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家族文化积累与科举中式率

合集下载

明代科举制度与文化传承——以《万历十五年》为例

明代科举制度与文化传承——以《万历十五年》为例

明代科举制度与文化传承——以《万历十五年》为例一、引言在明代(1368年-1644年)的中国,科举制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是选拔官员的方式,也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途径。

本文将以《万历十五年》为例,探讨明代科举制度在文化传承中所起的作用。

二、明代科举制度概述1.考试内容和形式:明代科举考试分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考题主要包括经义、史书、礼仪等。

2.参与条件:身份限制、籍贯限制等。

3.影响范围:科举制度覆盖全国各个地区,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1.平等机会:通过考试获得功名成为官员是普通人实现社会流动的一种机会。

2.社会地位提升:通过考取进士及第,可以跻身于士大夫阶层,享有崭新的社会地位和特权。

3.家族荣耀:家族中有一人能够中举,将给整个家族带来荣誉和声望。

四、科举制度与文化传承1.经典文化传承:科举考试重视经典著作的学习,使得儒家经典的影响力得以传承。

2.文学艺术繁荣:科举制度为文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促进了文学和艺术的繁荣发展。

3.社会道德规范:科举制度注重品德评价,对社会道德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

五、以《万历十五年》为例分析1.内容概述:《万历十五年》是明代杂剧大师汤显祖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揭示了明代官僚体制中腐败、权谋等问题。

2.表现思想:该剧反映了明代科举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呼吁改革官僚体制、尊重人才。

六、结论明代科举制度在推动社会流动和维护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因如此,《万历十五年》这样的作品才能深入探讨明代科举制度的弊端,并给予反思和启发。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研究和文化传承的探讨,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明代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特点,也为今天我们对待教育体制和社会流动有了一些启示。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和文化传承研究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和文化传承研究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和文化传承研究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制度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唐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兴起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这个制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化领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的中国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制度构成、人才选拔、文化影响等多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了解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和作用。

一、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科举制度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唐明皇元年(公元627年)设立科举制度,实行选拔官僚的方式,并在每年举行一次三场殿试的大规模考试,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其中,明代宣德年间,科举制度开始进入成熟期,改变了贵族世袭的选拔制度,成为贡生参加科考,并从中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官场的重要途径。

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政治、文化的发展,对中国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制度构成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主要由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环节组成。

乡试是由各级县官挑选士人进行的一场校验文化知识和修养的考试,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等课本知识和一些基本学问。

会试是在省级层面进行的文化考试,通常选取各地优秀的举人进行,共有12道考题,包括诗文、论、史、子、集等。

最后殿试是在北京皇宫内进行的文化考试,考取合格者被授予进士称号,成为官场中的高级文人。

三、人才选拔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选拔人才,这个制度不仅是从大量知识分子中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而且还设立了许多专门机构,以照顾那些社会地位较低但才能优秀的人。

由于在科举制度中,只要取得一定的成绩就有可能置身于官场,使得许多贫苦人家的子弟也有机会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并进入官场。

因此,科举制度成为了中国古代“寒门贵子”的代表,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

四、文化影响科举制度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人才选拔方面,还在文化传承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让许多知识分子因为“科考”而专心读书,考试的升级和内容的扩大,也给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和内容,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进步和繁荣。

明清的科举制度与文化传承

明清的科举制度与文化传承

明清的科举制度与文化传承俗话说得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条漫长而又陡峭的学海之路。

自唐代开始,科举制度已经结构完整地形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之一。

而在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也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的途径,促进了先进思想的传播和普及。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结构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606年的隋朝。

当时的隋文帝杨坚开始选拔人才不再只依赖世家门第,而是按照学识和能力进行考试,为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迈出了第一步。

然而,这种制度没有长期维持下去,直到唐代,因为随着唐朝的进入全盛时期,对于人才选拔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唐玄宗为让科举制度的推广更顺利,他于公元681年在唐朝的首都长安开设春官科和秋官科,自此,科举制度正式成型。

具体而言,科举制度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部分。

乡试是在每个州、府和县设立的试场上进行的初试,那些通过乡试的考生,就可以晋升到会试的范围内。

会试是在独立的场地上进行的考试,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举人”。

最后,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环节,通过殿试的考生进入到了乡试和会试所不能达到的境界,成为了科举制度的最终胜利者,“进士”。

二、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变革明代和清代都是中国科举制度变革的时代,尤其是明代,先后进行了多次部分改革。

在洪武年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规定了科举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案,也是在这一时期,明朝对于乡试、会试和殿试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定,使得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和公正。

到了明朝中后期,科举制度也逐渐出现了某些瑕疵。

其中,外来势力的介入问题,可能是最为显著的瑕疵之一。

在明初,朱元璋曾经规定了一种“四民至门”的政策,允许乡试、会试和殿试参加试验的考生来自于普通百姓家庭。

然而,由于后代皇帝的爱好和行为,越来越多的少数族裔,以及外来势力的人开始崛起,占据了奖励的天平,并逐渐靠近了皇室。

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清代对于科举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首先,清朝明确要求所有考生必须会写汉字,这使得汉字的普及程度得到显著提升。

明朝科举制度简介明朝为什么推出南北卷制度

明朝科举制度简介明朝为什么推出南北卷制度

明朝科举制度简介明朝为什么推出南北卷制度明朝科举制度简介明朝为什么推出南北卷制度宋代科举最大的成就是确立了考试平民化的方向,让无背景、无关系、无钱财却在古代大量存在的“三无”学子找到了通过考试出人头地的机会,并影响到了金、辽、西夏、蒙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考试录取工作。

在科举平民化方面,明朝继续进行了探索。

明朝乡试的录取名额最初没有人数限额,据《明史·选举志二》,朱元璋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颁布诏令,要求“不拘额数,从实充贡”。

至朱高炽(仁宗)执政的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始出现名额限制。

明朝乡试的录取率能达到多少?据永乐十六年杨荣《进士题名记》:“拔其尤者贡于礼部,盖什之一。

”按此说法,明朝乡试的录取率大约是10%,但这一录取率并不固定。

景泰七年给事中张宁上疏称:“今顺天就试者一千八百余名,而中式者仅一百三十五名”,录取率为7.5%。

会试起初录取同样无人数限额,或多或多,由皇帝根据考生人数定夺。

嘉靖五年以后,历科进士的录取名额,一般在300人左右,平均录取率应该低于10%。

不同年份的录取率波动较大,如洪武四年参加会试200人,录取120人,录取率为60%;洪武二十四年参加会试660人,录取31人,录取率仅为4.7%。

明朝在录取政策上的一大变化和进步之处是,考虑到中国南北教育水平的实际差距,制定了“南北卷制度”。

此制度的出台与明初发生“春夏榜案”不无关系,其初衷是实行地区上的录取平衡,以照顾教育落后地区考生。

所以,在大学士杨士奇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甫一提出按南北两大片区录取进士的办法后,很快为朝廷所采纳。

南北卷制度对录取名额作出具体规定,录取比例为:南卷60%,北卷40%。

到宣德年间,又分出“中卷”,全国设三大录取片区。

本文作者:360度看世界。

明代进士家族相关问题考论

明代进士家族相关问题考论

明代进士家族相关问题考论郭培贵【摘要】进士家族即指五代直系亲属内有两名以上进士的家族,明代270多年间共产生这样的家族2088个,其地理分布十分广泛又很不平衡,尤以浙江、南直最为集中.一、二、三、四、五、六、七代进士家族分别为311个、1500个、209个、51个、12个、4个和1个,属于这些家族的进士共达4970名,占明代进士总数的20.21%;而真正出自进士家族的进士仅占明代进士总数的11.55%,反映了明代科举制度造成并维持了很高的社会流动率.一、二、三代进士家族分别占进士家族总数的14.89%、71.84%和10%;说明接近87%的进士家族不能传至三代,96%的进士家族不能超过三代,这也验证了古语所云"富贵不过三代"大致符合实际情况.明代进士家族发挥政治和社会影响大致在三四十年至二百年之间.【期刊名称】《求是学刊》【年(卷),期】2015(042)006【总页数】6页(P144-149)【关键词】明代;进士家族;地理及代数分布;特点【作者】郭培贵【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考察明代科举制度下所出现的“进士家族”现象,不仅对全面评价明代科举及其所引起的社会流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认识明代科举社会的特征,探讨科名富贵之家出现、延续和败落的规律及其对明代政治与社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都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学界尚无该论题的专门研究成果,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何为“进士家族”?学界对此尚无统一定义。

为便于对本文论题进行探讨,笔者暂且确定“五代直系亲属内有两名以上进士的家族”即为进士家族,也即五代之内不一定每代都出进士,但至少应有两名以上进士。

之所以如此认定,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理由:一是如五代直系亲属内只有一名进士显然不能撑起“进士家族”的称号,故至少应有两名进士。

二是“直系亲属五代”,依时间而言,大致有一百年的时间,在官本位和明代中后期铨选“独重进士”的背景下[1],其间如有两人考中进士,则对一个家族的发展与声望的提高及维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明朝的教育体系科举与文化教育

明朝的教育体系科举与文化教育

明朝的教育体系科举与文化教育明朝的教育体系:科举与文化教育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其教育体系也充满特色。

其中,科举制度和文化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入手,探讨明朝的教育体系及其在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一、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明朝的科举制度是根据中原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而得以建立的。

首先是洪武年间,朱元璋实行了崇尚文化的政策,重视人才培养。

他在开创明朝时就制定了明代科举制度初步的制定。

进一步的完善则是在明成祖时期,明成祖实施了多项科举制度的改革,使得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学术考试更加公正公平。

明代的科举考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府试、省试和殿试。

府试是由各地方政府进行的初次选拔,通过后可以进入省试。

省试是在由地方政府推荐的硕士进行考试,通过后可以进入殿试。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级别的考试,通过后可以成为状元、榜眼等,进入官僚体系从事政府工作。

科举制度有效地选拨了国家需要的人才,为明朝的文化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举制度对文化教育的影响1. 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明代的科举制度要求考生熟悉经典诗书、通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就要求考生在教育过程中要学习典籍、修习文法、培养自己的才能。

科举制度的推行使整个社会对文化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

2. 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社会上大量的人们投身于文化教育,通过学习和考试,虽然只有少数人最终能够通过科举考试,但这一过程也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学校、书院等教育机构迅速发展起来,为社会培养了具备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人才。

3. 彰显了教育的价值观念科举制度强调考试结果来选拔人才,而非出身和地位的决定。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强调个人奋斗和能力的重要性,反映了明代教育的价值观念。

这种价值观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科举制度的限制与反思尽管科举制度在明朝的教育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明代的家族文化积累与科举中式率

明代的家族文化积累与科举中式率

甲之 中有 2位 儒 户 , 占 三 分 之 二 。 二 甲 进 士 中 有 l 1位 , 占 总 数 1 7位 的 百 分 之 七 十 左 右 。
足 的小 家族 来说 更是 困难 ,如晚 明嘉兴平 湖的赵 维寰经历 了十科 会试 ,均以失败告 终。
关 键 词 :登 科 录 ;儒 户 ;一 经传 家 ;赵 维 寰 中 图 分 类 号 : 2 8 G 2 文 献 标 识 码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章 编 号 :2 75 3 (0 1 0 -120 K 4 ;5 9 A 0 5 -8 3 2 1 ) 60 4 - 9 作 者 简 介 : 钱 茂 伟 , 宁 波 大 学 人 文 与 传 媒 学 院 历 史 系教 授
找 到擅长 的一 经 ,应是 形 成 科举 家族 的 一 个直接 因 素 ,明代 宁 波杨 氏 家族 凭借 《易》 经屡屡 中举 ,再现 了东汉 以来 “ 一经 传 家” 的神 话。科 举 竞 争的 高度 激烈 ,也是 影 响
家族 中举 率 的 核 心 因素 。 晚 明 以后 ,杨 氏 家族 科 举 竞 争 力 明显 下 降 。对 那 些 科 举 准备 不
的空 间。譬如 ,儒籍 ,就值得 深入研 究 。
据 笔者 的统计 ,明代儒籍 进士 总数 15人 。从 洪 武 四年 至天 启二 年 ( 3 1—1 2 ) 5 17 6 2 ,均 有
儒籍进士 。其 中 ,最显 眼 的是 洪武 四年 科 ,进 士来 自儒 籍 家庭 的有 6 5人 ,竞超 过该 届进 士 总 和 (2 10人 ) 的一半 ,也 占有 明一代今 天 尚可考 证 的儒 籍进 士总数 ( 5 15人 ) 的 4 % ,儒籍 比 1


由儒 户看 明代进 士 的户 籍 研究

试论明代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

试论明代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

试论明代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内容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历代登科总录》研究资料,对明代全国的进士家族进行了初步统计,得出全国一门三进士以上家族的地域分布状况:浙江以82户为全国之冠,南直隶78户紧随其后,第三为福建39,第四为江西36户,湖广31户排第五,山东29户列第六,北直隶22户列第七,四川21户列第八,以下依次为山西19户,河南18户,陕西18户,广东4户,广西和云南各1户,贵州为0,全国合计399户。

其中,一门三代以上中进士者全国合计189户,依次为浙江51户,南直隶32户,江西20户,福建16户,山东15户,山西13户,湖广11户,四川11户,北直隶10户,陕西5户,河南3户,广西、广东、云南各1户,贵州无。

这样一个排位,与全国进士总体分布规律基本相符。

进士家族有以下几个规律:地域集中,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构成高级官员的主体,对明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进士家族形成的主要原因:重视家庭教育,拥有足够的家族经济实力。

关键词:进士科举家族明代文化唐宋以后,科举制度不断完善,进士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入仕途径。

明代尤其如此,“今之高官要职,非进士不畀”1,而“进士一旦居要地,遂过数十年之财主;迨至九卿,不可言也”2。

在功名富贵的诱惑下,明代士人纷纷走上了科举这条独木桥,为博取一介功名,不惜皓首穷经。

然而进士录取的名额有限,考生无穷,“从生员考试,到成为进士,只有三千分之一的机会”3!一家能出一个进士,就足以光宗耀祖了。

在竞争如此惨烈的大背景下,有些家族却能数人、数代十余人考中进士,甚至数代鼎甲,一门高官,为时人所歆羡,而流芳于史册。

对这些家族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使我们对明代的科举制度、政治格局、地方文化乃至家庭教育等等诸多方面,获得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关于科举家族的研究,正在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吴仁安就长三角地区,深入研究了各家族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因素以及存在状况,但涉及的明代进士家族数量有限4。

曹国庆以铅山费氏为切入点,对江西的科举世家崛起过程及其在地方的作用做了探讨5。

科举制度论文:试析明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论文:试析明代的科举制度

2010年11月刊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129一、明代社会的科举观科举制度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综合产物。

明代君臣的科举策略对明代科举制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研究明代帝王和大臣的科举策略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该朝的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的重要性1、重要性之一"设科取士为致治之本"。

据《明太祖之训》卷一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四年(1371)初开设科举考试时,对中书省大臣说,天下太平之后,"政治之道在于任贤"①,任贤之关键在于取士,而科举考试是取士的途径之一。

永乐二年(1404)初,据《明成祖之训》卷二记载,明成祖朱棣对礼部官员说,"科举是国家取人才第一路",大臣们应十分重视,"不可忽略"。

要求大臣取士时应"惟取朴实"②之士,反对虚浮的文风。

2、重要性之二--"为治莫先于得贤"。

洪武年间开始,明朝大臣们就开始对科举制度的地位进行了讨论,发表了许多有益的言论。

其中侍讲学士方孝孺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他认为开科取士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地位系"为万世计,可谓至矣"。

通过开科取士,选贤任能,"将见仁人君子,为时并出,辅成宽大之化,养育黎民,登于太和,以傅柞于无穷"③。

建文年间,杨荣也对科举制度在政治中的地位作了论述。

他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说,一方面通过科举考试,"天子咨询治道",向考生们询问治国之方法;另一方面经过考试,可以起到"登进贤良,以隆文明之运,逐千万载之太平"④的作用。

因此,国君应重视科举考试。

(二)科举考试的目的1、目的一--"期得真才以备国用"。

关于朝廷开科取士的目的,明代帝王作了明确论述。

洪武初年(1368),朱元璋在《开科举诏》(王伟撰)中规定,从洪武三年(l370)开始,开设科举考试,其目的是:以起怀才抱道之士,"愿得贤能君子而用之"。

明代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文化变革

明代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文化变革

明代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文化变革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社会的大规模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科举制度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改革,对于中国文化的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唐朝,历时一千多年。

在明代,科举制度经历了许多变化。

首先是考试科目的改变。

前期的科举考试主要考察的是经义和策论等内容,而在明朝,这些科目已经不是重点。

它们的地位被“四书”、“五经”等科目所替代。

这些科目都是与儒家思想相关的内容。

因为儒家思想在明代是非常盛行的,所以文化范畴也以儒家观念为中心。

其次,从科举考试的分布情况来看,明代将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部分。

而在乡试中,每个县都会开设一场考试,层层选拔并最终决定哪些人可以参加会试。

这样的分布方式就可以实现地方自主选拔,并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加会试和殿试。

与此同时,明代还加强了名额配额制,规定每个考区的名额必须占到总名额的固定比例。

这样也可以让各个县与地区更加公平地参与到选拔中来。

但同时,科举制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由于科举考试是唯一实现人才选拔的渠道,从而导致了科举应试教育的泛滥。

大量的人们为了参加科举考试而盲目地学习,开销极大。

此外,由于考试的压力很大,许多人借助各种手段想方设法作弊,从而大大破坏了社会道德和公正性原则。

除了科举制度的发展,明代还发生了很多社会文化的变化。

以文化为例,明代文学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其主要表现是文学思想的多元化和话语意识的转变。

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文人小品”的出现。

这类作品以细腻、含蓄和幽默为主要特征,成为了明代文学的一种新颖形式。

此外,在书法、绘画、音乐和戏剧等领域,明代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和特色。

例如,在书法领域,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时代的“八分教”成为了明代书法的基础。

在绘画中,除了宋代的“温故知新”,明代还出现了以“怀古”为主题的画作。

在音乐和戏剧方面,明代流行的音乐有江南笛子和片,而戏剧则以评弹和南戏为主流。

明朝的科举制度与文化传承

明朝的科举制度与文化传承

明朝的科举制度与文化传承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学术传承与社会阶层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更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成为了一个相对完备和稳定的体系,对于后世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科举制度起源于唐朝晚期的贞观之治,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在从封建时代向中央集权和制度正规化的社会向前发展。

过去的“九品中正制”已不再适用,唐玄宗致力于把贤才选拔制度正式化,并确定了举行科举考试的规则和程序。

明朝时期承袭唐制而来,科举制度日渐完备和严格。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由地方官员主持,考生必须有户籍,且年龄在20-30岁之间,学历和经验等条件也有规定。

通过了乡试,就可以参加会试,这个环节由朝廷主持,考生必须在考试中做出优秀的表现,才能晋升到殿试,成为正式的状元、翰林或进士。

科举考试是一个相对公正和公开的选拔机制,不同于世袭或财富影响的选拔方式,为士人提供了进入官场、发挥才干和晋升社会阶层的机会。

科举考试也是一个文化传承的途径,它鼓励人们努力学习,培养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对中国的后世文化和教育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然而,科举考试并非完美无缺,它也有不少问题和弊端。

“文而不武”、“千里挑一”的现象让很多人将精力集中于文化氛围中,忽略了实用技能;同时,“科举及第一贵,功名遂己愿”,导致社会上很多人努力走后门或滋扰关系,希望通过亲戚收购或财力插手考试。

这种不正派的行为在后来的历史上导致了科举制度的衰落和变革。

总的来说,明朝的科举制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化传承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它也暴露了一些不足和缺陷,科举制度的逐渐衰落和终结,也可看做中国历史中大力推进现代文化和教育系统建设的标志。

今天,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探索适合中国现代社会需求的选拔和启蒙教育模式,不断深化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塑造的过程,促进国家社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用数据说话:秀才录取率只有1%

用数据说话:秀才录取率只有1%

用数据说话:秀才录取率只有1%在传统时代,平头百姓要想爬上士绅阶层,并不比骆驼穿过针眼容易。

明清两代士绅占全社会人口的比例,在最多的时候也不过百分之一左右。

平民百姓想要改换门庭,最主要的途径当然就是科举。

然而传统时代科举的录取率极低,最低一级功名秀才(生员)的录取率不过1%左右,至于举人、进士功名,当然更是难上加难。

何炳棣说,以明代1393年为例,“进士只占总人口的0000055.而在清代1844年,则占0000048”。

也就是说,进士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平均不过十万分之五左右。

因此,由布衣而入仕,通常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业,往往需要好几代人进行接力。

宗韵在《阶层与流动:明初农户入仕案例分析》一文中,对明代二十个家族的奋斗史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明初普通农民家庭攀升为官宦之家,平均需要四代到五代人,花13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

在这个漫长的奋斗过程中,通常有两个必须通过的关口。

第一,奋斗的起点往往是这个家族从中农以下变成富农或者地主,也就是经济地位要有一次上升。

第二,有一代人获得秀才这个低级功名,后代才有可能中进士。

为什么要经过这两个关口呢?首先,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才能供孩子读书。

虽然中国科举制度最令人称道之处就是它的公平性,然而这种公平性是受到经济条件的极大制约的。

潘光旦、费孝通分析了清朝从康熙到宣统年间的915 份朱墨卷得出的结论是,科举制看似公平,但是实际上对城镇居民、有产之家庭更为有利。

张仲礼也认为科举制实际上更有利于有财富权势者。

因为供孩子读书、参加考试,特别是乡试以上级别的考试,是要花很多钱的。

参加乡试,需要在省城住店或者租房“而此时房租又颇昂贵,非一般贫寒子弟所堪承受。

而参加会试,更是所费不货。

有些离京城较远的省份,第二年三月的会试,在前一年十二月初就准备上京。

旅途劳顿之苦,旅费之巨,不难想见”。

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河南拔王锡彤由汲县赴北京参加朝考。

河南离北京并不算远,然而往返路费还是花掉了约50两白银;到了北京之后,他经历了到礼部投文、报到、买卷、团拜等必需的程序,又花掉50两左右。

明朝的科举制度与文化发展

明朝的科举制度与文化发展

明朝的科举制度与文化发展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闪耀的王朝,它拥有着极其辉煌的文化,科技,政治和军事发展。

其中,科举制度对于明朝文化的精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是指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入仕,并加以推行和发展的一种制度。

其实这个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但是在明朝时期达到了高峰。

具体来说,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县城或镇上进行的考试,会试是由省级官员主持的考试,殿试则是由皇帝主持的考试。

科举制度在明朝时期的发展令人瞩目。

首先,它使得人才得到了更加公正和公平的选拔。

由于庶民也可以参加,相比其他王朝,明朝的官员更具有社会背景和专业技能,从而维持了清廉良政、公正审判、政府运作顺畅等优秀特质。

其次,科举制度进一步鼓励了民众积极向上发展、深造和改变命运的热情。

通过参加考试,人们可以获得官职、名誉和社会财富的机会,从而在个人和家族层面上实现更好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生活。

科举制度对于明朝文化的发展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考试内容涵盖了儒家经典,因而推动了儒家文化在明朝时期的复兴,形成了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中国封建王朝教育体系,并在后来又产生了许多私塾,尤其在明朝晚期,私塾数量大增。

此外,科举制度也很好地展示了明朝的文化尊重和包容性。

因为考生需要对社会、人生和国家有全面的理解和适应能力,所以不同民族、宗教信仰的人都有机会参加考试并担任官员。

明朝的科举制度对于今天的学术和文化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今,很多国家都秉持着历史上,科举制度的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

它不仅能够选拔出人才,而且还能够转变社会政治文化。

例如,现代中国的高考制度即肇始于科举考试制度。

在现代中国,教育被视为振兴民族的重要手段,高考制度成为了全民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

在教育方面,明朝科举制度也能够为今人启示如何更好的塑造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除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具体意义之外,科举制度的精神财富也深刻的影响着今天的世界。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家庭和家庭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家庭和家庭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家庭和家庭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选拔官员的制度。

自唐代初期开始,绵延了一千多年,直到清朝末年。

科举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官员的选拔方式,也对中国大众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中国的家庭和家庭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科举制度对学习和教育的重视科举制度重视文化学习和教育,这间接地对中国家庭的教育传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科举制度崇尚才学,尊重知识,鼓励学习。

在科举制度的时代中,人民把学习视为一切的基础,认为知识是智慧的源泉,在这种思想下,家庭对学习的重视渐渐深入人心。

例如,家长会给孩子灌输学习的重要性,推动他们参加科举考试,以此提升家族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科举制度对中国家庭的另一个积极影响是强调学习的公平性和平等性。

在科举制度的时代中,学习是实现个体价值和尊严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保障家庭财富和地位的重要手段。

科举制度使本来缺乏学术及财富背景的家庭获得了机会,在家国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为中国家庭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科举制度对文化的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

科举制度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同时让中国的文化有了强大的可持续性。

科举制度强调学习文化、崇尚文化,这种理念由官方文化渗透到家庭,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尤其是儒家思想在科举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陶冶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塑造了中国的文化气质。

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中国的艺术文化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员们在行伍中有统治权,他们发展了各种艺术,例如诗歌、剧本、音乐和绘画等等,这些艺术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既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又有着对创新和推动文化发展的趋势。

三、科举制度对中国家庭的法制科举制度在驱动中国家庭的法制化和减轻家庭之间的冲突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科举制度的时代,社会秩序逐渐形成,至少在家庭之间维系秩序方面,想要拥有品学兼优的子女是每个家庭的目标。

明代的家族文化积累与科举中式率

明代的家族文化积累与科举中式率

明代的家族文化积累与科举中式率
钱茂伟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明代初期承继元朝传统,有"儒户",那是正宗的职业科举家族,享受着特殊的保护政策,在科举考试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家族教育准备充足与否,特别是能否找到擅长的一经,应是形成科举家族的一个直接因素,明代宁波杨氏家族凭借<易>经屡屡中举,再现了东汉以来"一经传家"的神话.科举竞争的高度激烈,也是影响家族中举率的核心因素.晚明以后,杨氏家族科举竞争力明显下降.对那些科举准备不足的小家族来说更是困难,如晚明嘉兴平湖的赵维寰经历了十科会试,均以失败告终.
【总页数】9页(P142-150)
【作者】钱茂伟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历史系,浙江宁波,3152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G529
【相关文献】
1.明代漳州府科举家族的规模及地域、时间分布 [J], 蔡惠茹
2.明代槐塘程氏科举家族研究 [J], 孙芳
3.明代晋宁唐氏家族科举仕宦成就考述 [J], 章辉;殷亚林;朱红华
4.科举、家族与著述:明代南直隶金坛县《尚书》专经研究 [J], 王篤堃
5.引领科举文化研究热潮展示明代文学研究新貌--“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陈卫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科举制度

明清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科举制度

明清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科举制度一、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朝代,这一时期的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对于社会发展和知识传承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分析明清时期的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探讨其作用和影响。

二、明时的文化教育1. 大一统的思想统一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实行思想统一的教育政策。

通过实施国学教育,对经典文化进行整理和宣传,达到思想的一致性。

2. 国子监的重要作用国子监是明代的最高学府,负责培养官员和士人。

国子监设有多个级别的学宫,分别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传授儒家经典和礼仪之道。

3. 科举制度的确立在明代,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的士人可以进入官府任职,这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三、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1. 科举考试的变迁明朝末年,科举考试逐渐腐败丧失公正性,乡绅势力和权贵门第逐渐介入,使得科举考试不再公平,导致人才选拔的偏重与局限。

2. 对外思想的冲击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传来西方科学和新知识。

这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也给科举制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3. 科举制度改革的尝试清朝初年,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改进科举制度,提高考试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然而,这些尝试的效果有限,科举制度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四、文化教育与科举制度的影响1. 社会稳定的维护尽管科举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但它作为社会的主要选拔制度,仍然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同时,文化教育也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和道德伦理的传承。

2. 知识传承与文化繁荣明清时期,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知识得到广泛传承和传播。

大量的经典文化和科学知识通过科举考试的选拔进入社会,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3. 社会阶层的固化科举制度实行封建等级制度,决定了社会的层次和阶层。

这使得社会阶层固化,士人的地位得到提升,但也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平等性。

五、结论明清时期的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代解元考中进士的比例、年龄与空间分布

明代解元考中进士的比例、年龄与空间分布

作者: 郭培贵[1]
作者机构: [1]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出版物刊名: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2-9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明代;解元;解元进士;空间分布;中式年龄
摘要:明代各直、省乡试共应产生解元1278人,大致占明代举人总数的1.25%。

解元考中进士者602名,占确知解元总数的50%,高出明代举人考中进士平均比率26%;各直、省解元中进士率以浙江和南直为最高,达70%以上,而广西仅为21.8%。

各直、省解元和解元进士空间分布的广泛程度与其科举的发达程度呈正比;南、北直隶俱有外省人考中解元和解元进士者,北直分别占其解元和解元进士总数的41%和36.2%。

明代解元考中进士的平均官年为32.24岁,比一般进士的平均官年小0.53岁;而其实际平均中式年龄则应为33.9岁.对改善明代官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活力状况仍然发挥著积极作用.。

明代皇室文化与科举制度的关系分析

明代皇室文化与科举制度的关系分析

明代皇室文化与科举制度的关系分析引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科举制度运行最为兴盛的时期之一。

在明代,皇室文化和科举制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明代皇室文化与科举制度之间的关系。

一、皇室力挺科举制度1.支持推动科举制度发展:明太祖朱棣在建立大明王朝后,积极推崇科举制度,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设立国子监、兴办书院等,为科举制度的顺利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2.重视选拔人才:明代皇帝亲自审阅考试论卷,并亲自主持决定考试成绩和录取名额,显示出对科举制度的高度重视。

这种态度增加了士人们尊重、信任并依赖这一系统的动力。

3.怀柔士人:明代皇帝与士人保持密切联系,经常接见士人并予以赏识。

这种关系使得士人们更加愿意努力学习,争取在科举考试中有好的表现。

二、皇室文化对科举制度的影响1.儒家文化倡导:明代皇室积极推崇儒家思想,将其作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儒家强调礼仪、人伦、孝道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成为了科举制度中重要的标准和评判依据。

2.文人治国理念:明代皇帝也受到了文人治国理念的影响。

他们倡导以文治国,推崇士人才能。

这种理念使得科举制度成为了选拔士人、培养政治精英的重要途径。

3.文学艺术繁荣:明代是中国文学艺术繁荣的时期,在此背景下,考试科目也渐渐扩展到对诗词、文章等文学技巧的评价。

皇室对文学艺术的重视进一步推动了科举制度与文化交流以及社会上知识水平和审美观念的提高。

三、科举制度对皇室文化的影响1.皇室掌控士人阶层:科举制度为皇室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可以通过选拔和任用优秀士人来巩固皇权,并进一步扩大对知识界的影响力。

2.士人与皇帝的互动:科举制度使得皇帝与士人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皇帝通过听取士人的意见和建议,减少政策失误的可能性,并有助于士人们更好地理解皇室文化。

3.皇家学府的培养对象:科举制度为皇家学府选取合适的学生提供了参照标准,使得这些学府能够培养更多具有儒家传统、忠诚于朝廷、维护国家稳定的精英。

【精品】国家、科举与家族以明代宁波杨氏为中心的考察14

【精品】国家、科举与家族以明代宁波杨氏为中心的考察14

国家、科举与家族:以明代宁波杨氏为中心的考察钱茂伟研究缘起明代宁波的科举风气相当浓厚,尤其是鄞县。

陆瑜《县学记》“名儒辈出,甲于他邑”。

1李璜《府学记》“人才英拔,比他郡为甲”2。

在科举中,出现了不少著名的科举家族,如鄞县杨氏。

笔者在复旦做博士后报告《国家、科举与社会》时,曾似设家族与科举一章,后因时间紧迫、材料不足而放弃。

2006年,天一阁出版《天一阁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资料条件大变。

一直想以明代登科录材料为主,补作家族与科举专题。

近得有时间,以明代宁波杨氏为中心,对科举与家族关系,做一深入思考。

3一、明初杨氏:一个富户的败落杨氏本为苏州人,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杨厚为官于鄞县,始定鄞县东乡十八都青山。

到北宋后期三世孙杨仁爽(1040-1107)时,迁居鄞县西南部的光同乡仲夏里(今鄞州区石碶镇栎社),那儿原是杨氏别业。

杨氏“在镜川之阳,小江之阴,麟凤洲之上,谚曰杨家堍。

堍者,方言即洲也。

宗族繁盛,鼎分为三,有东杨宅、西杨宅、中杨宅之称。

……三宅在宋元时,世以高赀,武断乡曲”4。

其长子杨顒(1058-1117)居杨家堍,为东杨;次子杨硕(1061-1127)居樟树下,为西杨。

杨硕一个儿子迁周家桥,即为中杨。

镜川是仲夏里各河的汇集处。

小江,明代称碧川,当年曾是小江湖。

宋元时期,小江湖逐渐消失后,成为河、洲遍布的平原。

五代宋代时期,这个家族就热衷参加科举考试。

据乾隆《镜川杨氏宗谱》卷中《科贡》统计,五代出过一个进士,而到了两宋时期,整个镜川杨氏家族共出了50个进士。

由此可见,这确实是一个与宋政府共命运的大家族。

杨守陈家属西杨宅(今西杨村),也非常重视读书。

其六世祖杨珪,人称再十一公,为宋末元初遗民。

南宋灭亡以后,以世为宋臣,义不仕元,作《咏史诗》,有“耻为肤敏士,宁作殷顽民”之句。

临终前,要求孙子不能出仕,称“我家世仕宋,沐恩厚,不可以背旧主,臣新主。

”5结果,子孙守其遗训,没有人入元版,家谱中确实也没有做官记录,后人称为“镜川之杨,执义不仕”。

临安府明清两代的文举人

临安府明清两代的文举人

临安府明清两代的文举人张佐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以后,江南、中原有数十万汉族军人和百姓被朝廷遣往府治在云南建水的临安府戌边和民屯。

明清两代的临安府幅员辽阔,管辖有建水(因临安府的府治在建水,故建水也称临安)石屏、蒙自、阿迷(今开远市)、宁州(今华宁县)、通海、河西(今通海县河西镇)、嶍峨 (今峨山县)8个州县以及红河以南的许多地方,这些来到临安府的汉人,其文化修养和儒学素质都远远高于当地的土著,加上他们的后代都勤奋好学以及历任地方官特别重视文化教育,因此临安府的文化和儒学都有了长足发展。

临安府的文化和儒学最显著的长足发展标志是:科甲鼎盛,人才辈出。

明代的临安府,有547人考中文举人,57人考中文进士,举人考中进士的中式率为10.42%;清代的临安府,有1358人考中文举人,有105人考中文进士,举人考中进士的中式率为11.05%。

据我统计,明清两代临安府举人和进士的中试人数和中式率仅低于府治在昆明的云南府,而远远高于云南的其他府。

明代云南全省有2755人考中文举人,264人考中文进士,举人考中进士的平均中式率为9.6%,临安府举人考中进士的中式率高于全省的平均中式率。

临安府文举人的人数占全省文举人的人数的19.85%,文进士的人数占全省文进士的人数的21.59%,文举人和文进士的人数都居全省第二。

清代,云南全省有5646人考中文举人,698人考中文进士,举人考中文进士的,平均中式率12.36%,临安府举人考中进士的中式率虽然略低于全省的平均中式率,但临安府之举人的人数竞高达全省文举人的24.05%,临安府文进士的人数也占全省文进士人数的21.49%,这说明清代的临安府比之明代的临安府,人才辈出科甲更鼎盛,位居第二的地位更没有改变。

临安府明清两代207位文进士的姓名在某些书籍中比较容易查阅到,本文不再开列,而明清两代1905位文举人的姓名在某些书籍中却很难完整不漏地查阅到,现将这1905位文举人的姓名具体开列于下,以飨感兴趣的读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明代初期承继元朝传统,有儒户,那是正宗的职业科举家族,享受着特殊的保护政策,在科举考试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家族教育准备充足与否,特别是能否找到擅长的一经,应是形成科举家族的一个直接因素,明代宁波杨氏家族凭借《易》经屡屡中举,再现了东汉以来一经传家的神话。

科举竞争的高度激烈,也是影响家族中举率的核心因素。

晚明以后,杨氏家族科举竞争力明显下降。

对那些科举准备不足的小家族来说更是困难,如晚明嘉兴平湖的赵维寰经历了十科会试,均以失败告终。

关键词:登科录;儒户;一经传家;赵维寰
作者简介:钱茂伟,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历史系教授(浙江宁波 315211)
明代进士登科录提供了明代科举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从科举与宗族及个人关系角度去发掘登科录的史料价值,无疑是值得进一步延伸的课题。

关于清代科举与家族的关系问题,张杰《清代科举家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较早提出了科举家族概念,开创了系统的科举与家族关系研究。

本文拟根据明代进士登科录及相关文集提供的信息,对明代科举与家族的关联度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一、由儒户看明代进士的户籍研究
笔者较早地对明代进士登科录中的户籍资料作了综合分析①,后来又指导研究生对官籍作了专题的研究,也有学者对明代宗籍进士作了专题研究②。

其实,明代进士的户籍研究,尚有深入的空间。

譬如,儒籍,就值得深入研究。

据笔者的统计,明代儒籍进士总数155人③。

从洪武四年至天启二年(1371-1622),均有儒籍进士。

其中,最显眼的是洪武四年科,进士来自儒籍家庭的有65人④,竟超过该届进士总和(120人)的一半,也占有明一代今天尚可考证的儒籍进士总数(155人)的41%⑤,儒籍比例明显高。

由于洪武朝其他科的登科录资料缺乏,所以,无法判断儒籍在其他几科中所占比例。

至少,建文后,儒户后裔在科举竞争中的优势不复存在。

明初何以出现儒籍进士占优的现象?儒籍是什么?儒户是元朝初年在原来金、宋地盘实行的特殊的儒生保护政策,比对宗教户待遇而设。

儒户的确认,须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

至元二十七年(1290)定籍后,东南的儒户数量相对固定,变动不大。

江浙一带的儒户有13000余户。

元中后期,一些新兴的儒生家庭的户籍仍为民、军、匠等籍。

由于儒户是职业读书家族,所以,在科举考试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经过长期的元末战争,社会上读书人越来越少。

明初开科后,没有放弃读书的儒户就抢占了先机,这正是洪武四年科进士中儒户数量超多的因缘所在。

一甲之中有2位儒户,占三分之二。

二甲进士中有11位,占总数17位的百分之七十左右。

三甲之中的儒户,有叶孝友、尹宗伊、岑鹏、李升、梁临、聂铉、郑廷实、赵铸、包莘、危孝先、刘光先、魏云、林器之、赵实中、俞友仁、王诚、康缙、闻伯异、林信孚、林文寿、王夏、刘杰、陈玄、陈章应、彭泰、严植、李初、陈彝、管贞、吴权、叶砥、刘铸、何文信、何德举、林德亨、蔡士实、杨文、胡澄、柳汝舟、喻文龙、丁时敏、董时亮、陈韶、余集、周潼、刘中、薛大昉、钟霆、刘长辅、黄钺、张必泰、赵松,共52人,占100人中的一半多。

由此可见,儒户所占比重之重,说明儒户科举优势相当明显。

合一二三甲儒户进士,浙江20人,江西20人,福建13人,陕西3人(赵铸、王夏、赵松),北平2人(刘杰、薛大昉),广东2人(梁临、陈玄),河南2人(王谊、刘中),山
西2人(刘寅、尹宗伊),广西1人(卢贶),共65人。

在几个儒户进士大省中,浙江分别是绍兴9人(赵友能、王诚、叶砥、杨文、胡澄、柳汝舟、喻文龙、董时亮、钟霆)、台州4人(危孝先、赵实中、闻伯异、余集)、明州3人(岑鹏、包莘、陈韶)、杭州(俞友仁)、温州(陈彝)、严州(周潼)、处州(吴公达)各1人。

江西吉安9人(杨自立、丁辅、杜浚、周子谅、刘光先、康缙、彭泰、李初、刘长辅),南昌4人(黄载、刘铸、吴权、丁时敏)、抚州2人(吴伯宗、黄钺),其余广信、临江、建昌、赣州、饶州5府各1人(叶孝友、聂铉、严植、管贞、吴镛)。

福建集中于福州11人(陈信之、李升、郑廷实、魏云、林器之、林信孚、林文寿、何文信、林德亨、蔡士实、张必泰),泉州2人(陈章应、何德举)。

洪武四年科儒户进士的地理分布的归纳,让我非常感兴趣。

除了刘寅、尹宗伊、王谊、刘中、赵铸、王夏、赵松、刘杰、薛大昉9人是北方人,其余皆为南方人。

这说明,明初儒户主要分布于南方浙江、江西、福建三省。

这一分布,大体可以理解元朝儒籍的分布位置,就是在江南地区。

这三个省正是南宋时期文化最发达的三个省。

其次,在三个省中,浙江以绍兴、台州为主,江西以吉安、南昌为主,福建以福州为主。

儒籍进士分布如此之集中,说明宋元文化集中于几个府,呈点状的发展态势。

其三,浙江以绍兴、台州为盛,为什么会如此?这应该是与南宋首都接壤有关。

绍兴离杭州近,自然文风也特盛。

其实,有明一代,绍兴亦是浙江出进士人才最多的府。

由于时代过早,留下的资料过少,特别是缺乏墓志铭之类传记资料,这65个儒户的家族背景已经难以了解了。

不过,从一甲、二甲13位儒户情况来看,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家族中至少有一位读书人,如状元吴伯宗的曾祖吴可是宋朝的漕贡进士,父亲吴仪是元乡贡进士;探花吴公达曾祖是宋迪功郎,父亲是元乡贡进士;杨自立曾祖是元赠朝列大夫富州尹、轻车都尉弘农郡伯;赵友能曾祖是宋隆与府通判;陈信之曾祖是宋进士、文林郎,父亲是元乡贡进士。

其共同特点是,曾祖是宋朝的读书人,祖父一代皆无功名,三位父亲是元朝乡贡进士。

这种变化,正反映出元朝前期科举中断,中后期恢复的现象。

二、也有一部分儒户,三代均没有入仕,如丁辅、吴镛、黄载、刘寅、杜浚、卢贶、周子谅、王谊8个家族。

这表明,这部分家族,在宋朝尚处于积累之中,元朝因科举的中断,也无法发展,他们是较为弱势的科举竞争家族。

只是到了玄孙一代,借助明初科举竞争率低的机会,才得以崭露头角。

由此,元朝的科第之家构成了联系宋明两代江南精英阶层的桥梁(注:萧启庆:《元朝科举与江南士大夫之延续》,载中国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7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

二、由宁波杨氏家族看明朝一经传家的科举神话
登科录的核心是进士家状,详细记录了进士的三代祖先及兄弟名字及身份。

这样详细的家族资料,近于诗文集中的墓志铭。

登科录提供的详细家庭资料,辅以其他传记资料,可以对进士群体作进一步的研究。

台湾学者于志嘉利用《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序齿录》,对77位军籍进士祖孙五代的社会身份作了比较详细的统计分析,为进士家族研究提供了一个范例(注:参见于志嘉《明代军户的社会地位科举与任官》,《东洋学报》第71卷第3、4号,1990年。

)。

登科录也让我们对明代宁波杨氏及相关的陆氏、李氏家族研究有了新的发现。

启杨氏文献之传的是杨守陈的祖父杨范(1375-1452),一位乡村墪师。

走向家族复兴之路的是其长子杨自惩(1395-1451),但最终只谋得泉州府仓副使一职。

到了孙子杨守陈(1425-1489),终于考中景泰二年(1451)进士,他是起家振族的关键人物。

杨守陈的成功,带动了家族其他成员成为进士。

成化二年(1466),杨守陈堂弟杨守随(1436-1512)中进士。

成化十一年(1475),杨守陈长子杨茂元(1450-1546)中进士。

成化十四年(1478),杨守陈弟弟杨守阯(1435-1519)中进士。

成化二十年(1484),杨守陈堂弟杨守隅中进士。

成化二
十三年(1487),杨守陈次子杨茂仁(1460-1509)中进士。

如此,二代37年间,前后出了6位进士。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官做得大,杨守陈官至礼部尚书,杨守阯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杨守随官至工部尚书,人称一门三尚书。

杨茂元官至刑部右侍郎,杨守隅官至广西布政使,杨茂仁官至四川按察使。

此外有通过恩荫之路入仕者。

据统计,杨氏五世之中,有四开府、三翰林、两台谏、四监司,而守牧以下无论也(注:徐兆昺:《四明谈助》卷19《南城诸迹三上》,宁波出版社2000年版,第626页。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