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土壤学重点归纳,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土壤学重点归纳,推荐文档

Importance for AkiPart1名词解释土壤: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的疏松表层。

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土壤圈:覆盖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潜性酸:土壤胶体表面上的H+的解吸及吸附的H+、Al3+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土水势:土壤水的能态与标准状态下的纯水的能态的差值。

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括孔隙)的干重。

土壤退化: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土壤养分: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

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比重:单位体积固体土粒(除去孔隙的土粒实体)的干重。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的组成分类。

土壤结构:土粒单粒、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矿物。

永久电荷:土壤中铝硅酸盐矿物的同晶替代产生的电荷,电荷类型和数量不随介质pH的影响。

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

吸湿系数:吸湿水的最大含量,也称最大吸湿量。

凋萎系数: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含水量,一般为吸湿系数的1.5倍。

粘化作用: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他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腐殖质:未分解和半分解动物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土壤学考试重点总结附答案

土壤学考试重点总结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30分,共5对,一个名词3分)1.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质地(p114)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土壤质地:在土壤机械组成基础上的进一步归类,它概括反映着土壤内在的肥力特征。

2.土壤有机质(p93)与土壤腐殖质(p102)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土壤中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由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的一类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呈酸性,颜色为褐色或暗褐色。

3.土粒密度与土壤容重(p132)土粒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质量,单位g/cm3 或t/m3土壤密度(土壤容重):自然状态下(包括土粒之间的孔隙),单位容积土壤的烘干质量(旧称土壤假比重或土壤容重),单位g/cm3 或t/m34.土壤活性酸度和土壤潜性酸度(p214)土壤活性酸度:由于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所表现的酸度。

土壤潜性酸度:土壤胶体吸附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

5.土壤粘结性和土壤粘着性(p136)土壤粘结性:土粒间通过各种引力而粘结在一起的性质。

土壤粘着性:土壤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土粒黏附在外物上的性质。

6.土壤与肥料(p2 p28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层疏松的表层。

肥料:以提供植物养分为主要功用和部分兼有改善土壤性质的物料。

7.土壤肥力与土壤质量(p3)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存、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和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8.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p96 p100)矿质化:复杂的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腐殖化:土壤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9.吸湿系数与田间持水量(p147)吸湿系数:又称最大吸湿量,是指干土从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的空气中吸收水汽的最大量,即吸湿水的最大量与烘干土质量的百分率。

土壤学重点整理

土壤学重点整理

喷1.土壤的三相组成?喷原生矿物、次生矿物、成土母质吸六大成土因素?母质因素■矿物学和化学组成■土壤的物理性质:孔隙度、团聚体■化学性质:养分、质地、酸碱性喷主要成土岩石、矿物与土壤性质的关系?岩石、矿物对土壤性质的影响①土壤质地:花岗岩、石英岩、片麻岩、砾岩一质地粗,通透性好,保水保肥力差;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粘粒多,通透性差,保水保肥力强。

②土壤养分:正长石、云母(K);磷灰石(P );辉石、角闪石、橄榄石、褐铁矿(Ca、Mg、Fe)。

③土壤酸碱性:花岗岩一酸性;石灰岩一碱性。

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反映了成土过程中元素的分散、富集特性和生物积聚作用。

1.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和体系■ 2.土壤圈、土壤生态系统对你的启发?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质地(soil texture):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

土壤质地与肥力的关系沙土:质地特点:土壤固相骨架松散,砂粒多,粘粒少,粒间孔隙大肥力特点:水、肥、气、热、耕性>通气性、透水性强,易耕作>蓄水弱,蒸发失水快,抗旱能力弱>养分含量少,保肥能力差,有机质分解快,养分供应快>土温变化快>对植物生长影响:发小苗不发老苗壤质土类含有适量的砂粒、粉粒和粘粒,兼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是理想的农业土壤。

特点:含水量适宜,耕性好,通透性好,相当的毛管孔隙。

粘质土类质地特点:孔隙小,多为极细的毛管孔隙。

肥力特点:>保水保肥性强,养分含量丰富(肥效缓慢,劲长),土温较稳定,温差小。

>透水、透气性差,耕作困难,宜耕期短。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发老苗不发小苗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家畜粪便、绿肥、秸杆还田等>客土法: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引洪放淤、引洪漫砂法:调节进水口高低,改良砂质和粘质土壤,洪水中含农田表层土壤,含养料丰富>翻砂压淤,翻淤压砂>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土壤水分类型、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水分常数在一定条件下的土壤特征性含水量称土壤水分常数。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土壤是地球吸收和转化太阳能的最重要的过程媒介与物质载体,在其中发生着最重要的生命过程-呼吸与光合作用。

土壤环境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与土壤环境的特殊矛盾1.土壤的概念:位于地球陆地的、具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河流的底泥称为沉积物,其和沙漠都不是土壤。

)2.土壤的性能:生产、净化、生态。

(有可能考大题)生产:土壤首要的基本功能是具有生产性能,其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

净化:土壤的第二个基本功能是土壤的净化作用,即通过土壤生物对有毒有机和无机物质进行迁移转化(生物降解作用),通过土壤粘粒进行离子吸附与交换,通过土壤水分和空气对物质进行的稀释、扩散、溶解与沉淀的过程;以及因土壤的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而致使有毒物质赋存形态的改变以及减少或降低、缓解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浓度、毒性(或活性)的过程。

(土壤的净化作用体现在哪?)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降解、转化和生物固定化作用.生态:土壤圈是一个开放复杂的耗散系统,是地表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

3.土壤的特性:物理特性、生物特性、化学与物理化学特性物理特性:土壤圈是由固(有机物质和矿物质)、液(土壤水分和溶质)、气(土壤空气)多相物质、多层次组成的疏松多孔的复杂体系。

土壤的物理特征包括土体厚度、土体的垂直变异结构、质地、孔隙度和大中小空隙的比例、紧实度、土壤密度等。

良好的土壤应具备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既有保水性、保肥性,又有透水性、透气性,还能有效抵抗雨蚀和风蚀,防止水土流失。

生物特性:土壤生物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生物至高等动植物,体现了从微观到全球陆地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生物多样性。

土壤生物可分为小型动物区系、中型动物区系、大型动物区系化学与物理化学特性(有可能考大题):A.土壤圈中的化学、物理化学过程的离子吸附和解吸作用。

土壤胶体表面和溶液间的离子吸附和解吸作用,土壤胶体表面和溶液间的离子吸附交换量以每千克土壤吸附或交换溶液中的阳离子的摩尔数(mol/kg-1)表示,即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土壤学考研必考知识点整理

土壤学考研必考知识点整理

土壤学重点知识整理1.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疏松的表层。

2.土壤的特点:(1)土壤肥力是土壤最基本的特征(2)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

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

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3)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相对固定,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地退化日趋严重;人口剧增。

(4)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

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

(5)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

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质地形、母质、水文等条件的影响。

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3.土壤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广义的土壤肥力:指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空气和热的能力。

狭义的土壤肥力:土壤的养分4.土壤肥力生态相对性: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是指生态上不同的植物,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也是不同的,某种肥沃的土壤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

5.表生矿物(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如方解石、高岭石、岩盐、石膏、碳酸盐矿物、铁铝的氢氧化物和黏土矿物等。

6.母质(成土母质):矿物、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通过成土过程可发育成土壤。

分为定积母质和运积母质。

7.定积母质(残积物/残积母质):指岩石风化后,基本上未经动力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风化物。

8.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向下挖掘直至母质层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这段垂直切面的深度一般在2m 以内。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

⼟壤学复习重点要义绪论⼀、⼟壤及重要性⼟壤是指覆盖于地球表⾯,具有肥⼒特征的、能够⽣长绿⾊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A、⼟壤在农业中的重要性⼟壤是农业⽣产的基本⽣产资料⼟壤为植物⽣长提供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壤是农业⽣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B、⼟壤在⽣态环境中的重要性C、⼟壤是最珍贵的⾃然资源资源数量的有限性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质量的可变性⼆、⼟壤基本组成三、⼟壤肥⼒与⼟壤⽣产⼒⼟壤肥⼒:⼟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长发育所必需的⽔分、养分、空⽓和热量的能⼒。

营养条件:养分,⽔分环境条件:热,⽓,⽔四⼤肥⼒因素:⽔、肥、⽓、热。

⾃然肥⼒:指⼟壤在⾃然(因素⽓候、⽣物、母质、地形、时间)综合作⽤下所发展起来的肥⼒。

⼈⼯肥⼒:指⼈类在⾃然⼟壤的基础上,通过耕作,熟化过程⽽发展起来的肥⼒。

有效肥⼒:在当季⽣产中能表现出来,产⽣经济效益的肥⼒部分。

潜在肥⼒:在当季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部分。

⼟壤⽣产⼒:即⼟壤能⽣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

⼟壤⽣产⼒与⼟壤肥⼒的区别是:⼟壤⽣产⼒是由⼟壤本⾝的肥⼒属性和发挥肥⼒作⽤的外部条件(包括⾃然环境条件、⼈为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所共同决定的。

第⼀章⼟壤矿物质⼟粒形成⼟壤母质的矿物和岩⽯矿物岩⽯的风化作⽤与⼟壤母质⼟壤矿物质⼟粒的组成与特性⼀、主要的成⼟矿物和岩⽯原⽣矿物:来⾃⽕成岩或变质岩次⽣矿物:原⽣矿物、⽕⼭灰或各种风化产物通过化学或⽣物作⽤转变主要成⼟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的风化作⽤与⼟壤母质风化作⽤:指地壳最表层的岩⽯在空⽓、⽔、温度和⽣物活动的影响下,发⽣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物理风化(⼤多属于热⼒学风化)风化作⽤化学风化(溶解、⽔化、⽔解、氧化)⽣物风化(根系机械破碎、⽣物化学作⽤)⼟壤母质:裸露的岩⽯经风化作⽤⽽形成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壤的母体。

残积物(⼭地丘陵顶部较⾼部位)坡积物(重⼒⾬⽔冲刷,坡脚、⾕地)洪积物(洪⽔引发,沿⼭麓成带状分布)河流冲积物(成层性,成带性,成分复杂)湖积物(湖⽔泛滥,湖周围)我国主要成⼟母质海积物(海边海相积物,海岸上升、江流⼊海)风积物(风搬运;沙质、黄⼟)黄⼟状沉积物(第四世纪时期黄⼟经冰⽔、洪⽔搬运)冰渍物(冰川夹杂物质搬运沉积)⼟粒按成分可分为:矿质⼟粒、有机质⼟粒⼟粒按粒级可分为:⽯粒、砂粒、粉粒、粘粒机械组成:⼟壤中各粒级矿物质⼟粒所占的百分质量分数叫矿物质⼟粒的机械组成。

土壤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一、土壤的定义和分类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有机物、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肥力的天然层,是外界各种物质和能量转换的场所,是植被生长和各种生物活动的基质。

土壤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土壤的分类按物质成分来分,土壤可以分为无机质土壤和有机质土壤。

按颗粒组成来分,土壤可以分为粉砂质土壤、粘壤土和砂壤土。

按发生来源来分,土壤可以分为原生土壤和洪积土壤。

按农业和环境特性来分,土壤可以分为农业土壤和环境土壤。

二、土壤的基础性质1. 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土壤的质地、结构、密度、孔隙度、渗透性和团聚体。

2. 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无机盐、氧化还原、离子交换、养分等。

3. 土壤的生物性质土壤的生物性质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和土壤植物。

4. 土壤的水分性质土壤的水分性质包括土壤的含水量、土壤的持水性、土壤的透水性等。

三、土壤的生成与演化1. 土壤的生成过程土壤的生成是地球表面风化、物质重排、有机物混合等多种土壤形成作用的综合结果。

2. 土壤的演化过程土壤的演化是土壤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不同气候条件下,物质的分布和性态的变迁。

1. 土壤发育的要素土壤发育的主要要素包括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2. 土壤的改良与利用土壤的改良与利用包括土壤的施肥、灌溉、耕作和植被的保护。

五、土壤污染与修复1. 土壤污染的类型土壤污染主要包括有机污染、无机污染和放射性污染。

2. 土壤修复的方法土壤修复的方法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

六、土壤与环境1. 土壤改良对环境的作用土壤改良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2. 土壤的环境负荷土壤的环境负荷主要包括土壤的农业利用、开发利用和城乡建设。

七、土壤科学的研究方法1. 土壤学的研究方法土壤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室内试验、实验室试验和计算模拟。

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壤的物质组成 :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 ( 土壤固相 ) 、土壤水分 ( 土壤液相 ) 、和土壤空气 ( 土壤气相 ) 三相四类物质组成。

2、土壤肥力 : 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 : 土壤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 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4、成土因素 : 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

第二章土壤的矿物组成1、矿物 : 矿物是天然产生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矿物按矿物来源, 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按矿物的结晶状态 , 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2、岩石 : 岩石是指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风化作用 : 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 , 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物理风化 : 指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特点: 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 , 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

5、化学风化 : 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 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 , 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特点: 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 产生新的物质。

6、生物风化 : 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

7、构成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8、同晶替代 : 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9、高岭组 :1:1型粘土矿物,晶层由一层硅片和一层铝片重叠而成。

两个晶层的层面间产生了键能很强的氢键 , 不易膨胀。

基层内没有或极少同晶替代现象 , 其电荷数量少。

颗粒较粗、总表面积相对较小 , 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吸湿性都较弱。

土壤学参考重点

土壤学参考重点

▲土壤圈层:地球表面系统中,处于气、水、生物、岩石圈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覆盖层。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水肥气热的能力。

▲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生发展起来的肥力,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下产生的肥力。

▲有效肥力: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一部分肥力在当季生产上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部分肥力称为有效肥力。

▲潜在肥力:土壤肥力因受环境条件以及土壤管理等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那部分肥力称为潜在肥力。

▲土壤生产力: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决定的。

▲土壤粒级:将土壤单粒按有效直径的大小划分为若干级别称为~。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个粒级所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土壤质地的层次性:在上下土层的排列状况称为~。

▲同晶(异质)代换:当粘粒矿物形成时,晶架内的组成离子常常被另外一种大小相近,电性符号相同的离子所替代,其晶形结构没有改变,这种现象就称为~。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物质,称为~。

▲土壤腐殖质:有机残体经过微生物的彻底分解,并再合称为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就叫~。

▲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是指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同时释放矿质养分的过程。

▲土壤胶体:土壤中1~100nm的固体小颗粒。

▲永久电荷:由同晶异质代换作用产生的负电荷称为~。

▲可变电荷:它的数量与性质随土壤pH变化而变化。

▲阳离子交换作用:发生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反应称为~。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是指每百克土中所含有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毫克当量数。

▲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溶液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所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互补离子效应:胶体表面并存的交换性阳离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

《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

环境土壤学重点第一章:1.土壤的重要性;①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②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③是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2.土壤的概念;是位于地球表面和浅水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层次,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3.土壤肥力(四大肥力指标:水、肥、气、热)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水分、养分)和环境条件(空气、温度)的能力。

4.土壤净化力;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过程而使土壤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第二章:1.岩石(按成因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及这三种岩石的特点);岩浆岩:地下深处的高温熔融岩,在地表或地下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和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地壳上先期存在的原始物质,经过侵蚀、搬运、沉积和石化等作用形成的岩石特点:层理、波痕、化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2.成岩作用;①压实作用②胶结作用③重结晶作用第三章:1.岩石的风化作用(三种风化)(物理和化学风化的区别);物理风化是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盐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化学风化是岩石在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下产生的破坏作用,其结果岩石破碎变小,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包括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氧化作用、碳酸盐化作用。

生物风化:指岩石由生物活动引起的岩石破坏作用,表现为物理和化学两种形式。

物理风化使岩石由大到小,化学性质不变;化学风化使岩石成分发生改变,形成新矿物2.风化的因素(1、2、3)环境条件:气候、地形岩石性质:岩石的矿物晶格构造、矿物成分、岩石的结构与构造、节理状况主要矿物和岩石的风化特征3.土壤形成因素:(1、2、3、4、5、6具体如何影响的);成土母质:是建造土体的基本材料是土壤的骨架,是植物矿质养料元素的最初来源气候:决定着成图过程中的水热条件地形:母质物质的重新分配及水热条件的差异生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

➢ 标准依据:
➢ HJ/T 91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 HJ/T 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 GB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
➢ 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 GB 5084 -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page10
2、场地环境调查——场地调查服务内容
➢ 必测项目:土壤氡检测
➢ 标准依据:
➢ 《污染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 《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18)
➢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
➢ 《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HJ/T 25-1999 ) ➢ 《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HJ 350-2007)
➢ ③影响养分情况。氧气充足,有机质分解快,氨化过程快,有利于硝化过程的进行
➢ ④影响作物抗病性,通气性差容易产生还原性气体,如H2S、CH4对植物根系产生毒害,由于作物发育不良,抗病力低, 结果易感染病害。
➢ 7、阳离子交换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 ①土壤质地(粘质土>壤质土>砂质土)
➢ ②有机质含量(正相关)
page8
2、场地环境调查——农用地
➢ 领域: ➢ 农用地 、种植用地 、居住用地 、绿色建设用地 、园林用地 ➢ 检测项目: ➢ 必测项目:镉、汞、砷、铅、铬、通、镍、锌 ➢ 其他选测项目:六六六总量、滴滴涕总量、苯并(α)芘等 ➢ 标准依据: ➢ 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 ➢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 -2005) ➢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8 ➢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4550 GB/T 17136) ➢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 ➢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GB/T 17139) ➢ 《土壤质量铅、锅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土壤学重点

土壤学重点

第一二章1.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2.二八面体:主要由三阶的铝或铁等阳离子组成的八面体片,其中阳离子只能占据2/3的中心位置。

3.ditrigonal cavity4.晶层:层状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由四面体片和八面体片结合而成的层状结构体。

5.同晶替代: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6.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或重新合成的矿物。

7.kaolinite(高岭石):底面间距约为0.72mm的1:1型层状硅酸铝矿物。

8.土壤粘粒氧化物:指存在于可变电荷土壤粘粒中铁、锰、铝、硅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

9.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1)固相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2)液相土壤溶液3)气相土壤空气10.简述土壤的基本功能(1)土壤的生产功能○1供肥与保肥○2蓄水与供水○3生物支撑○4缓冲环境变化(2)土壤的环境功能○1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a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b影响水体和溶质流动c对污染有净化作用d物质与能量贮存和循环作用11.说明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的结构特征、胀缩性、电荷性质、胶体特性和它们在我国土壤中的分布特征(1)蒙脱石结构特征:晶层由二层硅片夹一层铝片构成,硅片和铝片的比例为2:1,单位晶胞分子式为AL₄SI₈O20(HO)₄胀缩性:很大电荷性质:主要来自al片中镁离子替代铝离子,为永久电荷,cec约为80-120 cmol (+)/kg胶体特性:颗粒细微,片状,粒径0.01-1微米,比表面大,内外表面都有,主要是内表面,胶体特性很强分布: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土壤中(2)高岭石结构特征:由一层硅片和一层铝片重叠而成,二者比例为1:1胀缩性:无胀缩性电荷性质:,极少同晶替代,可变电荷,cec为3-15 cmol(+)/kg胶体特性:矿物颗粒较大,为0.2-2微米,比表面小,且以外表面为主,胶体特性较弱分布: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土壤中(3)伊利石结构特征:晶层由二层硅片夹一层铝片构成,硅片和铝片的比例为2:1胀缩性:无胀缩性电荷性质:同晶替代现象普遍,主要发生在硅片中,约为20-40cmol(+)/kg胶体特性:颗粒大小介于高岭石和蒙脱石之间,比表面大,内外表面都有,主要是内表面,胶体特性介于高岭石和蒙脱石之间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土壤中,南方土壤中少12.说明土壤氧化铁的主要特点(1)比表面大,表面活性功能基多,电荷可变性强(2)分布广泛,颜色变化多,红、红棕、橙、黄、褐等,是土壤发育程度的外观指标(3)有晶质的和非晶质的,常以胶膜、斑点、斑纹状沉淀在土壤颗粒表面或缝隙中,有的成为铁盘、铁球等(4)铁在土壤粘粒中主要以氧化铁矿物存在,而铝除氧化物之外,还有大量层状铝硅酸盐粘土矿物(5)是土壤对阴离子和阳离子产生专性吸附的主要物质13.说明土壤中赤铁矿、针铁矿的形成、结构特征、主要性质和在我国土壤中的分布(1)赤铁矿形成:土壤次生赤铁矿可由无定型氢氧化铁在较酸和较高温度下脱水老化而成,或由针织矿等脱水老化而成结构:基本结构单元是铁氧八面体,由六个O+OH包围铁原子形成八面体,结晶形状随成土条件而异,大多呈六角片状主要性质:颜色为红色,红壤、赤红壤等土壤颜色主要是因为赤铁矿造成的,电荷可为正、负、零,随土壤PH而定分布:热带、亚热带高度风化的土壤中,常见于干燥、氧化势强的表土(2)针铁矿形成:由赤铁矿水化或氢氧化铁老化而成结构:基本结构单元是铁氧八面体,由六个O+OH包围铁原子形成八面体,在土壤中常为不规则片,粒状,少数呈针状或短柱状主要性质:颜色为黄、黄棕色,黄壤、黄棕壤等的土壤颜色主要是因为针铁矿造成的,电荷可为正、负、零,随土壤PH而定分布:湿润且有较高氧化势的亚表层和土壤的锈斑、铁纹和铁结核中第三章1.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含碳有机物质,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腐殖质2. 土壤有机质矿化速率:单位质量的土壤在单位时间内释放的co2的量3.矿化作用:微生物分解土壤有机物质,释放co2和无机物的过程4.腐殖化作用:动植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变为腐殖物质的过程5.humification coefficient(腐殖化系数):有机物料中单位质量的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的碳量6.说明土壤腐植酸的理化性质1)分子量大2)形状多样,分子结构内部有许多交联结构,整体结构不紧密,非晶质,比表面大3)是亲水胶体,吸水能力强4)整体颜色为黑褐色,富啡酸呈黄色,胡敏酸为棕黑色化学性质1)主要元素组成为C、H、O、N、S、P等2)含有羟基、酚羟基等多种功能基,负电荷量大,主要为可变电荷3)具有多种活性7.土壤腐殖物质是怎样分离的土壤8.论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1)提高植物需要的养分2)改善土壤物理性质3)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能力4)生理活性5)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能量来源物质,是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必须的9. 论述土壤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1)对重金属离子有较强的络合和富集能力,可以使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被固定,减少重金属离子向植物体的富集2)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有固定作用3)土壤有机质是全球碳平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碳库,对全球碳平衡有重要影响第四章1.当量孔径:与一定水吸力相对应的土壤孔隙直径2.土壤质地: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别3.团粒结构:指直径在0.25~10mm的,类似于球形的,而且疏松多孔的团聚体-团粒结构4.凝集作用:指土壤中的胶体物质相互凝聚在一起的作用5.说明砂质土和粘质土的肥力特征(1)砂质土的养分少,有机质累积难且其含量较低,保肥性弱(2)粘质土含矿质营养丰富,且有机质含量较高,保肥能力强6.土壤孔隙分为哪几种类型?土壤孔隙度怎样计算类型:通气孔隙、毛管孔隙、贮存孔隙土壤孔隙度(%)=(1—容重/密度)*1007.说明土粒的团聚过程(1)凝聚作用(2)无机物质的粘结作用(3)有机物质的胶结作用及复合作用第五章1.吸湿系数:又称最低吸湿水量,指干土从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的空气中吸收水气的最大量,即吸湿水的最大量与烘干土重量的百分比2、田间持水量:田间条件下重力水排除后土壤保持的最大水量3、土水势:表示土壤水分在土—水平衡体系中所具有的能态4、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KPa 5.达西定律6.计算盆栽试验,每盆装干土5kg,已知某土壤含水量为14%,应称取风干土多少千克?若田间持水量为35%,维持盆中土壤相对含水量80%,应灌水多少千克?解:(1)由含水量=(鲜土—干土)/干土*100% 得风干土=0.14*5+5=5.7kg(2)7.简述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水的主要特点1)吸湿水受土粒的吸引力很大,具有固态水的性质,不能移动,密度为1.2~2.4g/cm3,无溶解能力,不能以液态水自由移动,也不能被植物吸收2)膜状水能从末后的地方向薄的地方移动,这部分能移动的水可被作物吸收利用,但移动慢,只有植物根毛与其接触时才能被吸收3)毛管水可在土壤毛管中上下左右移动,具有溶解养分的能力、作物可以吸收利用8.说明土壤水饱和与不饱水流数学表达式差异饱和:基质势为0,土水势为溶质势和压力势之和不饱和:压力势为0,土水势基质势和溶质势之和。

土壤学重点

土壤学重点

土壤学重点概括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体。

土壤矿物质1.原生矿物: 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2.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

3.硅氧四面体(简称四面体)是由1 个硅离子和4 个氧离子所构成。

4.铝氧八面体(简称八面体)是由1 个铝离子6 个氧离子(或氢氧离子)所构成。

5. 1:1型单位晶层:(代表物为高岭石)由一个硅片和一个铝片构成。

硅片顶端的活性氧与铝片底层的活性氧通过共用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

这样1:1型层状铝硅酸盐的单位晶层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是由具有六角形孔穴的氧原子层面,一个是由氢氧构成的层面。

6. 2:1型单位晶层:(代表物为蒙脱石蛭石膨胀型,云母伊利石非膨胀型)由两个硅片夹一个铝片构成。

两个硅片顶端的氧都向着铝片,铝片上下两层氧分别与硅片通过共用顶端氧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

这样2:1型层状硅酸盐的单位晶层的两个层面都是氧原子面。

7. 2:1:1型单位晶层:(代表物为绿泥石)在2:1单位晶层的基础上多了一个八面体片水镁片或水铝片,这样2:1:1型单位晶层由两个硅片、一个铝片和一个镁片(或铝片)构成。

8. 同晶替换: 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9.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种类及一般特性高岭组(1)1:1型的晶层结构(2)无膨胀性(3)电荷数量少(4)胶体特性较弱蒙蛭组(1)2:1型的晶层结构(2)胀缩性大(3)电荷数量大(4)胶体特性突出水化云母组(1)2:1型晶层结构(2)无膨胀性(3)电荷数量较大(4)胶体特性绿泥石组(1)2:1:1型晶层结构(2)同晶替代较普遍(3)颗粒较小10.非硅酸盐粘土矿物氧化铁:着生矿物氧化铝:产酸的主要来源水铝英石、氧化硅:土壤中最不容易风化的粘土矿物。

我所在的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为水云母—蛭石—高岭区。

土壤学重点汇总

土壤学重点汇总

绪论(4):土壤、土壤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圈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具有疏松多孔结构的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料的能力土壤生产力:由土壤本身土壤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土壤圈:是地球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位置处于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交接界面,是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圈层。

第1章(1):粘土(次生)矿物粘土(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矿物。

第2章(4):腐殖质、腐殖物质、矿质化作用、腐殖化作用腐殖质: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

腐殖物质:土壤和沉积物等中,除有机体中已知的各类有机化合物(非腐殖物质)以外的各种淡棕色至暗褐色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总称。

它由胡敏酸、富啡酸和胡敏素等三类物质组成。

矿质化作用:有机残体中的各类有机化合物在土壤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同时释放出含氮、磷、硫的植物可以用的矿质营养元素。

腐殖化作用:动物、植物、微生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而形成腐殖质的过程。

第3章(1):土壤酶土壤酶:是土壤生态系统代谢的一类重要动力,土壤中所进行的生物学和化学过程都要在酶的催化下才能完成。

第4章(7):土壤机械组成、质地类别、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土壤孔性、土壤容重、团粒结构土壤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所占的比例,又称颗粒组成。

土壤机械组成是土壤最基本,最重要的性状之一。

质地类别:一般分为砂土,土壤和黏土三类。

P73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中单粒和复粒的类型、数量、大小、形状、性质,以及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的综合特性,良好的土壤结构是形成土壤肥力的基础。

土壤结构体:指土粒(单粒和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团货土块。

土壤孔隙性质:指土壤中孔隙的总量及大小孔隙分布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的质量团粒结构:系指土壤中单粒或复粒经过多级黏结团聚而形成的、内部疏松多孔、近似球体、自小米粒至蚕豆粒般大小的土粒。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土壤是地球上由岩石经历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形成的一种自然体系,是支持植物生长和提供养分的重要介质。

了解土壤学的重点知识对于农业、环境科学以及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土壤学的关键概念、土壤成分、土壤分类以及土壤生物活动等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

一、土壤学的关键概念1.土壤的定义与作用:土壤是由固体颗粒、有机质、水、空气以及微生物等组成的自然体系。

它起到了保持水分、供养植物、调节气候、滋养生物等重要作用。

2.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形成受到岩石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以及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作用,岩石逐渐分解并转化为土壤。

3.土壤剖面与土层: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到岩石层的垂直土壤截面。

土壤剖面通常包括有机质贯穿的O层、混合有机质与矿物质的A层、矿质富集的B层、与岩石母质相接触的C层以及岩石层。

二、土壤成分与性质1.土壤固体颗粒:土壤固体颗粒主要包括砂、粉砂、粉砂、黏土等不同粒径的颗粒。

这些颗粒大小不同,影响土壤的透水性、保水性以及呼吸性等性质。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主要由植物和动物的遗体、残骸以及分解产物组成,具有保持水分、改进土壤结构、提供养分和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等重要作用。

3.土壤水分与空气:土壤中的水分主要存在于颗粒间隙和孔隙中,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至关重要。

土壤中的空气则是根系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呼吸的重要供氧来源。

4.土壤pH值与养分:土壤的酸碱性可以通过pH值来表征,不同pH值对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都有影响。

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主要元素,对植物生长起到关键作用。

三、土壤分类1.土壤纲和亚纲:土壤学家根据土壤剖面发育特征和遗传因素,将土壤分为不同级别的纲和亚纲,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土壤。

2.土壤属和亚属:在土壤纲和亚纲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的一些发育特征,进一步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属和亚属。

3.土壤单元和土壤系:土壤单元是在地理空间上划定的一块土壤单元,而土壤系是一系列相对一致的土壤单元的集合。

环境土壤学重点知识

环境土壤学重点知识

绪论1. 名词解释:土壤,土壤圈,土壤肥力,环境土壤学2. 简述土壤在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3. 简述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4. 简述环境土壤学的产生第一章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和分类第一节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土壤生态系统的组成(英文)一、土壤矿物质1.名词解释: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同晶替代2.简述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特征。

3.简述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构造特征。

4.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分为那些类组?分别简述其一般特性。

二、土壤有机质1. 名词解释: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2. 简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主要组成。

3. 简述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影响因素。

4. 论述土壤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三、土壤生物1. 试论述土壤生物的多样性(类型组成)。

2. 简述土壤微生物的根际效应四、土壤水1. 简述土壤水的重要性。

2. 简述土壤水的物理形态、划分依据及其有效性。

3. 什么是土壤水吸力和土水势?土水势包括那些分势?4. 简述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及容重的测定方法。

5. 简要说明土壤有效水的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五、土壤空气1. 简述土壤空气的组成及其与近地表大气的差别?2. 简述土壤空气的运动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土壤性质一、土壤物理性质1. 名词解释:土壤密度,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当量粒径,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土壤结构,土壤粘结性,土壤粘着性2. 简述土壤各粒级的理化性质。

3. 简述土壤孔度及其测定方法。

4. 简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 试论述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

6. 简述土壤耕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土壤化学性质名词解释:土壤胶体、土壤pH、土壤酸度、土壤碱度1.简述土壤胶体种类及其特性。

2.简述土壤吸附性及其类型。

3.土壤中H+离子来源有哪些?简述土壤酸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4.土壤酸度的指标有哪些?简述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

5.论述土壤酸碱性的环境意义。

6.简述土壤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学重点

土壤学重点

土壤学重点第一篇:土壤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土壤圈,土壤,森林土壤,林业土壤,土壤肥力,2.土壤作为最珍贵的一种可再生自然资源,具有那些特性?3.简述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4.简述学习土壤学的要求和任务。

5.简述土壤在农林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第二章地质学基础1.2.3.4.5.6.名词解释:矿物、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岩石、解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简述岩石和矿物的区别。

简述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区别。

岩浆岩的主要构造。

岩石的种类及成因。

简述地质内力作用及主要地形。

第三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1.2.3.4.5.名词解释: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土壤结构,土壤质地简述土壤形成的大小循环学说。

简述土壤的五大形成因素。

简述土壤剖面及其A、B、C层土壤是怎么形成的?第四章土壤生物1.名词解释:土壤根际,根际效应2.简述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呼吸类型。

3.简述土壤根际与根际效应。

第五章土壤有机质1.名词解释: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矿化作用,腐殖质作用2.简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主要组成。

3.简述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过程。

4.论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5.简述改善森林土壤有机质分解的营林措施。

第六章土壤质地、结构与孔性1.2.3.4.5.名词解释:土壤密度,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土壤结构,土壤耕性土壤孔隙度的测定方法。

简述土粒分级的标准。

论述土壤质地的肥力特征及其对林木生长的意义。

试述土壤“夜潮”现象和“冻后聚墒”现象?第七章土壤水1.名词解释:吸湿系数,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全容水量。

2.简述土壤水的重要性。

3.简述土壤水的形态分类及其有效性。

4.什么是土水势?土水势包括那些分势?5.简述土壤水的运动类型。

6.简述土壤水的来源和消耗途径。

第八章土壤空气和热量1.2.3.4.名词解释:土壤呼吸、土壤通气性、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空气组成有哪些特点?土壤热量主要有那些来源?影响土壤热量状况的因素包括些?土壤水、气、热的关系,如何调节土壤水、气、热?第九章土壤胶体和土壤离子交换1.2.3.4.名词解释:土壤胶体,主动吸收,阳离子交换量(阳离子代换量),盐基饱和度,同晶置换简述土壤胶体的构造。

土壤学知识重点

土壤学知识重点

1. 随着有机质含量增减,土壤比重也在发生变化(对)2. 表层土壤比重一般小于底层土壤(对)3. 粘质土孔隙度大但通透性差,而砂质土孔隙小但通透性强(对)4. 土壤结构性的好坏反映在土壤孔隙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对)5. 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一旦被胶体吸附后,便失去活性就永远不能被植物吸收,变成无效态养分了(错)6. 在土壤阳离子代换过程中,电价数高的离子代换力强,故一价阳离子不能代换出被胶体吸附的二价或三价的阳离子(错)7. 土壤阳离子代换量愈高,所含矿质养分愈多,则保肥供肥性能也愈强(错)8. 土壤酸度有三种表示方法,其中pHH2d pHKCl v pHNaAC对)9. 盐基饱和度大的土壤,缓冲酸的能力强,盐基饱和度小的缓冲碱的能力强(对)10. 大水漫灌会造成土壤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对)11. 真菌适宜在碱性条件下生长而放线菌适宜在酸性环境(错)12. 根际的微生物数量比非根际多(对)13. 根瘤是一特殊的菌根(错)14.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是受微生物控制的一系列生化反应(对)15. C/N高会抑制有机质的分解(错)16. 有机质的转化是先矿化后腐殖化,两个过程是矛盾对立的(错)17. 土壤微生物主要分解碳水化合物,不分解腐殖质(对)18.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是完全独立存在的(错)19. 相同母质上所形成的土壤,其性质相同(错)20. 淋溶作用由大到小的排到顺序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对)21. 自然界土壤类型的多样化,其根源是由于成土因素条件的差异造成的(对)22. 湿润气候区的化学风化强度大于干旱气候区(对)我国现行土壤分类制分为: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土壤发生学观点的创始人是:道库恰耶夫,提出了成土因素学说土壤地带性分布包括: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矿质营养学说:土壤是植物养分的来源,植物靠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养分来滋养,植物长期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会使土壤中的矿质养分越来越少,为了弥补土库养分储量的减少,可以通过施用化肥或轮作的方式如数归还土壤,以保持土壤肥力的永续不变。

土壤学最新完整大全重点

土壤学最新完整大全重点

环境土壤学第一章绪论土壤的重要性1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2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4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5土壤资源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土壤肥力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土壤净化力即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过程而使土壤污染物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

第二章地质地貌学基础按成因将岩石分为三类火成岩(岩浆岩)沉积岩沉积岩的形成(1)压固作用(2)胶结作用(3)重结晶作用变质岩原生矿物:指火成岩中在岩石最初凝固(结晶)期间所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是在较晚的时期通过风化和热液蚀变等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长石类矿物(二)云母类(三)角闪石与辉石类矿物(四)石英矿物(五)氧化铁类矿物(六)磷酸盐类矿物(七)方解石(CaCO3)(八)褐铁矿(Fe2O3-3H2O)原生矿物是指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形成的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

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新矿物,如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次生二氧化硅、粘土矿物以及碳酸盐等。

第三章土壤的形成与功能风化作用岩石在大气、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风化作用的类型1. 物理风化(机械风化)(1)热力风化—温差作用引起(2)冻融作用—冰劈作用(3)矿物的水分与结晶膨胀作用2. 化学风化(1)溶解作用(2)水化作用(3)氧化作用(4)碳酸盐化作用(5)水解作用3. 生物风化作用影响风化的因素1. 环境条件(1)气候(2)地形2. 岩石的性质(1)岩石的矿物成分(2)岩石的结构与构造(3)岩石节理状况影响因素:(一)土壤母质(二)气候(三)地形(四)生物(五)时间(六)人为活动问题为什么形成土壤的多样性?气水温土壤矿物迁移与转化过程1土壤的淋滤作用,是指土壤物质随水流由上部土层向下部土层或侧向移动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土壤的三相组成?
♣原生矿物、次生矿物、成土母质
♣六大成土因素?
母质因素
⏹矿物学和化学组成
⏹土壤的物理性质:孔隙度、团聚体
⏹化学性质:养分、质地、酸碱性
♣主要成土岩石、矿物与土壤性质的关系?岩石、矿物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①土壤质地:
花岗岩、石英岩、片麻岩、砾岩
-质地粗,通透性好,保水保肥力差;
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粘粒多,通透性差,保水保肥力强。

②土壤养分:正长石、云母(K);磷灰石(P );
辉石、角闪石、橄榄石、褐铁矿(Ca、Mg、Fe)。

③土壤酸碱性:花岗岩-酸性;石灰岩-碱性。

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反映了成土过程中元素的分散、富集特性和生物积聚作用。

1.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和体系
⏹ 2.土壤圈、土壤生态系统对你的启发?
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

土壤质地与肥力的关系
沙土:
质地特点:土壤固相骨架松散,
砂粒多,粘粒少,粒间孔隙大
肥力特点:水、肥、气、热、耕性
➢通气性、透水性强,易耕作
➢蓄水弱,蒸发失水快,抗旱能力弱
➢养分含量少,保肥能力差,有机质分解快,养分供应快
➢土温变化快
➢对植物生长影响:发小苗不发老苗
壤质土类
含有适量的砂粒、粉粒和粘粒,兼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是理想的农业土壤。

特点:含水量适宜,耕性好,通透性好,相当的毛管孔隙。

粘质土类
质地特点:孔隙小,多为极细的毛管孔隙。

肥力特点:
➢保水保肥性强,养分含量丰富(肥效缓慢,劲长),土温较稳定,温差小。

➢透水、透气性差,耕作困难,宜耕期短。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发老苗不发小苗
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家畜粪便、绿肥、秸杆还田等
➢客土法: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
➢引洪放淤、引洪漫砂法:调节进水口高低,改良砂质和粘质土壤,洪水中含农田表层土壤,含养料丰富➢翻砂压淤,翻淤压砂
➢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
土壤水分类型、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水分常数
土壤水分常数
在一定条件下的土壤特征性含水量称土壤水分常数。

●吸湿系数空气湿度近饱和时土壤的最大吸湿水量。

●萎蔫系数植物因缺水凋萎并不能复原时的土壤含水量,称萎蔫含水量,或凋萎系数。

● 田间持水量土层中以悬着状态保持水分的最大数量称为土层的田间持水量。

●饱和含水量指土壤中所有孔隙都充满水分时的含水量。

1.土壤有机质的主要功能
2.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因素
土壤腐殖质生物有机质在微生物和酶作用下,经分解再合成作用形成的土壤中所特有的、分子结构复杂的一类褐色或暗褐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腐殖质化系数:每克重的新鲜有机质加入土壤中经过一年转变为腐殖质的克数。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的矿化作用下转化为矿质养分(好氧)有机酸(兼性)
或者在腐殖化作用下分解为多元酚、氨基酸、醌,再缩合成胡敏酸
1有机质分解由易而难递进
1)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2)含氮有机质的分解
水解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3)含磷、硫有机物的分解
2、腐殖质化过程
转变为比原物质组成更为复杂、结构更为稳定的腐殖质的过程。

分两个阶段:
(1)产生原材料---含有芳核结构的物质(氨基酸、酚等)
(2)合成阶段:腐质酸
1 土壤有机质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①提供作物及微生物需要的N、C及微量元素等养分
植物所需氮:土壤、肥料
②增强土壤保肥性能和对酸、碱缓冲性
主要带负电,吸附阳离子
③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化:P及金属元素
④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物理性质
是一种胶体,松软,絮状,多孔
⑤促进作物生长类激素
极低浓度腐殖质分子
⑥消除土壤污染
与农药、重金属络合,减少毒害。

土壤呼吸:土壤从大气中吸收O2,同时排出CO2的气体扩散作用.
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及其主要特点
阳离于交换作用指带负电的胶体表面所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相互交换的过程。

1.可逆反应,迅速平衡
(反复浸提才能全部交换)
2. 等量电荷对等量电荷的交换
(如20克Ca 2+可以和39.1克K+交换)
3. 反应速度受交换点位置和温度的影响
1.阳离子交换能力
2.阳离子的相对浓度及交换生成物的性质
3. 胶体性质
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
★交换性阳离子活度(有效度):实际能解离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数量。

1 交换性离子饱和度胶体上某种阳离子占整个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2 陪补离子的种类土壤胶体表面总是同时吸附着多种交换性阳离子。

抑制能力:Na+>K+>Mg2+>Ca2+>H+和Al3+
竞争吸附
3 无机胶体的种类
饱和度相同时,各离子有效性:
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
高岭石:阳离子吸附点主要在破裂边缘外表面;
蒙脱石:吸附点主要在晶层间内表面;
水云母:层间空隙狭窄,易使NH4+、K+等离子产生晶穴固定。

4 阳离子的非交换性吸收
(专性吸附vs 静电吸附)
离子大小与晶格孔穴孔径相近,易进入孔穴中,稳定性较大,有效性降低。

如:K+半径1.33A,NH4+半径1.43A,晶格孔穴半径1.40A。

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
(1)离子电荷价三价>二价>一价
(2)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
Fe3+>Al3+>H+>Ca2+>Mg2+>NH4+>K+>Na+
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EC)每千克土壤或胶体吸附或代换周围溶液中阳离子的厘摩尔数,单位为c mol/kg 土。

(1)胶体数量(土壤质地)
砂土<沙壤土<壤土<粘土
(2)胶体种类
有机胶体交换量最大(腐殖质含量);
矿质胶体: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

(3)土壤酸碱反应
胶体表面官能团中H+的解离
土壤胶体的特性、表面电荷、晶型结构
(一)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二)带电性
(三)土壤胶体的分散性和凝聚性
土壤胶体电荷
根据表面电荷的性质和起源分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①硅氧片、硅四面体硅氧片由硅四面体连接而成。

硅四面体可以共用氧原子而形成一层,氧原子排列成为中空的六角形,称硅氧片或硅氧层。

②铝氧片、铝八面体由六个氧原子(或氢离子)环绕着一个中心铝离子排列而成,氧原子排列成两层,铝原子居于两层中心孔穴内。

1:1型矿物特点:晶层与晶层间距离稳定,连接紧密,内部空隙小,电荷量少,单位个体小,分散度低。

多出现于酸性土壤。

如高岭石类。

1硅氧1铝氧
2:1型粘土矿物特点:胀缩性大,吸湿性强,易在两边硅氧片中以Al3+代Si4+,有时可在铝氧片中,一般以Mg2+代Al3+→带负电→吸附阳离子。

如蒙脱石,这类矿物多出现于北方土壤。

2硅氧1铝氧
砂土施用化肥时,为什么要少量多次?
对于交换量小、保肥力差的土壤,可通过施用河塘泥、厩肥、泥炭或掺粘土,以增加土壤中的无机、有机胶体,以及通过施用石灰调节土壤pH等来提高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

为什么对于保肥力差的砂土,常施用河塘泥、厩肥、泥炭或掺粘土,或施用石灰?
真正反映土壤有效速效养分含量大小。

若CEC大,而BSP(盐基饱和度)偏小? (施肥或石灰)
盐基离子为植物所需的速效养分、致酸离子
与pH的关系
从西北、华北到东南、华南逐渐降低
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
1 交换性离子饱和度
胶体上某种阳离子占整个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第七讲土壤酸碱性
氧化还原电位(Eh)电子活度负对数—pe
1 土壤活性酸、潜性酸及其表示方法
1.活性酸度(active acidity)
由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形成的土壤酸度(pH值)。

2.潜性酸度(potential acidity)
土壤胶体吸附的H+、Al3+离子被其它阳离子交换进入溶液后所显示的酸性,以cmol/kg表示。

2 潜性酸的分类
潜性酸度有两种表示: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
土壤胶体吸附的氢离子或铝离子通过交换进入溶液后所反映出的酸度。

水解性酸度:具有羟基化表面的土壤胶体,通过解离氢离子后所产生的酸度。

一般要比交换性酸度大得多。

3 土壤缓冲作用的机制
➢土壤胶粒上的交换性阳离子;
H+增加时,胶体表面的交换性盐基离子与溶液中的H+交换。

加入MOH时,解离产生M+或OH-,M+与胶体上交换性H+交换,H+转入溶液中同OH-生成H2O。

土壤缓冲能力的大小和它的阳离子交换量有关。

➢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
➢土壤中两性物质的存在;
➢酸性土壤中铝离子的缓冲作用.
第八讲土壤耕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