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早期诊断15项

合集下载

15个小儿脑瘫的典型症状

15个小儿脑瘫的典型症状

15个小儿脑瘫的典型症状由于小儿脑瘫患儿病情轻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会有所区别,但运动发育迟缓、肢体功能障碍是共同的症状。

部分患儿可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视觉、听觉、感觉、行为、言语、咀嚼、吞咽和智力等多种复合功能障碍。

1、听觉障碍。

部分患儿听力减退甚至全聋,以新生儿患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手足徐动型患儿最为常见。

2、视觉障碍。

约半数以上患儿伴视力障碍,最常见者为眼球内斜视和屈光不正。

视觉缺陷可影响眼-手协调功能。

3、反应迟钝。

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个月时叫无名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4、智力低下。

据报道,约有以上患儿智力落后,其中约50%患儿有轻度至中度智力低下,约25%为重度智力低下。

5、语言障碍。

脑瘫患儿由于发声、构音器官的运动障碍和四肢运动障碍、听觉障碍、智能和生长环境等原因导致语言障碍。

6、其他感觉和认知异常。

脑瘫患儿常有触觉、位置觉、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缺失。

7、健康和体力的障碍。

脑瘫患儿一般身长较正常儿童矮,营养亦差,常有呼吸障碍和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

8、口面、牙功能障碍。

有些脑瘫患儿吸吮无力。

吞咽、咀嚼困难,口唇闭合不佳,经常流涎。

有些患牙病或牙齿发育不全,这些症状以手足徐动型患儿最为多见。

9、头围异常。

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10、手握拳。

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

11、身体扭转。

3~4个月的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言行一致提示椎体外系损伤。

12、情绪、行为障碍。

大多数脑瘫患儿有情绪或行为异常,此与大脑功能受损有关。

患儿表现为好哭、任性、固执、孤僻、脆弱、易激动等。

13、头不稳定。

如4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14、斜视。

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

15、癫痫。

统计约有半数脑瘫患儿伴发癫痫,以痉挛型四肢瘫、偏瘫、单肢瘫和伴有智能低下者更为多见。

小儿脑瘫评定量表

小儿脑瘫评定量表

总量表:1、粗大运动:GMFM、Milani正常儿童发育评定、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贝利婴儿发育量表、神经系统评定表、徒手肌力评价表、关节活动度评价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2、精细运动:Gesell发育量表(4周~3岁)、Bayley婴儿发育量表(2~30月)、丹佛发育筛查量表(0~6岁)、Peabody量表(0~5岁)、FMGM3、言语功能:皮博迪图片词汇检查(PPVT 4~18岁)、伊利诺斯心理语言能力测试(ITPA3~10岁)、韦氏学龄儿童智力检查修订版(WISC-R6~16岁)、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 4~6.5岁)、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S-S法1~6.5岁)、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4、心理发育(1)发育量表: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GDDS 4周~3岁)、贝利婴儿发育量表(BSID2~30月)、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DST 0~6岁)、0~6岁小儿神经心里发育检查表(2)智力测验: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SBIS 2~18岁)、图片词汇测验(PPVT 4~18岁)、绘人测验(GDPT 4.5~12岁)(3)适应行为量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6月~14岁)、Vineland适应行为量表(VABS 0~30岁)(4)人格测试:艾森克个性问卷(EPQ 7~15岁儿童和16岁以上儿童)、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 14岁以上)、儿童人格问卷(PIC 3~16岁)(5)行为量表:奥芬巴赫儿童行为量表(CBCL 4~6岁和6~16岁)、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3~17岁)、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5、感觉统合: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3~12岁)0~3岁:1、粗大运动:GMFM、Milani正常儿童发育评定、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贝利婴儿发育量表、神经系统评定表、徒手肌力评价表、关节活动度评价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2、精细运动:Gesell发育量表(4周~3岁)、Bayley婴儿发育量表(2~30月)、丹佛发育筛查量表(0~6岁)、Peabody量表(0~5岁)3、言语功能: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S-S法1~6.5岁)、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4、心理发育(1)发育量表: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GDDS 4周~3岁)、贝利婴儿发育量表(BSID2~30月)、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DST 0~6岁)、0~6岁小儿神经心里发育检查表(2)智力测验: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SBIS 2~18岁)(3)适应行为量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6月~14岁)、Vineland适应行为量表(VABS 0~30岁)(5)行为量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0~6岁:1、粗大运动:GMFM、Milani正常儿童发育评定、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贝利婴儿发育量表、神经系统评定表、徒手肌力评价表、关节活动度评价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2、精细运动:Gesell发育量表(4周~3岁)、Bayley婴儿发育量表(2~30月)、丹佛发育筛查量表(0~6岁)、Peabody量表(0~5岁)、FMGM3、言语功能:皮博迪图片词汇检查(PPVT 4~18岁)、伊利诺斯心理语言能力测试(ITPA3~10岁)、韦氏学龄儿童智力检查修订版(WISC-R6~16岁)、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 4~6.5岁)、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S-S法1~6.5岁)、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4、心理发育(1)发育量表: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GDDS 4周~3岁)、贝利婴儿发育量表(BSID2~30月)、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DST 0~6岁)、0~6岁小儿神经心里发育检查表(2)智力测验: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SBIS 2~18岁)、图片词汇测验(PPVT 4~18岁)、绘人测验(GDPT 4.5~12岁)(3)适应行为量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6月~14岁)、Vineland适应行为量表(VABS 0~30岁)(4)人格测试:儿童人格问卷(PIC 3~16岁)(5)行为量表:奥芬巴赫儿童行为量表(CBCL 4~6岁和6~16岁)、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3~17岁)、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5、感觉统合: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3~12岁)6岁以上:1、粗大运动:GMFM、神经系统评定表、徒手肌力评价表、关节活动度评价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2、精细运动:FMGM3、言语功能:皮博迪图片词汇检查(PPVT 4~18岁)、伊利诺斯心理语言能力测试(ITPA 3~10岁)、韦氏学龄儿童智力检查修订版(WISC-R 6~16岁)、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4、心理发育(1)发育量表(2)智力测验: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SBIS 2~18岁)、图片词汇测验(PPVT 4~18岁)、绘人测验(GDPT 4.5~12岁)(3)适应行为量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6月~14岁)、Vineland适应行为量表(VABS 0~30岁)(4)人格测试:艾森克个性问卷(EPQ 7~15岁儿童和16岁以上儿童)、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 14岁以上)、儿童人格问卷(PIC 3~16岁)(5)行为量表:奥芬巴赫儿童行为量表(CBCL 4~6岁和6~16岁)、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3~17岁)、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5、感觉统合: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3~12岁)3、通过活动,使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小儿脑瘫的危险因素和早期表现

小儿脑瘫的危险因素和早期表现

·健康管理·小儿脑瘫的危险因素和早期表现会造成影响的因素,就会导致小儿脑瘫,同时还会造成其他不利影响,胎儿在宫内生长时一旦受到伤害,就会出现脑损伤前期症状,同时会造成一些其他方面影响。

②母亲因素。

孕妇在妊娠期间如果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会导致母婴死亡。

一般情况下发生的现象包括早产、宫内窘迫,还有可能出现宫内发育迟缓,并且会增加脑瘫的危险性。

(三)出生时原因出生时原因主要包括产伤和新生儿窒息。

①产伤因素:新生儿在出生时很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机械损伤,例如头盆不对称、助产不恰当、急产等。

产伤一方面引起颅内出血以及脑组织受伤,另外一方面还有可能产生骨折、脊髓损伤或者内脏损伤等情况,这些因素会导致出现出血、心力衰竭,从而时,家长并没有注意到孩子不会翻身的情况,在孩子两岁时,家长并不知道孩子应该会走路,将孩子的这些症状视为孩子胖,或者认为孩子不愿意动,或者是缺钙以及佝偻病,这样就会导致很多患儿在一周岁后才发现有脑瘫,这时就会大大降低康复概率。

实际上脑瘫儿的早期症状很容易发现,只要细心观察孩子就可以,脑瘫儿在早期会有运动异常、进食异常或者姿势异常的症状,在观察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动作与姿势异常婴儿会出现全身发软、无力或者四肢发紧的情况;非常容易受到惊吓,很少动或者频繁乱动;在喂奶时经常出现吸吮无力的情况,经常有呛、吐奶情况,吞咽比较困难;婴儿的哭声非常微弱,哭声37会发出阵阵尖叫,不能很好地闭合嘴巴;2 ̄3个月的婴儿手指不灵活,只会紧握,另外还不会做抬头动作;4 ̄5个月的婴儿还不会翻身;8个月时不能坐,一些简单的抓、握动作不能完成,还有出现颤抖或者流口水的现象;在婴儿学站时候,出现脚尖着地,不能将两腿保持并拢状态,出现剪刀形等。

(二)很少主动运动婴儿运动发育迟缓有两个表现,第一是粗大运动,第二是精细运动。

在健康小儿,三个月时,健康小儿就会抬头;在4 ̄5个月时可以主动伸手去接触物体,并且在安静状态下可以玩弄自己手,两只手可以进行相握;在6 ̄7个月时,可以独立坐在比较硬的床面或者椅子上,不会出现跌倒的情况;8 ̄10个月时会双上肢或者双下肢交替爬行;在1 ̄1.5岁时可以走路。

小儿脑损伤的早期发现及诊治

小儿脑损伤的早期发现及诊治
肢体运动分离、抓站 高爬、手上举步行、蹲立动作
姿势异常
紧张性颈反射的姿势 仰卧位患儿,头 部转向一侧,颜面侧上、下肢伸展,后头 侧的上、下肢屈曲。1周左右出现,2月呈 优势。生后3月存在为异常。
明显的左右肢体不对称,颈、躯干或四 肢存在左右差别。
2月后仍有手紧握拳现象,上肢内旋位, 双下肢呈硬性伸展、交叉,尖足位。
主要是指在分娩过程中发生的急性缺氧所致的新 生儿窒息。常见的原因有:产力异常;脐带异常(脐 带过长或过短、打结、缠绕、脱垂、扭曲以及脐 带附着异常等);胎盘附着异常如前置胎盘;以及难 产、急产、异位产、异常先露、内倒转术、产钳、 胎吸助产、头盆不称以及催产素、止痛药与麻醉 药物使用不妥等。
胎儿因素
肿及脑缺血性坏死) 颅脑外伤(各种类型包括脑出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高胆红素血症所致胆红素脑病,部分可
变为手足徐动型脑瘫。高胆红素血症致新生 仔兔脑瘫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肉 眼观部分脑片可见浅黄色的黄染,以基底神 经节(丘脑、壳核、尾状核)与海马为最重。
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损伤,导
根据瘫痪部位(指痉挛型 ) 分5种
• 单瘫Monoplegia • 双瘫Diplegia 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 • 三肢瘫Triplegia • 偏瘫Hemiplegia • 四肢瘫Quadriplegia 四肢受累,上、下肢
受累程度相似
发育神经学异常
发育异常包括发育迟缓及异常发育。发 育迟缓表现为运动发育与同龄儿相比明 显落后(落后3个月以上)。异常发育 即病态运动发育,表现为姿势异常、反 射异常、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 角弓反张;手紧握拳现象, 上肢内旋位,双下肢呈硬性伸展、交叉,尖 足位。

脑瘫

脑瘫

1.什么是小儿脑瘫?脑瘫是指由于出生前、出生时、婴儿早期的某些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能落后及惊厥发作、行为异常、感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尽管临床症状可随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成熟而变化,但是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却固定不变。

2.导致小儿脑瘫的原因有哪些?(l)低体重儿(小于2500g):包括早产未成熟儿,足月小样儿。

(2)先天性异常: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发育异常,在四肢性瘫痪的脑瘫病人中53%与先天性异常有关;在非四肢性瘫的脑瘫病人中,35%是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

(3)脑缺血缺氧:在脑瘫患者中,20%是由窒息及产伤所引起,导致缺血缺氧的因素有:①母亲因素:如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心力衰竭、大出血、贫血、休克或吸毒、药物过量等;②胎盘因素: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坏死或胎盘功能不良等;③脐带血流阻断:如脐带脱垂、压迫、打结或绕劲等;④分娩过程异常:如臀位产、滞产、手术产(产钳)或应用麻醉药等;⑤新生儿因素:除窒息外,还有许多心肺功能异常疾病。

如:先天性心脏病、呼吸窘迫综合症、周身循环衰竭、红细胞增多症。

(4)核黄疸:为脑瘫重要原因,随着国产医学的进步,核黄疸引起脑瘫的比例下降。

3.小儿脑瘫早期的异常表现有哪些?(1)过度激惹:持续哭叫,入睡困难,大约有30%脑性瘫痪小儿在生后前3个月有类似严重“肠绞痛”的表现。

(2)喂养困难,吸吮及吞咽不协调,护理困难,频繁吐沫,以及持续体重不增。

(3)非常“敏感”或激动,但如果患儿(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仅在饥饿时有如此表现则意义不大。

(4)对噪音或体位改变“敏感”时难将大腿外展,洗澡时不易将拳头掰开,家长常反映“孩子不喜欢洗澡”,当脚用触及浴盆边缘,背部即僵硬竖弓形。

以上某一种情况也可能在正常小儿出现,不能根据具有其中某一两项就诊断为脑性瘫痪,若存在多种情况,而且是发生在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就要考虑有脑性瘫痪的可能。

小儿脑瘫如何鉴别与诊断

小儿脑瘫如何鉴别与诊断

小儿脑瘫鉴别与诊断个别小儿运动发育如坐或走等暂时未达同龄正常水平,但这种落后只是暂时的,过一段时间后可达到正常水平。

除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外,无其他异常表现,肌张力正常,无病理反射,易与脑性瘫痪鉴别。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

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

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

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

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

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有些孤独症小儿行走时使用脚尖着地,有时误认为是脑瘫痉挛型。

但体检可发现跟腱不挛缩、足背屈无障碍,腱反射不亢进,无病理反射,这些特点都可与脑瘫鉴别。

7、与三体综合征相鉴别又称先天愚型、Down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疾病。

根据其特殊面容及异常体征一般诊断不难。

但有些病例新生儿时期症状不明显,只表现活动减少,面部无表情,对周围无兴趣,肌张力明显低下,肌力减弱,有时可误认为是脑瘫肌张力低下型,但本病膝反射减弱或难引出,这是与脑瘫明显的不同点,而且Moro反射减弱或引不出。

儿童脑瘫康复

儿童脑瘫康复

分型诊断



5、共济失调型 以运动笨拙不协调,可有意向性震颤及眼 球震颤,平衡障碍,醉酒步态为主要表现。 6、混合型 以同一个患儿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多为 痉挛型与不随意运动型为主要表现。
六、分期诊断




一、分期 根据脑发育阶段性,分为早期、中期和后 期。 1、早期:出生后至3周岁前,脑神经功能 续长期,为治疗期。 2、中期:3周岁后至6周岁前,脑神经功能 完善期,为康复期。 3、后期:6周岁至13周岁,脑神经功能代 偿期,为教育期。
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


在vojta疗法主要有两种,即反射性腹爬(R —K)和反射性翻身运动(R—U)。 进行训练时先摆一定的体位,以后治疗师 刺激主诱带(如颜面侧、上肢的前臂内侧, 下肢股骨内侧髁等)和辅助诱发带的刺激 点(如肩胛骨内缘,上下腭角等)引起病 儿局部肢体肌肉活动,远隔应答反应在对 侧肢体和躯干,而诱发儿童卧腹爬和翻身 运动。从而使有中枢性协调运动的脑瘫儿 正常化,和防止转向重度。
八、中药方剂


脾肾两亏—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白术、山药、熟地黄、当归、陈皮、生姜、甘草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归脾丸、六味地黄丸等 肝肾亏虚—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黄柏、龟板、知母、陈皮、白 芍、干姜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 肝强脾弱—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香附、乌首、羌活、当归、炙甘草 中成药:逍遥散 痰瘀阻络—通窍活血汤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大枣 心脾两虚—归脾汤 白术、当归、人参、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炙 甘草
脑瘫康复诊疗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小孩脑瘫几个月能看出来早期脑瘫症状及诊断方法

小孩脑瘫几个月能看出来早期脑瘫症状及诊断方法

小孩脑瘫几个月能看出来早期脑瘫症状及诊断方法小孩脑瘫几个月能看出来脑瘫是一种发生在早期儿童期的运动神经系统障碍,它会对儿童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在疾病早期,诊断脑瘫极为困难,但是有一些特征性的症状可以被关注和观看。

本文将介绍小孩脑瘫几个月能看出来的细节和早期诊断方法。

早期症状脑瘫在早期可能表现为运动不协调或缓慢,肌肉强度不足或持续收缩(肌张力特别)。

例如,脑瘫婴儿在成长期可能会表现为无法头部抬起、不会扶稳、不会翻身或不会爬行等等。

在幼儿期脑瘫儿童可能会消失一些走路特别或脚部姿态特别(如内翻或外翻等)的症状。

有关肌张力和协调缺陷的症状通常是最为显著的。

尽管脑瘫病症状的类型和严峻程度因儿童的状况而异,但是这些症状在小孩诞生后几个月就已经可以看得出。

早期筛查对于需要早期治疗的脑瘫患者,快速筛查会极大增加治疗效果。

因此,对于风险高的儿童群体应当定期进行筛查。

例如,早产儿、诞生低体重儿、诞生时存在并发症的婴儿,并且在早期发生过缺氧、黄疸、感染和颅内出血等问题的婴儿都需要常常接受脑瘫筛查。

筛查包括增加免疫学监测,B型超声、脑电图和磁共振成像等等。

这些即使不能诊断出脑瘫也可以为医生供应有益的信息和助力。

神经成像神经成像技术(如磁共振成像)对早期脑瘫的帮助诊断非常有用,这是由于这些技术可以供应关于大脑的精确图像,并且可以检测到早期脑瘫发生时的结构性变化。

这些扫描结果可以用来区分脑瘫儿童及其诞生体重正常的儿童的区分。

假如神经成像技术的结果与其他体征合并都表明存在高风险,医生就可以开头实施早期干预措施。

早期干预治疗早期诊断特别重要,由于尽早诊断可以让脑瘫患者以更少的病程来获得更好的治疗成果。

由于儿童的身体和神经系统较为松软,早期干预治疗是特别关键的。

早期干预治疗可能包括理疗、物理治疗、发音治疗、职业治疗和其他形式的治疗。

这些方法都是定制化的并且经过家庭监护,也会受到治疗师、孩子的家人和四周社区扶持。

其结果很可能会带来显著的改善。

0到1岁婴儿20项神经运动检查

0到1岁婴儿20项神经运动检查

俯卧位抬头和手支撑
8、围巾征

测试方法:使婴儿颈部和头保持在正中位以免上肢肌张力不 对称。将婴儿手拉向对侧肩部,观察肘关节和中线关系。肘 和中线关系有三种位置:(1)肘未达中线,(2)肘超过中线, (3)运动过度即臂围颈部像围巾,揭示肩部肌肉几乎无抵抗, 为被动肌张力差的表现。表格中应记录:(1)正常形式,(2) 右侧(位置,过小,过大),(3)左侧同右侧,(4)不对称。

2.发育性体格检查:
头围
异常体征 对环境反应 各感觉器官功能活动情况 行为特点。
3. 发育性神经检查-1
1) 一般性观察 2) 一般运动(GMs)质量 GMs有两种类型: (1)扭动运动(Writhing Movement) 从孕9周 至生后第8周 (2)不安定运动(Fidgety Movement) 足月后 6~9周开始到生后20周 • GMs质量的改变是脑功能障碍的可靠指针。 • 预测2岁预后有很高的敏感性(94.5%)和 特异性(82~100%)。

0~1岁神经运动20项检查包括视听反应、运
动发育、 主动和被动肌张力、反射以及姿势等。既简 单又较全面,便 于操作,能敏感地发现早期脑瘫的迹象。早 产儿检查按纠正 年龄判断,因此,本检查按同样标准评估足 月儿和早产儿。


所有检查项目以表格形式记录,正常,记在白格内;异 常,记在暗格内。记录时只要打“√”在格内。记录简单、 全面、明确和节省时间,便于儿科医生和妇幼保健医生应用。 通过系统观察,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婴儿神经运动发育过程, 从而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并可作为异常儿早期干预效果的 指标。
测试方法:婴儿仰卧位,头转向一侧,表现射剑 样姿态,即面向的上肢伸直,枕部(背向)的上肢 屈曲。下肢的位置正好相反,即面向侧上肢伸直, 下肢屈曲,背向侧上肢屈曲,下肢却伸直。因此不 对称张力颈反射包括上下肢,无论上肢或下肢表现 均考虑为阳性。此反射头四个月可观察到,5个月 后不应存在。 正常:1~4个月:可有,也可无。 异常:5个月后存在。

20项神经运动检查

20项神经运动检查

二.脑瘫早期干预治疗
(一)早期干预计划
(二)早期治疗的指导思想
(一)早期干预计划(1)


早期干预非常必要,理由如下: 1.脑瘫征象一般出现较晚,早期需要进行系统观察和评估, 才能逐渐明确诊断。 2. 儿童的运动发育和认知、语言、行为和情绪发育是相辅相 成和有着密切的联系, 早期干预应是全面的良好育儿刺激 以促进婴儿全面发育。 3. 婴儿期是大脑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可塑性最强,干预治 疗愈早效果愈好,使脑损伤得到康复或至少减轻伤残。
独坐
13、手主动抓握
测试方法:4个月婴儿有伸手主动抓握的意识,
5个月双手各抓一个物体,6个月会两手传递 物品。6个月不会主动抓握为异常。
14、翻身
测试方法:翻身是指从仰卧翻到俯卧位,4~
5个月时可翻身,但不持续,6个月时能翻身。 表格记录有或无。
15、主动爬
测试方法:婴儿会爬是指身体向前移动20厘

2.发育性体格检查:
头围
异常体征 对环境反应 各感觉器官功能活动情况 行为特点。
3. 发育性神经检查-1
1) 一般性观察 2) 一般运动(GMs)质量 GMs有两种类型: (1)扭动运动(Writhing Movement) 从孕9周 至生后第8周 (2)不安定运动(Fidgety Movement) 足月后 6~9周开始到生后20周 • GMs质量的改变是脑功能障碍的可靠指针。 • 预测2岁预后有很高的敏感性(94.5%)和 特异性(82~100%)。
测试方法:婴儿仰卧位,头转向一侧,表现射剑 样姿态,即面向的上肢伸直,枕部(背向)的上肢 屈曲。下肢的位置正好相反,即面向侧上肢伸直, 下肢屈曲,背向侧上肢屈曲,下肢却伸直。因此不 对称张力颈反射包括上下肢,无论上肢或下肢表现 均考虑为阳性。此反射头四个月可观察到,5个月 后不应存在。 正常:1~4个月:可有,也可无。 异常:5个月后存在。

项检查方法和判断标准

项检查方法和判断标准

0-1岁神经运动20项检查方法和判断标准0-1岁神经运动检查20项包括视听反应、运动发育、主动和被动肌张力、反射以及姿势等。

既简单又较全面,便于操作,能敏感地发现早期脑瘫的迹象。

1.视觉追踪红球:婴儿仰卧头在正中位,用直径10cm红球,在距小儿眼前20cm处轻轻晃动引起小儿注意。

然后慢慢向左、右弧形移动,观察小儿眼球和头跟随红球移动情况。

正常:1个月小儿眼球能追视,但头可能不转动,2个月眼和头转动左、右可达各45度;3-4个月追视左、右各90度,即转动180度。

异常:不能注视或追视、转头范围小。

2.视觉追踪说话的人脸:婴儿仰卧头在正中位,检查者和小儿面对面,距离20cm,发出柔和的声音,吸引小儿注视,然后检查者分别向左右移动头部,观察小儿眼球和头部跟随人脸转动情况。

判断正常和异常标准同视觉追踪红球。

3.听觉反应:婴儿仰卧头在正中位,用内装20粒干玉米豆的硬塑料盒(摇动时可发出“格格”声)在小儿视线外,距左右耳7-8cm处连续摇动发声,观察小儿反应。

正常:1-3个月小儿听声音有反应(如瞬目、皱眉、转头),4个月小儿头能转向声源。

异常:对声音无反应、转头范围小。

4.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A):婴儿仰卧位,头转向一侧,表现射剑校样姿态,即面向的上肢伸直,枕部(背向)的上肢屈曲。

下肢的位置正好相反,即面向侧上肢伸直,下肢屈曲,背向侧上肢屈曲,下肢却伸直。

因此不对称张力颈反射包括上下肢,无论上肢或下肢表现均考虑为阳性。

此反射头4个月可观察到,5个月后不应存在。

正常:1-4个月:可有,也可无异常:5个月后存在。

5.持续手握拳:新生儿的手通常是握拳,当安静休息时,经常张开和握拳。

2个月后大部分时间手张开,如拇指内收屈曲横过手掌并紧掐拳内,就应特别注意。

正常:1-2个月可有握拳异常:3个月持续手握拳,4个月无握拳。

拇指内收屈曲横过手掌并紧掐拳内6.拉坐姿势和头竖立:婴儿仰卧头在正中位,检查者扶持小儿两侧前臂慢慢拉起小儿到45度,观察抬头情况,再拉到坐位观察小儿竖头情况。

婴儿脑瘫的症状 出现这些症状小心宝宝脑瘫

婴儿脑瘫的症状 出现这些症状小心宝宝脑瘫

婴儿脑瘫的症状出现这些症状小心宝宝脑瘫许多的家长们都知道患脑瘫的宝宝,需要准时的治疗!你们知道婴儿脑瘫的症状都有哪些吗,婴儿脑瘫的表现都有哪些呢,怎么发觉宝宝是不是患上脑瘫了呢?今日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婴儿脑瘫的早期治疗方法都有哪些呢?小儿脑瘫表现脑瘫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若同时存在两种类型,则表现更为简单,即使单一种类型,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一样。

虽然临床表现错综简单,但脑瘫小儿一般都有以下四种表现。

一、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削减运动发育落后表现在粗大运动和(或)精细运动两方面。

推断运动发育是否落后的指标许多,每个动作在不同年(月)龄中表现又不一样,但一些主要指标在临床应用时应娴熟把握。

正常小儿3个月时能抬头;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能在胸前相握,宁静时能在眼前玩弄双手;6~7个月时会独自坐在较硬的床面不跌倒,8~10个月时会爬,爬时双上肢或下肢交替向移动;1岁时能独自站立;l岁~l岁半时能行走。

脑瘫小儿在上述年龄阶段一般都不能达到正常小儿水平。

脑瘫小儿在新生儿时期常表现为动作削减,吸吮力量及觅食反应均差。

正常3个月小儿仰卧位时常有踢腿、蹬踏样动作,而且为交替的蹬踢。

脑瘫小儿踢蹬动作明显削减,而且很少消失交替动作,正常4~5个月的小儿上肢活动很敏捷,脑瘫小儿上肢活动也削减。

正常小儿在l岁以内尚未形成右利或左利,而痉挛型脑瘫偏瘫型则表现为常常只利用一只手持物或触物,另一侧手的活动削减,而且手常呈握拳状。

二、肌张力特别肌张力是宁静状态下肌肉的紧急度,通过被动地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肢体,了解其肌张力。

小婴儿可握住其前臂摇摆手,依据手的活动范围了解上肢肌张力。

测下肢肌张力还可握住小腿摇摆其足,依据足活动的范围推断其张力,张力低时摇摆手足时手足甩动的范围大,张力高时活动范围小。

还可依据关节活动范围大小来推断,被动运动关节若活动范围大,说明肌张力低,关节活动范围小,活动受限说明肌张力高。

婴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

婴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

婴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发表时间:2012-07-24T11:31:03.5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3期供稿作者:李安心[导读] V ojta姿势反射检查对于早期诊断ZKS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合围生期的高危因素等项检查可提高其特异性。

李安心(荆州市妇幼保健院湖北荆州 434200)【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3-0235-02【摘要】目的对婴儿脑瘫患儿进行早期诊断。

方法患儿常规进行围生期高危因素、Vojta反射、脑干诱发电位、智能、头颅CT或MRI检查。

结果 36例婴儿具有高危因素的16例(57%)、Vojta姿势反射异常28例(100%)、听觉诱发电位异常2例(2/6,33.3%)、头颅CT或MRI异常13例(46.4%)、智商低下3例(3/6,50%)。

结论 Vojta姿势反射检查对于早期诊断ZKS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合围生期的高危因素等项检查可提高其特异性。

【关键词】婴儿脑瘫早期诊断小儿脑瘫,又称小儿脑性瘫痪,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即一般不发展)脑损伤导致的以姿势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症,病变在脑,累及四肢,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发育,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极有可能造成患儿终身残疾,给孩子造成极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2010年元月至6月在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康复门诊经过综合方法诊断36例脑瘫患儿,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8例中男20例,女8例;<3个月3例,3~6个月8例,7~9个月10例,10~12个月7例;36例患儿有窒息产伤史10例,早产8例,颅内出血6例,不明原因12例。

1.2 临床表现小儿脑瘫早期发现非常重要,对有早产、窒息、核黄疸、缺血缺氧性脑病、多胎、宫内窘迫、颅内出血等高危患儿,并出现以下症状者:1.2.1吃奶无力经常呛奶、吐奶、笑声微弱或尖叫、呼吸困难。

2023年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 脑瘫的常见症状及保健方法

2023年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 脑瘫的常见症状及保健方法

2023年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脑瘫的常见症状及保健方法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1、运动发育迟缓,患者常伴有随意运动很少,动作不协调、不对称,不灵活,可出现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

2、生后喂哺困难,如吸吮无力,吞咽困难,口腔闭合不佳;言语表达少,有时伴有斜视等。

3、脑瘫患者在出生不久经常少哭、少动、哭声低弱,过分安静。

或多哭、易激惹、易惊吓或反复出现尺跳。

4、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

患者经常出现肌张力异常和异常的姿势和动作模式。

5、面部表情单一,不笑,手不能正常抓东西、握拳,有时也伴有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共济失调型,以四肢肌肉无力、不能保持身体平衡、步态不稳、不能完成用手指指鼻等精细动作为特征。

6、口、面功能障碍,一部分脑瘫脸部肌肉和舌部肌肉均出现明显痉挛或不协调收缩。

从而导致孩子咀嚼和吞咽困难,口腔闭合困难以及流口水。

脑瘫的`常见症状1.怀孕时应防止风疹病毒感染。

2.怀孕后进行定期健康检查:注意排除难产的因素,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应积极治疗。

保证营养,防止早产。

避免不必要的服药。

按预产期选择好产院,有准备地进行安全分娩。

3.婴儿出生后重点保护未成熟儿,窒息、重症黄疸婴儿,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吸氧、进保温箱等。

脑损伤儿应建卡随访,定期筛查。

4.鼓励母乳喂养为婴儿进行一二三联疫苗、脊髓灰质炎、风疹或结核的免疫接种。

5.教育家长识别脑膜炎的早期症状如发热、颈硬、嗜睡等,一旦发现,及时治疗。

6.发热病儿要脱去衣服,冰水擦身,足量饮水,及时治疗。

7.教育家长要注意为腹泻儿童补水如果腹泻严重,应及时就诊。

8.对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哺乳不良,惊叫不睡,肌肉过软或过硬者[2023年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脑瘫的常见症状及保健方法]脑瘫的保健1、新生儿期:①哺乳困难;②过份安静,哭声小或持续尖声哭闹;③自发运动少,全身松软,呈无力状态;④全身发硬,好打挺,有肌张力增强,经常从襁褓中窜出去,头背屈,有时头偏向一侧,双下肢强直伸展; ⑤易惊、抽搐、尖叫或烦躁不安等表现; ⑥有异常姿势,如上肢内收、内旋、手握拳等。

脑瘫学生评估的量表(一).

脑瘫学生评估的量表(一).

评定等级 0 1 23
B·坐位

评定内容

27 触到放在左后方45度的玩具后恢复坐位 28 右侧坐,双臂游离,保持5秒钟 29 左侧坐,双臂游离,保持5秒钟 30 从坐位慢慢回到俯卧位 31 从坐位向右侧转到四点跪位 32 从坐位向左侧转到四点跪位 33 不用双臂协助,向左/右水平转动90度 34 坐在小凳子,不需要任何帮助,保持10秒

评定内容

60 从直跪通过右膝半跪到站立,不用手协助 61 从直跪通过左膝半跪到站立,不用手协助 62 从站立慢慢坐回地上,不用手协助 63 从站立位蹲下,不用手协助 64 从地下抬起物品后恢复站立
评定等级 0 1 23
E·走、跪、跳

评定内容

65 双手扶着高登,向右侧行5步 66 双手扶着高登,向左侧行5步 67 双手扶持,前行10步 68 单手扶持,前行10步 69 不用扶持,前行10步 70 前行10步,停下,转身180度,走回 71 退行10步 72 双手携带物品,前行10米 73 在20厘米宽的直线上连续行走10步

评定内容

18 抓住双手,从仰卧位到坐位,头与身体呈直线 19 向右侧翻身到坐位 20 向左侧翻身到坐位 21 检查者支撑背部,保持头直立3秒钟 22 检查者支撑背部,保持头直立在中线位10秒钟 23 双臂撑地坐,保持5秒钟 24 爽不游离坐,保持3秒钟 25 前倾,抬起玩具后恢复坐位,不用双手支撑 26 触到放在右后方45度的玩具后恢复坐位
评定内容

52 从地上扶着高登站起 53 站立,双手游离3秒 54 一手扶着高登,抬起右脚3秒 55 一手扶着高登,抬起左脚3秒 56 站立,双手游离20秒 57 站立,双手游离,抬起右脚10秒钟 58 站立,双手游离,抬起左脚10秒钟 59 从坐在凳子上站起,不用手协助

20项神经运动检查

20项神经运动检查
0~1岁神经运动20项检查(52 项简化法)
一.脑瘫的早期诊断


脑瘫是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中 枢性运动障碍。 • 表现为: 1。运动发育落后; 2。肌张力和姿势异常; 3。主动运动减少和/或出现异常运动; 4。反射异常。 • 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或感知 觉障碍等,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 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的发育延迟。

3.发育性神经检查- 2
3) 肌张力 4) 运动行为型 (1) 原始运动型 即原始反射 (2) 姿势运动型 即姿势反射 5) 感觉:触摸、疼痛 6)颅神经 7)小脑功能 8) 张力障碍 9) 运动征象 上神经元 下神经元

4. 发育筛查
NBNA

0~1岁神经运动 检查方法 • CDCC等
腘窝角
11、足背屈角



测试方法:检查者扶住婴儿腿伸直,使足背屈向小腿,用手 掌压足底,足背和小腿前侧形成的角度为背侧屈角,左右分 开做同样操作。操作时首先用慢的中度压力形成最小的背侧 屈角,称“慢角”,然后快的突然背屈形成“快角”,正常 情况下,两种角度是相等的。如快慢角之间差>10°,揭示 有异常加剧的伸展反射。表格中记录: 正常: 慢角,快角均<70° 异常:1。慢角,快角均>70°; 2。“快-慢”>10°,3。 左右不对称。
测试方法:婴儿仰卧位,头转向一侧,表现射剑 样姿态,即面向的上肢伸直,枕部(背向)的上肢 屈曲。下肢的位置正好相反,即面向侧上肢伸直, 下肢屈曲,背向侧上肢屈曲,下肢却伸直。因此不 对称张力颈反射包括上下肢,无论上肢或下肢表现 均考虑为阳性。此反射头四个月可观察到,5个月 后不应存在。 正常:1~4个月:可有,也可无。 异常:5个月后存在。

早期诊断小儿脑瘫的方法是什么

早期诊断小儿脑瘫的方法是什么

早期诊断小儿脑瘫的方法是什么
早期诊断小儿脑瘫的方法是什么?小儿脑瘫(脑性瘫痪)是一种发病比较严重的脑部损伤疾病,其临床表现非常复杂。

因此,有些患儿不容易作出诊断。

临床医师主要依据高危因素、神经症状、运动发育迟缓和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等临床检查手段进行诊断。

中国脑瘫治疗网专家指出宝宝小儿脑瘫(脑性瘫痪)早期需进行以下诊断:
那么,早期诊断小儿脑瘫的方法是什么?
1.产前、分娩时和产后是否存在异常:注意是否存在引起脑损伤的高危因素,如存在多胎妊娠、低出生体重(2kg以下未成熟儿)、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呼吸困难、惊厥、哺乳困难、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因素应进一步观察。

2.发育是否落后,如抬头,对周围事物关心程度,追视、视线不固定等。

3.是否存在运动和姿势异常,注意肌肉有无松弛,有无痉挛、僵硬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肌张力(5项)

1.2.1 足背屈角 仰卧扶膝伸展位,以 保障能检测到整个小腿三头肌的状况。 轻而较快地压足底背屈至刚有抵抗时, 再用同样力度和速度核查不再改变, 足背与小腿前侧夹角为足背屈快轻角, 小腿三头肌牵张反射亢进时该角加大。
小腿三头肌 部位:小腿后部。包括浅层的腓肠 肌和深层的比目鱼肌
婴儿脑瘫早期诊断
神经运动检查15项
杨建丽
脑瘫儿的早期诊断有时是很困难的 脑瘫的运动功能异常没有定量标准 ,无早期能确诊的征象、影像学或 实验室试验。 三个月以前发现问题是超早期诊断 六个月以前是早期诊断


脑瘫的诊断标准是: 在符合脑瘫诊断条件下,存在姿势、 运动、肌张力、反射四个方面的异 常。
姿势运动检查还具有的优点就是, 非医务人员的家长,也可以很快学 会。如果更多的家长掌握了这些知 识,就会有更多的脑瘫早期被发现。

临床已证实,脑瘫开始干预的早晚, 是决定脑瘫预后的第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已见到了不少家长就是通过我 们介绍的姿势运动检查7项,早期 认出了脑瘫倾向或脑瘫,来诊主要 目的是为了核实他们观察的是否正 确及进一步学习早期干预方法。

1.2.3 腘窝角 仰卧,骨盆不离开台 面,屈大腿呈膝胸位,轻而较快地 展开小腿刚有抵抗时,大、小腿间 夹角为腘窝快轻角,腘绳肌牵张反 射亢进时该角减小。 图20

1.2.4 肩外展角 仰卧上臂伸直,握 双腕轻而较快地外展,刚有抵抗时 上臂与侧胸间夹角为肩外展快轻角, 胸、背肌肉牵张反射亢进时该角减 小。 图21-22


1.1.7 立位足踏台面后扶持迈步 重 心稍前倾并左右转换促其步,可引 出的姿势运动异常有:

7个月后无迈步意识、7个月后不 负重、无正常迈步呈快速踏步状、 尖足(无足跟着地过程,呈足掌负 重足跟抬起≥30°状迈步。)、剪刀 步(迈步时两腿交叉)、肌性足内 翻、肌性足外翻等。图15-16


临床我们还观察到,检查时如孩子 紧张、哭闹等,肌张力、反射等结 果常不能反映真实状况,而自发姿 势运动异常及姿势运动反应异常受 影响较小,甚至紧张、哭闹可作为 激发因素,使异常表现的更明显。

应注意的是,扶走时足跟不着地就 迈第二步不一定是脑瘫的尖足,不 要有此表现就诊为脑瘫。鉴别没有 肌张力增高的生理性足跟不着地及 肌张力增高所致的病理性尖足,一 是病理性尖足时均有足背屈角异常;

1.2.5 肘伸展角 固定上臂,尽量屈 肘后轻而较快地伸展,刚有抵抗时 上臂与前臂间夹角为肘伸展快轻角, 肱二头肌牵张反射亢进时该角减小。 图23-24




以上是肢体肌张力的检查,头颈、躯干等 肌张力异常多可在姿势检查中观察到。 上述检查中角度的测量方法是,助手在 适宜位置把医生检测过程摄成视频,然后 在电脑放像过程中截图,在荧光屏上用测 角器测量。为了便于测量亦可将图片放大、 旋转;有测角软件的,也可用软件测量。 这种方法既可保留动态及截图资料,又有 可信数值。 图25

我们推出的肩外展角及肘伸展角检 查,不仅可对上肢肌张力初步定量 ,还可分出主要是胸背肌肉痉挛还 是肱二头肌痉挛等,便于指导干预 。围巾征异常,不能提示主要应干 预那组肌肉,临床也发现围巾征假 阳性的偏多。

应注意肌张力检测时的多种因素影 响,如不同检查者施加力度不一, 检查时孩子的体位、状况不一,一 次检查得出的结果还是多次重复后 的结果等。

如一个扶持迈步有尖足姿势和运动 异常的婴儿,均有足背屈角异常、 膝腱反射亢进,甚至还可有自发巴 氏征阳性、踝阵挛阳性等,符合脑 瘫诊断标准,应早期诊断为脑瘫。

既往不少学者把脑瘫四个方面异常 中的运动异常,定义为运动发育落 后。临床观察到,脑瘫孩子不一定 全有运动发育落后,

如可以见到一些6-7个月能翻、会 坐、手灵活,仅下肢受累的脑瘫孩 子。如必须具备运动发育落后,也 不利于脑瘫早期诊断,如5-6个月 不会翻身才能视为翻身运动落后, 坐、爬等就需更大才能定论。

1.1.5 扶持双腋立位悬垂 可引出的 姿势运动异常有足跖屈致背屈角 >100°、下肢交叉、肌性足内翻、 肌性足外翻、上肢头颈姿势运动异 常等。 图13

1.1.6 立位悬垂后足轻碰台面 可引 出的姿势运动异常有7个后不负重、 足掌负重足跟抬起≥30°站立、肌 性足内翻、肌性足外翻等。 图14
≥60 ≥100 ≥130
腘窝角 1-3月 4-6月 7-9月
≥80 ≥90 ≥110
60-70 70-80 90-100
≤60或无阻力 ≤70或无阻力 ≤80或无阻力
足背屈角
≤80
90-100
≥110
肩外展角 1-3月 4-6月 7-9月 肘伸展角 1-3月 4-6月 7-9月
≥60 ≥100 ≥130
40-50 ≤40或无阻力 90-100 ≤90或无阻力 110-120 ≤110或无阻 力 40-50 90-100 110-120 ≤40或无阻力 ≤90或无阻力 ≤110或无阻 力

婴儿在生理性下肢不负重阶段,下肢 的异常主要靠下肢肌张力检查发现。 有些在姿势反应中没有观察到的上肢 异常,亦可在上肢肌张力检查中认出。 用被动活动关节牵拉肌肉的方法是检 查肢体肌张力的主要方法。

脑瘫上肢功能障碍最常见的是肩关 节内收、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 屈腕、手握拳、拇指内收等。前臂 旋前、屈腕、手握拳、拇指内收可 在姿势检测中明确观察到,
脑瘫诊断条件为: 引起脑瘫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 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 迟缓。


如果婴儿已明确存在姿势和运动异 常,绝大多数可证实肌张力、反射 异常也存在。

因此脑瘫的早期诊断,首先是观察 自发姿势运动异常及引出姿势运动 反应异常,然后再检查是否其他两 个方面(肌张力、反射)异常也存 在,如果四个方面异常均存在,又 符合脑瘫诊断的条件,即可诊断脑 瘫。

婴儿脑瘫早期诊断神经运动检查 15项
1.1姿势运动及姿势运动反应(7项) 1.1.1自发姿势运动 抱位及仰卧位 时的自发姿势运动异常:


多见为拇指内收或拇指内收达掌心、 紧张性头偏斜、头后仰、自发非对 称颈肢反射阳性、自发巴氏征阳性、 徐动、过度松软、一侧或一个肢体 活动明显减少或异常、1-2个月的 婴儿仰卧位时双下肢僵直、3个月 及以后手仍持续握拳等。图4-9
1.1.2 由仰卧扶持髋部翻动躯干呈 侧卧可引出的姿势运动异常有头向 后仰≥20°、出现紧张性头偏斜等。 图10

1.1.3 由侧卧扶持髋部翻动躯干呈 俯卧(4个月后查) 可引出的姿势 运动异常有: 没有正常的肘支撑,而呈面贴床面、 臀高于头的异常姿势。 图11

1.1.4 由仰卧拉坐 可引出的姿势运 动异常有腕屈曲、前臂旋前、肘屈 曲、肩内收、肩内旋、头向后仰 ≥20°、不经坐位直接立起等。 图12
二是根据足跟抬起的程度,扶立或 迈步时无足跟着地,足掌负重足跟 抬起≥30°,一般是病理性。 还应注意的是扶走时由于下肢肌力 差、关节松有时两腿相拌并不是脑 瘫的剪刀步。


自发姿势运动及姿势运动反应有异 常,并不是说明是脑瘫,而是提醒 家长应带孩子到专科医疗单位检查, 在学习及早干预异常的过程中继续 观察。

对紧张的孩子检查用时较长或多次 重复,可使结果比实际严重;对放 松的孩子多次重复可使结果比实际 轻,因为检查亦是一种对痉挛肌的 牵拉,牵拉一段时间即可使牵张反 射减弱。
1.3 反射(3项) 1.3.1 踝阵挛 双侧阳性提示脑瘫是 以痉挛为主的类型,双侧锥体束均 受累;一侧阳性提示一侧锥体束受 累较著。 图26
国外已有学者将四个方面异常中的 运动定义为运动异常,而不是发育 落后。 脑瘫孩子姿势异常多和运动异常融 合在一起,在主动或被动运动中显 现出了姿势的异常。

对新生儿及幼婴自发全身姿势和运 动的动态录像观察(GMs),就是 通过对姿势和运动的观察早期发现 异常。但有些异常完全靠自发暴露 还不够,激发常常能较快引出。 图2

鲍秀兰教授引进并修改的0-1岁52 项,是全面检测婴儿神经运动状况 的方法。本15项突出自发姿势运动 异常的观察及用变换体位的方法引 出姿势运动异常,肌张力检查中增 加了肩外展角及肘伸展角,并提出 肢体肌张力检查的5个角均有快轻、 慢重之分,

目的是帮助临床医师在较短的诊查 时间内抓住重点诊断脑瘫、制定干 预计划。15项中的姿势运动检查7 项,也有助于非医务人员家长在家 中能早期认出脑瘫倾向或脑瘫。
下表提供的肩外展角及肘伸展角正 常值为首都儿科研究所观察120例 正常婴儿及我们统计同龄60例脑 瘫初步得出,仅供参考。表及文中 月龄均为纠正月龄。 表1:判断肢体肌张力五个快轻 角参考值(单位:度)

正常
内收角 1-3月 4-6月 7-9月 ≥40 ≥70 ≥100
轻度异常 明显异常
20-30 50-60 80-90 ≤20或无阻力 ≤50或无阻力 ≤70或无阻力

以上三个反射主要有助于了解脑瘫的 轻重度、分型及与其他疾病鉴别。两 个月后踏步反射阳性(有踏步训练的 除外),四个月后手持握反射、非对 称颈肢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阳性, 六个月后拥抱反射阳性等可在自发姿 势及姿势反应的检查中观察到。

独坐的保护性支撑及保护性的降落 伞反应出现较晚,异常对早期诊断 意义较小
Hale Waihona Puke 1.3.2 侧弯反射 6个月前强阳性, 即刺激后躯体向刺激侧弯曲移动幅 度≥20°或6个月后仍阳性,提示 脑瘫可能是以徐动为主的类型,其 他类型较重脑瘫背部肌肉牵张反射 亢进,亦可出现阳性。不对称提示 一侧脑损伤较重。 图27-28


1.3.3 膝腱反射 用手指较轻叩击, 一侧亢进,提示主要累及该下肢, 双侧未引出应注意其他疾病。注意 引出的膝腱反射为激发股四头肌收 缩,不要把叩击引起的震动误认为 引出的膝腱反射,国外有小儿神经 科专家提出婴儿膝腱反射用手指轻 叩优于用叩诊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