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PPT课件
合集下载
初中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ppt课件
最新版整理ppt
24
❖十七、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有哪些?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 理描写)
❖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 章的表现力。
❖
最新版整理ppt
25
❖十八、 表现手法及作用(艺术手法)
❖(1)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渲 染气氛、抒发感情。
❖ ⑵伏笔悬念。能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心
❖(九)联想想像 ❖(十)托物言志 ❖(十一)借古讽今 ❖(十二)虚实结合
最新版整理ppt
28
❖
❖ 15、记叙顺序及作用? ❖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
楚
❖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 (3) 插叙(叙事时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
作用:突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品质,反映作品 主题
D: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 作用: 烘托人物的什么心情, 渲染某种气氛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 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最新版整理ppt
23
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所有的侧 面描写都是为正面描写服务的。
❖议论句、抒情句通常与文章的主旨由
密切关系,主旨句通常以抒情句、议
论句形式出现,它们通常位于文章的
开头或结尾,议论句、抒情句的作用
主要从主旨方面答题就行,如表现
(揭示)文章的主旨(突出文章的中
心),抒发某种感情,使文章具有强
大的感染力等。
《记叙文阅读》课件 PPT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 (6)作者得情感……
作用:就是贯穿全文得脉络,把文中 得人物与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 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得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 意原文得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 (有时在括号内)。
记叙文知识要点
1、记叙文得“六要素”与贯穿全文得线 “索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事件脉络
“线索”就是连贯文章始终得脉络,就 是文章得纲。
(1)人物 (2)事件 (3)行踪 (4)文章得标题 (5)反复 出现得词或事物 (6)文中议论抒情得语句 (7)作者得思 想感情(变化)
(8)“我”得所见所闻所感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与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 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 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 音韵与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得性格、思 想、感情与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 到形象生动得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 写事物、讲解道理。
中心意思得归纳得具体方法
③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 分得大意连贯起来,突出详写得内容往往蕴含 着作者想要表达得思想、感情、态度等。
④从时代背景入手,好得文章都具有明显得 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得社会内 容所包含得深刻含义,如《最后一课》,我们 只要了解了法国当时濒临亡国得背景,就可 以了解其中心了。
❖有些题可使用原文中得话或稍加 改造作答。
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件 记叙类文本阅读(散文)(共42张PPT)
的对话描写中,
“我只要两角钱。”我细声但坚定地说。
可以看出母亲勤
“要做什么?”母亲被我这异乎寻常的口气触动,俭持家,严格约
束子女不乱花钱。
终于看了我一眼。
为下文的冲突做
“我要去买金啖。”金啖是三十年前乡下孩子 铺垫。
唯一能吃到的糖,浑圆的、坚硬的糖球上粘了一些
糖粒。一角钱两颗糖。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方法总结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答案】(3分)运用细节描写,抓住母亲额上汗珠在门口灯光的反 射下异常明亮的细节,表现了母亲的辛劳,突出其吃苦耐劳的特 点。(评分标准:写法判断正确,得1分;能概述出描写内容,得 1分;表达效果分析准确,得1分。共3分。)
那情景就立即回到我的脑海,重新显影。
遥响,这一幕, 画面感极强。
另一幕是,有时候家里没有了青菜,母亲会牵 “相拥的深情”母
着我的手,穿过屋前的一片芒花地,到番薯田里去 亲伤口的疼和心里 采番薯叶,有时候到溪畔野地去摘鸟莘菜或芋头的 的悔一起涌上来,
为自己把生活的劳
嫩茎。有一次母亲和我穿过芒花地的时候,我发现 累和心酸发泄在孩
[批注5] 芒花美,母亲更美。 照应标题。
映衬了母亲年轻时 的美丽。
比拟,把芒花比作 母亲头上的白发。
[批注6] 由芒花联想到母亲。 芒花与母亲,过去 与现在,自然交融。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童年时候陪伴母亲看萤火虫飞入芒花的情 景,在时空无常的流变里已不再清晰,只有当 我望见母亲的白发时才想起这些,想起萤火虫 如何从芒花中霍然飞起,想起母亲脸上突然绽
她站起来,看到她腿上的伤势实在不轻,我跪下去
记叙文阅读八大考点及解题技巧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提分技巧
6. 其他:如中心句或点睛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读后给人以启迪)、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却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 涵,表达深刻见解)、引用句(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以及表达的深刻性)等。
答题格式
考点四 理解、赏析重点语句
1. 理解特定语句的含义:①表层含义(句子本身的含义);②深层含义(联系文 章中心、思想感情等分析)。 2. 分析特定语句的表达效果或作用:根据语句特点可从句子本身或结构上的作用、 对文章故事情节或内容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3. 从特定角度(或选择角度)赏析特定段落语句:①点明具体的角度(修辞方法、描写方法 、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②作用(注意结合语句或文段内容分析;切记作用既有句中使 用的修辞方法、描写方法等本身带给句子的表达效果,还有句子对体现、表达文章中心或人 物感情的作用)。
常见题型
考点五 理解、赏析重点词语
1. 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抓住词语的特点,先分析词语本身的含义(表层含 义),再联系词语所在句子分析词语的深层表达含义。
2. 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种:
(1)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
(2)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全段)中的地位以及在照应、过渡、埋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3)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性、恰当性,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上的精确性、严 密性。 (4)情感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喜欢、热爱、赞美或厌恶、贬损、批判等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方面的作用, 如程度深、鲜明、明确等。
、埋伏笔等。
答题格式
考点三 分析重点段落作用
答题格式
考点四 理解、赏析重点语句
1. 理解特定语句的含义:①表层含义(句子本身的含义);②深层含义(联系文 章中心、思想感情等分析)。 2. 分析特定语句的表达效果或作用:根据语句特点可从句子本身或结构上的作用、 对文章故事情节或内容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3. 从特定角度(或选择角度)赏析特定段落语句:①点明具体的角度(修辞方法、描写方法 、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②作用(注意结合语句或文段内容分析;切记作用既有句中使 用的修辞方法、描写方法等本身带给句子的表达效果,还有句子对体现、表达文章中心或人 物感情的作用)。
常见题型
考点五 理解、赏析重点词语
1. 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抓住词语的特点,先分析词语本身的含义(表层含 义),再联系词语所在句子分析词语的深层表达含义。
2. 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种:
(1)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
(2)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全段)中的地位以及在照应、过渡、埋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3)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性、恰当性,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上的精确性、严 密性。 (4)情感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喜欢、热爱、赞美或厌恶、贬损、批判等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方面的作用, 如程度深、鲜明、明确等。
、埋伏笔等。
答题格式
考点三 分析重点段落作用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共20张PPT)
分析记叙顺序及作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 插叙:
• ①交代…(家境、生活环境、故事内容、缘由);丰富或补 充…内容,使情节波澜起伏;
• ② 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 ③刻画了人物…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 倒叙: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引出下文,或首尾呼应。
②强调了…主要内容,表达了…情感,突出中心。
• 补叙:叙事结束时,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叫补叙。
•
补充交代…内容,使故事情节完整。
•
人称的作用:
• 第一人称:“我” • ①便于自我抒情,感情真挚; • ②真切自然,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 • ③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 第二人称:“你” • 增加亲切感,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 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 • 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 第三人称:“他” • 显得比较客观公正,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不
起特征是细微之处见精神。 • 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
的性格特征; • 心理描写:用来揭示人物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
人物描写及作用(动、语、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神、心)(主角)
• 1.指出人物描写方法:仔细分析有几种 • 2.分析作用:人物怎样的心情,心理,表现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感情。 • 3.考虑与上下文的关系:如对比,铺垫
启示; • 3.谈谈我们在实际中应该怎样做。
• 问: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 答:通过记叙记……事件,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观点、看法。 • 思路:看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一般一类人物表现一类主题,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PPT优秀课件
做题技巧: 1 结合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末尾句,抒情议论句) 含义,写出作者借助文章要表达的感情、观点, 所赞扬或所抨击的内容。 2 从文章所记叙的主要事件中,再结合自己的生 活体验,寻找文章的中心观点 3 写主旨一定要结合文章,语句要通顺、连贯、 完整。
(九)理解关键语句策略:
1 锁定关键词,分析修饰语。对它们解释 之后,再对整个句子进行分析。 2 理解修辞格,透视其深意,若用比喻句, 还原其本体。 3 如果句子中有两个主要人物或一个人物有 两种行为,要逐一解释分析 4 结合上下文,多问为什么。
写作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选材剪裁(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 是否得当) 行文结构(开头结尾、首尾呼应、前后呼应、 烘托铺垫、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等) 写作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 对比、欲扬先抑、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修辞的作用
染力。 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结构统一,互相映 衬,互为补充。 夸张 突出特征,极力表现。给读者以鲜明而强 烈的印象。
反问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反复 强调语气、强调内容,强烈抒情,富有感
(七)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 描写、说明
表达方式
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睫毛上滑落下来, 缓缓流过一段,就在鼻翼两边挂住。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是必须 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 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 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我 要求休学一年。 我企望自己的泪泉,如女教师那饱含晶莹泪珠 的泪泉,那是滋养生命的泉源,也是滋养民族 精神的泉源哦。
记叙文阅读
明确考点: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PPT课件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修辞手法的作用
解题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插叙: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记叙顺序作用:
01
法则:
02
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中找。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模仿创新
开放性试题应注意:
谈看法、读启示、读体验、谈做法等
学会阅读文章和掌握审题技巧
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 一是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明白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 二是要审清题干,明确方向。别是要明确题目所问的范围、角度、要求。 三是要整合要求,明悟情感 理清思路:线索,结构 (注意标志性语句、段落 ) 揣摩字句:写法探究。
解题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小提示
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幻灯片PPT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 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描写的感官角度: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生动形象,使人身
临描其写境角度: 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 衬托、突出……的特点
景物描写方法:动静结合 以动写静,生动形象,较好地写出了……的
特点
社会环境 描写指对
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 人情、社会背景、
……
开放性试题应注意:
①材料立意与自己的体验结合 ②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与联系。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 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安康的情感。 ③“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 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
答题格式:我认为……比方……
学会阅读文章和掌握审题技巧 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 〔寻找线索的方法〕
▪ ①文章的标题 ▪ 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 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常见的表达顺序
▪ 1.表达类型: ▪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开展和结局的顺序写。 ▪ 如:?散步??丑小鸭?,?秋天的思念? ▪ 倒叙:将事情的结局或某个重要片段提到前面表达,然后再
历史背景的描写。
作用
能提醒人物思想产生和导先找出描写的句子, 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 代背景综合考虑。
自然环境 描写指对日、
月、星辰、天气、自然 风光等的描写。
作用
1、能衬托气氛 2、表现人物的心情 3、表现人物的品质
4、突出人物身份地位
5、推动情节的开展起 衬 托中心意思的作用。
十二、合理想象人物的表现, 补充一段文字。
首先要符合上下文情节,符合人物 性格的开展,然后根据特定的情境确立描 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联系 学生自身,读感受。仔细阅读文章,把握 文章中心,从文中生发出来。
记叙文答题技巧(8张PPT)
三、记叙文开头段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环境等) 渲染气氛,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烘托人物心情, 表现人物性格。 (2)总领下文,引出某个人物的出场 (3)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4)埋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 (5)照应题目,开篇点题。 (6)开门见山,点明主题。 (7)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四、记叙文结尾段的作用: 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回答: 1、结构上: ①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 谨。 ②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2、内容上: ①画龙点晴,点明中心。 ②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③总结全文,评议文中人物。 ④巧妙地揭示事情真相。 ⑤发人深思,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
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 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与上文或下文情节相照 应(或“为下文故事情节做铺垫”) 4、暗示社会环境。 5、深化文章主旨,寄托了作者…如果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先指出,再答其作用:标 题新颖(或引人深思、意味深长、设置悬念),激发读者 的阅读兴趣。 ②贯穿全文的线索。 ③揭示特定环境或特定时间。 ④揭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内容。 ⑤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⑥一语双关,表面写……,暗写……
五、记叙文过渡段的作用:
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的……, 引起下文的……。
②使文章思路清晰、文脉贯通,结构严谨, 衔接自然。
六、插叙的作用:
(1) 内容上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 补充、说明,使内容更充实。
(2) 结构上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 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
(3) 突出人物形象,从而突出主题,升华主 题
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ppt课件
修辞方法及作用 事物的xx特点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 事物的 特点。 )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 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 )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 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 特点。 事物的xx特点 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 事物的 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 )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 印象。 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 )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 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 )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调语气, 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 )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合相关语句分析。 合相关语句分析。
品味题目可以从—— 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 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 内容上 主题上 线索 设置悬念上 味。 示例:( 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 :(1) 示例:( )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 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 实指…, 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 实指 ,突出 主题,耐人寻味。 主题,耐人寻味。 (2)结合修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 )结合修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 , 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9.了解人称的作用。 .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 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记叙文阅读技巧与答题策略ppt课件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①抓文段的中心句。 ②用概括法。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 来概括。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相同的段落概括出联合 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10、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 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 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 复体会。
题目含义及作用
1.题目的含义: 记叙文的题目往往一语双关,富含哲理,常见 答题方法: ⑴结合全文内容理解题目的含义,对题目中的 关键词需要分别加以阐述。 ⑵结合全文理解题目的含义,需要由表及里加 以理解,深层含义多为文章中心。 2.题目的作用: ⑴题目新颖别致,有意蕴,吸引读者。(多用 好处) ⑵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⑶体现(表达、寄托)。。。。。。的感情。
5、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 会:(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 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 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 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 身经历。 7、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 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13、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 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 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 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 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 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 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14、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 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 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 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ppt
文章中间(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注意: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
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03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04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05
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06
6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作者为什么以这个作为标题?
01
题目的含义
02
题型
从修辞手法的运用的角度赏析,突出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效果。
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重点分析句子中的某个使用精妙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质朴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02
短语(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记叙文答题技巧++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01
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题目含义表面意:内容要素概括(文章中哪些内容 与题目相关,把它概括下来即可)深层意:主题要素 概括(人物形象、作者思想感情、文章揭示的道理)
2.作用: 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D、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谈谈你读完文章后的启发?
这属于开放式题目,回答问题时,需要联系文章的 内容,结合文章的主旨,最好能有具体实例说明,表 述合理通顺即可。
十一、表达方式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 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七、记叙顺序
• 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1)顺叙及其作用 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写。 【作用】1、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2、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及其作用 倒叙——先写结果或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突出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从 头来记叙。 【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避免叙事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及其作用 插叙——在叙述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原来的记叙,插入 一段与原文相关的内容,插入结束后,再接着原线叙述。 【作用】1、结合本段内容回答,交代……内容。 2、联系上文回答,揭示……原因。 3、联系下文回答,推动……情节往下发展。 4、联系全文回答,对情节起补充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富, 使情节更曲折,使中心更突出,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题目含义表面意:内容要素概括(文章中哪些内容 与题目相关,把它概括下来即可)深层意:主题要素 概括(人物形象、作者思想感情、文章揭示的道理)
2.作用: 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D、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谈谈你读完文章后的启发?
这属于开放式题目,回答问题时,需要联系文章的 内容,结合文章的主旨,最好能有具体实例说明,表 述合理通顺即可。
十一、表达方式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 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七、记叙顺序
• 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1)顺叙及其作用 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写。 【作用】1、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2、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及其作用 倒叙——先写结果或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突出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从 头来记叙。 【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避免叙事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及其作用 插叙——在叙述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原来的记叙,插入 一段与原文相关的内容,插入结束后,再接着原线叙述。 【作用】1、结合本段内容回答,交代……内容。 2、联系上文回答,揭示……原因。 3、联系下文回答,推动……情节往下发展。 4、联系全文回答,对情节起补充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富, 使情节更曲折,使中心更突出,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记叙文阅读知识及技巧精品PPT课件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 (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 主题。
某句话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散文); 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 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 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 ××性格或者××品质。
5.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 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 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 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经过 结果
1.叙述 2.描写 3.说明 4.议(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 4.人物描写 ①肖像(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 姿态等)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 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表达方法: 1.句子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
比、夸张等); 2.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先抑后扬、寓情于景、
以小见大等); 3.叙事方式(顺叙、插叙、倒叙、补叙); 4.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引用)
某句话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散文); 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 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 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 ××性格或者××品质。
5.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 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 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 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经过 结果
1.叙述 2.描写 3.说明 4.议(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 4.人物描写 ①肖像(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 姿态等)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 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表达方法: 1.句子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
比、夸张等); 2.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先抑后扬、寓情于景、
以小见大等); 3.叙事方式(顺叙、插叙、倒叙、补叙); 4.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引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作用: 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
结构严谨。 B、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D、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
性和趣味性。
.
题型
一、作者为什么以这个作为标题? 二、题目的含义
.
句子赏析
1、从修辞手法的运用的角度赏析,突出使 用修辞手法的作用,效果。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重点分析句子中的 某个使用精妙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从思想内容情感上赏析,突出句子所蕴 含的深刻的教育意义、哲理。
.
答题
1、确认所用修辞方法,答题时将其点明 2、明确答题方向,也就是明确每种修辞方法的作
用/表达效果 3、结合语句或文章内容分析 举例: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
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 还化作一道道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倒更远 的地方。 答: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玉米在土 地滋养下,愉快的、茁壮的生长的动人情景,同 时也流露出作者看到大片土地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的由衷喜种的土地, 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 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 的土地。
答:突出眼前这片土地的古老沧桑,历史悠久和 对人类贡献的绵远持久,同时也含蓄的表达了对 世代养育人类的“这片热土”的热爱之情。
例: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 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 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答:用“啃”和“啧啧”写出了他吃相的不雅, 用词准确而生动。“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他的脸面油腻的特点,全句 生动的表达了“我”对他的厌恶之情。
.
4、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 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 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 “……”、“……|”几件事,组成一种“冰 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 络清晰,主旨鲜明。
.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 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突出强 调,主要有排比、反复、对偶;表达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增 强语气,主要有设问和反问。
具体来说,比喻用于描写事物时,可使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 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文 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 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 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 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
3、 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
抒情散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 抑、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 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 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描写方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 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
记叙文阅读方法
1、找中心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 抒情句,把握文章主旨。
拟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可爱可亲。 夸张表达某种鲜明的感情态度,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排比加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的表达。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对偶使句子结构整齐,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设问句有疑而问,自问自答,吸引读者,引发思考,制造悬念,
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 反问句无疑而问,加强语气,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即突出强调
.
5、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老王》 (2)核心事物 :《 风筝》 (3) 核心事件 :《一件小事》 (4) 核心地点: 《芦花荡》 (4)作者情感: 《难忘2008》
.
6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含义:一语双关:表面指什么,实际指什 么,或者象征什么。(联系文章中心回答)
.
叙事类作品常识:
1、文章体裁 : 小说、散文(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 (2) 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小小说。
.
6、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记叙文阅读 答题技巧及套路
.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 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 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 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 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 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 要再读全文。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 抒情、描写、说明。
8、修辞手法:
1) 比喻 (2) 拟人 (3) 夸张 (4) 排比 (5) 对偶 (6) 反复
7) 设问 (8) 反问 (9)引用 (10)反语 (11)对比
.
文章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 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使用的突出的方式, 通常是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要注意 不同文体的作品: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
分;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 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 间变化分析。
结构严谨。 B、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D、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
性和趣味性。
.
题型
一、作者为什么以这个作为标题? 二、题目的含义
.
句子赏析
1、从修辞手法的运用的角度赏析,突出使 用修辞手法的作用,效果。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重点分析句子中的 某个使用精妙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从思想内容情感上赏析,突出句子所蕴 含的深刻的教育意义、哲理。
.
答题
1、确认所用修辞方法,答题时将其点明 2、明确答题方向,也就是明确每种修辞方法的作
用/表达效果 3、结合语句或文章内容分析 举例: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
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 还化作一道道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倒更远 的地方。 答: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玉米在土 地滋养下,愉快的、茁壮的生长的动人情景,同 时也流露出作者看到大片土地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的由衷喜种的土地, 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 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 的土地。
答:突出眼前这片土地的古老沧桑,历史悠久和 对人类贡献的绵远持久,同时也含蓄的表达了对 世代养育人类的“这片热土”的热爱之情。
例: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 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 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答:用“啃”和“啧啧”写出了他吃相的不雅, 用词准确而生动。“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他的脸面油腻的特点,全句 生动的表达了“我”对他的厌恶之情。
.
4、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 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 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 “……”、“……|”几件事,组成一种“冰 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 络清晰,主旨鲜明。
.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 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突出强 调,主要有排比、反复、对偶;表达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增 强语气,主要有设问和反问。
具体来说,比喻用于描写事物时,可使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 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文 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 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 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 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
3、 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
抒情散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 抑、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 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 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描写方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 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
记叙文阅读方法
1、找中心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 抒情句,把握文章主旨。
拟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可爱可亲。 夸张表达某种鲜明的感情态度,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排比加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的表达。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对偶使句子结构整齐,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设问句有疑而问,自问自答,吸引读者,引发思考,制造悬念,
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 反问句无疑而问,加强语气,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即突出强调
.
5、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老王》 (2)核心事物 :《 风筝》 (3) 核心事件 :《一件小事》 (4) 核心地点: 《芦花荡》 (4)作者情感: 《难忘2008》
.
6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含义:一语双关:表面指什么,实际指什 么,或者象征什么。(联系文章中心回答)
.
叙事类作品常识:
1、文章体裁 : 小说、散文(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 (2) 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小小说。
.
6、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记叙文阅读 答题技巧及套路
.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 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 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 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 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 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 要再读全文。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 抒情、描写、说明。
8、修辞手法:
1) 比喻 (2) 拟人 (3) 夸张 (4) 排比 (5) 对偶 (6) 反复
7) 设问 (8) 反问 (9)引用 (10)反语 (11)对比
.
文章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 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使用的突出的方式, 通常是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要注意 不同文体的作品: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
分;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 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 间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