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方法针刺补泻手法
第五章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捻转补泻:针下得气 后,捻转角度小,力 轻,频率慢,操作时 间短者为补法;捻转 角度大,用力重,频 率快,操作时间长者 为泻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针 刺 补 泻
透天凉— 透天凉 要点 分部 实施复合泻法
天:提插/捻转泻法3 提插/捻转泻法3 人:提插/捻转泻法2 提插/捻转泻法2 地:提插/捻转泻法1 提插/捻转泻法1
复式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四法: 1、青龙摆尾法
复式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四法: 2、白虎摇头法
复式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四法: 3、苍龟探穴法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 后,先浅后深,重插 轻提,提插幅度小, 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者为补法;先深后浅, 轻插重提,提插幅度 大,频率快,操作时 间长者为泻法。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 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 为泻法。 平补平泻:“平”即“均”的意见 也就是说对 于虑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证,得气后可 施用均匀地提插捻转手法即为平补平泻。
复式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四法: 4、赤凤迎源法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呼吸补泻: 患者呼气时 进针,吸气 时出针为补; 反之,吸气 时进针,呼 气时出针为 泻。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开阖补泻:出 针后迅速揉按针 孔为补法;出针 时摇大针孔而不 立即揉按为泻法。
复式补泻手法
烧山火 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 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1/3(人部), 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再将针刺入下1/3 (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慢慢地将针 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 至地部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 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 疾病等。
针刺补泻手法
青龙摆尾法
操作:将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 刺向病所,得气后,再将针柄缓缓摆动, 以推动经气向远端传导。
白虎摇头法
操作:直刺捻转进针,直达深层,得气后 将针快速左右摇动,边摇边提针。与此 同时,于所针腧穴经脉的一端,用一手 手指按压,让此端经脉关闭,使经气沿 经脉向另一端传导运行,直达病所。
八.热补凉泻法
热补法:左手紧按针穴,右手将针刺入 穴内,气至后左手加重压力,右手行捻 转补法,再行提插补法,最后再行捻转 补法,产生热感;
凉泻法:左手紧按针穴,右手将针刺入 穴内,气至后左手减轻压力,右手行捻 转泻法,提退1分左右,再行提插泻法, 最后再行捻转泻法,产生凉感。
复式针刺补泻手法
三.捻转补泻法
操作:是指在针下气至基础上,以大指和 食指末节的指腹部来回转针,有进有退, 从用力轻重、角度大小、速度快慢、左 捻或右捻为主的不同手法而区分补泻。
《针灸大成》:“补针左转大指努出,泻 针右转大指收入”。
四.迎随补泻法
《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 追而济之者,补也。”
操作:针刺得气后,针尖顺其经脉,随而 济之为补法;针尖逆其经脉,迎而夺之 为泻法。
苍龟探穴
操作:将针刺入穴位后,先退至浅层,然 后更换针尖方向,前后左右多向透刺, 浅、中、深三层逐渐加深,如龟如土探 穴四方钻剔。
赤凤迎源
操作:先将针直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 至浅层,候气摇针,再插入中层,然后 用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 展翅飞旋,以达通行经气的作用。
治病八法
针灸进针VIP及补泻手法,灸法,拔罐法
双手进針法,角度(一)运用(刺手与押手相配合)1.指切进针法: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穴位。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穴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穴位。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穴位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其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穴位。
4.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入穴位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穴位。
(二)角度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穴位。
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
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
3.平刺:即横刺、沿皮刺。
呈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
行针手法(一)基本手法提插法:针刺一定深度后,反复上提下插。
捻转法:指将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交替旋转捻动动作的操作方法。
(二)辅助手法循法: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穴位的四周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的方法。
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柄尾部使针体震动的催气,行气手法。
刮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由拇指或食指抵住针尾,以手指指甲由上下频频刮动针柄。
摇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指轻轻摇动的手法。
飞法:拇,食,中指对持针柄,一捻一放,使针左转和右转。
当手指放开时,针颤动如飞鸟展翅,震颤法:针刺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单式补泻手法的操作(7种)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操作间时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为补法;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为补法。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
针刺补泻及其补泻手法
强刺激:较大幅度和较快频率的提插、捻转
弱刺激:较小幅度和较慢频率的提插、捻转
中刺激:提插、捻转的幅度和频率适中 刺激量与针刺效应的关系 弱刺激+时间短=弱兴奋效应 弱刺激+时间长=弱抑制效应 强刺激+短时间=强兴奋效应 强刺激+长时间=强抑制效应
补泻手法和刺激强度
•针刺补泻是对刺激强度恰当运用
•刺激强度与针刺补泻效果有关
提插捻转的幅度和频率适中刺激量与针刺效应的关系弱刺激时间短弱兴奋效应弱刺激时间长弱抑制效应强刺激短时间强兴奋效应强刺激长时间强抑制效应补泻手法和刺激强度?针刺补泻是对刺激强度恰当运用?刺激强度与针刺补泻效果有关?刺激强度与补泻手法有本质区别平补平泻?先泻后补补泻兼施扶正祛邪?小刺激量的针刺提插补泻?均匀用力的幅度和频率恰当并使患者感觉舒适的的捻转提插手法
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本法可配合各种针刺补泻手法运用,以加强调和 阴阳、升清降浊、促使营卫气血运行通畅。
操作前应使病人之呼吸和缓均匀,逐渐加深。切 勿憋气。医生也应调息守神
开阖补泻法
针刺补泻 过程中,在出 针时是否按闭 针孔以区分补 泻的方法
补法:轻出针后, 泻法:出针时边退边 以押手迅速按针孔, 摇,摇大针孔,出针 按揉针孔片刻。 后不按压针孔或缓压 针孔。
针刺补泻的临床依据
辨别虚实
证候虚实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 泻其阴而和之; 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 其阳而和之。 《灵枢 终始》
脉象虚实
虚实夹杂
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之以针,而调以甘药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审察经气
经络诊察
麻痹、厥冷、陷下、 观察(望) 感觉迟钝——虚 触摸(切) 疼痛、红肿、硬结、 感觉过敏——实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精品-doc】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精品-doc】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在得气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采用的相应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医生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必须认真学习,加强训练。
第一节针刺补泻一(针刺补泻的概念和范畴概念: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确定的以补虚泻实为目的的两类针刺手法。
范畴:补泻原则、补泻手法、补泻效应。
(一)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正虚邪实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同理,也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中医治疗,根据补虚泻实的治则,采用相应的方药,达到治疗目的:针灸治病,也是根据补虚泻实的治则,采用补虚泻实的针刺手法,达到治疗目的。
因此,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二)针刺补泻是针对病证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凡是能扶助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叫补法。
凡是能疏泄邪气,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叫泻法。
(三)补泻手法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效应补泻手法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获得补虚泻实的临床效应。
衡量补泻效应的指标:针刺感应,脉证变化。
1(针刺感应(针刺泻法)实证:针下沉紧涩滞针下徐缓舒和。
(针刺补法)虚证:针下虚滑空虚针下徐和有力。
烧山火寒证针下热感透天凉热证针下凉感2(脉证变化通过补虚或泻实的针刺手法,脉象平和,症状缓解,寒证或热证消失。
二(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迎者逆也,随者顺也,迎随有逆顺之意。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逆经气来时而施,为泻为迎;顺经气去时而施,为补为随。
《灵枢?小针解》解释“迎随”时说:“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指出要根据经气的逆顺、盛虚来进行补泻,经气来时,经气充盛,不可用补法,只能用泻法,称为迎;经气去时,经气亏虚,不可用泻法,只能用补法,称为随。
《灵枢?终始篇》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四常用针刺补泻手法
4、预防
(1)认真检查针具,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则 要剔出。
(2)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在行针或留针 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
(3)针刺时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 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 针。
(4)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有弯针,应立即 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对于滞针等亦应 及时正确地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五)血肿
指在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并引起肿痛。
1、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 刺伤血管所致。
(3)留针时体位改变或滞针时未及时 处理,并强力抽拔,或外物碰压。
2、表现:行针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或 部分针体浮露于皮肤之外,或全部没于 皮肤之下。
3、处理:医者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 变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 入。若残端部分针身露于体外时,可用 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 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 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 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 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 定位,手术取出。
4、预防 (1)要求医者施术手法要熟练,指力
要轻巧,避免进针过猛、过速。
(2)患者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 随意改变体位。
(3)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碰压。
(四)断针
断针又称折针。是针体折断在人体内。
1、原因 (1)多因针具质量不佳,或针身、针
根有剥蚀损伤,而术前失于检查。
(2)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行针时 强力提插、捻转,致肌肉强力收缩。
3、处理:若因患者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 而引起的滞针,可嘱患者不要紧张。
➢医者用手指在邻近部位做循按动作,或 弹动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 气血,缓解痉挛。
中医操作规范
中医操作规范补泻手法是指在针刺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手法调节针刺的效果,达到补益或泻除的目的。
具体手法包括:⑴补法:是指针刺后,将针身稍微转动,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然后保持一段时间,以增强针刺的作用。
适用于阳虚、气血不足等虚证。
⑵泻法:是指针刺后,将针身稍微提起,使局部产生轻微的疼痛感,然后保持一段时间,以达到泻除病邪的作用。
适用于阴盛阳虚、痰湿等实证。
5.注意事项⑴严格消毒:毫针为一次性使用,使用前必须进行消毒处理,以免传播疾病。
⑵针刺部位:应根据病情、腧穴位置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针刺部位。
⑶针刺深度:应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等因素确定针刺深度,以免伤及重要器官。
⑷针刺时间:一般每次针刺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不适反应。
⑸针刺后护理:针刺后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以免影响针刺效果。
⑹禁忌症:对于孕妇、重症患者、出血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禁忌症患者,应慎重使用毫针治疗。
调节电针电流时,应逐渐增强,避免突然增强,以防止肌肉强烈收缩,引起患者疼痛或出现意外情况,如弯针、断针、晕针等。
对于心脏病患者,应避免电流通过心脏回路。
在使用电针时,特别是在近延髓和脊髓部位,应该控制电流输出量,避免通电过大,以防止发生意外。
孕妇应慎用电针疗法。
对于经过温灸处理的毫针,针柄可能因烧黑而不导电,或者柄是用氧化处理过的铝丝绕制而成的,这种氧化铝绝缘不导电。
使用这两种毫针时,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
拔火罐是一种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疗法。
它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在进行拔火罐治疗时,需要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等物品。
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还需要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
针灸补泻的手法
针灸补泻的手法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大家可能听说过补泻手法这一操作类型。
补泻具体是何种含义呢?其实补与泻需要分隔看待,两者都属于与中医针灸开展治疗的重要原则。
中医讲究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通过采用针刺方式进行治疗,可以实现“泻”或“补”的效果,使人体内部经络能够恢复正常,达到治愈疾病的最终目的。
补泻手法实际含义补类手法主要通过增强人类自身正气的方法,使内部脏器功能低下状态可以得到消除,实现恢复健康。
泻类手法则需要疏通内部亢进功能,使人体脏器能够恢复正常运行状态,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补泻过程中,需要掌握恰当的手法才能够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针灸补泻的实践效果在经过针灸补泻治疗后,人体内部功能状态会从病理现象逐渐恢复为正常状态,使患者能够摆脱疾病困扰。
在补泻实践过程中,若病人本身处于较为疲惫的状态,从中医角度分析属虚症时,针刺便可以有效补虚,使机体可以得到充实效果,解决导致疾病的主要因素。
在身体处于内部实火旺盛状态时,针刺可以清除内部邪热状态,达到降低亢进功能的效果。
例如,在患者出现胃肠道问题时,经过中医辩证分析,明确主要病因,是胃部功能亢进。
通过采用针灸补泻处理方法,便可以有效泻除病人体内实火,使胃部功能回归正常化。
针灸补泻应用手法的影响条件中医与西方医学不同,应用手法可能会受到各式各样的条件影响。
因此,在开展相关治疗活动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辩证开展针灸补泻措施。
在针刺过程中,治神与守神属于重要影响条件之一。
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患者进行定神处理,使其能够得到足够的心理支持,避免对针灸治疗产生抵触。
同时,还需要利用望闻问切的中医检查原则,对患者补泻过程中产生的神态变化进行分析,确保医患合作基础能够有效建立。
在针刺过程中,操作医者需要保证精神集中,及时观察病人神色情况,保证针灸能够迅速刺入,完成后续养神流程。
针刺后为避免补泻效果受到意外影响,需要及时嘱咐患者维持平静情绪,避免出现严重波动。
此外,补泻与得气前提也存在一些重要关联。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解读(3)针刺补泻方法——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开阖补泻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解读(3)针刺补泻方法——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开阖补泻《灵枢经-九针十二原》解读,3,针刺补泻方法——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开阖补泻【原文】……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1]。
言虚与实,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2]。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泻曰[3]:必持内之,放而出之[4]。
排阳得针[5],邪气得泄。
按而引针[6],是谓内温[7],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
补曰随之。
随之意,若妄之[8]。
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9]。
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10],外门已闭,中气乃实。
必无留血,急取诛之[11]。
…… 【译文】《大要》说:“徐缓进针,疾速出针,则经气得到充实;疾速进针,缓慢出针,则经气得到疏泄。
”谈论虚与实,而虚与实的差别是若有若无的;观察气血流注的先与后,而气血流注先与后的差别是若存若亡的;通过针刺补泻手法使经气充实或者消减,而经气充实或者消减的变化是若得若失的。
使经气充实或消减的方法,九针针刺是最精妙的方法。
充实或消减经气,用针刺达到目的。
泻法也称迎之,在经气流注过来时针刺。
一定要持针缓慢纳入,疾速出针。
壅盛积聚的阳气得到针刺,邪气得以疏泄。
(如果)按压针孔,缓慢出针,称作内温,(这样操作)血液不能得以疏散,经气不能得以疏泄。
补法也称随之,在经气流注过去时针刺。
随之的操作方法,是轻缓的进针,患者好像没有感觉到针刺一样。
好像在行针,又好像按针未动,好像蚊虻叮在那里一样,好像停留在那里,又好像已经飞去。
出针疾速,有如琴弦崩断一样快,用左手配合右手操作,按闭针孔,经气因此得以保留在经脉内,针孔已经闭合,经脉中经气就得以充实。
一定要祛除瘀血,点刺血络放血祛除瘀血。
【注释】[1]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疾、徐,指的是针刺操作时进针、出针的疾速、缓慢。
实、虚,指的是针刺操作后,经气得以充实或消减。
[2] 言虚与实,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该部分经文是说经气的流注、循行、虚实等方面的变化,迹象幽微,非澄心凝志不足以察悟。
补泻手法
简介补和泻是治疗上的两个重要原则。
“补”,主要用于治疗虚证。
“泻”,主要用於治疗实证。
在针灸疗法中的补泻主要是通过应用不同手法以产生不同刺激强度与特点而取得的。
古代应用的针法补泻种类很多,主要有“ 迎随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捻转补泻”等,参见各条。
2分类病证补泻是针灸治病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补泻手法则是具体操作方法,主要有常用补泻手法和专用补泻手法两种。
常用补泻手法针对具体穴位而施用的常规操作手法。
①捻转补泻。
进针得气后,将针进行不同角度的左右旋转,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
一般来说,以右手持针为主,常称之为持手,顺时针方向旋转为主的时候是补法,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主的时候是泻法;若是两手同时捻转,则左手持针捻转顺时针方向为主的时候是泻法,逆时针方向为主的时候是补法。
在捻转的力度上,若是补法则顺时针方向的捻转力度较大,逆时针方向的捻转力度较小;泻法则相反。
在捻转的角度上,若是补法则顺时针捻转的角度稍大,逆时针捻转的角度较小。
②提插补泻。
进针得气后,将针进行不同幅度的上提下插动作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
一般来说,下插为主的时候是补法,上提为主的时候是泻法。
上提下插的时候,不要离开得气点或不要离开得气点太远,否则提插就失去意义。
在力度上,下插时用力较大、上提时用力较小者是补法,反之是泻法。
下插速度较快,以形成一种冲击力,上提速度较慢,以形成一种舒缓感的是补法,反之是泻法。
③徐疾补泻。
进针得气后,将针进行不同频率的提插捻转,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
一般来说,频率较快者为泻法,频率较慢者为补法。
这种频率不仅仅是指1分钟之内捻转提插次数的多少,更主要的是指在捻转提插过程中的频率变化。
在提插手法中,提的速度快,插的速度相对较慢的时候是泻法,反之是补法;在捻转手法中,顺时针捻转速度较快,逆时针捻转的速度较慢的时候是补法,反之是泻法。
④迎随补泻。
一是针尖顺经脉的循行方向针刺的为补法,反之为泻法;另一是在经脉气机到来的时候进行针刺的为补法,在经脉气机离开的时候进行针刺的为泻法。
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
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
针刺补泻是一种治疗有害能量堵塞或过剩能量在人体器官内外脏
腑集中的中医疗法,通过利用针灸的特定法门,采取穴位的损利、补泻、疏散、收衣的方法治疗病症,以滋阴养血、行气通络、活血止痛、改善气血循环等手段,发挥特定的生理改善作用。
基本的手法有:
1. 按摩手法:以小腿两面为起点,由里往外,以刮、揉、捶、轮、剪等方式对腹部腰部等做合适的按摩,以促进胆脾胃肠气血循环,疏
散气血瘀滞,调和肝脾胃脘机能。
2. 拔罐手法:以太极奇门八卦作为基本构成原理,以其中的卦名,在一定的穴位上施以拔罐,能够调节经络,改善症候。
3. 特异性按摩:采取捏、捻、拨、摩、研、按等技术,按照穴位
局部或某个器官,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循环,疏散痹滞,降低
有害物质的浓度,而达到疗疾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操作方法
(四)行针 1.定义:亦称“运针”,是指毫针进针后,为 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 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 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2.方法: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1)基本手法
1)提插法 2)捻转法
四、操作方法
(2)辅助手法 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为 了促使得气和加强针刺感应的操作手法。 1)循法 2)弹法 3)刮法 4)摇法 5)飞法 6)震颤法
第一节 毫针刺法
一、毫针基本知识 1.毫针材料:多是选用不锈钢制成。 2.毫针结构:一般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
柄、针尾五部分。
一、毫针基本知识
(1)针尖是针体尖端锋锐部分,又称针芒, 是毫针刺入腧穴的关键部位。
(2)针身是针尖至针柄之间的主体部分,又 称针体,是毫针刺入腧穴内相应深度的主 要部分。
四、操作方法
(3)针刺补泻手法 ——对机体不同虚实状
态进行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是取得不同效果
的重要环节,补泻手法操作是否准确得当,
会直接影响到针刺补泻效果。
单式补泻手法名称
补法
泻法
捻转补泻
提插补泻 疾徐补泻 迎随补泻 呼吸补泻 开阖补泻 平补平泻
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左转为主 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右转为主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0.26
0.24
0.22
二、毫针针刺练习
目的:能顺利进针,熟练进行各种手法操 作,减轻进针疼痛,不影响治疗效果。
练习内容:进行针指力和手法。 练习方法:纸垫练针法
棉团练针法 人体练针法
三、针刺前准备
(3)针根是针体与针柄连接的部分,是观察 针体刺入腧穴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在标志。
(4)针柄是针根至针尾的部分,是医者持针、 行针和实手法操作的主要部分。
(5)针尾是针柄的末端部分。
一、毫针基本知识
毫针的长短、粗细规格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来区分。临床 上以长短为1~3寸(25~75毫米)和粗细为28~30号 (0.32~0.38毫米)最为常用。
毫针行针手法以提插、捻转为基本操作方法, 并根据临证情况,选用相应的辅助手法。
四、操作方法
(五)针刺补泻 1.定义: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 适当的手法,以激发经气,最终实现扶正祛 邪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2.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
——功能状态、腧穴特性和针刺 补泻手法 (1)功能状态 (2)腧穴特性
(一)针具的选择
1.选择依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 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 2.具体情况 (1)粗且长毫针:男性、体壮、形肥、病位较深者,皮厚肉 多且针刺宜深的腧穴。 (2)短且细毫针:女性、体弱、形瘦、病位较浅者,皮薄肉 少之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 3.注意 (1)选针时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之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 皮肤上稍许为宜。 (2)针具的质量。
四、操作方法
3.操作方法 (1)单手进针法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 多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 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 多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 多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四、操作方法
(二)针刺角度、方向与深度 1.意义: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的 关键。
中医学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第十二章 针灸与推拿 第一节 毫针刺法
张训浩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目录
第十二章 针灸与推拿 第一节 毫针刺法 一、毫针基本知识 二、毫针针刺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 四、针刺操作方法 五、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六、针刺注意事项
学习目标
1.掌握毫针刺法的概念、作用与适应证。 2.熟悉毫针刺法注意事项。 3.了解毫针刺法的操作用具。 4.具备毫针刺法实际操作的能力。 5.能运用毫针刺法的理论知识合理处理毫针刺 法出现的异常情况。
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肌肉皮肤浅薄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 用。
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和某些腧穴作横 向透刺之用。毫针的粗细与针刺的强度有关。
毫针长度规格表
规格(寸)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长度(mm)
15
25
40
50
65
75
90
100
115
125
毫针粗细规格表
号数 直径(mm)
2.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所形成 的夹角。分为直刺、斜刺和平刺三种角度。
四、操作方法
3.针刺方向 即进针时针尖对准的方向。 (1)依经脉循行方向:即根据针刺补泻的需 要,达到“迎随补泻”的目的。 (2)依腧穴部位:即根据针刺腧穴所在部位 的特点保证针刺安全,某些腧穴必须朝向某 一特定的方向或部位。 (3)依病情:即根据患者病情治疗的需要, 为使针刺感应达到病变所在的部位,针刺时 针尖应朝向病变所在部位,达到“气至病所” 的目的。
三、针刺前准备
(二)体位的选择 1.原则: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 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 2.常用体位及适应情况 3.注意:尽可能用一种体位针刺取穴,应尽量 采取卧位。 (三)消毒
四、操作方法
(一)进针法 1.定义:又称刺针法、下针法、入针法、内针 法,是指运用各种手法将针刺入腧穴皮下的 方法。 2.刺手与押手 (1)刺手:持针的手,主要作用是掌握针具 及施行各种手法操作。 (2)押手:辅助进针的手,主要作用是固定 腧穴皮肤,使毫针能准确刺入腧穴,减轻进 针时的疼痛,协助调节和控制针感。
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
四、操作方法
3.针刺的深度 即将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 (1)原则:既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器。 (2)具体情况
1)年龄 2)体质 3)病情 4)部位 5)时令季节 小结:针刺角度、方向与深度之间相辅相成。
四、操作方法
(三)得气 1.定义:也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 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2.意义 3.临床表现 4.影响得气的因素 (1)一是患者体质的强弱和病情的轻重及针 刺部位。 (2)二是医者取穴及针刺方向、角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