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家族文化积累与科举中式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明代初期承继元朝传统,有儒户,那是正宗的职业科举家族,享受着特殊的保护政策,在科举考试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家族教育准备充足与否,特别是能否找到擅长的一经,应是形成科举家族的一个直接因素,明代宁波杨氏家族凭借《易》经屡屡中举,再现了东汉以来一经传家的神话。科举竞争的高度激烈,也是影响家族中举率的核心因素。晚明以后,杨氏家族科举竞争力明显下降。对那些科举准备不足的小家族来说更是困难,如晚明嘉兴平湖的赵维寰经历了十科会试,均以失败告终。

关键词:登科录;儒户;一经传家;赵维寰

作者简介:钱茂伟,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历史系教授(浙江宁波 315211)

明代进士登科录提供了明代科举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从科举与宗族及个人关系角度去发掘登科录的史料价值,无疑是值得进一步延伸的课题。关于清代科举与家族的关系问题,张杰《清代科举家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较早提出了科举家族概念,开创了系统的科举与家族关系研究。本文拟根据明代进士登科录及相关文集提供的信息,对明代科举与家族的关联度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一、由儒户看明代进士的户籍研究

笔者较早地对明代进士登科录中的户籍资料作了综合分析①,后来又指导研究生对官籍作了专题的研究,也有学者对明代宗籍进士作了专题研究②。其实,明代进士的户籍研究,尚有深入的空间。譬如,儒籍,就值得深入研究。

据笔者的统计,明代儒籍进士总数155人③。从洪武四年至天启二年(1371-1622),均有儒籍进士。其中,最显眼的是洪武四年科,进士来自儒籍家庭的有65人④,竟超过该届进士总和(120人)的一半,也占有明一代今天尚可考证的儒籍进士总数(155人)的41%⑤,儒籍比例明显高。由于洪武朝其他科的登科录资料缺乏,所以,无法判断儒籍在其他几科中所占比例。至少,建文后,儒户后裔在科举竞争中的优势不复存在。

明初何以出现儒籍进士占优的现象?儒籍是什么?儒户是元朝初年在原来金、宋地盘实行的特殊的儒生保护政策,比对宗教户待遇而设。儒户的确认,须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至元二十七年(1290)定籍后,东南的儒户数量相对固定,变动不大。江浙一带的儒户有13000余户。元中后期,一些新兴的儒生家庭的户籍仍为民、军、匠等籍。由于儒户是职业读书家族,所以,在科举考试中占有一定的优势。经过长期的元末战争,社会上读书人越来越少。明初开科后,没有放弃读书的儒户就抢占了先机,这正是洪武四年科进士中儒户数量超多的因缘所在。

一甲之中有2位儒户,占三分之二。二甲进士中有11位,占总数17位的百分之七十左右。三甲之中的儒户,有叶孝友、尹宗伊、岑鹏、李升、梁临、聂铉、郑廷实、赵铸、包莘、危孝先、刘光先、魏云、林器之、赵实中、俞友仁、王诚、康缙、闻伯异、林信孚、林文寿、王夏、刘杰、陈玄、陈章应、彭泰、严植、李初、陈彝、管贞、吴权、叶砥、刘铸、何文信、何德举、林德亨、蔡士实、杨文、胡澄、柳汝舟、喻文龙、丁时敏、董时亮、陈韶、余集、周潼、刘中、薛大昉、钟霆、刘长辅、黄钺、张必泰、赵松,共52人,占100人中的一半多。由此可见,儒户所占比重之重,说明儒户科举优势相当明显。

合一二三甲儒户进士,浙江20人,江西20人,福建13人,陕西3人(赵铸、王夏、赵松),北平2人(刘杰、薛大昉),广东2人(梁临、陈玄),河南2人(王谊、刘中),山

西2人(刘寅、尹宗伊),广西1人(卢贶),共65人。在几个儒户进士大省中,浙江分别是绍兴9人(赵友能、王诚、叶砥、杨文、胡澄、柳汝舟、喻文龙、董时亮、钟霆)、台州4人(危孝先、赵实中、闻伯异、余集)、明州3人(岑鹏、包莘、陈韶)、杭州(俞友仁)、温州(陈彝)、严州(周潼)、处州(吴公达)各1人。江西吉安9人(杨自立、丁辅、杜浚、周子谅、刘光先、康缙、彭泰、李初、刘长辅),南昌4人(黄载、刘铸、吴权、丁时敏)、抚州2人(吴伯宗、黄钺),其余广信、临江、建昌、赣州、饶州5府各1人(叶孝友、聂铉、严植、管贞、吴镛)。福建集中于福州11人(陈信之、李升、郑廷实、魏云、林器之、林信孚、林文寿、何文信、林德亨、蔡士实、张必泰),泉州2人(陈章应、何德举)。

洪武四年科儒户进士的地理分布的归纳,让我非常感兴趣。除了刘寅、尹宗伊、王谊、刘中、赵铸、王夏、赵松、刘杰、薛大昉9人是北方人,其余皆为南方人。这说明,明初儒户主要分布于南方浙江、江西、福建三省。这一分布,大体可以理解元朝儒籍的分布位置,就是在江南地区。这三个省正是南宋时期文化最发达的三个省。其次,在三个省中,浙江以绍兴、台州为主,江西以吉安、南昌为主,福建以福州为主。儒籍进士分布如此之集中,说明宋元文化集中于几个府,呈点状的发展态势。其三,浙江以绍兴、台州为盛,为什么会如此?这应该是与南宋首都接壤有关。绍兴离杭州近,自然文风也特盛。其实,有明一代,绍兴亦是浙江出进士人才最多的府。

由于时代过早,留下的资料过少,特别是缺乏墓志铭之类传记资料,这65个儒户的家族背景已经难以了解了。不过,从一甲、二甲13位儒户情况来看,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家族中至少有一位读书人,如状元吴伯宗的曾祖吴可是宋朝的漕贡进士,父亲吴仪是元乡贡进士;探花吴公达曾祖是宋迪功郎,父亲是元乡贡进士;杨自立曾祖是元赠朝列大夫富州尹、轻车都尉弘农郡伯;赵友能曾祖是宋隆与府通判;陈信之曾祖是宋进士、文林郎,父亲是元乡贡进士。其共同特点是,曾祖是宋朝的读书人,祖父一代皆无功名,三位父亲是元朝乡贡进士。这种变化,正反映出元朝前期科举中断,中后期恢复的现象。二、也有一部分儒户,三代均没有入仕,如丁辅、吴镛、黄载、刘寅、杜浚、卢贶、周子谅、王谊8个家族。这表明,这部分家族,在宋朝尚处于积累之中,元朝因科举的中断,也无法发展,他们是较为弱势的科举竞争家族。只是到了玄孙一代,借助明初科举竞争率低的机会,才得以崭露头角。由此,元朝的科第之家构成了联系宋明两代江南精英阶层的桥梁(注:萧启庆:《元朝科举与江南士大夫之延续》,载中国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7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二、由宁波杨氏家族看明朝一经传家的科举神话

登科录的核心是进士家状,详细记录了进士的三代祖先及兄弟名字及身份。这样详细的家族资料,近于诗文集中的墓志铭。登科录提供的详细家庭资料,辅以其他传记资料,可以对进士群体作进一步的研究。台湾学者于志嘉利用《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序齿录》,对77位军籍进士祖孙五代的社会身份作了比较详细的统计分析,为进士家族研究提供了一个范例(注:参见于志嘉《明代军户的社会地位科举与任官》,《东洋学报》第71卷第3、4号,1990年。)。登科录也让我们对明代宁波杨氏及相关的陆氏、李氏家族研究有了新的发现。

启杨氏文献之传的是杨守陈的祖父杨范(1375-1452),一位乡村墪师。走向家族复兴之路的是其长子杨自惩(1395-1451),但最终只谋得泉州府仓副使一职。到了孙子杨守陈(1425-1489),终于考中景泰二年(1451)进士,他是起家振族的关键人物。杨守陈的成功,带动了家族其他成员成为进士。成化二年(1466),杨守陈堂弟杨守随(1436-1512)中进士。成化十一年(1475),杨守陈长子杨茂元(1450-1546)中进士。成化十四年(1478),杨守陈弟弟杨守阯(1435-1519)中进士。成化二十年(1484),杨守陈堂弟杨守隅中进士。成化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