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婚俗

客家人的婚俗
客家人的婚俗

客家人的婚俗

客家人的祖先原来是居住在中原黄河边汉民族的一支,于唐末宋初时开始分批迁徙。中山客家人是从第五或第六次大规模迁徙中,于崇祯末年或咸丰末年迁来中山定居的。他们刻苦耐劳,知书识礼。在家和睦邻里,外出守望相助,活动能力十分强。因此,非常出色地融合了社会主流,涌现了许许多多出类拔萃的人物。尽管如此,客家人仍然保留自己语言及风俗习惯,客家山歌以及婚姻习俗仍在沿用。尤其是婚俗更显得有其独特之处,有:媒妁、压日、过门、转三朝、挪七朝五个步骤。

一、媒妁:客家男女长到十六七岁,便有媒人串门提亲。媒人多是本村或邻村妇女,有的是专职的,也有兼职的。她们多是以谋利为目的,巧妙撮合。经过媒人的安排,男女双方不能直接见面,而要暗地里隔远窥视,窥视时只能单方面知道。如男方见女方,媒人带男方到一地方隔远指向那个女子,然后问男方中不中意。再过一段时间,带女方到某一地方指向男子,问女方愿不愿意。待双方满意后,男女方拿出生辰八字(即出生年月日)互相交换。经过问神看相等“相及”过而无意外,则可定出“压日”时间。

二、压日:压日程序,不可等闲视之。经媒人撮合,男女方家长一致同意,便举行压日,恐夜长梦多,免生意外,男方急于付给女方彩礼或聘礼,俗称“身价银”。通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协议。男方一次性付给女方“身价银”和规定数量的糖果礼饼之类实物。如果女方“身价银”和彩礼要得越多,则女方显得越高贵。这就叫“压日”。压日已定,永不反悔,即使日后男女方发现各有不足,只能怨命,否则以数倍奉还,甚至被人作为笑柄。以往这种结合又叫买卖婚姻,“压日”今天来说就是定婚的意思。

三、过门:1、哭嫁:“压日”过后快则数天,慢则半年,男方有权催促女方过门,女方亦无条件接受。过门前两天晚上,女方家族及村中女人,包括小女孩汇集出嫁人家里一起谈心话别,诉说衷情,名曰“开叹情”。用山歌形式随口唱出,唱的多是愤世之语,包括对婚姻的不满,对妇女地位低下的不满,对生活艰辛的不满等等。平时无处诉说,藉此机会大发怨言,尽释心中愁情。唱到动情时伏地抱头大哭,由此引发全场女人哭声连天。待到出门时间到,三托四拖不肯出,有如生离死别。本来是大好喜事,却成为“嫁女小丧家”,民间称之为哭嫁;2、接新娘:早年,男家接新娘须聘请花轿,后改用车辆接送。接新娘的人多是新郎的宗亲兄弟及好友。到达女方时,新娘并不是顺顺利利上轿,还要大搞一番热闹。女家姊妹叔婶要讨拦门钱,出难题戏弄男家来人,几番讨价还价直到傍晚时分才能出行。新娘出门时,要请一位能言善辩的送嫁婆陪行,女家还要在新娘头上顶着米筛,向新娘头上撒米。然后燃放鞭炮欢送。临别,新娘还向最亲的姊妹掌中吐一点唾沫,以示永远留念,有来有往的意思。

婚姻当日男女方均热情款待亲友,大摆宴席,开席时燃放鞭炮,鞭炮响过之后才到的客人随时仍可入席,(与本地人鞭炮响过后便不再来入席的风俗有别,)坐满十人便可上菜。之后每道菜吃完又可再加菜。厨房人员围着宴席四处转,看到哪碟菜少了,又要加料;3、搞新娘:新娘入门时,要过火堆,拜天地,然后进新房,陪嫁婆陪伴左右,寸步不离。当晚,男家的所有宗亲以及朋友汇聚一堂,请出一对新人做节目。由在坐人士出题,新郎新娘表演,多是一些猜谜语、新人对口咬糖果、咬瓜子、对对联、唱山歌之类游戏。目的都是要考验新娘的胆色和才艺,如果新娘对答如流,精巧应付,则备受人们的器重,男家便增添光彩。夜深节目做完客人们才徐徐散去。

四、转三朝:新娘入门第二天早上,就与夫君上堂敬拜父母及祖先。第三天早上,夫妻挑着粉果、煎堆之类食品回娘家,拜谢娘家父母及祖先,还将粉果、煎堆分发给族人宗亲以及亲戚。借此增加情谊,加深亲家联络。

五、挪七朝:第七天,女方的至亲族人及亲朋好友倾巢出动,前往男方拜会。男方尽情摆设盛宴款待,意在加深男女双方家族的沟通和认识,亦显示女方不可轻视的实力,日后共

同合作,抵御外人欺侮。

这是中山地区的客家婚俗,其中看八字(交换八字),定日子压日,给身价银,哭嫁,接亲娘,酒席的风俗,过火堆,婚后回娘家等礼俗部分和哥隆人的传统婚俗是很像的,可是现在的很多哥隆人可能都已经忘了这些风俗,在昌江的浪炳村还能见到一点踪影。

客家人的“吵嫁”婚俗

在福建连城、长汀、清流、宁化的结合部的山村,以语言、服饰、风俗相同的部分村落居民,统称为“四堡人”,这里保存有诸多奇异的风俗,其中当地婚俗中的“吵嫁”情节,颇富戏剧性,妙趣横生,意味深长!

“吵嫁”是四堡最古老的表现了。在儿女成婚的大喜日子里,

亲家要大吵一场才罢休,据说这是中原遗风。“吵嫁”的婚俗在迎亲那天夜里的女方家中进行。黄昏时候,男方的迎亲队伍来到女方家中,不但无人接待,坐冷橙板,反而不管来迟来早,有错没错,女方亲人都要故意“找茬”,大声“斥责”男方诸多不是。比如来早了,女方亲人就嘲讽迎亲人:“那么早来洗菜帮厨吗?”来迟了,则说:“现在才来,要吃剩菜啊?”看到扛抬送来的猪头:“这么小的猪头也敢拿来吗?真是的,抬回去,换个大的来。”急得迎亲人一个劲地道歉赔理,领受着各种奚落揶揄,还要满脸堆笑向女方亲人敬烟求情,不敢有半点动怒。

晚宴后,宾客散去,女方亲人又在茶桌上与迎亲人吵开了,什么聘金太少啦,什么光洋数量不够啦,什么猪肉太肥啦,什么轿菜不够啦等等,总之要数落得男方人一无是处,硬要逼着男方的迎亲人回家补来,吵到高潮处甚至拍桌板点指头,剑拨驽张,沸沸扬扬,仿佛真要打起架来。同时,迎亲人还要到闺房中送上轿礼给新娘,新娘的伴女便将上轿礼当场拆看,不管多少,反正是嫌太少,于是又展开吵闹,新娘以不出门回男家相要挟,逼得男方人把上轿礼钱加到新娘满意为止。

|新娘临出门了,新娘的母亲和新娘则开始嚎啕大哭,哭诉母女分离,伤心之状令人感动,直到出门时辰到了,这场吵嫁才告结束。一时间,双方亲人立刻转怒为喜,显得亲亲热热,拍肩迎笑,从怒到喜的瞬间变化,让局外人始料不及,啼笑皆非,莫名其妙。

“吵嫁”的双方由一人为主,五、六人助战,至少要吵上一、二个小时。当地风俗认为,有了热热闹闹的争吵,婚后男家就会人丁兴旺,富贵双全,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四堡人玩起游戏来真的有点酷哇!如果没有“吵嫁”,万一婚后家庭不和或有不测之事,则会归咎到出嫁时没有“吵嫁”。直到今天,这种奇异风俗仍还保存着。

迁移过程与路线

北方汉人南迁历史记载很多,但客家先民由中原大批南迁始在唐朝末期,一般认为中原汉人大规模爆发式的迁移有五次,其迁移模式和路线总的来看是从北到南、自东到西,从平原到丘陵、山区,沿着河流到核心地区,由国内走向国外,散居世界各地。并不是每次迁徙都是客家先民的迁徙,而是有严格区分的,一般认为五代以前的

迁徙是闽粤先民(包括潮闽、广粤)的迁徙,五代至南宋时期的南迁,才是真正含义的客家人的迁徙。

A.两晋南北朝

主要受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影响,北方汉民大量南迁。其迁移远者自今日山西长治起,近者由今日河南灵宝等地,沿颍、汝、淮诸水流域,向南行动,到达湖北、河南南部及皖赣沿长江北岸,此时的迁徙是闽粤先民(包括潮闽、广粤)的迁徙。

B.唐末五代

主要由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及藩镇割据等战争影响[1],南迁者远者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寿县、阜阳等地渡江入赣,更徙至闽南;近者则从赣北或赣中迁至赣南或闽西,或粤北、粤东边界,此时才是真正含义的客家人的迁徙。客家方言的发音,继承了较多五代两宋时的中原语腔调,也说明了这些。

C.南宋元朝

受金人南下,蒙古人入主中原及元末农民起义的影响。宋末客家人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失败后,为躲避元朝的追捕诛连,形成空前的大迁徙,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形成“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特点,使客家人具有典型山区居民的特征。元末明初的战乱,又触动了客家人的迁移。迁出地多为福建,迁入地则集中在循衍各地(今梅州,清朝曾设为嘉应州)。主要原因是循衍位于岭南东部北上的最佳通道上,有较多的低洼丘陵地区可供开垦,加上在抗元过程中一度变为废墟,即响应“文陆号召从军勤王,崖山之覆,州人士死者十尽八九,井邑皆空”。故客家人从他邑迁来重新组合。由于大量客家人在元末明初迁入循衍一带,从而使梅州成为客家腹地,成为客家的聚居中心,拥有“客都”的地位。

这一期的迁徙路线是:主要由闽粤岭山地域,分迁至广东中部及沿海地区,及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和台湾等地,还有小部分回迁至江西赣南及赣中赣北西部罗霄山脉两侧,使江西的客家有新客和老客之分。

D.明末清初

迁徙原因一方面是内部人口的膨胀,另一方面是满州贵族入主中原的影响。由于山多田少,人口与耕地矛盾的越来越激烈,不断有人往外迁徙,如明嘉靖年间从程乡、长乐迁海丰、归善、新安等沿海地区,从汀州迁至福州等地。清初康熙年间从嘉应、韶州各属迁至以广州为核心的增城、花县、新安、东莞、鹤山等地。“复界”迁至今天的宝安、深圳、香港、中山、台山等地,“湖广填四川”迁往四川、广西等地。明末清初客家人举兵勤王失败后,为避株连,多隐姓埋名,或逃亡各地,很多人随郑成功迁到台湾

E.同治年间

由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而引起的部分客家人的迁徙。

广东西路事件后当地大部分客家人在官府资助下向南迁入高、雷、钦、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闻最多,远者渡海至海南岛崖县及定安等地。

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统治者要把一切姓洪的及其他参加起义的男女老少都加以屠杀,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换姓,或逃亡外地。大批客家人逃到

香港、澳门、汕头、厦门和海口一带,象契约华工一样,被迫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南北美洲等地从事苦役劳动。这一时期主要由广东中部、东部迁至西部、南部及海南与东南亚等世界各地。

客家的迁徙不是有组织、有领导的,而是无组织的非常焕散的迁移。

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保留程度的调查报告

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保留程度的调查报告 10级工业工程2班叶洁冰 201041108220 风俗习惯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所以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对于研究这个地方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保留这么一种无形的财产,是我们作为人类对历史的尊重跟保护。 为了了解梅州客家地区的风俗习惯保留程度,也为了以后更好的保留我们客家的无形资产,所以做了以下的调查。主要是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的形式。为了使调查更具有说服力,我分两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于90后的新生代,实地访问是对于老一代的访问,了解。从而归纳总结客家文化的保留程度。 一、梅州客家的风俗文化的来源。 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汉族文化历史悠久,

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而对于客家而言,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梅州客家风俗,既有对中原古风俗的承传,也有在辗转迁徙中的吸收。此外,梅州客家人由于多住山区,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与自然斗争以及与原地居民共同的生活交往中,有所创造,最后,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习俗。同时,梅州是著名的侨乡,梅州客家文化习俗又融合了一些南洋岛国和西方的文化。所以,梅州风俗除有中原、山区特色外,还有一些海外风情的内

各地婚俗(原创)

各地婚俗盘点(原创) 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必要途径。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本人从自己经历的各地婚礼中,来分享各地婚俗的特色! 深圳婚俗: 深圳是个移民城市,人口来自全国各地,婚礼习俗就更显多元化,大部分新人会根据老家的习俗再结合深圳大众化的婚俗来操办婚礼。深圳的婚礼一般都是在晚上举行,很少中午场。通常是上午新郎会去酒店或岳父家接新娘,许多新人是有时辰讲究的,按点出发回来,包括入门点炮等,之后进行拜堂、敬茶等环节,上午的所有环节的主持,司仪是不用参与的,都是新人的家人负责操办。 深圳的婚礼仪式一般包括:中西合式、西式,纯中式。西式与中西合式居多、纯中式非常少。新人下午到酒店迎宾,来宾到酒店后会先恭喜新人,后把红包交给迎宾台的工作人员,在红包背后写上自己的名字和祝福语,工作人员会向来宾递双烟、给双喜糖,都是双数。仪式中大概包括:新人入场、证婚、宣誓、戴钻戒、点烛台、拥吻新娘、倒香槟、切蛋糕、交杯酒、致词等环节,仪式时间大概在30分钟左右,仪式完后司仪会吩咐酒店工作人员上菜。敬酒过程中,新人与双亲、伴娘、伴郎会按主次一一每桌敬酒,感谢来宾的到来。 在这特别提一下在深圳的客家人、潮汕人结婚的一些风俗,大部分风俗与各地差不多,但有些地方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新娘的父母都来了深圳,也不出席女儿的婚宴现场,有的就是到了婚宴现场,也不用上台,不用敬茶或献花等环节。还有的,就是今年自己结了婚,年内是不去参加朋友的婚宴的,红包到,人是不会到的。 安徽河南等地区: 在合肥、宿州等地,婚宴一般安排在中午,很少有晚宴,上午会在家进行中式的拜堂仪式,中午在酒店进行西式的婚礼。 在安徽合肥地区,在婚礼中仍保留有一些古代习俗。在结婚前一夜,男家要宴请族中各人,然后新郎要拜祖宗,父母及长辈,拜毕,以新郎为首的迎亲队伍便会响着锣鼓,向新娘家进发。迎亲队伍到达女家门前,女家照例紧闭大门,要新郎大放鞭炮,称"催门炮",妇女家亲友便向新郎索取"启门钱",即开门赏钱,再向新郎再三请求,新郎才会随他们进屋内。当夜女家会设盛宴招待新郎,与亲友共饮。在举宴之前,新郎要先叩头拜见宾客,同时还要拜见女家长者,叩头吉计其数,当晚新郎会宿于岳家。次日早晨(即婚礼吉日),新郎的迎亲随从在女家门前大放鞭炮,称为"催妆",新娘整妆完毕,便会与新郎一起出发往男家。在出门时,新娘会放声大哭,表示不愿离开父母,家人亦会大哭表示惜别。在啼哭声中,新郎的兄弟或至亲送她先行,称之"送亲"。 新人来到男家门前,男家会请两位儿女双全的妇人,将新郎和新娘的鞋对换,因为"鞋"与"偕"同音,故此举有"白头偕老"的象征。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摘要】客家经过五次大迁徙,在赣闽粤边区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天下意识、亲情意识、文教意识、忧患意识。本文就整合客家 物质文化资源、整合客家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等方面进 行介绍。 【关键词】传承;创新;客家文化;世界客都 阐述客家文化,很自然涉及到客家源流。据客家学研究者认为,客家先民经过五次大迁徙,在南方人烟稀少的赣闽粤三省交界(即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区逐渐形成客家民系的诞生地。正所谓“逢山必见客,无客不居山”。由于不断迁徙,客家人形成了许多特点如团结聚居、家庭民主、妇女参加劳动、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等特性,加上客家人保留和发扬中原华夏文化,便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其中梅州的客家人口最集中、文化最发达,是我国客家人最大的聚居中心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客都。” 1.客家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一个民族或民系的物质产生和精神生活相联系。从客民第三次南迁开始,在赣闽粤边地区,客户(绝大部分为客民)占了主要地位,由于长期共处和交流,多数南下汉人与少数原来土著居民的风俗习惯、语言、经济政治利益、文化心理已融为一体,所以客家民系约在南宋时代就初步形成,在三江流域就出现赣州、汀州、梅州等文化城市,这些城市都留下许多客家文化的历史轨迹。客家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其中包括保留着浓厚中州音韵的客家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如寨堡式的圆柱形或方形夯土围屋、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穿堂屋、锁头屋、下山虎、四点金、多杠楼屋以及中西混合式等;腔调优美,抒情隽永的客家山歌;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独具特色的饮誉海内外的客家风味食品,如盐炯鸡、酿豆腐、浮水鲩丸、姜酒鸡等。 2.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客家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赣、闽、粤的资源文化。客家文化继承了包括汉民族的语言文学、治国兴家主张和思想、忠孝节俭的礼俗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等,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

客都梅州民风民俗

客都梅州民风民俗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建筑材料有沙、石、土、瓦等。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

龙,在兴宁花螺墩罗屋就有一座6围的围龙屋。在建筑上,围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围龙屋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如今,客家人已走出封闭的围龙屋,走出狭窄的山门,走向辽阔的世界,围龙屋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一种独特的景观。现在梅州市保留下来的围龙屋,仅在梅州城区和城郊40公里内,就有几百座。 以下是梅县围屋的介绍: 梅县“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它的建筑和设计艺术之独特,给这个侨乡带来了浓郁的乡土风情。人们说,梅县“围屋”充满着客家人的“客味”。“围屋”是由一座弧形或方形的辅助建筑群,象城堡一样将主体住宅包围着的建筑。屋内布局“三堂四廊,十厅九井”:进深三座高堂,以天井和屏风墙隔开;横向是四排住房和过厅,错落有致;后面由一排排列成半圆形的房屋围成天井,叫花头。屋内房间数十间,可以住上几代数十口人家。整个“围屋”

客家婚俗

客家的婚俗 2007年12月12日星期三 16:13 婚姻乃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它作为一种人生仪礼,在我国各民族和地区都得到普遍重视,其间的风俗样式和文化内涵也十分绚丽和丰厚。婚姻习俗的最基本格调,既不同于人生之时的躁动和不安,也不同于人死之际的沉郁和苍凉,因而呈现出一种游艺性质十分明显的热辣风格。 洛带镇客家人的婚姻习俗在具备这一基本风格的同时,还掺杂了大量的民间歌谣,以及一系列的地方性仪礼法则,显得更为热闹和繁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其中一些旧的礼俗,过于繁琐的细节已经在慢慢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更为文明和实用的新风尚。但是,他们传统婚俗的独特和新奇却是有目共睹的。合八字。客家一旦有媒人上门提亲,第一件事就是考察男女双方的“八字”是否相合。按照客家传统的婚姻观:合,则令后子孙康健,恩爱同心白头借老;不合,则家境不宁,妻离子散,家庭解体,因而它是婚姻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八字又分“草八字”和“红八字”。草八字,是指媒人最初向女家讨取的八字帖,由于多书于草纸上,故称“草八字’。另外还有一种用嘴说的,称作“口八字”。两者都不属于正规的八字帖。“红八字”则不然,它是将男女双方的八字写在很正规的红纸封套内,表示两家正式定亲。 客家合八字,是请专门的“八字先生”进行查看和确定的。 解放以前,客家另有一种合八字的土办法,即不通过“八字先生”的查看,而直接由男家把双方的八字装入碗中,放于水缸之内,缸口用盖封严,经一日夜,再揭开看视。如果二碗相偎相倚有并蒂之势,那么说明这对新人的八字相合;反之,则不然。男家讨取女方的八字帖后,通常要和自己的八字帖一起,双双压于家中神龛的香炉下,让家中的天地神灵和历代先祖再作考察。若八字合不来,家中便会出现某种不祥的预兆。当然,以上这些都属旧的封建礼俗,早已为现代客家人所摒弃。另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陈旧观念,也不再作为洛带客家人择偶的重要标准。 洛带镇客家人结亲,一般被安排在冬腊二月。这时正值农闲,人们刚刚从忙碌的收获季节里安闲下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操办婚事。客家结亲历来都是伴随着丰收之后的喜悦,因而呈现出一种无比欢快和闲适的热闹气氛。 过礼。过礼是在结亲的当天上午(或前一日)进行,也就是由男女双方互相交换结婚礼物。首先由男方选年轻健壮的男子数名,作为前往女家的送礼之人。这些人装扮洁净,相貌英俊。礼物多为用红墨水点染过的花生、鸡蛋、核桃,以及一个完整的猪头和数十把挂面。关干猪头,客家人有专门的顺口溜述说它的好处:“猪头扁尖,换你屋里的大毛辫。”女方回礼实际是娘家的陪奁和嫁妆,这些回礼勿需自送,就由男方的送礼之人顺便带回。 由于“过礼”通常是用箩装肩挑,因此到了冬腊月,客家聚居地的乡村田野便呈现一种花花绿绿的过礼奇观,一拨刚去,一拨又来,引得过往行人和田中农夫翘首观盼。 杀喜猪。客家结亲时的杀猪和年节杀猪不同,年节杀猪一般在院外空旷处,而结亲时的杀猪则在堂屋中。家主以是否一刀致命判别结亲后的吉凶。 哭嫁。新娘在过门的前一天晚上,须于娘家伤伤心心大哭一场。谓之“哭嫁”。哭前于水桶中点七星灯,父母焚香祭祖,禀告女儿即将出嫁的消息。女儿跪红毡或蒲团上,哭述亲爹亲娘、哥嫂弟兄以往的好处,对过门以后的陌生生涯感到惶悚和惊恐。父母双双坐高凳上,也随之泪眼婆娑。客家哭嫁的歌词哀婉凄

婚礼现场父亲致辞(完整版)

婚礼现场父亲致辞 婚礼现场父亲致辞 第一篇: 通常婚礼现场致辞都是由新人双方父亲担任的 通常婚礼现场致辞都是由新人双方父亲担任的,为了给大家创作灵感,特整理新郎新娘父亲分别致辞的讲话稿,通常根据新人自身性格特点和经历,送上祝福和寄予希望,请大家酌情参考。 新娘父亲讲话 各位亲朋好友: 大家好! 首先感谢大家光临小女xxx与她先生xxx的结婚喜宴,我希望各位亲朋友好友在以后的岁月里继续关照、爱护我的女儿女婿,我拜托大家,向大家鞠躬! 其次,我向我的女儿女婿说三句话。第一句,愿你们携手百年,家庭幸福。第二句话,愿你们恩恩爱爱,勤俭持家。”第三句话,愿你们心往一处想,在今后的岁月里,创造、培养、磨合、建设、维护、完善你们的婚姻。 最后,我万分感激爱神的来临,我真诚地祈求爱神永远关照我的女儿女婿!我再一次感谢大家的光临和祝福,希望大家吃的开心、玩的尽兴。 新郎父亲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

今天是小儿新婚大喜的日子,我和我的家人心情非常激动,感谢各位来宾的光临,使他们的新婚典礼更加隆重、更加圆满。 在这个大喜的日子里,我要感谢在成长过程中付出了艰辛努力的单位领导及亲朋好友,正是你们的辛勤培养,才使他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我代表xxx的母亲向各位亲朋好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呢,今天我还要向亲家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把这么一个好女儿嫁给了。尽管今天结婚了,我还是要对说几句,以后你要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在外与朋友们好好相处,在家里要好好孝敬双方老人,对xxx要好好对待,一定要尽到一个做丈夫的责任,维护好自己的小家庭。 最后,让我再次感谢各位来宾的光临,请大家吃好、喝好、玩得开心,谢谢。 第二篇: 父亲婚礼致辞 各位亲朋好友,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是我儿子xx和举行结婚典礼的喜庆日子,首先,我对各位来宾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真诚的感谢!同时,对两个孩子的爱情走向成熟迈入婚姻表示良好的祝愿! 古人有云: 十年修得同船渡,白年修得共枕眠。如果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那么在茫茫人海中,我儿子与通过相知、相悉、相爱、到今天成为百年夫妻,正是说明了他们有缘分,我们做父母的也非常高兴。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 一、客家民系的形成 客家民系或曰客家族群,是汉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它的先人原居我国北方。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从秦汉开始,他们的先人从中原不断迁徙,定居和繁衍于南方各个省(区)。进入近代以后,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客家人凭着勇于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漂洋过海谋生者也不少。从客家人居住的地域来看,客家人的分布很广,可以分成中国和海外两部。在国内,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赣闽粤边区的三角地带。赣闽粤边区被誉为客家民系的大本营,在客家民系时空形成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另外,在四川、广西、湖南等省(区)均有分布。港澳台地区也有大量客家人。在国外,有82个国家均有客家人。客家人究竟有多少,没有准确的估计。据世界客家总会的估计有一亿之多。由此可见,客家民系的庞大。对于这样一支庞大的汉族支系,如何来界定它,或者说什么是客家民系,客家民系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问题成了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说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是因为当我们认识客家时,首先是从文化—客家方言、客家意识、客家民俗以及其它诸种文化事象入手的,所以离开了文化,就无从谈客家民系的存在。因此认识了客家文化的内核,弄清了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也就说明了客家民系形成的时空历史过程。 “客家民系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北方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土著居民古越族的后裔山都木客及畲、瑶等少数民族发生融合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客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关系。可以说客家文化的形成,也就意味着其载体—客家民系的形成。当然,客家文化与客家民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孕育到形成再到发展壮大的动态历史过程。 (一)客家民系的孕育、形成和发展 1、孕育期 客家文化是在唐末至明请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孕育这一产儿的母体就是赣闽粤客家大本营地区。从秦汉开始,就有北方汉民涉足赣南。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伴随着中原战乱,不断有中原汉民迁入赣南。然而就整体而言,这种迁入是零散的、人数不多的。唐中期至五代的变乱,带来了客家先民的大批南迁,他们在赣南驻足乃至生息繁衍。闽西毗邻赣南,交通便利,加上唐末仙霞岭山道的开通为客家先民迁徙、避难于此提供了条件。于是,广袤的赣闽边区,成为唐末五代客家先民的主要集结地。 北方汉民的大量入迁,促进了赣闽边区的进一步开发。于是,北宋时期,出现了第一个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两地不仅设治增加,而且户口大盛。赣南,唐元和中(816—820年)有26260户(《元和郡县志》)。北宋淳化元年(990年),从虔州析出南安军,两州军共领13县。至元丰年间(1018——1085),在籍户口(主、客),南安军35799户,虔州98130户,两州军共计133929户(《元丰九域志》卷六),是唐元和中的5倍多。闽西,唐元和中有2618户(《元和郡县志》)。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增设上杭、武平两县,共领四县。至元丰年间,共有主客户81454户(《元丰九域志》卷六),是唐元和中的30多倍。赣南闽西两地元丰年间户数共计215383户。北宋末年,赣南人口继续增长。据崇宁元年(1102年)的统计,虔州有272432户,南安军有37721户,两州军共有310153户(此时不见汀州的户口统计)。如果按每户5口计算,则此时赣南人口已经达到155万。如果加上接壤地汀州的人口,其数字当突破200万。这么多的户口,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处于这么一片山区地域,四周又早已形成为不同的汗方言区,因此而独立成为一系也就是自然的了。 此时入迁汉族已与当地土著—古越族及其后裔山都木客发生了初步融合,以至宋代以后,山都木客就在客家地区逐渐消失了。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她包括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遗迹、、服饰文化、姓氏宗族文化等方面。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赣南大部分地区属于客家方言区。客家方言在赣南、闽西、粤东都用习以俗成的叫法,称“客家话”。但在一些地区也有一些别的称谓。如在广西叫“新民话”或“嘛介话”;在四川叫“土广东话”;在江西亦常称作“老表话”。客家语言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客家子孙繁衍昌盛之外,还因其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 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们乃至一般游客为之陶醉。赣南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安远等几个县总数约五、六百座,其中尤以龙南最为集中。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相比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此外,遍布赣南各地的“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厅”等府第式民居也很有特色。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一入冬月,便腌制板鸭(以南安板鸭最著名)、香肠、猪肝、猪利子(猪舌头)、鸭五件、牛肉巴、酒糟鱼等等。平时招待贵客用酒娘蛋、擂菜;宴请和逢年过节吃“四盘八碗”,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八个大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特色菜肴有荷包胙(肉)、鱼饼、白斩鸡、蛋皮、菜干扣肉、粉蒸鱼、捶鱼丝、三杯鸡、酿豆腐、炒东坡、小炒鱼、红烧狗肉等等。各地特色食品有嗦粉子、烫皮丝、凉粉、艾米果、芋包子、薯粉饺、丁香李、酸枣糕、生姜、花生巴、柿饼、南康辣椒酱、兴国红薯干、会昌豆腐干、信丰萝卜脆等等。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乡土味浓,有些菜肴和食品已饮誉海内外。 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活动。除以上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赣南客家地区还有一些有特色的民俗表演。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等等。另外民间文艺也很丰富,如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等。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字、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内容上多反映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其中又以男欢女爱的爱情戏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客家人崇信风水,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乃至于修桥筑路等,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这种风俗,自古至今,长盛不衰。风水术是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传入赣南的。兴国县梅窖镇三僚村也有“中国风水地理文化第一村”的美誉,一代风水师杨筠松曾隐居于此,传道授业。

对赣南客家传统的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

对赣南客家传统的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 姓名:曾慧 学号:200950107 现如今,当说起结婚这两字时,著着白婚纱美如天仙的新娘、帅气的新郎、神圣的教堂、庄严的神父等各种充满西方色彩的婚礼现场便立刻映入了很多年轻人的脑海中,当问之对于家乡传统的结婚习俗时,很多人的表情都是漠然或是摇头称不知,似乎很多传统的婚嫁风俗已经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当中变得陌生和无知了。所以,我觉得对于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需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份不可丢失的文化。 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繁简不尽相同,但生活在乡镇的平民百姓,依旧还是保留了许多旧时的婚嫁风俗并沿用至今,尤其是赣南这片充满着浓郁的客家风土气息的土地,时常都能从老一辈的人那儿听闻关于婚嫁那些事儿,通过数天的走访家乡本地人,参加数次婚礼现场,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和询问家人,对于赣南地区的婚嫁风俗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总结。 现在,我将赣南客家传统婚嫁风俗按时间顺序分为婚前礼俗、婚事礼俗和婚后礼俗来叙述。 一、婚前礼俗 婚前礼俗,即是结婚之前的礼节风俗,换言之,通常是指从提亲到“暖轿晡”之前这段时间。一般包括行提亲,访家,行定,送节,报日之礼。 1、提亲 客家人口中的“看妹崽子”就是提亲,也就是说媒的意思。采访者告诉我们,为了表示明媒正娶,婚姻合理,当父母觉得儿女已到了适婚的年龄,便会托媒人去四处打听,物色门当户对的人家(客家人一般同族同姓不联婚),而通常是男方托媒(老人家说,若是女方托媒是会被笑话的,即所谓的“倒伐媒”)。因此,客家人的婚事是要由媒人来说合的。而媒人打听后,若发现有可配得对象时,媒人便会努力去游说女方家庭,如果女方家庭有意,便择日与男方见面。见面时,也有一些讲究,比如,见面时,男方是须给女方“见面礼”,而为了图吉利,金额的尾数通常是“九”,以表示长长久久之意。如果不同意,则婉辞谢绝,并退还“见面礼”。如果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帖(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则认为“合八字”,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帖送还女家)。这就是“看妹崽子”的全过程,也是赣南客家婚仪的开端。 2、访家 以前常常听说的“拉屋场”,今日终于知道原来就是访家的意思,也叫“睬嫁场”,是指“看妹崽子”之后,女方得到男方的邀请,在家人和媒人的陪同下前往男方家,察看男方的家庭、亲戚、邻里等情况。而访家时,男方则要置办酒宴款待女方家。待酒宴散后,男方发给每位客人一个红包,金额视亲疏不等。临走时,男方撑好女方不论晴雨均带的雨伞为其送行。惜别时,女方则收回雨伞并回赠“送伞包”,以示满意。尔后,男家则选吉日托媒人告知女家“行定”。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近现代以来,大量学者对客家文化与习俗进行了一系列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客家丧葬习俗则研究得较少,此文则尝试对客家丧葬习俗作一较全面的表述以增进世人对客家文化的了解。日常生活中,客家人是非常讲究礼仪的,丧葬礼仪则历来为客家人所重视,程序繁多,场面浩大,客家人往往在生前就准备了棺材,放置在土楼二楼空闲的房间里,或者架在廊道的屋梁上,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在客家山区,至今旧俗犹存;客家人的丧葬观念基本上继承了汉族传统,相信灵魂不死,重视福、寿、孝,丧礼讲究排场,特别重视风水;繁缛的葬俗首先来源于灵魂不死的观念,古人认为人活着是灵魂依附于肉体,而死后灵魂与肉体就分开,灵魂是能够独立于肉体之外的,具有超人的力量,会对子孙后代产生护佑的作用,因此把灵魂当作神秘的对象加以信奉。 旧时人们对待死人在归天路上的种种复杂仪式都是以灵魂的虚拟存在为前提的,逝去的人似乎仍然是一个生命需要人们去关爱。客家人的喊惊习俗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小孩生病时就要由孩子的母亲及其他中老年妇女烧香烛喊惊,认为小孩生病是因为灵魂离开了孩子的肉体,及时叫回灵魂孩子就平安无事了,古人相信人的灵魂在生前与死后是一脉相承的,人生有现世与来世,由此推断世界也有阳界与阴界,

根据灵魂不死的观念,人死了以后要进入另一个世界就是那个人们称作阴朝地府的地方。 客家人相信因果报应,认为善恶到头终有报、多做善事能够荫子荫孙,今世不好死后也能得到好报,这便也是客家人重视丧葬礼仪的原因之一。客家人的丧葬方式多沿用古中原的传统,以土葬为主,多用棺葬,解放以后随着政府的倡导逐步实行火葬。 另亦有合葬、捡金、做生意、野葬等习俗。因笃信灵魂不灭的观念,旧时客家人对墓穴向来特别重视,一如生人起房,叫“阴宅”,犹重风水,凡筑墓葬必请风水先生选日子、时辰、选墓地、看朝向等。 丧葬礼可以说是客家礼仪中最为繁琐复杂的一种,它的仪式较多,是其它许多礼仪所不及的。同时,这种礼仪也最庄严、隆重的。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继承了汉文化传统的许多突出方面,如孝道、宗法制等,都在这种礼仪中体现出来。同时由于长期流迁以及与当地土著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客家的丧礼形成了自己民系独有的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客家丧葬仪规上显得既温情脉脉,极富人情味,同时也有几分严苛和冷峻,客家丧葬习俗大致分以下几个步骤: 1、送终,客家传统习俗认为凡人年在六十虚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寿终,称之为“喜寿”,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对于

佛山传统的结婚礼仪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佛山传统的结婚礼仪 篇一:佛山喜宴流行“勿带礼金” 佛山流行“喜宴勿带礼金” 近期一则关于《佛山喜宴不收红包羡煞多地网民》的报道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关注。带礼金去参加喜宴,一直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一项传统,而佛山地区喜宴不用带礼金也是让大家感到惊讶。的确,步入21世纪后,我们社会的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地在提高,生活方式也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但直到今天我们广东省乃至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婚宴都还是收礼金的。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为了让自己的婚礼办的体面,婚礼宴席的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去“赴宴”的客人给的礼金数目也越来越大,高价的礼金渐渐地也成了一种负担。 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婚俗习惯也造就了我们不同的地区的婚宴习惯各有特色。本次广职院版“铿锵四人行”视频中的嘉宾李雪莹是个来自广东梅州“地地道道”的客家妹子。她的家乡梅州是客家人的聚集地之一,

那里的人们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他们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变迁,这些礼俗虽有更改,但大致上还是参照旧制办理。新人两家会先双方说亲,然后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后面就是盘嫁妆,接亲与 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到了今天,客家人结婚仍有闹房,圆房等旧俗。客家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会宴请女儿还有女婿,这叫“请三朝”。这天,女儿不能在娘家住宿,一定得赶回夫家。有些乡间,娘家会在过几天请一些妇女亲友到女儿家中做客;或者娘家会在女儿结婚满月时请她回家做满月酒;为了加强两亲家间的往来,男女亲家会各择日期,设宴互请,这被称之为“上门”。婚宴上酬谢宾客,俗称“喜酒”,其中的礼节甚为隆重,即便到了现在也是一样。在客家,一般在宾客到来之前,婚宴的主人家都会在门口迎接宾客的到来,宾客一般会在门口跟主人家祝贺时会奉上礼金,然后在婚宴上,新郎新娘会每张桌敬酒,宾客也要站起来向新人敬酒或者敬茶,一般为了调节气氛,宾客们都会出一些小游戏来玩新郎新娘。不同于佛山婚宴不收礼金,在婚礼结束后,新郎新娘送宾客走的时候会送上一些水果啊,糖果,红枣等等当做礼金的回礼,这也表示是一种礼貌或者是对宾客们祝福的感谢。说实在点,客家人的婚礼习俗也挺讲究的呀。而且人人都说客家妹贤良淑德,如果你娶到了,那么你就赚到了哦

客家文化知识

客家文化知识 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8000万以上。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全市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1、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 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到长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到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这部份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与闽西、粤东相比,赣南客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厚而为世人所瞩目。它包括历史文化遗迹、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等方方面面。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祠堂及族谱很能反映其宗教文化。祠堂是过去客家人宗族兴励和崇祖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每个自然村落的姓氏都有祠堂。赣南各地现存着不少明清时期的祠堂,这些祠堂不仅规模宏伟,建设风格别致,而且文化内蕴深厚,是研究古代家族文化的很好的实物资料,同时又是海内外客家后裔寻根问祖的精神载体。谱籍资料则是研究客家历史的最重要的史料依据。客家人的谱籍经“十年浩劫”,虽多有遗失,但因客家人对族谱、家谱爱护有加,保存不少。正因为如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家人士和专家学者来赣南寻根问祖或探源追流。因而,客家人的谱籍也就愈来愈受到人们的珍视。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赣南大部分地区属于客家方言区。客家方言在赣南闽西、粤东都用习以俗成的叫法称“客家话”。但在一些地区也有一些别的称谓。如在广西叫“新民话”或“嘛介话”;在四川叫“土广东话”;在江西亦常称作“老表话”。客家语言经久不衰,除了客家子孙繁衍昌盛之外,另一因素,是因为它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

婚礼堵门、挤门攻略(大集合)--伴娘必备(精)

婚礼堵门、挤门攻略--(伴娘必备)大集合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名、作者 2、第一次见面时几几年几月几日天气如何地点在哪? 3、八国语言说“我爱你”;参考语种有:英语、日语、法语、韩语、德语、广东话、上海话、潮汕话、普通话、客家话 4、老婆的生日?几几年几月几日?阴历? 5、唱两首歌、要有老婆的名字。 6、说10个需要送老婆礼物的节日。 7、丈母娘生日或手机号。 8、做20个俯卧撑,把新娘照片放地上,新郎俯卧撑,做一个亲一下。个数不限~~ 让新郎,伴郎团集体做俯卧撑1000个 9、唱月亮代表我的心,最后心字要拖尾音。 10、宣读保证书。 11、唱支山歌给党听。当在屋里 新郎在客厅大场唱歌,让房间里的新娘都能听到,这是最感人的时刻了。指定曲目可以有很多,比如有新娘名字的歌、新娘最喜欢的歌或者十首有“爱”字的歌、相识时的饮歌、林歌。新郎唱歌的时候,可以让兄弟伴舞,做各种表达歌词的动作,这样更有热闹的气氛。让新郎哥和兄弟在门外大合唱," 世上只有妈妈好," 一定要很响亮, 否则就要加歌, 当然姐妹们一定不能说听到啦, 要说听不到听不到, 要加唱一首," 老婆老婆我爱你"

12、跳舞。让新郎,伴郎团一起跳简单的舞蹈。 13、怎样称呼新娘, 让他找十种称呼(老婆,宝贝,。新娘的小名等周所周知的称呼不算) 14、汇报新娘三围 15、说新娘的优点 16、老婆爱吃的 10样东西 17、准备了一个呼啦圈让他一边摇一边大声的朗读河东狮吼的经典台词 18、爱需要理由-------让新郞说出爱新娘的十个理由 19、你与你的另一半是否由月姥穿针引线?无人能知。但新郎为了心爱的你,一定肯亲力亲为,就算在三分钟内,将一条线一气呵成地穿插在发泡胶上的九支针的针孔中,都甘愿为你效劳。 20、你和他所有重要的纪念日,好象第一次相识、第一次kiss 、求婚日子……他都能记得清清楚楚?趁着这个日子,考考他的记性; 21、N 颜色相同的饮料,比如可乐,在杯里加料,比如盐啊,醋啊等,务必使饮料味道变的诡异,然后让兄弟分别选择一杯,喝完所有的, 如不喝, 给红包 22、在门口放了N多个彩带,让新郎全部解开,边解边唱歌表白 23、新郎伴郎等人自己一般哼歌一边跳小天鹅助兴或者做3个最搞笑的鬼脸。 24、真心话大冒险。 老妈和老婆掉水里了先救谁? . 自己最丢人的事

客家人结婚习俗

客家人結婚習俗 客家人是訂婚請得很盛大,且女方主辦;請完訂婚就不再請歸寧。 至於婚娶的方式仍以聘娶為主。所謂聘娶婚者,男子以聘的程序而娶,女子因聘的方式而嫁。而聘的主要條件有三:(一)須有媒妁之言(二)須有父母之命(三)須有聘約。客家人稱妻為「娘」,也有人寫做「輔娘」。從男方的角度稱結婚為「討娘」,也有人稱作「討新娘」;從女方的角度則稱為「行嫁」。相對於童養媳的「細心舅」,風風光光明媒正娶的則稱為「大行嫁」,是指按照傳統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的六禮程序的結婚方式;如果從父母的角度,則稱兒子的結婚為「討心舅」。因此,論客家婚禮的淵源,可以說都是以《禮記》<昏義>「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所謂六禮為依歸。 客家人很重視這種傳統的婚禮儀節,幾乎家家戶戶都抄有註明這些儀節的小冊子稱之謂《家禮便書》、《家禮便冊》或《家禮便覽》。客家台灣人的婚姻本來較保守,以前都沿古制的六禮,但隨著社會的變遷,其他文化的影響,慢慢地也在變更。 訂婚(過定)-->合婚-->論婚-->議婚-->大年庚-->擇日-->茶禮-->定婚請帖-->聘金-->收聘-->喜餅-->席禮-->祭祖 結婚:嫁女-->請祖準備-->嫁女請祖-->安祖-->祭祖-->辭祖-->嫁女中堂-->哭嫁-->行嫁車隊-->行嫁順序-->用點心-->堂號 結婚: 1、-->請期-->覆課-->諏吉-->協商-->上笄-->新房-->安床-->封鏡 -->完聘-->有餘-->開容-->且郎-->拖青-->肚痛肉-->喜花-->胸

花-->姐妹桌-->分飯-->大禮-->樂婚-->合巹-->合和-->合髻-->合獨-->合婚鈴-->合歡梁-->合姓-->結悅-->結縭 2、結婚十二禮、六禮 請祖準備-->娶媳請祖-->安祖-->祭祖-->謝祖-->中堂-->踼轎-->拜轎-->下轎-->引儀-->親香盤-->過火-->破煞-->送嫁舅-->大歸-->鳳霞-->卻扇-->鬧洞房-->進房-->上廳-->開掌和-->茶禮-->私已-->三朝-->結婚典禮-->婚宴中的介紹-->敬酒-->喜幛-->結婚喜宴-->見面禮-->成婦禮-->請帖-->謝天-->柬帖-->日課-->探房-->案兄弟-->八仙綵-->............. 客家婚禮 婚禮過程中的禮儀從偷看、合婚、過定、圓聘、迎娶、謝媒、回門....都有一定的步驟,不能輕易跳過迴避。以「過定」來說,男方要準備的東西不少,除了依女方要求的聘金之外,還要有金器(如金戒指、耳環、金項鍊、金手鐲)、備辦壽金、禮炮、糖果、米糕、冬瓜、茶燭之蔬盒,依女方要求的禮餅,與六個紅儀。 閩南人的婚禮中常看到的「帶路雞」、「潑面盆水」、「掛尾蔗」等習俗,其實是從客家婚禮中的「三寶」演變而來。 帶路雞 由一隻公雞和母雞所組成,結婚當天由女儐相用花藍子提著隨新娘禮車到男方,也叫「祖婆雞」。「帶路雞」一定要大要壯,最好一帶進新娘洞房中,放在床下當日就會下蛋更好。帶路雞由女方母親親自準備,用一條長有九(久)尺的紅色帶子綁住雞腳,帶子兩端各繫一隻雞的雙腳放在花籃中。其用意是希望女兒嫁出去後和女婿和好相處,不但

《黎士弘“闽酒曲”与闽西客家酒俗》罗勇-张自永

198 农业考古 2013黎士弘《闽酒曲》与闽西客家酒俗* 罗 勇 张自永 摘要:黎士弘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 画家和篆刻家,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闽西文坛的最高成就。其所撰《闽酒曲》系统地描写了闽西客家传统米酒从酿造、品种到销售的全过程,及与之相关的酒民俗,是研究客家传统酒文化的珍贵资料。 关键词:黎士弘;《闽酒曲》;客家;酒文化中图分类号:K8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335(2013)03-0198-06 罗勇,男,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教授,专门史硕士点领衔导师;张自永,男,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客家民俗与社会。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江西省高校高水平建设项目(社会学)资助。 一、黎士弘生平简介 黎士弘(1618—1697),字竌曾,福建长汀人,文学家、画家、篆刻家,其作品代表了明末清初闽西文坛的最高成就。他与福州张远、闽南丁炜的崛起宣告了风行近三百年的闽派诗风的终结。[1]光绪版《长汀县志》对黎士弘有如下记载: 黎士弘,字愧曾,生而颖异,年十四补博士弟子员,从宁化李世熊游。年十七作百鸟纪,漳南道冯之图称为汀南异人。汀卫有屯田,属信丰,军户赔累几毙。士弘走章贡,请于虔台厘正之。入清闵学使拔第一贡。北雍少司农周元亮,延设皋比。江右徐巨源与钱虞山书曰 “今海内名士,惟长汀黎愧曾,汉阳李文孙两人耳。”元亮 曰:“愧曾自可单行,汉阳恐疑哙伍。” [2](P43) 与之相类,郭柏苍在《竹间十日语》对此也有如下辑录: 《诗钞小传》云:黎士宏,字愧曾,长汀人,少孤。游宁化李元仲之门,称入室弟子。应试三山, 见曾弗人,作《兰与兰语》诗为贽。弗人大击节,且语人曰:“黎生,汉魏之苗裔也。”时新建徐世溥有文名,与虞山宗伯书,谓:“今海内人士,惟长汀黎愧曾,及汉阳李文孙两人已耳。”而周栎园方伯谓:“愧曾自可单行,若比并汉阳,恐疑哙伍。”其为名公大人所倾倒若此。[3](P18) 清初易堂九子之一的魏礼亦评价道:黎士弘“以诗、文章名天下,为闽南首出。予读其文, 光明俊伟,有浩瀚之势,而矩度不失古人。”[4](《托 素斋文集》卷首,魏礼《<托素斋文集>序》P548) 由上可知,黎士弘少年即显诗才,成年后,更是才倾天下,颇受时贤之赞誉。 黎士弘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授江西广信推官,以裁缺补江西永新令,因廉卓,提拔为陕西甘州司马,又因廉卓,晋升为江南常州知府。会吴三桂叛乱,先后被任命为挑泯道副使,署甘山道事,后又改镇宁夏,直至晋升为布政司参政。在清初的汀州文人中,黎氏文秉持重,且

闽西客家风俗

闽西客家风俗 李娜 客家是中原汉族南徙,与中南、东南各地土著民族融合的一支民系。主要聚居在闽粤赣边区,广东中西部和东部、台湾、溪南、四川和东南亚等地也有不少客家人杂居其间。据历史学家罗香林考证,江西赣州的寻邬、安远、定南、龙南、虔南(今赣南)、信丰、南康、大庚、崇义、上饶等县,福建的宁化、长汀、上杭、永定、武平等县,广东的梅县、兴宁、五华、平远、焦岭、大埔、和平、龙川、赤溪(今并入台山县)、翁源等县都有客家人分布。客家民系发端于唐末,最终形成则在南宋。 谈起闽西客家的民情礼俗,可以说它既具有中州之风的“共性”,还蕴含着这个族系在长途跋涉过程中,以及落脚闽西后,不断吸收融进的礼俗而呈现出来的“个性”。 我们可以从节日、民歌与方言、居住、生活方式与祭祖几个方面来进一步认识闽西的客家人。 一、节日、民歌与方言 春节是闽西客家非常隆重的节日。“年三十夜”(即除夕)全家团聚欢庆吃过年夜饭后,长辈给晚辈分了“压岁钱”,便敬天神,燃放炮仗(客家话称鞭炮为“炮仗”),“关大门”入睡。年初一凌晨就要起来“开门”。正月初一,16岁以下的孩童都挎个

布包成队各家各户“打饼”,也含有贺年之意。每到一家,主人便分给一人一粒糖、一块饼,年幼未能到者,则由兄、姐代领。初一这一天,有很多禁忌。首先说话要格外小心谨慎,只能说吉利的话。同时忌打破杯碗,如果有人打破了,就要连声说“开万金!开万金”!客家话“碗”与“万”谐音。还忌扫地,年初一扫地则认为会把“财气”扫掉。而且年初一全天禁忌下地干活。一般来说,初一都不出远门,也不请客,只到邻居家拜拜年,受烟茶招待,以联络感情。初二,闽西客家称初二为“年下日”,可以出门走亲戚、做客了。特别是做媳妇的这一天都要回娘家去探望父母兄长。如果是新婚不久的,一般都是与丈夫双双同去。生了儿女的,则孩子同去的多,丈夫就不一定去。去的时候要带上鸡腿、果包,以孝敬父母亲。从初二起就可以扫地、下地干活劳动了。初三为“穷日”,客家人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一般都不出门访亲办事。初五“开小正”。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再次敬天神,放鞭炮,店铺陆续要正常营业了。“九九十十龙灯来”。闽西客家早早的在元宵节前就“迎花灯”了。 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客家方言,风俗有差异,各地的民歌也不尽相同。据近年来学者研究,福建闽西的客家民歌与台湾的客家民歌,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客家人的民歌曲调,富于传统的中原文化精神,有悠扬豪迈的北方气质,又兼具婉转柔畅的南方特性。客家人在漫长的辗转迁徙中,形成了繁多的民歌曲调,目前主要有“九腔十八调”。九腔为海陆、四县、饶平、陆丰、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