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动画的艺术特色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动画的艺术特色分析
一、教育性
教育功能是文艺的基本属性功能,幼儿动画因为幼儿的成长需要,选择题材和主题的艺术表达,都侧重有益于幼儿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教育性主要表现在幼儿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上。《中华传统美德故事》(2002)就是从历史上选择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来突出中华传统的爱国、勤劳、友爱、团结、孝顺等美德。教育性的表达在动画片中出现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即“犯错改错”型。叙事模式一般为:“首先表现主人公错误的做法,然后错误的做法导致危机发生,这时主人公接受权威(老师或长辈)的教诲,改正错误,最后用准确方法达到目的和要求。”11952年的《小猫钓鱼》即属于国产最早的“犯错改错”型,故事讲的是姐姐妙妙和弟弟咪咪跟着妈妈去钓鱼,姐姐细心学习妈妈,弟弟则跑到一边玩耍。结果姐姐钓到了很多鱼,弟弟被青蛙戏弄,只钓上一只草鞋。午饭时,妈妈指出了咪咪的错误。咪咪很是惭愧,下午钓鱼,因为专心致志,钓到了大鱼。
“犯错改错”型的幼儿动画很多,如《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蓝猫淘气三千问》和《虫虫》等。有时候因为创作者的观点问题,导致幼儿动画的教育性产生了逻辑矛盾。如前所举的《小猫钓鱼》,猫成为生动的主人公,鱼则成为钓的对象。关于钓鱼,丰子恺称之为“诱杀”,不符合动画中生物平等的生态观点。在《猫咪小贝》(1999)和《派特森与芬达猫钓鱼记》(2000)中,都有猫把鱼烧烤了吃的情节,比较《海底总动员》中小丑鱼不远万里的生存挣扎,比较《小鲤鱼历险记》中小鲤鱼的可爱与勇敢,动画工作者理应重视生态伦理,以便更好地实现作品的教育性表达。另外,在当前注重个体的人文环境下,对于《草原英雄小姐妹》(1965)中主人公不顾生命保卫集体羊群的行为,也应有充分的重视。生命的价值理应高于财产的价值,这在教育幼儿时是应该说明的问题。
二、知识性
幼儿动画的知识性侧重的是对幼儿智力方面的教育。如今,动画已成
为幼儿获得知识的另一个重要的来源。一些知识借助于动画传达,不
失为良策。《中国成语故事》把成语实行动画化,这样,枯燥的知识
和间接的文字叙述,直接地成为表现自由的动画,体现在幼儿面前,
使得幼儿较早地接触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同的例子还有《唐诗》等,也被动画化了。这类纯知识的动画表达,往往动画因素和文学因素结
合得不够自然。如成语动画,旁白贯穿始终,并且在片尾揭示出成语
的意义。这个意义一听而过,并不总是容易理解或记住。唐诗的表达,其动画成为连环画或插图的动画形式。这种情况需要认真对待,以便
更好地实现动画知识性的传达意图。一些动画就善于有趣味地表达动
画中的知识,《小蝌蚪找妈妈》是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拍摄于
1960年。影片通过小蝌蚪找错妈妈的情节,深入浅出地为幼儿介绍了
青蛙成长中四种体态演变的过程,从卵、蝌蚪、长尾巴的小青蛙,到
成年青蛙。影片画面优美明快,故事情节在旁白的带动下简洁易懂,
在传达知识性的同时,还表达出了理解事物的全面观点和有志者事竟
成的道理。
这个点,尤其值得知识类幼儿动画借鉴。《三十六个字》(1984)利
用汉字的象形特点,实行动画化表达,在寓教于乐上获得突出成绩。
此后有《学问猫教汉字》系列片,但在动画形式使用上比较粗疏。幼
儿动画中的知识不但讲究科学性,而且讲究生活性。幼儿需要健康的
生活习惯和一定的生存水平,对此动画能够提供有益的协助。国外的《牙牙学语》(1993)通过对生活中现象的解释,如睡觉、雪、乳牙、祖父母、家庭、小猫、房间里的危险、去散步等,能让幼儿得到实用
的生活知识和生活水平。相比之下,我国幼儿动画的知识偏重传统文化,为提升学习而服务,几乎成为学校课堂的延伸。
三、形象性
文学形象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包括角色、自然风景或生活场景等,
文学形象的核心是角色形象。因为幼儿的逻辑思维还处于萌芽阶段,
幼儿文艺中的形象塑造就成为首位的问题。幼儿动画具备形象性的优
势。但仅仅是让画的形象动起来是不够的,还应该把握动画艺术的特点,以及幼儿接受的特点。
1.正反分明,突出正面形象
幼儿模仿性强,分辨水平差,这就需要幼儿动画塑造出值得学习和仿
效的形象。在注重幼儿成长的幼儿动画中,主人公身上有正面和反面
因素,出现的毛病和改正后的结果,都是明确交待的。像上述中的
“犯错改错”型幼儿动画,它的出现并非偶然,考虑到了幼儿观众接
受的艺术表现规律要求。在具备正面和反面角色的幼儿动画中,两者
的形象必须鲜明,一般从外表上即能够区分。在很多《小红帽》动画
短片中(2005年的后现代风格改编动画《小红帽》除外),小红帽和
大灰狼在外形上一个可爱,一个凶恶,这当然和传统的文学原著相关。在童话和寓言中,狼、狐狸两种动物,恶名昭著,幼儿受到童话的影响,具备了先入之见。
所以,幼儿动画的改编强调忠实于原著的方法。那种任意改变原著的
设计,如大灰狼变成了好人、狼和小羊变成了好朋友,往往不适合逻
辑思维尚未成熟的幼儿的接受。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古典原著
与现代接受的问题。古典原著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环境,借助动物
的故事来比拟阶级社会的矛盾冲突,如狼、狐狸代表恶人、恶人有恶
报等。所以在古典幼儿文学中,凶杀等暴力现象普遍。现代动画不能
充分理解到这些问题,虽然使用了艺术化的手法来处理凶杀,如《幼
儿画报》动画版《小红帽》在狼吃掉外婆时,使用的是黑影的剪纸手法。在古典时代和传统观点中,生态意识还没形成,杀死狼、动物残
杀是常见的描写,动画也省事地继承了。但由此散发的暴力观点对幼
儿心理成长的影响,不能低估。
2.动静适宜,突出动的行为和角色语言
幼儿好动不好静,喜欢动作性强的故事和人物。国产动画《西游记》(1999),因为具有孙悟空这个好动的形象,受到了幼儿观众的欢迎。美国动画的一大特点即是动作性强,人物语言多,但有时表现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