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重点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Lele was written in 2021《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第一章1、简述夏、商、西周的文教政策。

(一)学在官府第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第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第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二)官师合一1、教师由官吏兼任,官职为当教师的前提条件;2、师资的选聘任用,均由政府包办;3、教师无真正的专业精神可言。

(三)政教合一l、教育与政治的叠合,教化是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施教机构就是行政机构或教育行政管理机构;2、教学内容与官方意识形态密不可分;3、读书与做官发生密切联系。

2、简述秦代的文教政策。

(一)崇法尚刑,以法为教(二)强化文化学术的高度统一1、书同文:许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

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

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2、行同伦:“黔首改化,远迩同度”。

3、禁私学,以吏为师。

“以吏为师”是指在政府机关附设“学室”,由吏对弟子进行教训,以培养刀笔小吏。

4、禁游宦。

“游宦”是指通过游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以达到从政做官目的的知识阶层。

5、设三老以掌教化6、颁挟书令,焚书坑儒(三)设置博士官3、了解李斯、赵高、胡毋敬所编写的字书名称。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

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

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4、简述汉初以及汉武帝制定的文教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教育政策1、重视知识分子作用2、允许开办私学,恢复各派学术3、废除挟书令(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2、兴太学以养士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5、了解卧碑文、训士卧碑文的对应朝代。

国子监设绳愆厅;立《卧碑文》(明)、《训士卧碑文》(清)。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教育史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初期。

以下是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中国教育的重要节点和发展特点。

1. 古代教育的起源:中国古代教育起源于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会传授基本的生活技能和道德准则给子女。

宗教教育则是一种崇拜神灵和尊重先祖的教育形式。

2.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中国古代教育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崇尚“仁爱”、“礼教”和“孝道”。

此外,中国古代教育也注重文化传承和经典教育,如《论语》和《四书五经》。

3. 儒家教育的兴起: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导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儒家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忠信。

儒家教育对中国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秦汉时期的教育:在秦汉时期,皇帝实行了儒家教育改革,推崇儒术,并建立了皇家学府。

这些学府主要培养政治和行政人才,以维护帝国的统治。

5. 隋唐时期的教育: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黄金时代。

唐太宗皇帝推行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激发了人们对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了文化和学术的繁荣。

6. 宋代的教育:宋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儒家经典。

此外,私人学校也逐渐兴起,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接受基本教育的机会。

7. 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元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继续占据教育的中心地位,科举考试依然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不过,元朝时有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儒家经典的依赖,并开始重视实用教育。

8. 近代教育的变革:近代中国面临许多外部冲击和变革,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制度。

学堂和学校成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培养了一大批新兴的知识分子。

9. 新中国的教育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包括大规模的教育普及和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

此外,中国还实施了“四个现代化”和“科学发展观”等教育目标。

10. 当代教育的挑战和发展: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高考制度的压力、学校教育质量的不均衡、教育资源的缺乏等。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主张自觉修行道德
原因:孔丘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在他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占有首要的地位。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只是传授来实现,因此传授知识和培养道德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两者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内容: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仁与礼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⑵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⑶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孔丘继承西周“敬德保民”的思想主张采用德政。德政是依靠人来实施的,关键在于得人,改良政治就应当举贤才,把平民中的贤才推举出来,在位理政才会有好的政治。他所主张的政治改良路线需要一批贤才才能实行。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将士培养成为君子。孔丘强调对君子三方面的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方面的修养都必要但最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1、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9
2、西周的六艺教育及其特点
3、辟雍/大学、小学、乡校/官师合一
西周大学教育场所的一种名称。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式的大院。这些学堂居于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因其为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其实一也。
(2)私学的产生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
私学的兴起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新人才、以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为促进新的文化机构——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中国教育史要点

中国教育史要点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教育的开端为距今200万年前,称为“巫山人”。

2.原始社会的基本特点:一.生产劳动的教育二.生活习俗的教育三.原始宗教的教育四.原始艺术的教育五.体格和军事训练3.学校产生的条件:经济:私有制的产生导致脑体分工政治:阶级分化的产生文化:文字产生,文字积累4.古代学校的萌芽——成均、庠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历史特征是“学在官府”其客观原因为: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2.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3.六艺教育为礼乐射御书数6.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以六艺为教学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7.孔子主张的教学方法:(一)学、思、行结合(二)启发诱导(三)因材施教(四)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8.孔子主张的德性修养:(一)立志(二)克已(三)力行(四)中庸(五)内省(六)改过9.孔子主张树立的教师典范:(一)学而不厌(二)温故知新(三)诲人不倦(四)以身作则(五)爱护学生(六)教学相长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稷下学宫的性质:(一) 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二) 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2.稷下学宫的特点:(一)学术自由(二)待遇特殊3.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一)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二)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三)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治)。

提倡教育民主化!(儒家:性相近,习相远;墨家素丝说)6.孟子认为“性善论”是教育理论的基础,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

“五常”为:仁、义、礼、智、信。

7.孟子认为论理想人格:(一)持志养气(二)动心忍性(三)存心养性(四)反求诸已8.孟子认为论教学:(一)深造自得(二)盈科而进(三)教亦多术(四)专心致志9.荀子认为“性恶论”是一种社会属性10.《大学》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教育史 重点

中国教育史  重点
(╳)6、孔子所提倡的“爱”是无差别的“爱”,而墨子所提倡的“爱”是有差别的“爱”。
(╳)7、孔子的“六艺”教育中,“书”是指教学生识字、写字,以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
四、名词解释题
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③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2)“六艺”教育的特征
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
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
(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 版)要点总结第 1 章原始期间的教育原始期间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刚产生,仅是不行熟的雏形;二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获取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明显,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实质。

氏族公社末期,在教育上出现了阶级差异,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其特点以下: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益同样。

氏族公社是成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

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育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拥有同样受教育的权益。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原始社会所累积的经验知识固然有限,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是多方面的,不单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

这些是参加氏族社会生活所不行少的。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四,教育的手段限制于以身作则。

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沟通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教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育,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联合实质动作的示范和模拟。

当时还没有比以身作则更加有效的教育手段。

第五,男女教育有差异,本源在于分工。

因为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故有男女分工。

男女所从事的社会劳动不一样,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差异。

男的劳动重视于打猎、农耕、放牧;女的劳动重视于收集、栽种、家务、纺织。

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类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

第六,教育还没有特意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因为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半的教育活动是分别进行的,随时随处睁开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辈,长辈为师,对年轻人进行知识经验的教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教育史是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古代至今的教育制度、思想流派、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中国教育史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古代教育制度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主要由家庭教育和朝廷教育组成。

家庭教育是孔孟之道的重要传播途径,强调家长传承优良道德与知识。

朝廷教育则是由君主直接控制,主要目的是选拔官员。

其核心内容包括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实用知识。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特点,起源于隋唐时期,于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县试、府试和会试。

通过科举考试合格的人才可以进入官场,这种制度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士人的培养。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注重记忆而非创新能力。

3. 古代思想流派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两个重要的教育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制、孝道等,注重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道家思想则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自然状态下的人的本性。

4. 近代教育改革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五四运动后的教育改革。

五四运动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的观念。

随后,新文化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变革,强调科学、民主、自由的教育理念。

5. 当代教育制度当前中国的教育制度由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组成。

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了全民普及的政策,强调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则包括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作为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总结:中国教育史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教育制度、科举制度、思想流派等都为中国教育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近代以来,教育改革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当代的教育制度强调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史的发展与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密不可分。

了解教育史的知识点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的教育制度,还能够加深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理解。

中国教育史重点

中国教育史重点

中国教育史原始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本能起源说(生物学角度)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法国)《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英国)《教育原理》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为保存物种而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小动物的本能,这种行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

2、教育的模仿起源说(心理学角度)代表人物:孟禄(美国)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古代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模仿。

原始社会以最简单的形式展现它的教育,使用的方法从头至尾都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以上两种观点都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本能,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哲学和社会学角度)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等主要观点:既然直立行走、人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等都是劳动的产物那么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无疑也起源于生产劳动。

4、教育的需要起源说(即起源于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代表人物:杨贤江主要观点:生活教育,我国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些社会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经验、知识技能和生活规范等并非天生就有,而是经过后天习得的。

如果没有教育活动,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就不可能延续。

教育方式是通过言传和身教。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专业化程度上讲:教无定所,教无常师。

(2)教育的属性上讲:公共性和社会性。

(3)教育内容上讲:生产技术,生活经验。

(4)教育方式上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5)教育目的上讲:目的一致,权利平等。

(6)教育对象上讲:男女有别,分类教育三、西周的教育制度?(一)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1、官师一体“政教合一、学术官守学在官府”西周的教育机构和行政机关不分开,如辟雍也是祭祀、召开军事会议、召见诸侯、献俘庆功、大射选士、养老尊贤的场所;庠、序、校也是乡官议政、乡饮酒礼、乡射之礼的场所。

这种政治和教育紧密相连的现象称为“政教合一”。

(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2、教育内容“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学科,它起源于夏代,商代有所发展,到西周日益完善。

333中国教育史重点(思维导图)

333中国教育史重点(思维导图)

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 历史联系的
1936
⺠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
1946
定义 特质
定义和特质
陶行知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社会即学校
三大基石
在劳力上劳心
行是知之始 有教先学、有学有教
重视医学教育
教育、研究、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科举制
考试程序、科目与方法
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与学校的关系
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
优点
使选士和育士紧密结合
科举制的影响
使选拔人才较为客观公正 国家只重科举,忽略学校教育
缺点
科举制有极大的欺骗性
《颜氏家训》
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
整个士族阶层应该注重教育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
书院改办学堂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改革科举制度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第八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启动中国近代教育改革步伐,打破传统教育格局 思想层面启发,实践层面推动
冲击传统教育价值观,为新式教育推广扫清障碍 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传统,忠君尊孔 粗糙,没克服内在矛盾,引起排异 抑制维新思想,不利于思想启蒙
三舍法
监生历事
五教之目
为学之序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修身之要 处世之要
书院培养目标
接物之要
书院功能
书院组织形式
书院教育特点
书院教学(4) 书院的规章制度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国教育史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古代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等内容,下面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一、古代教育1.古代教育的起源:古代教育是从部落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时期开始的,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

2.古代教育的特点:宗教性、尊师重道、传统性、寒门贵子等。

主要通过家庭教育、讲学和书院教育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

3.古代教育的影响因素:宗教、家族、士人和社会习俗等因素都对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4.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荀子、墨子等。

二、封建社会教育1.封建社会教育的起源:封建社会教育起源于秦汉时期,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古代书院:古代书院是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精英培养的重要场所。

4.论语学派和道家学派:儒家学派主张“实践主义”,道家学派主张“养生之道”,影响了封建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三、近代教育1.近代教育的起源:近代教育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2.中西教育的冲突:明清时期,中西教育二者相互冲突,西学遭到保守派的排斥,但也逐渐深入中国社会。

3.近代学堂:近代学堂是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了许多学堂来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

4.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推动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四、现代教育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的教育革命运动,主张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教育。

2.新教育法案:新教育法案是近代中国首次正式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了教育的普及和现代化方向。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发展。

4.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框架。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1.古代教育体系: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经历了封建社会时期和帝国主义时期的演变。

古代的教育系统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官方教育和私人教育。

官方教育包括儒学和科举制度,这是培养士人和官员的主要途径。

私人教育则包括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这是为了培养普通人的教育渠道。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这个制度起源于隋代,经过唐代的发展和完善,宋朝成为中国古代最为宏大的一种教育制度。

科举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文学和政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此制度选拔出的人才成为官员并在政府中任职。

3.儒学: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流思想。

它的核心原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基本德行。

儒学教育主要培养士人的道德和文化修养,儒学成为教育制度的基础。

4.古代女性教育:古代女性的教育受到严格限制,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

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有限,只能学习一些基本的家政和绣花等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女性通过私塾和家庭教师的帮助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

5.近代教育: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经历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近代化教育的。

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进入中国,包括启蒙思想,科学教育和普及教育等。

中国的近代教育追求科学和实用主义,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6.学校教育:20世纪初,中国开始建立现代学校体系,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

现代学校教育与西方教育模式接轨,注重科学和实用知识的传授,开始普及教育。

此外,师范学校的建立也为培养教师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8.教育制度:现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在建国初期进行了大规模。

1952年,中国实行了基础教育的普及,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

此外,高等教育制度也得到了发展,各类高校和大学开始涌现。

最近,中国还推出了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新的教育领域。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详细的教育史涉及到更多的细节和发展,但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读者对中国教育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1.古代教育:古代中国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注重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

家庭教育主要有父母传授的家学和师傅传授的手艺。

进一步的教育形式是私塾,由名师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士人才能。

2.封建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时期,教育逐渐得到官方的正式组织。

特别是在唐朝,建立了国子监,用于培养士人。

国子监设置科举考试,积极选拔优秀人才,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制度。

3.科举制度:宋朝推行科举制度,主要考察文化知识,通过考试选拔士人。

科举制度的推行改变了以出身为主要准则的选拔方式,提升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

4.书院教育:宋朝时期,书院成为民间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

书院由有名的学者或官员创办,培养学生的才能,并传授儒家经典和文化知识。

书院教育在民间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学术的发展。

5.清朝的教育:清朝初年,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加强了对教育的统一管理。

乾隆年间,设立了图书馆、书籍供给等机构,促进了图书出版和阅读。

康熙时期推行了扩招政策,提高了科举选拔的范围和机会。

6.新式教育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新式教育。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学者们积极倡导教育,提倡科学、实用主义和民主等教育理念。

一大批西方式的学校和大学开始兴起,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8.现代教育问题:随着教育体制的扩张和社会的变革,中国教育面临诸多问题。

例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大;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质量问题;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升学竞争压力过大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实行教育,注重素质教育,推行多元评价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史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涵盖了众多的变迁和发展。

从古代的家庭教育到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再到近代的新式教育发展,中国教育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创新。

然而,教育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存在的,如今的教育仍在持续进行,以期建立起适应现代化需求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国教育史是对中国古代及近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梳理和总结,其中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近代中国的西式教育等内容。

下面是对《中国教育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1.儒家教育: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强调孔子及其学派的思想和价值观。

其核心思想包括仁爱、孝道、忠诚、孔子的“克己复礼”等等;其教育内容包括文化、礼仪、音乐、乐舞、冠礼以及书法、算术、孝悌、射箭等。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从唐代开始,并延续了一千多年。

科举制度对于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科举制度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考试的人有资格进入官僚学校学习,成为官员。

3.唐宋八大家:唐代和宋代有“唐宋八大家”的称号,这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文天祥。

这八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们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贡献非常大。

4.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

四书五经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也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5.私塾教育:私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是私人经营的小型学校。

私塾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注重传授经典,以儒家思想为主,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科举制度的培养人才提供了基础。

6.学堂教育:学堂是中国古代的另一种教育机构,类似于现代的学校。

学堂教育与私塾教育不同,它是由政府出资设立和运行的,通常由官员主持。

7.近代中国的西式教育:近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引进西式教育。

这一时期的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知名的教育家和学者,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提倡新式教育,主张"救亡图存"。

8.五四运动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在20世纪初反对列强侵略、推翻封建社会、争取民主和科学的大规模运动。

(完整word)中国教育史重点

(完整word)中国教育史重点

(完整word)中国教育史重点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1。

简述教育起源的概况。

2.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

3。

试述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学校类型及其教育内容。

4.分析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春秋时期1.简述私学兴起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2。

试论孔子的教学思想及现实意义。

3。

试论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4.简论墨家的科技教育思想及特点。

第三章战国1.简述百家争鸣的特点及意义.2。

简述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3。

试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4。

简论《学记》的教学思想及当代价值。

第四章秦汉魏晋南北朝1.简述汉代文教政策的内容。

2.简述汉代太学的教育活动及特点。

3.分析察举制的主要内容和利弊。

4。

简述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

5。

试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和主要利弊。

6.简述王充的学习论。

7。

试论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第五章隋唐五代1。

简述隋唐文教政策。

2。

简述隋唐学校教育体制。

3。

简述唐代科举制的实施。

4.试论科举制的利弊得失.5。

论述韩愈的人才思想。

6.试论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宋辽金元1。

简述熙宁元丰兴学的主要改革措施。

2.试述书院的特点及对当代高等教育的价值。

3.简述蒙养教材的种类及编写特点.4。

试析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

5。

简述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及意义.第七章明清1.简述明清文教政策及其特点。

2。

简述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3.简论王夫之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

4.试分析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第八章鸦片战争1。

试析洋务学堂的类别及特点.2。

简述留学教育的意义。

3. 试论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第九章戊戌维新1。

简述“百日维新”中教育改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2. 试评康有为《大同书》中的理想教育制度.3. 试论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4. 试分析严复“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第十章新政时期1。

简述“癸卯学制”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2.简述科举制被废除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第一章:中国教育史的起源1.中国教育的起源:早期的中国教育始于原始社会时期,主要是通过家庭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部落长老传授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

2.古代先秦教育:先秦时期,教育主要通过私塾、家庭和师友相传来进行。

教育内容注重道德伦理、礼仪习俗和文化知识,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实践。

3.秦汉时期的教育:秦朝实行教育制度统一,推行儒家教育,并设立官方学校来培养人才。

汉朝时期,封建贵族开始设立私塾,培养士人,并逐渐发展出以科举制度为主导的官方教育。

第二章: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1.唐宋时期的教育: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使得科举成为官方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宋朝时期,封建文化达到巅峰,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推动了国子监等学堂的发展。

2.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元朝时期,西学东渐,对传统儒学的影响逐渐显现。

明代开始出现了民间教育的兴起,同时官方教育也得以发展。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封建主义教育制度逐渐形成。

3.近代以来的教育变革: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尝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继续现代化。

第三章: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1.新中国教育的创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教育体制,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新的教育体系。

普及教育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

2.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新中国大力普及教育,推行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兴办农村小学、部队办学等。

1980年代开始,素质教育成为重要议题,教育内容开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1952年建立了中国科学院,1959年设立了第一所独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

开放以后,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民办高校和国际合作办学逐渐兴起。

4.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纪录,对于考生而言,掌握中国教育史的要点是备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一、古代教育
1.诞生于战国时期的两个特点教育思想:儒家和墨家
2.格致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3.受到重视的古代教育内容有经学、文学、音乐、书法等
二、封建时期教育
1.通过科举制度推动儒学的流行
2.私塾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出现及其特点
3.寺庙教育的兴起及其作用
4.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局限
三、近代教育
1.近代教育的起源:西方教育传入中国和教育的推动
2.中国的近代教育思想和代表人物: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等
3.晚清教育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4.清末教育的几个重要事件:戊戌变法、康梁变法、戊戌政变等
5.新教育的兴起和代表人物:严复、黄炎培、陈独秀等
四、现代教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制度和方针政策: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
2.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划:德育为先、素质教育、科学发展观等
3.教育和发展:教育产业化、大众化、国际化等
4.教育困境和问题: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五、后现代教育
1.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冲击和改变
2.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3.技术的应用和数字化教育的兴起
4.跨文化教育和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希望能够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尽量详细地掌握这些要点,加上课堂笔记和相关教材的复习,相信你一定能够顺利备考,并取得好成绩。

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

1、因材施教:如何进行因材施教?A观察了解学生。

B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指导。

C针对学生的性格缺点,补偏救弊。

D顺应学生的各种爱好,发展其特殊才能2、教学相长(定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为学生解答疑惑,共同进行学问切磋,共同进步。

3、有教无类:(1)内涵: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2)人性论依据?(3)针对奴隶主贵族的有教有类而提出(4)意义: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打破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满足了平民入学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5)实质: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平民,扩大到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吧学校有“官府”移到“民间”4、唐代的六学一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广文馆特点: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增添教育内容;教育等级制明显;学校类型多样化;教育、研究、行政三者合为一体。

5、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

6、积分制: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

始于宋太学,完善于元国子学。

有利于督促学生平时的学习。

(考试制度)率性堂为高级,升入后即实行积分法,在一个季度里,第一个月试本经义一道,第二个月试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第三个月试经史策一道,判语二条。

每次考试,文理俱优者给一分;理优文劣者给半分;言不及义者无分。

一年内得八分者为及格,给予出身,不及格的,仍坐堂肄业。

如有才学超异的,报告给皇帝裁夺7、北宋三次兴学:庆历兴学,公元1044年(宋仁宗庆历4年),在范仲俺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一次兴学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3个方面: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改革科举考试。

创建太学,并采用分斋教学的形式。

评价:庆历教育改革最终失败,虽然州县兴学之令并未取消,亦只依地方官吏之好恶而兴废。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时期的教育- 1.1 官学与私学:在周朝,教育主要由官府控制,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同时,私学也开始出现,如孔子的讲学。

- 1.2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二、秦汉时期的教育- 2.1 秦朝的法家教育:秦朝推行法家思想,重视法律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

- 2.2 汉朝的太学: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成为国家培养官僚的主要机构。

同时,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3.1 私立学校的兴起:这一时期,私立学校逐渐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力量。

- 3.2 儒家经典的注释与讲学:学者们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讲学活动盛行。

四、隋唐时期的教育- 4.1 科举制度的确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 4.2 教育内容的扩展:除了儒家经典,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5.1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这一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成为教育的中心。

- 5.2 书院的兴起:书院成为学术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 5.3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儒、释、道教育,还出现了实学、西学等新的教育内容。

六、近现代教育的变革- 6.1 晚清的教育改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晚清开始进行教育改革,设立新式学堂,引进西方科学知识。

- 6.2 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民国成立后,教育制度进一步西化,实行普及教育,推广新文化运动。

- 6.3 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实施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

七、当代教育的特点- 7.1 教育法制化: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确保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 7.2 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和内容日益现代化,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成为新趋势。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重点整理中国教育史⼀、原始社会教育1.起源(1)勒图尔诺(⽣物学⾓度):⽣物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的基础(2)孟禄(⼼理学):⼉童对成⼈的模仿是教育产⽣的基础(3)苏联教育研究者:教育起源于劳动(4)本书观点:⼈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类适应社会⽣活的需要和⼈类⾃⾝⾝⼼发展的需要,是⼈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构成(1)⽣产⽣活:⼯具、取⽕(燧⼈⽒)、渔猎、种植、原始⼿⼯业(2)宗教:⾃然崇拜、两性交往(3)体格训练与军事教育3.特征(1)教育⽬的单⼀(2)内容原始,局限于原始的⽣产的⽣产劳动(3)形态原始,未独⽴,⽆专门的教师与机构。

在⽣活中进⾏,没有独⽴于⽣活,以⼝⽿相传和⾏为模仿为主要⼿段。

(4)教育⽬的⼀致(5)教育权利平等4.⽅式⽅法(1)⾔传⾝教,⼝⽿相传(2)⾏为模仿⼆、夏商西周的教育1.奴⾪社会教育核⼼:奴⾪主贵族垄断政权,为培养⼦弟成为统治⼈才的需要⽽设置教育机构,形成学校制度。

2.奴⾪社会教育特征:(1)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员,学校制度开始形成。

(2)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了教育职能。

⽂字、典籍使⼈类的⽣产和⽣活⽅式发⽣改变。

(4)教育与⽣产劳动相分离,学校开始轻视体⼒劳动,形成“劳⼼者治⼈,劳⼒者治于⼈”的对⽴。

(5)教育⽅式崇尚书本,强迫体罚,棍棒教育(6)官私并⾏的教育体制(7)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育组织形式。

(这⼀段书上和笔记都没有,百度到的)3.六艺教育构成(2)射御:“射”指的射箭的技术训练。

“御”指的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射御”合指军事训练项⽬(3)书数:“书”指的是⽂字读写。

“数”指的是算法。

“书数”合指⽂化基础知识技能。

4.六艺教育特点:学在官府5.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1)官学:层次有别、主体不⼀、称谓不⼀、等级不⼀(2)私学6.学在官府、官师合⼀、政教合⼀的内涵及其原因(1)内涵: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是官师不分和政教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
1.简述教育起源的概况。

2.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

3.试述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学校类型及其教育内容。

4.分析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春秋时期
1.简述私学兴起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2.试论孔子的教学思想及现实意义。

3.试论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4.简论墨家的科技教育思想及特点。

第三章战国
1.简述百家争鸣的特点及意义。

2.简述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

3.试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4.简论《学记》的教学思想及当代价值。

第四章秦汉魏晋南北朝
1.简述汉代文教政策的内容。

2.简述汉代太学的教育活动及特点。

3.分析察举制的主要内容和利弊。

4.简述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

5.试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和主要利弊。

6.简述王充的学习论。

7.试论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
第五章隋唐五代
1.简述隋唐文教政策。

2.简述隋唐学校教育体制。

3.简述唐代科举制的实施。

4.试论科举制的利弊得失。

5.论述韩愈的人才思想。

6.试论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宋辽金元
1.简述熙宁元丰兴学的主要改革措施。

2.试述书院的特点及对当代高等教育的价值。

3.简述蒙养教材的种类及编写特点。

4.试析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

5.简述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第七章明清
1.简述明清文教政策及其特点。

2.简述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

3.简论王夫之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

4.试分析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第八章鸦片战争
1. 试析洋务学堂的类别及特点。

2. 简述留学教育的意义。

3. 试论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
育思想。

第九章戊戌维新
1. 简述“百日维新”中教育改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2. 试评康有为《大同书》中的理想教育制度。

3. 试论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4. 试分析严复“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第十章新政时期
1.简述“癸卯学制”的基本内容及
特点。

2.简述科举制被废除的影响。

第十一章中华民国初期
1.简述民国教育宗旨的主要内容。

2.简述“壬子癸丑学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简述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4.试论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及现代价值。

第十二章北京政府时期
1.简述科学教育思潮的主要内容。

2.简述职业教育思潮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3.试析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4.简述主要教育团体的作用与影响。

5.试论《壬戌学制》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6.试分析1922年中学课程改革的利弊得失。

第十三章国民政府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