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基于时空视角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研究 ——以江山市清一村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时空视角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研究
——以江山市清一村为例
张银银,吴扬
摘要:当下我国历史文化村落普遍面临着传统建筑毁坏、历史文化消逝、空间场所破败、人居环境落后等共性问题,其中不乏已经开展过保护利用工作的村落。本文认为正是因为在规划编制及实施管理中缺乏时空视角,出现孤立式保护、物质性保护以及文本式保护的消极方式,造成千村一面、不可持续的困境。基于此,本文以江山市清一村为例,从时空视角来审视梳理清一村的发展,并立足文化传承、功能更新、空间优化、落地实施四方面,提出“追本溯源、区域联动、以人为本、定时定位”四大规划对策,重塑清一村及清湖古镇在仙霞古道历史上的辉煌与活力。旨在为我国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时空视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对策
1前言
自2003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展以来,浙江省已经形成了以“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美丽宜居示范村、历史文化村落”为代表的美丽乡村体系。其中,历史文化村落是其中重要一环,也是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的一项工作。2012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全面启动。《意见》明确了历史文化村落的内涵,包括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和民俗风情村落三类。当年5月,全省第一次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会在衢州召开,9月即出台了《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规划设计要求(参照稿)》,强调“修复传统建筑、弘扬传统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营造悠闲生活方式”的目标要求。自2013年第一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建设工作启动,目前已经开展到了第六批,积累了众多经验与教训。本文以第五批的江山市清一村为例,基于其不同于传统类型的历史文化村落的特征,从时空视角重新审视村落的历史文化,并提出保护利用的规划对策,并试图总结出“清一模式”,以期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村等方面提供思路与示范。
2当前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不足
通过对江山、临海等地多个历史文化村落的调研考察,发现当下我国历史文化村落普遍面临着传统建筑毁坏、历史文化消逝、空间场所破败、人居环境落后等共性问题,其中不乏已经开展过保护利用工作的历史文化村落。本文认为正是因为在规划编制及实施管理中缺乏时空视角,出现孤立式保护、物质性保护以及文本式保护的消极方式,才导致特色不显、产业不活、活力不足的困境,以及保护利用成果的不可持续。
2.1孤立式保护
如同我们看待城市问题不能就城市轮城市,对于历史文化村落的认识离不开对其历史演变历程和区域空间环境的认识,即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但是当前众多保护利用工作中往往着眼于村庄本身的保护,对于其历史发展的区域环境考虑不足。
乡村旅游开发是目前历史文化村落利用的主要方向,但是由于孤立式的认识视角,对村落难以做出合理的特色判断、市场分析、机遇把握,造成孤立式的保护。导致千村一律,旅游项目只存在于策划文本上,后续实施中真正落地的少之又少,村落保护与利用流于物质空间的建设,业态培育不足。村落的历史文化建筑虽然暂时恢复了历史风貌,但由于产业项目不可落地,村庄活力不足,村落往往在两三年后就会面临新一轮的衰败,从而陷入“衰败后保护,保护后再衰败”的恶性循环。
2.2物质性保护
历史文化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是其乡土建筑及乡风民俗共同作用的结果,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乡风民俗以及村落传统生活文化让历史文化村落更具韵味,源远流长。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当下传统技艺的失传、传统习俗的淡忘,在保护工作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往往由于其保护难以量化,难以短期见成效而被忽视。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逐年加大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保护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及部门规章,但多强调村落物质形态方面的保护利用,对于乡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利用则近乎一笔带过。例如,建设部2003年颁发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是全国较为成熟的古镇(村)的遴选标准。整个指标体系共包括10个中类、17个小类,其中只有1各种类、2个小类涉及非物质文化指标,其余多为历史传统建筑的年代、建造工艺、挂牌建筑的规模、布局等空间物质形态存留方面的指标要素。另外这些物质形态方面的要素也是在保护工作中最容易量化且出成效的,往往也成为地方保护工作考核体系中的主要指标。
2.3文本式保护
文本式保护是指保护利用工作停留在规划成果文本上,落地实施性不强。
目前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的实施性主要通过行动项目表来保障,并辅以相关政策的研究与制定。但是只针对时序上进行项目安排,在实践中往往由于近期项目较多,且空间涉及较为分散,一是导致难以出成效,二是导致保护工作的重复性。因此,增加空间视角的项目安排,提出近期实施的几个空间抓手,是避免文本式保护的有效手段,也更方便地方政府管理与考核。
3清一村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中的研究意义
清一村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文化村落那般独立,它与清二、清三两个历史文化村落共同构成清湖古镇,而古镇旧时为浙西南水陆交通中心和浙闽赣三省商业要会,是仙霞古道这一区域性历史文化中重要的枢纽节点。因此,相对于一般的历史文化村落而言,清一村在时间和
空间上更具有特殊价值,已有的保护规划策略已不足以解决,对其进行研究也更有探索意义。
3.1历史地位较高
清一村是“海上丝绸之路”与仙霞古道的连接点。清湖古镇据浙水上游,呈高屋建瓴之势;操入闽关键,有通达咽喉之道。
清湖文化源远流长。清湖称市镇,最早始于东汉,为信安县之重要集市。唐武德年间,清湖属须江县。唐宋时,清湖因水运经钱塘江可直通京杭大运河,陆路越仙霞古道可直达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内延伸的重要陆上运输线的起点,水陆交通便捷,为浙、闽、赣三省边界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客运中心,也因此孕育、融纳了各地的文化精华,形成了丰富的商埠文化、船帮文化。鼎盛时,清湖古镇码头达17个,航运船只1000多家,至清代形成门类齐全的“三缸六场八坊九行十匠百店”的工商业体系,船来车往、万商云集、商店如林、行人如潮,俨然成了一个小上海。
然而岁月流转,水路衰,陆路兴,清一村乃至清湖古镇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不复当年明清古街区繁荣昌盛之景。
图1青湖镇古道图图2清一村的清溪锁钥古码头
图3清湖古镇的工商业体系图
3.2区位优势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