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高考真题分解》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高考真题分解》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39a6bdd7700abb68a982fbd5.png)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高考真题分解》栏目必修1分课汇总(岳麓版)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国家组织能力【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答案】D2018年题组1.(2018.11·浙江高考·5)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周、秦、唐、元)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④③B.①④②③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的统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唐朝三省六部制;中国的古代艺术【解析】该题可通过关键信息进行判断。
根据“微子受封”可知,①为周代;根据“政事堂、越窑、夜市”可知,②为唐代;根据“木活字”、“赵体”可知,③为元代;根据“象郡、直道、灵渠、小篆”可知,④为秦代,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2017年题组1.(2017.4·浙江高考·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
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皇帝制与郡县制B.郡县制与刺史制C.皇帝制与封国制D.丞相制与刺史制2.(2017·北京高考·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清单(部编版2024)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清单(部编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946e7439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f1.png)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座遗址:二里头遗址 一次迁都:盘庚迁殷 两种制度:世袭制、分封制 三个朝代:夏、商、周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必背考点1 夏、商、周的更替★必背考点2西周的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的对象)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起周王朝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分封制”。
朝代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亡国君 国家性质 \形势重点夏 禹 公元前2070年 阳城 桀 奴隶制国家开创世袭制 商汤公元前1600年亳 纣 牧野之战 西周 周武王 公元前1046年镐京 周幽王 分封制 东周春秋公元前770年 洛邑 周平王 争霸 春秋五霸 战国 公元前475年\\兼并 战国七雄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国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③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作用加强了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实质确立了西周社会的等级制度弊端诸侯国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当各诸侯国的国力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为春秋诸侯争霸埋下隐患。
总结归纳1、禅让制建立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出现剩余,私有制和国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世袭制随之出现。
因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盘庚迁到新邑后,并没有将其叫作殷,甲骨文中称之为大邑商,商朝也不称为殷朝。
周灭商后,用商王田猎区殷原这个“殷”地名称呼商人。
于是,商朝也就称为“殷”或“殷商”。
3、分封制的影响(1)积极影响: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有利于西周政治文化的稳定和延续;通过分封制,西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华师大版高一下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华师大版高一下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819017e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36.png)
2023-2024学年华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春秋战国时期宋国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出现了陶丘、彭城、宋城等商业都会范蠡等各国商贾也往来或定居宋国还设有专门管理工商市场的官职——褚师是较早征收关税的国家之一这表明当时()A. 宋国跻身政治军事强国之列B. 工商食官政策使宋国商业繁荣C. 宋国最早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 多重因素使宋国商业一度繁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争霸中宋国只有宋襄公的昙花一现且宋国周边大国林立最终被齐所灭故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政策趋向瓦解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才大规模实行材料中虽有征收关税的信息但不足以说明当时宋国一定且最早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交通便利、时代变迁和商业政策等多重因素使宋国商业一度繁荣故D项正确故选D2.公元前562年鲁国季孙、叔孙、孟孙三家用武力瓜分了鲁国公室的土地和奴隶这就是所谓的“三分公室” 二十五年后三家又四分公室季孙氏独得二分执掌了朝政渐渐树立了封建制度这说明当时()A. 新旧势力夺权斗争激烈B. 群雄争霸致分封制崩溃C. 新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D. 鲁国成为改革的急先锋【答案】A【解析】鲁公室代表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而季孙、叔孙、孟孙“三分公室”“四分公室”体现的是新兴地主阶级向旧的奴隶主贵族夺权说明当时新旧势力之间斗争的激烈故选A项B项的因果关系不准确而且材料也无法体现“崩溃”的信息材料所叙述现象处于春秋时期新的生产关系并没有完全确立故排除C项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选A项3.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 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A. 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 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 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可知血缘关系的成分在逐渐减弱体现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无关故B项错误C项是材料反映现象的体现并没有说明实质故C项错误这种政治道德的转变与诸侯国矛盾的缓和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A4.韩非子指出“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韩非子上述政治主张利用了人性特点中的()A. 诚实守信B. 好大喜功C. 自私自利D. 趋利避害【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使民利之”“使民畏之”“使民知之”可以看出韩非子利用了人性特点中的趋利避害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与题意不符故选D5.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其中著名的是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的变法、商鞅变法这些变法的共同根源是()A. 铁犁牛耕促进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B. “百家争鸣”思想的影响C. 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和推动D. 各国诸侯王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答案】A【解析】A.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当时最突出的代表就是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发展就促进了生产关系改变土地私有制就逐渐的产生和发展B.百家争鸣不是根本原因C.地主阶级壮大只是经济条件不是根本原因D.各国巩固统治的需要是直接因素故选A6.正统儒家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而荀子认同道家的天道观认为天是一个自然的天、物质的天但又摒弃了道家天道观神秘主义的成分这反映出荀子对天的认识()A. 加重了文化氛围的沉闷B. 背离了儒家的核心观点C. 增加了儒学的哲学内涵D. 迎合了政治局势的需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等信息可知荀子认为天是一个自然的天、物质的天摒弃了道家天道观神秘主义的成分具有客观唯物主义色彩增加了儒学的哲学内涵故C项正确由材料不能得出文化氛围沉闷故排除A项荀子还是主张礼为学习的目标的故不能得出荀子背离了儒家的核心观点排除B项荀子思想认为天是自然的天这与迎合政治局势需要关系不大君权神授即神秘主义的天道观才符合战国时期政治局势的需要故排除D项故选C7.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A. 商周时期B. 秦汉时期C. 魏晋时期D. 隋唐时期【答案】B【解析】分析题干和选项首先排除A 那时还没有儒学题干“中国版图之确立和中国民族之聚成”指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创立而儒学是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奉为正统思想的综合以上情况应该是秦汉时期故选B8.战国时期虽然也有粮食参与贩运贸易也有以经营“下谷”之类的商人出现但贩运贸易仍把重点放在奢侈品、工艺品上面尤其是珠玉仍在商业的经营中居首要地位这反映了当时()A. 小农经济发展缓慢B. 商业发展程度有限C. 货币金融制度落后D. 粮食产量没有增加【答案】B【解析】材料中“贩运贸易仍把重点放在奢侈品、工艺品上面”等信息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商业主要以迎合统治者的奢侈消费为主说明真正的商品生产并不多是商业发展程度有限的直接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小农经济的发展程度排除A项材料中出现的情况与货币金融制度无关排除C项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粮食产量有所增加故D项错误故选B9.某历史老师在讲授某知识点时举例“从一棵树上剪下一根分支移栽该分支会成长为一独立树干”他旨在说明()A. 分封制下中央地方的实力消长B. 宗法制下大小宗之间关系C. 郡县制下地方政府的割据倾向D. 行省制下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B【解析】“从一棵树上剪下一根分支移栽该分支会成长为一独立树干”体现了宗法制下大小宗之间关系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0.商鞅变法提出“废分封行县制” 但历史记载此后的秦国分封制并未断绝如秦惠文王封严君于四川成都附近秦昭王封穰侯于山东定陶这说明()A. 礼乐文明影响根深蒂固B. 郡县制难以适应扩张需要C. 商鞅变法因人亡而政息D. 制度选择服务于王权统治【答案】D【解析】礼乐文明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措施与分封制继续实行无关排除A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题目中并未指出商鞅去世后郡县制不再继续推行而是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施故排除C分封制的继续推行与王权统治有关体现了制度选择服务于王权统治故D项正确故选D11.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 鲁国实行“初税亩” 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收税其主要历史影响是()A. 加速了土地私有化B.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 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D. 加剧地方割据混战【答案】A【解析】A.管仲进行的改革和鲁国实行的初税亩都在很大程度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为土地制度私有制出现奠定基础B.材料的赋税改革没有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当时没有豪强地主D.当时这两个国家的税收制度改革没有加剧地方割据1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 战争频繁B. 诸侯争霸C. 百家争鸣D.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的进步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而生产力的进步主要体现在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故D正确A、B、C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故选D13.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有三个嫡子但他想传位给贤能的小儿子季历季历深感为难他的大哥太伯、二哥虞仲主动避逃荆蛮后季历方才继位这反映了()A. 嫡长子继承方式得到认同B. 墨家选贤任能思想的影响C. 周礼文化辐射到长江流域D. 宗法制的基本原则遭破坏【答案】A【解析】据材料“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有三个嫡子但他想传位给贤能的小儿子季历季历深感为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说明嫡长子继承方式得到认同故A正确墨家选贤任能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周礼文化辐射到长江流域故C排除西周时期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没有遭破坏故D排除故选A14.战国时期秦国已普遍在边境上设置具有集权特征和军事性质的郡县秦朝建立后“蒙恬率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 继续设置郡县及与之相配套的什伍制秦朝这一制度设置旨在()A. 缓和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B. 促成地方军政权力的结合C. 防范东方六国对其统治的威胁D. 保障统一国家的安全稳定【答案】D【解析】秦在边境地区设置郡县使之具有“集权特征和军事性质” 旨在强化边境地区军事实力有效防范地域外部势力侵扰保障统一国家安宁故D项正确排除C项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促成地方军政权力的结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故选D15.战国时期李悝提出了“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其主张的实质是()A. 严刑峻法B. 维护下层民众利益C. 察举选官D. 废除世袭贵族特权【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可知反映了根据战功和才能得到赏赐和爵位其实质是改变原来血缘世袭的世卿世禄制故D项正确A项不是实质排除李悝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故B项错误察举选官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16.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要求“无为而治” 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都()A. 力图确立自身的正统地位B. 彻底否定三代的治国理念C. 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 希望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处于分裂、社会动荡、变革时期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的主张都是为了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故D正确AB两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故排除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只是法家思想故C排除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7.(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17.(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一个皇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主要政治措施17.(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答案】(1)特点以宗法血缘为基础以同姓宗族为主层层分封土地是实行分封制的基础【解析】(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西周的分封制度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同姓宗族为主层层分封土地是实行分封的基础条件【答案】(2)措施中央确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进行法治【解析】(2)中国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他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度颁布秦律用法律来统治国家【答案】(3)不同点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解析】(3)从两则材料可以看出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还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而在秦朝已经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18.(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管仲的经济思想与后世有何不同18.(2)依据材料说明孔子与司马迁评价管仲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答案】(1)不同管仲认为四民职业有区分但都是国家的柱石后世对工商业者歧视管仲重视商业以商业兴国后世重农抑商管仲认为百姓的物质利益及经济生活是道德的基础后世重义轻利管仲主张顺应民心和人性制定政策后世往往空谈心性和义理【解析】(1)依据材料“四民分业士(兵士)农工商”“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可为国家柱石的人民)也”“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结合所学后世的经济思想分析即可【答案】(2)相同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不同孔子批评管仲的奢侈、享受和僭越“礼” 司马迁肯定管仲顺应潮流是贤臣【解析】(2)依据材料“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可知两者的相同之处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依据材料“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可知司马迁肯定管仲顺应潮流是贤臣依据材料“管氏有三归(府邸)官事不摄焉得俭”“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放酒杯的台)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可知孔子批评管仲的奢侈、享受和僭越“礼”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城邦时期古希腊人的生态意识的特点及其成因1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儒家生态思想发展的背景并做简要评价【答案】(1)特点整体生态观敬畏自然以人为中心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利用与改造自然(6分答出三点即可)成因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哲学及宗教的影响人文精神的发展城邦制度的保障(6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特点整体生态观敬畏自然以人为中心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利用与改造自然(6分答出三点即可)成因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哲学及宗教的影响人文精神的发展城邦制度的保障(6分答出三点即可)【答案】(2)背景西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小农经济的恢复与发展(6分)评价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时的生态环境(4分答出两点即可)西汉儒家生态观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不利于生态科学的发展(3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解析】(2)背景西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小农经济的恢复与发展(6分)评价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时的生态环境(4分答出两点即可)西汉儒家生态观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不利于生态科学的发展(3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https://img.taocdn.com/s3/m/244cb528ccbff121dd3683f3.png)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2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一、选择题1、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
”这个依据可能是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2、《史记》中有“纣师虽重,皆无战之心,……武王驰之,纣兵皆叛纣。
”此事记载的是A、商灭夏B、周灭商C、秦灭周D、魏代汉3、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建立西周。
以世纪记述,“武王克商”发生于A、公元前10世纪初B、公元前10世纪中期C、公元前11世纪初D、公元前11世纪中期4、在中国古代史上,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长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一地位最早可追溯到A、4000多年前B、3000多年前C、2000多年前D、1000多年前5、著名史学家吕思勉把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划分为先后相继的“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元朝6、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B、从松散联盟到封邦建国C、从方国联盟到郡国并立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专制7、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
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8、下列是西周创设的是①封邦建国体制②内外服制③礼乐制度④郡县制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9、中国古代社会,从中央到地方依赖于一套完整的终身制与世袭制来实行有效统治的时期是A、夏商B、西周C、战国D、秦汉10、“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里的“封建”指的是A、一种政治体制B、一种社会形态C、一种思想观念D、一种行为方式11、右图是江苏省丹徒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此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主要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宜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
2023华师大版第2册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ppt
![2023华师大版第2册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ppt](https://img.taocdn.com/s3/m/faac3b4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f3.png)
•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意识是“乐”的和同使人们相互 亲爱,礼的差异使人们相互尊敬。
• “礼仪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意识有了礼,贵 贱的等级差别就显示出来了,有了乐,各色人等上下之间就和谐 了。
•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有了讲究和同的乐,人们就 不会埋怨;有了讲究差异的礼,人们就不会相争了。
• 提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西周宗法分封制的 内容和作用的掌握。(1)抓住“以藩屏周”,判 断此种政治制度为周初的分封制;(2)抓住“ 巡守”、“述职”等关键词进行概括;(3)抓住“ 郑伯不朝”、“诸侯伐郑”等关键词释读材料,联 系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解答。
• 答 案:
• (1)周初的分封制。(2)义务:忠于职守, 拱卫王室;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述职。 关系:诸侯服从天子。(3)问题:王室衰微, 诸侯不朝。实质:分封制崩溃。(4)生产力不 断发展,分封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逐步瓦解
【探索与争鸣】
• 正确:
《礼记"乐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乐以音调节奏激起人们相同的情感,因此先王根据人们的喜怒哀 乐,用礼阐明人们的志向,用乐表达人们的共同心声。礼讲差异, 乐则讲和同。对礼乐的遵守,要靠自己的言行来表现,支配自己 言行的是思想意识,因此理想的礼乐应该发自内心。
• 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 新时期
第4课
封邦建国 与礼乐文化
重点与难点 ① 重点:西周的分邦建国体制 ② 难点:“礼”和“乐”对维
系西周统治的作用
一、封邦建国
1、西周的建立 - 武王克商
时间:公元前1046年
高考复习之真题点对点专题训练 专题0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解析版)
![高考复习之真题点对点专题训练 专题0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97f153a82f60ddccdb38a02e.png)
专题0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一、单选题1.(2013·北京高考真题)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B.秦C.汉D.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文字通读,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补充,由此形成完整的石碑文字。
从材料中的“并四海、为郡县、灭陈\天下合一”等信息可以判断题干中要求填的缺失的文字是秦。
ACD三朝与题干反映的信息不符。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的统一、郡县制。
2.(2015·上海高考真题)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A.太尉B.皇帝C.郡守、县令D.丞相【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秦朝郡县制。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尉名义上掌管军事,一般是虚职,故A项错误;秦朝皇帝直接任免三公九卿和郡守县令,故B项错误;丞相总揽六部百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故D项错误;啬夫是乡一级官吏,职掌听讼、收取赋税,因此选用啬夫的是郡守或县令。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3.(2014·天津高考真题)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解析】【分析】【详解】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 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2015年高考上海历史试卷(含解析)
![2015年高考上海历史试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0292b2c1711cc7931b71691.png)
2015年上海高考历史解析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一万年农业,五千年文明,两千年大一统”指的是( )A.中华文明 B.埃及文明C.印度文明 D.希腊文明【答案】A【考点定位】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2. “什尔巴克,这是个你也知道的市镇,它的位置在幼发拉底。
那是个古老的市镇,诸神都在那里存身,是他们让诸大神泛起洪水……”以上文字出自()A.《吉尔伽美什》B.《罗摩衍那》C.《摩诃婆罗多》D.《荷马史诗》【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两河流域。
材料关键信息是“……它的位置在幼发拉底……”,这表明该文学作品出现在两河流域。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考点定位】古代东方——古代两河流域——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3. “每一国的人民,一方面要遵守自身特有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习俗,一方面要遵守全人类共同的法律,……根据自然理性,适用于全人类的法律称为列国通法”。
与此理论相关的法律实践是()A汉穆拉比颁布了颁布了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法律之大成的法典B梭伦改革时期颁布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令C罗马共和国政府公布了“十二铜表法”D卡拉卡拉皇帝敕令授予罗马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法。
材料信息“每一国的人民……,适用于全人类的法律称为列国通法”强调的是国际法。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时期的万民法具有国际法的特征,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罗马法体系——“公民法”与“万民法”4. 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A太尉 B皇帝C郡守、县令 D丞相【答案】C【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5. 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
这一年处在()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答案】D【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秦末农民起义——西汉的建立6、“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华师大版高一下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华师大版高一下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c6db42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4.png)
2023-2024学年华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下列代表人物与学派对应正确的是()A. 老子-儒家B. 庄子-法家C. 孟子-儒家D. 韩非子-墨家【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老子是道家代表故A项错误庄子是道家代表故B项错误孟子是儒家代表故C项正确韩非子是法家代表故D项错误2.《左传·襄公十四年》载“有君而为之贰(辅佐)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以相辅佐也”这反映出春秋时期()A. 士大夫阶层强烈的责任意识B. 自下而上参政机制的形成C. 原始民主传统仍有一定影响D. 国家对危机调控能力增强【答案】C【解析】《左传》所载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君主身边有大臣辅佐防止君权过度滥用结合材料“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以相辅佐也”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样的情况以前就存在说明原始民主传统对春秋战国政治仍有一定影响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政治传统的影响没有体现士大夫阶层的责任意识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到平民参政不能体现自下而上参政机制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政治传统的影响没有体现对危机的调控故排除D故选C3.商鞅变法提出“废分封行县制” 但历史记载此后的秦国分封制并未断绝如秦惠文王封严君于四川成都附近秦昭王封穰侯于山东定陶这说明()A. 礼乐文明影响根深蒂固B. 郡县制难以适应扩张需要C. 商鞅变法因人亡而政息D. 制度选择服务于王权统治【答案】D【解析】礼乐文明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措施与分封制继续实行无关排除A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题目中并未指出商鞅去世后郡县制不再继续推行而是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施故排除C分封制的继续推行与王权统治有关体现了制度选择服务于王权统治故D项正确故选D4.《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说“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 ”这种制度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禅让制【答案】B【解析】材料“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反映了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故选B5.“至迟在公元前七世纪的末年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便会以‘夫谁非王之姻亲’自夸” 材料反映出()A. “人民”以与周王室联姻为荣B. 分封制疏远了同族同宗的关系C. 王畿内的人比诸侯国的地位高D. 宗法制把王庶子的后裔逐步推向社会下层【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千中“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便会以‘夫谁非王之姻亲’自夸”即王畿内的人很早之前就是王族之人可见是宗法制将这部分人推向了社会符合题意的是D项周王不会与人民联姻排除A项分封制加强了同族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C项表述错误排除故选D6.春秋战国时期“齐鲁食盐”“吴戈”“秦弓”等已成为楚国市场上常见的商品同时楚国的木材和皮革等物也普遍存在“晋用” 这反映出()A. 楚国手工业落后于中原B. 区域经济互补得到加强C. 官营工商业的规模巨大D. 南北经济差距日益缩小【答案】B【解析】7.西周宗法制下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后世王朝宣扬“君权神授” 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三国演义中强调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从制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现象的本质都()A. 体现宗法制的深远影响B. 为传宗继统披上神秘色彩C. 强调政治统治的合法性D. 根植于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答案】C【解析】宗法仅是现象、手段根本目的还是在于维护统治故A项错误“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 不能体现神秘性故B项错误据材料“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 表面上强调宗法传承实际上强调统治的正统性、合法性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古代自然经济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故选C8.有学者指出“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变局”的表现之一是()A. 最高权力的逐步集中B. 血缘宗族纽带的维系C. 分封制度的日渐强化D. 神权与王权逐渐结合【答案】A【解析】夏商西周时期中国中央政权尚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实行了郡县制使最高权力逐步集中故A正确B项是西周制度的特点秦朝废除了分封制而不是使它弱化故C排除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在夏朝就出现了故D排除故选A9.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A. 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B. 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C. 肯定了秦朝的赋税制度D. 肯定了秦朝的民族政策【答案】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所给材料中“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指的是秦朝实行郡县制“此其所以为得也”表明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的积极作用B.三公九卿制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C.秦朝的赋税制度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D.秦朝的民族政策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选A10.春秋时期的下列现象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的是()A.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 “相地而衰征”C. 生产力的提高D. 井田制瓦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 A项反映的是分封制的瓦解 B项是春秋时期改革的内容按田亩多少收税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D项代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瓦解因此A、B、D三项能够反映中国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不符合题意C项是推动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但本身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符合题意11.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中对出身所做的调查这说明()A. 世卿世禄制度彻底消失B. 平民成为官员主要来源C. 平民政治代替贵族政治D. 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答案】D【解析】从表中可知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总数呈上升趋势出身微贱的人及所占比例均呈上升趋势表明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12.春秋时期在用人制度上鲁国一方面坚持“非吾族类其心必异”的“亲亲”原则另一方面开始实行“尚贤” 即选拔平民中的贤人仕官这表明鲁国()A. 选官制度比较完备B. 新兴地主势力壮大C. 儒墨两家斗争激烈D. 传统秩序面临解体【答案】D【解析】A项表述错误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涉及的是用人制度的变化提及的是“平民” 不能得出新兴地主势力壮大故B错误C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选拔平民中的贤人仕官”对传统的等级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故D正确故选D13.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晚期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以后去往齐国的陶隐居经商“三致千金” 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家累千金” 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 商业发展的空间相对宽松B. 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全面抵制C. 商人的社会地位普遍提高D. 儒商诚信经营聚集大量财富【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范蠡和子贡经商的事例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商业发展的空间相对宽松故A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由战国时期的商鞅首倡春秋时期尚且没有故排除B与后世相比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人地位较高但仅从范蠡和子贡两个人的事例无法得出商人地位普遍提高故排除C子贡虽为儒学弟子却不一定是儒商材料更没有体现出他与范蠡是儒商故排除D故选A14.“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他民民心不乱”材料主张()A. 统治者应推行德政B. 治国者要崇尚贤能C. 统治者行清简政治D. 治国者须厉行法制【答案】C【解析】“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他民民心不乱”表明材料主张统治者行清简政治故C正确德政、崇尚贤能、厉行法制材料未体现故ABD错误故选C15.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 再到荀子强调“仁义” 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A. 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社会B. 统治者要“爱人” 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C. 依靠礼仪法制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D. 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社会【答案】A【解析】孔子主张的“仁”是要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孟子主张“仁政”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荀子主张“仁义” 希望统治者施政时以德服人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礼乐文明社会故A正确B 孔子的“仁者爱人”不但是对统治者的规范也是对被统治者的要求故错误C 礼仪法规的教化规范作用是理学的主张不符合儒学早期要求故排除D 大一统是董仲舒的主张故排除故选A16.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图)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A. 强化“世卿世禄制”B. 限制贵族的权力C. 奖励军功D. 严禁私门请托【答案】A【解析】吴起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世卿世禄”是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因此 A 项符合题意BCD都可能是吴起的措施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7.(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雅典的城市功能并说明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17.(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并说明英国城市化对我国的启示【答案】(1)功能行政、防御、宗教、商业影响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有利于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文化思想交汇有利于推动文明的进步【解析】(1)功能根据材料一即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中城墙环绕、雅典娜等神庙集中、居民常住区与卫城、法院、市场等有序分开可知古代雅典的兼具防御、宗教、行政、商业等城市功能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角度分析可知城市的产生有利于政局的稳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文化思想交汇推动了文明的进步【答案】(2)特点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率(程度)高城市人口中外国移民较多各类城市发展不平衡通过立法推进城市化进程启示注意保护环境城市化均衡发展防止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通过立法等手段规范城市发展等【解析】(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国实现城市化仅用了不到80年的时间“可知城市化速度快根据“英国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1% 而同期的法国是25.2%“可知城市化率(程度)高根据”19世纪30年代曼彻斯特1/5的人口是爱尔兰人”可知城市人口中外国移民较多根据“曼彻斯特等制造业和采矿业城市发展速度最快诺里奇等传统老城却因为与工业革命疏远而发展缓慢”可知各类城市发展不平衡根据“英国先后制定或修订了《济贫法》《环境卫生法》等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可知通过立法推进城市化进程启示综合材料二中英国城市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可知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推动城市化均衡发展防止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通过立法等手段规范城市发展等18.(1)根据材料一说出西周与夏商时期相比在政治制度上有什么创新之处这种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18.(2)材料二中的“制度”是谁首创的?结合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特点【答案】(1)创新之处西周实行分封制创新目的加强并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一“(西)周分封71国其中同姓诸侯40国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可知西周与夏商时期相比在政治制度上的创新之处是实行了分封制第二小问是为了加强并巩固周王朝的统治【答案】(2)秦始皇特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解析】(2)第一小问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是由秦始皇创立的第二小问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具有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的特点19.(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管仲改革与商鞅变法的不同之处19.(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变法的局限性【答案】(1)领域前者侧重经济后者多领域、较全面方式前者温和后者严刑厉法结果前者不彻底没有实现政治制度的转型后者彻底实现政治制度的转型思想文化前者自由后者专制商业前者重视后者抑制【解析】(1)根据材料可从改革的侧重方面、改革方式、改革结果、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作答【答案】(2)局限性轻教化重功利败坏了社会风气重农抑商阻碍商品经济发展严刑峻法易激化矛盾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摧残文化【解析】(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历史局限性为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剥削压迫如连坐法改革不完全彻底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摧残了文化加强专制统治导致民族创新意识窒息。
4封邦建国
![4封邦建国](https://img.taocdn.com/s3/m/8efc1c6d1eb91a37f1115cba.png)
礼乐制度
习俗仪式――共同遵守的规范, ――共同遵守的规范 礼―― 习俗仪式――共同遵守的规范,维 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作舞乐 史诗――认同感, 作舞乐、 ――认同感 乐--作舞乐、史诗――认同感,维系社 会成员团结。 会成员团结。
材料:
“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古代舞队的 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天子八佾 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 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天子 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 ),诸公六佾 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 诸侯四佾,士二佾。这样, 诸侯四佾,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 用舞队人数的不同, 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 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1、 西周的封邦建国与商朝的内外服制有什 么不同?其进步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么不同?其进步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不同点:从诸侯与中央的关系看: 不同点:从诸侯与中央的关系看:商代的诸侯国与商 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的纽带, 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的纽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离 心力;西周的诸侯国与王室臣属关系较商朝更为明确, 心力;西周的诸侯国与王室臣属关系较商朝更为明确, 周王的权力较大。 周王的权力较大。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的建立到秦帝 国的崛起
单元导读
公元前1046年 武王伐纣,消灭商朝,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消灭商朝,建立 1046 周朝。周朝控制区区域进一步扩大。 周朝。周朝控制区区域进一步扩大。这是一 个社会剧变的时期。 个社会剧变的时期。政治上有封建制度演变 为诸侯争霸,思想领域由“周礼”制度的确 为诸侯争霸,思想领域由“周礼” 立到“礼崩乐坏”的百家争鸣。 立到“礼崩乐坏”的百家争鸣。随着各国编 发的实现,各国经济实力均有所增强。 发的实现,各国经济实力均有所增强。至秦 统一六国,第一个庞大的帝国建立了。 统一六国,第一个庞大的帝国建立了。秦的 统一十分短暂,不久即爆发了秦末农民战争。 统一十分短暂,不久即爆发了秦末农民战争。
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第二单元)
![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第二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372dfc7b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fb.png)
2024-2025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巧练(部编版)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知识清单】01 单元概览【单元概述】(总览全局高屋建瓴)本阶段时间界限为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夏商周的更替、青铜器与甲骨文、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夏朝带有奴隶制特征。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 百家争鸣” 的繁荣局面。
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新增内容)、甲骨文与青铜器、《诗经》和“楚辞”(新增内容)等科技、艺术、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一种文字甲骨文。
一个历法夏历;战国时一年24 节气一次改革商鞅变法。
一大医著《黄帝内经》一次思想百家争鸣两大技术铁农具和牛耕两大文学《诗经》和楚辞两大制度世袭制和分封制。
三大朝代夏、商、周。
四大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单元时空】(时空定位把握脉络)【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政治:夏朝开创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竞相改革,以实现富国强兵。
(2)经济:夏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大发展。
(3)军事:社会动荡导致了大量战争,最为频繁集中于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等,战争兼并了许多小国家。
(4)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百家争鸣激荡起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大浪潮。
高中历史序言整理1-6册
![高中历史序言整理1-6册](https://img.taocdn.com/s3/m/a02fa90f7cd184254b35353f.png)
第一分册第一单元古代东方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
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国家。
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
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并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与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步相辅相成,培育了以雅典民主政治为代表的古代政治民主制度,为希腊古典文化在哲学、史学、文学、戏剧和建筑艺术等各个领域里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罗马是继古代希腊之后崛起于地中海地区的另一个古代文明中心。
它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从一个城邦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与这一历史发展过程相应,古代罗马国家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共和国和帝国两个时期,并形成了以“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为标志的罗马法律体系。
在罗马帝国统治体系,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创立了基督教。
第四单元古代伊斯兰世界伊斯兰教创立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对阿拉伯半岛及周边地区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逐渐演变为世界性宗教,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
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是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曾先后在历史舞台上称雄一时,影响深远。
第五单元中世纪西欧中世纪西欧社会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之上,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是西欧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
自给自足的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
法兰克王国的采邑改革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形成了等级君主制。
上海市学业水平等级考(会考)历史第二册知识点整理
![上海市学业水平等级考(会考)历史第二册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20f766f25c52cc58bd6be7c.png)
第二册考纲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一.原始农耕A⒈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⒉标志: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
⒊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⒋意义: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影响⒌典型史实: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二.中华文明的起源A⒈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
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⒉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文献中的夏文化A⒈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⒉夏朝处于阶级社会的起点。
⑴从“公天下”到“家天下”⑵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二.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A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二重证据法C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提出。
用“地下之新材料”证明“纸上之材料”,即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也引申为不同来源史料间的相互印证。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内外服制A1、商朝的历史是信史,依据是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具体指河南安阳殷墟)的多重印证2、商朝对地方的管理模式是松散的方国联盟形式。
二、青铜时代A⒈青铜器⑴商朝的司母戊鼎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⑵商朝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专用于王室与贵族的礼典、祭祀等活动,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⒉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索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周朝建立:BC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
A二.封邦建国制A⒈目的: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⒉内容⑴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
历史沪教版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历史沪教版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cbd03ea1a37f111f0855b21.png)
第一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原始农耕南稻北粟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标志这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陕西灵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姜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集体生产,平均分配➢ 文化遗址 满天星斗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二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禅让制被世袭制所代替 ➢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第三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 内外服制夏、商、周,既是同时并存的三个部落集团,又是前后逐次更替的三个王朝。
公园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了商朝。
“内服”是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则是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松散的联盟关系➢ 青铜时代沟通天地 支持政治权利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第四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封邦建国★封分同性诸侯 ★先代帝王的后代 ★分封功臣 ★ 已臣服的殷商后裔➢ 周公“制礼作乐”“德治”“敬天保民”对后世儒家学说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五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周 夏 商 西 东 三朝并存大致方位图➢ 社会大变革 礼崩乐坏➢ 百家争鸣儒家 道家 法家 第六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 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完成区域性的统一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统一六国各国政治,经济统一连年战乱的民心安定终灭六国,一匡天下➢ 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第七课 秦末农民起义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第八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汉承秦制汉统治者施令宽简舒缓郡国并行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明朗➢ 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清静无为”提倡节俭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但豪族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第九课 汉武帝时代➢ 从“无为”到“有为”决策核心“内朝”或“中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的盛世第十课 东汉的兴衰➢ 光武中兴上古井田制企图由政府对工商业实施严格控制,达到重农抑商的目的,其结果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助长了官商的营私舞弊“柔道”文教治国重视文化教育、讲究人品节操,在社会上形成风气。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华师大版高一下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华师大版高一下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844655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fa.png)
2023-2024学年华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个秦朝官员最有可能是()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郡守【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奏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御史大夫是奏朝三公之一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妻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故B符合题意 ACD不符合题意排除2.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一主张()A. 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B. 体现了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发挥C. 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D. 具有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答案】B【解析】由材料“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故选B材料与中国早期民本思想无关排除A材料未体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排除C具有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与材料无关排除D故选B3.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 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下列说法中最合理的是()A. 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B. 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C. 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D. 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答案】D【解析】对秦始皇的评价之所以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主要是材料中的董仲舒和唐太宗的出发点和标准不同所以造成了对秦始皇的不同评价秦始皇崇尚法家思想董仲舒为了推行儒家思想所以要批判秦始皇而唐太宗是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去评价的秦始皇故D 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故选D4.柳宗元《封建论》“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这里评论的制度是()A. 宗法制B. 皇帝制度C. 郡县制D. 三公九卿制【答案】C【解析】材料中“有叛人而无叛吏”是指农民起义之时各地官员不敢随农民军一同造反因为郡县制推广后各地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反叛中央有极重的惩罚这体现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故B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5.中国古代儒家注重道德自律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治国的出发点道家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主张从自然规律中汲取治国的智慧而法家则更注重于制度规范以法的严密强化为治理的出发点三者治国思想体现的核心精神是()A. 强调德治平易亲近B. 温和调节与冷酷强制相结合C. 切合人事实用理性D. 自然探索和社会实践相促进【答案】C【解析】1.【答案】C【解析】儒家“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治国的出发点”、道家“自律从自然规律中汲取治国的、智慧”法家“以法的严密强化为治理的出发点”都体现出立足社会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故选C项儒家强调德治法家则更注重于制度规范排除A项温和调节与冷酷强制相结合是儒家和法家的结合排除B项自然探索和社会实践相促进是道家和法家的结合排除D项6.庄子《齐物论》开篇即提出“吾丧我”的命题“丧我”并不是丧失自我而是去掉纷繁芜杂的“诸我” 消除种种“是非”、“成心” 复归生命本源的虚静灵台达到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这体现了庄子A. 反对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B. 崇尚自然超越功利的精神追求C. 向往道德自觉的礼乐文明的社会D. 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永恒不变【答案】B【解析】材料”复归生命本源的虚静灵台达到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体现的是庄子超脱自我崇尚自然超越功利的精神追求 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B7.据《秦集史》统计自秦武王以后到始皇时代的一个多世纪中共有右丞相十二人左丞相九人这些声名显赫的众多良相中非秦国人占到68%以上此材料可说明()A. 商鞅变法十分彻底B. 军功爵制推行得力C. 秦国重视招揽人才D. 贵族势力严重削弱【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这些声名显赫的众多良相中非秦国人占到68%以上”可知C正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8.“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封建文化”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其实是在近代以后才传入中国的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有一名篇《封建论》他“论”的可能是()A. 内外朝制B. 三公九卿制C. 中央集权制D. 分封制【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柳宗元的《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分封制固然出自“一己之私” 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故D项符合题意内外朝制确立于汉代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为奏朝中央官制排除B项西周时期并未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C项故选D9.战国时期在今河南一带的商业中心可以买到西方的皮革、东方的鱼盐、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匹这表明此地区()A. 水陆交通发达B. 形成了统一的中原市场C. 商品经济繁荣D. 各地土特产品种类增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河南一带可以买到各地的商品说明在中原地区形成了统一的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侧重强调交通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中原有统一市场战国时期我国的商品经济并不繁荣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说明当时各地的土特产品在中原能够买到并不是说明其种类增多故D项错误故选B10.秦汉时的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 其中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A. 牵制丞相监察百官B. 代替太尉管理全国军务C.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D. 任命郡守和县令【答案】A【解析】三公中丞相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而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主管监察在丞相权力极大的时期御史大夫主要起的实际作用就是牵制丞相、以防其专权并且监察百官故A正确B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11.“和谐中国”是唱响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下列孔子的名言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的是()A.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 “非攻兼爱”C.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D.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答案】A【解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因此A项正确“非攻兼爱”是墨家反对战争的思想排除B项“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指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排除C项"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排除D 项故选A12.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秦汉时的宰相不但管国家的政务还要管皇帝的家务实际是皇帝的管家九卿中的太常管皇家祭祀光禄勋管皇宫侍卫少府管皇室经济……等等这表明秦汉政治()A. 开创了家天下局面B. 服务于专制皇权C. 仍是血缘宗法政治D. 不存在君相矛盾【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秦汉时的宰相不但管国家的政务还要管皇帝的家务实际是皇帝的管家”秦朝政治制度服务于专制皇权排除BA在夏朝就已经开始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血缘关系的相关信息排除C秦朝没有君相矛盾排除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13.(1)材料一中“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颂扬了秦始皇什么业绩?此业绩的重大意义何在?诗中刻画了秦始皇怎样的形象?请你根据诗意用三个以上的成语来形容13.(2)材料二中李斯提出的“安宁之术”主要是指何术?李斯力推此术的理由是什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将此术推行全国请问此术的推行意义何在?【答案】(1)颂扬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虎视眈眈、雄心勃勃、威风凛凛、气贯山河、雄才伟略、英明果断、声威赫赫、君临天下、一统天下等【解析】(1)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告诉我们一个史实即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其意义深远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给了人民相对安静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从“虎视何雄哉”、“大略驾群才”等词可以体会出秦始皇的磅礴气势如虎视眈眈、雄心勃勃、雄才伟略等类似的词都可以用【答案】(2)郡县制理由①分封制传至后世各诸候国之间相互攻击周天子无力禁止导致天下大乱②秦统一六国割据混战局面结束可以用公赋税重赏赐来制地方【解析】(2)材料二中指出这场讨论是围绕着以何种体制统治前所未有的广阔国土这一问题李斯认为“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意思是分封制不利于统治会造成割据“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意思是应该实行郡县制其重大意义是加强了中央集权14.(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的内容与影响14.(2)秦国地方行政制度有何重大变化?对秦国加强统治有何意义?【答案】(1)内容以分封同姓诸侯为主分封要举行仪式天子对诸侯“授土授民” 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影响加强了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巩固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确立了分封制的程序和等级制度【解析】(1)内容根据材料“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可概括得出影响根据所学可知从加强了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巩固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确立了分封制的程序和等级制度等方面概括【答案】(2)变化在地方建立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基层实行什伍连坐打破了国野制度确立了划分县的原则意义秦国建立了基层地方行政体系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地方官吏由国君任命加强了君主的统治完善了官僚制度【解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结合所学得出变化是在地方建立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基层实行什伍连坐打破了国野制度确立了划分县的原则第二小问意义是秦国建立了基层地方行政体系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地方官吏由国君任命加强了君主的统治完善了官僚制度15.(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15.(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答案】(1)态度荀子主张贵贤、敬贤慎子主张尊君轻贤目的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解析】(1)第一小问的态度依据材料一“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可以得出荀子主张贵贤、敬贤依据材料一“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可以得出慎子主张尊君轻贤第二小问的相同之处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两人的目的都是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答案】(2)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织和军功爵的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解析】(2)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二可知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结合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的影响分析1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在制度建设上突出中央集权的表现16.(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郡县制的不足之处16.(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秦朝的制度创新【答案】(1)表现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中央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相互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地方推行郡县制各郡由中央直接管辖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命【解析】(1)本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一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特点解答即可【答案】(2)不足之处削弱了郡县的独立性、自主性加强了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对立割裂了地方之间的联系【解析】(2)本小问的不足之处依据材料二“郡县制属于极端专制的集权体制的单线统治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一旦控制不力就会造成全因地方政权的大面积崩溃” 结合郡县制的局限性解答即可【答案】(3)简评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巩固大一统政治局面有积极意义制度建设以皇权至上为核心在加强统治人民的同时也使人民的处境日益恶劣【解析】(3)本小问的简评依据两则材料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即可17.(1)“仁者爱人” 在孔子看来其基本的内涵和目的是什么?17.(2)从材料二推断此论的出发点是什么?最终目的是什么?17.(3)材料三中“古代某学者”是指谁?概述材料三的主要观点及其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影响【答案】(1)内涵爱自己亲人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目的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解析】(1)关于内涵依据材料“仁者爱人”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自己亲人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关于目的结合孔子的相关知识分析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答案】(2)出发点性本善目的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以民为本结束战乱和民不聊生的局面【解析】(2)关于出发点依据材料“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性本善关于目的结合战国时期历史发展情况分析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以民为本结束战乱和民不聊生的局面【答案】(3)董仲舒主要观点君权神授大一统天人感应实行仁政等影响结合汉代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分析为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维护国家和政治的统一同时也可制约和警戒君主滥用权力【解析】(3)依据材料“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可知人物是董仲舒关于主要观点依据材料“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下君权神授大一统天人感应实行仁政等关于影响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维护国家和政治的统一同时也可制约和警戒君主滥用权力。
专题01西周的政治制度2017年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
![专题01西周的政治制度2017年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c2d9eef90f76c661371a31.png)
专题01 西周的政治制度-2017年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母题再现】高考选题:(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27)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答案】B【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解题技巧:文字材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材料形式,从材料来源看可分为两种: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片段;二是文学作品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对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
三是条约类例如,本题就是条约类文字材料做此类题目一定要抓住这类题型的特点:①依托或扣住课本内的一两个重点内容或知识要点,力求有“貌离神合”之妙;②保证应有的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信息量;③所引用的材料注重历史感,并注重时代感;④文辞语句的阅读难度能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
解答此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宗法制的作用:(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3)成为规范社会、整齐生活习俗的指导思想。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ed0d81a4284ac850ad0242ca.png)
2、帝国的繁荣与开放:隋唐 、帝国的繁荣与开放: 经长期的分裂动荡之后,581年至906年,相继出现隋、唐两个统一 王朝。隋朝虽国祚短促,却具有承前启后,开往继来的历史意义, 持续近300年的唐朝,则标志着中国帝制时代经过前期的曲折磨难, 迈向辉煌。 隋唐时期,帝国统治阶层的主体发生划时代的更迭。自东汉以来独 占各类特权的世族门阀趋于没落,庶族地主阶层的地位逐渐上升。 上述的升降、更替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根本性的转折出现于 唐太宗、武则天时期,唐末农民战争之后,门阀势力终于完全退出 历史舞台。 从历史的连续性看,隋唐是对两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集 民族文化之大成造就了唐朝文化的壮丽恢弘、丰富多彩。同时,隋 唐也是对北方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大举南迁成果的一次收获。北方经 济的恢复使之重回全国中心的地位,而长江中下游经济发展的速度 也明显加快,渐显后来居上的态势。与往昔相比,隋唐的社会经济 与文化都跃上一个新的高度,并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当时的中 国,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度全方位接纳外部世界,中外经济文化交 流呈现空前活跃的景象。
第四单元 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 第六单元 明朝的兴亡和清前期强盛
大一统帝国时代
1、大一统帝 、 国的初建 (秦、汉) 及其分裂 2、帝国的繁荣 、 与开放: 与开放:隋唐 (统一王朝的重 建) 3、宋辽金元时 、 期(帝制的成熟 与社会的转型) 与社会的转型) 4、明清时期 、 (统一王朝的再 建及其没落) 建及其没落)
本单元的考点
距今1万 年前后, 农耕开始
最迟距今 5000—— 4000年前, 文明起源
约距今 4000年, 夏
BC1600 年,商
BC104 6年, 周
BC221年 BC202 秦大一统 年西汉 统治 建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一、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定都镐(西安),史称“西周”(二)西周的制度1、政治——封邦建国(分封制)西周的“封建”是一个政治名词,相对于郡县制而言的,意指分封人民、土地给诸侯,建立国家。
(1)建立原因: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2)内容: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讲同姓诸侯分封到各地,以发挥监临督查的职能,达到“封邦建国,以藩屏周”的目的。
(3)作用: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西周的国王成为“天下共主”。
(4)与商朝内外服制的不同,体现的进步性在周的分封制中,政治上的共主和血缘上的宗法制紧密结合,形成了新的封建体制,确立了一套比较严密的控制体系,有利于巩固了周的统治,使周王朝统治效能进一步提高了,也促进了西周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这种变化是适应历史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西欧的封建制度与中国的封建制度第一,中国西周时期实行封建制度是王权强盛的反映,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臣民的最高所有者,是天下“共主”。
西欧的封建制度是国王以下的各级封建主都效仿国王实行分封,这样层层分封,形成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的封建等级制度,实际上,每个封建主都是一个小国君,割据一方,各自为政。
所以,整个西欧封建社会是分裂的,国王的权力有限,不能统治到各级封国,难为天下“共主”。
第二,中国西周的封建制度与宗法制度相联系。
天子、诸侯、卿大夫的职位都由嫡长子继承。
西欧封建社会分裂割据,各自为政,纷争不已,所以盛行尚武之风,当骑士是莫大的光荣。
第三,中国西周封建制度上下级之间没有相互义务的封建契约。
下级只对上级有义务,而上级对下级没有什么约定的义务。
上级对下级有绝对的支配和决定权力。
西欧封建制度的领主与附庸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土地和兵役之间的交换,双方都受到封建契约的约束。
第四,西欧各国的封建国王,他的经济来源要靠他自己的庄园。
所以当时有“国王靠自己生活”的说法。
中国西周天子靠全国臣民养活。
第五,西欧封建制度的初期,采邑是不世袭的,后来才出现世袭制度。
中国西周封建制度从一开始就是世袭的,由嫡长子继承。
第六,西欧各封建国王想控制,但不能控制伯爵,于是,它们利用宗教,在每个伯爵领地内建立能与伯爵竞争的权威,建立具有特权的宗教特区,随着教会势力的膨胀,在欧洲出现教皇的权力凌驾于国王权力之上的现象。
在中国,从周秦到明清,宗教只能依附于政权,绝对没有出现宗教权力凌驾于国家政权之上的现象。
2、经济——井田制3、文化——礼乐制度周公是礼乐制度的制定者(制“礼”以规范社会秩序、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作“乐”以激发认同感、维系社会团结)。
二、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东周的建立公元前771年,犬戎灭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分春秋(前770—前476)和战国(前476—前221)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社会转型期(二)社会大变革1、经济上: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表现:①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②农耕熟地不断被开辟,耕地不能买卖规定失效;③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列国战争以攻城略地为目的;④各国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⑤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
⑥结果:整个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2.政治上: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政治体制)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内政改革,贬抑或废黜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能之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
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在战国时期达到高潮,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官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等各个方面。
(内政改革)3.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1)背景:当此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的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2)代表:①儒家 A.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提出“仁”,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孔子的“礼”和“仁”以造就理想人格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B.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熔礼、法于一炉,从不同方向发展了儒家学说;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发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复杂的社会现实对儒家思想产生影响,儒家思想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发展;对社会变革的不同应对,也导致儒家内部的分化,产生不同的学术流派。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并不受到重视原因:春秋战国处在社会转型期,是个图强争霸、战争不断的时代,儒家思想提出的“仁”和“仁政”的主张,适应不了时代潮流,满足不了诸侯国君图强争霸的需要,所所以难为统治者重视和利用。
②法家:正面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提倡“法治”,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提倡专制独裁、严刑峻法。
③道家:对现实政治持绝对否定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鄙弃礼法,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是我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的变革是使整个社会呈现出追逐利益、实力竞争局面的关键。
“百家争鸣”也正是围绕着这种局面下如何治理社会、安定人心而展开的。
三、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一)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军事上的“大一统”)秦朝大统一国家的形成1、基础:(1)政治上:春秋战国时代,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形成战国七雄的局面,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各国的改革变法在政治,经济等制度建设上出现了趋同倾向,这种同一性,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奠定基础。
(齐、楚、燕、秦、赵、魏、韩)(2)经济上: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犁耕技术出现,农耕面积扩大,商业活跃,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联系交往更密切。
(3)理论基础:法家主张君主集权制度。
2.条件和原因:秦孝公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度、废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
使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各诸侯国间交通便利,秦国民风淳朴,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国。
商鞅变法: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兼并天下。
内容:废除井田制度、废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
作用:与其他各国改革“人亡政息“不同,商鞅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3、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二)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大一统”秦大一统帝国的巩固1、建立中央集权体制(1)含义:中央集权制是指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2)原因:为了有效地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3)内容:①国家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
②中央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
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③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
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
2、秦朝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1)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2)建造驰道和直道,保证政令畅通;(3)建筑长城,抵御匈奴侵扰;(4)开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5)焚书坑儒,统一思想舆论。
作用: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秦朝所建立的涉及军事、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等领域,从中央到地方的“大一统”制度,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五百多年的战乱分裂局面,也结束了西周以来以宗法、礼制、井田制为核心的封建时代,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是如何实现的?1、周克商后,为了稳定被征服地区,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
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2、周平王东迁后,王权衰弱,各诸侯国打着周天子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
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已是名存实亡。
3、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的大变动,纷纷进行变法。
各国变法虽有差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这种同一性为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基础。
4、BC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兼并战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至此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经历春秋战国500多年,到秦朝终告完成。
(三)秦末农民起义1、秦的暴政(秦短命而亡的原因):(1)秦的暴政——滥用民力、诛罚苛刻、横征暴敛,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仁义不施”;(2)“攻守之势异也”——群雄逐鹿中的经验不适合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3)统治集团内乱——秦始皇死后秦朝廷大乱,最终加速秦朝的灭亡;六国臣民对于秦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4)农民起义的打击最终使秦朝灭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从表层看,秦亡于因其暴政而导致的农民起义。
但深入看,秦王朝没能正确地审时度势,调整统治政策;六国臣民对秦的归属感和秦制的认同度不够等,均是导致秦短期而亡的原因所在。
2.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3. 西汉的建立秦灭亡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天下展开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获胜。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