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手法复位手法
颈椎复位手法
(1)卧位仰头摇正法: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其枕部,将其头上仰、侧转,缓慢摇动2~3下,嘱病人放松颈部后,将头转至较大幅度,稍加有限度的顿挫力,此时多可听到关节复位时的弹响(咯登)声。一般先向健侧,后向患侧摇正为好。
(2)坐位仰头摇正法:患者坐位,身体放松,头略后仰。医生立于其侧后方,一手掌托其下颌,另一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置其枕后两侧,以整个掌指面托扶住枕后方,此时亦可稍加一个向上牵引头颈的作用力。接着保持这一状态,轻柔而缓慢地左右旋转头颈数次,待感到患者颈肩放松后,突然进行一下快速、有限的地旋转摇动,此时多可听到关节复位时的弹响声。应当注意,此手法直接作用于上段颈椎,甚至达到颈椎6个节段,如若旋转摇动时的幅度超过其生理活动的范围,将会发生危险,因此应当认真体会颈椎旋转的范围。在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一个快速、有限度的旋转运动。另外,当棘突偏歪主要在右侧方时,应当站其右侧斜后方,以右手托下颌,左手扶枕,进行向右侧方的旋转运动;当向左旋时,医生应站其左侧斜后方,左右手变换,以左手托下颌进行操作。假如定位更加明确,欲直接作用于环枢椎时,则可改用下法:以棘突右偏为例,医生站其右侧斜后方,左手拇指抵住第2颈椎棘突的右侧方,其余四指置于左侧枕下方,以整个掌指托扶住枕下,右手掌面托住下颌,然后向右侧旋转摇动。具体操作过程同前一手法,只是在摇动时左手拇指有一向对侧推动棘突的力。
4、侧卧摇肩法:适用于第6颈椎至第2胸椎旋转式关节错位。病人侧卧、平枕,术者一手拇食二指置于其颈椎横突隆起处的前后方作“定点”,另一手扶其肩部作前推后拉的摇动。“定点”处的手要配合用力,使关节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可避免上位颈椎受损伤。
(2)坐位定点摇正法:患者取座位,术者站其身后,右手拇指抵住棘突左偏的侧方,而其余四指扶住颈枕部,以便稳定头颈,左手掌指面托扶住下颌;接着,一边使头颈前屈,下颌内含,一边向左侧缓慢旋转、晃动头颈。当旋转至一定角度,可以感到右手拇指下有明显地棘突移动感,保持住这一头颈前屈的角度,然后再重新旋转、晃动头颈,当感觉到患者放松时,猛然使颈作快速、有限度的旋转运动,同时右手拇指轻轻向对侧推动棘突。此时,多有弹响声和拇指下棘突的移动感。
民间特色手法
民间特色手法
1、俯卧位颈椎复位手法
(2013年5月10日挖掘于荣成市上庄镇盛姓乡医)患者行松解手法后,让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下颌抵于床上,令颈椎与背部平面成一定角度(根据要复位的颈椎节段调整角度的大小),然后医者左手按压住患者左肩,以患者下颌为支点,右手推按住患者左头面部,利用杠杆原理,推动患者头颈部向患者右侧旋转,到患者开始有抵抗感时,突然发力,可听到“咔哒”一声响,反之亦然,该手法可使患者错位关节复位,达到治疗目的。
2、仰卧位胸椎复位手法
(2015年10月6日挖掘于文登大水泊王姓乡医)患者行松解手法后,让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以患者第五胸椎棘突向左偏歪为例,医者站于患者身体右侧,以右手中指抵住侧偏棘突,让患者左前臂放于胸前,右前臂搭于左前臂上,医者以左手握住患者右手,左前臂压在患者右前臂上,令患者深吸气,然后再尽力呼气,当呼气终末,患者放松时,双手同时用力,可听到“咔哒”声响,复位完成,令患者平卧休息半小时。
3、俯卧位牵拉按压腰椎复位手法
(2016年3月25日挖掘于环翠区蒿泊张姓乡医)
患者行松解手法后,让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全身放松,一助手用床单由患者身后从腋下向前引出,双手用力牵拉,,另两位助手分别用双手固定牵拉一踝部,术者站于患者身体一侧,双手重叠按压于病变的棘突上,术者喊“1、2、3”,喊到“3”时,三助手同时用力牵拉,与此同时,术者双手向下按压,手法完成。
手法后令患者平卧1小时。
陈忠和颈椎整复手法
颈椎整复手法(介绍沿矢轴小角度颈椎复位手法)广西中医学院骨伤科研究所陈忠和研究员一、概述颈椎骨关节损伤可发生在各年龄段,多见于中、老年人。
而继发临床症状者,称之为颈椎综合症,长期从事低头工作或头颈部活动频繁着,发病率较高。
由于颈椎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其引发的头、面、五官、脑血管、神经和肩背、上肢症状,常被误为相应组织器官的病变而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治疗,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充分认识颈椎的病损及其防治措施,对于维护人们的健康,减少医药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大有裨益。
二、颈椎的解剖结构特点在整个脊柱中,颈椎的结构较为复杂和特殊,其中:环枢椎的关节面近似水平,其下方的关节面约呈45°角,对于各种方向的活动十分有利,其特点是:活动度大,稳定性差。
因此,颈椎关节容易发生移位,同时也不难予以整复。
只是由于它关系人体重要的组织器官,复位时宜慎之又慎。
1.环枢关节环枢关节提供颈椎50%以上的旋转运动,作为一对互成突状的关节面前缘和后缘不能紧密结合,活动度大,稳定性差,当颈1、2作旋转运动时,容易寰椎侧块向前、后方向滑移,在颈后位片上,向前移动的一侧关节间隙增宽;反之,向后移动的,则变窄。
2.枕寰关节提供颈椎屈伸活动,关节面互相嵌合,比较稳定。
3.影响颈椎活动和稳定性的肌肉根据功能特点分为两组:第一组为控制头颈活动及稳定性有关的肌群:主要有枕骨下肌群(椎枕肌群),包括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以及其拮抗肌等。
第二组为悬吊上肢、胸壁并与其活动有关的肌群:主要有胸锁乳突肌(1)斜角肌群(2)斜方肌、(3)肩胛提肌等。
颈椎生物力学特征之一在于胜利活动度大、平衡稳定性差。
在平衡状态下,动静力性平衡二者相互依赖,互为补偿。
在失衡发生后,二者又互为因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颈椎动力平衡较静立平衡重要。
失去静立平衡,临床症状的出现比较缓慢;而失去动力平衡,颈椎即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颈椎损伤退变-----静立平衡失调-----动力平衡代偿-------无明显症状失代偿------症状出现。
颈椎复位
颈椎的移位情况有14个。
就是按照左右旋转,前后仰俯,左右侧倾来组合的。
至于手法的应用限于时间,下次再来写一点。
各位同仁请拍砖。
【X线片】【以正位,侧位,开口位片(注意:查看第一第二颈椎时用开口位片,拍侧位片时患者应稍抬头)较常用】正位1,棘突:取直尺,将大多数棘突连成一线,偏移中线3毫米就有临床意义。
此时是棘突移位方向就是复位时头的旋转方向。
顺便说一下,腰椎的棘突移位方向就是侧卧位复位时候的在上面的方向。
这点很重要。
2,枢椎棘突呈山字型,尖处应该指在齿突内,在其外有意义。
至于是第一颈椎还是第二颈椎旋转,则看大多数椎体的位置。
3,双侧小关节间隙不对称,一侧有一侧无。
提示旋转或侧移。
4,环枢关节错位,可以看到环齿间隙不对称,环齿间隙显示一侧宽一侧窄,则此时椎体向窄侧旋转,棘突向宽侧旋转,此时复位时头的旋转方向应该向宽侧。
5,环枢关节的“八”字影不对称。
6,同一椎间隙不呈长方形,呈一侧宽一侧窄,提示侧倾。
侧位1,椎体双边征:(椎体上下缘有两条边),提示有旋转,若全部有,则说明体位的问题。
2,小关节突双突征:(关节突出现两条边,)提示左右旋转。
3,椎体后缘连线在某处中断,不呈连续的弧线,提示前后移位。
这点在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上和X片上的病理部位比较吻合。
不像其他一些x片征,可能未必是患者目前致病的部位。
4,椎间隙狭窄:说明该处椎间盘退变。
5,椎管矢径<11MM,考虑脊髓受压。
<8mm可以确定脊髓型颈椎病。
说明:双边征和双突征对椎体不稳有早期诊断价值。
两种征像都因不稳导致椎体旋转。
侧位上由于椎体后缘无法重叠,而出现双边,小关节无法重叠出现双突征。
过屈过伸位X片可以显示颈椎是否稳定。
【触诊】体位:患者坐正,头和肩膀水平呈垂直。
手法:以拇指和中指张开呈爪状,作两侧对合触诊,指头以按压和滑移为主要手段。
1,棘突:有无偏歪(提示旋转);有无棘突之间隙增宽(提示椎体有俯仰,有椎间盘突出膨出可能,此点在腰椎的判断也十分有益处。
手法复位颈椎病185例的临床报告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年3月第1卷第3期(总3期)Chinese Manipulation&Rehabilitation Medicine.Mar2010,Vol.1,No.3国家劳动部保健刮痧师、康复科医师、针灸师等职业资格函授取证班★协助办理国家劳动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保健刮痧师,中医康复保健,按摩师、针灸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美容师、健康管理师、营养与食品卫生医师、足底按摩师,中药调剂员,药剂、社区护士、口腔科医师等。
官方网站查询,全国通用,出国有效,上岗开业必备。
(详情来电咨询)★远程函授教育取得医学类和非医学类的国家中专(可考助理医师)、大专、本科学历(弹性学时,提前学完可提前毕业。
学籍档案,电子注册,网上可查,是应聘,选拔、晋升等重要依据)。
手法复位颈椎病185例的临床报告秦中明河南省职工医院推拿科(450002)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
我院推拿科运用复位手法治疗该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85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采集于2009年7月5日至2009年12月20日间。
其中男83例,女102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83岁,平均年龄43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42年。
所有患者均根据症状、体征及CT、MRI、DR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为颈椎病并排除其他禁忌症。
其中DR张口位片显示寰枢关节半脱位13例,CT、MRI显示颈椎间盘突出183例,并发骨质增生11例,侧隐窝狭窄16例,椎管狭窄22例。
2治疗2.1术前准备患者端坐于方凳上,医者立其后,一面对患者颈肩部实施推、拿、揉、压、滚、拨、理等松解推拿手法,一面与患者进行术前沟通,向其说明复位治疗的过程、复位声响及其原理,消除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紧张。
2.2复位治疗医患姿势不变,医生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体格检查和临床症状,确定颈椎错位的位置和方向并详细记录,然后选取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2~4节椎骨,按照自下而上的原则逐节复位。
正骨手法有哪些
正骨手法有哪些正骨是中医治疗骨伤的手法,属于祖国医学中“十三科”之一,通过推、拽、捺、揉、拽等手法对脱臼以及骨折等进行治疗。
还可搭配针灸、艾灸、敷药等方式增强治疗效果。
以下就带领大家走近中医正骨,对常用的正骨手法进行如下科普。
仰头摇正法这种手法主要用于枕颈、寰枢关节部位的旋转错位。
伤者采取坐位,也可以是仰卧体位,低枕接受治疗。
医师一只手托住患者的枕部,另一只手托住患者下颌,托起患者的头部向上仰,之后再侧转,提醒患者要放松脖颈,缓慢动两三下,当患者头部转动到最大角度的情况下,快速施以有限度的“闪动力”,能够使错位的关节实现复位,这种操作复位时能够听到咯噔一声。
低头摇正法此种手法适合颈椎2-6后关节的旋转复位,伤者可选择侧卧、平枕以及低头的位置接受治疗,医师一只手轻握患者的后颈,通过木质按压到错位部分的横突隆起下端,当成定点,另外一个手托住患者的面部并当成动点,并将枕部当做支点,以此进行头部的转动,当摇动头部到最大角度的情况下,动点部位的手快速施以“闪动力”,与此同时定点部位的拇指压住,形成阻力。
使关节在动点和定点的互相作用下复位,根据这种方法重复约2-3次进行复位治疗。
侧头摇正法适合颈椎2-6钩突关节旋转错位和侧弯与侧摆型错位。
伤者采用侧卧、头前屈,医师一只手扶着患者的头耳区,另外一个手扶着伤者后颈。
拇指置于错位横突的下放,作为定点,将伤者头部抬起呈屈状进行摇头,接下来的操作和低头摇正法相同。
仰头摇正法这种手法适合枕颈与枕寰关节部位的旋转错位。
患者以仰卧、坐位以及低枕的体位接受治疗。
医生一只手托住患者的枕部,另一个受托住患者的下颌,让患者的头部朝上,这能够让患者C2-7颈椎的后关节形成一个定点,之后侧转,嘱咐患者要放松颈部,慢慢转动二三下,当患者头部转为最大角度的情况下,快速施以闪动力,就能够帮错位的部位实现复位,这种方式能够听到咯噔一声。
俯卧摇肩法这种方法适合从第5颈椎到第2胸椎范围的旋转错位。
颈椎痛如何按摩?不同类型的不同按摩法
颈椎痛如何按摩?不同类型的不同按摩法颈椎病在现代社会属于一种高发性疾病,而且症状比较复杂容易多变,依据其症状的不同,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例如颈型颈椎病等等。
一般来说,治疗颈椎病也可以采用按摩方法,下面就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颈型按摩操作:患者取坐位,用握拳磙法松解颈项部三线,风池→肩井、风府→大椎,冈上肌以及背部竖脊肌。
一指禅推痛点,推按风池、大椎,按揉颈项部两侧大筋,由上而下数遍。
摇颈椎,拔伸颈椎。
直擦颈项部项韧带以及两侧肌肉,以透热为度。
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随症加减:颈部肌肉可触及痉挛的肌腹,常配合按揉风池、天鼎、天柱、天宗及颈椎棘突旁压痛点,拿风池,拿颈项,拿肩井以提高镇痛解痉作用。
★神经根型按摩操作:患者坐位,用侧磙法松解颈椎旁肌肉,用一指禅推颈项部三线,风池→肩井、风府→大椎。
用侧攘法施于患肢至麻木手指部。
推按风池、大椎,点按患侧肩井、臂臑、曲池、合谷。
颈项部拔伸法,拿上肢,拿肩部(三角肌)→上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前臂(伸肌群、屈肌群)。
捻、理、拔手指。
搓、抖肩与患肢。
直擦颈项部项韧带以及两侧肌肉,以透热为度。
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随症加减:如果患者颈椎棘突偏外,在以上手法完成后,患者前屈颈部至适当角度,一般上位颈椎前屈幅度小,下位颈椎前屈幅度大,可先以一手拇指触摸于应复位的颈椎棘突,令患者颈部前屈,当前屈幅度逐渐增大时,该棘突会向上滑动,即令患者停止,并保持此幅度。
医生以一手拇指抵按错位棘突,另一上肢肘部托住患者下颌,前臂环绕面部颞部,再用手按住病人枕部向上牵引,同时向患侧旋转,使椎间关节整复。
整复的标志应以拇指接触的棘突错动为准,弹响不应作为整复的标志。
★椎动脉型按摩操作:患者取坐位,用握拳磙法松解颈项部三线,风池→肩井、风府→大椎,冈上肌以及背部竖脊肌。
一指禅偏峰推印堂→神庭、前额至左右太阳。
大鱼际揉前额以及左右太阳。
大拇指按印堂→百会,分按前额。
扫散法施于头部两侧颞部,分、合推前额。
整脊复位手法
1、环枢关节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于低凳上,头稍后仰,术者站于患者侧方,一手拇指顶按住患者第二颈椎的棘突,另一手肘部托起患者的下颌部,手掌绕过对侧耳后,夹住其枕骨部,然后逐渐用力将颈椎向上拔伸。
在拔伸的基础上,使颈椎旋转至有阻力的位置,随即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顶按棘突的拇指同时协调用力下按。
此时常可听到“喀嗒”一声,并且术者拇指下有棘突的跳动感,表示手法成功.[操作要领]1、先拔伸颈椎,在拔伸的基础上再旋转。
2、向齿状突偏向侧旋转,拇指将第二颈椎棘突向对侧顶按。
3、要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控制旋转的力度,切忌过大。
此法主要用于治疗环枢关节半脱位。
2、颈椎斜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头略前俯,颈部放松,术者站于其侧后方,用一手扶住其后脑部,另一手托起下颌部,两手协同动作,使头向健侧侧偏,向患侧慢慢旋转(即左侧病变,向左侧旋转;右侧病变向右侧旋转).当旋转至有阻力时,稍为停顿片刻,随即用力再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约5-10度)的快速扳动,此时也常可听到”喀嗒”的声响,一达到目的,随即松手。
[操作要领]1、根据颈椎病变部位,在不同的前屈角度下扳动.2、当颈椎旋转至有阻力时,旋转扳动的范围不能超过5-10度.否则容易造成损伤.本法整复颈椎各关节错缝,间缝变窄,排列紊乱,颈椎周围软组织痉挛.临床常用于治疗颈椎病,颈椎失稳症,颈椎小关节紊乱,滑膜嵌顿,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间盘突出症,落枕,项肌疲劳,痉挛等病症。
3、颈椎侧屈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座位,术者站于其身后,用一手拇指抵住弯颈椎凸侧的横突处,另一手手掌抵住其头对侧颞部,两手协同用力,使颈椎缓缓向颈椎凸侧侧弯,弯至有阻力时,再做一个有增大幅度的,有控制的,快捷扳动。
[操作要领]1、在快捷扳动的瞬间,双手要同时相对用力.2、术者可用拇指面抵按患者颈椎横突,也可拇指外展,用虎口卡按.3、严格掌握侧屈扳动的幅度.本法有纠正畸形,整复关节错缝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颈椎侧弯,如颈椎病,肌性斜颈,落枕,小关节紊乱症等.4、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座位,低头10-15度.术者站在其侧后方,一上肢肘关节屈曲用肘窝将其颌部托住,并用上臂与前臂和手将其头部环抱固定,另一手用拇指面顶住患者颈椎棘突偏患侧的后外侧缘.然后用固定头部的上肢将患者头部向左右方向轻轻旋转.待其放松后,再将其头部向患者颈椎棘突偏歪侧拖转至有阻力时,略微停顿,再做一个瞬间快速的小幅度旋转牵拉动作.同时,另一手拇指向相反方向用力推按棘突,使其复位。
李家裕治疗颈椎病手法介绍
李家裕治疗颈椎病手法介绍治疗手法坐位旋转复位法:术前将治疗方法、过程向患者解释,争取患者配合。
令患者坐于矮凳上,身稍后仰,靠于椅背或医者身上。
医者立于其后,摸准其患椎棘突(以第4颈椎棘突向左偏为例),以右手拇指轻轻扶按第4颈椎棘突的左侧缘,令患者低头至第4颈椎棘突稍向上将皮肤顶起,使该处皮肤被拉紧为度,保持此角度不变,将患者头稍向右摆,并将面旋向左。
术者稍弯腰,用胸部轻轻压患头,使其保持此角度,屈左前臂,用肘弯勾托于患者下颌,前臂及手部配合胸部将患者头颈部抱住,并稍向上提拉,带动患头在此角度向左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双手协同配合,左手带着患头继续向左稍作超限度旋转,右手拇指同时将第4颈椎棘突向右侧推顶。
此时,该棘突有被推动移位感,且常伴随听到“哒”的清脆响声。
这些现象表明该椎关节已被推动,错位的椎体或错缝的关节已被复位。
左右各1次。
低头屈颈旋抖法:患者坐位、低头,助手用掌压住患者头部,协助固定患者头部(以左旋为例)。
术者立于患者身后,右手拇指按扶患椎棘突左旁,左手托扶患者下颌,带动并嘱患者在此低头位主动向左缓慢旋转,当转至最大限度时,两手配合,作小角度的旋抖。
左右各1次。
坐位提拉仰推法:患者端坐,术者立于患者侧后方(依个人习惯而定,多右侧),用靠后侧(多左侧)手的拇指扶按需要复位的颈椎的棘突上,靠前方(多右手)之手屈前臂,用肘弯部勾托患者的下颌,用手、前臂及胸部将患者头部抱好固定,协同将头向上提拉,另手的拇指同时将棘突向前上方推顶,手下颈椎有被推动感,并常伴有“哒”的响声。
拔伸牵引法:患者坐位,术者立于身后,双手拇指托扶患者枕部,双手其余四指扶托颈部及下颌,双前臂压患者双肩,将患者头抬起,作对抗牵引。
点穴拨筋法:用拇指点按风府、风池、哑门穴区及肩井、阿是穴等,以麻窜酸胀感为宜,继之弹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
练功疗法站立位,双腿分开约与肩同宽。
练前先进行深吸气,在呼气时头后伸望天,使前额尽量保持最高位置,然后吸气,使颈还原,再呼气时,头前屈看地,尽量紧贴前胸,然后还原。
正骨调脊手法
正骨调脊手法一、概述正骨调脊手法以中医理论和脊骨神经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正骨技术,结合美式整脊疗法、现代解剖学、病理病生、肌肉链和筋膜链、生物力学平衡理论、骶髂关节开合理论、脊柱医学新观点等相关理论及临床脊柱矫正手法治疗经验等总结出来的以“稳、准、轻、巧”为特点的矫正脊柱椎体错位、骨盆错位及调整脊柱失衡的生理曲度的一组脊柱矫正手法,包括颈椎、胸椎、腰椎和骨盆等部位的手法。
正骨调脊手法属于中医正骨范畴,是脊柱矫正的方法,主要用于脊柱矫正。
(一)正骨调脊颈椎手法1、正骨调脊颈椎理筋手法:①取俯卧位,双手十指交叉,掌面向上放在治疗床上,前额放双手掌面上;医者站立于患者头侧治疗床前。
医者双手拇指指背相靠,指端放在枕骨粗隆下,其余各手指自然放松扶持颈部两侧,两拇指顶端沿颈后正中线(即棘突顶线)向第7颈椎棘突依次按压,每处逐渐加力按压1~4次,共3遍。
同法按压棘突两侧颈椎后小关节突连线、颈椎横突后结节连线各3遍。
②取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头侧治疗床前。
左手托枕部,右手托下颌部,双手合力向上缓慢牵引颈部1min;然后双手抱住枕、颞侧,被动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前屈颈部各1次;继而双手掌向上从颈部两侧插入颈后部,双手掌重叠,右手掌在上,用右手食指桡侧向上托起颈部,靠患者头部自身的重量牵引颈部后伸1~3次。
2、正骨调脊颈椎正骨手法:(1)仰头颈椎定点快速牵引复位法[1]:以寰椎向右旋转错位为例,取仰卧位,低枕,医者坐于患者头侧治疗床前。
患者头部伸出治疗床半个头位,放在医者右膝上,摸清寰椎右侧横突隆起及压痛处,左手中指吸定该处,左手掌托住枕部,右手握持左下颌部,双手合力将头部慢慢向右侧转至弹性限制位,嘱头稍后仰,当力传到左手中指时,双手同时用“巧劲”向右向上快速牵引颈椎一次,多可听到“喀喀”一声或多声关节复位的弹响声,或左手中指有关节复位的跳动感,右侧寰椎横突隆起及压痛消失,寰椎向右旋转错位复位成功。
同法复位寰椎向左旋转错位。
颈椎解剖与病症及正骨手法
第七颈椎也称为隆椎,是颈 椎最下面的一个,除了它伸 向后方的棘突最长,其余结 构和普通锥体一样,它隆突
于皮下,随着颈部转动而转
动,是临床上作为辨认椎骨 序数的标志。
颈椎、关节、结构
1、椎体在前,椎弓在后,两者环绕共同形成椎
孔,各椎孔相连形成椎管;管内容纳脊髓。
2、椎体上面周缘两侧偏后方,有脊状突起,称
收缩可使颈侧屈。 • 在前、中斜角肌之间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 神经通过。
颈椎肌肉解剖
颈椎前方“椎前肌”。有“颈长肌”和“头长肌” 等组成 1、颈长肌位于全部颈椎和上三个胸椎;头长肌起
于C3-6颈椎横突前结节,止于枕骨底部。
2、作用;均有屈头和曲颈的作用。 3、颈后部为项,项肌属于背肌的一部分,与颈项
有椎动脉通过。
颈椎、韧带结构
• 1、自第二颈椎向下,两个相邻椎体之间,
由具有弹性的椎间盘连接,椎体与椎间盘
的前后由前后纵韧带相连接。
2、椎弓之间则通过关节突关节、 黄韧带、脊间韧带、脊上韧带、项 韧带和横突间韧带相连接。 3、颈椎韧带成分多数是胶原纤维,
承担颈椎大部分的张力负荷,除黄
韧带外其余大部分韧带延伸性低, 这也是颈椎稳定的重要因素。
5、脊 髓 型
1、由于脊髓受压,临床上 多先有下肢无力,麻木,步 态不稳,行走似踩棉花易跪 倒、胸腰部有束带状,肢体 感觉异常、严重的大小便失 禁甚至瘫痪。属最危险的颈 椎病。
2、造成此病的原因多为椎间 盘突出、椎体滑脱、椎管内 增生等。
6、混 合 型
同时具有上述二型以上者
颈椎病的检查
1、正常颈椎活动功能灵活,无牵拉疼痛,其正常活动时 前屈35°—45° 后仰35°—45°
颈椎肌肉解剖图
• 1、肩胛提肌:位于斜方肌深层 、起自上4个颈椎的橫突,至于 肩胛骨的内侧角。
颈椎旋转复位法
[返回]概述Biblioteka 颈椎旋转复位法是治疗寰枢椎半脱位、颈椎后关节错缝、压缩等的复位手法。其操作方法为:先嘱患者摇晃头颈若干次,医者在其颈部两侧施行揉、滚手法,以松弛颈肌,然后令患者半蹲位(髋膝关节半屈曲),医者立其身后,稍微侧身。下以右旋为例:用右手或右前臂置于患者颌下,左手托住枕部,缓缓用力向上提牵,同时令患者下蹲,医患配合持续牵引2~3分钟,牵引的同时将患者头颈右旋至有固定感时,右臂再稍加用力右旋颈部,此时常可听到“咯嗒”响声。多数是复位信号。立即以同样手法向左侧(对侧)旋转一次。嘱患者再摇晃头颈。如运转自如,表明已复位,如运转受限,为复位不全,可按上法再行提牵旋转。此手法的要点在于手法的全过程均在轻度牵引下进行。在应用本手法时,要稳、准、轻柔,不可粗暴。旋转要适度(一般颈部旋转度数为60°~70°),力量不宜过大。
中医手法复位
1、胸部提抖法:患者取坐位,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颈后,医生站在患者身后,胸部顶住患者背部,两上肢从上臂之前绕至颈后,并且交叉扣住置于患者颈后,先环旋摇动患者,待患者放松后,医生两上肢迅速向后上方提拉,同时医生胸部向前顶,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2、腰部侧扳法:患者取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在下,患侧下肢屈曲在上,健侧上肢置于胸前,患侧上肢置于身后。
医生站在患者腹侧,一手置于患侧肩前,另一上肢的前臂尺侧置于患者臀后。
医生两手相对用力并逐渐加大患者腰部旋转角度,至最大限度时,瞬间用力,加大旋转地角度,听到弾响即表明复位。
3、颈椎病:本病多发于30~60岁,当反复出现落枕时,常是颈椎病的先兆。
颈椎病结构特点:钩椎关节:由下位椎体后上外的钩突和上位椎体后下外的斜坡构成。
椎间孔:是一个斜形,椭圆形的骨性通道。
其间有神经根通过。
(1)神经根型颈椎病:本型最为常见,多为单侧,也有双侧发病者,本型占60%,有以下症状和体征:①颈肩部的不适伴有上肢的疼痛或麻木,常波及至手指。
其疼痛表现为钝痛,酸痛,胀痛,或隐隐作痛,或过电样放射痛,可因劳累或落枕使上述症状加重。
②亦可有头晕,头沉,背部有重物压迫感。
③颈部活动受限,头颈歪斜,颈肌痉挛,日久也可出现肌肉萎缩。
④也可出现植物神经血管营养和功能障碍。
⑤臂丛牵拉试验阳性:患者取坐位,头稍前屈后,向健侧侧屈,医生一手抵住患者头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两手反方向牵拉,患肢有疼痛或麻木感为阳性,提示臂丛神经受压。
⑥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患者取坐位,头部侧屈后伸或单纯后伸。
医生双手按压患者头部,如引起颈部疼痛并向上肢放射者为阳性,提示臂丛试验阳性。
(2)椎动脉型颈椎病:本型占颈椎病的20%左右。
其症状:①颈性眩晕:头部位于某一角度时出现眩晕,故称为位置性眩晕。
②猝倒:可在颈部活动或眩晕剧烈时发生,四肢突然麻木,软弱无力而跌倒,但神志清楚,多能自己起来。
③头痛:未血管性头痛。
④眼部症状:如视物模糊,复视等。
手法复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00例
无 压 痛 . 能恢 复正 常 ; 功 显效 : 痛 基 本 消 失 , 三 腰 椎 腰 第 横 突 尖部 无 明 显 压 痛 , 能 基 本 恢 复 正 常 ; 效 : 痛 功 有 腰 硪 轻 . 三 疆椎 横 突 尖 部 轻 度 压 痛 , 能 稍 微 受 限 ; 第 功 无 效 : 治疗 后 症 状 、 体征 与 术前 比较无 变化 i 结果 1孜 治 愈 6 4 7倒 , 效 1 显 2例 , 效 5例 , 有 经 ! 3孜 治疗 后 , 愈率 1 0 , ~ 治 0 随访 i 无复 发 。 年
出的 { 2例 , 向后 突 出的 2 7例 。
2 治 疗 方 法
不 当而 引起 急性 损伤 , 有得 到 台 理 处置 形 成 慢 性 ; 没 或
田长期 弯 腰 作用 积 累性 损伤 而 引 起 。第 三 腰 椎 位 于 腰
患 者 端坐 约距 地 面 4 c 高 的低 凳上 ( 0m 以棘 突 向右 偏歪 为 倒 ) 术 者 立 其 背 后 , 先 用拇 指 触 诊 法 去 摸 清 , 首 偏歪 的颈 椎 棘 突 , 左手 拇 指 用 力 顶推 偏 头 部 , 让病 人 头 颈 部 前屈 3 。持 续 右手 掌 向上 用 力使 头颈 矢 状 轴 上旋 5, 4 , 同时 左手 拇 指用 力 顶 推 偏 歪 之 棘 突 , 时 , 此 可有 指 下位 移 或件 有 响 声 ( 为 复 位 成功 ) 多 。然 后 , 病 人 头 让 颈部 恢 复 中立 位 , 理 筋手 法 结 束 。棘 突 向左 偏 歪 时 , 施 医生 左肘 窝夹 住病 人下 领 部 , 其旋 转 方 向相 反 , 法相 方 同 运 用 中 医辩 证 施 诒 的 原 则 , 不 同 的 病 情 采 用不 对 同的复 位手 法 。侧 突 病 人 旋 转 力 量 可 大 些 , 突 病 人 后 ( 中央 型 ) 量 要适 当 , 常 要 比侧 突 力 量小 , 位 突 出 力 通 高
龙氏正骨推拿手法
龙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7、俯卧冲压法(1) 又称分压法,适用于颈胸椎交界处前后滑脱式和 左右旋转式错位。 也常用于胸椎错位。 本手法缺乏准确的“定点”力,有一定盲目性和 危险性,应认真注意冲压时力点应尽可能准确地 落于隆起的棘突上,以免造成新的损害。
龙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龙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四步: 1.放松手法:揉法、按法、拿法、滚法。
2.正骨手法:正骨十法中选用。 3.强壮手法:(分筋、理筋法)、调和阴阳:弹(拨) 法、拿(捏)法;推(擦)法、点(穴)法。 4.痛区手法:镇静止痛法及兴奋调理气血法,揉(捏) 法、抚(摩)法、搓(擦)法,点(穴)法,叩(打) 法、震(颤)法、运动法。 快速复位法:适用于青壮年(闪动力)。 缓慢复位法:适用于老年人,小孩,体弱者(生理运 动)。
龙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三、正骨推拿手法分四步十法进行:第一步放 松手法;第二步正骨手法;第三步强壮手法; 第四步痛区手法。病情较轻或初次患病的人, 只作放松和正骨手法即可。手法重点是正骨, 放松手法保证正骨顺利而避免人为的损伤;强 壮手法是正骨后进行软组织治疗和点穴治疗, 对慢性久病的人十分有效;痛区按摩有良好的 安抚镇痛作用,是推拿的传统方法,但在正骨 推拿中只作为辅助治疗和结束手法。
龙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9、牵引下正骨法*推正法 前后滑脱式错位者,术者 双拇指按于其后突的棘突 旁, 左右旋转式错位者两拇指 分别置于左、右偏向不同 的两个棘突旁, 当向前运动时双拇指加力 推正之。
龙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9、牵引下正骨法*摇正法 选用复位角度时先将病人向后拉 至某一角度时,嘱病人双手抓住 牵引椅后脚上,以保持颈椎前屈 角度,然后术者选好“定点”, 进行摇头或摇肩手法复位。以颈4、 5错位为例,触诊横突C4偏右C5 偏左,牵引角度30度,术者左拇 指按C4右偏横突后侧,右手托其 左颊摇向右方达最大角度时稍加 “闪动力”而复正。重复2~4次。 再以右拇指按C5左偏横突后方, 左手托其右颊摇向左方,重复2~4 次。亦可用摇肩法达一定角度作 一闪动力来复位。
龙层花的治疗颈椎病的十种方法——龙氏正骨文字资料总结
龙层花的治疗颈椎病的十种方法1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寰、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
患者仰卧,低枕。
术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颌,使病人头部上仰(仰头可使C2-7 颈椎后关节闭锁成''定点"),侧转,嘱病人放松颈肌(缓慢动2・3下),待头转到最大角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即可使错位的关节复位, 此操作中有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咯得"声。
也可取坐位操作。
2低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中段颈椎错位者约屈20度。
下段颈椎错位者前屈须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以拇指按压于错位的横突后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为支点,转动头部,当摇头至最大角度时,动点的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按压成阻力, 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阻力而复位。
缓慢复位法根据需要可重复2-3 次。
3侧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钩突关节旋转式错位及侧弯、侧摆式错位。
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术者一手托其耳区头部,另一手轻拿其后颈, 拇指''定点"于错位之横突下方,将头搬起呈侧屈状作摇头活动,动作同低头摇正法。
4俯卧摇肩法:适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间的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术者立其后方,用拇、食指夹于错位关节的横突前后方,另一手扶于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作对抗阻力,使旋转错位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复位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在下,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
尤其对上位颈椎失稳的患者,可避免因低头摇正角度过大而损伤上颈段。
注意摇肩时先将其肩向下推,以免关节闭锁影响复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脊手法__________颈椎复位手法
2007年08月24日星期五 18:29
多年来,作者在继承祖国医学传统正骨按摩手法精华的基础上,认真学习研究了当代国内外诸多学者治疗手法的有益经验,并根据自己多年来治疗颈肩腰腿痛及多种脊柱相关内脏疾病所用手法的实践经验,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出发,以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理论为指导,进行了认真的筛选、取舍、总结、提炼和再创造,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颈椎一胸椎一腰椎一骨盆系列复位矫正手法-:王氏现代整脊手法。
该手法经3万余例临床验证,效果确实。
如果再恰当配合针刀微创软组织松解及中西药物内服外用,则会取得更好的疗效。
必须指出,在手法治疗前首先应选择好适应症,应排除骨折、肿瘤、结核、畸形、明显骨质疏松及脊髓压迫等,以确保患者安全。
关于针刀与手法的关系,本人早在1993年第三届全国针刀学术会议发表的题为《现代手法在针刀治疗中的作用》一文中就指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运用得当则如虎添翼,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现将王氏整脊手法(系列)公之于众,供同道参考并提出宝贵意见。
第一节王氏整脊手法的理论内涵
一强调脊柱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地位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和“大梁”,它内连五脏六腑,外接四肢百骸。
脊髓及其相应的神经更是连接大脑的信息枢纽和指挥全身的“第二生命中枢”。
因此脊柱及其周围软组织健康与否对人的生命与健康关系极大。
二脊柱病变乃多病之源
脊柱解剖结构的改变与力学平衡的破坏,是引发颈肩腰腿痛(运动系统疾病)及其它各个系统数十种内脏病变(所谓“脊柱相关疾病”或称“脊柱源性疾病”)的根本原因。
因此脊柱病变乃多病之源。
三脊柱病内外平衡失调理论
脊柱的力平衡系统由内外两个平衡系统组成
内平衡系统(骨性平衡系统,刚性平衡系统,静力性平衡系统)
由椎体-椎间盘-小关节-前后纵韧带+胸廓与骨盆组成
外平衡系统(肌性平衡系统,柔性平衡系统,动力性平衡系统)
由脊柱周围的肌群及其它软组织构成
内外两个平衡系统刚柔相济、相辅相成、协调作用,共同承担人体自身的中量及运动产生的各种应力,维持其力学平衡,并保证相应的神经血管畅通,功能正常,使脊柱成为一个既稳定又灵活的整体。
一旦上述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出现颈肩腰腿痛或多种脊柱相关内脏疾病。
关系:脊柱-软组织:电线杆-铁丝
脊柱-骨盆:高楼-基座
桅杆-船体
治疗原则:内外兼顾、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筋骨并重。
王氏整脊手法的目地:矫正关节错位,消除肌肉痉挛,恢复和/或重建脊柱力学平衡,解除神经血管压迫,改善代谢,消除症状。
王氏手法的特点是:
1、理论上符合解剖学及生物力学要求;
2、手法精炼准确,高效轻巧,立竿见影,没有痛苦;(评审专家语)
3、一般情况下,只需1人操作,亦不需特殊设备
原则:
(一)精神放松,情绪平稳;
(二)肌肉松驰,没有抵抗;
(三)定位准确,复位完全;
(四)施术轻巧,安全无痛。
要求:
(一)体位科学合理;
(二)力学角度准确;
(三)手法精炼轻巧;
(四)1人独立操作(力求做到)
第二节.颈椎复位手法
一.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
(一)人员:1人即可,不需助手
(二)优点:
1.患者平卧,心理平静,有安全感;
2.颈部伸肌及屈肌均完全放松。
(坐位时总有部分肌肉不能完全放松)
3.由于床面限制,旋转角度最大不会超过45’,不易失手,不易导致医源性损伤。
(三)程序:手力牵引一成角调节--旋转复位
1.手力牵引
方法:双手颌一枕牵引,持续数分钟。
(利用患者体重作反牵引力) 目的:
(1) 颈肌属横纹肌(随意肌),特点是可随意支配而自由收缩,但易于疲劳。
手力持续牵引之目的是使颈肌产生疲劳,以消除病理性痉挛,使其失去抵抗,以利颈椎复位。
(2) 持续牵引,使颈部两侧肌肉均保持在均衡的被动拉伸状态,整个颈椎各椎体犹如被“肌性小夹板”保护固定,小关节处于闭锁稳定状态,不致因复位手法而任意移位。
2.成角调节:
成角:
上段 (C1-2):略低头(0-15‘)
中段(C3-5):轻度屈颈(15-35‘)
(3)下段(C6_7):中度屈颈(35-50‘)
3.复位手法:
令患者轻轻自动侧向转头至最大限度。
术者一手手掌托住枕部,拇指轻轻定位于患椎横突部(勿须用力按压或推顶!)另一手扶持下颌,双手协调调整屈颈度数,使成角落于患椎(指下会感到受力支点),再将下颌继续向一侧轻巧用力,顿挫旋转,并向后上方轻轻提拉-下,即可闻及“咔嚓”声响(拇指下可同时有关节滑动到位之感觉),复位即告成功。
其余患椎可按同法逐--复位矫正。
(四)机理:
1.由于低头或屈颈,使相应颈椎节段曲折成角,该部颈肌松驰,失去拉伸力,相应椎体暂时失去保护而处于失稳状态,给该部手法复位创造了条件。
(而其他不需复位之椎体仍在牵引保护之下,仍处于稳定状态)。
2.根据患椎所处位置高低,由低头及屈颈之度数来决定成角落点部
位, (椎体高位一低位,屈颈度数小一大),医者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选择。
(五)体会:
1.患者仰卧,平静放松,有安全感,能较好配合。
2.颈肌放松,术者不需用过大暴力去克服因某些部位肌肉紧张而产生的抵抗,因而患者无痛苦。
3.屈颈成角于患椎,目的是使该椎体各关节处于失稳状态,因而只需轻轻旋转/提拉,即可复位,符合生物力学要求且能事半而功倍。
4.其他体位下(如坐位),某些节段(如中段)复位较易成功,而某些节段
(如枕一C1-2,C6-7 —T1)则复位往往较难。
若欲达完全复位,则常常需用较大力量,并需辅以拇指/食指等用力顶推患椎,患者既感疼痛不适,术者也易因用力过猛而失手,若旋转过度,则可造成损伤,安全系数相对较小。
5.某些坐位复位手法,有时需使头颈部处于后仰状态,但若遇有颈椎间盘突出尤其是有脊髓一硬膜囊受压的患者,此种体位下再旋转颈椎,因椎体后缘剪力过大,常可造成重大意外,危险性较大。
故应视为禁忌体位、禁忌手法。
6.本法自始至终均使颈椎处于牵引状态下,有利于减轻神经根之压迫,操作中不会加重症状,比较安全。
7.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可根据需要自上而下,对任何--个(或--组)患椎进行准确定位,复位成功率高,患者-般无痛苦,也不易造成意外伤害。
8.一般情况下,患侧在下,先行复位,然后健侧同法调整,以求两侧平衡。
9.在进行手法复位时,应把颈椎当作一个整体来调整,而不应仅局限于某一两个椎体单纯进行复位。
另外,整个脊柱也应该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不应把眼光仅仅局限于颈椎、胸椎或腰椎某一局部节段来看待。
(附:顺便介绍几种比较流行的手法供参考)
二.拇指推压旋转复位法:(以棘突左偏为例)
(一)体位:患者坐位,医者站立于患者身后,胸部抵住并固定患者背部,勿使其倾斜移动。
(二)手法:医者左手拇指抵住左偏之棘突部位。
其余四指向上扶住患者枕后头部,右手掌托住患者下颌部,令患者低头45‘,再将头向左侧倾斜45‘,此时右手顺势将患者下颌部转向右侧,待头部转动至最大限度时,医者两手协调用力,右手向右上方以轻巧之力顿挫旋转提拉,左手拇指同时稍用力将左偏之棘突向对侧推压,此时即可闻及复位声响,术毕。
三.肘抱下颌旋转复位法:(以棘突左偏为例)
(一)体位:患者坐位,医者站立于患者身后,胸部抵住患者背部,勿使倾斜。
(二)手法:医者拇指抵住左偏之患椎棘突,然后令患者低头30’,医者右手肘部自患者前方托住其下颌,手掌伸向左耳后部抱住患者枕后部,并徐徐将患者下颌转向右侧,当达到最大限度时,再以一轻巧之力继续向右上方顿挫提旋,左手拇指同时将左偏之棘突向对侧推压,此时即可闻复位声响,术
毕。
四.推头拉颈侧扳法
体位: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一侧。
手法:医者一手掌抱扶于患者对侧颈椎,另一手掌压住患者近侧耳颞部,
两手协调用力,反向顿挫推-拉(提),闻及响声,复位成功。
注意:此法对老幼体弱及骨质疏松者不宜采用。
五.卧位摇正法:
(一)体位:分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三种,根据患椎偏移方向,决定取何种卧姿。
(二)手法:医者坐于床头,两手协调进行侧方或前、后方向摆动头颈部,完成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