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重点卷专题复习: 历史视角下的中美关试题1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现代中国外交 含答案
单元综合训练(五)一、选择题1.(2017·潍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4)冷战时期,中、苏、美三大国在许多问题上是针锋相对的.但在苏联空军参加朝鲜战争这一问题上,却心照不宣地严守机密,而且一守就是好几十年.这一“心照不宣”()A.体现了冷战局势的缓和B.避免了世界局势的进一步恶化C.说明三国有着共同利益D.意在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答案 B解析朝鲜战争是美苏冷战中在亚洲进行热战的表现,因此并不能体现冷战局势的缓和,故A 项错误;材料中苏联参战被严守秘密,主要是避免战争扩大化,使世界局势进一步恶化,故B 项正确;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是对立关系,不可能有共同的利益,故C项错误;朝鲜问题并未解决,故D项错误.2.(2017·怀化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2)罗斯福曾授意福雷斯特·戴维斯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中宣布:美国既不能回到孤立主义,也不能满足于为自己划定某个势力范围的传统均势政策,而是要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罗斯福宣称雅尔塔会议是一个转折点——我期望对我们的历史,从而对整个世界的历史都是如此.材料反映()A.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B.美国和苏联的合作已经破裂C.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失败D.美国的全球战略发生了变化答案 D解析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与材料意思相反,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出美苏合作破裂,故B 项错误;孤立主义政策失败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罗斯福的世界蓝图》里提到美国要推行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可以看出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要称霸世界,故D项正确.3.(2018·泉州高考适应性练习,35)1969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新亚洲政策,美国支持亚洲国家的集体安全以遏制“极权政治”的扩张,但不要“发号施令”.同时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同西欧、日本的关系.这表明()A.资本主义阵营发生了深刻变化B.美国通过多边力量遏制苏联C.美国顺应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D.美国亚洲政策出现根本转折答案 B解析根据“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同西欧、日本的关系”可知美国与西欧、日本仍然是合作关系,故A项错误;“美国支持亚洲国家的集体安全以遏制‘极权政治’的扩张”,并强化与西欧、日本的关系可以看出美国通过多边力量遏制苏联,故B项正确;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但仍然是两极格局,故C项错误;尼克松的新亚洲政策仍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核心,只是方式有所改变,故D项错误.4.(2017·广安、遂宁、内江、眉山三模,35)1979年4月,美国派出了一个由42人组成的美国乒乓球队代表团赴朝鲜参加第3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虽然受到“低调的欢迎”,但这是自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以来第一个访问朝鲜的美国小组.美国访问朝鲜的真实意图是()A.展示竞技体育取得的成果B.改善朝美关系以对抗中国C.继续推行战略收缩的政策D.解决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答案 C解析展示竞技体育成果为表象,故A项错误;访问朝鲜以向社会主义国家释放友好信号,故B 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因此积极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实行战略收缩政策,故C项正确;朝鲜半岛的分裂符合美国的利益,故D项错误.5.(2017·滨州高三期末,12)1960年3月,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全家访法,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治主张.这表明戴高乐时期的外交()A.重在突出法国在西欧的地位B.能够突破意识形态的限制C.企图把美国势力排挤出欧洲D.注重加强西欧内部的团结答案 B解析据材料“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全家访法,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治主张”可以看出戴高乐时期法国注意改善和苏联的关系,说明戴高乐时期的外交能够突破意识形态的限制,故B项正确.6. (2017·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6)“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上述材料意在说明()A.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B.“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C.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答案 B解析材料中“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实际是在说明欧洲和中国的崛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两极格局正在向多极化趋势转变,故B项正确.7.(2018·全国Ⅰ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二,35)“新兴国家”是近几年广泛流行于国际舆论和学术界的概念,在国际经济政治领域,与“新兴国家”相关的概念还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等,这些“新兴”概念表明()A.第三世界开始走向终结B.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C.国际关系主导力量的变化D.世界经济一体化被所有国家认可答案 B解析新兴国家中第三世界国家占据主导,不能说其走向终结,故A项错误;材料中“新兴”一词的频繁出现,体现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新兴力量成为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故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8.(2018·湖北新联考高三联考,35)2016年7月14日,法国尼斯遭受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很多无辜群众死伤.不久,德国接连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世界各国对此纷纷谴责.在如今日益发展的多元化社会中,恐怖主义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隐患.对以上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日渐遭到挑战B.世界民族不对等性加剧了局部动荡C.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D.冷战思维深刻影响着欧盟对外政策答案 C解析材料描述了一系列恐怖主义,没有反映多极化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叙述世界民族的差异,故B项错误;恐怖主义造成了局部动荡,但世界总体趋向和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冷战思维对欧洲的影响,故D项错误.9.《全球冷战》一书中说,“会议在亚非国家之间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的同时,也在华盛顿和莫斯科引起了严重的关切.……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断定,第三世界国家新近获得的采取一致行动的能力,意味着‘自由世界与共产主义世界之间的战场正在转移’”.该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中参加会议的对象是亚非国家,即第三世界国家,可以判断该会议指的是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故B项正确.10.(2018·武昌高三元月调研,30)下图为1960~1969年中苏贸易总额与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比较(单位:万美元).据此可以推知()A.两大阵营对峙导致中苏贸易锐减B.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趋于停滞C.苏联并未成为中国外贸的垄断者D.中国国内经济调整促进外贸发展答案 C解析中苏贸易锐减是由于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故A项错误;图中只能看到中苏贸易总额与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不能推出中苏双方经济发展情况,故B项错误;通过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中苏贸易额在整个中国对外贸易额中,比重呈下降趋势,故C项正确;题干中要求通过两个贸易额信息比较得出结论,中苏贸易额是一个关键信息,而且中国对外贸易总体运行平稳,甚至在1966年后还略有下降,故D项错误.11.(2018·全国Ⅲ卷高考模拟,29)1974年,毛泽东在会见第三世界国家领导人时说:“相当怪!黄昏的时候,燕子忙,飞得低,雨要下了!”“要准备呢!”毛泽东说这番话的背景是()A.第三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B.美苏对世界霸权争夺加剧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D.第三世界崛起已不可阻挡答案 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美苏冷战,并未出现新的世界大战,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1974年”得出,美苏对世界霸权争夺加剧,故B项正确;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D项错误.12.(2017·山西五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3)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期间,为保守会谈内容机密,双方在场人员不得使用录音机,全凭耳听手记,再各自整理成文本.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苏联阻止中美关系正常化B.中美关系进程笼罩冷战阴影C.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D.中国已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答案 B解析材料并未体现苏联阻止中美关系正常化,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受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即中美关系进程笼罩冷战阴影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尚未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7·全国Ⅱ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三,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政策设计人员选择对西欧的援助,作为美国关注的第一个课题,这并不表明他们忽视其他紧迫和严重的问题,也并非他们毫不考虑从全世界范围协调长期政策的使命.他们这样做只不过意味着,西欧看来是执行长期计划最有效的措施.——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材料二甚至在哈里·杜鲁门领导下的美国与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仍作为同盟国进行对德国的战争时,1945年杜鲁门就曾秘密地向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下令,准备对苏联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华盛顿对于战争的存在没有任何多愁善感,这无非是一门生意,一门表面被温和地冠以“美国世纪”之名,实则是建立无可匹敌的美国统治地位的生意.材料三显然,伴随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11月决定不派苏联坦克开入东德镇压不断扩大的反政府非暴力烛光抗议运动,听任象征分隔东西欧“铁幕”的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了.苏联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破产了.(1)由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看来是执行长期计划最有效的措施”.(2)两极格局以东欧剧变与苏联的解体而告终,美国看似是美苏争霸的胜利者,但历史证明美国也不是两极格局的完胜者,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1)说明:二战结束后,美国把苏联确定为自己最大的敌人,西欧曾经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美苏都把西欧做为其战后角逐的关键地区;二战过程中西欧主要国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美国援助西欧是控制利用其以对抗苏联,达到其争霸世界的目的,这也是美国二战后长期的既定方针.(2)原因:在美苏两极对峙中,西欧、日本的迅速崛起,强烈冲击了美国的霸权,美国没能实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进而成为世界霸主的美梦;苏联虽然解体,但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不失为一个大国,美国只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存在,但却没有达成它成为世界霸主的美梦;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成为了世界政治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节选自《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1951年9月8日美、英等46国与日本在美国旧金山签订)第1条1.日本与各联盟国之战争状态……2.联盟国承认日本与其领海之日本国民之完全主权.第2条1.日本承认朝鲜的独立……2.日本放弃对台湾、澎湖之所有权利、名器与请求权.6.日本放弃对南沙群岛与西沙群岛之所有权利、名器与请求权.第6条1.自本条约生效之后,所有联盟国占领军应尽速自日本撤出……第10条日本放弃,一切有关中国之特别权利与利益……第14条1.联盟国承认:日本应赔偿联盟国战中所生的一切损害与痛苦,但因日本目前拥有的资源不足以支持一个自主的经济体,且不足以完全赔偿前述之一切损害与痛苦.因此,(1)对国土尚被日本军队占领且因日本而受损害需要接受赔偿且经联盟国同意者,应透过日本人的劳役以恢复生产、打捞沉船与其他相关作业而需费用之国家……此项赔偿不得加诸额外负担,若有原料制造之需,此原料应由联盟国考虑后供给,以免日本承受汇兑负担.(说明:中国、朝鲜没有受到邀请参加旧金山会议,印度、缅甸拒绝参加,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没有签字,中国政府声明此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材料二(节选自《美日安保条约》,《旧金山和约》签署5个小时后,美国和日本签署的双边条约.)第五条,共同防卫.各缔约国宣誓在日本国施政的领域下,如果任何一方受到武力攻击,依照本国宪法的规定和手续,采取行动对付共同的危险.第六条,基地的许可.为了对日本国的安全及维持远东的国际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允许美国的海、陆、空三军使用日本国内的设施及区域.(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旧金山和约》的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旧金山和约》和《美日安保条约》签订的背景.(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个条约的共同之处.答案(1)特点:美国主导的、片面的、非法的条约;对日本既抑制又扶植;具有和平与对抗双重色彩;带有浓厚的反共反华性质.(2)背景:美苏由合作走向对抗,两极格局逐步形成,国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尖锐对立和激烈斗争;新中国建立,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引起美国的仇视和恐慌;朝鲜战争正在进行;日本国内反共反华势力比较强大;美国力图把日本变成反苏反华基地.(3)共同:都以扶日反共为目的;都严重危害了中国的利益;都有利于日本重新崛起;都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都加剧了“冷战”局势.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说明”的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金山和约》是美国主导的、片面的、非法的条约;材料中第1、2、6、10条均是限制日本,但第14条却是扶植日本,可知《旧金山和约》是对日本既抑制又扶植;具有和平与对抗双重色彩;根据所学知识,在《旧金山和约》中宣称“台湾地位未定论”及要求中国政府不能过度要求日本战争赔偿,这就损害了中国利益,因而带有浓厚的反共反华性质.第(2)问,从两极格局和当时的国际关系上分析背景.第(3)问,根据材料可知1951年基于冷战的加剧,新中国的成立,美国由签订《旧金山和约》开始改变对日关系,由制裁转为扶植,《日美安保条约》使美日结成军事同盟关系,便于美国进一步控制日本,并将日本作为反苏反共的前沿阵地.由此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共同之处.。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五 中外关联视角 主题2 Word版含答案
主题2 近代史的中外关联视角视角1 近代中外综合对比1914~1927年中西社会发展特征的对比视角2 中外民主思想对比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视角3近代世界对中国的影响1.20世纪世界形势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两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3.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如严复翻译了许多西方名著,学习西方的“民权”思想,对维新运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如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翻译了卢梭、孟德斯鸠的作品。
(3)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
如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等以民权、科学为指导思想。
4.进化论的建立对中国的影响为中国维新派的戊戌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同时也被帝国主义利用,成为帝国主义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理论依据。
针对训练1.(2017·南京高三调研)一种观点将英国工业革命归因于市场的发展。
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和英国的市场发育程度不相上下,而在市场宽度(远距离商品贸易开展情况)和深度(不同地区价格差异的标准差)上,中国似乎更胜一筹。
上述论证过程能够说明() A.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B.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中国,而不是英国C.政治制度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D.英国工业革命由多种复杂因素促成答案 D解析据材料可知就市场因素而言中国更胜一筹,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的原因,可以推出其发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故D项正确。
2.(2017·连云港高三月考)1832年英国议会报告指出:鸦片税是按成本301.75%的税率征收,印度因财政需要无法摒弃它,而且它主要由外国消费者承担。
正因为如此,英国政府() A.纵容英国烟贩对华走私鸦片B.积极谋划对华侵略战争C.急于打开中国的商品市场D.禁止印度殖民政府出口鸦片答案 A3.据统计: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例,1750年为32.8%,1830年为29.8%,而相应年代的整个欧洲为23.2%和34.2%。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五中外关联视角主题5Word版含答案
主题5西方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的联动视角1 16〜18世纪西方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的联动1. 16〜18世纪西方经济的发展16〜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加以拓展。
2. 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直接阻碍中西方的正常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又在客观上对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2) 新航路开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农作物品种,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以菲律宾等地大规模引种西班牙人从中南美洲带来的玉米、马铃薯、花生、烟草、向日葵、番茄等作物,尤其是高产作物马铃薯和玉米的种植,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和高岗山坡地成为宜农土地。
这样使明清急速增长的人口有了粮食保障,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重大变化。
(3)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工业革命前的欧洲商品在亚洲并没有竞争力,欧洲商人只能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中国)的商品,如纺织品、瓷器等。
在明中后期至清朝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也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视角2 19〜20世纪40年代西方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的联动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中的外国经济因素(1) 经济结构变化①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
③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 变化原因①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中,外国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冲击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
②中国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高考历史中美关系测试题
高考重点专题复习:历史视角下的中美关系一、选择题:1. 美国取得其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特权的不平等条约是A.《望厦条约》B.《天津条约》C.《辛丑条约》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2.19世纪中期,美国在侵华问题上基本追随英法两国,没有独立的侵华政策,其原因有①经济军事综合实力不及英法②国内南北矛盾激化,并爆发了内战③对外致力于西半球的扩张④奉行中立主义政策A、①②B.②③④C、①③D.②④3.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这表明A.美国已经取得在华势力的优势B.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瓜分完毕C.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D.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已形成4.美国近代对华侵略最突出的特点A.依仗武力侵略中国B.借助其他国家力量加紧侵略中国C.着重外交、培植亲美势力控制中国D.凭借经济优势独占中国5.抗战胜利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是A.力促国共两党合作使中国避免内战B.在中国扶持一个亲美反共的政府C.排挤老牌殖民国家在中国的势力D.维护国民党一党独裁的统治6.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演变的总体趋势是A.由敌视走向友好结盟B.由冷战走向缓和C.由战争走向和平D.由对抗走向正常化7.新中国诞生后,中美曾有一段互相隔绝而又敌对的历史,其起因是A.中国实行闭关政策B.美国蓄谋侵略中国C.美国企图扼杀新中国D.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8.新中国成立初,美国敌视新中国,中美关系处于对抗时期,这一时期中美斗争的实质是A.意识形态的斗争B.朝鲜战争的遗留问题C.台湾主权的归属问题D.国家利益的冲突9.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关键在于A.美国放弃了遏制中国的政策B.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中国承诺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和平解决台湾问题D.美国对外战略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10.尼克松访华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是A.结束隔绝状态,进行交流与合作 B 结束与越南的战争C. .改善中美关系,加强同苏联争夺欧洲D.改善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二、非选择题:11. 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以及美日关系在中外近现代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定地区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也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练案20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第2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选择题1.(2019·某某某某模拟)解放战争胜利之际,杜鲁门总统似乎听任大陆对某某的解放并准备承认中华人民某某国,但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改变了这一立场。
这一变化说明( C ) A.意识形态影响决定国家对抗B.杜鲁门的政策摇摆不定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D.国家关系影响国际格局[解析] 根据材料“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改变了这一立场”可知,中国出兵朝鲜一事,威胁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使美国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故C项正确;“解放战争胜利之际,杜鲁门总统似乎听任大陆解放某某并考虑要承认中华人民某某国”,说明美国最初没有敌视新中国,A项错误。
美国对华政策是其国家利益决定的,B项错误。
战后初期国际格局是美苏两极格局,美国立场的变化是从美国国家利益出发,没有改变国际格局,故排除D项。
2.(2019·某某某某质检)有学者认为新中国外交经历了立国外交、建国外交与强国外交三个阶段。
其中立国外交是指中国与世界、中国与国际体系尚未充分互动,依然游离在国际体系之外的时期。
这一时期外交的主要任务为捍卫政权自立、主权自尊、国家自存。
据此,立国外交出现在( A )A.1949~1978年B.1966~1976年C.1978~2012年D.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后[解析] 分析材料“立国外交是指中国与世界、中国与国际体系尚未充分互动,依然游离在国际体系之外的时期。
”可知立国外交出现在建国之后改革开放之前,故正确答案为A 项;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3.(2018·某某某某市模拟)“大会上他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也没有做或鼓动他人做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但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他相当成功地使人相信了中国共产党奉行和平的政策。
”与此次中国参与的国际会议相关的是( C ) A.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公约B.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C.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等问题D.表达了制止新殖某某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决心[解析] “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也没有做或鼓动他人做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说明是提出“求同存异”的万隆会议。
人教版高考历史试题与参考答案
人教版历史高考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特征,正确的是()A.农业发达,手工业处于从属地位B.国家政治稳定,科技文化繁荣C.儒家文化成为国家思想统治的工具D.宫廷机构不断完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制度化2、以下关于新中国成立后初期外交成就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建立了外交关系正常化的良好开端B.为我国未来发展争取了较好的国际环境C.确立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原则D.全方位参与国际事务,同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联系3、下列关于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A. 颁布《秦律》,实行法治B. 修建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C. 推行郡县制,加强地方行政管理D. 实行焚书坑儒,统一思想文化4、下列关于唐朝盛世“贞观之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重视农业,推行均田制B. 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C. 选拔贤能,提倡节俭D. 重视文化,提倡儒学,排斥佛教5、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社会性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B、封建主义的保守C、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D、洋务运动的失败6、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A、五四运动B、辛亥革命C、义和团运动D、戊戌变法7、以下关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的民族工业在洋务运动时期开始萌芽B.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工业遭到严重打击C. 1912年至1927年被称为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D. “五四”运动后,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8、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A.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C.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D. 1947年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9、题干: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长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B. 长城是古代中国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军事设施C. 长城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大规模修建的D. 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10、题干:以下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成就,说法不正确的是:A. 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B. 意大利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C.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和学者D.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恢复古罗马文化11、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试题:选考二 2 高考探究课 Word版含解析
选考二第2讲高考探究课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从中立到参战这一转变的一个原因是政府的备战运动,运动期间的军事宣传有助于在心理上为全民族参战作准备。
另一个因素是由于潘乔·维拉袭击新墨西哥州而引起的美国对墨西哥的武装干预,这次干涉虽然没有带来什么结果,但它却提供了无灾害、无牺牲的军事行动的刺激。
造成介入战争的还有美国的金融家和工业家,他们一直在用赊销的方式向英国和法国提供军用物资,如果他们的顾客战败了,他们也将破产。
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导致美国人员和舰只的损失也加速了美国的参战。
最后,1917年3月沙皇政权的垮台使美国有可能加入民主国家的联盟,反对中欧的独裁统治的国家。
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促使威尔逊总统于1917年4月对德国宣战。
材料二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百万吨)(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美国最终参战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参战的目的及对战局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运动期间的军事宣传有助于在心理上为全民族参战作准备”“美国对墨西哥的武装干预……提供了无灾害、无牺牲的军事行动的刺激”“美国的金融家和工业家……一直在用赊销的方式向英国和法国提供军用物资,如果他们的顾客战败了,他们也将破产”“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导致美国人员和舰只的损失也加速了美国的参战”“沙皇政权的垮台使美国有可能加入民主国家的联盟”进行归纳总结。
第(2)问,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参战是为了争夺霸权;美国参战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进程。
答案(1)美国政府的备战运动在心理上为全民族参战作了准备;美国对墨西哥的武装干预中无灾害、无牺牲的军事行动的刺激作用;金融家和工业家希望美国参战保住自己的经济利益;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给美国造成损失;俄国政权更迭的影响。
(2)目的:捞取战利品;争夺世界霸权。
影响:使协约国在军需、人力方面占有决定性的优势,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进程。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20美国专题(附答案)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二十、美国专题一、选择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A.低通胀低失业 B.多元化现代化C.高速度高债务D.信息化全球化11.美国内战与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的发展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C.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D.消除了国内种族歧视二、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那个距今二百多年前的时代里,殖民地联合起来挑战宗主国是破天荒的大事,宣布独立的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与大英帝国的战争一直艰苦地打了八年……”——《大国堀起》解说词(1)谁领导“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反抗“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反抗的结果如何?(2分)材料二:“以1898年为界标,在此前50年美国集中解决国内统一和制度问题,在此后50年……以二次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
”——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2)解决美国“国内统一”问题的领导人是谁?“国内统一”问题的解决有何历史意义?(3分)材料三:“1929年初,美国似乎日趋繁荣……10月,股票市场的价格跌到了最低点,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随之而来,而且萧条的强烈程度和延续时问的长久都是空前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3)材料三中“经济萧条”指什么?领导美国走出“经济萧条”的人是谁?(2分)(4)由以上三段材料,有人得出“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也有人反对,说“历史的发展是必然的,英雄人物几乎不起作用”。
你怎样看待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3分)(1)华盛顿;赢得了国家的独立(2分)(2)林肯;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3分)(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罗斯福。
(2分)(4)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英雄人物的个人才能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起作用。
(3分)(其他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全国高三高中历史专题试卷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三高中历史专题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参议员在提交国会议案中称:我们是要合理使用我们手中的黄金了;同时期,西欧主要国家领导人也讲: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手中的黄金。
材料表明()A.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霸主B.西欧各国经济恢复发展迅速C.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D.美国和西欧主要国家经济实力都发生了较大变化2.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领军人物肯尼斯·沃兹于1963年撰写了《两极世界的稳定》一文,文中不可能涉及的史实是()A.德国的分裂B.朝鲜战争的爆发C.欧共体成立D.北约、华约的成立3.1966年7月1日,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体化军事机构。
10月,法国退出了北约军事委员会。
北约总部从此由巴黎迁至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这表明()A.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加强B.西欧国家之间的政治合作加强C.美国在西方的领导地位受到挑战D.西方国家内部开始从盟友转化为对手4.1961年,法国就其原来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未来举行公民表决,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的人民以压倒多数投票赞成就自决举行谈判,但部分法国军官反对并发动了叛乱。
这些法国军官发动叛乱的主要原因在于()A.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B.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C.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D.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5.“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进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
”这是哪一政策的宣传()A.杜鲁门主义B.成立北约组织C.马歇尔计划D.发动朝鲜战争6.《中俄秘档里的朝鲜战争》记载:苏联通过战争成功把中国诱人与西方决裂的道路,日本通过战争订货而迅速繁荣,美国因为战争而重返朝鲜,中国因为战争而失去了统一的最佳时机。
朝鲜战争的影响是()A.亚洲地区意识形态对立加剧B.促使美国全球战略重点转移C.美国成功建立起对中国的军事包围D.政治力量消长破坏雅尔塔体系7.雅尔塔体系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以下关于雅尔塔体系的观点正确的是()①雅尔塔体系主要包括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达成的协议②美苏冷战期间,双方相互借鉴,并进行内部的调整和改革③雅尔塔体系下,美苏最后总是能达成妥协,世界形势逐渐走向缓和④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出现多极化格局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8.1946年丘吉尔发表演说:“不久刚被盟国的胜利所照亮的大地,已经罩上了阴影。
全国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试题1含解析
第十四单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改变练好题·考点自测1.[2024广东广州高三阶段训练]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运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
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A.工人共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B.供应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C.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2.[2024天津高考,8,4分]1930年,美国通过了极端贸易爱护主义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
该法案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一经实施即有33个国家提出抗议,随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幅度增加关税,引发了全面的贸易战。
当时这种措施 ( )①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②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下滑③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④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复原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3.[2024海南高考,19,2分]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实行,旨在解决经济危机问题。
在会议中,英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力图以此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认为政府的首要责任是复原国内的旺盛,主见降低关税。
会议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是因为( )A.国家干预尚未成为西方经济政策的主流B.与会国没有合作意愿C.各国发生危机的根本缘由不同D.经济利己主义的盛行4.[2024湖南四校调研]胡佛政府对苏联的出口商品实行了很多卑视性措施,还极力怂恿一些欧洲国家抵制苏联商品。
1933年,苏联对美国的出口额仅为1929年的32.25%。
胡佛政府的这些措施( )A.缓和了美国的经济危机B.导致美苏两国冷战加剧C.中断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D.破坏了世界经济的整体性5.[2024海南高考,17,2分]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在《生气的葡萄》(1939年)一书中描述了美国贫苦农夫的境况:他们静静地站在那儿看着土豆漂走,听着尖叫的猪被杀死在河沟里,被埋上生石灰。
在这些人的灵魂深处,生气的葡萄正在长成。
2020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试卷-专题十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 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1949 年美国政治家威廉·福斯特说:“马歇尔计划的每一块美元,到头来都会在美国花掉⋯⋯在当前西欧大量需要美国货的情况下,美元很快会回到美国来。
”这种论断是基于当时美国构筑了()A .欧共体B.北约C.北美自由贸易区 D .布雷顿森林体系2.1947 年,苏联代表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当时世界银行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与政治目的无关 B.随着马歇尔计划提出和“冷战”加剧,苏联对美国经济政策产生反感情绪 C.为了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美国主导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D.美国为了建立美元的霸权地位,把苏联排斥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外3.(2016 雅·安三模)有学者指出,在货币体制发展历史上,国际汇兑金本位代替了古典金本位,可以带来利息的美元把金子彻底挤出了流通领域。
这种变化() A.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B.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C.缩小了不同国家间的差距 D.确立了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 4.2010年 4月 25日,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春季会议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中国在世行投票权由原来的 2.77%提高到 4.42%,一举超越德国、英国和法国,仅次于美国、日本,成为世行第三大股东国。
世行的这一改革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世行投票权实现了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B.只要中国不同意,任何重要决议都不可能通过 C.世行投票权大小要看国家的国际地位高低 D.一国认缴股金份额多少视经济和财政实力决定 5.下表为美国部分年代国际收支逆差情况统计(单位:亿美元 )。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1.选择题第1题.有学者在追溯了美国精英大学百年来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之后提出:(这些)招生方法,在今天看来,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以下先秦学派其主张与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的是()A: 墨家B: 道家C: 法家D: 儒家【答案】A【解答】材料信息说明美国精英大学招生的条件是机会均等,录取主要凭借其个人的才能和成就。
墨家强调兼爱、非攻、尚贤,反对任人唯亲,二者均体现了对贤能人才的重视,有相似之处,故选择A项。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法家强调依法治国,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克已复礼,均与材料中美国精英大学招生重视机会平等贤能主义的美国精神不符,故BCD 三项错误。
故选A。
第2题.学者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都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斑马式的省级组织()A: 是对前代行政制度的调和与创新B: 是专制体制下权力分配的结果C: 不利于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 其历史作用符合制度设计者的初衷【答案】A【解答】该省级组织是指郡国并行,当时分封的思想观念依然强大,郡国并行是对周秦分封制与郡县制行政制度的一种调和,也是一种创新,A正确;郡国并行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不属于专制的概念范畴,B错误;汉初的郡国并行客观上推动地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C错误;郡国并行之后造成地方割据,不符合设计初衷,D错误。
故选A。
第3题.1890年,梁启超通过同学介绍拜康有为为师。
回忆自己从师康有为以前的情景时说:日治帖括,虽心不慊之,然不知天地间于帖括外更有所谓学也。
这段回忆是()A: 真实经历/可供历史研究B: 一个人生活/缺乏社会意义C: 无意史料/极具研究价值D: 学者臆说/不具史料价值【答案】A【解答】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价值最高。
2013年高考历史 真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word
某某市万州分水中学2013年高考历史真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必修1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2013年高考(某某卷))18.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据此判断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B.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2013年高考·某某卷)17.下示材料说明当时( )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
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解析] 本题以的言论切入考查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政策。
本题材料的核心信息是讲亚非拉地区和西欧国家反对美国控制,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勾勒出中国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可以联合的力量,体现了B项的含义。
A项材料本身无法体现;材料与不结盟运动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反苏主X相反,可以排除D项。
答案:B
- 1 - / 1。
全国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试题1含解析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练好题·考点自测1.[2024全国卷Ⅲ,30,4分]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气“快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救济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2.[2024海南高考,11,2分]1949年春夏之间,当中国革命斗争即将成功时,毛泽东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
其中,“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所回答的问题是 ( )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B.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C.如何处理好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D.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3.[2024北京高考,19,4分]抗美援朝斗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
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假如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与都无法解决。
随后,美国同意和谈。
这表明(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起先发挥确定作用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4.[2024海南高考,11,2分]1953年,中共中心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
这一指示 ( )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D.有利于订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5.[2024江苏高考,12,3分]对于即将参与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
最新 高考历史图表分析题(二) 精品
高考历史图表分析题(二)二、国际关系类:1 .(28分)美日关系体现着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幻,也是大国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1)图13与图14之间是什么关系?图13争夺的焦点是什么?图14对美日关系演变产生什么影响?(10分)关系:因果关系。
(美英与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激烈争夺导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2分)焦点:美日对中国的争夺。
(2分)影响:美国联合欧洲列强排斥日本,使中国回复被列强共同侵略局面;会议暂时协调列强之间,尤其美日的矛盾;随着战后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经济危机爆发,美日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
(或为以后美日矛盾再次激化,乃至爆发战争埋下伏笔。
材料二 “在和约和本条约生效之日,由日本授予、并由美利坚合众国接受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美国陆、海、空军的权利。
……未经美利坚合众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给予任何第三国,亦不得将基地上或与基地有关之任何权利、权力或权限,或陆、海、空军驻防、演习,或边境之权利给予任何第三国。
”——摘自1951《日美安全保障条约》(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到50年代初期,美日关系的特征及其原因?(8分)特征:日本成为美国的附庸(依附或主仆关系);反社会主义。
(4分)原因:日本战败;美称霸世界战略(政策)需要。
材料三 1971年尼克松在某次演说称,“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
1983年7月30日日本首相中曾根讲话称,“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美日关系出现什么新的变化?原因是什么?(6分) 变化:美日在经济领域展开激烈竞争;日本争取充当政治大国。
(4分)原因:美日力量对比的变化(日本迅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美国实力相对削弱)。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美日关系发展演变的基本特征。
(4分)特征: 既妥协又争夺;从敌对关系演变为经济竞争对手和政治军事盟友。
高中历史复习单元综合测试(十一)(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试(十一)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2·全国甲卷地区高三模拟测试]西方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对于二战后的国策方针,美国政府用在避免另一场经济大萧条袭击所花费的心血,更胜于为防止另一场战争发生所做的努力。
”基于此,二战后的美国( )A.推行遏制社会主义的“冷战”政策B.试图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C.主导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D.组建了与苏联对抗的北约组织2.[2022·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联考]有学者认为:美元霸权并没有伴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而终结,恰恰相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赋予美国更加有力的货币权力。
你认为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有利于增强美国外贸竞争力B.美元霸权的建立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系不大C.各成员国货币跟随美元发生贬值D.美元和黄金脱钩有利于摆脱美元发行的约束3.[2022·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模拟考试]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了一次美元危机,西欧、日本等国采取了如下举措:提高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认缴额度、调整和分摊军事防范费用、设立黄金总库等。
这些举措( )A.体现了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B.维护了国际货币金融体系C.确立了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D.形成了多极化的经济格局4.[2022·西宁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下表数据来源于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影响四国经济数据走势的共同因素是( )西欧四国部分年份的GDP估值表A.都实行了政府主导的“统制经济体制”B .欧洲国家走向联合促成区域“内循环”C .在冷战和热战中获得了大量军事订货D .欧盟市场的扩大和欧元的发行及流通5.[2022·湘豫名校联盟高三联考]有观察人士指出,包括东盟经济共同体在内的诸多区域性经济组织在建设过程中往往遵循了先易后难的原则,越到后期分歧越多。
全国高三高中历史专题试卷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三高中历史专题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
”这段文字出现在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反映了美国() A.强调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B.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C.继续阻止中国返回联合国D.准备调整对华政策2.图表1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的状况。
该状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图表1A.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走向公开对峙B.新中国坚持平等互利的对外贸易原则C.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D.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3.下面是1969年和1972年中国外交情况表,其表明中国()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经济政治合作 D.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格局4.《人民日报》评论一次国际会议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
……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次会议最引人注目的是()A.新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C.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5.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与其他国家正式建交情况表(部分)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不结盟 D.睦邻友好6.某人论述中国的某一外交举措时说: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天地。
”这一举措内涵是()A.构建和谐世界的策略B.“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无敌国外交”的策略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7.有西方报纸说:“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消除了国外人们头脑中一个好战的中国的形象。
他的发言代表了亚洲人的声音……经过这次会议,也架设了中、美官员双方接触的桥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练习题(19)(含解析)新人教版
人教版历史2019高考一轮选练习题(19)李仕才一、选择题1、中国学者以1950-2005年中美双边关系中的重要事件为依据,通过定量分析法制成下图来呈现中美关系变化的特征。
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 “一边倒”政策导致中美关系陷入对抗等级B. 尼克松访华推动了中美关系进入良好等级C.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呈现友好等级D. 两极格局瓦解后,中美关系出现持续倒退【答案】A【解析】A符合建国初期后中美关系的特征,故选A;由图片看出,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没有进入良好等级,排除B;从图片看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有波动,没有呈现友好等级,C错误;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D不符合图片中美关系波动的信息,排除D。
2、改革开放初期,一些研究经济特区的著作都有专门的一章或一节探讨特区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中国第一批合资企业的申报书上,不但有邓小平的签字,还有十二位副总理的画圈。
这种现象说明,当时A. 特区推行外向型经济战略B. 新旧体制与观念激烈交锋C. 行政审批程序严格且繁琐D. “两个凡是”仍占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研究经济特区的著作要探讨特区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中国第一批合资企业的申报书要有邓小平的签字这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激烈交锋,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经济特区推行外向型经济战略,故A项错误;行政审批程序繁琐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此时“两个凡是”思想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故D项错误。
3、明末清初大儒吕留良(1629—1683)在阐发《春秋》大义时特别强调“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义”、“人与狄夷无君臣之分”的思想。
下面解读合理的是A. 其主要目的是批判君主专制B. 其思想是对清朝统治合法性的质疑C. 其思想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D. “华夷之分”是狭隘民族主义的体现【答案】B4、1923年孙中山在阐释“民族主义”时指出:“吾党所持民族主义,消极的为除去民族间之不平等,积极的为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内以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之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重点专题复习:历史视角下的中美关系一、选择题:1. 美国取得其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特权的不平等条约是A.《望厦条约》B.《天津条约》C.《辛丑条约》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2.19世纪中期,美国在侵华问题上基本追随英法两国,没有独立的侵华政策,其原因有①经济军事综合实力不及英法②国内南北矛盾激化,并爆发了内战③对外致力于西半球的扩张④奉行中立主义政策A、①②B.②③④C、①③D.②④3.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这表明A.美国已经取得在华势力的优势B.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瓜分完毕C.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D.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已形成4.美国近代对华侵略最突出的特点A.依仗武力侵略中国B.借助其他国家力量加紧侵略中国C.着重外交、培植亲美势力控制中国D.凭借经济优势独占中国5.抗战胜利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是A.力促国共两党合作使中国避免内战B.在中国扶持一个亲美反共的政府C.排挤老牌殖民国家在中国的势力D.维护国民党一党独裁的统治6.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演变的总体趋势是A.由敌视走向友好结盟B.由冷战走向缓和C.由战争走向和平D.由对抗走向正常化7.新中国诞生后,中美曾有一段互相隔绝而又敌对的历史,其起因是A.中国实行闭关政策B.美国蓄谋侵略中国C.美国企图扼杀新中国D.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8.新中国成立初,美国敌视新中国,中美关系处于对抗时期,这一时期中美斗争的实质是A.意识形态的斗争B.朝鲜战争的遗留问题C.台湾主权的归属问题D.国家利益的冲突9.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关键在于A.美国放弃了遏制中国的政策B.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中国承诺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和平解决台湾问题D.美国对外战略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10.尼克松访华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是A.结束隔绝状态,进行交流与合作 B 结束与越南的战争C. .改善中美关系,加强同苏联争夺欧洲D.改善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二、非选择题:11. 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以及美日关系在中外近现代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定地区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也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回答:(1)19世纪末以来,伴随美国和日本的争夺,列强侵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
……(1972年访问中国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
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结合这一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①为什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杜勒斯当年拒绝与周恩来握手,而尼克松却“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②这次历史性的握手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这对中美两国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③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日关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2.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美国深知目前中国国民政府是“一党政府”,并且相信如果这个政府的基础加以扩大,容纳国内其他政治党派的话,即将推进中国的和平、团结和民主的改革。
……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队的存在……使政治团结不能实现。
上述自治性的军队及中国的一切武装部队,应有效地结合成为中国国民军。
——杜鲁门总统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1945年12月15日)材料二、总统特别被问到他是否仍支持他在1945年12月15日所作的声明。
总统回答这个声明仍然有效,在答复进一步问题时,他解释说,美国的政策不是劝中国国民政府把共产党揽入政府,美国的政策是帮助蒋介石政府应付他所面对的情况,……他声称“如果可能的话,我们不愿意在中国政府中或任何其他地方的政府中有任何共产党人。
”——杜鲁门1948年3月11日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解释材料三、1949年夏,当共产党在大陆上扫荡国民党的散兵游勇时,……杜鲁门及其国家安全委员会曾经断定,不使这个具有战略价值的岛屿落入共产党手中的最佳方案是扶植台湾独立运动,……他决不能设想让共产党政府占领这个岛屿。
美国必须采取行动。
——[美]孔华润《美国对中国的反应:中美关系的历史剖析》材料四、(20世纪50年代前期)共和党保守派从各种角度陈述继续对共产党中国实行全面贸易禁运的必要性。
……认为只有对共产党中国实施比对苏联更加严厉的贸易禁运,才可能分化中苏同盟。
正是在上述观念指引之下,艾森豪威尔政府坚持在亚洲大陆上遏制中国,……继续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在政治上策动“两个中国”。
这些举措诚然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但同样重要的是这种政策也几乎同样地损害了美国自己。
——崔丕《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回答:(1)结合上列材料分析指出美国在抗日战争结束时、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前期这三个时期实行的对华战略。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对华政策的背景和造成的后果。
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杜鲁门决定让美国再次干预中国内战之后的十年里,反华态度及反华政策进一步发展及强硬化。
国务卿杜勒斯……许诺,要结束对远东的忽视,并努力孤立、包围中国,使北京政府崩溃。
他强调中国只有一个,就是台湾的蒋介石政权……除了经济上、政治上采取行动反对中国以外,艾森豪威尔政府还通过迅速发展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基地和与亚洲的反共国家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继续并加强了对中国的军事包围。
——[美国]孔华润《美国对中国的反应》材料二:[基辛格]在给尼克松的备忘录中表示:“我们对中国采取主动行动的最大好处也许就是对苏联的影响。
”“他们必须考虑美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美国政府当时调整对华政策的首要目的就是利用中苏分歧,借助中国,抗衡苏联。
……尼克松在就任美国总统后明确表示,美国在越南战场上全面的军事胜利是不可能的,“我得尽快并尽可能体面地结束战争。
”基辛格也说:“向中国开门可能帮助我们结束那场战争的苦难”,因为中国当时是越南的主要支持者。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美国坚持扶蒋反共,敌视中国的政策已有20余年,而今中国不仅没被遏制和削弱。
反而成为世界五大力量中心之一.美国对华政策已告失败。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1)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的中美关系状况,并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2)扼要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以后,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个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对美国利益是有害的,……一个援助计划,如果有效地执行起来,可以支持对共产主义的扩张的抵抗,且有助于中国逐渐趋向于安定的发展。
------1947年9月魏德迈提交杜鲁门的报告书材料二:国会的意见:共产党中国政府不应该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来作为中国的代表。
——1953年6月4日《美国新闻处每日新闻公报》材料三: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
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讲话材料四: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和其他往来……通过美国以台湾协会办理和靳行。
——1979年4月《与台湾关系法》材料五:与中国合作是促进我们利益的最好方法。
——1998年6月11日克林顿就中美关系的演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华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是否真的使“中国逐渐趋向于安定的发展”,请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实行的政治政策。
中国人民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结果怎样?(3)联系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在70年代尼克松讲话前后美国采取了哪些“主动行动”与中国政府接触?这样做的原因有哪些?结果怎样?(4)阅读材料四、五,并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当前中美关系的基本态势。
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美国商品象潮水一般地涌入中国,美国货在上海的百货架上占有80%。
据统计,1946年,中国外贸总额中美国占53.1%。
材料二:冷战期间,国际贸易被高度地政治化了,封锁、禁运、贸易管制成为美国对付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一个重要武器。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28年间,中美贸易中断了将近20年。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美贸易有了进一步发展。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2年1—11月,中、美两国贸易额达到879.7亿美元,2001年间同期增长19.6%。
2002年,中、美贸易额比2001年增长约20%,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5%。
有学者测算,美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则将增长10个百分点。
美国商会执委会主席史提夫·温安洛表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而中国是更具潜力的国家。
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将为中美经济合作和贸易交往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结合材料一、二,概括指出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美贸易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三反映了新时期中美贸易的状况,分析其主要原因。
(3)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三,概括指出这两个时期中美贸易的主要不同点。
(4)依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中美关系的认识。
参考答案1----5 BCCDB 6----10DCDDC11.(1)侵华格局变化: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为首形成列强竞相侵华局面;19世纪末,列强共同支配中国;一战期间,日本暂时独霸中国;20世纪20年代,再次形成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期,逐渐形成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抗日战争后,美国单独控制中国。
(2)①拒绝的原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两大阵营的对抗。
握手的原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在国际上的绝对优势地位下降。
②影响:打破了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局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美国通过缓和对华关系,改善了其在美苏争霸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③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
12.(1)抗战胜利后,美国支持蒋介石,企图让国民党来收编人民军队。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为防止共产党占领台湾,策划扶植台湾独立。
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国对中国实行包围和禁运,并继续实行两个中国政策。
(2)背景:第一,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同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的历史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