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四年制)教学计划
中药学专业(四年制)
(一)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主义觉悟,能保持良好的中医药价值取 向,并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较为系统的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中 医药思维的中药学专业人才,能够从事中药生产、检验及中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并为他们在中药 教育、研究、管理、流通、国际交流及文化传播等行业工作打下一定 外语教学要求学生除了通过外语课程教学的要求外,选择英语学习的需参加国家大学英语四级水 平考试并达到学校规定的成绩要求,选择其他外语语种应达到学校规定的合格要求,有条件的专业课 程,应结合本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专业外语课程训练。计算机教学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节 学校设有大学生科学创新活动计划及配套科学创新基本能力训练项目,完成项目可计入选修课 程学分。同时设有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构建以中医药专业科研工具类课程及实验类课程体系、课 外科研创新能力拓展训练、科学创新基本能力训练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并与“KAB 创业基础 课程”、“科学商店”、“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基本体系。 7、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完善学生校际交流平台,扩大课程学习学分互认范围,拓展 校际交流与合作。推出优秀学生境外医学院校考察和交流学生计划,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 一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为学生强化国际交流能力提供更多机会。
(四) 培养过程中努力体现“勤奋、仁爱、求实、创新”的校训,加强体现中医药院校特色的 人文及通识教育,强化医药伦理、团队合作精神等环节教学,同时通过体育俱乐部制,使学生掌握 中国传统健身锻炼方法以及中医特色养生的保健手段,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终身锻炼的意识, 保持人才发展的平衡性和可持续性。
三、指导性修业年限
大专中药学学习计划
大专中药学学习计划一、学习目标1. 加深对中药学原理的理解,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 掌握中药鉴定方法,提高对中药材质量的识别和评价能力;3. 全面掌握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和中药制剂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4. 提高中药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对中药学科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5. 学习和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中药研究和开发的能力。
二、学习内容1. 中药学原理:包括中药的起源、发展历史、中药的基本功效、药理作用、毒理学等方面的知识;2. 中药质量控制:中药鉴定方法、中药材的分析和鉴别、中药质量评价等;3. 中药药理学:中药作为一种药物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效和药理机制等;4. 中药化学:中药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方法,中药成分的结构和活性等;5. 中药制剂学:中药的制剂制备、中药的剂型研发等;6. 中药专业实践:中药材的加工、中药饮片的制备,中药配方制备和临床应用等;7. 中药研究方法:中药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中药学科的学术文献检索和分析等;8. 现代科技手段:现代科技在中药研究和开发中的应用,包括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化学分析等。
三、学习计划1. 学习中药学原理,扎实掌握中药学的理论知识,包括中药的起源、发展历史、基本功效、药理作用、毒理学等方面的知识;2. 加强中药质量控制的学习,深入了解中药鉴定方法、中药材的分析和鉴别、中药质量评价等;3. 深入学习中药药理学和中药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效和药理机制等;4. 学习中药制剂学的知识,包括中药的制剂制备、中药的剂型研发等;5. 进行中药专业实践,学习中药材的加工和中药饮片的制备,中药配方制备和临床应用等;6. 学习中药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中药学科的研究方法和中药学科的学术文献检索和分析等;7. 掌握现代科技手段在中药研究和开发中的应用,包括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化学分析等;四、学习方法1. 多听课、多思考、多讨论:学习中药学要加强课外学习,多听老师的讲解,加强思维的训练,多和同学一起讨论,学习中的问题要及时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和讨论,加深对中药学的理解;2. 大量阅读:要多读中药学方面的专著和论文,了解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进展,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培养中药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3. 参与实验:要积极参与中药学专业实践实验,在实验中认真思考问题、积极探索,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4. 科学研究:要积极参与中药学科的研究工作,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积极探索中药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内容;5. 实践锻炼:在校外实习实践的过程中,要努力学习和实践,积极从实践中掌握中药学专业实践操作能力;6.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提高中药研究和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大学中药学专业学习计划
大学中药学专业学习计划一、专业背景中药学是指阐明和系统地总结药物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对药材、中成药、民间药物进行科学研究,研究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药理、配伍、知识产出等内容,以期治病、强身、防病,使其在临床上的合理运用,特别是在经验上的透彻整合。
中药学专业是以中药学理论、实验和实践为基础,培养掌握中药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中药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高级中药学专门人才。
二、学习目标1. 掌握中药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在相关领域开展科研和实践工作;2. 学习中药学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培养研究思维,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熟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彻底掌握中药学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技术,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三、专业课程安排1. 中药制药工艺学:主要介绍中药制药的基本工艺原理和技术方法,培养学生掌握中药制剂加工与配方、浓缩、脱水、干燥等方面的基本技能;2. 中药药理学:介绍传统药物药理学、现代中药的药理学研究方法、技术。
传授中药浸出及其现代仪器应用技术和方法;3. 中药分析化学:介绍中药质量检验的一般原理、内容、方法和技术;4. 中药资源植物学:介绍中药材的生产学、形态学、解剖学、生态学内容;5. 中药制剂学:介绍中药制剂在水、油剂、凝胶、炼丹等方面的制备方法、性能检验和应用;6. 中药现代研究方法:介绍现代中药研究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等;7. 中药鉴定学:传授中药鉴定的原理、方法、技术和实践操作技能;8. 中药学实习:实习中担任临床中医药和中药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者;9. 中药学专题:包括中药制剂、中药资源质量与应用,中药材、中药资源采供、种植与利用等。
四、培养方案1. 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必须参加生产实习、企业实习、工作调查、调研任务,培养学生从事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实践操作能力;2. 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必须参加开题立项、论文撰写、国家级创新实验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3. 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必须定期参加班级例会,开展班级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4. 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必须参与中药学实习、中医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实践操作技能培养;5. 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学生必须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参加相关论文写作或研究项目,培养学生深厚的专业知识架构。
中药学校学习计划
中药学校学习计划一、学习目标1. 熟悉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体系;2. 掌握中药学的基本实验技能;3. 理解中药学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4. 建立对中药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学习内容1. 中药学基础知识1.1 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1.2 中药学的分类和性味归经1.3 中药学的鉴别和质量评价1.4 中药学的功效和作用机制2. 中药学实验技能2.1 中药的提取和分离2.2 中药的纯化和分析2.3 中药制剂的研制和生产2.4 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理研究3. 中药学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3.1 中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评价3.2 中药的临床研究设计和方法3.3 中药的生物技术及现代化研究3.4 中药的国际化和市场开拓三、学习计划1. 中药学的基础知识1.1 阅读相关教材和专业书籍,了解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1.2 参加中药学的专业课程和讲座,深入学习中药学的分类和性味归经;1.3 参与中药鉴定比赛和实践活动,提高中药鉴别和质量评价的能力;1.4 参与中药学的研究项目和课题,拓展对中药学的认识和理解。
2. 中药学实验技能2.1 参与中药提取和分离的实验课程,掌握中药的实验操作技能;2.2 参与中药纯化和分析的实验课程,熟练掌握中药分析和检测的方法;2.3 参与中药制剂的研制和生产的实验课程,了解中药制剂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2.4 参与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理研究的实践课程,深入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效评价。
3. 中药学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3.1 参与中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评价的研究项目,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安全性评价的方法;3.2 参与中药的临床研究设计和方法的研究项目,学习中药的临床研究设计和方法;3.3 参与中药的生物技术及现代化研究的合作项目,了解中药的生物技术和现代化研究进展;3.4 参与中药的国际化和市场开拓的项目,了解中药的国际化和市场开拓的实践案例。
四、学习方法1. 多渠道获取中药学的相关信息,如教材、专业书籍、学术论文等;2. 积极参与中药学的课程和讲座,与教师和学长学姐交流和互动;3. 参与中药学的实验课程和研究项目,积极实践和动手操作;4. 参与中药学的实践活动和比赛,提高实践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5. 关注中药学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动态,参与相关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
中药学教学计划
中药学教学计划一、教学主题中药学作为中医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对中药学理论、实践和应用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其能够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从而提供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案。
因此,中药学教学计划的主题应围绕培养学生的中药学综合能力展开。
二、教学内容1. 中药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药学基础包括中药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分类和鉴别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和讲座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中药鉴别和质量评价的教学中药鉴别是学生在学习中药学过程中必备的技能之一。
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中药的形态特征、性状、气味等方面的信息,培养学生的中药鉴别能力。
同时,教学还应包括中药质量评价的内容,让学生学会根据相应的标准评价中药的质量。
3. 中药药理学的教学中药药理学是学生理解中药学理论和中药应用的关键环节。
教学内容应包括中药的药物活性、作用机制、剂量效应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理论授课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药的药理学特性。
4. 中药炮制技术与制剂学的教学中药炮制技术是学生实践中药学的基本技能之一。
教学内容应包括中药炮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设备。
同时,还应教授中药制剂学的知识,例如药品的制剂形态、规格和贮存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中药炮制技术和制剂学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活动安排1. 理论授课理论授课是中药学教学的基础环节,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和问答,将中药学的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
授课内容应结合案例和实际应用,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2. 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中药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
通过进行中药的提取、炮制、鉴别和质量评价等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熟悉中药制备的过程和技术操作。
3. 临床实习临床实习是中药学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通过学生实际参与中医药临床工作,观察和记录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高学生对中药学实践的认识和理解。
浙江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
浙江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方向设置和培养要求【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及技能,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炮制、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方向设置】本专业设中药应用与品质评价、新产品开发与中药药理方向、中药贸易三个专业方向,在第6学期分化方向。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的中药学专业的基本训练,具有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剂、质量控制评价的基本能力。
基本要求:1.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积极实践,刻苦钻研,严谨求实,勇于创新,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 具有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较宽阔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良好的文化素质。
具备自主获取知识、正确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有较强的知识创新意识。
3.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1)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熟悉临床用药的基本知识;(2)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掌握中药质量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技能;(3)掌握中药药理学与毒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4)掌握中药加工炮制、制剂制备和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5)熟悉药事管理与法规、政策与营销的基本知识;(6)了解中药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4 . 学习一门外语,能借助辞典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
中药学学习计划书
中药学学习计划书一、学习目的和意义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来源、性味、功效、用法用量、药物代谢和药理学等科学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通过系统地学习中药学,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草药的药理学、药效学、药用价值,提高对中药材和中草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中药学的学习也有助于我们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的中医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内容和安排1. 中草药的来源和性味归经学习目标:了解中草药的来源、性味、归经等基本知识,掌握常用中草药的性味和功效。
学习安排:首先通过系统地学习《本草纲目》和《本草拾遗》等中药学的经典著作,了解中草药的来源和性味归经。
然后对常用中草药进行分类学习,掌握其性味和功效,以及其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
2. 药物代谢和药效学学习目标: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药效学的基本知识,掌握药物代谢和药效的相关理论及应用。
学习安排:通过学习《中药学基础》等教材,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药效学的相关理论。
结合实际中草药进行实验研究,深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药效学的基本原理。
3. 中草药的药理学学习目标:了解中草药的药理学机制和作用规律,掌握中草药的药理学知识。
学习安排:通过学习《中药学》和《药理学》等教材,了解中草药的药理学机制和作用规律。
参加中药学相关的实验和课程讲解,深入了解中草药的药理学知识。
4. 中草药的用法用量学习目标:掌握中草药的用法用量和用药指南,了解中草药的合理使用原则。
学习安排:通过学习《中药学》和《中医临床用药学》等教材,掌握中草药的用法用量和用药指南,了解中草药的合理使用原则。
参与临床实践和指导学习,积累临床用药经验。
三、学习方法和途径1. 课堂学习通过系统地学习中药学相关的课程和教材,掌握中草药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2. 实验研究参与中药学相关的实验和研究,通过实验研究深入了解中草药的药理学和药效学。
3. 临床实践参与中医临床实践和指导学习,积累临床用药经验,提高对中草药的应用能力。
中药学大学生学习计划
中药学大学生学习计划一、课程学习安排1.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中的重要基础课程,涉及中药的作用机制、药效评价、临床应用等内容。
在学习中药药理学的过程中,我将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
2.中药化学中药化学是中药学中的另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主要介绍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结构、性质和药理活性等内容。
在学习中药化学的过程中,我将注重化学实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通过实验验证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药化学知识。
3.中药材学中药材学是中药学中的重要专业课程,主要介绍中药材的来源、性状、药理活性成分及现代质量评价等内容。
在学习中药材学的过程中,我将注重中药材的实地考察和实验,通过亲身参与中药材的采集、鉴定和加工过程,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中药材的特点和质量评价。
4.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学是中药学中的重要专业课程,主要介绍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质量评价标准、现代生产工艺等内容。
在学习中药制剂学的过程中,我将注重实践操作的学习和掌握,通过制剂的制备和评价实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药制剂学知识。
二、科研实践安排除了课程学习,科研实践也是中药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学期间,我计划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中药学方面的科研实践。
具体安排如下:1.参与导师课题组的科研项目,进行实验设计、样品采集和数据分析等工作。
2.参加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会议,了解最新的中药学研究进展和前沿技术。
3.撰写科研论文,投稿到相关学术期刊,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三、实习实训安排实习实训是中药学学习的另一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实训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在大学期间,我计划参与以下实习实训项目:1.参与医院临床药学实习,了解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和作用机制。
2.参与中药生产企业的生产实习,了解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流程。
3.参与药物分析实验室的实验实训,学习药物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024年)《中药学》教案完整版
版•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中药基本理论与知识•各类中药详细介绍及应用举例•方剂组成原则及配伍禁忌•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实验操作规范及安全防范措施•课程总结与复习指导目录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中药学》课程简介课程内容课程性质涵盖中药的起源、发展、分类、药性理论、功效应用、配伍禁忌以及中药的采收、加工、炮制、贮藏等方面。
课程地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参考书目中药基本理论与知识中药起源与发展历程中药的起源自古以来,人们发现并使用各种植物、动物和矿物治疗疾病,逐渐形成了中药的雏形。
历代本草著作历代医家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撰写了大量本草著作,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药的现代化研究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得到了深入研究,推动了中药学的现代化发展。
中药性能特点及分类方法中药的性能特点中药的分类方法常用中药功效与主治范围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芳香化湿药芳香化湿、行气宽中,主治湿浊中阻、脾胃气滞等。
祛风湿药祛风除湿、散寒通络,主治风湿痹痛、关节疼痛等。
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渗湿利尿,主治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等。
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驱除或杀灭寄生虫,主治蛔虫病、蛲虫病等。
止血药收敛止血、凉血止血等,主治各种出血证如咯血、吐血等。
活血祛瘀药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主治瘀血阻滞引起的各种疼痛如胸痹心痛等。
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1 2 3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各类中药详细介绍及应用举例麻黄01桂枝02紫苏03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茯苓薏苡仁苍术人参黄芪白术方剂组成原则及配伍禁忌方剂组成原则及结构特点君臣佐使原则结构特点方剂通常由多味药物组成,药物间相互作用,形成复杂而有序的结构,以发挥整体治疗作用。
药物配伍禁忌与注意事项配伍禁忌注意事项经典名方解析与临床应用经典名方解析如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等,通过对经典名方的解析,学习其组方原理、配伍特点及临床应用。
四年制药学专业培养方案
四年制药学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100701)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素质,系统掌握药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在药物研发、生产、检验、使用和管理等领域从事药物发现和评价、药物制剂设计与制备、药品质量标准研究和质量控制、药品管理以及药学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药学人才。
二、培养要求(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1热爱祖国,忠于人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能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2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愿为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3 从民众的健康利益出发,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发挥医药资源的最大效益;4 培养崇尚劳动、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5 具有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对技术精益求精,对事业认真负责;6 树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观念;7 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要领和技能,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体魄强健,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尊重同行,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8 具有创新意识和分析批判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9 树立法律观念,依据药事法规开展各项活动。
(二)知识要求1 掌握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和生药学等药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 掌握主要药物制备、质量控制和药效学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 掌握与药学专业相关的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4 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与政策;5 了解药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6 了解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关基础知识。
(三)能力要求1 能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药物研究与开发的初步能力、药物生产与管理的基本能力、选择药物分析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的能力、药理活性筛选与评价和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2 具备在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从事药品销售、企业管理和药学服务等工作的能力;3 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文献检索方法和相关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分析处理本专业有关问题的能力,具备知识归纳、论文撰写和学术交流的能力;4 掌握一门外语(英语),达到相当于国家大学英语考试四级水平,比较熟练地阅读和翻译本专业英文文献和有关资料;5 了解现代药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和产业现状。
中药学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
中药学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一.前言根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和必须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原则,按照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教育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而制定本专业教学计划。
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学生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使之成为基础宽,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业务培养要求[专业培养目标]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国际中医药科学技术竞争的要求,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适应中药及相关领域要求的中药专门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中药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知识体系上体现传统中药学和现代药学的结合,着重夯实学生中药现代化开发研究的实验技能,使学生能掌握和运用中药制药技术、中药新药开发技术及中药经营管理知识等,在中药专业领域中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继承创新能力。
[具体培养要求]素质方面:加强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生理和心理素质,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康体魄的有用人才。
知识方面:打好坚实的外语、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基础,掌握传统中医药知识以及和中药学相关学科的知识。
能力方面:培养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
三、指导性业年限修业年限为4年(允许延长至6年)。
四、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主干学科]中药学、化学、生药学、药剂学、药理学。
[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理化基础实验、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药用植物学、物理化学、药理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等。
五、课程设置和基本要求[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分两大类,必修课类和选修课类(包括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涵盖生物学基础类、化学基础类、中药学基础类、中药学类及文化素质类等课程。
药学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
药学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品德高尚、基础扎实、技能熟练,具有现代药学知识和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
具体培养要求:1、热爱祖国,愿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在学好公共基础、医学基础和专业各课程的基础上,掌握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药剂学、生药学等的现代药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药物的生产、检验、流通、研究和开发等领域从事药物的设计、研发、制剂和临床合理用药等实际工作。
3、熟悉国家药事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药学的国际通行规则。
了解现代药学前沿学科的发展动态,具备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
具有创新意识和适应先进技术使用的能力。
4、能运用外语(英语或法语)的药学和日常用语进行一定的国际交流,毕业后能胜任药学的教学、医疗、生产、科研、管理以及具备可能攻读高一级学位或专业培训的必要基础。
5、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和军事的合格标准。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履行建设祖国的神圣义务。
二、修业年限和时间分配1、修业年限为四年2、时间安排:公共基础课程学习,时间1年医学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药学专业课程学习,时间2.5年毕业实习,时间0.5年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1、主干学科:药学、化学、基础医学2、主要课程(1)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政治理论;(2)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临床医学概论;(3)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波谱学、物理化学;(4)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药剂学、生药及药用植物学、药物动力学、药品法和药物经济学、药学统计、药事管理学。
中药学学习计划目标
中药学学习计划目标一、学习目标1. 熟悉中药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中药学的源流、发展历程和学科内涵;2. 掌握中药学的基本分类和特点,了解中药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特点;3. 略知中药学的临床运用和药物临床研究方法;4. 了解中药材的生长、采收、鉴别、保藏、加工等基本知识,做到补充自身医学知识体系;5. 简单掌握中药配伍理论和处方的制备规则,为今后的中药临床运用打下基础;6. 熟悉中药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了解中药的质量控制、评价及药物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等基本知识,提高中药质量意识;7. 了解中药的毒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及对中成药的生产、安全和临床应用等基本知识。
8. 了解中医药政策、中医药法律法规、中医药知识产权等基本知识。
二、学习内容1. 中药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中药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学科构成、学科性质和价值等;中药学的历史渊源;中药学的分类、特点及学科内涵等;中药学研究方法和技术;中药学的发展前景和目标;中药学在中医药事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2. 中药学的基本分类和特点中药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其表现;中药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特点;中药的来源、采集、贮藏、加工、制剂、複方等基本知识。
3. 中药学的临床运用和药物临床研究方法中药学的临床运用基本知识;中药药物临床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常用中药临床运用情况及其临床运用要点。
4. 中药材的生长、采收、鉴别、保藏、加工等基本知识中药材的生长环境及其对品质的影响;中药材的采集、贮藏、加工等基本知识;中药材的鉴别方法及其实际应用。
5. 中药配伍理论和处方的制备规则中药配伍理论及其实际应用;中药处方制备规则及操作技能;常用中药处方及其作用机理。
6. 中药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中药质量标准及修订依据;中药的质量评价方法;中药的检验方法及其操作技能;7. 中药的毒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及对中成药的生产、安全和临床应用等基本知识中药的毒性、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等基本知识;中成药的生产工艺及其质量控制;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及其不良反应处理。
福建医科大学四年制药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
福建医科大学四年制药物制剂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100702.从2016级开始使用)一、培养目标(一)总体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富有社会责任感,能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较扎实的药物制剂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在药物制剂设计与制备、生产与应用等领域,从事药物制剂的研发、生产、质量控制、技术创新与应用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药物制剂专门人才.(三)素质、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求通过四年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在思想品德与职业素质、知识、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1.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目标(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养成良好的职业规范,具备从事本专业及相关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勤恳实干、甘于奉献;谦虚谨慎、爱岗敬业。
(4)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5)具备团队精神和大局观念,善于与人沟通,注重团结合作。
(6)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满足学习和工作需要.(7)了解国防知识,树立国防观念,通过军事训练锻炼身心素质和快速反应能力。
2. 知识目标(1)掌握与药物制剂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2)掌握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3)掌握常见药物剂型的制备技术、药物制剂设备使用与维护知识,掌握药物制剂生产安全知识,掌握处方前研究、剂型设计与改进、稳定性研究等技术手段。
(4)掌握药品管理的政策与法规,熟悉药品注册制度。
(5)熟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
中药学(四年制)教学计划
中药学专业教学计划(四年制)一、总体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㈠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中医药事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从事中药科学研究、开发、生产、应用、医药贸易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开拓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高级中药技术人才。
㈡基本要求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理论;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理想;热爱医药事业,有为振兴我国医药事业而献身的精神;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并勤于实践,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2.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达到本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具有大学生应有的文化修养,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有从事本专业实际业务的工作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
4.掌握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的合格标准;身心健康,体魄健全,能够胜任正常工作,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业务培养要求㈠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相关的中医学、中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及研究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制剂工艺、质量控制、药理药效、临床合理用药、医药贸易及中药新产品开发等的高级中药技术人才。
㈡业务培养要求在掌握传统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掌握现代中药提取分离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中药材鉴定、炮制加工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掌握中药制剂制备、检验及药效药理研究的基础知识,具有中药新产品开发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好地从事中药鉴定、制剂工艺、质量控制、药理药效、临床合理用药及中药新产品开发等工作。
本专业学生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1. 掌握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的基本知识;2. 掌握中药材加工炮制和鉴定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3. 掌握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技能;4. 掌握中药药理、药效及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5. 具备中药制备工艺和制剂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技能;6. 熟悉药事管理与法规的基本知识;7.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中药新产品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初步能力;8.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9. 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中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培养计划
中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培养计划本专业属于医学门类中的二级类(药学类)本专业代码:100802一、专业培养目标及业务培养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将现代药学研究手段与传统中医药理论有机结合,适应21世纪中药现代化的社会服务和市场需求的高层次中药学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现代医药学基础知识,掌握中药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从事中药及其制剂的研究开发、生产、中药质量检验及管理的初步能力,毕业后能从事中药研究、中药生产、中药质量检验与监督管理、中药使用等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的态度、知识和技能:态度目标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愿为中药学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2.树立使用现代化社会最优、最进步的中药专业知识和技术为病人提供合格药品的思想道德观念。
3.认识到以病人为本,以健康为本,一切执业活动围绕病人的健康展开的工作职责,以确保生产、销售、配发、使用的中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4.遵守行业道德,坚决制止生产、出售、使用假药、伪劣药物的行为。
5.具有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对工作、事业极端负责。
6.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
7.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尊重个人信仰,尊重每一个人,理解其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
8.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充分认识到不断自我完善和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9.具有创新精神和有敢于怀疑、敢于分析批判的精神,具有为新知识的产生,新技能的发现做出贡献的精神。
10.尊重同仁,增强团队意识。
11.树立法制观念,在职业活动中坚持原则,敢于维护人民健康利益。
知识目标1.掌握化学、中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并能用来指导未来的学习和中药学实践。
2.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的生成、功能和运行。
3.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及基本病机。
4.掌握中药学、方剂学及中药炮制学等传统理论和知识。
5.掌握现代中药研究方法,中药剂型设计、制备以及中药鉴定、质量控制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中药学学习计划怎么写
中药学学习计划怎么写导言中药学是研究中药材的药源、性味归经、功效、配伍、制剂等方面的知识体系。
通过学习中药学,可以了解中药的属性、功效和用法,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因此,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中药学学习计划对于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和提升中医药理论水平至关重要。
一、学习目标中药学学习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中药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从事中药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 熟悉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 掌握中药学的基本分类和属性;3. 熟练掌握中药学的中药材鉴别方法;4. 掌握中药配方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5. 了解中药炮制、制剂学的基本知识;6. 了解中药的毒理学和药典学知识。
二、学习内容中药学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中药材、中药配方、中药炮制、中药制剂、中药毒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 中药材的分类、性味、功能与应用;2. 中药鉴别及质量控制;3. 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与临证运用;4. 中药炮制的基本工艺和方法;5. 中药制剂的基本种类和特点;6. 中药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三、学习方法中药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中应采取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学习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 注重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3. 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注重巩固和提高学习成绩,不断总结和归纳知识;5. 注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操作和实验操作。
四、学习计划中药学学习计划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包括课程学习、实践操作、考试复习等内容。
一个合理有效的中药学学习计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日常学习计划每天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把握学习重点和难点,注重对学习知识的消化和领会。
每天安排一定的阅读和练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 课程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定期复习和总结学习内容。
浙江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教学计划
浙江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1.掌握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中药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2.能够进行中药材的鉴定、制药工艺的操作和中药质量控制的评价,具备中药质量管理和药物合理应用的能力;3.具备中药新药研发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能力,能够参与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工作;4.具备扎实的实验基本功和科研方法,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计划内容1.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包括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药学基础理论、有机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生物化学等。
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方面,学生将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四诊法、中医病机、中药炮制等知识;在中药学基础理论方面,学生将学习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中药分子与活性成分、中药资源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在有机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等方面,学生将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药剂学的制剂技术、药理学的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分析学的分析方法等。
2.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包括中成药学、中药制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学、中药质量学、中药药事管理等。
学生将学习中成药学的基本理论、中药制剂学的制剂工艺等;在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学、中药质量学、中药药事管理等方面,学生将学习中药药理学的药物作用机制、中药分析学的分析方法、中药质量学的质量评价方法以及中药药事管理的相关知识。
3.实验课程实验课程主要包括中药学实验、药物分析实验、药剂学实验、药物合成实验等。
学生将进行中药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药物分析实验的分析方法、药剂学实验的制剂技术以及药物合成实验的合成方法等实践操作。
4.实习实践环节实习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校外实践实习和毕业实习。
学生将在培训基地、医院药房、药品生产企业等单位进行中药学专业实践活动,包括中药制剂生产实践、中药鉴定实践、中药质量控制实践等。
毕业实习将在相关医药企事业单位进行,学生将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实践经验,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并进行答辩。
中药学拟定学习目标和计划
中药学拟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学习目标:1. 了解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中药的起源、分类、功能、药效等方面的知识;2. 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药的药材学、药用植物学、药用动物学、药用矿物学等内容;3. 熟悉中药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包括中药材的鉴定、提取、分离、纯化等实验操作;4. 深入了解中药学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包括中药的保健功效、临床应用、市场需求等方面的知识;5. 提高自己对中药学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对中药学的学习动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学习计划:1. 中药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一周:学习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中药的起源、历史、传统用药等内容;第二周:学习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药药材学、药用植物学、药用动物学、药用矿物学等方面的知识;第三周:学习中药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包括中药材的鉴定、提取、分离、纯化等实验操作;第四周:复习巩固中药学基础知识,做好学习笔记,及时解决问题。
2. 中药学进阶知识的学习第五周:了解中药学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包括中药的保健功效、临床应用、市场需求等内容;第六周:学习中药学的常见疾病治疗方案,包括中药的临床应用、方剂配伍、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知识;第七周:掌握中药学的实践技能,包括中药的制备、调理、贮藏、用药指导等操作;第八周:综合应用中药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练习。
3. 中药学综合实践的学习第九周:参与中药学的现场实践活动,包括参观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制药厂等;第十周:参与中药学的实验研究项目,包括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进行中药学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第十一周:撰写中药学的实践报告,包括实践活动的总结、成果展示和思考感悟等内容;第十二周:进行中药学的综合评审和答辩,包括对实践报告的讨论、指导老师的评价和建议等环节。
总结:通过以上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我将全面提高自己对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增强自己的中药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希望在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为中药学的研究和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药学学生学习计划
中药学学生学习计划学习计划背景中药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涉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中药学需要对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
中药学学生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中药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药学专业人才。
因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对中药学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学习目标1. 理解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中药的品种、性味归经、药效等;2. 掌握中药学的基本技能,如鉴别、制备、药效评价等;3. 了解中药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对中药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一定的认识;4. 培养科研能力,能够进行中药学相关的科研工作,并在学术研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学习计划内容1. 中药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中药学的理论知识是中药学学生的基础,包含中药的品种、性味归经、功效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应该从理论知识的学习开始,建立起对中药学的基本认识。
中药学学生应该通过课堂学习、书籍阅读等方式,掌握中药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2. 中药鉴别技能的培养中药的鉴别是中药学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也是中药学学习的重点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室实践、药材市场考察、导师指导等方式,培养自己的中药鉴别技能,掌握中药材的鉴别方法。
3. 中药制备技术的学习中药的制备是中药学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也是中药学学习的重点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室实践、师兄师姐指导等方式,学习中药的制备技术,掌握中药的制备方法。
4. 中药药效评价的研究中药的药效评价是中药学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也是中药学学习的重点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科研实践、参与科研项目、独立设计实验等方式,研究中药的药效评价,深入了解中药的药效特点。
5. 中药学院校交流学习中药学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中药学院校的交流学习活动,与其他学校的中药学学生交流学习,开拓视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6. 中药学实习实践中药学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医药企业、中药材市场等单位的实习实践,了解中药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专业教学计划(四年制)一、总体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㈠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中医药事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从事中药科学研究、开发、生产、应用、医药贸易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开拓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高级中药技术人才。
㈡基本要求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理论;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理想;热爱医药事业,有为振兴我国医药事业而献身的精神;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并勤于实践,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2.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达到本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具有大学生应有的文化修养,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有从事本专业实际业务的工作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
4.掌握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的合格标准;身心健康,体魄健全,能够胜任正常工作,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业务培养要求㈠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相关的中医学、中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及研究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制剂工艺、质量控制、药理药效、临床合理用药、医药贸易及中药新产品开发等的高级中药技术人才。
㈡业务培养要求在掌握传统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掌握现代中药提取分离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中药材鉴定、炮制加工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掌握中药制剂制备、检验及药效药理研究的基础知识,具有中药新产品开发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好地从事中药鉴定、制剂工艺、质量控制、药理药效、临床合理用药及中药新产品开发等工作。
本专业学生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1. 掌握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的基本知识;2. 掌握中药材加工炮制和鉴定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3. 掌握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技能;4. 掌握中药药理、药效及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5. 具备中药制备工艺和制剂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技能;6. 熟悉药事管理与法规的基本知识;7.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中药新产品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初步能力;8.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9. 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学制四年,本科;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主干学科:中药学、化学主要课程:高等数学、中医学基础、医药数理统计方法、微生物与免疫学、物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中药学、方剂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药用植物学、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分析。
五、课程设置和基本要求课程设置为必修课、选修课两大类。
总学分:180分。
㈠必修课: 160.5 学分,占总学分 89.1 %1.公共课:9门,共836学时,40学分,占总学分 22.2 %。
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2学时,2学分)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国情,了解现代中国革命和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在这一极其重要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进行总体的把握。
通过学习研究中国近代史增强学生对资本帝国主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同时,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8学时,3学分)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并且比较全面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了解我国宪法和有关部门法的基本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
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96学时,6学分)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实践与理论,帮助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革命运动规律;全面阐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地位与意义,完整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内容体系,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创新。
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8学时,3学分)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了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问题,使学生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育;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⑸形势与政策( 126 学时,2学分)由课堂讲授(16学时,1学分)和专题讲座、社会实践(110学时,1学分)组成。
介绍时事政治和政策,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及其影响,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专题讲座、社会实践分散安排在各学期进行。
⑹体育 (112学时,4学分)实施“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的基本理论和运动技能,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增强体质。
⑺大学英语 (224学时,16学分)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教授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⑻计算机应用基础 (48学时,3学分)讲授计算机的硬软件的基本原理、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网络与计算机安全知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方面讲授VB编程基础、程序设计基本算法及应用。
使学生系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及编程能力。
⑼军事课 (102学时, 3学分)由军事理论 (32学时,2学分)和军事技能训练(2周,1学分)组成。
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
军训以军事基本训练、战伤救护及“三防”知识为内容,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备战、战伤救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基础课:6门,共288学时,18学分,占总学分10.0 %。
⑴高等数学(48学时,3学分)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技能,为后续课程及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数学工具。
主要内容包括:函数与极限、导数与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应用、无穷级数、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及其微积分、多元函数积分法、常微分方程及其应用等。
⑵中医学基础 (48学时,3学分)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气血津液、脏腑功能、病因病机、诊法辨证、疾病的防治与康复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方法论。
⑶物理学(48学时,3学分)通过讲授和实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学,并了解物理学在制药工程研究中的有关应用。
(4)医药数理统计方法(48学时,3学分)通过讲授和练习,掌握数理统计一般原理和方法,培养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正确制定试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做出科学结论,初步具备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科研及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5)人体解剖生理学(48学时,3学分)讲授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组织、生理过程以及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熟悉常规生理实验的原理,仪器使用和实验方法。
(6)微生物与免疫学(48学时,3学分)学习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操作,熟悉抗菌药物筛选和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学习免疫学的基本原理,了解传染、免疫和病原菌的基础知识。
3. 专业基础课:9门,共 760 学时,47.5 学分,占总学分26.4 %。
(1)中药学(56学时,3.5学分)系统讲授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配伍、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300味中药的性能、功用、主治用法用量及现代研究。
并了解有代表性本草文献的内容和特点,会查阅历代代表性本草文献。
(2)方剂学(56学时,3.5学分)了解方剂的组成原则和配伍规律等基本理论。
掌握100首左右常用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等基本知识,并了解有代表性方剂文献的基本内容,学会查阅历代代表性方剂文献。
(3)无机化学(72学时,4.5学分)通过讲授与实验,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及各类无机化合物的特征,了解一定数量的矿物类中药以及与人体有关的无机元素。
(4)分析化学(128学时,8学分)通过讲授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常规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基本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仪器的组成和应用,熟悉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为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此外,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
(5)有机化学(128学时,8学分)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结构及同分异构现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理化性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典型有机反应的类型及反应历程。
了解主要有机物的制备方法。
(6)物理化学(80学时,5学分)通过讲授和实验,掌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相平衡理论、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实验方法;学习物理化学在药物制剂、中药分离提取和药物鉴定等方面的应用。
(7)生物化学(48学时,3学分)讲授人体的物质组成、物质代谢变化的规律以及代谢变化与生理机能的关系,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开设基础生化实验、药用生物技术实验及生化分析实验,培养学生运用生化知识及实验方法进行药物设计、药物制备及药物分析的能力。
(8)药用植物学(112学时,7学分)通过讲授、实验和野外见习,掌握药用植物的显微结构、器官的形态和药用植物的分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9)药理学(80学时,5学分)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以及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研究方法及实验技能;掌握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
4. 专业课:7门,共496 学时,31 学分,占总学分 17.2 %。
⑴中药药理学(48学时,3学分)主要讲授常用中药和代表方剂的功效与药理,初步阐明其防治疾病的现代科学原理。
使学生掌握各类常用中药及其代表方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了解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⑵中药化学(112学时,7学分)掌握中药中已知各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及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鉴定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⑶中药炮制学(48学时,3学分)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知识、各种常用炮制方法操作技能,熟悉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了解中药炮制的起源、炮制对中药药性和主要成分的影响及现代研究进展。
⑷中药鉴定学 (96学时,6学分)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验练习,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中药的鉴定的依据以及中药基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鉴定方法,具有一定的解决中药品种鉴定、品质评价和中药新药源开发利用等相关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正确、有效,开展中药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