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课《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含答案)
渚( )
萧萧( )下
繁霜鬓( )
潦( )倒
浊( )酒杯
萧( )森
孤舟一系( ) 砧( )
壑( ) 朔漠( )
青冢( )
省( )
载( )
探究案
1. 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
2. 《咏怀古迹》(其三)一诗“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3.《登高》诗中的“艰难”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第五课《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
目标导学
1.了解近体诗的相关常识和杜甫的身世经历; 2.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作者作品
一、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1.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受
咏怀古迹(其三) 诗题《咏怀古迹》,显然杜甫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 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 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 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 故乡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2020高考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居家学习网课导学案附答案文言知识归纳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不含课后作业)【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及通过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3.掌握诗中的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
4.背诵默写三首诗。
【文学常识】1.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诗有古体、近体之分。
唐人把当时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
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唐代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2.作者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10年。
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3.学前了解。
《秋兴八首》【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九年级下语文导学案杜甫诗三首及答案
九年级下语文导学案杜甫诗三首及答案九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杜甫诗三首》复习执笔:审核:学案编号:使用人:一、《望岳》中考题集锦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3.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4、"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6、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整体形象___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诗人的感受_ 。
7、本诗的主旨是什么?诗人早年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大抱负8、首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齐鲁青未了”既写出了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又写出了泰山的秀美。
二、《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忧围伤时、念家悲己(意思对即可,2分)5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2分)示例一:“破”字用得好。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25 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预习。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望岳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
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春望1、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
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去投奔,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第二年(757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此时,因为战乱,昔日繁华的都城,却已被叛军抢掠一空,践踏得破败不堪,满目荒凉。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教案
《杜甫诗三首》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难点】1、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2、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
【复习导航】一、基础积累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2、背诵诗歌。
3、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
4、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5)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戍()(7)如闻泣幽咽咽()(8)老妪力虽衰妪()5、解释下面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二、问题探究1、阅读赏析《望岳》与《春望》。
(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首联写远望之景颔联写近望之势颈联写细望之景尾联抒极望之情(3)两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各是哪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晨读在线】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1分)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5分)【答案】(1)D(2)D (3)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
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
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
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教你一招】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即要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了解诗歌的特殊性: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5岁前读书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自主学习】1、意象:玉露、枫树、巫山、巫峡。
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索中见到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
作用: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2、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
“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3、雄伟壮丽的图景。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作用: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4、借事抒情——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
5、风、天、猿、渚、沙、鸟。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心与心寒。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使人感到孤独痛苦。
6、描写了凄楚苍凉而又雄浑开阔刚健的意境。
“落木萧萧”有生命短暂、壮志未酬之感,“不尽长江”使人感到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杜甫诗三首》训练案答案【夯实基础】1.A 2.C 3.C 4.C 5.D “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不当,应为“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了江边” 6.B 全诗的主题是对王昭君的命运表示同情的同时谴责统治阶级的,因此不可能有歌颂之意。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导学案及答案【学习⽬标】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感受诗⼈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3、背诵这三⾸诗,体会其风格。
【重点难点】重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难点:鉴赏咏史诗的⼀般⽅法。
【使⽤说明与学法指导】3课时;诵读法、讨论法、⽐较法。
【教你⼀招】怎样读懂⼀⾸诗?⾸先必须要知⼈论世。
所谓的知⼈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平,了解作品⽣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最简练的语⾔来表达内⼼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说“⼀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学习】⼀、作者介绍(把你搜集到的关于杜甫的信息写在下⾯空⽩处,课上交流,并做好如下填空。
)杜甫,我国⽂学史上伟⼤的诗⼈。
其作品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
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特有的“”的风格。
后⼈专称其为“”。
(现实主义,诗史,沉郁顿挫,诗圣)杜甫(712——770),字⼦美,⽣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杜审⾔的孙⼦。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称少陵野⽼,世称杜少陵。
三⼗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门,困顿了⼗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年(七五九),他弃官西⾏,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部员外郎,故⼜有杜⼯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年,出峡。
漂泊鄂、湘⼀带,贫病⽽卒。
杜甫⽣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暗、⼈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忧国忧民,⼈格⾼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熟读诗歌并给下⾯的⿊体字注⾳:万壑()渚清()千载()王嫱()青冢()朔漠()省识()环珮()暮砧()群⼭万壑()潦倒()霜鬓()【合作探究】《秋兴⼋⾸》(其⼀)1、这⾸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各都表达了诗⼈怎样的情怀?⾸联写秋风,写枫叶凋零、秋⽓肃杀,寄寓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完整word版)《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咏怀古迹》(其三)(背景介绍):《咏怀古迹》是作者于唐代大历元年(77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系国家之感。
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1、“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2、《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补充: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第二课时《登高》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生版)(最新整理)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学习目标】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课前预习】一、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世称。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传世。
二、文体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
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
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
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晨读在线】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1分)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5分)【答案】(1)D(2)D (3)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
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
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
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教你一招】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即要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了解诗歌的特殊性: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5岁前读书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1、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个意象,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烘托出悲凉飞鸟,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寻找失散的鸟群诗人借六种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气氛,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
2、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很宏大的气势逼显出个人的渺小。
3、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离乡万里之悲,身处暮年之悲,客居异乡之悲,体弱多病之悲,常年漂泊之悲,肃杀秋景之悲,孤苦无依之悲,高迥凄凉之悲。
1.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
2.思念故乡。
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 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五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
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
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
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
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
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
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
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自主学习】诗歌学习方法指导: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1、(1)播放三首诗的配乐朗诵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可设置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小到一个词的词义,大到这首诗的整体内容。
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诗意。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合作探究】1、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
《望岳》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2、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
《春望》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品味《春望》。
(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
)4、《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5、《石壕吏》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精读精练】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岱宗夫如何()(2)齐鲁青未了()(3)造化钟神秀()(4)会当凌绝顶()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4.《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5.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南岳()和西岳()(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____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7.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8.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10.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一)《新安吏》(节选)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注:新安:地名。
今河南省新安县。
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
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伶俜:形容孤独。
俜:pīng。
1.解释词义:①更:②次:2.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3.“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登岳阳楼》,感受诗人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湖水,产生万千感慨。
诗中饱含着诗人对穷途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
诗人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由小天地转入大天地,由个人的悲伤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情,并以“凭轩涕泗流”之情态与开篇“今上岳阳楼”所见的壮阔气魄构成照应之势,表现了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拓展提升】结合对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理解,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后记】参考答案合作探究1、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2、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3、(1)关于表现手法。
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2)关于一字传神。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3)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4)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5)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4、老妪、石壕吏。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5、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精读精练:1.(1)泰山(2)不尽(3)指天地、大自然(4)登、乘2.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岳雄心和气概4.远近朝暮望登5.泰山衡山华山泰山6.老翁逾墙走存者且偷生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7.a 8.三男邺城戌二男新战死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9.……新战死‖……无完裙。
‖……第一层:三男全被征。
第二层:家中情况。
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10.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主题阅读:(一)1.(1)岂(2)挨次2.不行。
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
3.客即杜甫4.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