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幅度放宽结构层间位移角的再讨论(2017.6.29)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按《高规》的规定,不扣除结构整体弯曲变形影
响,实际上控制的是结构中、上部楼层的位移角,
而此部位楼层的受力往往很小,大多数情况下,剪
力墙、柱非受力所需的计算配筋而是构造配筋。同 时,也不能由此推知底部受力变形最大的楼层的受 力情况,不能推知剪力墙、柱是否开裂。
► 4、结构中上部楼层的位移角限值过于严格,造成建
筑物的刚度需求过大,其直接后果就是结构的自重 增大、地震反应增大,除造成投资的浪费外,反而 对结构抗震不利。 最大层间位移角1/1000,顶点 位移约H/1300;如果 大幅度放松至1/300,顶点位移约H/400,则基底剪力 约降低为原来的 400/1300=0.55 ,加之减少了剪力
墙、减少了结构自重,减少基底剪力将超过一半,
基底剪力 Ton 剪重比
4670 12.7%
3494 11.8%
大震下性能点处连梁的损伤对比
原设计方案
图中: 红色表示严重损伤 棕色表示中度损伤 绿色表示轻度损伤 蓝色表示轻微损伤
改进方案
大震下到达性能点时有拉应力的墙肢
原设计方案
图中: 红色表示钢筋受拉屈服 棕色表示0.75倍屈服应变 绿色表示0.50倍屈服应变 蓝色表示墙体受拉
行。
► 1. 满足结构填充墙、内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对
主体结构的刚度需求,不因结构变形而引起损坏。
► 2. 满足风荷载作用下的舒适度验算要求。验算时,
混凝土结构的阻尼比不大于2%,混合结构的阻尼比 不大于1.5%,钢结构的阻尼比不大于1%。
► 3. 满足结构整体稳定性要求。 ► 4. 满足机电设备正常运行的要求。
Biblioteka Baidu
地面以上41层; 结构高度124.5m; 建筑平面长26m、宽21m; 底层层高4.5m,其他层层高3.0m; 剪力墙结构; 抗震设防烈度为8.5度;场地类别Ⅱ类,地震分组第 二组,特征周期Tg=0.4。
► 原设计方案
按照海南省的要求,以不大于1/950控制位移角; 墙厚度从450变化至250 ; 受刚度要求控制,混凝土墙多,轴压比均在0.3以下。
1.20
1775 4.8% 8.13
0.92
1242 4.2% 4.85 29574
0.90
1268 4.3% 4.21
单位重量 KN/m2
混凝土用量 m3/m2 钢筋用量 kg/m2
20.4
0.59 75.0
16.4
0.42 59.5
大震静力弹塑性计算结果对比
对比项目 方向 最大层间位移角 对应有害层间位移角 大震弹塑 性分析 底层层间位移角 基底弯矩 GN-m 原方案 X 1/165(13层) 1/5555 1/845 3.06 优化方案 X 1/114(15层) 1/3125 1/601 2.05
► 4、重现期50、100年的风荷载和地震荷载属短期荷
载,需进行构件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一般无需限
制墙、柱的混凝土是否开裂。有特别要求的,可由
构件截面设计加以解决。
► 5、考虑到设计上的方便,可采用《混凝土高规》的
做法,不扣除结构整体弯曲的影响,但大幅度放宽
层间位移角限值。重现期50年风荷载作用下只需控 制结构的顶点位移,一般1/500~1/400;小震作用下 层间位移角1/350~1/300。之所以不是钢结构的 1/250,是考虑对混凝土结构刚度的折减。
► 一、我国规范对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制偏严格的原因
1、我国规范认为小震作用属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
构应保持“弹性”,故以钢筋混凝土构件(包括
柱、剪力墙)开裂时的层间位移角作为多遇地震
作用下结构的弹性位移角限值。
2、规范要求对计算周期乘以小于1的系数来加以修正
,框架结构的周期折减系数为0.6-0.7,框-剪结构
改进方案
大震下到达性能点时墙肢受压轻度损伤
原设计方案
图中: 红色表示轻度损伤 棕色表示轻微损伤 绿色表示0.75倍轻微损伤 蓝色表示0.50倍轻微损伤
改进方案
大震下结构反应小结
为0.7-0.8,剪力墙结构为0.9-1。然而,结构分析
得到的位移却没有相应修正。
► 由单自由度体系的周期计算公式
可知,结构刚度K
与周期T的平方成反比例,因此,大致上框架结构
1 1 ~ 的位移计算值约偏大估计 ,即约 2 2 0.6 0.7 1 1 2.04~2.77倍;框-剪结构约偏大 2 ~ 2 ,即约 0.7 0.8
剪力墙的受力变形包括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俗称有害
位移。试验对应于高层、超高层建筑,大致为有害位移
占绝大部分 的底部楼层。而建筑物的最大层间位移角,
却发生在建筑物的中上部。
以深圳地王大厦为例:(魏琏等,地王大厦结构设计若
干问题,《建筑结构》,2000年6月)
深圳地王大厦,69层, 地面以上高324.8米,Y向 剪力墙宽12米
► 四、小结与建议:大幅度放宽结构的层间位
移角限值
1、规定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是为了保证结构有必要 的刚度。这是因为: a、避免非结构构件如玻璃幕墙、内隔墙等因结构过大 的变形而破坏。 b、避免结构过大的侧向变形加剧P- Δ效应,恶化结构 的受力。 c、避免在较大风作用下产生令人不舒服的低频振动。 d、避免结构过大的变形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 二、国内部分混凝土剪力墙受力试验的结果
1、 国内七所高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大连 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建筑大
学、北京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等
68 片剪力墙的试验结果
►
(青岛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王晶等,“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位移角统计分析”,《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6)
力墙、框架-核心筒结构不宜大于1/500,剪力墙结 构不宜大于1/600;高250米及以上结构不宜大于 1/400;高150米~250米之间可内插确定;钢结构不 宜大于1/250;小震作用下楼层的层间位移角可按上 述限值控制,但应进行中、大震抗震性能设计,大
震作用下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按现行规范规定执
► 改进方案
按轴压比0.5控制剪力墙数量,一般轴压比为0.4~0.45;
墙厚度从350变化至200 ;
层间位移角约为1/500。
原设计方案
改进方案
原设计方案
改进方案
小震计算结果对比
对比项目
T1 周期(s) T2 T3
原方案
2.23(Y平动) 2.12(X平动) 1.55(扭转)
改进方案
3.03(Y平动) 2.84(X平动) 2.14(扭转)
► 退一步说,设计不允许剪力墙混凝土开裂,则Y向剪
力墙宽12米,对应试验结果,应该控制建筑物底部
5~6层的层间位移角,而不是控制结构中上部的最大
层间位移角。地王大厦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发生在57 层,1/274。其中绝大部分为该层底部转角引起刚体 位移。扣除刚体位移,其有害位移角为1/28195,受 力很小,不可能出现裂缝。
员会东莞会议纪要关于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提法
► 近年来,我省高层、超高层建筑不断推出,由于现
行规范中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偏严格导致设计的不
合理,在沿海设计风压较大及地震烈度较高的部分
地区问题尤为突出。在满足下列条件的情况下,按
弹性方法计算的50年一遇风荷载作用下楼层的层间
位移角可按以下限值控制:
► 框架结构不宜大于1/400;高150米及以下的框架-剪
方向
最大层间位移角 地震反应 对应的有害层间位移角
X
Y
X
Y
1/980(24层) 1/958(27层) 1/510(17层) 1/513(24层)
1/28000
1/28147
1/10387
1/11130
基底弯矩 GN-m
基底剪力 Ton 剪重比 刚重比 重量 EJ/∑GH2 总重 Ton
1.22
1758 4.7% 9.02 36731
2、华南理工大学8片钢管混凝土剪力墙试验,高宽比( 剪跨比) λ=2,混凝土强度等级C55~C100
混凝土开裂时位移角平均1/585,极限弹塑性位移角平 均1/44。
规范要求的位移角限值合理吗?能达到控制混凝土墙柱 不开裂的目的吗?
三、对规范位移角限值合理性的讨论 1、钢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相差约5~10倍,对钢筋混 凝土受弯或大偏压(拉)构件而言,混凝土开裂时钢 筋的应力还很小。即使是竖向荷载长期作用的受弯构 件,如一般的钢筋混凝土梁,正常使用状态下也是带 裂缝工作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弹性方法计算结构 的内力。
6、我国规范对大震作用下结构的弹塑性位移角的 限值也偏严格,如剪力墙,我国1/120、1/100; 美、日、欧1/50;最新的美国洛杉矶高规(2014 )1/33;试验>1/50。建议可以参照美、日、欧的 限值大幅度放宽,抗震性能等级D级采用1/50,B 、C级适当严格。
五、广东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
,混凝土墙远未开裂;或者混凝土墙早已经开裂。
► 7、与剪力墙试验结果的比对,对于单片剪力墙是如此
,但对众多剪力墙组成的抗侧力结构却完全不同。对于
结构中不同位置的剪力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相同层
间位移角,各剪力墙的受力却可能差异较大。结构中和 轴附近的剪力墙可能小偏心受压,没有裂缝;远离中和 轴的剪力墙可能大偏心受压,即截面中有受拉区,混凝 土可能开裂。以控制结构层间位移角的方法保证剪力墙 、柱混凝土不开裂实际上并没有根据。
关于大幅度放宽结构层间位移角
限值的再讨论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方小丹 2017.6.29
► 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是衡量结构刚度及变形能力的指
标。控制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就是要控制结构有必要 的刚度及充分的变形能力。
► 较之日本、美国等国,我国规范对结构尤其是钢筋
混凝土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限制要 严格很多,框架结构为1/550,框-剪结构为1/800, 剪力墙结构1/1000;而日本、美国等国规范的层间 位移角限值为1/200。欧洲是1/400,但如果考虑了 P-Δ效应,也可以1/200。
► 2、结构构件的受力计算与层间位移角无关。可以
通过各种结构分析方法(弹性、弹塑性、几何非线 性、材料非线性、甚至考虑时间因素的粘弹塑性等 等)求解结构构件的内力。在此基础上进行构件截 面承载力的设计计算。
► 3、基于上述第一点的理由,层间位移角限值无需
区分结构类型,无论框架结构还是筒体结构,无论 剪力墙结构还是框架-剪力墙结构,也无论是混凝 土结构、钢结构还是混合结构。
对8度及以上高烈度区意义更大。
► 5、按国标《抗规》规定,扣除结构整体弯曲的影响
,所得最大有害层间位移角一般在结构底部楼层,
虽然可以比对试验结果,但不能控制建筑物中上部
楼层的水平位移。
► 6、从上述试验结果看,剪力墙出现裂缝时的层间位
移角在1/434~1/3134之间,可见按位移角不大于
1/1000为标准来控制显得过于粗略。或者过于保守
《抗规》GB50011-2010给出层间位移角限的说明: (p356)
► 行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3.7.3条规定:
► 行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关于水平位
移限值的条文说明:……
► 从我国结构抗震设计所依据的两本主要规范
规程的规定可看出:
控制最大层间位移角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主 结构基本处于弹性状态,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 ,是否处于弹性状态由钢筋混凝土构件是否开 裂为判定标准。
► 5. 结构单元间留设防震缝时,宽度应满足中震作用
下两侧结构不发生碰撞的要求。防震缝宽度可取不
小于中震作用下较低结构单元顶点水平位移与相应
标高较高结构单元水平位移绝对值之和,并不小于 规范要求。
► 相对《广东省高規》有一定进步,但与原本期望的
结果仍有差距。
► 六、【工程实例1】
► 海口市滨江海岸某住宅
► 钢筋混凝土柱和剪力墙正常使用阶段主要内力是竖向
荷载引起的压力。在风荷载和可能发生的地震作用下
,只要钢筋不屈服,仍处于弹性阶段,即使混凝土开 裂,也不会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并且,在短时间作用 的横向力卸载后,可能出现的裂缝也会闭合,这比竖 向荷载长期存在的受弯钢筋混凝土梁更容易满足耐久 性要求。
► 2、上述剪力墙的试验中,试件的高宽比为1.5~2.1。
1 1 1.56-2.04倍;剪力墙结构约偏大 2 ~ 2 0.9 1.0
,即约
1.0~1.23倍。
3、上部楼层的侧向位移中有相当部分是由于下部楼
层的转角所引起的,此部分位移为刚体位移,而刚 体位移并不产生结构内力。
► 二、我国《抗规》、《高规》关于水平位移计算和
限值的规定
► 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5.5.1条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