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古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

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 啸(肃萧)(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春夜洛城闻笛》。

先来看这首诗的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用得极为巧妙。

它生动地描绘出笛声不知从何处悄然传来的情景,仿佛是在不经意间,这悠扬的笛声就钻进了诗人的耳朵。

“飞”字则赋予了笛声灵动之感,仿佛它具有了生命,能够自由自在地穿梭于空气之中。

这一句以问句开篇,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让人不禁想要探寻这神秘笛声的来源。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句境界顿开。

那悠扬的笛声借着春风的力量,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春风本是无形之物,但在此处,却仿佛成了笛声的传播媒介,将那美妙的声音带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一个“满”字,尽显笛声的穿透力和感染力,让人感受到这笛声的无处不在。

同时,也侧面烘托出了洛阳城在春夜中的宁静与祥和。

“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柳”是一个经典的文化意象,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折柳”曲往往寄托着离愁别绪。

诗人在这个春夜听到了这饱含离愁的曲子,心中的情思也被悄然勾起。

这里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情感,而是通过“闻折柳”这一动作,让读者自行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深愁绪。

“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一句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

诗人由自己的感受推及到众人,发出了深情的一问:在这样的夜晚,听到这样的笛声,谁能不涌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不再仅仅是诗人个人的思乡之情,而是所有漂泊在外的游子共同的心声。

整首诗以笛声为线索,从“暗飞声”的神秘,到“满洛城”的传播,再到“闻折柳”的触发,最后到“故园情”的迸发,情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

诗人没有刻意去渲染思乡的愁苦,而是通过对春夜笛声的细腻描绘,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简洁明快,语言质朴自然。

李白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手法,却能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真挚而深沉的思乡之情。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部编版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词简答题及答案期中课外古诗词目录:一、竹里馆/王维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四、晚春/韩愈一、《竹里馆》【原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主题思想】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

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简答题:1、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词语是:独坐、弹琴、长啸。

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答:“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3、赏析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答: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淡泊、超拔脱俗的气质。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原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主题思想】本诗叙述了诗人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绪。

简答题:1、“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好在哪里?答:①“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晚春,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原文、翻释和停顿

晚春,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原文、翻释和停顿

晚春,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原文、翻释和停顿以下是《晚春》《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四首诗的原文、翻译和停顿:
1. 《晚春》
原文: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翻译: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2. 《竹里馆》
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翻译: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3. 《春夜洛城闻笛》
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翻译:是谁家的玉笛,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在这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
4. 《逢入京使》
原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
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翻译: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好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春夜洛城闻笛 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 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写了
作者在洛阳的春夜听见笛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感叹时光流转,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春夜的景象,作者在洛阳听到了弯月下独奏的
笛声,想起了故乡,生发了思乡之情,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感受。

首句“春夜洛城闻笛”中用“春夜”两个词精炼地描写了时节和气氛,接着“洛城闻笛”,描写出了作者在洛阳的境遇和听到笛声的景象。

接下来的几句诗,描述了笛声的音乐效果和音乐家的情感表达,以及
作者借此感受到的心境和思绪。

最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表达了对岁月流逝
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对人生与自然的轮转感到无奈和唏嘘。

全诗构思
深远,耐人寻味,表达了作者在异乡思乡的情感,同时又运用了富有
音乐感的诗歌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春夜洛城闻笛》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表现了
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了李白的代表作和唐诗经典之一。

七年级下册语古诗

七年级下册语古诗

七年级下册语古诗一、竹里馆——王维王维,字摩诘,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和画家。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的情景。

- 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注释:“幽篁”指幽深的竹林。

“长啸”是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

- 翻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发出悠长的声音。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明月来相伴。

- 赏析:这首诗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诗人通过对自己在竹林中活动的描写,表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心境,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享受孤独的情怀。

明月的出现,不仅增添了画面感,也暗示了诗人的心境如同明月般清澈。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 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注释:“玉笛”指精美的笛子。

“折柳”是指折杨柳曲,古人离别时,有折柳相赠的风俗,所以“折柳”常用来表示思乡之情。

- 翻译:是谁家的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飘散,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夜里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能不涌起思念故乡的情感呢?- 赏析:全诗紧扣一个“闻”字,从听到笛声写起,通过对笛声的描写,引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笛声传播之广,从而突出了思乡之情的普遍性。

三、逢入京使——岑参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

- 原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注释:“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

“凭”是请求、依靠的意思。

- 翻译: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 赏析: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入京使者,心中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七年级下《竹里馆》四首古诗赏析

七年级下《竹里馆》四首古诗赏析

崇信佛教,晚年专诚奉佛 →诗佛
精通诗、画
→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以山水诗成就为最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七年级下《竹里馆》四首古诗赏析
注释: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
竹里馆
,篁是竹林。
2.啸:发出长而清脆的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 应,意思是说,独坐幽 篁,无人相伴,唯有明
七年级下《竹里馆》四首古诗赏析
本诗写诗人与竹林相伴的情 景,形成了高雅的意境,传达出 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七年级下《竹里馆》四首古诗赏析
赏析诗句
七年级下《竹里馆》四首古诗赏析
4、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 境?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 词语有哪些?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心 境。“独坐”、“弹琴 ”“长啸”。
七年级下《竹里馆》四首古诗赏析
李白,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 李杜”。(小李杜为李商隐 和杜牧)终身不得志,在其 诗中表达出追求自由和对未 来积极向上的精神。
七年级下《竹里馆》四首古诗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
七年级下《竹里馆》四首古诗赏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修辞角度:运用反衬,以动衬静,以 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寂静,表现 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炼字角度:“独”是“独自”的意思,诗 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用弹琴、 长啸来陶冶情操,表达了诗人宁静淡 泊的心境。
七年级下《竹里馆》四首古诗赏析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古诗词理解性默写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古诗词理解性默写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古诗词理解性默

部编版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及答案期中课外古诗词目录:
一、竹里馆/王维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
四、晚春/韩愈
一、《竹里馆》
理解性默写: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理解性默写: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逢入京使》岑参
理解性默写:
1、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的是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四、《晚春》韩愈
理解性默写:
1、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子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字斗芳菲。

2、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初中语文《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

初中语文《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

初中语文《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参考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阅读赏析】1.诗中写了那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3.“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参考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2.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3.“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参考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阅读赏析】1.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参考答案】1.(1)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2)游子思乡之苦。

2.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参考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阅读赏析】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2.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

王维《竹里馆》王维,史称“诗佛”,他的《竹里馆》一直被认为书写隐逸者的闲适之作,表现了高雅情趣和高洁人格。

《唐诗鉴赏辞典》称其“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静谧的玄音》等文也认为“反映诗人自守、清静为本的禅学思想”……当然也有提出相左的意见,说并不是闲适生活,而是潜隐于心底的孤愤。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这是王维《叹白发》里的自况。

有时候不是不珍惜,而是被沉重压弯了脊背,灵魂只能用另一种形式寻找出口。

起句“独坐”,很容易让人想起李白的“独酌”,柳宗元的“独钓”,赵嘏的“独上”,王维的“独在”……都是一样的万千孤独。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跟其《鹿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样的画面疏淡,环境静谧。

无论夕阳西下,还是邀月对赏,一个明亮的“照”字犹如神异之光,使生命敞亮起来,澄明起来,哪怕只是一小会,也能在瞬间获得永恒!……这首诗没有直接的描写、抒情和议论,四句诗都是以叙述的语调,“幽篁”“深林”“明月”三个静态的意象,你会觉得身体灵魂获得从外至内的明亮和超脱,而“独坐”“弹琴”“长啸”三个连续动作,又给人一言难尽,悲欣交集的浮想。

“幽篁”“长啸”“弹琴”,正是魏晋七贤,尤其阮籍的自况。

《晋书·阮籍传》称籍本有济世志,但当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事不与世争,遂酣饮为常”。

是的,杨修、孔融、何晏、嵇康、陆机……名士被戮如煮鹤焚琴般让人叹嗟。

“半为怀人感逝波”,这些动态的词语的背后,不难看出诗人狷介的个性,对名士的伤悼,对命运的叹嗟。

生命如此卑微,皈依自然吧,在那里获得存在的力量和生命的价值。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是李白的千古名篇。

写《峨眉山月歌》的时候,辞亲远游才刚刚开始,算是少年游吧,24岁(725年),那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纯天然的豪情时代。

纵然相思也漫不经心;纵使仕途失意也心不在焉,那是时代的余波给予所有大唐人的疏狂和自信。

观山望月,漫游过江陵、金陵、姑苏、齐鲁……无涯的时间旷野,终无法抵达那个与生命质量相称的位置。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古诗词赏析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期中课外古诗词目录:一、竹里馆/王维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四、晚春/韩愈一、《竹里馆》【原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作者】王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王维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

【背景】《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主题思想】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

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赏析】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幽篁”指幽深的竹林。

《楚辞·九歌·山鬼》说:“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王维独自坐在里面。

他的朋友裴迪的同题诗写道:“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

”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我们知道王维是著名的音乐家,所以考取进士后,当上了太乐丞。

但是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

“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歌,如苏轼《和林子中待制》:“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

目录1、《竹里馆》2、《春夜洛城闻笛》3、《逢入京史》4、《晚春》原文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

(王维的母亲信佛,所以,在为儿子取名时,就把自己的信仰寄寓其中。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部编版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期中课外古诗词目录:一、竹里馆/王维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四、晚春/韩愈一、《竹里馆》【原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主题思想】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

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选择题: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B )A. 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 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解析】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是描写。

2、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 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 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 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 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解析】A、不只是这两个词语,还有“弹琴”“相照”等。

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D)A. 独坐幽篁里B. 弹琴复长啸C. 深林人不知D. 明月来相照【解析】D、明月来相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简答及解析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简答及解析

部编版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词简答题及答案期中课外古诗词目录:一、竹里馆/王维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四、晚春/韩愈一、《竹里馆》简答题:1、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词语是:独坐、弹琴、长啸。

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答:“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3、赏析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答: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淡泊、超拔脱俗的气质。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简答题:1、“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好在哪里?答:①“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②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③“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2、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答: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

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原诗、主题、背景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原诗、主题、背景

部编版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词期中课外古诗词目录:一、竹里馆/王维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四、晚春/韩愈一、《竹里馆》【原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作者】王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王维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

【背景】《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主题思想】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

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原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李谪仙”,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合称为“李杜”。

常以浪漫主义色彩诗歌反映现实,常在酒后写作。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背景】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原文译文主题写法)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原文译文主题写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01 竹里馆(王维)【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正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写法】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02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的庭院的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赏析】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

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

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第三句说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古诗词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古诗词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部编版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期中课外古诗词目录:一、竹里馆/王维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四、晚春/韩愈一、《竹里馆》【原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主题思想】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

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简答题:1、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词语是:独坐、弹琴、长啸。

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答:“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3、赏析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答: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淡泊、超拔脱俗的气质。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原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期中课外古诗词目录:一、竹里馆/王维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四、晚春/韩愈一、《竹里馆》【原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作者】王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王维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

【背景】《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主题思想】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

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赏析】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幽篁”指幽深的竹林。

《楚辞·九歌·山鬼》说:“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王维独自坐在里面。

他的朋友裴迪的同题诗写道:“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

”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我们知道王维是著名的音乐家,所以考取进士后,当上了太乐丞。

但是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

“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歌,如苏轼《和林子中待制》:“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

”可见弹琴还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接着又吟唱了起来。

他吟唱的诗也许就是这首《竹里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这里,像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

“深林人不知”本来就是诗中应有之意,如果对人知与不知毫不在意,那他就不会写出这句诗,既然写了这句诗,就表明他还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遗憾的是陪伴他的只是天空中的一轮明月。

起句写“人不知”,结句写“月相照”,也可谓相互呼应了。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原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李谪仙”,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合称为“李杜”。

常以浪漫主义色彩诗歌反映现实,常在酒后写作。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背景】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主题思想】本诗叙述了诗人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绪。

【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

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

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三、《逢入京使》岑参【原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作者】岑参(715~770)唐代诗人。

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父亲两任州刺史。

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

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大历(766~779)年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有《岑嘉州集》。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背景】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

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此诗创作于天宝8年(749)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主题思想】此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写得自然、本色。

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因此从道理上讲,他是自愿的,情绪的基调当是昂扬乐观的。

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

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在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的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岂有不想家的道理?此诗首联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的揭示。

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路漫漫”三字不仅指出这种事实,而且很容易勾起“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一类的感触来。

首句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

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思,全句说:揩眼泪巳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

这种写法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