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文化与佛教文化

合集下载

浅议竹文化与因材施教

浅议竹文化与因材施教

浅议竹文化与因材施教竹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

竹子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植物,能够在各种环境下生长,具有极高的耐性和适应能力,因此在中国古代就被人们所喜爱。

竹子的素雅、清雅、洁净的特点与中国文化传统中所强调的淳朴、节制、勤俭、雅致等形成了契合,因此竹子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标志之一。

竹文化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融入了文艺、建筑、器具等方面,更成为了文化礼仪和思想意义的表达。

在中国古代,竹文化就以诗词、书画、文房四宝、园林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竹文化同样与教育密不可分,这不仅表现在竹子本身所携带的含义上,更表现在因材施教上。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据史书记载,“教学相长”,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里,探究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竹文化中,人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

以竹子为例,竹子在中国的南北方环境、不同的气候中,其生长速度、形状、特点都会有所不同,同样,在文化传承和教育领域,对于不同人群,懂得因材施教,也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在教育中,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

尤其是对于那些特别有天赋、非常聪明的孩子,我们更要“因材施教”,让他们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此外,在教育中,人们更应该发掘不同人才的多样性,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性。

在竹文化中,同样体现了这种思想,根据竹子在不同环境下生长的特点,人们也能看到这种多样性。

总而言之,竹文化的价值在于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在于对于人们在生活和教育中的启示。

在教育中,我们可以借此思考如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发挥他们的潜力,做到教育“教学相长”的最佳体现。

趣谈竹子的文化意蕴

趣谈竹子的文化意蕴

趣谈竹子的文化意蕴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种植物。

它生长在山野、溪边、庭院等地,被人们视为高雅、纯洁的象征。

竹子的文化意蕴很丰富,包括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多个方面。

竹子在儒家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弘扬中庸之道,而竹子正是具有中庸之性的植物。

与其他大树相比,竹子不偏不倚地生长,既不太高也不太矮,不太粗也不太细,它伸展自如地独立生长,体现了中庸之道的精神。

儒家追求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而竹子深深地扎根于泥土中,坚强而卓越,象征着崇高的品格和人生理想。

儒家学者也常以竹子自比,鼓励人们坚持正义、追求真理。

竹子在道家文化中展现了自然的神秘和无拘无束的境界。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与自然的融合与达到自然的境界。

竹子高大笔直、挺拔傲立于山野之中,不受风吹雨打而屹立不倒,传达了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境界。

竹子的中空与孔隙,更是象征了道家追求无为而治的理念,以虚心态度对待人事物,才能与生活达到和谐一致。

竹子在佛教文化中象征着菩提心和智慧。

佛教注重人类的觉悟和解脱,而竹子是一个很好的象征。

竹子生长迅速,每年都会长出新的竹笋,象征着修行人的日益精进和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

竹子的节节可用,无论是竹笋、竹叶还是竹茎,都能为人们提供食物、建筑材料、文房四宝等各种用途。

这象征了菩萨度化众生的无私行为,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他人。

竹子的镗空结构,寓意了修行人要具备空灵的心灵,以获得智慧和觉醒。

竹子还富有浓郁的禅意和雅致之美。

禅宗强调冥想和心的宁静,而竹子就像一个禅宗修行者一样,不以外物扰乱内心的平静。

竹子秀美而朴素的外表,不张扬,只在无意中散发着诗意和禅理。

竹子还是中国传统文人墨客钟爱的题材,他们通过描绘竹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

竹子的色调、形态和纹理都成为了古代画家的写生素材,表达了中国文化崇尚自然的审美观。

竹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物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它蕴含了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无拘无束和佛教的禅意和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之“根”——竹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之“根”——竹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之“根”——竹文化习主席曾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民族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创造力,取得了一项项瞩目的成就,从绿皮火车到磁悬浮列铁;从泸嘉高速到港珠澳大桥;从老式天线到5G网络。

在这些伟大成就的背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的支撑。

中华文化像一棵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的大树,枝叶繁茂,耸入云霄。

并一直默默汲取着营养不断生长着。

其中,竹文化就像是树的一个大的枝丫。

竹文化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距今6000年左右就有了确切的记载。

竹与中国劳动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竹子的利用涉及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

在古代,竹不仅可以拿来充当建筑材料,还可以制伞和斗笠,其中竹筷作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的物品,一直沿用至今。

竹笋在中国的美食文化中,还占有一席之地。

在农业方面,竹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制造了竹制的提水工具来灌溉作物。

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力。

竹与生活的关系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对竹子有感而发,创作了数以千计的诗歌书画。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数次提到了竹。

古人对竹也甚是喜爱,苏东坡还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扬州八怪”郑板桥生平最爱画竹,他赞美竹道“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在中国古典风格园林中,也时常出现竹的身影,竹景观就是江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

竹,与松和梅被称为岁寒三友,与兰竹菊被誉为四大君子。

它虽然没有牡丹富贵,比不上松柏伟岸,但它中通外直,宁折不屈且朴实无华。

竹,在精神和物质方面丰富着我们的文化内涵。

它在被利用的同时传递着它优秀的品质。

正因如此,中国人有着别人没有的无限的创造力,有着非同寻常的惊人的毅力,有着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品质。

这些内涵是祖先在竹中所领悟并传承下来的,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

中国传统竹之文化竹文化

中国传统竹之文化竹文化

或宫室落成时的颂词,也比喻家族兴盛。《诗经·小雅·斯干》:“如
竹苞矣,如松茂矣”。明·范世彦《磨忠记》:“祝寿享,愿竹苞松茂, 日月悠长。
青梅竹马 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 比喻男女儿童在一起玩耍,天真无邪的感情。唐· 李白《长干行》诗:“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茂林修竹 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 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势如破竹 形势如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下面就随着刀刃分开了。形容节 节胜利,毫无阻挡。也形容不可阻挡的气势。《晋书· 杜预传》:“兵威已振,譬如 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九回:关胜等众,乘 势长驱,势如破竹,又克大谷县。 竹林七贤 魏晋年间七个文人名士的总称。《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 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称七 贤。 松竹梅——岁寒三友 松竹越冬而不凋,梅耐寒而开花,谓岁寒三友。明程敏政有 《寒岁三友图赋》。 罄竹难书 罄:用尽。竹:古代用竹制成竹筒,用以写字。书:动词,写。用尽 所有的竹子也难于写完。原喻罪行极多,写也写不完。也指事实很多,难以写尽。 《旧唐书· 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4
· 竹鞭 zhúbiān (1) [bamboo root]∶竹子的根茎 (2) [whip made of bamboo]∶手柄部分为竹子的鞭子 · 竹笛 zhúdí [bamboo pipe] 竹制的笛子
5
· 竹筏 zhúfá 用粗竹子结扎成的筏子。也叫“竹筏子” 竹筏· 竹行 · 竹简 zhújiǎn 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 · 竹篮打水一场空 zhúlán dǎ shuǐ yī chǎng kōng “竹篮打水“又作“竹篮打水一场空” 咳,这一 6 业,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梁斌《红旗谱》

中国竹文化

中国竹文化

竹子可以保护濒危动物
日 无 此 君 也 苏 东 坡
履 者 竹 鞋 * 真 可 谓 不 可 一
衣 者 竹 皮 * 书 者 竹 简 *
载 者 竹 筏 * 吹 者 竹 薪 *
食 者 竹 笋 * 庇 者 竹 瓦 *
竹笋的营养与保健功能
竹笋,古称‚竹萌‛、‚竹胎‛。分冬笋、春笋、鞭笋三 类。 冬笋为毛竹冬季生于地下的嫩茎,色洁白,质细嫩,味清 新;
竹子植物营养特性
竹与文字
竹子与中国历史、神话 竹子相关典故、成语 竹子与名人、诗、画 竹子YISHU
竹与诗歌
竹与典故
竹与名人
竹子与精神文化 竹文化旅游
竹文化旅游
早熟禾科(Poaceae)竹亚科(Bambusoideae)
高大乔木状禾草类植物的通称。植物学文献中 记载有75属以上,1,000多种,但其中许多是
有竹诗画记载。
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有‚余处幽篁 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的诗句,幽篁,即竹林也。
春秋战国时期利用杠杆提水的竹制工具‚桔‛以及用竹筒 提水灌溉的‚高转筒车‛。 在武器发展史上有原始的竹弓射箭、春秋时期的抛石机, 宋代的火药箭和竹管火枪等都是竹制武器。
竹还是吉祥之物。竹字,是图画文字,竹字是由两个象形
我们平常看见过许多植物的花,如菊花、牡丹花、桂 花、月季花、玫瑰花等。看见这些花都已习以为常。可是, 有些人一见到竹子开花便十分惊慌,说竹子开花是荒年之 兆,还有些人给竹子开花这一自然现象蒙上了一层迷信色 彩。
文竹开花
山竹花
竹子与中国历史、神话
公元前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文化中出现竹的实物图; 公元前6000年仰韶文化遗址陶器上出现竹字符; 商代竹子用作‚竹简‛(另外木简),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 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

竹文化与竹在佛寺景观中的情感效应

竹文化与竹在佛寺景观中的情感效应

竹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东方文化的象征,为世界所熟知。

中国最早在旧石器时期(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1]就有用竹的习惯,距今不少于19.5万年,且竹在佛寺景观中的运用和意境营造古来有之,只有通过对传统和现有竹文化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在佛教景观中创新对竹的运用。

1 植物与景观意境的营造不同的景观场景会对人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产生不同的情感效应,这便有了园林设计中对意境的追求,佛经曰“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玄即真”,说的正是景观中的意境。

而植物因其特有的拟人化文化内涵,常被用作在特定主题提升和展现不同的园林意境,起到情感共鸣的作用[2]。

杜甫的《游修觉寺》“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

诗应有摘要在具有不同特征的空间地域中的活动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情感效应。

竹因其特有的文化共鸣,常被人以拟人化的方式使用于园林景观营造中,以起到情感共鸣的效果。

本文简要介绍竹与中国人文化及中国佛教中的情感共鸣,并列举竹在不同佛寺景观中运用所产生的情感效应和空间意境,为竹在佛寺景观中的运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竹;文化;佛寺景观;情感效应;意境AbstractActivities in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ce bring different emotional effect. Because of the unique cultural resonance, bamboo usually is used in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the form of anthropomorphic, to have the effect of emotional resonance. The paper gives a brief introduces the emotional resonance among bamboo, Chinese culture, and Buddhism, which illustrates the emotional effects and spatial, artistic conception of bamboo used in different Buddhist temple landscape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use of bamboo in Buddhist temple landscapes.Key wordsbamboo; culture; Buddhist temple landscape; emotion effect; artistic conception叶佳雯1990年生/女/浙江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系在读硕士研究生/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上海 200120)田诗韵1993年生/女/上海人/硕士/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上海 200120)竹文化与竹在佛寺景观中的情感效应叶佳雯 田诗韵Bamboo Culture and its Emotional Effect on Buddhist Temple LandscapeYe Jiawen Tian Shiyun神助,吾得及春游”,就很好地表达了良好的植物景观营造对人心灵的启发。

竹子与中国文化

竹子与中国文化

竹子与中国文化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中国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物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文化中,竹子既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被赋予了诸多美好的寓意。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竹子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种植历史,而且中国是世界上竹子种类最多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竹资源。

竹子不仅可以提供给人们食物、衣物、住所和乐器等生活必需品,还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材料之一,被誉为“绿色建筑材料”。

竹子的使用历史悠久,被人们誉为“植物之王”,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对竹子的重视和珍爱。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竹子因其品格坚毅、气节高洁、节节清高的性格,被中国人赋予了高雅的象征意义。

竹子不畏严寒酷热,独立于风雨,象征着坚贞不屈的精神。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品德高尚、坚贞不渝的象征,并被赋予了吉祥如意、健康平安的寓意。

竹子还常常与诗文、书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成为中国文人雅士创作的重要题材,为中国文化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竹子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还有丰富的故事和传说。

《竹枝词》、《竹石》、《东篱乐府》等一系列描写竹子的文学作品,为竹子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在古代的传说中,竹子还与中国的“文人墨客”、“古代仙人”等形象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

古人在诗词中描绘竹子的风姿,将竹子比作忠贞不渝的朋友,赋予了竹子深厚的情感和人格化的表现形式。

竹子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

竹子的历史悠久、象征意义丰富、故事传说传承深远,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在当今社会,竹子还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不朽魅力。

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会更加凸显,为世人带来更多的美好和祝福。

竹文化

竹文化

竹文化竹在全世界约有150属,1225种。

中国有37属,400余种,约占全世界竹种的1/3。

竹四时青翠,袅娜多姿,虽严寒而不凋,素与松树、梅树一起被誉为“岁寒三友”;与梅花、兰花、菊花一起被誉为“四君子”。

古代文人雅士嗜竹咏竹者不胜枚举。

苏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传说郑板桥无竹不入居,一生以种竹、画竹、吹竹为乐。

竹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自有文字记载,便有竹的记载,如《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周礼》、《尔雅》、《山海经》等书中,都有竹的记载。

最早在《诗经》的《卫风竹竿》篇中:“磺磺竹竿,以钓于淇”,即用竹竿在淇水边钓鱼。

对竹的栽培叙述较多者,公元265年,晋戴凯之写成我国第一部关于竹子的专著《竹谱》,全书以四字一句的韵文,记述70余种竹的性状和产地。

元代的《竹谱详录》更详细地记载了我国300余种竹类。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及元代的《张福种艺必用补遗》等则记载了以竹入药。

不仅在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在日本竹子也是真实与奉献的标志。

整个东方各个地区都将竹子用作书写工具,对于佛教和道教作家、艺术家来说,竹子笔直的线条和中空的结构本身就有极其深刻的象征含义。

南美土著部落用竹子当刀斧,砍削其他物品,也用竹子制造吹火枪和吹奏圣乐的乐器。

有些高大的竹子极受人们崇拜,被奉为生命之树。

1慈竹又称义竹、慈孝竹、子母竹。

丛生,一丛或多至数十百竿,根窠盘结,四时出笋。

竹高至二丈许。

新竹旧竹密结,高低相倚,若老少相依,故名。

其属禾本科,主干高5-10米,顶端细长,弧形,弯曲下垂如钓丝状,粗3-6厘米。

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地区:陕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慈竹叶可入药。

全年均可采,晒干或鲜用。

《重庆草药》:“慈竹心泡开水代茶饮,解烦热,止烦渴,对肠胃燥结、热泻、坠胀、小便黄痛热症初起有效。

竹叶心也常用于中药配方中做药引子。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著有《慈竹赋》。

竹文化含义

竹文化含义

竹文化含义
原本,竹子只是一种普通的植物,多分布于温带地区,而当竹与文字相遇时,便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文化--竹文化。

在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

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年轻;春天竹子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谦虚。

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凌云有意、强项风雪、偃而犹起,竹节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节,视为气节的象征。

唐张九龄咏竹,称“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和黄门卢侍郎咏竹》)。

淡泊、清高、正直,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元杨载《题墨竹》:“风味既淡泊,颜色不斌媚。

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


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而在日本,竹子则是真实与奉献的标志。

整个东方各个地区都将竹子用作书写工具,对于佛教和道教作家、艺术家来说,竹子笔直的线条和中空的结构本身就有极其深刻的象征含义。

竹的清逸,柔美,独特的风姿;竹的风韵,竹的清新令人神往!竹的神韵,竹的轻飘,始终摇曳着婉约的诗情,令人心生神往。

桃花江竹材是湖南规模最大的竹板材,竹材,竹板生产厂家,是高品质的竹集成材,重组竹材,竹皮,重竹,竹子板,户外地板,户外竹板,竹家具板,竹装饰板,竹衣柜板,竹橱柜板,竹工艺板,竹台面板,楼梯竹板等各类竹板材专业供应企业。

中国的竹文化——天人合一观念,“...

中国的竹文化——天人合一观念,“...

中国的竹文化——天人合一观念,“...中国的竹文化天人合一观念,“比德”思维与竹的人格化。

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形态特征总结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已形成华中民族品格、禀赋和精神象征。

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

竹为高大、生长迅速的禾草类植物,茎为木质。

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也最多。

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

中国古今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

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假如我们判断不错的话,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

在竹子身上,儒生们或看到气质、风骨,或看到虚心、谦虚,《岁寒三友图》走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松竹梅从此成为屡屡出现在各种器皿上的图案。

中国文人中与竹予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破了苏东坡酷好竹子的心态,而他策竹杖的风姿,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从容且徐行”的造型,如果没有竹林衬映在苏东坡的身边,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

蜀南竹海,地处宜宾,有翠竹数百亩,依山而产,起伏若海,规模亦如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尤其是在高处乌瞰,当云雾袭来之际,那种海的气势更扑面而来,耳畔似有涛声响起,如果此时有舟楫随绿浪起伏,注定是件毫不奇怪的事。

潜入竹海,同时也沉入绿海,呼吸着有淡淡清香的空气,感觉到绿色的氧气正源源地输入到自己的肺叶里,像清洁剂般清洗着因都市废气而吃力开合的肺,你几乎能够瞬间感到这种大自然珍贵的赐予。

甜丝丝的滋味通过喉头气管,流向四肢百骸,流向大脑及每一根血管和神经,而满眼充盈饱满的绿色,让你快意沉浮,直若化身为一尾鱼儿,沿着印满青苔的小径,管自游向竹林深处。

趣谈竹子的文化意蕴

趣谈竹子的文化意蕴

趣谈竹子的文化意蕴竹子是一种独特而有趣的植物,对于中国人来说,它具有特殊的文化意蕴。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竹子被视为高尚、清雅和坚韧的象征,被称为“君子之素”。

竹子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常用题材,常常被用于诗词、绘画和文房四宝等艺术形式中,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景仰和追求高尚品质的追求。

竹子象征高尚和清雅。

竹子生长在山野之间,气度高远,四季常绿,与尘世浮躁相对,代表着高尚的品质和追求清雅的心境。

古代文人常常以竹子为题材,用以抒发自己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和对世俗威胁的抵抗。

在诗词中,竹子常常被用来表达作者对独立自由的渴望,如“单骑银汉插天山,欲取明月最高赏。

银汉秋来正合意,斗牛安敢惜盘龙。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表达了杜牧对独立于世俗之外、追求真理的渴望。

在绘画中,竹子常常以横竖笔法刻画,表达出纤瘦挺拔、苍劲有力的形象,展现了竹子高洁的气质和坚韧的品质。

竹子象征坚韧和胜利。

竹子生长在丰富的水源地带,受到各种气候的影响,但它们生长茂盛,不畏风雨。

竹子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坚韧的品质,往往成为坚定不渝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竹子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坚韧和胜利的追求。

在诗词中,竹子常被用来表达人物的坚定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表达了王之涣对艰难困苦的生活的坚韧和对胜利的追求。

在绘画中,竹子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坚持和胜利的追求,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等。

竹子还象征正直和谦逊。

竹子生长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直立的姿态,没有任何倾斜和屈服的迹象。

古人常将竹子和君子比较,认为君子应该像竹子一样坚持正直和谦逊。

在诗词中,竹子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正直和谦逊的追求,如“凤求凰,不成舒苦雁,怀中有美人,却独守空床。

”(辛弃疾《鹧鸪天·平林漠漠烟如织》)表达了辛弃疾对自己的正直和谦逊的追求。

在绘画中,竹子的直立体态和简洁的画法,展现了竹子纯粹、朴实、谦逊的品格。

中国扇文化阅读理解

中国扇文化阅读理解

中国扇文化阅读理解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级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历来中国被誉为制扇王国之称。

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纸、扇、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它棕榈叶、槟榔叶、麦杆、蒲草等也能编强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制,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

中国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晶炎炎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

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历史,经数千年沿革演变完善改进已发展成为几百种的扇子家族,但总的归纳为二大类;一平扇(即是团扇、葵扇、麦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叠,二折扇可自如敞开收叠。

平扇来之于“障扇”(掌扇)“竹+捷”(古代用竹片编制成的扇子称“竹+捷”)。

战国秦汉时期,一种半规形"便面"其形似单扇门,故又称“户扇”单门扇可遮面窥视成为当时扇子的主流。

“便面”一律用细竹篾编形制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者使用它。

西汉时期,对称“合欢扇”(又称宫扇、纨扇、团扇),其形尚圆,合欢扇特点是面素白色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似圆月,纨扇以竹木为架,面成圆形或椭圆形,用薄丝绢糊成。

当时以中原一带所制纨扇最为考究,有“齐纨楚竹”之说,即指用山东绢和湖南竹制作扇面的纨扇。

汉时十分流行这种纨扇,并赋诗颂之,如班婕的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此种对称式团扇出现后,历代沿用而不衰,并成为我国传统风格的扇型。

清代时,对称类型的扇面除圆形外,有长圆、扁圆、方圆、梅花形、葵花形、瓜凌形、腰形、马蹄形......这些扇形突出的特点是对称、轻盈、工艺性强。

折扇,古称“聚头扇”,或称为撒扇,或折叠扇,以其收拢时能够二头合并归一而得名。

南宋时,折扇的生产已有相当规模。

折扇盛行于明代,皇帝下召命宫内工匠仿制高丽扇,吸取外来工艺制作,促进国内扇子发展。

竹子的象征意义内外兼修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竹子的象征意义内外兼修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竹子的象征意义内外兼修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竹子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植物,它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无论是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建筑、艺术和生活中,竹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竹子的象征意义,并探讨其内外兼修的和谐特质。

一、竹子在中国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学中,竹子是一种常见的意象,常常被用来比喻志士、君子和高尚的品格。

诗人杜甫曾写道:“疑似银垂泪,愁如翠袖轻”来描述竹子的柔韧和高洁。

而唐代诗人刘禹锡也曾用竹子来比喻清廉正直的官员:“寒竹不改绿,当阶自护芳”。

这些描写展示了竹子作为高尚品质和人格的象征。

竹子还常被用来比喻儒家的道德修养。

孔子曾说:“君子如竹,立于不易;道德如石,上可致远。

”这表达了竹子坚韧不拔、德行高尚的特质与儒家伦理的契合。

由此可见,竹子在中国文学中通过与高尚品质的联系而被视为一种象征符号。

二、竹子在建筑和艺术中的象征意义竹子在中国建筑和艺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建筑师常常使用竹子来构建房屋和桥梁等结构。

竹子的结构特点使得它具有出色的韧性和强度,能够承受自然灾害和时间的考验。

而且,竹子还能够调节室内温湿度,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这些特点使得竹子成为一种理想的建筑材料,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艺术家也广泛使用竹子作为素材来创作艺术品。

竹子的色泽和纹理独特,使得它能够成为绘画、雕塑和文人画的重要元素。

竹子的形态和姿态也被艺术家们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不仅如此,竹子还被用来制作乐器,如箫和笛子,为音乐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可以说,竹子在建筑和艺术中的应用体现了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竹子象征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特质竹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物,具有内外兼修的和谐特质。

首先,竹子的内外兼修体现在它的生长环境与品质之间的关系上。

竹子通常生长在深山之中,环境艰苦。

然而,它能够从贫瘠的土壤中吸取养分,生长得非常茂盛,并且保持翠绿色的鲜艳。

这种内外兼修的特质,使得竹子成为人们崇尚的对象。

竹产品的文化与功能特性体现

竹产品的文化与功能特性体现

竹产品的文化与功能特性体现竹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植物资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竹子本身有天然的韧性和韧度,成为了人类喜爱的原材料,广泛应用于制造各种家具、器具、建筑材料等方面。

在这些应用的过程中,竹子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具有很多的功能特性。

一、文化内涵1.竹子的内涵竹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植物,被赋予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在诸多文化符号中,竹是高尚、纯洁、坚韧、清隽的代表。

竹的特性,如清廉、笃实、温润、谦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境界。

因此,竹子在文化、宗教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2.竹文化的传承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中国古代,人们曾经为竹子赋予各种寓意,如顺风顺水、宜居宜业、尊贵高洁、气节高尚等,把它作为生活、生产、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

直至今日,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丝毫未减。

从古代诗文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到现代科技中的竹木波纹容器,这种文化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发展。

二、功能特性1.材料硬度高竹子的高强度、韧性和耐久性使它成为一种非常理想的建筑和工业材料。

竹子可以被用来制造梁和柱,或者被制成结构件,用于建造房屋、桥梁和其他大型结构。

因此,它是一种比木材更可靠、更经济的材料。

2.耐腐烂竹子有着天然的防腐特性,可以长期保持质量不变。

相比其他建筑材料(如木材和钢材),竹子的耐腐性也更强,因为它的表面充满了天然油脂,可以防止昆虫干扰,并且不容易被水、潮湿和霉菌影响。

3.绿色环保竹子在可持续性质的开采、种植和使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是一种快速生长的植物,比传统的木材和钢材更易于种植和回收,且可以生长在较恶劣的环境中。

同时,它的耗能量比其他常见的建筑材料要少,因此可以为环保事业提供定量的支持。

4.使用灵活多样竹子具有极为好的可加工性,因此可以用于生产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包括建筑材料、家具、工艺品、生活用品等。

无论是欣赏美景、制造实用品还是发扬文化传统,竹子的应用都非常广泛,拥有无限灵活性。

中国的竹文化与历史

中国的竹文化与历史

中国的竹文化与历史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

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

竹子与中国历史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已经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

1954 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6000 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

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

在7000 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关系。

因为只有竹子已为人所用,才须为其创造一种文字符号来表示。

研究证明,我国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有时用木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

竹简和木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

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

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

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

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

早在9 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1000 年。

当然竹纸的大发展还是此以后。

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

用竹造纸,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

浅析佛教宗教景观中的竹文化

浅析佛教宗教景观中的竹文化

浅析佛教宗教景观中的竹文化作者:王悠悠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以佛教宗教景观中的竹景为研究对象,深度发掘传统文化中佛教诗画里的竹和现存佛教寺庙园林里的竹景,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研究发现,竹不仅可以绿化环境,还可以帮助佛教寺庙营造幽静的禅意空间,对于佛教宗教景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佛教;景观;竹文化在佛教宗教景观中,竹是不可或缺的造景元素之一,这不仅是因为竹的外在条件,竹所具备的内在条件也与佛教息息相关。

首先,竹清新脱俗的外形与佛教宗教景观所要营造的氛围相契合;其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竹文化与佛教文化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密切关系。

本文将通过佛教诗画里的竹和寺庙园林中的竹来研究竹文化在佛教宗教景观中的运用。

1.竹与佛教诗画的共生佛教自古就传入到我国,并以融入到了我国传统文化之中,佛教思想与我国传统文化在时间的长河中相融相生,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禅宗文化。

禪宗是中国化后的佛教,它将佛教的思想与道家的自然主义哲学与人生态度以及儒家的心性学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哲学理论与修行解脱观。

禅宗思想是以心性论为基点,通过心性修持获得心性升华的心性学说,是一种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其本质内容是自然、内在与超越。

而竹文化自古也是文人士大夫所推崇的,那么在古代佛教的诗画中,竹自然是文人描绘的必要主题之一了。

1.1竹与诗自唐代起,禅宗思想盛行,许多文人士大夫便将诗歌与禅宗思想紧密的联系起来,因此,禅诗也是佛学思想境界的一种表现形式。

禅诗中以竹为主题的有很多,主要涉及禅理、禅境和禅趣,正所谓“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唐·李嘉祐)。

如唐代白居易《池上竹下作》中的“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宋代王安石《钟山即事》中的“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元代萨都刺《赠白云》中的“时从修竹里,相伴一僧还”;明代孤松秀上《仙岩山居(三首)》中的“花竹殊无恙,茅茨未有邻”;清代郑燮《题画竹》中的“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等。

浅议竹文化与因材施教

浅议竹文化与因材施教

浅议竹文化与因材施教竹,是中国历史悠久的重要文化资源,素有“竹苑名庭”、“竹林七贤”、“竹海仙山”等美誉。

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因此,竹文化对于人们的生活、思想和美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竹文化的代表作之一是竹编。

竹编是中国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由竹篾编织而成,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瑰宝之一。

竹编技艺具有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用来作为日用品、家居装饰品,还可以作为礼品、艺术品和工艺品等。

竹编还是一种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可以发展出一批小微企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竹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因材施教。

竹子的生长与人的成长有些相似,有厚重的品质,也有轻灵的品性。

因此,传统教育往往以竹子为象征,强调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一个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人生所需的培养和发展。

竹文化也体现在食品文化中。

竹笋作为传统的绿色蔬菜之一,营养丰富,口感鲜美,成为世界上享有盛誉的特色美食之一。

在竹文化影响下,人们将竹子、竹笋、竹叶等竹制品纳入到自己的饮食文化中,创造了美食的美学和文化。

竹文化还体现在建筑文化中。

竹子是一种天然的高强、高韧性的材料,具有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是一种理想的建筑材料。

在古代,中国的许多建筑菁华如辑庐、子虚、潘安等都使用竹子,传统的竹架结构技术,在现代建筑和生活中仍有广泛应用。

最后,竹文化体现在文学艺术中。

古代文人雅士们爱好竹,将竹子及其制品作为美学意象和文化符号,涵义丰富。

例如竹枝词、竹韵诗、竹间小说等等都是竹文化的体现。

总之,竹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因其深入人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想和艺术。

而因材施教,是传承竹文化的重要方式。

竹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代表,是我们传承和发扬的重要任务。

中国佛教里的竹

中国佛教里的竹

中国佛教里的竹
中国佛教里的竹
佛教是中国古代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竹子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大象征.在佛典里,"青青翠竹,总是法身"."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常建),"修篁半庭影,清磬几僧邻"(唐·姚合),禅诗里,竹与禅高度融合.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有"竹林精舍",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有"紫竹林",宋僧赞宁写过竹子专著《笋谱》,清竹禅和尚画出了传世的墨竹.大量史料告诉人们,竹的文化,竹的`文明,同样也与中国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仅通过中国佛教里的竹,深入理解中国竹文化的博大精深,寻觅中国古人们"不可一日无此君"的真谛.
作者:蓝晓光作者单位:浙江省林业厅,杭州,310004 刊名:世界竹藤通讯英文刊名: WORLD BAMBOO AND RATTAN 年,卷(期): 2003 1(1) 分类号: G0 关键词:佛教竹子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竹文化与佛教文化摘要:佛教是中国古代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竹子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象征。

在佛典里“青青翠竹,总是法身”。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常建),”修篁半庭影,清磬几僧邻”(唐•姚合)。

禅诗里,竹与禅高度融合。

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有“竹林精舍”,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有“紫竹林”,宋僧赞宁写过竹子专著《笋谱》,清竹禅和尚画出了传世的墨竹。

大量的史料告诉人们竹的文化,竹的文明与中国佛教解下了不解之缘。

关键词:佛教;竹子;文化;中国;中国是世界上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现有400多竹种和360万公顷林1。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用竹、最善用竹的国家。

竹子与中国文化发展习习相关。

新华字典中“竹”作部首的字就有187个。

用竹子制成的生活实用品、工艺美术品数不胜数;颂扬竹子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

人们崇拜竹子,爱竹子,赞美竹子。

竹子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又与兰、梅、菊并称“花中四君子”。

竹子高风亮节,“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倍受国人赞赏,奉为做人的准则。

苏轼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中国历史上有“竹祖龙孙道崇拜”,民间有“爆竹声声祈平安”的习俗2。

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被誉为“竹文化的国度”。

竹子被誉为“东方美的象征”。

传统文化中竹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佛教文化中无处不打上竹文化的烙印。

从竹文化角度探讨佛教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竹与佛教人物在我国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区,有用傣语写的《二十八佛诞生记》书中记载,第十五代佛释迦牟尼(即佛祖如来)原是一个平民,当他官升佛成释迦牟尼时,是在弯钩刺竹下换穿黄披巾的(升佛的象征物)。

弯钩刺竹从此就成了他升佛的证据而尊为佛树。

普陀山观音菩萨住在“紫竹林”,在普陀山双峰山下,潮音洞上,相传是观音居住的紫竹林,现有紫竹林庵,出紫竹林庵向下的平坡建有“不肯去观音院”,三面环海,风景极为优美。

相传观音身边的善财龙女就居住在不肯去观音院下入海处的“潮音洞”中印度佛教的雨伞换成中国佛教的斗笠,晴遮日头雨遮水,有“斗笠芒鞋一头陀”的赞语。

竹林禅寺(潭拓寺,北京最古的寺院)第七代了奇禅师“示化竹林”(乾隆四年《潭拓寺山岫云寺志》)。

佛徒以竹为名号也有不少。

九华山清代就有一个竹禅大师,他平生最热爱竹子,还擅长画竹,留下了不少竹诗画作品。

九华山佛教文物珍品贝叶经上就有他的墨迹3。

二寺庙园林里的竹“竹林精舍”是古代印度佛教的最初五精舍之一。

传释迦牟尼在王舍城弘扬佛法时,中印度迦兰陀村有一长者追随释氏,对其说笃信不疑,一心向佛,遂将竹园献给释迦牟尼作为说道之处。

释迦牟尼即在竹林中设立精舍,广收门徒,说道度民,后世号为“竹林精舍”。

无独有偶,我国四大佛教名山普陀山上的“紫竹林”,则是中国佛教中观音菩萨修炼得道之地,也是道场的发源地。

《西游记》中,称赞观音菩萨是“兰心欣紫竹”(见第八回);观音胜境是“紫竹林中啼孔雀”(见第十八回);当孙悟空来到紫竹林拜见观音时,菩萨却“自人竹林里观玩”,“盘坐衬残箬。

玉手执钢刀,正把竹皮削”,最后,织了个紫竹蓝儿,用于擒拿通天河妖怪(见第五十回)。

现今,普陀山还保留有“紫竹林”这一景点。

作为佛教创始人的释迦牟尼和中国佛教中最熟悉的观音菩萨,特意选择幽静、清雅的竹园讲佛法,做道场,不能说是一种巧合,说明竹子作为一种“法身”,已深深融入了中国佛教。

现在很多竹种的名称也还带有浓重的佛教色彩,如体态和蔼的是观音竹,竹节象弥勒佛肚的是佛肚竹,竹杆基部如十八罗汉的是罗汉竹,烟雾缭绕中诞生的是紫竹,僧人手中捏出的是方竹,以及贵州的梵净玉山竹,四川的金佛山方竹,湖南君山的圣音竹等等。

实际上,在中国寺庙园林绿化中,竹子的应用非常广泛。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北都怀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维纲每日报竹平安”。

后人便以“竹报平常”指平安家信,也简称“竹报”。

北京位于竹子分布的最北缘,但寺庙栽竹却极为普遍,仅《长安客话》和《帝京景物略》,就记载了近20处,其中以潭柘寺、碧云寺水泉院、卧佛寺和龙华寺为胜。

如潭柘寺,“亦以山名寺,周围多修竹”,“冬夏常青,悦人心目,不减江南之趣”(明末《明一统名胜志》)。

康熙和乾隆游寺所题赐榜和书联中均提及竹子,如“松竹清泉”、“暗水流花径,清风涌竹林”(乾隆四年《潭柘山岫云寺志•名胜古迹》)。

又如碧云寺水泉院“前临荷沼,沼南修竹成林,疏疏潇碧,泉由竹间流出。

岩下琢宝为屋,正对竹林”(《长安客话》卷3《碧云寺》)。

《帝京景物略》卷6《西山上,卧佛寺》对寺内竹景的描述更为生动:“观音石阁,其南岸皆竹,竹皆溪周而石倚之,燕放难竹,至此林林亩亩,竹丈始枝,笋丈犹箨,竹粉生于节,笋梢出于林,根鞭出于篱,孙大于母”。

竹径通幽是寺庙园林常用的造园手法。

九华山上有“闵园竹海”,普陀山上有“紫竹林”,峨眉山万年寺内翠竹丛生,天台山国清寺门外修竹夹道;四川乌龙寺山道两旁竹林茂密,江苏兴福寺内竹径通幽,北京红螺寺内有“御竹林”,台湾开元寺中有七弦竹。

云栖竹径是杭州西湖主要的风景名胜之一,径长800多m,路宽3 m多,弯弯曲曲地穿行于浓密的高达20余m的毛竹林中,借地形起伏,溪涧涓流及亭、榭、树木的布臵,形成“夹径萧萧竹万枝,云深幽壑媚幽姿”的竹径景观。

走完竹径,便到了云栖寺。

寺初建于五代,北宋治平二年改为栖真院,明代宏治年间院废,隆庆五年禅宗莲池大师始复寺院,恢复旧名。

清康熙帝玄晔,南巡时题诗刻石,乾隆帝弘历题后殿额为“修篁深处”。

三竹与禅境竹境通于禅境是中国寺庙园林常用的以竹造景的主要原因。

最典型的是有关“竹林寺”的艺术构思。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游庐山日记》中写道:访仙台后石上书“竹林寺”三字。

竹林为匡庐幻境,可望不可即;台前风雨中,时时闻钟梵声,故以此当之。

时方云雾迷漫,即坞中景亦如海上山,何论竹林。

山西省平陆县的古八景中,有一个“竹林晓钟”。

竹林就是竹林寺。

传说唐朝睿宗时,有个和尚名智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地方,没有竹子枝棵,而地上却有竹影,细观之还仿佛见到一位老人。

后在此建寺,因有竹影之盛,取名竹影寺,也叫竹林寺。

竹林寺的景致,一在于竹景,二在于钟声。

关于竹影,寺内的墙壁上曾有这样一首诗“夜静人无语,风吹竹有声,披衣开户看,原来是春风”。

现存的一块元代碑文上还刻有“竹林胜境,天下具闻”,可见当年竹林寺香火之盛。

耐人寻味的是,竹林寺内的竹子只是一种“匡庐幻境”。

按照佛教说法,竹之名相不过是藏识中熏习所染因缘和合的幻相,既非竹来眼里,也非眼到竹边,只是一心所在。

也就说,无论是否有竹林,只要心到,竹境总是存在,竹境总能通于禅境。

四寺院素斋里的竹我国人民在烹饪中使用竹子特别是竹笋的历史悠久,《尚书•禹贡》篇的“厥包桔抽”,《齐民要术》引用《东观汉记》云:马援至荔浦,见冬笋名苞,包通苞,亦是冬笋。

随着历史的发展,竹笋已被誉为“蔬食第一品”,在“素食三霸”和素菜“四大金刚”中双榜齐名。

与中国素菜的发展一样,佛教有力促进了竹笋菜肴的发展,竹笋也大大丰富了素斋的花色品种。

两晋,佛教传人我国。

按佛教经典,佛徒戒杀生而讲究素食,并运用我国特有的素食原料,创制了带有中国特色的素斋。

作为我国素食主要原料之一的竹笋,也随之融入了素斋。

南北朝,梁武帝萧衍以帝王之尊崇尚佛学,终身吃素,客观上起了积极倡导素食的作用。

唐代,除僧侣外,不少世俗之人长年在家吃斋把素,素斋渗人民间,民素,官素,素斋开始了相互渗透融合。

宋代的素食之风尤为盛行,竹笋菜肴更是得到空前的发展。

宋高僧赞宁写了一本食笋的专作《笋谱》;另一位著名高僧济颠和尚还写下《笋疏》一诗,称竹笋为黄金,即“拖油盘内黄金,和米当中煮白玉”;以寺院为起点,开创了“素菜荤作”的先河。

竹笋因易于雕琢而被视为主要制作原料。

明清是我国古代素食全面总结的时期,烹饪技艺日益精湛,特别是寺庙“香积厨”的“释菜”在做工上有了很大提高,竹笋菜肴在素斋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谈及竹笋与素斋,就不能不谈北宋僧人赞宁。

他所撰写的《笋谱》一书,成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食谱和竹笋专著。

赞宁,姓高,号通慧大师,出家杭州灵隐寺为僧。

《笋谱》全书两卷,分名(名称)、出(产地)、食(吃食)、事、杂说五类目,介绍了近100种笋的产地、特性、食疗、多种加工吃食方法,饮食典故、各地食俗等,其中以笋的加工及吃食方法尤为详细。

如在谈到香味鲜、质脆可口。

25个以笋为主料的名菜中,浙江寺院有:烧皮笋、象芽雪笋、干炸冬笋、炒玉兰片、糟烩鞭笋、紫竹莲池等,安徽寺院有齐菜冬笋、明苔春笋、兰春笋、菊花冬笋、清馨鞭笋等,上海寺院有白玉笋翅、山珍献寿、春江先知等,广东寺院有玉版参禅、桃仁冬笋、豌豆尖笋羹等,四川寺院有凉拌峨笋、炒三鲜等,广西寺院有金钩玉片、金钱吊葫芦等,江西永修云居寺有虾子菱角笋,辽宁锦江奉国寺有菊花冬笋,福建福州鼓山寺有干偏冬笋尖,湖北武汉归元寺有烧双冬4。

五、竹与佛教艺木佛教故事图中有赞宁谱竹图(宋代),杂类图中就有“竹间持咒图”5。

竹雕(竹刻)、竹编“佛像佛塔”:上海嘉定“竹根雕佛手”(明代);四川“普贤骑象”;浙江“竹编佛塔”等。

《如意宝珠经轮咒王经》上说:“若无舍利,以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玻璃众宝造作舍利”;“行者无力者,则到大海边拾取清净沙粒即为舍利,亦用药草、竹木根节造为舍利”,可见,竹子根节与佛骨(舍利子)有关。

六、竹与佛教节庆在佛教节庆活动中,往往要“张灯结彩”烘托热烈的场面。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交融的结果。

这里的“灯”大多是竹编成的灯笼。

九华山历史上就有“狮子灯”庆祝庙会。

中国佛教的这种习俗特点,随着中国佛教的传播,也影响到日本、韩国。

韩国就有“提灯游行”来庆祝佛教节日的习俗6。

七、竹与佛教教义中国竹文化集中体现在做人的原则和精神方面。

中国佛教积极吸取、融合竹文化。

大乘佛教教义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太虚改革佛教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以大乘佛教利生济世的精神,引导现代社会的人心、正思。

“大乘之究竟,则在随顺世间,利乐众生,尽于未来”(《佛乘宗要论》)。

所谓学佛,先从做人开始,亦即学佛的第一步,在于首先完善人格,好生做个人,做个有人格的人。

只有先成为一个完善的好人,然后才谈得上学佛(《佛陀学纲》)”7。

八、竹与佛教音乐以大同云岗石窟为例,在第十二窟中前室北壁和东壁雕三开间仿木殿宇和屋形完,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荃摸、巢、笛、鼓等乐器,其中大多数是由竹制成的。

《洛阳伽蓝记》一书还保存了当时佛寺乐舞的资料,例如:景兴尼寺。

“有金像辈,去地三丈。

”“飞天伎乐,望之云表。

”“像出之日,常招羽林一百人举此像,丝竹杂伎,皆有旨给”这些寺院在佛教或民间节目就有盛大的歌舞表演8。

这些说明竹在中国佛教音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有人研究认为,佛教音乐还是中国雅乐的源泉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