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谢冬梅)
《温病条辨》叙(原文+译文)
![《温病条辨》叙(原文+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731e80265ce0508763213f8.png)
《〈温病条辨〉叙》译文 从前淳于意先生说过这样的话:人们担忧的事情,是 担忧疾病多;而医生担忧的事情,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
病种多而治病的方法少的情况,没有比温病更突出的了。
为什么呢六气之中,君火和相火造成的疾病不用说了,风 邪、湿邪和燥邪造成的疾病没有不兼有温热证候的,只有 寒邪造成的疾病跟温热病相反,但是被寒邪所伤的病人一 定患有温热的证候,那么,天下的疾病有哪一类比温病更 多呢!医方书是从张仲景开始有的。
张仲景的书是专门论 述被寒邪所伤的疾病的, 这寒邪只是六气中的一种气罢了。
其中有同时谈论风邪的内容,也有同时谈论温邪的内容, 但是其中所谈的风邪,是寒邪中的风邪;所谈的温邪,是 寒邪中的温邪:因为该书本来就是论述被寒邪所伤的疾病 的。
其余五气,一概没有涉及它们,因此后世没有对它们 的传述。
即使这样,医方书的开创者张仲景被称为圣人, 阐述张仲景书的人也被称为贤明之人。
学医的人们如果真 的能够研究该书的文字,弄通其中的意义,灵活地加减变 通其中的方剂(理法),推广并且实行它们,那么用来治疗 六气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来治疗 内伤造成的疾病也是 可以的。
无奈世上缺少才智超群的杰出人物和把医学的缺 漏当作令人感到耻辱的精神,一般的医生又不能够举一反 三,只是致力于像照着相马图经去寻求骏马的愚人那样套 用该书,拘泥而不知变通。
自从王叔和以后,医家们大体上都是用治疗伤寒的方 法来通治六气造成的疾病的, 这就犹如用葛布抵挡风寒 方法实属不当;又好比指鹿为马,混淆了伤寒和温病的不 同。
等到一经使用就行不通时,也才知道了他们自己医术 的浅陋。
于是就仍然沿用旧有的方剂,只是稍微改变一下 药物的组成,结果冲和汤、解肌汤等方剂就纷纷地被记载 了下来。
到了陶华的《伤寒六书》这部书问世以后,就竟 然用臆造的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治疗天下的六气造成的疾 病。
不仅是张仲景的书中没有讲出的内涵没能被阐发明白, 连张仲景已经写定的书也全都遭到了窜改。
温病条辨原文翻译
![温病条辨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c72e6c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49.png)
温病条辨原文翻译第一篇:温病条辨原文翻译《温病条辨》为清代吴鞠通所著,是一部温病学专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温病条辨原文翻译,欢迎阅读和参考!温病条辨原文翻译从前,淳于公说过:“一般人担心的问题,是担心病多;医生担心的问题,是担心治病的方法少。
”病多而治病方法少的疾病,没有比温病更突出的了。
什么原因呢?六气之中,君火、相火不用说了,风、湿与燥没有不同时夹杂有温的,只有寒同温相反,然而被寒邪伤害的人一定患热证。
天下的病哪有比温病更多的呢?记载和论述方剂的书是从张仲景开始的。
张仲景的书专门论述伤寒,但这只是六气之中的一种啊!其中有同时论说到风的,也有同时论说到温的,可是所讲的风,是寒中的风,所讲的温,是寒中的温,因为他的书本来就是论述伤寒的呀!其余五气一概没有涉及,因此后代也没有传下来。
即使这样,然而创作的人称作圣人,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学习的人果真能彻底究明他们的文章,通晓他们的文义,变化和推行有关的理论和治法,用它们来治六气所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它们来治疗内伤也是可以的。
无奈社会上很少有善于触类旁通的、以缺少治疗六气致病方法为可耻的、有才识的医生,而大都不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地去类推,只是拘泥不变地像按照图样去寻求好马一样地就伤寒而论伤寒。
自从王叔和以后,医生们大约都用治伤寒的方法治疗六气造成的疾病,这样做,好比用细葛布挡风,指鹿为马地混淆了伤寒、温病的界限,到治疗时立即失败,也就知道他们的医术粗疏了。
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就仍旧袭用原来的方剂,稍微改变药味,冲和、解肌等方剂就纷纷地出现于记载。
到陶华的《伤寒六书》出现,于是竟然用臆造的治伤寒的方法治疗六气造成的所有疾病了。
不仅仅对张仲景没有讲到的内容未能阐发新的义理,就连张仲景已写定的书也都遭到了篡改。
一般人喜欢《伤寒六书》内容浅近,共同宗法它,而人民的祸害就频繁了。
又有一个叫吴又可的,编著《瘟疫论》,其中的方剂本来是治疗特定时期发生的流行性疾病的,但是一般的人错误地用它治疗平常时候发生的温热病。
中华医药十大奇书之:《温病条辨》三·【清】吴鞠通撰
![中华医药十大奇书之:《温病条辨》三·【清】吴鞠通撰](https://img.taocdn.com/s3/m/1bd1874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5.png)
中华医药十大奇书之:《温病条辨》三·【清】吴鞠通撰·《温病条辨》【清】吴鞠通撰《温病条辨》(三)目录卷三·下焦篇风温、温热、瘟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正文】《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风温、温热、瘟疫、温毒、冬温一、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
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或已下而阴伤,或未下而阴竭。
若实证居多,正气未至溃败,脉来沉实有力,尚可假手于一下,即《伤寒论》中急下以存津液之谓。
若中无结粪,邪热少而虚热多,其人脉必虚,手足心主里,其热必甚于手足背之主表也。
若再下其热,是竭其津而速之死也。
故以复脉汤复其津液,阴复则阳留,庶可不至于死也。
去参、桂、姜、枣之补阳,加白芍收三阴之阴,故云加减复脉汤。
在仲景当日,治伤于寒者之结代,自有取于参、桂、姜、枣,复脉中之阳;今治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不得再补其阳也。
用古法而不拘用古方,医者之化裁也。
二、温病误表,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强神昏,宜复脉法复其津液,舌上津回则生;汗自出,中无所主者,救逆汤主之。
误表动阳,心气伤则心震,心液伤则舌蹇,故宜复脉其津液也。
若伤之太甚,阴阳有脱离之象,复脉亦不胜任,则非救逆不可。
三、温病耳聋,病系少阴,与柴胡汤者必死,六、七日以后,宜复脉辈复其精。
温病无三阳经证,却有阳明腑证(中焦篇已申明腑证之由矣)、三阴脏证。
盖脏者藏也,藏精者也。
温病最善伤精,三阴实当其冲。
如阳明结则脾阴伤而不行,脾胃脏腑切近相连,夫累及妻,理固然也,有急下以存津液一法。
土实则水虚,浸假而累及少阴矣,耳聋、不卧等证是也。
水虚则木强,浸假而累及厥阴矣,目闭、痉厥等证是也。
此由上及下,由阳入阴之道路,学者不可不知。
按温病耳聋,《灵》、《素》称其必死,岂少阳耳聋,竞至于死耶?经谓肾开窍于耳,脱精者耳聋,盖初则阳火上闭,阴精不得上承,清窍不通,继则阳亢阴竭,若再以小柴胡汤直升少阳,其势必至下竭上厥,不死何待!何时医悉以陶氏六书,统治四时一切疾病,而不究心于《灵》、《素》、《难经》也哉!瑭于温病六、七日以外,壮火少减,阴火内炽耳聋者,悉以复阴得效。
温病条辨(谢冬梅)
![温病条辨(谢冬梅)](https://img.taocdn.com/s3/m/203adb8e172ded630a1cb666.png)
14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提要】风温、温热、温疫、冬温4种温病 初起,邪在卫分的证治。 辛凉平剂银翘散是温病初起, 邪在卫分的代表方,是治疗温 病上焦证的首方。
10/24/2019 8:45 AM
15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2.湿温病初起证治及治疗禁忌
1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 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 三仁汤主之(上焦篇43) 。
2.湿温病初起证治及治疗禁忌
吴氏指出湿温病缠绵难愈的原因是:“湿为阴邪, 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热之 一凉即退,故难速已”。吴氏经验:“湿温较诸 温,病势虽缓而实重,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 中焦病最多…当于中焦求之”。
10/24/2019 8:45 AM
18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湿温病初起有三大禁忌:
禁汗:若见恶寒头痛,身重疼痛,误认为伤寒而用辛 温发汗之药,则会耗伤心阳,湿浊随辛温之品上蒙 清窍,可致神昏、耳聋、目闭等症。
禁下:若见胸闷不饥等湿热阻滞脾胃之症,误以为胃肠 积滞而妄用苦寒攻下。则脾阳受损,脾气下陷,湿 邪下趋而为洞泄。
10/24/2019 8:45 AM
12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3. 感传途径、治法、预后及与伤寒的区别
2.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阳……治法必以仲 景六经次传为祖法。 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辨 治方法)必从河间三焦定论。 寒为阴邪……,伤寒阴邪也,阴盛伤人之阳也。 温为阳邪……,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 (上焦篇2)
《温病条辨》原文加释义(41页)
![《温病条辨》原文加释义(41页)](https://img.taocdn.com/s3/m/6ca8cb1dda38376bae1fae9c.png)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吴瑭(字配珩,号鞠通)所著。
全书分为七卷,以“卷一·上焦篇”、“卷二·中焦篇”、“卷三·下焦篇”为核心。
本书原文选自清·问心堂刻本,共94条,其中必须背诵的37条,必须熟读的57条。
吴氏以《内经》对三焦的论述为依据,汇集历代医家精华,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并将三焦辩证与卫气营血辩证一炉而冶,相辅而行,完善了温病的辩证论治体系。
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誉为“治温之津梁”。
是学习温病学的必读之书。
卷一·上焦篇【原文】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1)【释义】本条论述温病的病种。
吴鞠通在本条之按语中云:“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可见,吴氏此条意在指明温病的病种,明确四时各种温病病名的概念,做为温病辨治的大纲。
本条提出的温病病名共有9种,关于每种温病的概念,吴氏在本条分注中云:“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
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
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
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本条所述9种温病的名称,至今仍多沿用。
其中“温热”之名,一般认为即今所称之“春温”,是发于春季,初起即以里热为主的温病。
【原文】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3)【释义】本条论述太阴温病的临床表现。
“太阴之为病”,是指上焦温病中的太阴病,其病变部位在手太阴肺系。
“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是与伤寒病相鉴别。
(2)温病条辨(中焦篇)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2)温病条辨(中焦篇)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https://img.taocdn.com/s3/m/7d6ce1da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ce.png)
(2)温病条辨(中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1.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
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
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阳明之脉荣于面,《伤寒论》谓阳明病,面缘缘正赤,火盛必克金,故目白睛亦赤也。
语声重浊,金受火刑,而音不清也。
呼吸俱粗,谓鼻息来去俱粗,其粗也平等,方是实证,若来粗去不粗,去粗来不粗,或竟不粗,则非阳明实证,当细辨之。
粗则喘之渐也。
大便闭,阳明实也。
小便涩,火腑不通,而阴气不化也。
口燥渴,火烁津也。
舌苔老黄,肺受胃浊,气不化津也(按《灵枢》论诸脏温病,独肺温病有舌苔之明文,余则无有。
可见舌苔乃胃中浊气,熏蒸肺脏,肺气不化而然)。
甚则黑者,黑水色也,火极而似水也,又水胜火。
大凡五行之极盛,必兼胜己之形,芒刺苔久不化,热极而起坚硬之刺也,倘刺软者,非实证也。
不恶寒但恶热者,传至中焦,已无肺证。
阳明者,两阳合明也。
温邪之热,与阳明之热相传,故但恶热也。
或用白虎,或用承气者,证同而脉异也。
浮洪躁甚,邪气近表,脉浮者不可下,凡逐邪者,随其所在,就近而逐之,脉浮则出表为顺,故以白虎之金飙以退烦热。
若沉小有力,病纯在里,则非下夺不可矣,故主以大承气。
按吴又可《温疫论》中云「舌苔边白,但见中微黄者,即加大黄,」甚不可从,虽云伤寒重在误下,温病重在误汗,即误下不似伤寒之逆之甚,究竟承气非可轻尝之品,故云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体沈实,的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
或问:子言温病以手经主治,力辟用足经药之非,今亦阳明证者何?阳明特非足经乎?曰阳明如市,胃为十二经之海,土者万物之所归也。
诸病未有不过此者,前人云,「伤寒传足不传手,」误也,一人不能分为两截,总之伤寒由毛窍而溪,溪肉之分,理之小者由溪而谷,谷肉之分,理之大者,由谷而孙络,孙络络之至细者,由孙络而大络,由大络而经,此经即太阳经也。
温病条辨(谢冬梅)
![温病条辨(谢冬梅)](https://img.taocdn.com/s3/m/03628a55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3.png)
吴鞠通一《温病条辨》-三.《温病条辨》简介-《温病条辨》是一部辉煌的温-病学著作,该书以三焦为纲,-温病条 白话解-病名为目。分别论述风温、-红中提手发地-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秋燥、-寒湿及 、痢、疸、痹等病-证治。共计265条文,208首-方。-1/24/20198:45AM-7
吴鞠通《温病条辨》-、吴瑭生平-吴鞠通潜心钻研医术十多年,仍然未敢轻治-一-人。1793年京师温疫大行,时 以伤寒法治疗-未效,朋友们强求吴鞠通给以治疗,以温病法-救治,存活者众,从此名声大振。吴鞠通鉴于-世医墨守 伤寒论》,治疗温病不知变通,乃-撰写《温病条辨》六卷,首创“三焦辨证”学-说,对温病学作出很大贡献。-10 24/20198:45AM
吴鞠通-《温病条辨》-四.《温病条辨》主要条文简介-绿之气近。号圆者,每女m灯性,阳不消病:巴%性端-蒂帝 明气先位,因平著,南气组发也。-起银家温.喻此火数之礼。故温散活群流之大同-前出北书日《进酒装排。-卷一上 篇-二凡解道常的上,在干太阴-你发飞安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克太阳妆觉强水,-屈活温热温安温毒冬温-来即 之气,问类从,放胸倍于古宗但司像G表行-一,福病者:有偏湿.有湿热、有洞改,有温战,有-求公其夏。林常皮毛 合也,政不主我平人一味的之-爵混,有混.有秋染、扫多点右温菇。-出阳M出微区大,生业木里加丁于,放即力元士 女的膜-此九条,见干王叔和《伤整例们中是年,我和父燕可引文每-国人故加后见、十无出指法心思体县为标家佛为福 之文以神流。候时槛的,实有居正,叔和怡源材,亦实强是-恼,游溜油口条而入,日上面下,路活于雅,始于太训。左 -匹。仙权和不能别立治,茶根于佛跳利印,实因察品,以-最出,祖岩火之气。双容火之排,火术清不光金者,故对始 -防寒喻为清外之心生,送指一切外梁造:入伤嘉的中.而-此,必丛州間三指定路,高条为我和,盖狗线前?中东司足 象拍物寒之体怡之心左方分明后人弥不能打被-此皿从石北方兴,乃终受之密照山,鼎海及,可经出海,起-电美,间仍 简,千金年来,啪速无穿,齿板和之作雅,无推品-首透本配中之阳,为桶身出济正,太阳闲麻,行-数于方有拼,金猪 诸舍礼然州今叫袋权,末价只了方-数两也,阴盛街人之胆鱼酒阳邪昆路女承肠应,呢-出,准氏品这沿孩,仍不徒2却 寒圈子,那与报和无二,以致-队从安方,乃味之沼悬進:量法成:和能必次阳,放首-后入后所面体。卡并修者制佛古 命饵立治齿诈物兴-朝缓太同餐中之册气:面为城收的汗司视头树计热尺格婷城-装朴是站外,岸网时染或,朗若列用: 始种双和在以举其给,-用字认无人篇行工过,点州阅密物,议出阿闭的,用是的-表,河而,欢城,义可,东写,式上 斯液,而随待以许共后-人之们些,明用两大出冯之#.可量热下心用衢烫地-风程营,初棒用气始护,纸阴行合,沉光 也。区4言,霏-大大街生于东,月如羊材,梨儿方物,冀不由论少佩、少阴-术属初:阳抽压,视婆为补出,温些整, (该行:居粱特镇,-之气顶为坐成:战万教指可者之1东出。少厅广的之浅也-鉴架基,若投使恩。温连整,清没夹淑 秒酒太拉山.鲁源-掉东西之气感杂。乃天地之女和的。北也,本不弛石-名正笔之时,者料之隔于册首也。但温者,长 材秋,泾中生-句天胆四之气和应东者,和之道路也。出可往,方-格,即鲁稍之低于滋嗜地(西.一条肝。秋烘客使金 木,为风、为温,为,为热,没上母中,与火空而成数,★近客-14-1--10/24/20198:45AM
温病条辨(谢冬梅)PPT演示课件
![温病条辨(谢冬梅)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300242d02020740be1e9b4a.png)
四.《温病背诵原文: 上焦篇(1、2、4、43条) 中焦篇原文(1、17、63条) 下篇原文(1及“治病法论” )内容。
10
(一)温病大纲
1.温病的种类
1.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 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 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 有温疟。 (上焦篇1)
二.吴鞠通著作
吴氏的主要著作有: 《温病条辨》,《医 医病书》二卷,《吴 鞠通医案》四卷。 (一为五卷)
5
二.吴鞠通著作
《吴鞠通医案》四卷:卷一温病,伤寒。卷二 卷三为杂病。卷四为妇儿科。 此书中温病医案可与《温病条辨》相印证,对 学习和研究温病学有很大帮助。伤寒,杂病及 妇儿各案,又与《温病条辨》中的“解产难”, “解儿难”篇相呼应,所以可以认为《吴鞠通 医案》是吴鞠通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禁下:若见胸闷不饥等湿热阻滞脾胃之症,误以为胃肠 积滞而妄用苦寒攻下。则脾阳受损,脾气下陷,湿 邪下趋而为洞泄。
禁润:若见午后身热等而误认为阴虚,妄用滋腻阴柔 之药,势必使湿邪锢结难解,病情加重而难以治愈。 这些均为难得的经验之谈。
19
(三)中焦篇证治举例
1.阳明温病证治
16.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 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 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 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 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中焦篇原文1)
15
2.湿温病初起证治及治疗禁忌
1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 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 三仁汤主之(上焦篇43) 。
《温病条辨》下法特点分析
![《温病条辨》下法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226f0b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a4.png)
《温病条辨》下法特点分析
刘达瑞
【期刊名称】《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89()1
【摘要】外感热病邪入中焦,致阳明热结腑实,症见腹满便秘,或热结旁流,必有脉沉实,舌黄燥为证。
遵《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 的治则精神,宜用苦寒攻下为主的变法诸方治疗,以达釜底抽薪、祛邪安正。
由于在外感热病临床上,及时、准确地运用下法,常可收到明显的效果,故通下法颇为历代湿病医家所重视,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及卓效的方药,迄今仍有重要临床价值。
运用通下法随证变化,化裁方剂,在吴鞠通《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一书中论述最为详细,并颇有特色。
《条辨·中焦篇》论述了多种外感热病,由上焦不解。
【总页数】2页(P33-34)
【关键词】温病条辨;温病
【作者】刘达瑞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4.9
【相关文献】
1.《温病条辨》中“下法”应用初探 [J], 段妍君
2.浅谈《温病条辨》对下法的运用及临床体会 [J], 李静
3.浅论《温病条辨》下法的学术思想 [J], 操儒森
4.《温病条辨》下法探析 [J], 王艳阳
5.《温病条辨》论温病下法之特色 [J], 梁葆朱;梁晓崴;贾志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温病条辨原文和翻译
![温病条辨原文和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17cd331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40.png)
温病条辨原文和翻译温病条辨原文和翻译《温病条辨》为清代吴鞠通所著,是一部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温病学专著,以下是有关温病条辨原文和翻译,欢迎借鉴!原文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
”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
何也?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
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
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
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馀五气,概未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
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译文过去淳于公说:“人们担忧的问题,是担忧疾病多;医生们担忧的问题,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
”疾病多但是治病的方法少,没有超过温病的了。
什么原因呢?六气当中,君火、相火不用说了,风、湿和燥没有不同时具有温,只是寒同温相反,然而被寒邪伤害的人必定患热证。
天下的病哪有比温病更多的病呢?记载和论述方剂的书从张仲景开始。
张仲景的书专门论述伤寒,这只是六气当中的一气啊。
其中有同时说到风的,也有同时说到温的,可是讲的风,是寒中的风,讲的温,是寒中的温,因为他的书本来论述伤寒啊。
其馀五气,一概没有涉及,因此后代不传了。
即使这样,但是创作的人叫做圣人,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学习的人如果彻底推求他们的文章,通晓他们的文义,变化它们,奉行它们,用它们治疗六气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它们治疗内伤也是行的。
无奈社会上缺少善于触类旁通的有才识的医生,—般人认为缺漏可耻,不能举—反三,只求按照图样寻找好马般地就伤寒而论伤寒。
从王叔和以以下,大约都用治伤寒的方法疗六气造成的疾病,这好比用细葛布挡风,指鹿为马,到治疗时立即失败,也知道他们的医术粗疏了。
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就仍旧袭用原来的方剂,稍微改变药味,冲和、解肌等方剂就纷纷地编录到陶华的《伤寒六书》出现,于是竟然用臆造的治伤寒的方法疗六气造成的所有疾病,不仅仅对张仲景没有讲到的内容未能创发新的义理,就连张仲景已写定的书也都遭到了窜改。
[精品WORD]温病条辨全文
![[精品WORD]温病条辨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d37197fe25c52cc58bd6bea6.png)
[精品WORD]温病条辨全文温病条辨全文凡例一、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文尚简要,便于记诵,又恐简则不明,一切议论,悉以分注注明,俾纲举目张,一见了然,并免后人妄注,致失本文奥义。
二、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
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
伤寒自以仲景为祖,叁考诸家注述可也;温病当于是书中之辨似处究心焉。
三、晋唐以来诸名家,其识见学问工夫,未易窥测,瑭岂敢轻率毁谤乎,奈温病一症,诸贤悉未能透过此关,多所弭缝补救,皆未得其本真,心虽疑虑,未敢直断明确,其故皆由不能脱却【伤寒论】去蓝本。
其心以为推戴仲景,不知反晦仲景之法,至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惜其论之未详,立法未备;吴又可力为卸却伤寒,单论温病,惜其立论不精,立法不纯,又不可从。
惟叶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然叶氏吴人,所治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於杂症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
瑭故厉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叁以心得,为是编之作,诸贤如木工钻眼已至九分,瑭特透此一分作圆满会耳,非敢谓高过前贤也。
至于驳证处,不得不下直言,恐误来学,【礼】云:事师无犯无隐,瑭谨遵之。
四、是书分为七卷,首卷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
卷一为上焦篇,凡一切温病之羯辖拐呦抵,矶薪蛊参虏糁薪拐呦抵,砣陆蛊参虏粝陆拐呦抵,硭脑铀稻饶妗?『蟮髦危毁卵д咝哪苛巳唬赜谐芍瘢恢铝僦せ煜兄紊戏钢小?沃蟹赶轮住,砦褰饽巡蛔鄄蟮髦斡氩缶纭,砹舛眩蛔坌《纭?恢?凳酪矫快洞酥?箪缎八担媸稚比耍廖抟谰莨室病?五、经谓先夏至为温病,后夏至为病暑。
可见暑亦温之类,暑自温而来,故将「暑温」、「湿温」,并收入温病论内,然治法不能尽与温病相同,故上焦篇内第四条谓温毒。
暑温、湿温不在此例。
六、是书之出,实出於不得已,因世之医温病者,毫无尺度,人之死於温病者,不可胜记,无论先达后贤,有能择其币窦,补其未备,瑭将感之如师资之恩。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https://img.taocdn.com/s3/m/3023eb5c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31.png)
《温病条辨》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一、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此九条,见于王叔和《伤寒例》中居多,叔和又牵引《难经》之文以神其说。
按时推病,实有是证,叔和治病时,亦实遇是证。
但叔和不能别立治法,而叙于《伤寒例》中,实属蒙混,以《伤寒论》为治外感之妙法,遂将一切外感悉收入伤寒例中,而悉以治伤寒之法治之。
后人亦不能打破此关,因仍苟简,千余年来,贻患无穷,皆叔和之作俑无怪见驳于方有执、喻嘉言诸公也。
然诸公虽驳叔和,亦未曾另立方法,喻氏虽立治法,仍不能脱却伤寒圈子,弊与叔和无二,以致后人无所遵根据。
本论详加考核,准古酌今,细立治法,除伤寒宗仲景法外,俾四时杂感,朗若列眉;未始非叔和有以肇其端,东垣、河间、安道、又可、嘉言、天士宏其议,而瑭得以善其后也。
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
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
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
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按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二、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
始足太阳。
足太阳膀胱属水,寒即水之气,同类相从,故病始于此。
古来但言膀胱主表,殆未尽其义。
肺者,皮毛之合也,独不主表乎(按人身一脏一腑主表之理,人皆习焉不察。
以三才大道言之∶天为万物之大表,天属金,人之肺亦属金,肺主皮毛,经曰皮应天,天一生水;地支始于子,而亥为天门,乃贞元之会,人之膀胱为寒水之腑;故俱同天气,而俱主表也)!治法必以仲景六经次传为祖法。
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
太阴金也,温者火之气,风者火之母,火未有不克金者,故病始于此,必从河间三焦定论。
《温病条辨》下法述要
![《温病条辨》下法述要](https://img.taocdn.com/s3/m/f9a5391d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c.png)
《温病条辨》下法述要
孙大定
【期刊名称】《四川中医》
【年(卷),期】1994(12)4
【摘要】古有“伤寒下不厌迟,温病下不厌早”之说.清代温病大师吴瑭(字鞠通)在其《温病条辨》中,对其下法的应用别具特色.在立法上,以宣通三焦,清泻实(湿)热为宗旨;在遣方中,宗仲景之方.而不凿执其法,首开以温热理论为指导,三焦辨证为治则,《伤寒》之方为应用之先河.
【总页数】1页(P7-7)
【关键词】温病条辨;下法;温病;中医药疗法
【作者】孙大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2
【相关文献】
1.《温病条辨》中“下法”应用初探 [J], 段妍君
2.浅谈《温病条辨》对下法的运用及临床体会 [J], 李静
3.浅论《温病条辨》下法的学术思想 [J], 操儒森
4.《温病条辨》下法探析 [J], 王艳阳
5.《温病条辨》下法述要 [J], 孙大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温病条辨原文翻译
![温病条辨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8f2f3c5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ae.png)
温病条辨原文翻译温病条辨原文翻译《温病条辨》为清代吴鞠通所著,是一部温病学专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温病条辨原文翻译,欢迎阅读和参考!温病条辨原文翻译从前,淳于公说过:“一般人担心的问题,是担心病多;医生担心的问题,是担心治病的方法少。
”病多而治病方法少的疾病,没有比温病更突出的了。
什么原因呢?六气之中,君火、相火不用说了,风、湿与燥没有不同时夹杂有温的,只有寒同温相反,然而被寒邪伤害的人一定患热证。
天下的病哪有比温病更多的呢?记载和论述方剂的书是从张仲景开始的。
张仲景的书专门论述伤寒,但这只是六气之中的一种啊!其中有同时论说到风的,也有同时论说到温的,可是所讲的风,是寒中的风,所讲的温,是寒中的温,因为他的书本来就是论述伤寒的呀!其余五气一概没有涉及,因此后代也没有传下来。
即使这样,然而创作的人称作圣人,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学习的人果真能彻底究明他们的文章,通晓他们的文义,变化和推行有关的理论和治法,用它们来治六气所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它们来治疗内伤也是可以的。
无奈社会上很少有善于触类旁通的、以缺少治疗六气致病方法为可耻的、有才识的医生,而大都不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地去类推,只是拘泥不变地像按照图样去寻求好马一样地就伤寒而论伤寒。
自从王叔和以后,医生们大约都用治伤寒的方法治疗六气造成的疾病,这样做,好比用细葛布挡风,指鹿为马地混淆了伤寒、温病的'界限,到治疗时立即失败,也就知道他们的医术粗疏了。
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就仍旧袭用原来的方剂,稍微改变药味,冲和、解肌等方剂就纷纷地出现于记载。
到陶华的《伤寒六书》出现,于是竟然用臆造的治伤寒的方法治疗六气造成的所有疾病了。
不仅仅对张仲景没有讲到的内容未能阐发新的义理,就连张仲景已写定的书也都遭到了篡改。
一般人喜欢《伤寒六书》内容浅近,共同宗法它,而人民的祸害就频繁了。
又有一个叫吴又可的,编著《瘟疫论》,其中的方剂本来是治疗特定时期发生的流行性疾病的,但是一般的人错误地用它治疗平常时候发生的温热病。
(完整版)《温病条辨》原文
![(完整版)《温病条辨》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a0192dd2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37.png)
(完整版)《温病条辨》原文1、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
2、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3、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4、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
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
5、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减生脉散主之。
6、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7、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8、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亦可。
9、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
10、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11、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12、《金匮》谓太阳中暍,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此热少湿多,阳郁致病之方法也。
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13、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
14、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15、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名曰瘅疟,五汁饮主之。
16、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
17、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兼秽,舌浊口气重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18、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19、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20、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21、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温病条辨谢冬梅
![温病条辨谢冬梅](https://img.taocdn.com/s3/m/a1d54bbaad51f01dc381f112.png)
10/16/2019 1:50 PM
19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三)中焦篇证治举例
1.阳明温病证治
16.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 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 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 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 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中焦篇原文1)
10/16/2019 1:50 PM
13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二)上焦篇证治举例
1.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证治
4.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 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 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 例。 (上焦篇4)
10/16/2019 1:50 PM
7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三.《温病条辨》简介
《温病条辨》创立了温 病三焦辨治纲领,丰富 了温病的证治内容。具 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 用价值,是研究温病学 的必读之书。
10/16/2019 1:50 PM
8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四.《温病条辨》主要条文简介
10/16/2019 1:50 PM
9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
理解并能背诵原文: 上焦篇(1、2、4、43条) 中焦篇原文(1、17、63条) 下篇原文(1及“治病法论” )内容。
10/16/2019 1:50 PM
10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一)温病大纲
1.温病的种类
1.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 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 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 有温疟。 (上焦篇1)
10/16/2019 1:50 PM
浅论《温病条辨》下法的学术思想
![浅论《温病条辨》下法的学术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f2d89f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d.png)
浅论《温病条辨》下法的学术思想操儒森【摘要】下法是温病的重要治法之一,本文对《温病条辨》温病下法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吴鞠通如何在温病阳明腑实证灵活运用三承气汤证、创新五个承气汤的临床运用,以及强调应该慎用下法等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吴氏有关温病下法的学术思想对于温病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6(014)022【总页数】3页(P55-57)【关键词】温病条辨;温病;下法;学术思想【作者】操儒森【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分泌科,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吴鞠通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其著作《温病条辨》是温病的集大成之作,是现代温病理论的雏形,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下法是阳明温病的主要治法,吴氏在前人的基础上大大地发展了下法的适应证,极尽各种变化,完善和丰富了下法的治疗理论。
笔者就吴氏在《温病条辨》中焦篇阳明温病下法的学术思想论述如下。
大、小承气汤及调胃承气汤源自张仲景《伤寒论》阳明病篇,用于治疗伤寒阳明腑实证。
大承气汤用于燥热内盛、腑实壅滞,泻热与通便并重;小承汤以通便为主,治疗以腹部实证表现为主而热不盛的情况;调胃承气汤用于燥热内盛、腑实初成,以泻下燥热、调畅胃气为主。
吴鞠通继承了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基于对方药理论及病证、病机的精准把握,吴氏对三承气汤进行灵活变通,使之更适合温病的阳明腑实证,并明确了三承气汤各自的适应证。
1.1 阳明腑实之重证治以大承气汤《温病条辨》中焦篇第1条“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1]。
“曰大承气者,合四药而观之,可谓无坚不破,无微不入,故曰大也”。
此时热邪与燥屎相结于胃肠,消耗津液,欲救胃阴,必承气以泻热存阴,对于阳明腑实之重症,非大承气汤不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肺之化源欲绝是指手太阴肺经血分证中的一 种危重证候。在病变过程中因邪热燔灼肺金,
血和津液交迫而出 , 病人出现吐出粉红血水。 吴氏提出“可用清络育阴法”,即凉血安络, 甘寒养阴的法则,方可选用黄连阿胶汤合犀 角地黄汤加减。
11/7/2017 9:03 PM
35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11/7/2017 9:03 PM 24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注释】
羁:音机,停留
【提要】 温病后期真阴耗伤证治。
11/7/2017 9:03 PM
25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本条治法:
一是脉沉实,并见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 黑唇裂者,仍属阳明腑实,仍用攻下之法。 二是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邪热少而虚 热多,中无结粪,则属肾阴大伤,当用加减复脉 汤以滋养肾阴。 加减复脉汤是从仲景复脉汤(炙甘草汤)中衍化 而来,为治疗温病邪入下焦,真阴耗伤之主方。
7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三.《温病条辨》简介
《温病条辨》创立了温
病三焦辨治纲领,丰富
了温病的证治内容。具
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
用价值,是研究温病学 的必读之书。
11/7/2017 9:03 PM
8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四.《温病条辨》主要条文简介
11/7/2017 9:03 PM
9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30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七)名词术语解释
1.辛凉轻剂,辛凉平剂,辛凉重剂的区别和主治 辛凉轻剂指桑菊饮方 ,是治风热侵犯肺卫,邪浅病 轻之方. 5(上焦篇6)214: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
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11/7/2017 9:03 PM
31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辛凉平剂指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
代表方。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微渴,
咽喉红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银翘散清热解表之力比桑菊饮为强.
桑菊饮宣肺止咳之力比银翘散为优。
11/7/2017 9:03 PM
32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辛凉重剂指白虎汤, 主治温 邪入里(气分),肺胃热盛之 证。证见壮热不恶寒,反恶
热,大汗,面赤,口渴,舌红苔黄,
11/7/2017 9:03 PM
4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二.吴鞠通著作
吴氏的主要著作有: 《温病条辨》,《医
医病书》二卷,《吴
鞠通医案》四卷。
(一为五卷)
11/7/2017 9:03 PM
5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二.吴鞠通著作
《吴鞠通医案》四卷:卷一温病,伤寒。卷二
卷三为杂病。卷四为妇儿科。 此书中温病医案可与《温病条辨》相印证,对 学习和研究温病学有很大帮助。伤寒,杂病及 妇儿各案,又与《温病条辨》中的“解产难”, “解儿难”篇相呼应,所以可以认为《吴鞠通 医案》是吴鞠通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11/7/2017 9:03 PM
14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提要】风温、温热、温疫、冬温 4 种温病 初起,邪在卫分的证治。 辛凉平剂银翘散是温病初起,
邪在卫分的代表方,是治疗温
病上焦证的首方。
11/7/2017 9:03 PM
15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2.湿温病初起证治及治疗禁忌
1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11/7/2017 9:03 PM
11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2.九种温病的病因
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驰张,温盛为热也。 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 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 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 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脉浮洪。
11/7/2017 9:03 PM
33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2.肺之化源欲绝
【原文】 9.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
黄汤合银翘散主之。有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
之。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
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
育阴法。216 (上焦篇11)
11/7/2017 9:03 PM
28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六) 治病法论
35. 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 尽,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
害);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
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治上焦如 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卷四、杂说)
11/7/2017 9:03 PM
按吴氏所述情况可能为急性左心衰竭 ,其典型表现 为突然发作,呼吸困难,咳嗽,咯粉红色抱沫样痰,面色灰 白,口唇及肢端发绀,大汗,烦躁不安,心悸,乏力。体征: 双肺广泛水泡音或哮鸣音 ,心率增快等。其病情垂危。 处理方法包括:半坐卧位,将氧气先通过70%酒精湿化 瓶后吸入,以降低泡沫表面张力,使用吗啡或度冷丁使其 镇静,用西地兰以强心,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
2.氤氲:音姻晕,形容烟气弥漫很盛的样子。
3.陶氏《六书》:指陶节庵的《伤寒六书》。
【提要】 湿温初起证治及治禁
11/7/2017 9:03 PM
17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2.湿温病初起证治及治疗禁忌
吴氏指出湿温病缠绵难愈的原因是:“湿为阴邪, 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热之
一凉即退,故难速已”。吴氏经验:“湿温较诸
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
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 三仁汤主之(上焦篇43) 。
11/7/2017 9:03 PM
16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注释】 1.洞泄:原指食后即腹泻,泻下物完谷不化。这
里指泻下无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1/7/2017 9:03 PM
36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吴氏自注中又提出了温病五大死证,在上焦有
11/7/2017 9:03 PM
3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一、吴瑭生平
吴鞠通潜心钻研医术十多年,仍然未敢轻治一
人。1793年京师温疫大行,时医以伤寒法治疗
未效,朋友们强求吴鞠通给以治疗,以温病法
救治,存活者众,从此名声大振。吴鞠通鉴于
世医墨守《伤寒论》,治疗温病不知变通,乃 撰写《温病条辨》六卷,首创“三焦辨证”学 说,对温病学作出很大贡献。
11/7/2017 9:03 PM
21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2.湿热蕴阻中焦气分证治及治疗禁忌
26.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
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 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 认伤寒,必转坏证。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 热愈炽,黄芩滑石汤主之。 (中焦篇63)
11/7/2017 9:03 PM
22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本条对湿热病的症状的论述更为完整,是湿热 蕴阻中焦气分的主要证候。吴氏重点说明了湿
热病的治疗原则是化湿清热,“湿热两伤,不
可偏治”。
11/7/2017 9:03 PM
23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四)下焦篇代表证治: 温病后期真阴耗伤证治 28.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 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 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 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 之。 (下焦篇原文1)
11/7/2017 9:03 PM
12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3. 感传途径、治法、预后及与伤寒的区别
2.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阳……治法必以仲 景六经次传为祖法。
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辨
治方法)必从河间三焦定论。 寒为阴邪……,伤寒阴邪也,阴盛伤人之阳也。
温,病势虽缓而实重,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
中焦病最多…当于中焦求之”。
11/7/2017 9:03 PM
18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湿温病初起有三大禁忌:
禁汗:若见恶寒头痛,身重疼痛,误认为伤寒而用辛 温发汗之药,则会耗伤心阳,湿浊随辛温之品上蒙 清窍,可致神昏、耳聋、目闭等症。 禁下: 若见胸闷不饥等湿热阻滞脾胃之症,误以为胃肠 积滞而妄用苦寒攻下。则脾阳受损,脾气下陷,湿 邪下趋而为洞泄。 禁润:若见午后身热等而误认为阴虚,妄用滋腻阴柔 之药,势必使湿邪锢结难解,病情加重而难以治愈。 这些均为难得的经验之谈。
27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五) 温病的三焦传变规律和治则
2.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上焦篇2)210 吴氏认为上焦病是温病的早期阶段,其病变脏腑
包括心、肺;中焦病为温病的中期阶段 ,其病变
脏腑包括脾、胃、肠;下焦病为温病的后期阶 段,其病变脏腑包括肝、肾。
11/7/2017 9:03 PM
29
吴 鞠 通 《温病条辨》
外感内伤治则的区别及三焦的治疗大法。
三焦分证的治疗大法:
治上焦之药物如羽毛那样轻。 治中焦如秤杆那样保持平衡,不平衡不平安。
治疗下焦则如秤铊一样,不用性质沉重的药物就不能 直达在下之病所。吴氏用“羽”、“衡”、“权”三 字,突出了三焦治疗上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