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核磁共振简介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固体核磁共振技术(Solid-stat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SNMR)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技术,用于研究固体样品中的原子和分子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为我们揭示了许多固体材料的内部结构和性质。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的原理是基于原子核在磁场中的行为。
原子核有自旋,当它们处于外加磁场中时,会出现能级分裂的现象。
通过外加射频脉冲,可以使原子核跳跃到高能级,然后再返回到低能级时释放出一些能量。
这些能量的释放会被测量并用于研究样品的性质。
与传统的液体核磁共振技术不同,固体核磁共振技术主要应用于非晶态或结晶态的固体样品。
由于固体样品中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导致了谱线的展宽,使得信号分辨率较低。
因此,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在样品制备、谱线处理等方面都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研究人员开发了许多技术和方法。
其中一个重要的技术是魔角旋转(Magic Angle Spinning, MAS)。
通过将样品置于一个特定角度旋转的转子中,可以减少样品中的晶体畸变,从而提高信号分辨率。
此外,还可以利用不同的脉冲序列和谱线处理算法来提高信号强度和分辨率。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各种固体样品,例如无机晶体、有机化合物、聚合物等。
通过测量样品中不同原子核的共振频率和耦合关系,可以确定它们的化学环境和化学键的性质。
此外,固体核磁共振技术还可以研究样品的动态过程,如固态反应、动态结构等。
在材料科学领域,固体核磁共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材料的晶体结构、晶格动力学、晶体缺陷等。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固体核磁共振技术来确定材料的晶体结构,并研究其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变化。
此外,固体核磁共振还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的表面性质、表面修饰等。
在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分子的结构、构象、动力学等。
通过对样品中特定原子核的共振频率进行测量,可以确定分子的化学环境和化学键的性质。
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基本理论19年3月
z
dz
dt z 0
T1
x
x
T2
y
y
d
dt
T12
NMR与其它光谱学测试技术对比 有机波谱四大谱
在使用波谱方法研究确定物质的精细结构信息时,应互相 参照、相互补充。
如与经典的四大谱分析技术来比较, • 按测定灵敏度排序:
质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 • 按获取物质的精细结构信息量排序:
b.自旋-自旋弛豫(核自旋内部之间交换能量),与T2有关。 z
x
x
T2
y
y
3、射频辐射与共振吸收—NMR谱信号
射频辐射(Radio Frequency Radiation.RFR)是非电离辐射的一部分,是频 率在0.3MHz~3000MHz,波长范围0.1m~1000m的能量较小、波长较长的频 段 , 位 于 微 波 和 无 线 电 波 区 间 。 核 磁 共 振 使 用 的 一 般 在 百 MHz , 例 如 400MHz,600MHz,800MHz等
dJ
故有 dt
动量 P mV ,角动量 J r mV
d J d [r mV ] [r m dV ] r ma r F
dt dt
dt
自旋角动量矩 :当物体自
身旋转时产生的动量矩。例
如陀螺在重力场中的自旋运
动。
垂直地面轴 陀螺
பைடு நூலகம்
• 在Z轴上投影 z 为一不变量,即常数值。
这就是核磁共振条件的表达式。
(2)存在微小扰动场时,核磁矩、磁化矢量的运动方程和形式
加垂直射频磁场时,核磁矩的运动
•
如果除了z轴方向的 交变场 H1 。
徐君 研究员 分子筛催化中的固体核磁共振谱学
徐君研究员分子筛催化中的固体核磁共振谱学固体核磁共振谱学在催化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提供有关催化剂和反应中间体结构、反应机理以及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关键信息。
作为一种非常有力的表征手段,固体核磁共振谱学在研究进展、催化剂设计和反应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我个人的研究领域——分子筛催化为例,阐述固体核磁共振谱学的原理、应用和挑战。
固体核磁共振谱学是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固体样品的结构和性质。
相对于液体核磁共振,固体核磁共振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如峰形变宽、信号强度较弱以及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的研究。
然而,随着仪器技术的不断进步,如高场核磁共振、高灵敏度探测器以及高分辨固体核磁共振谱仪的发展,固体核磁共振谱学逐渐成为研究固体催化剂的有力工具。
在分子筛催化研究中,固体核磁共振谱学可以提供关于催化剂结构和反应机理的宝贵信息。
由于固体核磁共振谱学的非破坏性和非接触性,它可以用于原位和原子尺度的研究,并且可以在实际反应条件下对催化剂进行表征。
通过固体核磁共振谱学技术,我们可以确定催化剂中活性位点的种类和分布、表面结构以及活性位点与反应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信息对于理解催化反应机理以及合理设计高性能催化剂都是至关重要的。
固体核磁共振谱学在分子筛催化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以贵金属负载型固体酸催化剂为例,固体核磁共振谱学可以用来研究贵金属和酸性中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吸附物种的分担和迁移。
通过核磁共振谱学,我们可以确定贵金属和酸性中心的种类、氧化态以及它们的分布。
这些信息与催化性能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除了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固体核磁共振谱学在分子筛催化研究中还可以用于研究不同反应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反应活性中心的生成和毒化过程。
例如,通过核磁共振谱学技术,我们可以研究酸性中心与吸附反应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以此来理解更复杂的反应过程。
此外,核磁共振谱学还可以用来研究固体表面的结构和形貌,包括孔道结构、表面活性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等。
NMR-固体核磁的应用
固体核磁共振的原理及应用Solid-state NMR and Its Applications教学内容:NMR发展简史固体NMR基本原理固体NMR研究多孔材料结构与性质原位NMR研究催化反应机理与动力学Mo/HZSM-5催化剂上甲烷芳构化反应多相催化剂上烯烃氧化反应(TS-1)和复分解反应(Mo/HBeta)CHA分子筛上甲醇转化反应单壁碳纳米管(CNTs)中分子的吸附和扩散NMR 发展简史1946年哈佛大学的Purcell 与斯坦福大学的Bloch 等人发现特定结构中的磁核会吸收一定波长或频率的电磁波而实现能级跃迁,开辟了核磁共振分析的历史,因而获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51年Arnold 等发现乙醇的1H NMR 谱由三组峰(CH 3、CH 2、OH )组成,发现了化学位移,进而发现了偶合现象,从而NMR 开始被化学家所重视1953年美国Varian 公司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商品化连续波NMR 谱仪(EM-300型,质子工作频率30MHz ,磁场强度0.7T )1964年后,NMR 谱仪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其一是磁场超导化,其二是脉冲Fourier 变换技术(PFT )的采用,从根本上提高了NMR 的灵敏度,谱仪的结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1964年Varian 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超导磁场的NMR 谱仪(200MHz ,场强4.74T )使天然丰度很低的13C 及15N 等的NMR 测定成为可能1970年代,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的R.R. Ernst创立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FT-NMR)和发展了二维核磁共振(2D-NMR) ,1987年R.R. Ernst及其学生G. Bodenhausen和A. Wokaun合作出版《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原理》,此书与A. Abragam出版的专著《核磁学原理》被称为NMR发展史上的两块里程碑。
1970s ---固体核磁、二维核磁、固体魔角旋转(MAS)技术(材料学)、核磁成像等相继出现1991年R.R. Ernst因其创立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FT-NMR)及发展二维核磁共振(2D-NMR)这两项杰出贡献,当之无愧的独享了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
固体核磁共振原理
固体核磁共振原理固体核磁共振(Solid Stat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SSNMR)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原理的技术,主要用于研究固体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它可以提供关于样品中原子核的位置、化学环境、运动以及相互作用等信息,为材料科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观察原子核自旋的现象。
当原子核处于外加磁场中时,它们会以一定的频率进行自旋翻转。
在磁场中,核自旋有两个可能的翻转方向,称为核自旋量子数(spin quantum number)。
核磁共振原理是基于这一现象。
固体核磁共振的关键技术包括脉冲儿洛德算法和魔角旋转脉冲算法。
这些算法通过施加脉冲序列来操作和读取核自旋系统的信息。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将核磁共振信号转化为谱线,提供关于样品中原子核的化学环境、相对位置和动力学信息。
固体核磁共振在材料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材料的结构表征。
通过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确定材料中不同元素的位置和化学环境。
通过观察核磁共振信号的频率和强度,可以推断出材料中的化学键和晶格结构等信息。
其次,固体核磁共振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的物理性质。
通过观察核磁共振信号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变化,可以研究材料的相变和相互作用等现象。
例如,固体核磁共振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的磁性和电性质等。
此外,固体核磁共振还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的动力学性质。
通过观察核磁共振信号的弛豫时间和化学位移变化,可以研究材料中原子核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等现象。
这对于理解材料的输运性质和反应动力学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固体核磁共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材料科学研究技术。
它可以提供关于固体材料结构、性质和动力学的详细信息,为材料科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固体核磁共振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
固体核磁介绍ppt
100 300MHz 几秒
天然丰度 3 0 0 MHz 频 弛豫时间
100 92.58
率121.442 116.59
10-1~55 0.3~3
7.61
111817
2~10-2
80.42
96.251
1~10-2
69.09
79.515
<10-2
100
79.353
<0.06
50.54
75.160
2~10-7
40
2.7 Two-Dimensional Solid NMR
Contour and stacked plots of a 2D-COSY experiment on ZSM-39 at 373K using a modified COSY pulse sequence with fixed evolution delays
但在固体NMR谱中,则由于化学位移的各向异性, 偶极-偶极的相互作用而导致谱线加宽。 在固体物质中所受到的各种相互作用主要有下列五项:
Й=ЙZ+ ЙCS+ ЙQ+ ЙD+ ЙJ
(δ) (Q≠ 0) (J)
式中:
第 一 项 : 为 核 自 旋 体 系 与 外 磁 场 ( Z) 方 向 的
Zeeman相互作用(一般为108Hz数量级)是作用 最大项;
循环时间分别为2s (b), 6s(c) 和10s(d)
采用不同延迟时间的门控高功率去偶 脉冲技术,在13C-NMR谱上可得到两 重峰。位移在高场的峰归属为无定形 聚乙烯的共振吸收,显示顺式和旁式 的构象。位移在低场的峰归属于结晶 聚乙烯的共振吸收,显示晶区的全反 式构象,两峰的化学位移差别为2.36 ppm。可以通过γ-顺磁屏蔽来解释。
固体核磁分峰拟合
固体核磁分峰拟合1.引言1.1 概述在固体核磁共振(NMR)技术中,分峰拟合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
当我们对某个固体样品进行核磁共振实验时,通过强磁场作用下,样品原子核会产生特定的共振信号。
这些信号可以被记录并转换为核磁共振谱图,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
然而,由于固体样品中原子核的环境复杂,谱图往往呈现多个峰的形式。
为了从谱图中准确提取出各个峰的参数,我们需要借助分峰拟合方法。
分峰拟合可以将谱图中的峰拟合为高斯曲线或者洛伦兹曲线,从而得到每个峰的位置、面积、峰宽等信息。
分峰拟合在固体核磁共振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定量分析样品中某个特定分子的含量,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样品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
通过分峰拟合,我们可以得到更加精确和详细的核磁共振谱图信息,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固体核磁共振技术以及核磁共振谱图的分析方法,并重点探讨了分峰拟合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对分峰拟合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获得样品的核磁共振谱图信息,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固体核磁分峰拟合的概述进行介绍,包括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以及研究意义。
其次,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知识,包括核磁共振的原理、仪器设备和实验操作方法等内容。
同时,还将探讨核磁共振谱图的分析方法,包括化学位移、耦合常数和峰形分析等方面内容。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详细介绍固体核磁分峰拟合的方法,并讨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前景和潜在的发展方向,以及可能的挑战和限制。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本文旨在给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固体核磁分峰拟合技术的文章。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固体核磁共振谱图的分峰拟合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前景。
通过对固体样品进行核磁共振谱图分析,我们可以获取关于样品分子结构、动力学信息以及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
固体核磁共振
固体核磁共振固体核磁共振(solid-stat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SSNMR)作为一种先进的分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材料科学等领域。
它采用核磁共振技术,通过对固体样品中的原子核进行激发和检测,实现对样品结构、动力学和相互作用等信息的研究。
下面将从仪器原理、样品制备、实验操作和应用领域等方面介绍固体核磁共振的相关知识,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和指导。
首先,我们来了解固体核磁共振的仪器原理。
固体核磁共振与液体核磁共振在仪器方面存在一些区别。
固体核磁共振通常采用高场的超导磁体,例如1.5T、3T等,以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
此外,固体样品通常不是液体,因此需要借助特殊的样品探头(如MAS探头)来实现样品的旋转,以消除电子效应和提高分辨率。
其次,样品制备是进行固体核磁共振实验的关键步骤之一。
固体样品的制备一般有两种方法,即粉末法和单晶法。
对于粉末样品,可以通过机械研磨和球磨等手段将样品研磨成微米级的粉末形式。
而对于单晶样品,需要通过晶体生长技术获得单晶样品。
此外,为了提高固体核磁共振实验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还可以通过同位素标记和原子偏移技术对样品进行改进。
接下来,实验操作是进行固体核磁共振实验的重要环节。
实验前需要对仪器进行校准,并调整合适的脉冲序列和参数。
在样品放入探头之前,需要注意探头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以避免对样品造成不利影响。
实验中的旋转速率、脉冲间隔等参数也需要根据具体实验目的进行调整。
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多种核的固体核磁共振实验,还需要考虑到魔角度、相位调整等技术,以增强实验数据的质量。
最后,固体核磁共振在化学、生物、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化学领域,固体核磁共振可以用于研究化合物的结构和成键方式,如通过化学位移和耦合常数等参数来解析分子结构。
在生物领域,固体核磁共振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如通过测量化学位移和二维谱图来解析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亚结构。
新型核磁共振光谱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新型核磁共振光谱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核磁共振光谱技术(NMR)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能够对物质结构和组成进行无损分析,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监测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的核磁共振光谱技术不断涌现,为NMR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常见的核磁共振光谱技术1、液体核磁共振技术液体核磁共振技术是最早被使用的核磁共振技术之一,适用于液态样本的分析和测定。
通过对物质中的分子进行核磁共振的激发和检测,可以获取样品的结构信息和分子组成,如化学位移、偶合常数等。
2、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固体核磁共振技术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适用于研究固体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通过对凝固态样品进行高分辨的核磁共振测量,可以获取样品的结构、构象、晶体缺陷等信息,在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技术,可以对人体内部的结构和组织进行全方位的显示和分析。
在医学诊断中,MRI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脑、骨、心脏等部位的检查和诊断,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
二、新型核磁共振光谱技术的应用1、超高场核磁共振技术超高场核磁共振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在高于1.5T的磁场下进行核磁共振实验。
相较于常规的核磁共振技术,超高场核磁共振拥有更高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可以对细微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进行更加精细的分析和探究,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化学、药学等领域。
2、核磁共振晶体学技术核磁共振晶体学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固态核磁共振技术,通过对晶体样品进行高分辨的核磁共振测定,可以获取晶体中各原子的位置和固体结构等信息,成为一种研究晶体材料的重要手段。
该技术的应用范围主要覆盖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化学等领域。
3、超极化核磁共振技术超极化核磁共振技术是最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核磁共振技术,通过对样品中的核自旋进行非平衡极化,可以大幅度提高核磁共振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固体核磁共振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简介一.固体核磁共振原理简介固体核磁共振技术(SSNMR,Solid Stat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是以固态样品为研究对象的分析技术。
在液体样品中,分子的快速运动将导致核磁共振谱线增宽的各种相互作用(如化学位移各向异性和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等)平均掉,从而获得高分辨的液体核磁谱图;对于固态样品,分子的快速运动受到限制,化学位移各向异性等各种作用的存在使谱线增宽严重,因此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分辨率相对于液体的较低。
针对固体化学位移的各向异性以及自旋晶格驰豫时间很长的缺点,采用魔角旋转技术,通过使样品在旋转轴与磁场方向夹角为β=θ=54.7°(魔角)的方向高速旋转以及交叉极化等方法,则3cos²β-1=0,从而达到了窄化谱线的目的。
简言之,魔角旋转技术就是通过样品的旋转来达到减小分子相互作用的目的,将β与θ的差别平均掉,使上述不足之处得以顺利解决。
对于13C,15N等体系虽然通过魔角旋转技术有效地压制了同核偶极相互作用,但是这些核的旋磁比比较小,自然丰度比较低,因此如果采用直接检测这些核的实验方法将导致整个实验过程的灵敏度非常低。
为进一步提高这些核的实验灵敏度,又发展了交叉极化技术。
通过该技术可将1H核的磁化矢量转移到13C或15N等杂核上,从而提高这些杂核的实验灵敏度。
在测定杂核的固体核磁共振实验过程中,采用魔角旋转技术能够比较有效地去除同核间的偶极偶合作用(例如:13C-13C;15N-15N等),但是对于这些核与氢核间的偶极偶合作用则比较有限,为此还发展了多种去偶技术抑制这些杂核间的偶极耦合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在溶液核磁体系中已发展了多种去偶技术,但是由于在溶液体系中相应的作用力远小于固体状态的作用力,因此在固体核磁共振实验中所采用的去偶功率往往在100-1000瓦量级,而非溶液状态的瓦级。
固体核磁共振实验中高功率去偶技术的采用带来的一个不可避免的注意事项就是防止样品在照射过程中由于产生的热导致其变性。
固体核磁共振
但大多数高分子的使用状态是固体,很有必 要了解在固体状态下材料的结构和微观物理化学 过程
因此,必须发展新的固体NMR技术
4/68
2019/12/5
5.4 高分辨固体NMR
外磁场 H0 进动,产生一个 与 H0 方 向 相 同 的 静 场 分 量 以及与之相垂直的旋转分
量。1 的旋转分量作用在 2 上,产生一个位于2 位
置上的微磁场。
7/68
2019/12/5
5.4 高分辨固体NMR
局部磁场Hloc的大小取决于自旋的相对位置及方向。 如果这对孤立磁核被置于磁场中,每个磁核经受
(b) 一个磁核若有轴对 称CSA
(c) 溶液中共振峰形状 是窄的对称峰。
28/68
2019/12/5
5.4 高分辨固体NMR
3.CSA的测定实验方法 可以用来测定CSA的NMR实验方法有:
a)单晶体系中化学位移屏蔽与角度系; b)液晶中取向分子的位移值; c)粉末样品的峰的形状; d)魔角旋转实验边峰强度的重整; e)二维NMR试验。
37/68
2019/12/5
5.4 高分辨固体NMR
6. 化学位移张量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由CSA峰形的变化是由核外电子云形态改变引起 的,所以 CSA可以用来作为结构表征手段。 在实际应用时,根据假设或已知结构,从理论上 算出共振峰形状,再与实际测定的谱比较,从而得 到该类碳的结构信息或相对含量。
9/68
2019/12/5
5.4 高分辨固体NMR
对于不相同的自旋,旋转磁场为偏共振的,相
互作用要小一些。
北京固体核磁氢谱
北京固体核磁氢谱北京固体核磁氢谱是一种用于测量和分析固体物质中各原子核磁共振信号的技术。
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分析技术,可以用来准确地测量材料中原子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位置和形状,从而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北京固体核磁氢谱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原理的技术,它通过对固体物质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获得材料中原子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位置和形状,从而获得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核磁共振原理是基于磁场作用于物质中的原子核,使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在磁场中摆动,并发射出特定频率的能量。
北京固体核磁氢谱就是利用这种原理,通过对该原子核发射出的能量进行测量,来获取物质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由于北京固体核磁氢谱具有准确、快速、灵敏度高等优势,它已经成为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的最重要的分析手段之一。
它可以用来研究各种固体物质,包括金属、硅材料、陶瓷材料、半导体、有机物以及生物大分子等。
此外,北京固体核磁氢谱也可以用来检测各种化学反应的过程,如酸碱反应、水解反应、取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此外,北京固体核磁氢谱也可以用来监测某些物质的变化,如酸碱度、水分、有机污染物等的变化。
北京固体核磁氢谱的测量主要依赖于两种设备,即核磁共振仪和核磁共振谱仪。
核磁共振仪是一种用于产生磁场的仪器,它可以将物质中的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使其发射出特定频率的能量。
核磁共振谱仪则是一种用于测量核磁共振信号的仪器,它可以测量物质中原子核发射出的能量强度、位置和形状,从而获得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北京固体核磁氢谱的测量精度高、准确度高,它可以快速、准确地测量材料中原子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位置和形状,从而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此外,由于它具有对某些物质的变化的监测能力,也可以用来监测某些物质的变化,如酸碱度、水分、有机污染物等的变化。
总之,北京固体核磁氢谱是一种用于测量和分析固体物质中各原子核磁共振信号的有效技术,它具有准确、快速、灵敏度高等优势,可以用来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也可以用来检测各种化学反应的过程,以及某些物质的变化,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
核磁共振技术测定固体材料中的原子位置
核磁共振技术测定固体材料中的原子位置固体材料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各种材料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而对于研究材料的特性和性质等方面,关键在于了解材料中各种分子和原子的精准位置和组成情况。
在这里,核磁共振技术就可以帮助我们从深层次了解材料中的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技术简介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用于研究物质内部结构和组成的物理方法。
它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即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与外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来探测和研究原子核和分子内部的信息。
在固体材料中,不同原子核之间会互相作用,从而产生不同的谱线,这些特征谱线可以帮助我们精准地得出各种元素的信息和位置。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了解一条链上不同原子的位置和密度等信息。
核磁共振技术在固体材料中的应用对于固体材料来说,核磁共振技术在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比如:1. 分析材料组成固体材料中包含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原子和分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不同的特征信号。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我们可以精准地得到各种组成元素的位置和分布信息,进而了解材料的组成情况。
2. 研究材料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在材料中,分子之间通过共价键和非共价键等方式相互作用。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我们可以测定分子之间的距离、角度等几何参数,从而研究分子之间的互作用。
3. 探测材料中的动态行为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我们可以了解材料中原子和分子的转动、振动情况等动态行为,并进一步研究材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结语核磁共振技术在固体材料研究领域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利用该技术,我们可以从分子和原子的精准角度了解固体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动态行为,视角更加深入和精确,能够为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信息和启示。
核磁固体样品特点
核磁固体样品特点
核磁固体样品是指在核磁共振(NMR)实验中使用的固态物质。
与液态样品相比,核磁固体样品具有以下特点:
1. 信号较弱:由于固体中的分子运动受到限制,导致核磁弛豫时间较长,从而使得固体样品的 NMR 信号相对较弱。
因此,在进行核磁固体样品的测试时,需要使用更高的磁场强度和更灵敏的探测器来提高检测灵敏度。
2. 宽线谱:固体中的分子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导致核磁谱线较宽。
这种宽线谱现象使得固体样品的 NMR 谱图解析变得相对困难。
3. 各向异性:在固体中,分子的取向是各向异性的,因此核磁张量参数(如化学位移各向异性、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等)在不同方向上可能会有显著的差异。
这为研究固体的结构和分子取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4. 复杂的相互作用:固体中的分子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如氢键、范德华力、π-π相互作用等。
这些相互作用会对核磁信号产生影响,从而使得固体样品的 NMR 谱图更加复杂。
5. 自旋扩散效应:在固体中,自旋扩散速度通常较慢,这意味着核磁信号的衰减速度较慢。
因此,在进行固体 NMR 实验时,需要考虑自旋扩散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6. 制备困难:与液态样品相比,制备高质量的核磁固体样品通常更加困难。
固体样品的制备过程需要考虑样品的结晶度、取向、粒度等因素,以确保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综上所述,核磁固体样品具有信号较弱、宽线谱、各向异性、复杂的相互作用、自旋扩散效应和制备困难等特点。
在进行核磁固体样品的实验时,需要针对这些特点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以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
OCH 3 OCH 3
2. 四极相互作用 ( 核的自旋量子数I>1/2 )
四极相互作用
H Q4Ie (2 2q IQ 1)[3Iz2I2(Ix 2Iy 2)]
四极矩: eQ 电场梯度: eq 01 Hz >> HQ ( 高场情形):
mL(m 1)(m 2)
(m1) 12Q(m12)(3co2s1)
A4(I,p) • t1 = - A4(I, -1) • t2
二维多量子魔角旋转 ( MQ-MAS)
Experimental and modeled central
transition 27Al MAS spectrum of the A9B2 compound acquired at 17.6 T.
脉宽越短(射频场强度越大),激发的频谱范围就越大
5 us 200 kHz
1us 1MHz
固体NMR一般需要较短的脉宽( /2 ,最小 tp <1.5us)
/2 脉冲宽度的测量
Mz = M0sin, = 1tp
True 90o = (360o-180o)/2 or (720o-360o)/4
(消除仪器探头的死时间的影响)
对于半整数四极核
要得到定量可靠的谱,需要满足:
(I
12)1tp
6
(小扳转角技术)
对于I=3/2(23Na)的核, 取/12 对于I=5/2(27Al)的核,取/15
信号强度与脉冲宽度的关系
定量问题:
π/2
π/2
pd
pd pulse delay pd 要足够长( 5T1),以防止信号抵消。
标准样品与待测样品在相同条件下, 信号累加相同次数,比较积分面积。
固体核磁共振简介
固体核磁共振简介彭路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0. 从液体核磁共振到固体核磁共振核磁共振现象源于核自旋和磁场的相互作用,1945年由Edward Mills Purcell 和Felix Bloch分别发现。
核磁共振谱学从此日渐成为探索物质物理、化学、电子等性质和分子结构的重要工具。
在核磁共振中,有许多核自旋的相互作用,每一种都可能包含着丰富的结构和动力学信息,加上能够定量分析、对样品无损伤以及可针对特定的原子(核)等特点,使核磁共振成为一种十分理想的强大的分析手段。
在核磁共振的这些相互作用中,有一些是各向同性的相互作用,另一些则是各向异性的相互作用。
它们的区别在,前者对核磁共振信号频率的影响与分子的空间取向无关,而后者则有关,故后者可能因为被测分子空间取向的不同而造成谱线的宽化,导致分辨率和灵敏度的降低。
在液体中,由于分子的快速翻滚运动,消除了各种可能使谱线宽化的各向异性的核磁共振相互作用。
因此,液体核磁共振谱图中的共振信号十分尖锐,有很高的分辨率,这是液体核磁共振成为测定溶液中化合物结构的最强大的方法的原因之一。
但在固体中,由于上述分子运动的缺失导致核磁共振信号受到各向异性的相互作用影响而被展宽,分辨率和灵敏度低。
如果希望得到类似液体核磁共振所给出的信息,必须通过高分辨率固体核磁共振技术才能实现。
以下将分别简要介绍固体核磁共振中的一些重要相互作用以及部分高分辨率固体核磁共振技术。
1. 固体核磁共振中的相互作用核磁共振中核自旋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两大类:外部相互作用(external spin interactions )和内部相互作用(internal spin interactions )。
前者是核自旋和外部仪器设备产生的磁场(如静磁场,射频场)的相互作用。
后者则相反,是核自旋和样品本身所产生的磁场和电场的相互作用,这些作用包括屏蔽作用(化学位移,奈特位移,顺磁位移等),偶极作用(直接和间接),四极作用等等。
400mhz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作用
400MHz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作用核磁共振(NMR)技术作为一种无损、无毒、无辐射的分析方法,因其在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而备受关注。
而400MHz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作为一种先进的NMR设备,其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400MHz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的作用,为你解开其神秘面纱。
1. 详细分析概念400MHz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是一种高性能的NMR设备,其主要作用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研究样品中原子核的位置、化学环境、动力学和相互作用等信息。
通过射频脉冲和磁场梯度的作用,可以得到样品中原子核的共振频率和强度,从而获得关于样品结构和性质的重要信息。
2. 应用领域400MHz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在化学、生物、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化学领域,它可用于研究化合物的结构和构象;在生物领域,可用于研究蛋白质、核酸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在材料科学领域,可用于研究材料的晶体结构、动力学行为和相变等。
400MHz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个人观点对于400MHz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样品结构和性质的强大工具,也为工程师和医生提供了诊断疾病和设计新药的重要手段。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相信400MHz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其巨大潜力。
在本文中,我们对400MHz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了相关领域的案例和应用实例,希望能为读者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
希望本文能让读者对400MHz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的作用有更清晰的认识,并对其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的广泛前景有更深入的理解。
400MHz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是一种高性能的NMR设备,其作用远不止于研究样品中原子核的位置、化学环境、动力学和相互作用等信息。
它还可以在不同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如在医学领域,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常见的医学诊断技术,可以通过400MHz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来实现。
固体核磁共振
第十九章固体核磁共振19.1 固体核磁共振基本原理19.1.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及固体核磁中主要的相互作用如果我们将样品分子视为一个整体,则可将固体核磁中探测到的相互作用分为两大类:样品内部的相互作用及由外加环境施加与样品的作用。
前者主要是样品内在的电磁场在与外加电磁场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多种相互作用力,这主要包括:化学环境的信息(分子中由于内在电磁场屏蔽外磁场的强度、方向等),分子内与分子间偶极自旋偶合相互作用,对于自旋量子数为>1/2的四极核尚存在四极作用。
外部环境施加与样品的主要作用有:①由处于纵向竖直方向的外加静磁场作用于特定的核磁活性的核上产生的塞曼相互作用(Zeeman Interaction), 核子相对应的频率为拉莫尔频率(Larmor Frequency);②由处于x-y平面的振荡射频场产生的作用与待测样品的扰动磁场。
与溶液核磁共振技术测定化学结构的基本思路相似,在固体核磁共振实验中也是首先利用强的静磁场使样品中核子的能级发生分裂,例如对于自旋量子数I=1/2的核会产生两个能级,一个顺着静磁场方向从而导致体系的能量较低;另一个则逆着静磁场排列的方向使得体系相对能量较高。
经能级分裂后,处于高能级与低能级的核子数目分布发生改变,并且符合波尔兹曼分布原理:即处于低能级的核子数目较多而高能级的数目较少,最终产生一个沿竖直向上的净磁化矢量。
此磁化矢量在受到沿x-y平面的振荡射频磁场作用后产生一扭矩,最终将沿竖直方向的磁化矢量转动一特定的角度。
由于这种射频脉冲施加的时间只是微秒量级,施加完射频脉冲后,体系中剩下的主要相互作用将会使这种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状态的体系恢复到热力学稳定的初始状态。
在磁化矢量的恢复过程中,溶液核磁中主要存在的相互作用有:化学位移,J-偶合等相对较弱的相互作用,分子间偶极自旋偶合等相对较强的相互作用,且这种作用在大多数体系中由于分子的热运动而被平均化,但是在固体核磁共振实验中,由于分子处于固体状态从而难以使体系中的偶极自旋偶合作用通过分子热运动而平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核磁共振简介彭路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0. 从液体核磁共振到固体核磁共振核磁共振现象源于核自旋和磁场的相互作用,1945年由Edward Mills Purcell 和Felix Bloch分别发现。
核磁共振谱学从此日渐成为探索物质物理、化学、电子等性质和分子结构的重要工具。
在核磁共振中,有许多核自旋的相互作用,每一种都可能包含着丰富的结构和动力学信息,加上能够定量分析、对样品无损伤以及可针对特定的原子(核)等特点,使核磁共振成为一种十分理想的强大的分析手段。
在核磁共振的这些相互作用中,有一些是各向同性的相互作用,另一些则是各向异性的相互作用。
它们的区别在,前者对核磁共振信号频率的影响与分子的空间取向无关,而后者则有关,故后者可能因为被测分子空间取向的不同而造成谱线的宽化,导致分辨率和灵敏度的降低。
在液体中,由于分子的快速翻滚运动,消除了各种可能使谱线宽化的各向异性的核磁共振相互作用。
因此,液体核磁共振谱图中的共振信号十分尖锐,有很高的分辨率,这是液体核磁共振成为测定溶液中化合物结构的最强大的方法的原因之一。
但在固体中,由于上述分子运动的缺失导致核磁共振信号受到各向异性的相互作用影响而被展宽,分辨率和灵敏度低。
如果希望得到类似液体核磁共振所给出的信息,必须通过高分辨率固体核磁共振技术才能实现。
以下将分别简要介绍固体核磁共振中的一些重要相互作用以及部分高分辨率固体核磁共振技术。
1. 固体核磁共振中的相互作用核磁共振中核自旋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两大类:外部相互作用(external spin interactions )和内部相互作用(internal spin interactions )。
前者是核自旋和外部仪器设备产生的磁场(如静磁场,射频场)的相互作用。
后者则相反,是核自旋和样品本身所产生的磁场和电场的相互作用,这些作用包括屏蔽作用(化学位移,奈特位移,顺磁位移等),偶极作用(直接和间接),四极作用等等。
这些相互作用的哈密顿可以用下面的通式表达,C λλλλ=⋅⋅I R A Η (1.1)C λ、R λ和A λ分别是特定的相互作用λ中的常数、表达此相互作用各向异性的二阶张量和与核自旋I 相互作用的对象(例如自旋I 、S 或者磁场等)。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固体核磁共振中最常见也最重要的相互作用1-9。
1.1. 纵向静磁场:塞曼作用(Zeeman Interaction )塞曼作用是核自旋和外加静磁场的相互作用,其哈密顿为, rf h γ=−⋅1I B Η (1.2)h 、γ和B 0分别是普朗克常数、自旋I 的磁旋比(单位为:s -1T -1)和静磁场。
在核磁共振中,B 0通常设置在实验室坐标系的z 方向,即B 0 = (0, 0, B 0)。
因此(1.2)式变成:0Z z hB I γ=−Η (1.3)如果没有外加磁场,单个核自旋I 的能量与磁量子数(magnetic quantum number )m 无关(m = −I , (−I +1),…, (I −1), I )。
如果施加一个非零的外加磁场,则能依据m 值,将这些简并的能级裂分为(2I +1)个非简并的能级。
各能级的能量E m 取决于哈密顿算符的本征值。
故:0-m E hmB γ= (1.4)最为简单的情况是当I =1/2,则m =±1/2,仅有2个可能的本征态,能量为12120/E hB γ=±m 。
能级图如图1.1所示。
这些态被称为塞曼态。
平衡状态时,在塞曼态上的核自旋分布遵循玻尔兹曼分布(高温近似),1/21/21/21/20exp()1exp()exp()2B B B E k T E E k T k T B N hB N k T γ±+−−±−−=≈±+ (1.5) T 和k B 为绝对温度和玻尔兹曼常数。
对于I =1/2且γ值为正的核,+1/2态能量较低,粒子数分布较多。
这也意味着净纵向极化,或者说和外加磁场方向一致的净磁化矢量(图1.1)。
如果外加一个恰当频率的电磁辐射,可以激发相邻能级的跃迁(Δm =±1)。
这个频率ν0,又称为拉莫频率(Larmor frequency ):000hB /h B νγγ=−=− (1.6)net longitudinalmagnetization along0-+00spin populations polarizationorthe external fielddirection 图1.1. I =1/2且γ值为正的核自旋的塞曼作用示意图。
1.2. 横向振荡磁场:射频作用(Radiofrequency Interaction )现代核磁共振谱学中,使用频率为νrf 的射频脉冲产生横向的振荡磁场激发研究体系内的核自旋。
这个频率νrf 接近拉莫频率ν0,被称为载波频率。
射频振荡磁场与核自旋作用的哈密顿为,rf h γ=−⋅1I B Η (1.7)B 1为射频场。
通常,为了方便起见,将这个场设在x 方向上,故B 1可以表示为,1πrf B cos t νϕ=(2(2+), 0, 0)1B (1.8)B 1和ϕ 表示射频场的振幅和相位,所以(1.7)式变为,12(2πrf rf x hB cos t I γνϕ=−+)Η (1.9)所以,在脉冲期间,外部相互作用(静磁场和射频场)的哈密顿为,012(2πext z rf x h I h cos t I νννϕ=−−+)Η (1.10)ν1为射频场的频率。
为了处理方便,在围绕z 方向、以νrf 频率旋转的“旋转坐标系”中表达哈密顿,使之与时间t 无关。
新的外部相互作用哈密顿可以表示为,01()('ext rf z x y h I h I cos I sin νννϕϕ=−−+)Η (1.11)(νrf − ν0)是共振偏置(resonance offset )。
当(νrf − ν0)远小于ν1时,在旋转坐标系中有效场B eff 和B 1近似。
因此,在脉冲期间,所有核自旋的磁矩之和,或者说磁化矢量,在旋转坐标系内是绕着B 1场的方向转动。
转动角度θP 和脉冲的长度τP 有关:θP = 2πγB 1τP (1.12)1.3. 化学屏蔽作用(Chemical Shielding Interaction )原子核周围有电子,在外加磁场中,这些电子围绕磁场运动,在绕行中心产生一个方向与外加磁场相反的感应磁场。
所以,核实际受到的磁场强度小于外加磁场,或者说,局部的感应磁场部分屏蔽了核。
因为核周围的电子反映了核所处的化学环境,所以核自旋和这个局部磁场的作用叫做“化学屏蔽作用”。
此相互作用的哈密顿为,()CS γh γh γh =−⋅−⋅=⋅⋅=⋅00loc I B I B I B σσΗ (1.13)σ是化学屏蔽张量(二阶笛卡尔张量,3 × 3的矩阵,见式(1.14)),其9个元素定义了化学屏蔽张量与实验室坐标系的相对取向,而B loc 则是局部的感应磁场。
由于化学屏蔽作用与晶体空间取向相关,对于多晶的粉末固体,会带来核磁共振信号的展宽。
可以将σ转换为其在主轴系统(principal axis system (PAS))中的对角矩阵(式(1.14)),其对角上的三个非零元素σ11、σ22、σ33为张量的本征值。
xx xy xz 11yxyy yz 22zx zy zz 33symσσσσ00L P σσσ0σ0σσσ00σ⎛⎞⎛⎞⎜⎟⎜⎟→⎯⎯⎯⎯→⎜⎟⎜⎟⎜⎟⎜⎟⎝⎠⎝⎠σ= (1.14)图1.2显示的是核磁共振中张量(如化学屏蔽张量)在主轴系统中与实验室坐标系的相对取向。
图1.2. 定义主轴系和实验室坐标系相对取向的欧拉角(Euler angles )α和β(第三个角γ 为0)。
σ11、σ22、σ33以及V XX 、 V YY 、V ZZ 分别是主轴系中化学屏蔽和四极作用张量的对角元素。
核磁共振中用“化学位移”,即相对于参照物的屏蔽,来表达信号的位置。
化学位移和化学屏蔽的关系是:610()/sample sample ref ref ref sample δνννσσ=−≅− (1.18)和化学屏蔽张量类似,可以定义化学位移张量,且对角元素δ11 ≥ δ22 ≥ δ33,三者对应于从屏蔽最少到屏蔽最多的元素,它们的平均值为各向同性化学位移(δiso ),()11223313iso δδδδ=++ (1.19)各向同性化学位移反映的是核周围局部电子结构,不受外加磁场大小的影响,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化学物种。
虽然化学位移屏蔽包含核周围的局部结构的信息,很多情况下,这一相互作用过大使得信号宽化,谱图的分辨率很低甚至信号难以检测。
此时就需要使用诸如魔角旋转(magic angle spinning (MAS))等技术,提高分辨率和性噪比。
将在2.1简要介绍魔角旋转技术。
1.4. 直接偶极作用(Direct Dipolar Interaction (Dipole-Dipole Interaction))核自旋还与附近其它核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
这种作用的大小与核间距离以及连接两核的矢量和外加磁场的夹角有关。
自旋I 和S 的偶极作用的哈密顿为,()23)/D IS IS hb r =⋅⋅=⋅⋅−⋅IS IS I D S (I r )(S r I S Η (1.20)其中D 是用笛卡尔坐标表示的偶极耦合张量,r IS 是自旋I 和S 之间的偶极矢量,而b IS 是偶极耦合常数,定义为03()4πI S IS IS b r μγγ=−h(1.21)其中r IS 和μ0分别是自旋I 和S 之间的距离和真空磁导率。
由于偶极耦合常数的大小和核间距离的立方成反比,所以,通过测量偶极耦合常数得到核间距离!直接偶极作用的哈密顿通常用球极坐标表示,()D IS hb A B C D E F =+++++Η (1.22)其中2(3cos 1)z z A I S β=−[]21(3cos 1)4B I S I S β+−−+=−−+ []3sin cos 2i z z C e I S I S αββ−++=+ []3sin cos 2i z z D e I S I S αββ−−=+[]223sin 4i E e I S αβ−++= []223sin 4i F e I S αβ−−= (1.23) I z 、I +、I −、S z 、S +和S −是自旋操作,β和α则是描述偶极矢量r IS 和外加磁场相对取向的欧拉角(图1.3)。
增(+)和减(−)操作定义为,x y I I iI ±=±, x y S S iS ±=± (1.24)图1.3. 自旋对(I 和S )在磁场B 0中的球极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