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性行为汇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进行一番透视和分析,并针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克服提出对策

关键词:儿童;攻击行为;影响因素;对策

1 引言

攻击行为是儿童经常会发生的不良行为,这种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研究结果表明,就攻击行为的频率而言,学前阶段儿童的攻击性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线性下降。到青春期攻击和反社会行为出现暂时增长,[1]儿童期一般表现为打人、踢人等身体上的直接攻击,也有间接攻击,如从面部表情、姿态和手势等表现出来的攻击性倾向。又经心理学研究表明,因斗殴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击性行为可以追溯到儿童期,70%的少年暴力犯罪在儿童期就有攻击性行为。[2]儿童攻击性行为是今后各种各样行为问题的先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儿童之间因矛盾而互相辱骂、恶意中伤、打架斗殴、乃至动用武器伤害生命的事件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报刊上此类报道已屡见不鲜,着实让人忧虑。因此,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有鉴于此,本文在较广泛参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有关研究成果中这类障碍儿童的概念,理论,分类,原因进行研究归类,在此基础上做了综合论述,以期对儿童良好行为的塑造有所启迪。

2 攻击行为概念的界定

虽然关于攻击的研究己有上百年的历史,但是对于攻击本质的认识至今仍存在争议。早在20世纪20年代“攻击性行为”被看作是“人们为了寻求快乐而遭受挫折的基本反应”,之后人们通过大量研究后,较多的心理学家赞同“攻击是以直伤害他人为目的的任何行为”[3]与之对应,心理学中对攻击的定义主要有解剖学定义、前提条件定义、行为后果定义和社会判断定义四种。这四种定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攻击性行为,各有其侧重及可取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

解剖学家认为,攻击是指那些导致对方逃跑或给对方造成伤害的行为或行为模式。习性学家在动物攻击性研究中通常持这一观点,但在把这一定义应用于人类的攻击行为时,存在对攻击的界定过分宽泛,却又缺少对引发攻击的条件尤其是伤害意图与动机进行限定的问题。

前提条件定义则强调攻击发生的前提条件——伤害意图或伤害的有意性。挫折一攻击假说的提出者Dollard就是持这一定义的代表人物。因为无法对意图、动机等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行直接观察或测量,采用前提条件定义进行研究往往会导致观察存在信度和效度的问题。

行为后果定义强调要以个体的行为所造成的伤害性结果作为攻击的界定标准。按照这一观点,攻击是指导致另一个个体受到伤害的行为。该定义的优点在于对行为结果可以客观地观察,不需要对行为意图或动机的主观状态进行推断,但同样把攻击概念外延扩大化了。Bandula的社会判断定义认为,攻击是一个涉及行为结果、形式、强度、意图以及行为者和行为对象之间的关系等多因素的复杂结构,所以在对其作出界定时,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而不能仅仅只以其中一种因素或一个维度作为依据或标准。因此,所谓攻击,实际上是人们根据行为和行为本身的特性而对某些伤害行为作出的一种判断。[4]

3 儿童攻击行为的理论

3.1 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是侵犯行为本能论的著名代表。他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是人的一种本能,它通过遗传而不是学习获得。他在1930年的著作《文明及其不满》中指出:“侵犯的倾向是人天生的、独立的本能倾向。”[5]

3.2 社会学习理论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是学习的结果,都是通过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6]

3.3 认知理论

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展心理学家Dodge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对儿童攻击行为的认知过程进行了专门的探讨。K.A.Dodge于80年代初提出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儿童攻击行为的信息加工模型。该模型认为,儿童面临某一社会反应的整个信息加工过程包括五个步骤或环节:第一步,输入信息的译码;第二步,解释过程,儿童

将直觉到的信息与他过去事件的记忆目标任务相整合,然后为这些线索寻找可能的解释;第三步,寻找反应;第四步,决定反应;第五步,反应阶段,执行自己的选择。[7] 3.4挫折—侵犯学说

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最初由多拉德等人提出。他们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该学说的要点是: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成正比例关系;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8]

4 攻击行为的分类

4.1 根据行为的动机划分

哈吐普根据行为者的动机把攻击划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是个体为了获取物品、空间等而做出的抢夺推操等动作、行为。敌意性攻击是直接以人为指向的,以打击、伤害他人身心为根本目的的攻击行为[9]。

4.2 根据行为的起因划分

道奇和考依根据行为的起因把攻击划分为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主动性攻击是指行为者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主动发起的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物品的获取、欺负和控制同伴等;反应性攻击是指行为者在受到他人攻击或激惹之后所做出的攻击反应,主要表现为愤怒、发脾气或失去控制等。

4.3 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划分

Lagerspet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和类型学知识把攻击行为划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身体攻击是指攻击者一方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受攻击者实施的攻击行为,如打人、踢人和损坏、抢夺他人财物等;言语攻击是指攻击者一方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受攻击者实施的行为,如骂人、羞辱、嘲笑、讽刺、起外号等;间接攻击又称关系攻击或心理攻击,它不是面对面的行为,而是攻击者一方通过操纵第三方间接对受攻击者实施的行为,其主要形式为造谣离间和社会排斥[10]。常见的测评方法有观察法、同伴提名法、教师评定法、母亲评定法和问卷法。

5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因素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