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和实践述评

合集下载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一)本课题国内外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一)本课题国内外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以经典阅读为支持的教师职后教育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以经典阅读为支持的教师职后教育模式的研究”将关涉到同行研究者在以下四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1.关于中小学教师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

诸多研究者以调查研究的方法对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现状作了调查和分析,并形成了一个比较一致的结论——阅读尚未成为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实现专业维持的生活方式。

(谭南周、金志明、李伦娥、柯昌万:《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中国教育报》2001年4-7月;黄美蓉:《教师阅读状况的个案调查》,《教学与管理》2006年第3期。

)2.关于阅读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

美国学者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Stephen D〃Brookfield)将文献阅读与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结合起来,认为阅读文献是教师反思教学实践的视角之一,从而提升了“阅读”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地位。

([美]Stephen 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版)。

在我国,有研究者以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因素作了分析,研究发现,持续阅读和优秀教师的成长有着正相关关系。

(王海芳、张铁道:《北京优秀中小学教师成长因素分析》);另有研究者将阅读提升为与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同等地位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要素,认为教师是天生的职业读书人,不读书就意味着“非职业状态”。

(张亮:《在研修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探索》2006年第6期;杨骞:《教师专业发展“五步曲”》,《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3.对组织化、专家干预条件下的教师学习机制的研究。

有研究者将国外的“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 Learning)理论引入教师职后教育,探讨了组织学习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认为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具有组织学习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基于组织学习理论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建立多样化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专家引领的组织学习机制、建立知识共享平台。

国外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国外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其成功的关键通 常不在 于技术 ; 知识共享 失败 的重 要 原因是 缺乏考 虑组织文 化、 际关系等 影响 因素。故 人
而, 本文对 国外知识共享理论 文献进行深入 系统 研究 ,
2 国外知识 共享 影响 因素 的研 究评 述
影响企业知识共享 的因素有组织特性 、 团队特 征 、
界定了知识共享的内涵、 评述 了知识共享 的影 响因素。 最后 , 本文初步探讨 了知识共 享发展趋 势与对 我 国企 业知识 管理 的启示。
第2 9卷
限的; akI ai K n ahl 5强调 信任 的组 织 文化 有助 于促进 1 I
知识共 享。T y r al &Wr hc 认 为鼓励 创 意和 宽容 失 o i tJ g 6
团队形成的时间越长 , 团队的凝 聚力就越 高 , 团队成员 之 间就越愿意共享知识 J e i t l J 。D e e a M研究 了团 Vrs l
文化特征 、 个人特征、 动机 因素 。本文对每个影响 知识 共享的因素的相关国外文献做 了简要评述 。
2 1 组织特性 . 2 1 1 组织环 境。组织 文化是 指组 织在其 长期 .. 成长生存 与发 展过程 中形成 的, 为多数组 织成员 认 同
1 知 识共享 内涵界 定
知识共享 与知识转 移、 识交流 内涵不 同。知识 知 转移涉及共享知识 的供给方与知识接收方的获取和应 用 。知识转移通 常是指知识在不同的单位 、 门、 部 组织 之 间的流动 。虽 有些 文 献将 知识 交 流与 知识 共享 等
不能保证持续 的竞争优 势 , 其必 须考虑 如何将专 家 的 收方适 当的刺激 后 , 随着知 识的交 流与共享 将会衍 生 知识或技术诀 窍转移 给普通员工 ; 也就是说 , 企业要充 出乘 数 的效 果。ar u ̄a m n3认 为组 织 知识 的 累 t r LaE h J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一、概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当代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流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认知心理学,其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学习理论。

该理论主张知识并非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而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和理解的结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学习的深化和拓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知识的主观性、学习的主动性、情境的重要性以及合作与交流的必要性。

它认为,知识不是独立于个体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

学习不是简单地获取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将新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形成新的理解和认知。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环境和学习情境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而合作与交流则是促进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倡创设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强调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和挑战。

一方面,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如何平衡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等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观点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述评和分析,以期对读者深入理解该理论并有效应用于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理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基于不同人性假设的知识共享研究理论述评

基于不同人性假设的知识共享研究理论述评
王 晓 科
( 武 汉 大 学信 息 管理 学 院)
摘要: 在 社会 科 学领 域 , 每 门学科 得 以 建 立 大都 需要 一 种 关乎 人 性 的前 提假 设 作 为 学科
的基 础 。基 于此 , 建 立在 不 同人 性假 设 下的知 识共 享研 究理论 也越 来越 具有 “ 思辨 色彩” , 日臻
A Li t e r a t u r e Re v i e w o n K no wl e d g e S h a r i n g u n d e r Di f f e r e nt Hum a n i t y Hy p o t h e s i s
W A N G Xi a o ke
Ke y wo r ds :t a c i t k no wl e d ge;kn owl e dg e s h a r i ng;hu ma n i t y h yp o t he s i s
li分析了经济交换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之间的联7系与区别并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研究了虚拟组织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认为相互之间的交流影响冲突信任承诺了解等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虚拟组织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
第 1 O卷第 5期 2 0 1 3年 5月




V0 L 1 0 No . 5
M av 2 O1 3
Thi s pa pe r t r i e s t o f o l l o w t h e t ho ug ht un de r d i f f e r e n t h um a ni t y hy po t h e s i s t o r e s e a r c h t h e ba s i s o f kn ow l e dg e s h a r i ng t h e o r y f o r e x pl o r a t i o n o f t he f u t ur e t r e n d o f t he r e s e a r c h i n t hi s a r e a .

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述评

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述评

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和实践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

智慧图书馆,作为传统图书馆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不仅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效能,还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本文旨在对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我国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首先介绍智慧图书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明确智慧图书馆的内涵与特征。

随后,通过综述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的相关研究文献,分析当前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评述国内外智慧图书馆在技术应用、服务模式、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揭示智慧图书馆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未来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思考。

通过本文的述评,我们希望能够为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推动智慧图书馆在我国的健康发展,为构建全民阅读、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贡献力量。

二、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对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增多,智慧图书馆已成为图书馆界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研究内容方面,国内学者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图书馆的概念界定、特点分析、构建策略以及技术应用等方面。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智慧图书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探讨了智慧图书馆的特点,如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等。

同时,构建智慧图书馆的策略和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研究,包括智慧服务体系的构建、智慧管理平台的开发、智慧环境的营造等。

技术应用方面,国内智慧图书馆在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引入这些先进技术,图书馆在资源建设、读者服务、管理运营等方面实现了智能化升级,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

实践探索方面,国内一些图书馆已经开始了智慧化改造和升级的实践探索。

这些图书馆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优化服务流程、创新管理模式等措施,提升了图书馆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能力。

美国当代成人学习理论述评

美国当代成人学习理论述评

美国当代成人学习理论述评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成人学习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指导成人学习实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究了成人学习理论。

本文将围绕美国当代成人学习理论进行述评,旨在深入了解该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争论焦点,并阐述其主要观点和实践价值。

美国当代成人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当时研究者开始成人学习的独特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主要涉及成人学习特点、影响因素和促进策略等方面。

在研究现状方面,当前研究主要成人学习的多元性、自主性和情境性等特点,以及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和各类资源促进成人学习。

争论焦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成人学习的定义和特点、成人学习与儿童学习的区别、如何有效促进成人学习以及如何评估成人学习的效果等。

尽管存在这些争论,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成人学习的跨学科性质,试图从不同领域探究成人学习的奥秘。

美国当代成人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自我概念、批判性思维和情境学习等。

自我概念是指成人学习者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认知,是影响学习动机和成就的关键因素;批判性思维是指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分析、推理和评价等技能的过程;情境学习则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实践和互动获取知识和技能。

这些观点为成人学习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自我概念有助于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目标,从而更好地调整学习策略;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学习者在面对问题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决;情境学习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环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为了探究美国当代成人学习理论的实践价值,我们选取了以下几个典型实践案例进行分析。

社区学院推广项目:社区学院通过在线课程和短期培训,为成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

这些课程根据市场需求和学员兴趣进行设计,旨在提高学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然而,部分学者指出,由于学员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社区学院的推广项目需要更加学员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质量。

国内外家校合作研究述评

国内外家校合作研究述评

国内外家校合作研究述评1. 引言1.1 研究背景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教育环境,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常常存在着种种障碍,导致孩子的教育成果受到影响。

家校合作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家校合作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之间简单的信息传递和合作,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

通过家校合作,学校和家庭可以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共同制定教育目标,并共同实施教育计划,从而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

国内外家校合作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有必要对国内外家校合作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意义、现状、经验、方法与框架以及局限性,以期为未来家校合作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实践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家校合作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家校合作在国内外的现状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总结家校合作研究的方法和框架,探讨家校合作研究的局限性,提出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建议,为促进家校合作取得更好的成效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对家校合作研究的述评,旨在为教育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2. 正文2.1 家校合作的定义及意义家校合作是指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学生的教育事务。

家校合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更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保障。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校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家校合作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可以更好地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家校合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家长的参与,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需求,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小学学科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研究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小学学科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研究

小学学科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预期研究成果:论文集课题设计论证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国内现状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维度定义“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将其归纳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

2.国外现状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推进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在推进过程中,各国采取的方式主要是把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素养,推动课程改革。

欧盟1/3的国家都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课程标准。

爱尔兰把核心素养融入一系列不同阶段的学科课程标准中。

法国在2005年开始制定融入“核心素养”的教育新法案,新法案在2013年得以实施。

西班牙、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魁北克地区、英国苏格兰地区等也都制定以核心素养为教学标准的课程大纲。

(二)选题意义教育和教学不可分割,学科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养结构,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只有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才能成功地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和世界接轨。

小学生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对以往课改的延续、总结与提升,学生的发展需要高级素养,国家参与与国际竞争需要这些高级素养。

(三)选题研究价值核心素养培养必须从小学生开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立德树人都应以核心素养来引领。

教育工作者就是要认真的把学生终生管用的核心素养提炼出来融入到学科课堂教学中。

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

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

1、提高效率
通过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减少中间环节和浪费,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
2、降低成本
通过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实现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降 低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提升竞争力
通过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实现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和信 息共享,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项目式学习:通过一个实际项目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其中,使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各学科知识和技能。这种模式适用于实际问题 解决能力的培养,但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项目设计和组织能力。
4、主题式学习:以一个主题为核心,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 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课程体系。这种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但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主题设计和协调能力。
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 评
01 一、理论基础目录02 Nhomakorabea、模式述评
03 三、实践案例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整合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课程 整合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次演示将 就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六、产业链整合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未来产业链整合将会呈现以下趋势:
1、数字化整合
数字化技术将会成为产业链整合的重要手段,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信息 的实时传递和共享,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协同效应。
2、智能化整合
智能化技术将会成为产业链整合的重要方向,通过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自动 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智能化水平和竞争力。

个体知识共享动机:国外研究综述与本土化的理论拓展

个体知识共享动机:国外研究综述与本土化的理论拓展

2 9 期 2 1 1月 0 年 0




V0 . 9 No 1 12 .
J RNA F I TE L G C OU L O N L I EN E
Jn. 2 1 a 00
个 体 知 识 共 享 动机 : 国 外 研 究 综 述 与本 土 化 的理 论 拓 展
M o ia i n o n i i a tv to fI d vdu lKno e e S a i g: wldg h rn
的重要 作 用_ 1 。O t l h和 F e 认 为 , srh eo ry 内部动 机 能
需要说 明的是 , 文鹏 和廖 建桥 曾经做 了个体 知识
收稿 日期 :0 9 7 3 2 0 —0 —1 修 回 日期 :0 9—0 20 8—2 6
够促进 隐性 知识共 享 。C mmi s T n u n 和 eg的分 析 g
知识共 享动机 成为知识管理领域研 究的热点 问题。从 知识共享动机 的作 用、 成内容、 组 理论依 据和影响 因
素等四个方面综述 了国外有关个体知识共享动机的研 究成 果。然后 对 国 内学者 的研 究成 果作 了述评 , 并通过分析
本 土文化特征 , 进一步拓展 了个体知识共 享动机 的 内容体 系, 出在 中国文化背景下个体知识共 享的伦理动机和 关 提
探讨 了国内员工 的知识共享 动机 问题 , 但是 这些研 究 缺乏与本土文化元 素 的融 合 。因此 , 有必要 在本 土文 化背景下进一步拓展知识共享动机 的理论体系 。
作责任 、 被人认 可 、 工作 自主性 、 晋升机 会和 工作挑 战
性等动机会直接促进 个体知识 共享行 为 _ 。G pa和 9 ut J G v dr a 的研究也 肯定 了个体 动机对 于知 识共 享 o i aa n n j

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研究述评作者:王忠诚谢军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5年第12期摘要:对知识共享的概念内涵、测量、影响前因及后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结果变量“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强调,作为关键性的支配因素及经济资源,知识将成为比较优势的唯一重要来源(彼得·德鲁克,1995)。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学术理论研究与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学界及组织管理者的较多关注。

一、概念界定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知识共享进行了研究,对知识共享所下的定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为内容导向。

一些学者认为,知识共享包括知识库系统(知识共享的主要技术手段)及知识类型转化(知识共享的基础)。

Nonaka&Takeuchi(1995)从知识转化角度提出知识共享模式(即SECI模式),将知识共享分为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

Eriksson&Dickson(2000)从知识创造角度将知识共享分为认知、行为两个方面,人们在共享与使用知识的同时也将新知识创造出来。

二为过程导向。

知识共享可以被体现为组织内员工间、团队间的一种沟通、学习的过程,在此学习过程中,个体知识可以被转化成为组织的知识,组织的重要任务恰是促进组织内的持续性学习(Senge,1997)。

Davenport&Prusak(1998)从虚拟市场角度强调,像其它商品或服务一样,企业内部的“知识市场”也有卖方、中介方、买方,市场参与者各方都能从“知识市场”中获得益处。

知识共享可被看作一种沟通过程,作为特殊资产,知识不能自由地被传送,当接受者去接受他人共享出去的知识时,须有足够的知识去获取共享过来的知识。

这样,知识共享就会涉及到知识拥有者外化知识、知识需求者内化知识等两个主体的两个过程(Hendriks,1999)。

知识网络国内外研究述评与发展动态分析

知识网络国内外研究述评与发展动态分析
第3 2卷
第 3期




2 0 1 3年 3月
J OURNAL OF I NT EL LI GENCE
Vo 1 . 3 2 No . 3 Ma r . 2 0 1 3
知识网络国内外研究述评与发展动态分析
杜元伟 段 熠 段 万春
( 1 . 昆明理工大学管 理与经济 学院 摘 要 昆明 6 5 0 0 9 3 ; 2 . 云南移动网管中心 昆明 6 5 0 0 9 3 )
Du Yu a nwe i
Dua n Yi
Du a n Wa n c hu 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 . F a c u l t y o f Ma n a g e me n t a n d E c o n o m i c s , K u n m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nd a T e c h n o l o g y , K u n mi n g 6 5 0 0 9 3 ;
2 . N e t wo r k Ma n a g e me n t C e n t e r , Y u n n n a Mo b i l e C o mp a n y , K u n mi n g 6 5 0 0 0 0 )
Ab s t r a c t As a es r e rc a h f o c u s i n t h e ie f l d o f k n o wl e d g e ma n a g e me n t ,t h o u g h i t s d e v e l o p me n t f r o m a p p e a r nc a e t o he t p r e s e n t i s o n l y mo e r

虚拟社区知识分享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虚拟社区知识分享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第36卷第4期Vol.36No.42020年7月Jul.2020虚拟社区知识分享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张洁梅,马悦杰(河南大学商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收稿日期]2020-06-0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化媒体下虚拟社区消费者知识分享机理及营销策略研究”(18BGL118)、安徽省教学质量工程重大项目“虚拟企业视角下现代管理理论的适用性与创新性研究”(2017JYXM0509)、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社会需求视角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020]-JKGHZD-11)。

[作者简介]张洁梅,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市场营销学的研究;马悦杰,女,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市场营销学的研究。

[摘要]虚拟社区知识分享是吸引、留住用户和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个虚拟社区如果无法满足用户分享和获取知识的需求,那么这个虚拟社区的价值就非常有限。

文章通过搜集、筛选、整理和分析有关虚拟社区知识分享的文献,对虚拟社区知识分享的理论基础、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后效等方面进行了梳理,构建了虚拟社区知识分享研究的分析框架,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未来研究展望。

重视虚拟社区知识分享后效的研究、加强对阻碍虚拟社区知识分享因素的研究将有利于推动虚拟社区知识分享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关键词]虚拟社区;知识分享;知识贡献;信息共享[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52(2020)04-0068-09□经济与管理研究·知识共享研究专题·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虚拟社区不断涌现,用户之间的知识分享对于企业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变得愈发重要。

随着虚拟社区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虚拟社区用户的知识分享行为也成为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培训区域教师促进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培训区域教师促进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培训区域教师促进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名师区域教师专业发展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课题的提出培训有以下两个关键含义,第一,目的是使其规范,使其达标,成为需要的人;第二,特征是系列化、标准化训练。

可以看出培训的终极目标是让受训人员成为需要的人,能将培训所学落地的人。

但是,现在的教师培训形式多样,可效果不尽如人意,参培后的教师后续成长、提升并没有达到预期。

现在的教师培训,有国培、省培、网培、校培等等,培训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培训,但是培训后教师的发展似乎并没有走到教师发展的快车道,受训教师并没有根据培训的内容,自我落地,成为需要的人,教师发展依然是在靠运气式、自由式的发展,这样的现状严重制约了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高,制约了学校的精细管理。

名师工作室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各地区纷纷建立了名师工作室,引导名师充分发挥名师的骨干、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建立综合性学习平台,组织团队攻关,跨校、跨区协作等,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区域携手、资源共享、智慧共生、交流研讨、并肩发展”为宗旨,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立足学科实际,面向学科教学,专注教师专业,聚焦课堂,关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积极主动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促进和带动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起到了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区域携手、城乡共建健康发展的作用。

鉴于此,为了让名师工作室发挥最大的辐射作用,促进城乡区域间校际联盟教研,XX区小学语文“XX名师”工作室确定了《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培训区域教师促进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申请进行研究。

二、课题界定1、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是以小学语文宜昌市名师为领衔人,以区域内小学语文名教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组成的一个集教研、科研、培训、学术活动为一体的社会教育资源共同体。

工作室成员主要以区域内小学语文学科的名教师、骨干教师为主。

知识共享理论的研究述评

知识共享理论的研究述评
趋势进行展望 , 指出今后 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知识共享 的定量分析 , 强对评估 方法 的探 索。 加 关键词 : 知识共享 ; 动机 ; 影响 因素 ; 研究综 述
中 图分 类 号 :0 2 3 F 6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 4 9 2 1 )9—03 0 10 80 1 00 0 13— 5
面进 行 了梳理 , 对知 识共 享 理论 研究 现 状进 行 评 述 , 对 并
今后 的研 究方 向提 出展 望 。 1 知识 共享 的 内涵 与定义
Pua 认 为 , rs k 在企业 内部 也存 在一 个 “ 知识 市 场 ” 企业 内 , 部的知识市场是知识转移的重要途径, 知识共享过程看作
知识能否 在个 人 、 织之 间进行共 享 ?知 识共 享的动 机来 组
源于何处 ?知识 共享 的过 程 中将会受 到哪些 因索 的影 响?
基 于 以上 问题 , 本文 在 已有 文献 研究 的基础 上 , 点 对 知 重 识 共享 的定义 、 动机 以及影 响知识 共享 的 因素 和作用 等方
新 知识进行 阐释 或两者 彼 此互 动 的过 程 。D 管理 的重 要 内容 , 引起 了学 者 的高
度关 注 。彼得 ・ 鲁 克认 为 “ 德 知识 已经 成 为关 键 性 的经
济资源和支配因素, 也许是唯一的比较优势的来源” …。
享 的知识 时 , 须具备 相应 的知识 去获得 知识 。知识共 享 必
Rev e he udy o i w on t St f Theor y of Know l edge Shar ng i
C AO n ,L U F n ,W U Ch n f n Xi g I a g e —e g

基于供应链结构视角下的知识转移与共享研究述评

基于供应链结构视角下的知识转移与共享研究述评

Yi Ka gPig n Xi n n
(col f aae et ni en ,X’1 nvr t o FnneadE O0 C ,X ’ 1 10 hn ) Sho o M ngm n g er g ijU i sy f i c n C// S i 7 00 ,C ia E n i a e i a 1I  ̄ n a
[ bt c]Tippr o t or o iU8 oe ad ' eok ats fc n f of neho g potf A s at hs ae pie u t8 e:m dl n f m w r,f o ,eetadioai t nl y upro r n df h 8 i a cr s n n ao c o s
( 中图分类号】F( [ 2B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02 2 1)0 —03 0 08 81(0 1 5 02— 5
Kn wld e Tr n fr a d Kn wld e S a i g Re e r h s o e g a se n o e g h rn sa c e Re iw n t ePe s cie o u py Ch i tu t r ve o h rpe tv fS p l an S r cu e
要素 ,特别是对供应链管 理而言 ,提高其成员企业 间的知
程 ,虽然学者们 由于切 入视角不 同 ,对供应 链知 识转 移、
知识共享 的定义不尽相 同 ( 见表 1,但是他们 的共 识也是 )
识共享程度是优化供应链 的重要手段 之一。迄今 为止 ,国 内外学者展开 了大量 的关 于知识转移与共享 的研究… ,但
k o ld e协I _ n o ld e s aig c n ieig te s p l h i r c r a e n te rve f h ee rh s t itd n we g n e a d k w e g h r o d r u pyc an s u t eb sd o ei w 0 te rs ac e .I p ne r n n s n h t u h o

跨界网络知识流动影响制造企业数字创新研究述评

跨界网络知识流动影响制造企业数字创新研究述评

跨界网络知识流动影响制造企业数字创新研究述评
张江甫;刘燕华;陈艳
【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25)2
【摘要】跨界网络知识溢出、知识扩散、知识转移、知识整合与知识共享,均对制造企业数字创新产生直接影响效应,呈现“激发整合共享”三位一体机制。

动态能力、数字赋能在跨界网络知识流动与制造企业数字创新之间起着间接中介作用。

平台网络特征、生态系统特征、制造企业属性在二者间起着间接调节作用。

未来在构建数理模型、量化指标体系、各类情景下影响机制深化、数字创新能力影响效应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总页数】10页(P61-70)
【作者】张江甫;刘燕华;陈艳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7
【相关文献】
1.制造企业跨界知识搜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一个被调节的双重中介模型
2.嵌入性创新网络、跨界合作与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
——基于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实证研究3.数字化背景下知识跨界搜寻对企业迭代创新的影响--关系嵌入与政府支持政策的调节作用4.跨界搜索对中小制造
企业非研发创新的影响研究——企业家创新精神的调节作用5.跨界知识搜寻、吸收能力对制造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影响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智慧课堂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智慧课堂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智慧课堂研究现状述评一、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智慧课堂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体现,以其高效、便捷、个性化的特点,逐渐成为教育创新的前沿阵地。

近年来,我国智慧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不仅在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更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我国智慧课堂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发展脉络和存在问题,以期为推动智慧课堂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智慧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课堂的概念界定、技术架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

在概念界定方面,学者们对智慧课堂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识。

在技术架构方面,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课堂的技术支撑体系日益完善,为智慧课堂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教学模式方面,智慧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式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评价体系方面,智慧课堂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使得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和准确。

从实践应用来看,我国智慧课堂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方面,智慧课堂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智慧课堂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教学工具,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智慧课堂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瓶颈、资源不均、教育理念落后等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智慧课堂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未来,应继续加强智慧课堂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智慧课堂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

1. 智慧课堂的概念定义智慧课堂是教育领域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课堂与数字化资源、智能化设备相结合,构建出一种具备高度互动性、个性化和智能化特点的教学环境。

其核心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培养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智慧课堂的概念定义涵盖了多个层面。

知识创新前沿理论述评

知识创新前沿理论述评

知识创新前沿理论述评著名管理学家查尔斯·M·萨维奇在《第五代管理》一书中的序言中提出了两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其一,虽然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地下采矿,却不知道如何开发人类的思想。

其二,我们已精心设计了一种复杂语言来描述原材料如何被转化为最终产品,却几乎不知道如何表述一个原始想法是如何被转化维最终产品或服务的。

第一个问题提到的思想的开发恰恰提到的就是知识创新,第二个问题如何让这个想法转换成最终产品和服务呢,就是知识管理。

一、知识、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对于知识的概念丰富繁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在这里我们认为,知识是学习或实践积累的认知经验,它能够引导有效的决策和行为。

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知识具有以下特征:(1)非损耗性。

知识不会因为使用而消耗掉。

但知识也存在过时和老化的问题,需要即时更新。

(2)隐含性。

直观地看,所谓的“知识”是知道和了解事情及事情之间的联系,但这种理解是个人的、主体的、难以充分交流的。

知识的认识论范畴决定了其与认识主体的不可分割性,也就是知识的隐含性。

(3)可示性。

这是跟隐含性相对的。

知识可以转化为信息而被反映出来,但是任何表示手段总是有误差的。

知识的可示性是知识交流的基础。

(4)增殖性。

知识的增殖性是指知识在生产、传播和使用过程中,有不断被丰富、被充实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知识在生产、传播和使用过程中可以提高它反映客观世界中事物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知识的增值性是知识交流的理论基础。

(5)资源性。

知识是人对世界事物的理解,是指导人形成对世界事物进行反作用的有效行为,是社会性的资源。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管理,其整个管理体系设计组织中知识的生产、知识的获取、知识的整合、知识的交流与传输、知识的共享以及知识的利用等各个环节。

知识创新和知识管理的关系知识创新,是企业的知识管理的一部分,是在广泛获取知识资产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共享,整合或重组,使之产生碰撞组合,形成新的发展,形成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并且加以运用,推动企业的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使企业获得经营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节旺,方千平(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和实践述评3 摘 要: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评析了知识共享的内涵、类型、过程、模式、实践。

对知识共享内涵的认识有信息技术、沟通、组织学习、市场、系统等角度;对知识共享的类型的认识有共享的主体、共享的知识类型等角度;对知识共享的过程的认识有交流、知识主体等角度;知识共享的模式包括SEC I 模式、行动—结果的模式、基于信息传递的模式、正式和非正式的模式。

对知识共享的实践主要总结了一些著名公司的做法和成绩。

关键词:知识共享;知识管理;知识共享模式;理论研究Abstract:Knowledge sharing is the i m portant link in the knowledge manage ment chain .This paper revie ws the meaning,type,p r ocess,model and p ractice of knowledge sharing .The meaning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 2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I T,communicati on,organizati on learning,market and syste m.The type of knowl 2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the main body and the type of knowledge sharing .The p r ocess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communicati on and the main body of knowledge .The 2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SEC I,acti on -result,inf or mati on -based deliv 2ery and for mal and inf or mal type .The p ractice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in s ome famous cor porati ons ’method of work and their achieve ments .Keywords:knowledge sharing;knowledge manage ment;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theoretical study3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发展与学科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06CT Q009)及安徽大学人才建设计划项目“企业应对危机的知识管理问题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知识,实现知识的价值,其前提与基础是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其核心是知识的交流与学习,其追求的目标是知识的吸收与创造,从而最终达到充分利用知识获得效益、获得先机、获得竞争优势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最根本的前提是知识的存在,包括知识的质与量。

而如何拥有足够质与量的知识在于知识的积累与共享,因为个体的经验、知识和智慧都是相对有限的,而一个组织团体的知识是相对无限的,如何使一个组织的所有成员交流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达到最佳状态的关键。

知识共享是发挥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点,是知识管理的优势所在。

因此,知识共享的理论研究和实施运营都显得十分必要。

保罗・S ・迈耶斯于1997年详细介绍了适合于知识共享的组织系统的设计方案[1]。

自此以后,专家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对知识共享展开研究,研究领域从企业不断扩大到政府、教育等社会组织。

有关知识共享的研究逐渐成为知识管理的重点。

从笔者掌握的知识共享研究的相关文献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知识共享的定义类型、过程、模式等方面。

1 知识共享的定义由于知识内涵的开放性和知识分类的复杂性,专家学者们对知识共享的内涵理解也很难形成一致的看法,但他们还是从不同的视角对知识共享的内涵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

111 观点简述1)信息技术角度。

Ne well 及Musen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理解知识共享,认为必须厘清知识库中符号和知识之间存在的差异。

知识库本身并不足以用来捕捉知识,而是赋予知识库意义的解释过程。

因此,对知识共享而言必须包括理性判断与推理机制,才能赋予知识库生命[2]。

2)信息沟通角度。

Hendriks 和Botkin 等人认为知识共享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的过程。

3)组织学习角度。

Senge 认为,知识共享不仅仅是一方将信息传给另一方,还包含愿意帮助另一方了解信息的内涵并从中学习,进而转化为另一方的信息内容,并发展个体的行动能力。

Nancy认为共享就是使人“知晓”,将知识分给他人,与对方共有这种知识,它的极致是整个组织都会“知晓”此知识[3]。

4)市场角度。

从市场的视角来定义知识共享,有专家认为知识共享过程是企业内部的知识参与知识市场的过程,正如其他商品与服务,知识市场也有买方、卖方,市场的参与者都相信可以自此获得好处[4]。

5)系统角度。

Zhuge、Nabuco等学者利用系统思想来研究知识共享,认为知识共享是一个整体活动,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的[5]。

我国也有学者从系统的层面研究知识共享,如单雪韩认为知识共享过程是知识拥有者的知识外化行为和知识获取者的知识内化行为[6]。

也有学者从知识互动的角度来界定知识共享,这一观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Nonaka& Takeuchi的观点[7]。

Nonaka&Takeuchi认为默会知识与明晰知识通过共同化、外化、结合、内化四种过程产生互动,这种互动的过程使得成员间的知识得以分享并间接使得成员与组织分享彼此的知识。

6)其他角度。

在国内,随着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知识共享问题近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王德禄等专家从知识共享的重要性以及与知识管理的关系的角度加以研究,指出最为有效的知识管理,需要把握积累、共享和交流3个原则[8]。

孙政顺对各种信息技术如个性化研究、搜索过滤算法、分类策略、智能代理、知识挖掘在知识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9],这为知识共享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紊振杰提出了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交易市场[10]。

陈力等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享机制[11]。

张庆普、李志超从企业隐性知识的角度出发,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企业内部不同层次知识主体之间,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的方式和障碍因素[12]。

赵修为从组织学习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实现知识整合的实现机制[13]。

郁义鸿从组织设计的角度出发,在《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一书中对企业组织结构与知识共享的相关性、价值识别和流程再造、企业的记忆、企业结构设计和虚拟企业都给出了详尽的论述[14]。

还有不少学者,如雷玲从文化的角度对实施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进行了初步探讨[15]。

112 简析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这些理解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了知识共享的本质属性,这对我们理解和认识知识共享的内涵有一定的帮助。

1)这些研究都侧重于知识共享的某一方面,或者着眼于知识共享的技术体系,或者着眼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机制,没有把知识共享当作一个系统来研究,也就是说没有系统地梳理影响知识共享的各种因素,所以多数只是一种片面的理解。

2)这些研究不够深入,有观点认为知识共享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联系和沟通的过程,它将知识共享视同为信息沟通,这种认识显然缺乏深度。

另外在许多文章中都提及应该建立一个有利于知识共享型的企业文化,但并没有谈到如何建立这种文化。

是不是文化建设好了,就能促进知识共享等问题没有进行深入探讨。

3)这些研究大多集中研究组织、技术等因素对构建知识共享的影响以及知识管理知识共享宏观层面功能等方面,而关于知识管理与共享对企业微观层面活动产生的影响、作用以及相关机理等的探讨十分有限。

尤其是没有从知识共享在整个知识管理的流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来整体考虑,也没有从企业管理的全局的高度来分析知识共享,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当然也有不少观点是有相当深度的,尤其是从组织学习和系统的角度分析的知识共享是比较全面的。

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共享内涵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比较多,但仍旧是不完善、不系统的。

作为知识管理最为核心的两个环节之一的知识共享,对其内涵的准确把握将是十分重要的。

2 知识共享的类型研究从不同的角度,知识共享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

211 知识共享的主体根据知识共享的主体不同,知识共享可分为员工间的共享、团队间的共享和组织间的共享。

知识共享可能发生在员工之间,也可能发生在项目团队或不同组织之间[16]。

根据知识共享的主体不同,知识共享可分为员工间的共享、团队间的共享和组织间的共享。

1)员工间的共享,研究主要是围绕着个体知识共享的特点、模式及影响因素展开[17]。

例如,获取别人的经验知识,只有通过个体之间的共享来实现。

组织的共享文化氛围、信息技术和组织的支持以及员工的工作成就感、工作挑战性、组织信任度、组织归属感及组织宽容度等因素会影响员工的知识共享效果[18]。

2)团队间的知识共享。

为了完成一些非常规的项目,可能需要组建临时团队,有时还需要聘请外单位专家。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存在知识共享的障碍,但是由于成员有共同的目标,知识共享容易实现[19]。

但团队成员对知识共享的预期显然会影响知识共享的水平[20]。

3)组织间的共享。

关于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有学者从对如何在企业内进行有效的知识共享以支持这样的经营方式的角度来研究。

如闰芬等学者在《实施大规模定制中组织知识共享研究》一文中的观点[21]。

有学者从组织的核心职能和虚拟化职能之间的关系来出发,提出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组织保留的核心职能与虚拟化职能之间需要知识共享[18]。

我国学者王兴元在《名牌生态系统中的知识传播与分享研究》一文中也提出了相似的看法[22]。

也有学者从企业间联盟与合作的角度出发,提出企业间的协同商务需要相关的知识共享,如张成洪、凌卓华等学者的观点[23]。

E.G.Carayannis等学者指出,赢利组织与非赢利组织及非赢利组织之间也存在知识共享的问题[24]。

212 共享的知识类型根据共享的知识类型的不同,可将知识共享划分为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