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县张家湾金矿地质特征及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隆林县张家湾金矿地质特征及展望
张家湾金矿位于广西西北部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乡的大平村—牛江坳一带,隆或金矿的西南侧约1.5km处(图1)。该矿发现于2005年,目前查明浅部的资源/储量若干吨。张家湾金矿既有顺不整合面分布的层状矿体,也有赋存于切层断裂中的脉状矿体,因此对该矿床的研究,可进一步揭示层状矿体与脉状矿体之间的成因联系,为正确建立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的普适性成矿模式提供一个重要的中间型式。
1 地质背景
右江褶皱带主要是一个印支期的造山带。前人资料大多将其划为华南地块的一部分(任纪舜等,1980;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85;云南省地质矿产局,1990),但也有资料将其划归为扬子地块(贵州省地质矿产局,1987)。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85)根据右江盆地的特殊演化历史,将其称为右江再生地槽,也有学者称之为右江裂谷(柳淮之等,1986)。
右江地区在早泥盆世晚期由于受古特提斯洋打开影响而发生裂解,形成陆缘裂谷,并逐渐演化为台沟相间的古地理格局,局部形成有限小洋盆;早中三叠世,沉积充填了巨厚的陆源碎屑浊积岩,并将盆地内长期发育的孤立碳酸盐台地淹没,形成所谓的“右江再生地槽”。晚三叠世,盆地回返造山,形成印支期的造山带(曾允孚等,1995)。燕山期出现超基性岩-酸性岩墙组合和小型断陷盆地,标志着新一轮的岩石圈伸展,地壳重新裂解。
2 矿区地质概况
2.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有上古生界泥盆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下统罗楼组、中统板纳组及第四系。
泥盆系包括台地相融县组(D
3r)灰岩夹白云质灰岩。石炭系包括台沟相英塘组(C
1
yt)
硅质岩、粉砂岩、泥岩,为隆或金矿的主要含金层位。浅水台地相都安组(C
1
d)、黄龙组
(C
2h)、马平组(C
2
m)灰岩。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
1
m)生物屑灰岩,上统(P
2
)未分岩组
凝灰岩、粉砂质泥岩、硅质岩,为张家湾金矿层状矿体的含金层位。三叠系包括下统罗楼
组(T
1
l)含炭质粉砂质泥岩、硅质泥岩、泥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上部夹细砂岩,为张家
湾金矿脉状矿体的主要含矿层位。中统板纳组(T
2
b)厚层状砂岩夹薄中层泥岩、粉砂岩。
2.2 构造
张家湾金矿位于隆或穹窿的南西翼,总体呈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隆或穹窿呈椭圆形,核部地层为泥盆系东岗岭组、融县组,向外依次为石炭系~二叠系及三叠系地层。隆或穹窿控制了本区金矿床的空间分布,层状矿体主要分布在不整合面中,脉状矿体主要分布在台盆交界处的碎屑岩中,受近东西向断裂破碎带控制。次级背向斜构造主要分布隆或穹窿的西南翼部,褶皱形成时产生的层间破碎是金矿富集的有利部位,一般褶皱越发育,硅化蚀变就愈强烈,金矿化也明显。
矿区切层断裂发育,主要有近EW、NW及NE向三组。近EW向断裂构造通常向北倾,局部出现反倾,倾角60°~88°,以压碎岩和糜棱岩为主,是张家湾金矿大平~大坡一带的主要控矿构造,起导矿、储矿作用。NW向断裂倾向NE或SW,倾角47°~86°。断裂中普遍见断层角砾岩,多被北东向断裂切割。NE向断裂是矿区内分布最广的一组断裂,倾向NW 或SE,倾角50~89°,为成矿后期的破矿切层断裂。
2.3 岩浆岩
区内岩浆喷发活动强烈, P
2、T
1
l1下部普遍有基性火山碎屑(凝灰质)岩,是Ⅱ、Ⅲ
号层状矿带的含矿有利岩系。根据1:200000区域重力调查,推测隆或穹窿西南侧张家湾一带,有一面积500Km2的隐伏酸性岩岩基和其派生的一个酸性岩隐伏岩体。区内岩浆活动具有多期次、长期性特点,为金矿物质萃取、活化、运移、载金流体、聚集场所提供了有利条件。
3 矿床地质
3.1 矿体特征
隆或金矿-张家湾金矿共有六条金矿带。隆或金矿区为Ⅰ号矿带,其余5条矿带位于张家湾金矿区。其中Ⅰ、Ⅱ、Ⅲ号脉带顺层分布,呈似层状产出;Ⅳ、Ⅴ、Ⅵ号脉带切层分布,呈脉状、透镜状产出。Ⅳ-1号、Ⅴ-1号矿体为张家湾金矿的主矿体。
(1)似层状矿体
张家湾金矿Ⅱ号矿带沿P
2/P
1
m平行不整合面展布,矿体赋存于上二叠统底部(P
2
)碎
屑岩中,呈层状产出,倾向225~280°,倾角30~52°,含矿岩性为火山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粉砂岩、泥岩等。矿体长约200m,平均厚5.70m,平均品位1.70×10-6。
Ⅲ号脉带沿T
1l/P
2
角度不整合面呈近南北向展布,矿体赋矿与下三叠统(T
1
l1)底部薄
层—中厚层状凝灰岩夹粉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中,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倾向220~227°,倾角27~32°。矿体长约155m,平均厚2.08m,平均品位1.83×10-6。
(2)脉状矿体
张家湾金矿Ⅳ-1号金矿体赋存于F19断裂带东段,呈近东西向展布,为本区规模最大的矿体。矿体长约538m,平均厚度8.91m,平均品位Au2.26×10-6。矿体呈陡倾角大脉状、透镜状产出,局部膨大缩小或分枝复合。矿体产状与断裂破碎带基本一致,上部多向北倾,中下部分向南倾,倾角陡立,在85°左右。矿体主要产于断裂破碎带中的压碎蚀变泥岩、凝灰质粉砂碎屑岩、凝灰岩及构造角砾岩中。具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方解石化、炭化等蚀变。矿化程度受岩性控制明显,原岩为含炭质泥质粉砂岩、凝灰岩者金矿化强,品位富;泥岩、泥灰岩矿化弱,品位低。一般细脉状石英脉穿插发育的地段,矿体厚度大,品位高。
Ⅴ号金矿带沿近东西向F20断裂带展布,长约3000m。其中Ⅴ-1金矿体是本矿区第二大金矿体。形态呈陡倾角厚板状、透镜状,倾向340~350°,局部地段倾向南,倾角70~85°。矿体长329米,最大控制斜深265米,底界未完全圈闭。平均厚度9.59m,平均品位Au1.52×10-6。含矿岩性为构造角砾岩、压碎岩,具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方解石化及高岭土化。
3.2 矿石特征
矿区内矿石具有分带性,上部为氧化矿石,下部为原生矿石。原生矿石中载金矿物为黄铁矿、毒砂、有机炭质,其中黄铁矿是主要载金矿物。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粘土矿物、方解石、绢云母、白云石、锰质等。
矿石结构主要有:压碎状结构、角砾结构、显微鳞片泥质结构、粉砂质结构、残余碎屑结构、凝灰质结构、变余含角砾凝灰结构,交代结构。
矿石构造主要有:网状构造、皮壳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层状构造、条带(条纹)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等。
3.3 蚀变特征
蚀变类型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辉锑矿化、碳酸盐化、粘土化等,其中普遍见到的是硅化、黄铁矿化和粘土化。主要成矿阶段为去钙化+硅化阶段→石英+黄铁矿+毒砂阶段→石英+辉锑矿阶段→石英+方解石+粘土化阶段。
4 成矿机制探讨
张家湾金矿具有层控和断控双重控制的特点,是由其特殊的构造和岩性组合特点决定的。
(1)岩性组合是形成层状矿体的基础。
层状矿体均位于沉积不整合面附近,发育一套能干性明显不同的岩性组合。不整合面下盘为不同时代的块状-厚层状灰岩,强能干性,不易变形;不整合面上盘为陆源碎屑岩或砂泥岩与火山碎屑岩组合,弱能干性,易变形。当发生褶皱构造作用时,二者之间容易形成层间破碎带或滑脱带,导致大量虚脱部位的形成,有利于含矿流体沿不整合面发生较大距离的运移与渗透,使含钙砂泥岩或火山碎屑岩发生去钙化和弥散状硅化等热液蚀变,随后发生浸染状黄铁矿化和毒砂化而形成矿体。
(2)断裂构造是形成脉状矿体的主要控制因素。
尽管切层的东西向断裂可以延伸到碳酸盐岩台地中,但矿体主要赋存在盆地相的陆源碎屑岩中。这与台盆交界处的同生大断层为主要的导矿构造有关。含矿流体沿同生断层上升运移,遇东西向的次级断层时,则成为含矿流体由深部上升到达浅部赋矿部位的主要通道。断裂构造运动使局部有利地段形成负压区而产生真空泵效应和耗散结构体系,使含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