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分析
不同深松处理对玉米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0 0 9年 5月 4日豁 沟滤 水 播种 , 种 肥磷 酸 施
二铵 3 0 k h 0 g・ m~, 化 钾 1 0 k h , 素 氯 5 g・ m 尿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试 验 地 概 况 .
肇东 市位 于 松 嫩平 原 中西 部 , 黑 龙 江 省 玉 是 米 的主 产 区之 一 , 年 播 种 面积 1 每 3万 h 以上 , m。 占耕 地 的 8 。该 区十 年九 春 旱 , 利 于 玉米 的 7 不
播 种 与 出苗 , 季 雨水 充 沛 , 于 玉米 生 长 , 雨 夏 利 但
1 2 5k ・ m~, 苗 6 0 1 . g h 保 75 0株 ・ m~ h 。小 喇 叭 口 期追 尿 素 2 5k ・ m 2 g h ~。 1 3 2 调 查项 目 调查 播种 期 、 .. 出苗期 、 拔节 期 、 吐丝 期 和成熟期 。测定各 生 育 时期 间 0 l m, ~ 5c 1 ~ 3 m,O 4 m 和 4 ~5 m 土 层 的土 壤 5 0c 3 ~ 0c 0 0c 含水 量 。记 载 2 0 0 9年 玉 米 各 生 育 阶 段 降 雨 量 。 实收计 0 9年 6 2 月 6小 喇 叭 口期 结 合 追 肥 深 松 , 深 松 深度 3 m; 理 4 2 0 0c 处 : 0 9年 6月 2 6日小 喇 叭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作者:赵品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24年第05期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稳定。
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农业生产中,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其用途广泛,既可作为食品,又可作为动物饲料,工业原料。
因此,提高玉米的产量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业生产中,根据玉米品种特性,土壤地力,水肥灌溉条件及气候条件等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
一、种植密度对玉米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玉米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是影响玉米生长和产量的重要方面。
在农业生产中,种植密度可以影响玉米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一)种植密度对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玉米种植密度过大,植株土壤养分的吸收量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高种植密度可以增加单位面积内的玉米植株数量,从而增加了植株对养分的需求和吸收量。
但是,当种植密度过高时,玉米植株之间养分竞争加剧,导致养分吸收效率下降,反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二)种植密度对玉米的光合作用影响玉米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可以增加单位面积内的叶面积,提高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效率。
但是,过高的种植密度会导致玉米植株之间相互遮光,影响光合作用。
另外,种植密度过高还会影响植株的光照时间和强度,进而影响光合作用产物的形成和分配。
(三)种植密度对玉米的细胞分裂等生理过程的影响细胞分裂是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种植密度可以影响细胞分裂的速率和方向,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过高的种植密度会导致细胞分裂受阻,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导致玉米产量下降。
(四)种植密度对玉米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在农业生产中,种植密度对玉米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具有显著的影响。
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可以促进玉米的养分吸收、光合作用和细胞分裂等生理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玉米制种的高产理
作物产量构成理论
作物产量的各个构成因素具有自动调节和补 偿作用,而自动调节和补偿作用的程度取决 于作物的种类、环境和年份间的差异。例如 禾谷类作物,后来形成的产量因素可以补偿 先期形成的产量因素的不足,苗数不足,可 以通过分蘖来补偿;穗数不足,通过增加穗 粒数和穗重来补偿;当然生长前期的补偿作 用要大于生长后期的补偿作用。
作物产量构成理论
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收获指数)
作物 水稻、小麦 玉米 薯类 甜菜 油菜 经济系数 0.35-0.50 0.30-0.50 0.70-0.85 0.60-0.70 0.25-0.30 作物 大豆 籽棉 皮棉 烟草 饲料有机绿 肥 经济系数 0.25-0.35 0.35-0.40 0.13-0.16 0.60-0.70 1.00
玉米制种的高产理论
授课人:王玉花
玉米制种的高产理论
相关研究现状 作物产量构成理论 源、流、库理论 光和性能理论
玉米制种的高产理论的 相关研究现状
80年代我国紧凑型玉米品种的育成,使玉米 群体光合性能各因素间与产量的关系、群体 光合性能与环境的关系、生育过程中光合性 能个因素的动态变化及其光和性能的生理基 础和调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推 进,明确了实现玉米高产必须具有较高的群 体光合速率;光照强度、co 浓度和温度是影 响玉米群体光和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
“源、流、库”理论 源
据研究认为:禾谷类作物开花前的光合产物主要供给穗、小穗和小花等 产品器官形成的需要,并在茎秆、叶、叶鞘中有一定量的贮备;而开花 后的光合产物直接供给产品器官内容物的积累,例如高产水稻,成熟时 籽粒中来自抽穗后的光合产物占64-82%;当然非叶器官对光合产物的 贡献也占较大的比重,如穗光合对籽粒的贡献率约为20.9-39%,茎鞘占 5.6-18%。 环境条件及栽培管理水平对一生光合产物的流向影响较大。例如在氮肥 水平较低的低产栽培条件下,开花的光合产物流向产品器官内容物积累 的比例较少,而来自于开花前茎杆。叶片、叶鞘的贮备物的比例较大, 但是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产量的大部分来自于开花后的光合产物,因此 开花后叶面积持续期(LAD)的长短直接影响到作物产量是否高产。 可见作物个体和群体的发展达到叶面积大、光合效率高,才能使源充足。
施用不同控释肥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使 其养 分 释放 规 律 能最 大 限度 地 与 作物 吸 收 同步 , 这 一 技 术 在 控 释 肥 料研 究 和 应用 中 也 日益 受 到重
并 减 少磷 在 土壤 中的 固 定 , 高 速 效氮 和速 效 磷 含 提 量 , 高 肥 料 利 用 率 。 玉 军 等 “研 究 掺 混 缓 释 复 提 王
肥 对 杂交 晚 稻产 量 的 影 响 , 各缓 释 肥处 理 的产 量 均 1 材料 与方 法 11 试验 材料 . 试 验在 山东 农业 大 学 南校 区“ 国家 控释 肥 工 程
摘 要
通 过 池 栽 试 验 , 究 了硫 包膜 与树 脂 包膜 尿 素掺 混 肥 、 加 树 脂 包膜 尿 素 和 树 脂 包膜 尿 素 研 硫
的不 同施用量对超级 玉米新 品种 “ 海 6 1 产量及产量构成 因素 的影响 。结果表 明: 3 5g m 施 氮 登 6” 在 7k/ 2 h 水平下, 硫加树脂 包膜尿素和树脂 包膜尿素增加 了玉米的籽粒产量, 比尿素处理分别增加 2 5 . %和 0 7 4 . %, 4 而 7%硫 加树脂 包膜 尿素和 7%树 脂 包膜尿素处理 与尿素处理产量差异 不大 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 0 0 成 因素 进行 的相 关分析 与通径分析表 明, 施用控 释掺混肥时 , 千粒 重、 穗行数 、 穗粗和穗粒数对 夏玉米产 量起 决定性作 用; 用硫加 树脂 包膜尿素 , 施 千粒重 、 粒数 、 行 穗粗 和穗行数 为夏玉米产量 的主要影响 因 素, 而施用树脂 包膜尿 素 , 决定 性作 用的产量构 成 因素为千粒 重 、 起 行粒数 、 穗粒数和穗行教 。 各控释肥 处理主要 决策因素 均为千粒重 , 树脂 包膜尿素和硫加树脂 包膜 尿素主要 限制 因素 为穗行数 , 控释掺混肥 的主要 限制 因素 为行 粒数。因此在 夏玉米 高产栽培 中, 用不 同的控释肥 及控释掺 混肥 时, 选 要注意协调 产量构成主要 因素之 问的关系, 之处于最佳 结合 状态 , 兼顾其他产量构成 因素是 实现 夏玉米最佳产 使 并
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玉米产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土壤、种植技术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和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玉米产量构成因素1. 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光、温、水是作物生长的三大要素,而这三大要素直接影响着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度和水分都是玉米生长的基本需求。
而且,气候因素对于玉米产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气候条件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2. 土壤因素土壤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壤的肥力、酸碱度、通气性等都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充分利用土壤资源,保持土壤的肥力和良好的通气性,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3. 种植技术因素种植技术对于玉米产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包括种植密度、施肥、灌溉、植保等方面的技术措施都会对玉米的产量产生明显的影响。
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
二、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夏季是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玉米高产栽培的重要阶段。
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对于夏季玉米的高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从种子选择、密植栽培、水肥一体化以及植保措施四个方面来介绍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 种子选择种子是玉米高产的首要基础,在夏季玉米的高产栽培中尤为重要。
在种子选择上,要选择适应当地生长条件的优质玉米种子,并且要按照适宜的播种时间和密度进行播种,以保证夏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和高产出。
2. 密植栽培密植栽培是提高夏玉米产量的关键之一,适当的密植可以充分利用土壤和光照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但是密植也需要配合科学合理的施肥和灌溉,以保证夏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和高产出。
3. 水肥一体化水肥一体化是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科学合理的灌溉和施肥,保证夏玉米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玉米的生物学基础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形成
第五节 玉米品质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玉米品质主要指营养品质、外观品质、商品品质和
卫生品种 种植晚熟品种或优质品种,可以
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促进养分积累和品质的提高;
选择适宜的种植区域 污染少,病虫害少的区域, 玉米生长好,灌浆时间长,籽粒品质好; 合理使用肥料 氮、磷、钾肥合理施用,适当施用 其它微肥,都可以提高玉米的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
第四节 玉米产量的形成
产量=穗数x穗粒数x粒重(产量构成理论)
产量=[(光合面积x光合速率x光合时间)
-呼吸消耗)]x经济系数(光合性能理论)
源库理论
“源”: 同化物的供应能力,通常指玉米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 化碳和水同化为富含能量的有机物的能力;
“库”: 光合产物的贮存能力,即籽粒的大小、多少、代谢活
性等,决定了籽粒中贮存物质的数量; “流”:光合产物从叶片转运到籽粒库的转运系统。
“源”足、“库”大、“流”畅,以及三者的协调作用,是玉
米获得高产的基本特征。
一、玉米的同化源
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约占植株总干重的95%左右, 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的多少直接决定了玉米生物产量的高 低。光合产物的供应是籽粒产量形成的根本来源,在籽粒形 成过程中,源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库的建成 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是为库的充实提供了物质保证。 玉米的同化系统是由植株的光合器官所构成,包括叶 片、叶鞘、茎秆和雌、雄穗,其中叶片是这一系统的主体, 单叶光合能力的强弱是决定群体光合作用的基础,在叶面积 和其它性状相同的情况下,单叶光合速率高的品种表现出较 高的产量。 品种、叶龄、种植密度、叶面积指数、光截获率、叶面 积持续期、株型等都是影响玉米光合效率的因素。
二、玉米同化产物的消耗与分配
十八个玉米杂交组合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玉米(Zea mays L.)为全球主要谷物,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是粮食、饲料、工业原料、能源的重要来源。
产量作为评价玉米品种的重要指标,产量与其他性状的关系倍受育种家的重视。
灰色关联度分析广泛应用于各行业中,农业中承私良等最早将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应用在棉花育种上[1];李淑霞于1992年应用此方法分析玉米杂交种[2];随后玉米工作者相继应用此方法对玉米产量与农艺性状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3-7]。
本文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重庆地区18个玉米杂交组合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各性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程度,为重庆地区选育优质高产玉米杂交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玉米杂交组合有:西大36、科大211、陵2113、桂科1833、艾禾玉088、鑫瑞普999、长陵19号、渝单909、蜀丰9929、科大213、西大569、劲单328、渝单3822、锦玉288、锦润919、西大66、科大215、中玉335(CK),共计18个。
1.2试验方法田间设计按随机区组排列,不设重复,小区面积20m 2,行数5行,平均行距0.8m(1m+0.6m 宽窄行),窝距0.556m ,每窝2株,收中间3行计产,密度为45000株·hm -2。
1.3田间调查及测定方法田间调查的农艺性状包括:出苗—采收天数、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秃尖长度、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和产量。
测定方法:出苗—采收天数X 1:计算玉米从出苗期到成熟期的总天数,取整数用d 表示。
株高X 2:乳熟期连续取小区内生育正常的植株10株,测量由地表到雄穗顶端的高度,取平均值,用cm 表示。
穗位高X 3:植株从地表到第一果穗柄着生节的高收稿日期:2023-01-15作者简介:周彦民(1976—),男,黑龙江佳木斯人,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玉米育种及推广。
E-mail:***************。
*为通信作者,E-mail:****************。
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一、玉米产量构成因素
一般来说,玉米产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可以分为基础因素和技术因素,构成为:
1、基础因素:品种、落苗密度、初育时期的气温等环境因素,以及土壤肥力、灌溉
施肥等营建利用因素。
2、技术因素:播种期、移栽方式、施肥技术、防控技术等。
1、播种期和种植密度:确定一个较为合适的播种时间,在温度较低,土壤墒情较好,生长发育较佳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品种确定种植密度,避免争气或者空落。
2、地表档案:种植前要加强耕作,提高土壤的肥力,使其达到足够的透气性,即使
表层土壤湿,也能快速透气,防止水土流失。
3、水肥追肥:根据玉米的特性及品种的特点,有效的实施水肥追肥,确保养分的充足。
4、增施微生物菌剂:增加土壤理化性质、提高适宜的土壤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施
加有机和无机肥等形成高效农业肥料,促进玉米正常生长发育。
5、农药调控:积极开展农药调控,运用适时高压施用农药,有效减弱有害有虫害对
玉米造成的一切伤害,保证玉米产量及品质。
6、用心管理:要及时组织队伍全面检查农作物,及时发现及处理问题,遇到特殊情况,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有效展示调控能力,保证玉米高产。
三、结束语
玉米产量的关键是技术因素。
积极合理的施入土壤,及时给予水肥,科学采用农药,
增加微生物菌剂,以及用心管理,都有利于保证夏玉米产量的高低。
只有充分了解玉米的
特性和栽培管理的要求,才能实施高效有效的栽培技术,使玉米产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玉米
玉米一:概述1. 玉米生产的意义玉米是高产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和小麦而居第三位。
玉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据分析,玉米籽粒中含有8%--10%的蛋白质,60%--66%的淀粉和5%--8%的脂肪以及较多的维生素。
随着育种业发展,已经培育出高赖氨酸和色氨酸的新品种,弥补了玉米蛋白质中某些成分不足的缺陷。
玉米是高产的饲料作物,籽粒是精饲料,茎秆含蛋白质5.9%,粗脂肪1.6%,粗纤维3.07%。
在抽雄后至蜡熟期收割,既可青饲也可铡碎后作青贮饲料,素有“饲料之王”之称。
玉米又是工业,食品和医药业的重要原料。
利用玉米各部分制成的工业品就有300种之多。
例如籽粒可以制造淀粉,糖浆,葡萄糖,酒精,醋酸,丙酮,丁醇等;籽粒胚部含脂肪36%--40%,除使用外,可制成各种油制品;茎秆和穗轴又是纸张,人造纤维,黑色火药,染布,绝缘材料,糖醛等工业品的原料;玉米也是医药工业制造抗生素的重要原料。
玉米花丝可治高血压,并有利尿,止血等功效。
玉米适应性广,产量高而稳定。
在我国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岛的广大领域内都有栽培。
玉米适宜与多种作物套种,提高复种指数。
玉米是培肥地力的主要有机质来源,玉米秸秆,根茬换田,能有效的培肥地力。
2.玉米生产概况玉米原产中美洲的墨西哥一带。
已有5000余年的栽培历史,从15世纪末开始,先后传入欧洲能,非洲和亚洲各国,至今已成为世界性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栽培面积以美洲为最多。
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的五个国家一次为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和印度。
二:玉米的形态特征1.根玉米的根系为须根系,可分为初生根(种子跟),次生根(永久根)和支持根(气生根)三种。
玉米的种子在懵懂发芽时,首先从种胚中长出一条幼根,称为初生胚根,经过2—3d后,在下胚轴处又陆续长出3—7条幼根,称为次生根胚,这两种根总称为初生根系,是供应幼苗初期矿质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当玉米幼苗长出三片叶子后,从地表3—5cm的地下茎节上长出轮生的次生根,最初呈水平分布向四周伸长,然后垂直下扎,其生长速度比初生根快,数量也多,一般有4—6层,总量可达50—60条,是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并能固定和支持高大的植株。
玉米产量的形成(玉米生产技术课件)
• 分配比例,同时对光合源有很
• 大的反馈作用。
•
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主要
• 通过合理增加种植密度和减少
• 空秆率两条途径实现;
玉米产量的形成
•
穗粒数的多少主要取决于雌蕊分化的总小花数、受精的小花数以
及受精后的小花是否能够发育成有效的籽粒,其中花数主要由基因型
制约,粒数主要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
粒重的高低取决于籽粒库容的
玉米产量的形成
•
玉米的同化系统是由植株的光合器官所构成,包括叶片、叶鞘、
茎秆和雌、雄穗,其中叶片是这一系统的主体,单叶光合积和其它性状相同的情况下,单
叶光合速率高的品种表现出较高的产量。
•
品种、叶龄、种植密度、叶面积指数、光截获率、叶面积持续期、
株型等都是影响玉米光合效率的因素。
性等,决定了籽粒中贮存物质的数量;
•
“流”:光合产物从叶片转运到籽粒库的转运系统。
•
“源”足、“库”大、“流”畅,以及三者的协调作用,是玉米
获得高产的基本特征。
玉米产量的形成
一、玉米的同化源
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约占植株总干重的95%左右,光合作用 形成的有机物的多少直接决定了玉米生物产量的高低。光合产物的供应 是籽粒产量形成的根本来源,在籽粒形成过程中,源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两个方面:一是为库的建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是为库的充实提供了物 质保证。
玉米产量的形成
• 产量=穗数x穗粒数x粒重(产量构成理论)
• 产量=[(光合面积x光合速率x光合时间)
•
-呼吸消耗)]x经济系数(光合性能理论)
玉米产量的形成
源库理论
•
“源”: 同化物的供应能力,通常指玉米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
玉米的气候适应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因素
玉米的气候适应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因素摘要该文简述了玉米对气候的适应性,从不同栽植密度、灌溉方式和氮肥方面,探讨了栽培措施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对玉米种植和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玉米;气候适应性;产量;影响因素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的保证,农业生产是国家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有机食品和转基因作物的面世,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话题。
如何保证粮食生产,提高产量和品质是农业科研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
玉米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产量最高的谷类作物,是近年来全球种植面积扩展最大、产量提高最快的大田作物。
尤其是在西北干旱区,随着地膜玉米的兴起,农民从玉米种植中获得了更多的收益,对玉米的种植热情更加高涨。
纵观近年来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不难看出玉米种植正逐渐崛起。
2004年,玉米的总产量超过了小麦,达到了1.30×108 t,成为我国粮食作物第二;2008年,玉米的播种面积达到了2.99×107 hm2,种植面积超过水稻,排在所有粮食作物的首位。
调查近10年我国玉米的播种面积状况,发现玉米的面积增加了6.67×106 hm2,其单产较以前提高了970.15 kg/hm2,总产量提高了0.6×108 t。
由此可见,玉米在农作物中的重要地位,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
另外,玉米也是需求量大、增长最快、产量增加能力最强的作物,对于解决未来粮食问题具有重要地位。
玉米的增产潜力也是粮食作物中最高的,在粮食生产能力增加500亿kg的规划中,玉米的增产计划为400亿kg[2]。
因此说,玉米生产在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但随着气候变暖所引起的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将对玉米的种植布局、生长发育以及生产潜力等方面带来很大的影响,最终威胁着国家的粮食安全生产。
分析玉米种植的气候适应性以及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因素,为玉米的种植生产提供参考。
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玉米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需要了解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和有效的栽培技术。
本文将重点介绍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一、玉米产量构成因素1.适宜的气温和水分:适宜的气温和充足的水分是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基础条件。
种植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状况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很大。
2.合理施肥:适量施肥是提高玉米产量所必需的。
要合理施用有机肥、化肥和微量元素。
3.良好的耕作措施:种植前,要进行翻耕和深松,保持土壤的松散,提高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有利于玉米根系的发展。
同时,在生长期间可采取适当的间伐和松土措施,保持土壤湿度和温度适宜。
4.优良的品种:选择适应本地生长环境的优良品种,生长势强、抗逆性强、耐旱耐寒、抗虫病。
1.精细制定施肥方案:制订施肥方案应考虑养分吸收、利用和转化的规律,合理配比有机肥和化肥,视土壤养分状况和玉米生长阶段进行追肥。
2.科学选址:选址要选择光照充足、充足的水源、排水良好、土层厚度适宜的土地。
3.选优品种:应选用本地适宜的玉米品种,一般以高产稳产的品种为主。
4.合理高密度栽培:高密度栽培不仅可以提高单株产量,而且可增加总产量。
夏玉米种植密度一般以每亩2.5-3万株为宜。
5.适时整枝:在玉米生长过程中,适时进行整枝,促进玉米分枝,增加光合作用面积,促进养分吸收和转化,提高播种密度和产量。
6.加强病虫害防治: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及时发现病虫害现象,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7.适当掌握排水技术:在夏季雨季玉米生长期,应及时处理积水,以免伤害玉米根系,影响玉米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要提高玉米产量,需要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和农业措施,在栽培过程中注意细节的掌握,合理施肥、适时整枝、加强病虫害防治、合理种植密度和选用适宜的品种,都是非常重要的。
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的产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玉米产量的构成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土壤质量、种质资源、农业管理和栽培技术等。
气候条件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适宜的气温、降水和光照条件对玉米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高温和干旱天气会影响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降低生长速度,从而影响产量。
寒凉的气温也会阻碍其生长发育。
不当的气候条件还会导致玉米植株遭受气象灾害,如风灾、洪涝和冰雹,造成减产甚至歉收。
土壤质量是玉米产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优质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保水性和肥力,并且具有合适的土壤pH值。
适宜的土壤质量可以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和良好的根系生长环境,促进玉米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主要的养分包括氮、磷和钾,它们对植株的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种质资源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种质资源的选择和利用对玉米产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高产优质的品种和杂交种具有良好的抗病虫害能力、适应性强和丰产性等特点,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
种植合适的种质资源是实现高产的前提条件。
农业管理和栽培技术也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可忽视。
农业管理包括种植密度、施肥、病虫害防治、灌溉和采收等方面。
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玉米的光合效率和单株产量。
适宜的施肥量可以满足玉米生长所需的养分,促进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病虫害防治可以减少玉米产量的损失。
灌溉合理利用水资源,确保植株的正常生长。
及时的采收可以防止果实落地和时间过晚导致玉米产量的损失。
玉米产量指标
玉米产量指标
玉米产量指标通常由以下几个关键因素构成:
1.亩穗数(或公顷穗数):指每亩土地上玉米植株结出的有效穗数,是衡量单位面积内繁殖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2.每穗粒数:即平均每个玉米穗上的籽粒数量,这是影响总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穗粒数越多,单穗的产量就越高。
3.千粒重:是指一千粒玉米籽粒的质量,反映了籽粒大小和饱满程度,直接影响到最终的产量与品质。
千粒重越大,表明籽粒充实度高,潜在产量也较高。
4.亩有效株数:指的是每亩土地上生长正常且能形成有效果穗的玉米植株数量,也是决定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5.生物量:虽然不是直接产量指标,但玉米的生物量包括茎秆、叶片以及籽粒等全部重量,可以间接反映作物的总体生产力。
综合以上各项指标,可以通过公式计算玉米的实际产量,例如:
玉米产量(公斤/亩)=亩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1000+其他损失率修正值
此外,还有诸如种植密度、病虫害发生情况、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因素都会对玉米产量产生显著影响,这些都属于
玉米生产管理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玉米产量计算公式
玉米产量计算公式
玉米的产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种植密度、施肥水肥、病虫害防治、天气等。
在进行玉米产量计算时,我们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玉米的产量计算公式可以简单地表示为:产量 = 单位面积玉米数量 × 单位重量。
我们来看看如何计算单位面积玉米数量。
种植密度是影响单位面积玉米数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种植密度越高,单位面积上的玉米数量也就越多。
此外,种植品种的产量也会对单位面积玉米数量产生影响。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玉米品种,以提高单位面积玉米数量。
单位重量是指单位面积上玉米的总重量。
在计算单位重量时,我们需要考虑玉米的干重和湿重。
玉米的干重是指去除水分后的重量,而湿重则是包含水分的重量。
在实际生产中,我们通常会以湿重来计算玉米的产量,因为湿重更接近玉米在收获后的实际重量。
除了种植密度和单位重量外,施肥水肥、病虫害防治、天气等因素也会对玉米的产量产生影响。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玉米的产量;科学防治病虫害可以减少玉米的损失;适宜的天气条件也是保障高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进行玉米产量计算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总的来说,玉米产量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
影响。
通过合理的种植管理和科学的技术措施,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实现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
希望通过以上介绍,读者们对玉米产量计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愿农民朋友们在未来的种植过程中取得丰收,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玉米生产情况
我国玉米生产情况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品种之一,年种植面积达到2500万公顷左右,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玉米主产区以及西南、西北的一部分地区,年玉米产量达到1.2亿吨,播种面积和玉米产量都处于世界第二位,但我国玉米单产同世界其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中游水平,未来我国播种面积扩大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依靠农业科技,努力提高玉米单产将是我国未来玉米生产的主要趋势。
(一)种植情况玉米在我国种植范围很广: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北至北纬53度的黑龙江省的黑河以北,东起台湾和沿海省份,西到新疆及青藏高原。
但是,玉米在我国各地区的种植分布却并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斜长形玉米栽培带。
我国玉米种植划分为六个区,为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夏播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
1.北方春播玉米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和内蒙古的全部,山西的大部,河北、陕西和甘肃的一部分,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国玉米面积的三分之一强。
本区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无霜期短,冬季严寒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湿润,多数地区年均降水量500毫米以上,分布不均匀,60%集中在夏季形成春旱、夏秋涝的特点,玉米栽培基本上为一年一熟制。
2.黄淮海夏播玉米区位于北方春玉米区以南,淮河、秦岭以北,包括山东、河南全部,河北的中南部,山西中南部,陕西中部,江苏和安徽北部,播种面积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30%以上。
该区属温带半湿润气候,无霜期170~220天,年均降水量500~800毫米,多数集中在6月下旬至9月上旬,自然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极为有利。
但由于气温高,蒸发量大,降雨较集中,故经常发生春旱夏涝,而且有风雹、盐碱、低温等自然灾害。
栽培制度基本上是一年两熟,种植方式多样,间套复种并存,复种指数高,地力不足成为限制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
3.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包括四川、贵州、广西和云南全省,湖北和湖南西部,陕西南部以及甘肃的一小部分,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国玉米面积的四分之一。
玉米新品种承单1171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种植密度研究
承单 17 是 一 个 适应 性 较 广 、丰 产性 突 出 、 11 稳 处 理小 区 面 积 4 z 8m 。采 用 单 因素 完 全 随 机 区组 设
产性 好 、 逆 性 较 强 的早 熟 玉 米新 品种 . 广 开 发 前 计 , 重 复 。 抗 推 3次 景 十分 广 阔 。为 了更 好 的适应 生 产 的需要 . 现 良种 实 试 验地 点设 在克 勒 沟 。年 平 均气 温 58C,年 降 .q
差 异 显 著 , 等行 距 宽 幅 精播 的济 麦 2 但 2亩穗 数 低 于 f】 丽 , 雪 梅 , 春 峰 , . 麦 宽 幅 播 种 高 产 技 术 【 . 国 5窦 刘 戚 等 小 J 中 】 传统播种 , 差异 不显 著 。 3种种 植方 式 中 , 等行 距 宽 幅 农 村 小 康 科 技 , 0 9 5 :l3 . 20 () 一 2 3
摘 要 : 过 密度 试 验研 究 了玉米 品种 承 单 1 7 适 宜种植 密度 , 通 11 并对 密度 与产 量进 行 回归 分析 。结 果 表 明 : 密度 群体 产量 低 , 高密度 下病 虫害发 生加 剧 , 响 产量 , 河 北 围场 自然 气候 条 件 下 低 而 影 在 最适 宜种植 密度 为 45 0株/ 。 同时明确 了不 同密度 处理 对其 他性 状 的影 响。 3 亩 关 键词 : 玉米 ; 密度 ; 单 1 7 ; 量要 素 承 11产
.. 穗长 、 穗粗 、 尖 、 秃 穗行 数 、 穗 重 、 粒 重 、 单 百 出籽 率 等 231 穗 长 随着 密 度 的加 大 .穗 长呈 逐 渐 减 小 的 项 目进行 室 内考 种 ; 各 小 区测 产 , 1%含 水 量 折 趋势 ( 表 2 表 3 。30 0株/ 的处理 下 最长 , 高 对 按 4 见 、 ) 0 亩 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分析
一、实验目的
玉米是优良的饲料、重要的工业原料和优质的粮食作物,具有适应性广、发展潜力大、营养丰富和综合利用价值高等优点。
同时,玉米是中国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因此发展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次实验主要目的为:
1.掌握玉米产量的构成因素;
2.通过实验数据得出这些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从播种到新的种子成熟为玉米的一生。
它经过种子萌动、发芽、拔节、孕穗、抽雄开花、吐丝、受精、灌浆直到新的种子成熟,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
玉米完成其生长发育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包括光照、温度、种植密度等。
玉米为喜光作物,属于C4植物,同时,玉米是短日照植物,若其长期处于短日照条件下,发育加快、植株矮小、提前抽雄开花而降低产量,若长期处于长日照条件下,植株增高、茎叶繁茂、抽雄开花期延迟甚至不能开花结实。
一般要求日照时数播种至乳熟每天需要7-9h,乳熟至成熟需要每天至少大于8小时。
玉米喜温,其生物零点温度为10℃,在整个生育期只有达到品种的有效积温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达到成熟。
此外,种植密度也与产量息息相关,种植过稀,不能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养分和阳光,虽然单株生长发育良好、穗大、子粒饱满,但单位面积总产不高。
种植过密,通风透气不良、全田荫蔽,容易造成空杆、倒伏、穗小、粒轻,也降低了单位面积总产。
实验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也增加,呈渐近线关系,穗粒数降低,百千粒重降低。
但产量是穗数、穗粒重、千粒重的函数,任何一个因素离开另外两个都不能独立发挥作用。
因此,合理密植才能增产。
此外,玉米产量还与施肥量、灌溉量、土壤条件、整地技术、播种技术及田间管理等相关。
由于玉米籽粒产量受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千)粒种、穗粒重、穗重、苞叶重和穗轴重等许多数量性状的共同影响,而这些数量性状间又彼此相关,对籽粒产量的贡献大小各不相同,所以探讨玉米高产杂交种的产量组成模式,一直是近年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课题。
为了协调千粒重、穗行数、行粒数等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明确高产育种的方向,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并提出:在不同的生态条件和产量水平下,玉米高产杂交种模式是有差异的。
本次实验以黄淮地区和宁夏中卫的玉米为研究对象,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遗传分析,并进一步阐明各个产量构成因素在玉米籽粒产量组成中的重要性。
此前,已有研究表明,在黄淮玉米生态区,产量构成因素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千)粒与产量均呈极显著的遗传正相关,与籽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其中穗长对产量的总体效应值最大,其次是穗粗。
选育高产玉米杂交种时,应高度重视选择果穗长而粗、行粒数多的类型,同时保证一定的千粒重,对穗行数的选择可适当放宽。
但同时也有研究指出在陕西泾阳地区,除穗行数外,其余4个性状与籽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均为正值,其中穗长、行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粗的遗传相关系数的差异不显著。
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行数、穗粗和行粒数与籽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
而千粒重的直接通径系数都是负值。
高产育种时要重视选择果穗每穗行数多、果穗长的类型,适当注意穗位高、穗粗和行粒数的选育,对千粒重的选择可适当放宽。
这可能与玉米生态区的不同有关。
因此此次对宁夏中卫玉米产量相关因素的分析对当地玉米的高产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
天平、烧杯、游标卡尺、千分尺、烘箱
四、实验步骤
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测量
1.用游标卡尺分别测出随机采样的三根玉米的测穗长和秃尖长并记录;
2.用千分尺测这三根玉米的穗粗并记录;
3.用天平测这三根玉米的苞叶重、穗轴重、穗重、穗粒重并记录;
4.数出这三根玉米的穗行数和行粒数并记录;
5.将三根玉米自励混合,分别用天平测出三个百粒重并记录。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的测量
1.分别用天平测出每一组各个大豆单株地上部分干重并记录;
2.分别数出每一组各个大豆单株的种子总粒数并记录;
3.把这一组的各个单株的种子混合并用天平称出三个百粒重并记录。
五、实验总结
1.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测量玉米和大豆产量因素的方法,并知道了各个产量因素对玉米和
大豆产量的大致影响。
在此次结果出来之后,可以对该地区玉米的高产育种起指导作用,2.选育品种时,要注意到的是各农艺性状间的正、负相关性,把杂交种的各农艺性状协调
到最佳程度,选育出性状优良的高产杂交种。
参考文献:徐占宏, 朴淙鹤, 郭凤兰.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J]. 作物杂志,
1986, 01期.
广成, 薛雁, 何代元,等. 玉米11个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J]. 杂粮作物, 2003, 第1期:9-13.
DOI:doi:10.3969/j.issn.2095-0896.2003.01.003.
王启柏, 李杰文, 王守义,等.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J]. 杂粮作物, 2002, 第3
期:129-130. DOI:doi:10.3969/j.issn.2095-0896.2002.03.002.
陈发辉, 郑常祥. 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 2007, 02期:47-48.
DOI:doi:10.3969/j.issn.1001-3601.2007.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