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美好新农村,建设城市后花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科学发展观,工运创业100问”工会调研征文

打造美好新农村建设城市后花园

——关于城市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近日,回到久别的乡下老家,前年年底刚铺好的水泥路被开膛破肚,尘土飞扬。打探之下得知,镇上安排给各个村庄建设排污系统,铺设污水管道。面对不再宁静整洁的村子,再想想自己每天上下班要走的那条路,也是挖了填,填好不久再次开挖,对规划问题的思索又浮现脑海。

××是一个国际性商贸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建设也走在全国县级市前列。近年来,市政府在农村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物资和精力。随着“小五化”工程的推进,农村的容颜确实“亮丽”了不少,但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大至区域定位,小至每个村庄改造工程的整体规划、进度安排,都更加凸显出规划的重要性。为了避免人力、物力、财力不必要的浪费,笔者认为应该在切实把握城市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的基础上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一、新农村建设要有大局意识、超前意识

按照城市进化理论,城市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相对分散、绝对分散四个大的阶段。“相对分散”阶段是指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化初期,城市化增长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即城市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在市区人口继续膨胀的过程中,郊区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市区,出现郊区化的前兆。

《2008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我市三次产业比例为3.1:45.3:51.6,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2008年,我市建成区面积达7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73%。而当一个区域的城市化率超过50%时,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力度就会加大。虽然我们难以仅凭以上数据就认定我市处于城市进化过程中的哪一阶段,但随着市

区土地等各项资源的消耗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必定会有越来越多人转向郊区,由郊区、农村逐渐承担起城市的部分功能。因此,新农村建设要有大局意识、超前意识,紧跟城乡一体化工作的进程,从全市发展的架构中去规划、建设,而不能仅仅局限在某村、某项工程之中。

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我市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画出了“一体两翼”的蓝图,从政治、商贸、文化、物流、居住和服务功能等方面明确了各镇街的功能定位,这将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指南针。在它的指引下进行规划、建设,才能更好地做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取得新农村建设的胜利。

二、新农村建设要大处着眼、细处着手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在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区域定位的基础之上,要取得新农村建设的胜利,还应该注意许多细节:

㈠不能仅着眼于某一村庄,而应以区域为单位,进行区块组建。我市土地资源紧缺,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资源是我们首当其冲需要考虑的问题。加快中心村建设是改变农村面貌、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促进区域发展的有效方法。然而,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往往没有考虑建设中心村,为其他自然村居民向中心村集聚提供各类条件;即便有所考虑,也受到建设用地审批、建设资金筹集、旧村拆迁整治、部门协调等因素的限制,难以落实到位。对此,我们一是要加强政府引导,做好土地利用规划、金融放贷资金、建设进度协调、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等统筹工作,形成合力,为中心村建设创造良好条件。二是妥善处理好中心村与其他村的关系。中心村建成后,要逐步引导和促进周边村庄人、财、物向中心村聚集,使中心村成为一定区域的经济中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优化村庄布局,推进村庄集聚,加快新农村建设。

㈡规划要细密、周全,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对我市目前的城市建设与新农村建设而言,这一条尤其重要。在以往的建设工作中,我们因为规划不够到位,造成的浪费比比皆是,甚至影响到村民的生活和安全。对此,在新农村建

设规划中应本着“因地制宜、厉行节约、便于生产、利于生活”的原则,加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如饮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消防设施的安排、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人畜分离等,将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排污等相关设备考虑到位,避免翻修,将新农村建设工程打造成为节能、高效、安全的优质工程。

㈢要保护村庄特色与生态环境,避免“千村一面”。在现行的新农村建设中,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开发建设,以致基本上丧失原有地方风格的现象较为严重。为此,我们一是要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尊重传统习惯和风土人情,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发展“一村一景”,切实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二是要节约用地,坚决执行保持生态的原则。新形势下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严格控制村庄建设总用地,注重拆旧房与建新村相结合,因村制宜采取先拆后建、边拆边建、全拆全建、退宅还耕、盘活土地等办法,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鼓励统一建造。积极引导、鼓励有条件的村建设多层或高层住宅,减少用地规模,为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新农村建设要开发群众的积极性、参与性

建设新农村是关系到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而规划编制应该是代表建设新农村的方向和农民的长远利益的重大事件。因此,农民的参与程度将影响到规划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中央也提出,新农村建设是广大农民自身的需求,要充分反映农民的意愿。然而,相关调查发现,全国各地在编制建设新农村规划过程中,一些编制单位进行过农户调查,但大多数没有全面聆听农民的呼声,没有完全征求过每位农民的意见。已经完成的规划多数没有上下互动机制和过程,规划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意愿不是特别清楚。我市也存在类似问题。对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㈠要教育引导群众。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群众,群众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建设者。只有把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新农村建设才会显示出无穷活力,工

作才能顺势而为,扎实有效。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引导群众克服“等、靠、要”和无所作为、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思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把他们发自内心的愿望和热情转化为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内生动力和自觉行动。

㈡要充分尊重群众。要牢固树立群众主体意识,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一切工作以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认真落实群众在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广泛收集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让群众自己做主决策,积极推进农村基层自治,让群众真正成为权益主体、决策主体和参与主体。

㈢要发挥群众作用。群众是新农村建设受益者和主体,又是新农村建设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在推进中,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党政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为主、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要切实重视和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过程要让群众参与,建设要让群众监督,成果要让群众分享和评价。只有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改变,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才能更有意义,更有活力,更有希望。

当然,新农村建设绝不仅仅是以上所说的几项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方面也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我们才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