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我和我的身体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和功能健康饮食和身体保健2. 声音和听觉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保护耳朵,关爱听力3. 动物和植物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特点4. 空气和水空气的存在和作用水的循环和节约用水二、教学目标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动植物生长的意识。
3. 使学生认识到空气和水资源的重要性,养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了解身体各部位的功能,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掌握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特点。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关爱身体、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养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习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图片、音频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各章节的重点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关键概念。
3. 随堂练习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知识框架:用图表形式展示各章节的主要内容。
2. 关键概念:用不同颜色标注,便于学生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的身体构造,标注各部位的功能。
制作一个关于动植物生长发育的手抄报。
写一篇关于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短文。
2. 答案依据教材内容,提供标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书籍、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开展实地考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4. 板书设计的合理性与直观性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有效性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难点:身体各部位的功能、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特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我们身边的物体2. 动物和植物3. 空气和水4. 观察和描述详细内容:1. 我们身边的物体:认识各种物体,如球、盒子、笔等,并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用途。
2. 动物和植物:学习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3. 空气和水:探究空气和水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流动等。
4. 观察和描述:培养观察和描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科学探究兴趣。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观察和描述能力的培养。
重点: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科学知识,如物体、动物、植物、空气和水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画笔、纸张、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物、图片或播放动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关键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课程名称。
2. 目录:列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 重点知识:用不同颜色标注,突出重点。
4. 图表:展示相关实物、图片或示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身边的物体,并描述它们的特征和用途。
(2)简述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并举例说明。
(3)说出空气和水的性质,并解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2)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组织科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3. 教具和学具的准备4. 教学过程的实施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和答案的提供7. 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的实践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的章节内容,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春天来了春天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活动2. 第2章:我们周围的物体物体的分类物体的属性物理变化3. 第3章:水水的形态水的用途水的循环4. 第4章:空气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空气的用途5. 第5章:声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应用6. 第6章:力和运动力的来源力的作用运动的形式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春天、物体、水、空气、声音和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学会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属性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力的来源和作用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2. 教学重点:春天的变化和植物的生长水的循环和用途空气的性质和作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植物生长观察记录表物体模型、实验器材水的形态变化实验器材、水循环模型空气性质实验器材声音传播实验器材、乐器力与运动实验器材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实验器材、手工制作材料五、教学过程1. 春天来了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春天的变化。
例题讲解:介绍春天植物生长的特点。
随堂练习:填写植物生长观察记录表。
2. 我们周围的物体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不同类型的物体,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例题讲解:讲解物体属性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随堂练习:用物体模型进行分类练习。
3. 水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水的不同形态,引发学生思考。
例题讲解:介绍水的循环过程和用途。
随堂练习:动手进行水的形态变化实验。
4. 空气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
例题讲解:讲解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随堂练习:进行空气性质实验。
5. 声音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产生。
例题讲解:介绍声音的传播原理和应用。
随堂练习:进行声音传播实验。
6. 力和运动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力的作用和运动形式。
一年级下学期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我们的身体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了解身体的基本功能2. 动物和植物辨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了解动植物的基本特征3. 空气和水认识空气和水的存在探究空气和水的特性4. 天气和季节了解天气和季节的变化学习天气现象及四季特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身体部位及功能,增强对自身身体的认知。
2. 培养学生对动植物的观察和辨识能力,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3. 帮助学生认识空气和水的存在,培养环保意识。
4. 使学生了解天气和季节变化,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植物的辨识及其基本特征的掌握;空气和水的特性的探究。
2. 教学重点:身体部位的认知;天气和季节的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观察箱、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分享身体部位的功能,引出身体的学习内容。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身体部位图,引导学生说出各个部位的功能。
2. 讲解新课以动物和植物为例,介绍动植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辨识练习。
实践活动:观察身边的动植物,记录其特征,进行交流分享。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空气和水的特性,进行实验验证。
课堂展示:展示学生实验成果,进行讲解和点评。
天气和季节部分,让学生观察窗外天气,分享四季变化。
六、板书设计1. 身体部位及功能2. 动植物特征3. 空气与水特性4. 天气和季节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观察身边的动植物,描述它们的基本特征,并记录下来。
答案:学生需根据自己的观察,如实记录动植物的特征。
2. 作业题目:请与家长一起,观察天气和季节变化,完成观察记录表。
答案:学生需根据观察,填写观察记录表,包括天气现象、季节特点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需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及时改进。
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科学1.1 认识周围的科学现象学习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水的三态变化、物体的运动等。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1.2 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学习自然界中常见的规律,如植物的生长、季节变化等。
引导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实践活动,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
第二章:生活中的科学2.1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学习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食物的消化、能量的转化等。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2.2 生活中的科学技能学习生活中的科学技能,如清洁、烹饪等。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生活技能。
第三章:科学探究与实验3.1 探究简单物体学习使用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2 实验与观察学习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探究物体的性质和变化。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第四章:动物与植物的世界4.1 认识动物学习动物的特征和分类,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
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4.2 认识植物学习植物的特征和分类,了解不同种类的植物。
引导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实践活动,增强对植物的认识。
第五章:科学思维与创新5.1 科学思维的培养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和技巧,如提问、假设、验证等。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5.2 创新与实践学习创新的方法和技巧,如组合、改变、创造等。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六章:声音与光的世界6.1 认识声音学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了解不同声音的产生原因。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和科学思维。
6.2 探索光的现象学习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了解光学原理。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增强对光学现象的认识。
第七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7.1 物质的性质学习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等性质,了解不同物质的状态变化。
2018年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封面)2018年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单元教学目标《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将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体(固体、液体、气体)进行观察、比较和描述,对观察到的物体特征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试着根据物体的一些特征给物体分类。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会加强对物体特征的认识,还将在反复探究中提高对物体属性的理解。
这将为学生以后理解“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等主要概念奠定基础。
科学概念目标●物体的轻重、颜色、形状、薄厚、表面粗糙程度等特征可以被我们观察和描述。
●不同的物体有许多相同和不同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
●水和空气具有无色、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能以讨论、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具有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和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知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年级一年级学科科学课时1教学内容1.1发现物体的特征学情分析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
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
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
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
2018年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2018年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2)学生根据已有器材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实验方案交流、评价、补充,完善方案。
(4)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实验汇报。
(6)小结:各组比较的方法虽然不同,但都事先确定了一个标准来进行对比。
这就是“统一标准”。
2.自制刻度杯(1)思考:我们知道了哪杯水多,但要知道多多少,该怎么办?(2)出示一个小杯子。
(3)引导学生讨论后发现:看看各能装满几小杯,来比多少。
但同时操作麻烦,费时,容易将水洒出来。
(4)出示一个大杯子。
(5)再思考:加一个更大的杯子,怎么利用一大一小来比较更多的水的多少?(6)引导学生讨论后发现:可以将小杯中的水倒进大杯,每倒一杯水则标记一条刻度线,直至刻度线标记至大杯最高位置。
制作一个刻度杯之后,再来比较水的多少。
(7)小组成员合作制作刻度杯(8)用自制的刻度杯,比较水的多少。
(9)说一说刻度杯的优点以及生活中的“刻度杯”及用途。
(三)整理,下课第3课小水轮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流动的水有力量并能举例说明。
初步了解人类科学利用流水的历史。
2.科学探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教材图示,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能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
3.科学态度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注重实践,尊重事实;能意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初步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4.认识到人类利用小水轮帮助工作,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捷。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制作小水轮的材料教师准备材料:与流水有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前面我们认识了水,那么水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机械装置,它可是我国古代先民们的伟大发明呢,大家猜一猜它是什么?(二)新课学习1.猜一猜(1)展示水轮图片,让学生回答它是什么。
(2)提问:它是怎样转动的?2.制作小水轮(1)分发资料包,每小组一套。
(2)展示小水轮完全组装好之后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小水轮的各个部位。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第1课《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让学生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3.让学生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4.让学生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5.让学生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6.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点】让学生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言:同学们,我们看看我们的铅笔盒,我们的铅笔盒里有很多文具,有铅笔、橡皮、尺子、转笔刀,谁能来描述一下它们,可以从颜色、形状、用途方面来讲述。
2.教师总结:每个物体都有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点,刚才同学们描述的某一个物体的颜色、形状、用途等就是物体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
咱们看看这些文具有哪些特征。
(播放资源:文具的自我介绍)3.还能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物体的特征呢?我们来看看动画片中的科科和美美是怎样来描述物体特征的。
(播放资源:发现物体的特征)4.看了美美和科科对物体特征的描述,我们大概明白了一些,但是我们不能光是纸上谈兵,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而且还能把它们更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要在实践中观察和探究。
二、观察物体(一)观察一个物体1.教师:今天老师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看看它们都是谁?老师把物体一个一个拿出来给同学们认识。
2.教师:那么,同学们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物体好吗?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3.教师在学生观察的时候不断引导学生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等学习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4.观察完毕,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教师总结一些描述物体特征的词语。
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第五章:我们身边的物体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了解我们身边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和质地。
2. 培养学生对物体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 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观察和触摸物体,了解物体的形状和质地。
2. 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1. 观察和触摸物体,了解物体的形状和质地。
2. 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1.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如球、正方形、长方形、圆柱、金字塔等。
2. 放大镜、触摸板等观察工具。
教学过程:三、探索活动1. 教师出示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触摸,感知物体的形状和质地。
2. 学生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质地。
3. 教师引导学生用词语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滑”、“粗糙”等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4. 学生分组进行探索活动,用放大镜和触摸板观察和描述物体。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探索活动中的发现和体验。
3.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让学生猜测其形状和质地。
4. 学生回家后,观察和描述家中的物体形状和质地,并与家长分享。
教学评价:1. 学生能通过观察和触摸,准确描述物体的形状和质地。
2. 学生能用词语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滑”、“粗糙”等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3. 学生能在探索活动中积极参与,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验。
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第六章: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我们身边的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性质。
2. 培养学生对物质的分类和比较能力。
3. 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质性质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性质。
2. 对物质进行分类和比较。
教学难点:1. 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性质。
2. 用语言准确描述物质性质。
教学准备:1. 各种物质,如水、沙子、纸、木块、石头等。
2. 实验工具,如杯子、碗、盆、放大镜等。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春天来了第1节:春天的变化第2节:春天的植物第3节:春天的动物2. 第2章:我们周围的物体第1节:认识物体第2节:物体的分类第3节:物体的运动3. 第3章:我们身边的生物第1节:认识植物第2节:认识动物第3节:保护生物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春天的变化,认识春天中的植物和动物。
2. 学会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进行物体分类和运动。
3. 认识常见的植物和动物,培养保护生物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体的分类和运动,生物的认识和保护。
2. 教学重点:春天中的植物和动物,物体的特征和运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分类卡片、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言(5分钟):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2. 新课导入(10分钟):讲解春天的植物和动物,进行观察和描述。
3. 实践活动(10分钟):分组进行物体分类和运动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4. 例题讲解(10分钟):针对物体分类和运动,讲解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春天的变化、植物和动物2. 物体的特征、分类和运动3. 生物的认识和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和动物,描述它们的特点。
对家中物品进行分类,说明分类依据。
2. 答案:学生根据观察,描述植物和动物的特点。
学生根据物品的形状、用途等特征进行分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了解更多生物。
开展家庭科学小实验,探究物体运动规律。
开展环保主题活动,提高学生保护生物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活动的安排与实施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作业设计与答案提供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落实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物体的分类和运动:此部分内容涉及学生对物体特征的观察和抽象思维能力,是教学难点。
一年级下学期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质第一课时:我们周围的物质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认识常见的物质,如水、沙、石头等。
2. 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认识常见的物质。
2. 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1. 对物质特征的理解。
2. 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各种物质样品,如水、沙、石头等。
2. 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环境,发现周围的物质。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环境,发现周围的物质。
2. 新课导入:展示各种物质样品,引导学生认识和命名。
新课导入:展示各种物质样品,引导学生认识和命名。
3. 观察和触摸: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各种物质样品,感知它们的特征。
观察和触摸: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各种物质样品,感知它们的特征。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种物质的特征。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种物质的特征。
5. 汇报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汇报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6. 观察记录:让学生用观察记录表记录周围的物质。
观察记录:让学生用观察记录表记录周围的物质。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分类,如固体、液体、气体。
2. 培养学生对物质特征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分类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物质特征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1. 对物质分类的理解。
2. 观察和总结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各种物质样品,如水、沙、石头等。
2. 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1. 导入: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
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
2. 新课导入:展示各种物质样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分类。
新课导入:展示各种物质样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分类。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 我们身边的物体2. 动物和植物3. 空气和水4. 观察和描述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身边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2. 培养学生对动植物的兴趣,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3. 使学生了解空气和水的存在,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物体的分类和描述,以及对动植物特点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类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画笔、纸张、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各种物体,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和分类。
2. 例题讲解:(1)物体分类:讲解如何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用途等特征进行分类。
(2)动植物特点:介绍动植物的基本结构、生活习性等。
(3)空气和水:讲解空气和水的存在,以及它们的作用。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自己尝试对物体进行分类。
(2)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动植物,描述它们的特点。
(3)进行简单的空气和水实验,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物体分类、动植物特点、空气和水的作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5种物体,并按照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
(2)观察身边的动植物,描述它们的外形、生活习性等特点。
(3)举例说明空气和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答案:(1)物体分类答案示例:圆形、红色、玩具;长方形、蓝色、书等。
(2)动植物描述答案示例:玫瑰花:红色、花瓣多、香味浓郁;小猫:毛茸茸、有尾巴、喜欢捉老鼠等。
(3)空气和水作用答案示例:空气:呼吸、飞行、吹气球;水:喝、洗、灌溉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以及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课后观察、描述身边的物体、动植物、空气和水。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认识物体
教学目标:
- 通过观察和描述引导学生正确识别物体的特征。
- 引导学生理解物体的属性和功能。
教学准备:
- 教学课件、幻灯片或实物展示物体供学生观察。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张贴几张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物体的特征,引发学生对物体的认知和兴趣。
2. 观察物体:给学生展示一种物体,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一种物体,要求学生用适当的语言描述出物体的特征,并和其他组比较。
4. 小结讲解:总结学生的观察结果和描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5. 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功能,通过展示物体的实际使用场景,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不同功能。
6. 提问与回答: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
- 观察学生在观察和描述物体时的表现,是否能准确识别物体的特征。
-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总结时的参与度和思维活跃程度。
- 通过提问与回答的环节,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 注意事项:
>
> - 保证教学课件、幻灯片或实物的清晰度和可视性。
> - 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互动和思考。
> - 确保教学过程中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 - 评价学生时要客观公正,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
> -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理解能力,适当调整难易程度。
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科技产品,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 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或创新现有的科技产品,以满足 人们更高的需求。
07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回顾本学期所学知识点和技能点
01
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02
学生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包 括种子的萌发、根的生长、茎的 伸长和叶子的展开等。同时,他 们还观察了植物对光、水、土壤 等环境因素的反应,并学习了如 何记录和描述植物的生长情况。
测量风向和风速,了解风的大 小和方向。
湿度计
测量空气湿度,了解空气干湿 程度。
培养关注自然环境、预防灾害意识
观察天气变化
鼓励学生观察并记录每天的天气 现象,了解天气变化规律。
学习应对措施
教授学生在遇到恶劣天气或自然 灾害时的应对措施,如寻找安全 避难所、保持通讯畅通等。
了解自然灾害
通过案例讲解自然灾害(如暴雨、 洪涝、干旱等)的成因及危害, 增强学生的防灾意识。
自主探究活动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例如设计小实验、制作小模型或进行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可以帮 助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自主探究活动也 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探索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作。
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溶解、蒸发、 燃烧等,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现象,理解物质变化的 原因和过程。
培养实验操作规范和安全意识
掌握实验室基本安全规则,如穿戴实验服、不随意触碰实验器材等。 学习正确的实验操作规范,如加热、搅拌、过滤等,并能熟练操作。
培养安全意识,了解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并掌握应对措施。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春天的发现2. 植物的生长3. 动物的家园4. 空气的奥秘5. 水的循环6. 声音的世界7. 光的传播8. 磁铁的力量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科学知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原理,如植物的生长、空气的奥秘等。
2. 教学重点:观察现象、动手实践、思考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画笔、纸张、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解释科学原理。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制作等,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巩固。
六、板书设计1. 春天的发现植物发芽动物出没2. 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需要水分、阳光、空气3. 动物的家园适应环境繁殖后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它们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2)了解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画出它的生活环境。
2. 答案:(1)植物特点:叶子绿色、有茎、有根等。
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
(2)动物生活习性:昼伏夜出、群居、杂食等。
生活环境:森林、草原、湖泊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参加科学竞赛,培养科学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涵盖章节和详细内容。
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每课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要认真观察)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2能以讨论、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3能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4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5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6能饲养小动物一段时间。7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8能按自己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教学日期
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一、教学内容本学期我们将使用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内容包括:第一章:我们周围的物质1.1 物体和材料1.2 简单的物理现象第二章:植物的生长和变化2.1 植物的生长2.2 植物的变化第三章:地球和天空3.1 地球的结构3.2 天空的变化第四章:我们和环境4.1 人类和环境4.2 环保意识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了解和掌握物质、物理现象、植物生长和变化、地球和天空、环保等方面的知识。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特性和分类、物理现象的解释、植物生长和变化的原因、地球和天空的变化等。
2. 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和特性、物理现象的解释和应用、植物生长和变化的过程和原因、地球和天空的变化和现象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 知识点讲解: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通过举例、讲解实验等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随堂练习: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4.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和探究,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物质的特性和分类:列举出三种物质,并说明它们的特性。
(2)物理现象的解释:解释为什么物体会下落。
(3)植物生长和变化:描述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
完整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1)
完整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一年级科学下册教科书,具体章节如下:1. 第一单元:春天来了第1课:春天的变化第2课:春天的植物第3课:春天的动物2.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1课:我们身边的材料第2课:不同材料的物品第3课:材料的分类与利用3. 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第1课:地球的形状第2课:太阳和月亮第3课:探索宇宙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春天的变化,认识春天里的植物和动物。
2. 掌握不同材料的分类和用途,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太阳和月亮的特点,激发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形状、太阳和月亮的认识。
2. 教学重点:春天的变化、材料的分类与利用、了解宇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放大镜、植物和动物标本、各种材料制成的物品。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剪刀、胶水、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春天的变化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春天的景象。
例题讲解: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认识春天的植物和动物。
随堂练习:让学生填写观察记录表,描述春天的变化。
2. 春天的植物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采集春天的植物,观察其特点。
例题讲解:讲解不同植物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画笔描绘春天的植物。
3. 春天的动物实践情景引入:观察校园里的动物,了解它们在春天的活动。
例题讲解:介绍春天里常见的动物及其特点。
随堂练习:让学生制作动物卡片,展示春天的动物。
4. 我们身边的材料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让学生触摸和观察。
例题讲解:讲解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彩泥制作小物品,体验不同材料的手感。
5. 不同材料的物品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收集家里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
例题讲解:分析不同材料的优缺点。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物品分类,了解材料的分类方法。
6. 地球的形状实践情景引入: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器材准备】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
谜底:橡皮)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二、观察物体(一)观察一个物体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要认真观察)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
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
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5.怎样详细记录物体的特征呢?我们先来看看活动手册吧!(1)教师示范活动手册的使用:投影展示实物,指导学生先填写日期。
(物品名称可替换)(2)指导学生填写记录表格。
以木块为例:把木块与乒乓球对比后发现形状不同,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然后填写在记录表上(强调:(1)可以把活动手册最后一页词汇表上的词汇剪下来,粘贴在相应位置,也可直接填写,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2)边观察边记录,顺序建议是:颜色—形状—气味—是否透明—粗糙程度—轻重,但不强调一定是这个顺序)。
6.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1)请学生到展台展示并介绍“我画的记录”。
(2)学生相互评价观察和记录的是否准确。
(3)教师小结:记录时要真实、准确。
7.出示班级记录表单,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补充班级记录单。
8.看看我们的班级记录单,你有什么发现?9.教师总结:通过两两对比观察,我们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10.通过观察比较活动,我们对木块已经非常熟悉了,谁来描述一下木块的特征?比一比谁描述得最好。
三、小结、延伸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3.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编一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2、谁轻谁重【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重点: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器材准备】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
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
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
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
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
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
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
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比如乒乓球。
”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
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
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
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1.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
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
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
以此为基础给出问题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五、小结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
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器材准备】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
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2.出示小布袋。
不打开布袋,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是怎样猜到的?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
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板书:认识物体的形状)5.提出问题。
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课件演示:“平铺一层”)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
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