表示降水的季节。 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水汽凝结状况和温度下降过程。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为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
(三)昼长的变化规律 相同纬度,昼长冬短夏长,春秋介于二者之间。
夏季昼长随纬度升高而加长,冬季昼长随纬度升高而缩短, 春、秋分则不随纬度升高而变。
二、可照时数、实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
可照时数(昼长)
定义:不受任何遮蔽时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总时数。
农业气象学课件演示课件
物
酶的作用
激素的作用
土热
水
气
壤
离子的运动
过程
辐射的吸收、 热量、水汽、 二氧化碳的 交换
生长发育形成产量
水分、营养物质、 微量元素的摄取
状态
辐射体系 温度 湿度 风 二氧化碳浓度
系统的大小与形成 水分状况 色素、酶、激素代
谢等水平
温度 水量和水势 氧和二氧化碳浓度 微生物数量与活动 营养物质含量等
§2 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内容
● 农业气象学的定义 ●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 ● 农业气象学的目的 ● 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
一、农业气象学的定义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 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农业生物及 生产过程与天气气候条件及其变化的关系和规律、 受气象条件影响和制约的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农业生产技术和措施对周边气象环境的影响及其调 节等。以谋求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 因素,促进农业发展。
木桶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 而取决于最短的木板(木桶定律)。
三、农业生产中应该重视的几个气象问题 1、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因时制宜”,
所谓“时”,实际上是指气象条件,即因气象 条件制宜。
2、不能认为只有气象条件影响农业生产, 作物特别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业技术措施也 会反过来影响气象条件。
二、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有机体与气象 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
一方面要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研究 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三、农业气象学的目的
农业气象学的目的是从农业生产实际出发, 围绕农业现代化及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实现农林 牧渔全面发展和科学种养等需要,不断地认识和 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气象问题,使农业生产能 充分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 逐步提出促进农业生产“高产、优质、高效”和 可持续发展的气象条件和气象措施。
农业气象学ppt课件
—— 《宋本太平寰宇记》(宋)
23
● 农田小气候利用与改良技术 “冬雨雪止,辄以蔺之,掩地雪,勿使从风
飞去,后雪复蔺之;则立春保泽,冻虫死,来年 宜稼。”
—— 《氾胜之书》(西汉)
24
● 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 “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
复制
物
酶的作用
激素的作用
土热
水
气
壤
离子的运动
过程
辐射的吸收、 热量、水汽、 二氧化碳的 交换
பைடு நூலகம்生长发育形成产量
水分、营养物质、 微量元素的摄取
状态
辐射体系 温度 湿度 风 二氧化碳浓度
系统的大小与形成 水分状况 色素、酶、激素代
谢等水平
温度 水量和水势 氧和二氧化碳浓度 微生物数量与活动 营养物质含量等
● 作物气象 ● 林业气象 ● 畜牧气象 ● 渔业气象
………
20
§3 农业气象学的诞生与发展
● 中国古代的农业气象成就 ● 中国近代农业气象学的发展 ● 中国现代农业气象学的发展 ● 国外农业气象学的主要进展 ● 未来农业气象学研究的重大问题和学科发展任务 ● 农业气象学科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气象成就
1、记载中国古代丰富的农业气象经验与 知识的古籍主要有:
《吕氏春秋》(战国) 《氾胜之书》(西汉) 《齐民要术》(北魏) 《农书》(宋、元) 《农政全书》(明) 《二十四节气》 • • • • • •
22
2、具体例子: ● 农时、节令、授时、农候占验 “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 情返道,劳而无获。”
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 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农业气象学》课件
探讨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如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抗逆品种、改进农业管理等。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开发与农业气象相关的保险产品,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农民收益。
农业气象保险产品创新
智能化农业气象服务
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
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期平均的天气条件,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
气候定义与特征
天气系统类型
气候分类与区划
天气系统包括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对农业生产和作物生长有重要影响。
根据气候特征,可将全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如温带、热带、亚热带等。
03
02
01
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有重要影响,不同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总结词
分析该地区农业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应对措施。
要点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的农业气候也发生了变化,如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等。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病虫害加重等。为了应对这些影响,提出了多种应对措施,如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病虫害防治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适应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详细描述
农业气候区划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进行调查和分析,确定各地区的农业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潜力,为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气候区划的意义
农业气候区划有助于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气候区划的方法
农业气候区划的方法包括气象观测、气候分析和区划指标确定等步骤,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植被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课件 PPT
………
§3 农业气象学的诞生与发展
● 中国古代的农业气象成就 ● 中国近代农业气象学的发展 ● 中国现代农业气象学的发展 ● 国外农业气象学的主要进展 ● 未来农业气象学研究的重大问题和学科发展任务 ● 农业气象学科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气象成就
物
酶的作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激素的作用
土热
水
气
壤
离子的运动
过程
辐射的吸收、 热量、水汽、 二氧化碳的 交换
生长发育形成产量
水分、营养物质、 微量元素的摄取
状态
辐射体系 温度 湿度 风 二氧化碳浓度
系统的大小与形成 水分状况 色素、酶、激素代
谢等水平
温度 水量和水势 氧和二氧化碳浓度 微生物数量与活动 营养物质含量等
§2 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内容
煴音yún,意思是没有火焰的暗火。
—— 《齐民要术》(北魏)
二、中国近代农业气象学的发展
中国的近代气象观测于19世纪中叶开始由西方国家在 沿海陆续兴建,辛亥革命以后才开始兴办气象站。1912年 直隶农事试验总场设立了农业测候所。1922年竺可桢发表 “气象与农业之关系”一文,成为中国农业气象学的奠基 人。30年代40年代蒋丙然、涂长望等我国气象学家陆续发 表了一批农业气象论文,编写出版了《农业气象学》教材。 但总的看,由于长期战乱,中国农业气象事业基本处于停 顿状态。
农业气象学
第一章 绪论
主要内容
§1 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 §2 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内容 §3 农业气象学的诞生与发展
本章重点
● 农业与气象的关系 ● 农业气象学的定义 ● 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
农业气象学讲稿
农业气象学讲稿绪论、大气、辐射和温度孙彦坤绪论一、大气与大气科学大气(Atmosphere)指包围地球的空气的总体。
大气科学(Atmospheric science)是研究大气各种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
农业气象学(Agrometeorology)是大气科学与农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二、农业生产与气象的关系1.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重要生存环境和物质、能量基础2.大气提供了可工农业生产利用的气候资源3.气象条件影响农业设施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4.大气对农业生产的宏观生态环境和其它自然资源的影响5.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活动的影响三、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农业气象监测2.农业气象信息服务3.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4.农业气象灾害与生态环境建设5.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6.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四、农业气象学的发展历史1.古代的农业气象知识和经验2.农业气象学的产生和发展3.我国农业气象学的发展五、中国21世纪对农业气象的需求与发展前景第一章大气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组成。
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层称为大气圈。
地球大气是随着地球的形成而逐步演变的,经过几十亿年的不断更新,才变为今天的状态。
一般认为今天的地球大气是经过原生大气、次生大气和现代大气三个阶段演变而成的。
原生大气:在地球凝聚诞生的早期,氢、氦、氖等气态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原生大气层。
原生大气寿命很短,在地球形成后不久就消失了,这是因为被强烈的太阳辐射向外不断散射的粒子流形成的太阳风吹得无影无踪了;再一个原因是地球刚形成时,质量还不大,引力较小,加上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和物质熔化引起能量转换和增温,使分子热运动加剧,氢、氦等低分子量的气体便逃逸到宇宙空间去了。
一般认为早期地球上曾有一阶段不存在大气圈。
次生大气:地球刚形成时,温度比较低,并无分层结构。
后来由于地球的重力收缩和放射性衰变致热等,才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出现熔融现象,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开始分离,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外部一些较重的物质逐渐下沉,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艺师职称考试辅导讲义农业气象学第一节黑龙江灾害性天气与预防一、霜冻与冷害(一)霜冻1.霜冻的概念霜冻是指日平均气温高于0℃的温暖时期,地面和作物体表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使作物遭受冻害或死亡的现象,是由于低温造成的作物生理现象。
一般霜冻出现在春末和秋初作物生长季节的夜晚和凌晨。
形成霜冻的原因:一是发生大寒潮时,冷空气席卷的地区会剧烈降温,这叫平流霜冻;第二种是辐射霜冻。
在晴朗无风的夜晚,由于地表或作物强烈地向外辐射散热冷却时,霜冻随之而生;第三种叫平流辐射霜冻,它要在既有冷空气,又有地表散热作用时才发生。
霜与霜冻是两个不同概念。
霜是近地面水汽凝结现象,出现霜时植物可能受冻也可能不受冻,而霜冻是气温陡降,引起植物遭受伤害的现象。
气象上常以秋季最低气温降至0℃时作为霜冻指标,它必须与作物的是否受伤害相联系, 这是与霜的重要区别,群众常以“白霜”、“黑霜”加以区别。
2.霜冻的危害霜冻发生时,由于温度过低,植物细胞间隙的水分结冰,这些冰不断地从邻近细胞中夺取水分从而导致原生质胶体物质的凝固,细胞死亡。
最有害的是霜冻后植物受到阳光直接辐射,温度迅速升高,蒸发加强,受冻细胞来不及从根系吸水导致受凉部位枯萎、死亡。
作物受害程度因其品种、种类、器官的不同而异。
繁殖器官(花和蕾)最不抗低温,大多数情况下轻微或短时间的低温(0~2℃)即可使之受害。
扁桃、杏桃的开花期在-3℃低温即可产生危害。
早春谷类和豆类能忍受短时间的-8~-10℃的霜冻。
大豆、苘麻能耐-3~-5℃的霜冻。
3.霜冻的防御防御霜冻的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培育和选育抗霜冻能力强的品种;选择适当的播种期;根据小气候特征合理配置作物种类和品种。
此外还可采用灌水法、熏烟法、人工烟雾法及覆盖法等物理方法来进行防御。
由于霜冻发生在农作物生长期内,并且霜冻发生时间的年际变化大,所以就限制了各地区热量资源的充分利用。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霜冻危害,提高生产效益的潜力是巨大的。
(二)冷害1.冷害的概念冷害系指温度在0℃以上,有时甚至是在20℃左右时,引起农作物的生育期延迟,或使生殖器官的生理机能受到损害,造成农业减产的一种气象灾害。
2.冷害的类型与防御2.1 延迟型冷害:作物生育期遇到较长时间的低温,使作物生育期延迟,不能在初霜到来之前正常成熟,而导致产量降低。
2.2 障碍型冷害:在作物生殖生长期,主要是孕穗期、抽穗开花期,遭受短时间低温,使花器的生理机能受到破坏,造成颖花不育、结实率降低,收获时空壳增多,导致减产。
2.3 混合型冷害:两种冷害在同一生长季节中相继再现或同时发生给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带来危害。
2.4 冷害的防御:掌握低温规律实行安全栽培(合理安排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比例,确定适宜播期、移栽期,以防冷害);根据冷害发生规律,选育耐冷、早熟、高产品种;采用综合栽培技术防御低温冷害;加强低温冷害预报。
二、干旱与水涝干旱是指在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引起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使作物的生长受到抑制或死亡的气象灾害。
水涝是由于长期连阴雨或大而和暴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降水,形成巨大地表径流,淹没低洼地区或江河泛滥,淹没大片土地,致使作物被淹死,造成歉收或失败。
旱涝的级别一般可分成不同等级,如旱、大旱、特大旱;涝、大涝、特大涝等。
三、冰雹冰雹的发生通常山区多平原,降雹一般出现在4~9月,并随季节的变化逐渐向北推移。
就一天来说,大部分地区降雹出现在午后到傍晚,以14~16时最为常见。
雹击地带都比较窄,一般呈宽几米到几千米,长20~30km的狭长地带,故有“雹打一条线”之说。
四、大风与龙卷风风力大到足以危害人们的生产活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的风,称为大风。
国家气象台规定,6级以上的风称为大风。
大风的危害:危害性大风主要是由台风、寒潮大风、雷暴大风、龙卷风等所造成。
第二节农业气象要素光、热、水对作物的影响一、光对作物的影响(一)光照强度对作物的影响1.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合作用达到最强的光照强度。
光补偿点当光照强度减弱到一定程度以后,使制造与消耗的有机物质平衡时的光照强度。
2.光照强度与作物在光饱和点之内,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光照强度超过光饱和点时,光合作用下降,导致叶绿素分解,造成灼伤死亡。
光照不足,使作物生长风与不良,茎秆伸长,株体细弱,易发生倒伏,低于光补偿点时死亡。
(二)光照时间对作物的影响1.光照时间与作物光照时间是指当地从日出到日落时间,以小时为单位。
根据光照时间的长短和开花结实的关系,把作物分为长日照、短日照和中性作物。
长日照作物:只有在光照时间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短于这一数值则不能正常开花的植物。
如麦类、油菜、胡萝卜、亚麻、甜菜、豌豆、马铃薯等属此类。
短日照作物:只有在光照时间短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长于这一数值则不能正常开花的植物。
如玉米、大豆、水稻、高粱、谷子、向日葵等属此类。
日中性作物:无论关照时间长短,均能正常开花结实的作物。
如荞麦、黄瓜、番茄等。
2.光照时间与引种(1)对短日照作物南方品种北引:由于北方生长季内日照时间长,将使作物生育期延长,严重的甚至不能抽穗与开花结实,为使其能及时成熟,宜引用较早熟的品种或感光性较弱的品种;北方品种南引:由于南方春夏生长季内日照时间较短,使作物加速发育,缩短生育期,如生育期缩的太短,过多地影响了营养体的生长,将影响作物产量。
为使向南引种保持高产,宜选用晚熟与感光性弱的品种,或调整播种期,以便在季节上利用南方相对较长的日照。
(2)对长日照作物北方品种南引,由于日照时间短将延迟发育与成熟。
南方品种北引反之。
此类品种引种困难较小。
因为如不考虑地势影响,我国一般南方比北方温度高,长日照作物由北南引,温度高使之加快发育,光照短使之延迟发育,光温对发育速度的影响有“互相抵偿”的作用,南种北引类似。
反之,短日照作物之南北引种,光温对发育速度之影响有“互相叠加”的作用,因而增加了南北引种的困难。
(三)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1.光能利用率光能利用率一般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太阳能的比。
理论计算值:一般可达6.0~8.0%,而实际生产中仅为0.5~1.0%,最大可达2%。
黑龙江省还不到1%,如果提高到1%,则作物产量将成倍增长。
2.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一是改变农作物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
这里主要包括作物间作、套种和复种。
二是培育高光效作物品种。
选育光合作用能力强、呼吸消耗低,叶面积适当、株型和叶型合理、适合高密度种植不倒伏的品种。
三是采用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
使作物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增加对太阳光能的吸收部分,减少反射、透射的部分,减小顶层光强超过饱和和下层光强不足的矛盾。
四是提高叶绿素的光合效能。
比如,利用人造光源补充田间光照,可提高光合效能,还可以通过调节播种时间,改变光照时段,也能影响作物的开花和结实时间,有效地增加产量。
二、温度对作物的影响1.作物生长的基点温度三基点温度是作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
在最适温度下,作物生长发育迅速而良好;在最高和最低温度下,作物停止生长发育,但仍能维持生命。
如果继续升高或降低,就会对作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直至死亡。
三基点温度是最基本的温度指标,它在确定温度的有效性、作物种植季节与分布区域,计算作物生长发育速度、光合潜力与产量潜力等方面,都得到广泛应用。
2.农业生产的界限温度对农业生产具有指示或临界意义的温度称农业界限温度。
稳定通过0℃、5℃、10℃、15℃和20℃等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持续期及积温是常用的具有普遍农业意义的热量指标系统,对农业生产起指导作用,在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区划中可作为分析热资源的基本依椐。
在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表示土壤解冻,积雪融化,田间耕作等作业开始。
秋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表示土壤结冻,田间耕作停止。
日平均气温大于0℃的持续期称为农耕期,可代表一个地区广义的可能生长期或生长季。
温带地区,春秋两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日期与多数作物和果树恢复或停止生长的日期相符。
我们将日平均气温在5℃以上的持续期称为植物的生长期。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常作为喜温作物开始播种和生长的临界温度.10℃以上持续期称为喜温作物生长期或作物活跃生长期。
10℃以上积温可用来评价热资源对喜温作物的满足程度。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的初日是喜温作物开始积极生长的日期。
故将日平均气温高于15℃的持续期称为喜温作物活跃生长期,也是茶叶采摘期和喜温作物安全生长期。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的起始日期正是水稻分蘖迅速增长的开始和双季稻的安全齐穗期,玉米、高粱的安全灌浆成熟期。
20℃是喜温作物光合作用最适温度的下限。
3.积温积温的概念: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
作物的某一个发育期或全部生育期中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活动积温。
活动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称为有效温度。
作物在某一发育期或全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不同的作物及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所需的积温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