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做法报告
浅析城市发展的历程
浅析城市发展的历程[摘要]探讨城市的定义和特征,进而对城市的几个发展阶段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分析现代城市面临的问题,发现城市发展及演变过程中的规律,针对城市发展的挑战和机遇提出因应之道。
[关键词]城市;历程;发展;城市病;应对我们熟悉城市生活,了解城市环境,我们在城市中工作、生活、生老病死。
如无意外,会在城市中度过一生。
但城市究竟是什么?城市如何产生、发展,因何衰落、被遗弃?我们如何应对伴随城市发展带来的诸多挑战?1 城市的定义城市的定义,从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生态、政治、军事等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诠释,这些各种各样的定义,数量众多。
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经济学家则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如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
此外,还有人口学、政治学、建筑学等学科的关于城市的不同角度阐述。
因此,给出城市准确的定义,是一件比较困难的工作。
“人类用了5000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获得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它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
西方学者对城市的定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①以居民人数作为城市概念的标准;②以行政区划的建制规定作为标准;③以城市居民密度的大小作为标准;④以拥有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作为标准。
国内关于城市的定义,我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因此,对“城市”进行定义,应该超越现有各学科的局限性,对城市的一般性特征进行抽象和归纳。
可以将其定义为:城市是某个环境区域范围内承载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口等的聚居中心,并与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紧密同步的一种有别于乡村的高级聚落。
法国著名的城市地理学家什梅尔认为:“城市是景观环境集合体,经济空间,人口聚居区,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咱先从早期说起吧。
在最开始的时候呀,城镇化就像是一个小芽慢慢冒头。
那时候,很多人都开始从农村往城市里跑,为啥呢?城市里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呀。
就像那些小工厂,像一个个小磁石一样,吸引着人们。
大家想着,在城市里能挣到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那时候的城市呢,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但是已经开始有了一些小变化。
比如说,街道上开始有了更多的小商店,卖着各种各样的东西,从生活用品到一些小零食,可热闹了。
再往后发展呢,城市开始变大了。
那些高楼大厦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了。
这个时候呀,城镇化就不再只是人往城市里走这么简单了。
城市里开始有了规划,就像我们玩游戏搭积木一样,规划者们想着怎么把城市搭得更漂亮,更方便大家生活。
有了专门的住宅区,商业区,还有工业区。
住宅区里有了各种各样的房子,从小小的公寓到大大的别墅。
商业区里呀,大商场一个个开起来了,里面的东西琳琅满目,人们可以在里面逛上一整天。
工业区呢,也不再是那种小作坊的感觉了,而是有了很多现代化的大工厂,生产着各种各样的产品,然后把这些产品卖到全国各地,甚至是全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型城镇化又有了新的变化。
大家开始关注城市的环境了。
以前啊,城市里可能到处都是工厂的烟囱冒着黑烟,空气不太好。
现在可不一样了,城市里开始有了很多公园,就像城市的绿色小肺一样。
人们在公园里散步、跑步、遛狗,可惬意了。
而且呀,城市的交通也变得更加发达了。
以前可能只有几条公交线路,现在呢,地铁、轻轨这些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都有了。
人们可以更快地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
到了现在呢,新型城镇化又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它不仅仅是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还包括了人的发展。
城市里开始注重文化建设了,有了各种各样的博物馆、艺术馆。
这些地方就像是城市的文化宝藏库一样,人们可以在里面了解到很多知识,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围。
而且呀,城市里也更加关注弱势群体了。
比如说,为老年人建设了更多方便他们出行的设施,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无障碍通道。
南京城市化发展历程
南京城市化发展历程南京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国家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
在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中,南京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城市转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第一阶段:农业社会在古代,南京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都城之一,曾经是六朝古都。
当时的南京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以农业经济为主导。
人们以种植粮食、养殖牲畜为生,城市规模相对较小,城市建设也相对简单。
第二阶段:工业化起步20世纪初,南京开始迈入工业化的道路。
当时,南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造纸、轻工等行业。
南京的工业化进程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后,南京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南京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迎来了快速的城市化发展。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大幅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改善和建设。
第四阶段:现代化城市近年来,南京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形成了现代化城市的面貌。
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大量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为南京市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南京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就业,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压力和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城市化也给城市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压力,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南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
其次,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再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交通、水电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能力。
此外,南京还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南京的城市化发展历程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化起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城市四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南京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经济不断发展。
城市发展蓝图2024年城镇化规划
新型城镇化模式探索
推动城乡一体化 发展,缩小城乡 差距
高新技术产业与 制造业的发展趋 势和前景展望
促进高新技术产 业与制造业发展 的政策措施和保 障机制
现代服务业发展
概述:现代服务业 是城市发展的重要 支撑,包括信息技 术服务、商务服务、 文化创意等领域。
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 不断进步和消费需求的 升级,现代服务业将迎 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策支持:政府将加大 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 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转 型。
城市社会建设与民生改善
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目标: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建设内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建设重点: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建设保障: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X-XX-XX
规划目标与定位
规划目标:到2024年,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城 市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定位:将城市发展蓝图2024年城镇化规划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成为全国城 市发展的典范。
战略重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和人才引进,提升城市文 化软实力。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发展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是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过长期的实践运用,积累经验,最终形成的一种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有所不同的现代化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
当时,中国面临着广泛的贫困、落后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着力实现国内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现代化。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强调了以发展经济为重点。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实行了以农业为重心的经济建设,实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推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推行工业化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一步加大了经济改革开放的力度,吸引外资,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系列的经济成功使中国在国际上跻身为世界强国。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强调了以人民福祉为底线。
中国实行了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推行了教育普及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保证了人民享有基本的教育、医疗等权益。
中国积极推动减贫工作,实行了农村改革政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中国还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强调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中国积极推动科技发展,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投资和支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中国在自主创新、高技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了世界领先的国家之一。
中国还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艰辛而又成功的过程。
中国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根据自身国情,全面推动经济、社会、政治的现代化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成为了一种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有所不同的现代化路径。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的自然过程,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不断向原有和新兴城镇转移和聚集的现象和过程,包括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的增加及城乡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城镇化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如何选择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是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我国城镇化存在着严重滞后1.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有了较大的发展,城镇化率从1952年的12.46%增加到1999年的30.9%,年均增加0.39个百分点。
但与我国工业化进程相比城镇化仍严重滞后,1952年城镇化滞后工业化5.14个百分点,到1978年扩大到26.4个百分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重视了城市的发展,逐步将生产性城市向消费性城市转变,调整了城镇发展方针,鼓励发展中小城市,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程度有所减缓,但仍然滞后,1990年滞后10.6个百分点,1998年滞后11.7个百分点。
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恰恰与世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呈鲜明的对比。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近100个发展中国家在1950~1970年间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的比较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过程始终超前于工业化过程。
当人均GNP在200美元左右时,城镇化速度开始加快,人均GNP在300美元左右时,城镇化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
2.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同等收入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据对世界有关国家1997年的GNP和城镇化水平分析表明,我国城镇化与同等收入国家城镇化水平相比仍然滞后,从表中分析可知,同我国人均GNP水平相当的13个国家城镇化平均水平为45%,我国为30%,滞后了15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比较(钱纳里的发展模型)土库曼斯坦喀麦隆科特迪瓦刚果洪都拉斯人均GNP(美元/人)630 650 690 660 700城镇化率(%)45 46 57 29 45人均GNP(美元/人)750 750 800 840 950城镇化率(%)38 33 23 59 62人均GNP(美元/人)1010 1040 1110 814 713城镇化率(%)42 71 37 45 30 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政府实行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城乡分割体制和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延缓了城市的发展,造成了城镇化的滞后。
中国万亿之城的发展历程
中国万亿之城的发展历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万亿之城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指的是城市综合经济规模达到万亿级别的城市。
这种城市综合经济规模庞大,产业结构完善,经济活力旺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的万亿之城起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如今已经有多个城市达到了这一地位。
下面,我们将介绍中国万亿之城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虽然当时还没有城市综合经济规模达到万亿级别,但是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迅速崛起。
中国的首个万亿之城——深圳,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迅速发展起来的。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大量资金和人才,迅速崛起为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也是综合经济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大关。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腾飞期,也是中国万亿之城快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迅速崛起。
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成功跻身中国万亿之城行列。
第三阶段:转型升级期(2009-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综合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中国万亿之城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这一时期,一批新兴城市开始崭露头角,比如成都、重庆等城市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模式走向成功,成功突破万亿级别。
中国万亿之城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变革、创新和突破。
作为中国新兴的城市发展概念,万亿之城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希望中国的万亿之城继续发展,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动力。
【这份文章已经达到2000字,请您查阅】。
第二篇示例: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自古以来就是政治中心和文化名城。
北京的发展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当时的北京是一个较小的城市,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北京逐渐成为了中原的政治中心。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从农耕社会到现代化都市的蜕变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城市化的进程缓慢而坚定。
从最早的城邦国家,到如今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1. 古代城市的兴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就已经开始。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各国纷纷筑城自卫,城市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到了秦朝统一六国,城市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都城咸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2. 唐宋时期的城市发展唐宋时期,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商业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长安、洛阳、开封等城市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商贾前来经商。
3. 明清时期的城市化进程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空前繁荣,城市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
北京、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4. 近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1)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1980年代,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城市化迅速推进。
(3)1990年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
(4)21世纪初,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5. 当前城市化的挑战与机遇如今,我国城市化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保的前提下,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化发展仍具有巨大的潜力,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必将书写更加辉煌的城市化篇章。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迈向和谐人居的未来6.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这一战略旨在转变以往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推动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
长沙现代城市发展历程
长沙现代城市发展历程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城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
长沙的现代城市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长沙成为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长沙迅速实施了一系列的现代城市建设规划。
首先,长沙开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桥梁、给水排水系统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和人才来到长沙。
在基础设施建设之后,长沙着力发展产业经济。
长沙不仅加大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还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方面,长沙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长沙的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成为了吸引外资和人才的重要载体,为长沙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长沙还注重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建设质量。
长沙的市中心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提升,许多现代化的建筑和公共设施相继建成。
长沙的城市规划也相应调整,更加注重绿化和环保,致力于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和宜游的城市。
同时,长沙还积极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长沙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长沙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这对于长沙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长沙还加强了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和交流。
特别是与益阳、岳阳、株洲等城市的合作,形成了长株潭城市群,将长沙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扩大。
总的来说,长沙的现代城市发展历程可谓一步一个脚印。
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升级、积极改善城市形象和环境,以及促进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长沙成功地实现了现代化城市的转型和发展。
未来,长沙还将继续迈进,不断努力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南实践调研报告600-800
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南实践调研报告600-800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湖南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案例。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湖南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
以下是针对湖南实践的调研报告:一、湖南现代化的发展历程1. 改革开放前期:1978年之前,湖南经济落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人民生活贫困。
但是,改革开放之后,湖南积极响应中央政策,鼓励民众积极投资创业,开放经济,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推动了湖南现代化的发展。
2. 90年代初期:湖南开始重点发展现代产业,如电子、机械、化工等,同时推进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湖南已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成为全球化的重要角色。
3. 近年来:湖南政府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特别是2015年,湖南政府投入了巨额资金,加速了科技创新和高端产业的发展,助力全省现代化引领,湖南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湖南现代化的特点与成就1. 特点:(1)现代产业日益壮大,湖南已形成了以制造、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2)城乡差距大幅缩小,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联系紧密,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3)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教育、医疗、社保等各项制度得到加强。
2. 成就:(1)湖南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不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和企业家。
(2)湖南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备,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项目的建设推进速度迅猛,城市化速度也在加快。
(3)湖南的商业氛围逐渐成熟,商业地产、文旅、金融等行业持续升级。
三、湖南现代化发展面临的挑战1. 资源环境压力:湖南的工业化进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也面临着人口过多和资源短缺的问题。
2. 产业升级难度大:湖南在经济转型中面临的困难仍然很大,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提高生产力和效率。
3. 政府服务需要进一步优化:湖南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领域的制度和政策,为企业和市民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
21世纪上海城市的发展历程
21世纪上海城市的发展历程一、引言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
21世纪以来,上海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成为全球瞩目的现代大都市。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21世纪上海城市的发展历程。
二、经济发展21世纪初,上海通过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创新驱动力度,逐渐从传统的制造业城市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和金融改革的推进,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和金融机构的入驻,推动了上海金融业的发展。
此外,上海还积极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三、城市建设21世纪,上海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和环境治理等方面。
上海建设了一系列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如地铁、高速公路和机场,提高了城市的交通便捷度。
此外,上海还加大了对老旧城区的改造力度,通过拆违建新和历史文化保护,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品质。
同时,上海也注重环境保护,推动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四、文化交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成为了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上海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的活动和展览,如世博会、艺术节和文化论坛等,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参观和交流。
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知名度,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上海还加大了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展示了上海的独特魅力。
五、城市管理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城市需求,上海加强了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
上海建立了现代化的城市管理系统,提高了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效率。
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上海实现了城市信息的集中管理和智能化调度,提供了更便捷和高效的公共服务。
此外,上海还加强了社会治安和环境卫生管理,提升了城市的安全和整洁程度。
六、社会福利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注重改善民生和提高社会福利。
上海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的投入,提供了更优质和普惠的公共服务。
此外,上海还积极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帮助。
我国城镇化发展回顾与总结
我国城镇化发展回顾与总结2019-09-22引⾔城镇化进程是指伴随着⼯业化进程,占较⼤⽐重的农村⼈⼝向城镇⼈⼝转移的历史过程,是衡量⼀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据史料记载,中国⼈修城筑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但是,到1949年新中国成⽴时,我国城镇化率仍然只有10.6%,1978年中国城镇化率仅为17.92%,这⼀数字到了2009年,则已提⾼到46.62%,城镇⼈⼝则达到5.94亿。
改⾰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的城镇化取得了巨⼤的成就,但是偏重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特⼤和超⼤城市的发展,忽视了中⼩城市和⼩城镇的发展。
为此,2010年的中央⼀号⽂件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个时期内,我国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城镇规划⽔平和发展质量,把中⼩城市和⼩城镇发展作为重点,促进城市的各种资源要素更多地向农村覆盖。
新中国成⽴特别是改⾰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有哪些经验教训?都是我们必须进⾏深⼊分析和研究的问题。
本⽂拟在回顾中国城镇化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对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总结,并且进⼀步探讨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就如何⽀持城镇化建设提出政策与建议。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关于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划分,我们根据城镇化的推动⼒量不同将中国城镇化划分为两个阶段。
改⾰开放以前,我国城镇化的主要推动⼒量来⾃上层建筑,是中央政府⼤规模集中资源的努⼒下实现的,这种模式我们称之为⾃上⽽下的农村城镇化。
改⾰开放以后,在传统的⼆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分治的条件下,推动城镇化的主要⼒量来⾃⼴⼤农村,是农民与双轨制博弈的结果,这种模式我们称之为⾃下⽽上的农村城镇化。
(⼀)起伏波动缓慢发展阶段:中国⾃上⽽下的农村城镇化1、快速发展时期(1949-1958年)这⼀时期,随着国家进⼊⼤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阶段,中国开始进⼊⼯业化初期,其突出特征是加强156个重点项⽬的建设,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国家从1953年开始第⼀个5年计划,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规模的⼯业建设吸收⼤批农民进⼊⼯⼚,⼯业化带动城镇化,⽽且表明它对城镇化的影响是任何其他因素所⽆法相⽐的。
城市情况汇报
城市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我们来看
看我市的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GDP持续增长,人均收入逐步提高,城市
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交通便利度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其次,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我市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空气质量逐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再次,城市的社会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我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
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加大就业扶持力度,提高就业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高。
最后,城市的文化建设也在不断丰富多彩。
我市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加大
文化产业扶持力度,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加强文化交流合作,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
总的来说,我市的城市情况汇报可以用“稳中有进,全面发展”来形容。
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相信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城市故事国内外城市的发展历程
城市故事国内外城市的发展历程城市故事——国内外城市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城市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载体。
随着时代的演进,城市经历了从古代城邦到现代大都市的演变过程。
本文将介绍国内外城市的发展历程,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古代城邦的形成与发展古代城邦是城市发展的起点,它们通常起源于农业社会和行政中心的需要。
例如,古埃及的底比斯、古希腊的雅典、古罗马的罗马等城市,都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这些城市以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二、工业时代的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的到来,为城市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国内外城市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劳动力。
例如,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等城市,在工业化的推动下,经历了迅猛的城市扩张和人口增长。
工业时代的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大、社会结构的分化以及环境问题的产生。
三、现代化进程与城市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国内外城市开始在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发生深刻变革。
城市化率不断提高,人口集中度不断加剧,城市功能也更加多元化。
例如,中国的上海、新加坡的新加坡市和法国的巴黎等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成为了国家或地区的重要中心,拥有先进的经济体系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国内外文明的代表。
四、城市发展的挑战与应对虽然城市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发展机遇和福利提升,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短缺等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内外城市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创新、公共交通的发展、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等。
这些举措旨在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五、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启示观察国内外城市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益启示。
首先,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适宜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
其次,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注重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利益。
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由农民起义发展而来的反清起义,这场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但它对中国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霸权时代。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并将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国家主权受到了极大的侵害,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一个低谷。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20世纪初逐渐加速。
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的结束,建立了共和政体,虽然北洋政府统一了全国,但权力不稳定,国内政治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期,中国不断进行,以推动现代化进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中国寻求恢复自己的主权。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并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但中国在和会上并未获得满意的结果,这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思潮的兴起。
经过国内外的启发和引领,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使中国现代化。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的现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
此外,五四运动也提振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民族觉醒。
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中共领导的抗日战争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军民团结起来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为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领导的作用,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开放的推动下,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不断完善。
教育和科技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大学和企业成为全球的创新中心。
到了21世纪,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虽然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平等,但中国正朝着更加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努力前进。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引言概述:长春市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吉林省的省会。
经过多年的发展,长春市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介绍长春市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发展1.1 东北工业的崛起长春市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东北地区的工业开始崛起。
长春成为了东北工业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材和资本。
在这个时期,长春市建设了一批重要的工业基础设施,如长春铁路局、长春机车厂等。
1.2 汽车工业的兴起上世纪30年代,长春市开始兴起汽车工业。
长春一汽成为中国第一家汽车创造厂,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
长春一汽的发展为长春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3 文化教育的繁荣长春市在早期发展中也注重文化教育的建设。
长春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45年,是中国最早的电影制片厂之一。
此外,长春还建立了一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为长春市培养了大量的人材,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2.1 经济结构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长春市开始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
传统的重工业逐渐向现代化创造业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长春市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2.2 城市建设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长春市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城市规划和建设得到了重视,市区的交通、环境和公共设施得到了改善。
同时,长春市还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商业中心和住宅区,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2.3 文化产业的兴起改革开放以来,长春市的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电影、音乐、戏剧等文化艺术形式在长春市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长春电影节的举办为长春市带来了国际影响力,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窗口。
三、创新驱动的发展3.1 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长春市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汽车、装备创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
长春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为长春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并且明确指出了出现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和路径,并且对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状况进行了科学预测。
关键字: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城市化作为一个静态性概念,其涵义是指城市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城市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城市生活方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的各种状态。
城市化作为一个动态性概念,包含四个方面的转换过程:一是人口的转换,即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二是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即生产要素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换、第二和第三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三是地域的转换,即城市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规模上的扩大、功能和设施上逐步完善的过程。
四是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的转换,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向城市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
以世界城市化的大趋势来看,城市化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城市化阶段、郊区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再城市化阶段。
但是具体到中国城化的发展历程而言,并不能简单的概括位以上四个阶段,这也体现出了不同国家所具有的自身发展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起伏波动是最显著的特点。
一般说来,中国大陆的城市化起点定在1949年。
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具体可分为六个阶段:1.起步阶段(1949-1957年)1949-1952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基本上得到恢复和发展,城市化水平达到12.5﹪,这是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短暂,但是却是城市化规律得到正常显示的时期。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放在重工业部门上,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至1957年达到15.4﹪。
2.波动阶段(1958-1965年)1958年的“大跃进”,使大批劳动力涌向城市,出现了一次城市化高峰,城市人口的年递增率竟达10.5﹪,196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19.75﹪。
当然,这与当时急转而下的经济形势相比,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现象。
中国城镇化的历史,现状与未来(道路应该怎么走)
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城镇化发展概况
1
1843年我国城镇人口2070万,城镇化率约为5. 1% (不 包括边远地区) 。
2
1843—1949年,增加到5765万,由5. 1%增加到10. 6% , 而此时世界城镇化率为28%。
3
1900年世界人口城市化率13. 6% ,比我国1949年城镇化 水平还高出3个百分点。
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 出版社。蔡昉,2008
城镇从业人 比率(1)/ 农民工(1) 员(2) (2) 7849 21274 36.9 8399 23940 35.1 10470 24780 42.3 11390 25639 44.4 11823 26476 44.7 12578 27331 46 13212 28310 46.7 13697 29350 46.7
8.87%
上升1.91
• 农村地区人口结构失衡状况,在 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
–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其中 20-40岁青壮年占到55.4%。 – 农村地区“三留守”状况突出。相 关研究表明:全国有2000万留守儿 童、2000万留守老人、4700万留守 妇女。 – 乡村地区“空心村”增多。
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
案例:江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向变化,单位万人,%
2010 农村外出劳 动力 省内从业 省外从业 718.3 148 570.3
2011 780.2 211.3 568.9
增量 61.9 63.3 -1.4
增幅 8.62% 42.77% -0.25%
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
巟业化推进影响:
• 工业化仍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中国城市发展史是一部悠久的历程。
从最早的古代城市到现代城市化,中国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
以下是对中国城市发展史的简要回顾和分析。
一、古代城市(公元前2070年-公元1840年)1. 夏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夏商周时期。
这个时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中心,如郑州、西安、洛阳等。
这些城市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墙是城市的象征,也是防御工事。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开始向经济、文化中心转变。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等。
城市规划也开始出现,街道和巷弄布局逐渐形成。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汉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繁荣,城市规模扩大,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长安、洛阳、成都等。
二、近代城市(1840年-1949年)1. 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建立租界和殖民地。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富豪阶级,经济发展不平衡。
2. 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城市,如南京、武汉、重庆等。
这些城市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出现了许多公共设施和建筑。
同时,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工人阶级开始崛起。
三、现代城市(1949年至今)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同时,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加速。
2. 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深圳、珠海、厦门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
同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住房、环境等问题逐渐凸显。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发展75年的成就与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发展75年的成就与经验目录一、城市规划与建设 (2)1.1 规划理念的演变 (3)1.2 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 (4)1.3 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5)二、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 (7)2.1 经济增长的历程与特点 (8)2.2 产业结构的变化与优化 (10)2.3 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产业升级 (11)三、城市社会事业的发展 (12)3.1 教育事业的进步与普及 (13)3.2 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与提高 (14)3.3 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16)四、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17)4.1 绿色城市建设的推进 (19)4.2 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效与努力 (20)4.3 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实践 (21)五、城市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23)5.1 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24)5.2 城市社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6)5.3 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与优化 (27)六、城市国际化进程的加速 (29)6.1 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 (30)6.2 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的拓展 (31)6.3 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与推广 (32)七、城市发展的经验总结与展望 (33)7.1 成功经验的提炼与归纳 (35)7.2 面临挑战的分析与应对 (37)7.3 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与展望 (38)一、城市规划与建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历经75年的风雨洗礼,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经验。
城市规划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理念的更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就开始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探索。
从最初的注重工业布局,到后来的功能分区,再到现今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城市规划理念随着时代变迁不断革新。
这些理念的更新体现了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趋势的准确预判。
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石。
在过去的75年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做法报告1现代化城市内涵1.1现代化城市为了给城市居民提供最佳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并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不断建设及改进,最终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现代化的城市。
1.2核心——以人为本现代化城市是由现代人创造的,城市的现代化是为了满足现代人的需要。
2城市现代化的特征2.1规模适度生产要素在空间的聚集产生了生产的外部性和知识外溢,促使生产效率提高,并且城市拥有的公共服务设施、便利的交通设施和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方面的优势,使得厂商为追逐利润最大化而在城市或城市周边布局,使得集聚过程得以持续。
聚集的同时也带来拥挤,包括通勤时间增加、地租上升、公共产品投入成本等。
研究表明,城市的收益以城市产出或人均收入测度) 与城市规模呈现倒U 型关系。
当城市运行在小于最佳规模时,扩大规模将提高城市效率; 当运行在大于最佳规模时,将会为规模不经济支付成本,从而导致城市效率下降。
因此,现代化的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应该有适度的规模,以期达到城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城市的最优规模是由城市的专业分工所在的行业的生产函数决定的,而城市分工是与其在整个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密切相关的。
此外,城市所在的区位决定了其获得资源的运输成本和市场规模,也决定了其扩大规模的成本和城市的最优规模。
现代化城市应该在聚集的规模经济和因此带来的负外部性的张力间取得平衡,既充分发挥聚集带来的规模效应、知识溢出带来的高效率和持续创新,又避免过度聚集带来的拥塞。
2.2空间结构合理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首先应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的聚集功能并同时降低聚集带来的拥塞为目标,这就要求城市居民的总出行时间最短。
一方面,出行起点如居住用地、出行终点如商业和行政用地应尽量靠近大型公共交通设施; 另一方面,为了使土地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城市应采取高密发展策略,容积率从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递减,降低城市用地消耗的同时也减少居民的总出行时间[20]。
从用地空间布局上讲,合理的空间结构应该是适当的混合和隔离。
商业、居住、办公和城市绿地等用地类型恰当地混合,能够提高居民生活的舒适度并减少出行开支。
具有负外部性的用地,如带来噪音或者环境污染的用地类型应与居住、商业、教育等用地类型严格隔离,尽可能减少或消除不利影响。
从空间尺度上说,应该以人为本,避免“为汽车修建城市”。
这就要求在居住、商业用地内以小街坊、窄街道为主,提高居民生活的舒适度。
2.3城市产业高级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大城市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不再是制造业,而是服务业。
以纽约曼哈顿各行业雇员占总劳动人口的百分比为例,仅1. 8% 的雇员在制造业,金融服务业雇员占12%,保险业占25%,商业服务业占7.5%,广告业占15%,其他雇员分布在公司总部和金融总部。
日本东京、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的情况也是如此。
实践表明,大城市由于拥有多样化的经济基础,它们在现代化的城镇体系中扮演的是高层次定制服务的提供者、创新的孵化器和商品的分销者的角色[19 -22]。
产品周期理论表明,当生产技术标准化之后,这种商品的生产将被分散到城市规模较小的城市[12,22]。
在实践中,制造业往往郊区化或者被离心力推向地租更便宜、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中小城市。
在过去的十年中,日本、韩国、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制造业都出现了郊区化的趋势。
因此,从理论和实践证据来看,现代化城市的产业安排要从城镇体系的角度进行组织安排,城市间应该加强分工与合作。
大城市向服务业和研发方向发展,而中小城市利用自身在地租和工资上的优势承接来自大城市的成熟技术。
2.4城市扩张形成城市群城市群产生的驱动力来自于聚集导致的外部性和规模效应[8]。
在技术上依赖于汽车的普及使得长距离的通勤得以可能。
格兰泽( Glaeser) 和卡恩( Kahn) 指出,汽车的使用根本上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更低廉的交通成本使得企业和家庭能够在更分散的环境中组织其活动[13]。
由于人口集中导致城市拥塞,城市出现郊区化使得城市的边界不断扩大,最终使城市连绵相接而形成城市群。
由于城市群的产生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先集聚后离心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产业不断向远离中心城市的方向转移,因此,城市群除了在空间上的毗邻,还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内在的联系,在一定的空间内形成了产品周期循环。
可以说,城市群的出现和成熟,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2.5.国际化随着运输成本下降、通信技术日益发达,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城市的国际化或全球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高级形式,有代表性的如纽约、伦敦、东京等大都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金融资本、公司总部和研究中心,其产业结构向服务业高度倾斜,以金融、贸易、研发、广告、物流等为主,对世界经济运行发挥着枢纽作用。
2.6.城市居民生活舒适城市吸引生产要素的原因是外部性和规模效应,而吸引劳动力的因素则是城市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设施和服务[7]。
在现代化城市中,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首先体现在高度社会化的生活服务。
现代化城市的第三产业高度发达,居民的生活由传统的在封闭家庭中完成转而由购买服务完成,进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其次,现代化的城市中可提供完善的公共产品,包括社会保障体系、公共交通设施、娱乐设施、教育和卫生设施等3、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历史回顾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起点可定在鸦片战争后,我国城市建设长期受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桎梏, 城市现代化的建设长期落后。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而我国仅从20世纪50 年代开始, 历经曲折。
实际上城市大规模现代化建设仅有20年历史,到20世纪90年代后, 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可按时间划分成三阶段。
3.1.鸦片战争以后到1949年以前, 中国城市现代化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一方面由于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背景下, 城市早期现代化在沿海沿江某些开埠城市得以推进, 但全国其他绝大部分城市都呈现衰落或发展停滞的状态。
这种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畸形发展导致近代中国由城市的强大集聚效应所带动的城市化动力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 由于战乱、灾荒使得很多农村都衰败、破产,农民大量流向城市, 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 农业生产力不断下降, 通商口岸城市的早期现代化也难以得到内陆腹地的支持, 这对通商口岸城市早期现代化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这种过度城市化超过了通商口岸城市的吸纳能力, 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社会问题, 大量失业人口、人口恶性膨胀、社会治安混乱、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使城市现代化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这些都导致近代中国城市现代化呈现畸形发展状态。
3.2.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 城市现代化呈现单向突进与“赶超”的特征⑴国家更加注重城市的生产功能, 而忽略甚至限制城市其他经济功能的正常发挥。
封闭的经济建设环境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国际和国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循环,城市的金融、贸易、流通枢纽功能丧失了进一步发展的外在环境, 导致了解放以来我国城市现代化在工业方面的单向突进。
⑵我国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模式。
以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的这种重工业导向发展战略使得我国城市现代化呈现“赶超”特征, 工业脱离了劳动力剩余和资金短缺的客观实际,向着资本密集型而不是劳动密集型的方向发展, 造成城市现代化对城市化的排斥。
⑶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战略,导致城乡之间差距越来越大。
城市对农民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但是由于城市现代化的“赶超”发展, 难以吸纳过多的农村人口,国家通过户口制度、粮油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然流动, 从而使城市化受到前所未有的严格限制, 并最终形成了僵化的城乡二元结构。
其结果则是1949年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城市现代化进程。
反过来,农村的贫穷落后与城市化水平的长期滞后又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现代化的长期“单向突进”式片面发展。
3.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旧的二元结构被打破, 我国开始形成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并重的双重工业化格局。
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村工业化, 是在“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和“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下进行的, 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为农村地区的城市化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1984年以后, 在“三就地”基础上建立起的乡镇企业开始向小城镇集聚。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城镇化大大调动了各种民间力量的积极性,中国小城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
而小城镇工业、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又使城市现代化的经济中心性、多功能性、开放性及城市现代化与乡村现代化的协调互动等都在各地的小城镇得到部分的实现。
同时, 小城镇在增加农村非农产业收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也显示出巨大的能量,由此而出现的以小城镇为基础的城市化趋势在我国得到大大的加强, 小城镇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1984年以后, 中国的城市改革开始启动, 出现了以大中城市为载体的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共同前进的趋势。
90年代以后, 在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量有所下降的同时, 大中城市重新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化的主力。
1992年以后中国大地上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民工潮”, 出现了数以百万计的民工队伍,中国人口迁移和流动速度的加快及其规模的日趋扩大, 使中国非制度性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
基于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小城镇现代化发展与大中城市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大大推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了加速阶段。
经过近代以来一个多世纪的曲折反复之后, 中国的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终于开始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4城市现代化的路径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主要有六个方面。
4.1经济建设a)调整产业结构根据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实证研究及发达国家的经验,不同规模、不同禀赋的城市在城镇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不同,这就要求在产业结构上做出不同的安排。
首先,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应专注于服务业、研究开发和知识创新,形成成熟和标准化的生产技术后扩散到中小城市进行生产。
因此,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在城镇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是服务导向和知识导向,这就决定了在产业结构上应该以服务业和多种门类的行业为主,将制造业按产品周期所处的阶段疏散到城市边缘或中小城市。
其次,中小城市则主要从事制造业。
布莱克和亨德森认为,美国的制造业选址地点经历了特大城市生产、郊区化、中小城市和落后国家的过程[22]。
就我国当前所处的阶段而言,中小城市在城镇体系中主要扮演制造者的角色。
在产业结构上,除城市基本的行业,如通信、物流、信息技术服务和公共产品等行业之外,中小城市应在特定的某一个或几个行业内实行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