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视觉的生理机制

合集下载

视觉生理学揭示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

视觉生理学揭示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

视觉生理学揭示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视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感知方式之一,而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是一个长期以来引起科学家们极大兴趣的课题。

通过对视觉生理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视觉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其中涉及的神经机制和生理过程。

本文将探讨视觉生理学在揭示视觉系统工作原理方面的重要性。

一、视觉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功能视觉系统由眼睛、视神经和大脑中与视觉相关的结构组成。

眼睛是视觉系统中的感受器,其中的视网膜是视觉信号的最初处理地。

视网膜上有大量的光感受器细胞,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它们负责转换光信号为电信号并传递到视神经。

视神经将电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这是视觉信息进一步加工和分析的地方。

视觉皮层中有多个区域,每个区域负责处理特定类型的视觉信息,如形状、颜色和运动等。

视觉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感知和解释外界的视觉刺激。

通过视觉系统,我们可以看到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和运动等特征,从而对环境进行认知和理解。

这种感知依赖于视觉信号在视觉系统中的传递和处理过程。

二、视觉生理学的重要性视觉生理学是研究视觉系统的生理机制的学科。

通过对视觉生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视觉系统是如何从外界刺激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的。

具体来说,视觉生理学揭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原理。

1. 视觉感知的生理基础视觉感知是指我们看到的物体和场景的主观体验。

通过视觉生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细胞(如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和复杂细胞等)对于不同视觉特征的感知起到的作用。

此外,研究还表明,视觉系统中的连接模式和神经元活动对于视觉感知的形成和维持至关重要。

2. 视觉运动感知的神经机制视觉运动感知是指我们感知到物体运动的能力。

视觉生理学的研究揭示了与视觉运动感知相关的神经机制。

例如,大脑中的运动细胞能够检测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并传递到视觉皮层进行进一步处理。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视觉运动感知的原理,并促进相关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3. 细节感知和辨认的神经机制视觉系统不仅能够感知整体物体,还可以感知和辨认物体的细节特征。

普通心理学 第五章 感觉

普通心理学    第五章  感觉

他们正可利用感觉被剥夺后的清静安宁,思考学业或整理毕业论文的思路,但学生们
不久就发现,他们的思维变得混乱无章,他们忍受不了几天就不得不要求立刻离开感
觉剥夺的实验室,放弃20美元的报酬。

实验后,学生们报告说,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无法做清晰的思索,哪怕是在很短的
时间内;他们感觉自己的思维活动好像是“跳来跳去”的,进行连贯性的集中注意和

另外,年龄对音调的感受性也有较大影响。
• 2.音响——反映声波振动的幅度。声波振动的幅度大,声 音则响,振动幅度小,声音则弱。
• 音响的感受范围是0--130分贝。超过130,则引起痛觉。
• 3.音色——反映声波的混合状态。分为纯音和复合音。

当不同的声音混合在一起时,人仍然可以听出组成该
混合声的各种声音的音色。
S= 1 R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 成反比关系。
精选ppt
9
• (二)差别感觉阈限 •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
小差别量。相对应的感受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 ——韦伯定律:
ΔI K=
I •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在刺激过强或者
• ——光化学反应引起神经细胞 的兴奋,化学能转化为神经电 能,产生神经电脉冲,经双极 细胞到达视神经节细胞,并沿 着视神经节细胞组成的视神经, 离开眼睛上行传入大脑枕叶视 觉中枢。
精选ppt
16
三、视觉现象
(一)视觉的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1.明度的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阈限 在正常情况下,人眼对光的强度具有极高的

精选ppt
28
(二)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视觉的中枢机制

视觉的中枢机制

• 二、视知觉
视觉系统的两个功能子系统 1、枕-颞通路(what系统) 负责物体是什么的信息。 由V1-V2-V3-V4-颞下回(IT)区,实现物体方位、长度、宽度、空间频率和色调 等信息的加工。因而又称物体知觉。 2、枕-顶通路(Where系统) 负责物体在哪里的信息。
(1)由V1-V2-V3-颞上沟尾侧后沿和颞中回(MT)区,由MT区对物体在空间中
• •
(2)光生物物理学反应
Na通道关闭——》视杆细胞膜超极化而抑制——》双极细胞及视觉传导通路神经细胞兴奋
二、视觉信息的传递
(一)总通路
视 觉 传 导 通 路
视觉传导路
Ⅰ Ⅱ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双极 细胞
节 细 胞

视神经
视 视网膜鼻侧半纤维交叉 视 交 视网膜颞侧半纤维不交叉 束 叉
外侧膝状 体核
2、视锥细胞(颜色视觉信息产生的基础) 以三原色学说为基础,即认为与三类视锥细胞的光感受机制有关。
光分解反应
其它波长光照时 420纳米波长光照时
缩合的视紫红质分子——————》蓝紫色视锥细胞漂白
• • • • • • •
( 11-顺视黄醛和视蛋白缩合)
( 11-顺视黄醛与视蛋白分离)
530纳米波长光照时
• 二、视觉信息的产生 • 由眼的折光成像机制和光感受机制将外界光刺激转换为视神经冲动信息的过程。 • (一)折光成像的生理心理学机制
由眼的折光装置(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以及瞳孔)将外界光刺激折至视
网膜上,其中瞳孔的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是实现折光成像的生理基础。 (1)瞳孔反射(Pupillaryreflex),也称光反射(Lightreflex) 指瞳孔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发生扩大或缩小的反应。过程:

视觉的形成过程

视觉的形成过程

视觉障碍的类型与原因
视觉障碍类型
• 视觉丧失:如全盲、部分失明等 • 视觉减退:如近视、远视、散光等 • 视觉失认:如颜色失认、面部失认等
原因
• 先天性因素:如遗传、出生缺陷等 • 后天性因素:如疾病、外伤、老化等
视觉康复的方法与技巧
视觉康复方法
• 视觉训练:如视觉基本技能训练、视觉认知策略训练等 • 视觉辅助技术:如助视器、视觉康复软件等 • 视觉康复治疗:如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
视觉学习机制
• 依赖于神经可塑性、视觉记忆、视觉注意力等生理和心 理机制
视觉技能的发展与训练
视觉技能发展
• 随着年龄增长,视觉技能逐步提高和完善 • 如:视觉运动技能、视觉识别技能等
视觉训练
• 通过专门设计的训练项目和训练方法,提高视觉技能和能力 • 如:视觉训练软件、视觉训练课程等
05
视觉障碍与康复
光线的传导与视觉信号的产生
光线传导
• 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结构,最终到 达视网膜 • 视网膜上有两种光感受器: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分别 负责黑白视觉和彩色视觉
视觉信号产生
•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接收到光线后,产生神经信号 • 神经信号通过双极细胞、节细胞等传递至视神经 • 视神经将信号传输至大脑皮层,形成视觉感知
技巧
• 个性化康复计划:根据视觉障碍类型和个体需求制定 • 长期坚持训练:视觉康复需要较长时间和持续的努力
视觉辅助技术与设备
视觉辅助技术
• 如:电子助视器、光学助视器、计算机辅助视觉等 • 帮助视觉障碍者提高视觉功能和生活质量
视觉辅助设备
• 如:盲文显示器、望远镜、放大镜等 • 针对不同视觉障碍类型和需求设计
视锥细胞功能与特点

感觉器官的功能教学教案

感觉器官的功能教学教案

感觉器官的功能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体生理学》第五章“感觉器官与感觉生理”,详细内容涉及第34节,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五大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重点探讨视觉和听觉器官的生理机制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五大感觉器官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分析并解释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及其生理机制。

重点:五大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耳模型,PPT课件,挂图。

2. 学具:显微镜,手电筒,放大镜,彩色图片,声音录制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眼、耳模型,提出问题:“我们是如何看到和听到这个世界的?”引发学生思考。

2. 理论讲解:a. 简介五大感觉器官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b. 详细讲解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及其生理机制。

3. 实践操作:a. 使用显微镜观察眼睛结构。

b. 用手电筒和放大镜进行视觉实验。

c. 录制不同声音,让学生分辨并解释其听觉原理。

4. 例题讲解:结合生活实例,解释感觉器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第34节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五大感觉器官及其功能2. 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3. 生活实例与感觉器官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描述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b. 举例说明五大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a. 视觉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

听觉形成过程: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皮层。

b. 举例:视觉器官帮助我们识别交通信号,听觉器官让我们听到警报声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五大感觉器官的功能和视觉、听觉形成过程掌握程度较高,但对实践操作部分还需加强指导。

人类视觉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人类视觉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人类视觉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人类视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

视觉系统能够从光线中提取出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视觉感知,包括颜色、形状、大小、运动等。

视觉系统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是复杂而精妙的,这篇文章将对其进行探讨。

一、视觉系统的生理机制人类视觉系统包括眼球、视神经、视觉皮层等多个组成部分。

当受到外界光线刺激时,眼球的晶状体会调节焦距,让光线经过瞳孔并落在视网膜上。

视网膜是视觉系统中最前沿的组成部分,它由不同类型的光感受器细胞组成,包括棒状细胞和锥状细胞。

棒状细胞能够感知光的亮度和运动,但对颜色的敏感度较低;锥状细胞则能够感知颜色,分为三种类型:红、绿、蓝。

当光线刺激到视网膜上时,光感受器细胞便会发出信号,经过视神经传递至视觉皮层,进而被解码成视觉感知。

除此之外,视觉系统还具有许多生理机制进行着优化和调整。

例如,视觉皮层对于不同类型的视觉信号会进行不同的加工和分析,以提高其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和警觉性。

视觉系统的生理机制是视觉感知的先决条件,而视觉的精准性和清晰性也取决于生理机制的优化程度。

二、视觉系统的心理机制视觉感知不仅取决于生理机制,还取决于心理机制。

人们通过视觉感知世界时,尚需经过多个心理环节的处理。

首先,对于不同的环境信息,人们会有不同的关注和选择,这根据人们的兴趣、认知偏好、情绪状态等因素而异。

例如,在一片花海中,可能有些人会观察花的色彩,有些人会观察花的形状,还有些人会观察花的香气。

这种关注和选择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选择性注意”。

其次,人类视觉系统会将环境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以增强其适应性和可识别性。

有研究表明,人们在看到视觉场景时,会自动将其分割为不同的区域并进行组织,这种现象被称为“整合性知觉”。

最后,人们对于所观察到的视觉信息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情绪体验。

例如在海边看到日落时,有些人会感到浪漫和温馨,有些人则会感到孤独和寂寞。

这种感受和情绪体验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主观评价”。

在视觉感知中,生理和心理机制密不可分,它们协调工作以让我们“看到”身边的世界。

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感觉 试卷2

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感觉 试卷2

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感觉)-试卷2(总分:5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8,分数:16.00)1.感觉分为哪几种?(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可以将感觉区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

)解析:2.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哪些?(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

(1)眼球。

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构成。

①眼球壁分为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内层为视网膜和视神经内段。

视网膜中有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

②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它们都是屈光介质,这些结构加上眼球前端的角膜,组成眼睛的屈光系统。

③眼球外还有三对眼外肌,它们分别受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的支配,使眼球能向不同的方向运动。

(2)网膜的构造和换能作用。

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其中最外层是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第二层含有双极细胞和其他细胞,最内层含有神经节细胞。

①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区别。

俸体细胞长,呈棒状;锥体细胞粗短,呈锥形。

②棒体细胞和锥体细在网膜上的分布也不同,在网膜中央窝,只有锥体,没有棒体,这是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区域。

离开中央窝,棒体细胞急剧增加,在网膜边缘只有少量的锥体细胞。

人类视觉系统的生理机制研究

人类视觉系统的生理机制研究

人类视觉系统的生理机制研究一、引言人类视觉系统是人们感知外界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它通过眼睛和大脑的相互作用,将图像信息转化为视觉感知。

人们对于我们周围环境的认知和感知,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类视觉系统生理机制的影响。

因此,对人类视觉系统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视觉系统本质的理解,而且对于改善人们的视力、眼病诊治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人类视觉系统的组成人类视觉系统包括眼睛和大脑两部分,具体来说,眼睛由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等组成,而大脑则包括视觉皮层和视觉处理中心两部分。

1.眼睛眼睛是视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视觉信息获取的出发点。

角膜是眼球最前面的、透明的表面,它是光线通过过程中的第一个聚光器,对于屈光度的调节有着重要作用。

瞳孔是角膜后面的圆孔,它负责调节光线的流量,以保证光线能够充分穿过晶状体获取清晰的图像。

晶状体是眼球内的透明结构,类似于摄像机的镜头,负责眼睛中的光束聚焦,调节晶状体形态能够实现眼睛对焦功能。

视网膜是眼球内的感光面,包括视锥和视杆细胞,负责接收光刺激和对光进行初步的处理,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视神经。

视神经是一条由一百多万视网膜神经元组成的管道,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中的视觉皮层,经由此处加工后形成我们日常所见的视觉感知。

2.大脑大脑是人类视觉系统的重要处理中心,它通过对传递到视觉皮层的视觉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来形成视觉感知体验。

视觉中枢包括视觉皮层、视觉联合皮层、大脑皮层等,其中视觉皮层是最基础和最核心的部分,它占据大脑皮层面积的很大一部分,对于人类视觉周期过程中大多数信息加工和意义构建起着重要作用。

视觉联合皮层则包括较前区域和较后区域,能够对于不同信息进行上下文识别、意义构建和记忆等高级加工。

视觉所在大脑皮层的具体区域之间,通过神经突触和神经模块相连接,共同形成完整的视觉信息处理网络。

三、人类视觉系统的生理机制人类视觉系统的生理机制是指眼睛和大脑协调工作、发挥各自功能来获取和加工视觉信息的过程。

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觉的生理机制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之一,它通过眼睛和大脑的复杂互动实现。

视觉的生理机制涉及到眼睛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大脑的处理方式。

本文将从眼睛的构造、视觉信息的传递、视觉感知和视觉注意等方面来探讨视觉的生理机制。

眼睛是实现视觉的器官。

眼睛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

角膜是眼睛表面的透明结构,它起到对进入眼睛的光线进行聚焦的作用。

瞳孔是眼睛中央的黑色孔洞,它可以调节大小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

晶状体是位于眼睛后部的透明结构,它可以改变其形状来对光线进行进一步的聚焦。

视网膜是眼睛内部的感光层,它包含了感光细胞,负责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

视觉信息的传递是视觉生理机制的关键环节。

当光线进入眼睛后,它会经过角膜和瞳孔的聚焦作用,然后通过晶状体进一步调节聚焦,最终到达视网膜。

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包括棒状细胞和锥状细胞,它们对不同强度和颜色的光敏感。

当光线刺激到感光细胞时,它们会产生神经信号,并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

大脑的处理方式是视觉生理机制的核心。

视神经将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然后在视觉皮层中进行复杂的处理和分析。

视觉皮层中的神经元对于不同的视觉特征,如形状、颜色、运动等,具有特异性。

这些特异的神经元通过神经连接来构建视觉感知。

大脑会将这些感知整合起来,形成我们对于外界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视觉感知是视觉生理机制的结果。

通过眼睛和大脑的协同作用,我们能够感知到丰富多彩的视觉世界。

我们能够看到不同形状的物体,感知到它们的颜色、亮度和纹理。

我们能够觉察到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这些视觉感知使我们能够与环境进行互动和适应。

视觉注意是视觉生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外界环境的复杂性,我们无法同时处理所有的视觉信息。

因此,大脑需要选择性地注意某些信息,忽略其他信息。

视觉注意的选择是基于我们的兴趣、目标和经验的。

通过视觉注意,我们能够更加专注和集中地处理感兴趣的信息,提高视觉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视觉的生理机制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

视觉

视觉

视觉是人类获得外界信息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

它主要是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所产生,据估计,信息总量的70%~8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可见视觉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时的重要性。

为了了解视觉的特点,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视觉产生的外部条件,即光的特点,然后需要了解视觉产生的内部条件,即视觉器官的特点,其中包括眼睛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视觉的传导机制与中枢机制,最后我们还应该知道视觉的一些基本现象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一、视觉刺激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光。

这种说法有点笼统,光是具有一定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它的频率范围为5×1014~5×1015HZ,换算成波长为380~780nm,在幅员辽阔的电磁辐射中,人眼所能接受的光只占整个电磁波谱中的很小一部分,称为可见光,约占整个光波的1/70,在此范围之外的电磁波射线,如红外线、紫外线,人眼是看不到的,如图:在真空中,光速为每秒30万公里,当它通过液体、固体、气体等介质时,速度下降。

由于介质的数目不同,光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折射。

人眼接受的光主要来自光源及其照射在物体表面而反射的光。

光源是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在宇宙中,太阳是最主要的光源,此外还有各种人造光源,如白炽灯、霓虹灯、蜡烛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遇到单色光,大多数都是具有一定光带(即一定的光波频率宽度)的光。

太阳光就是一种混合光,由不同波长的光线混合而成,经过三棱镜的折射,可产生由红到紫的各色光谱,这种现象叫色散,色散后的光不能继续分解,叫单色光,它们具有单一的波长。

在正常情况下,人眼所接受的光线大多是物体表面反射的光,这些物体不能自行发光,而是反射太阳或各种人造光源的光。

例如,星星就是一个不能发光的物体,我们平时看到的浩瀚苍穹中美丽的星光,其实是星星表面反射的太阳光。

总之,当我们讲到视觉刺激物—光的特性时,既包括光源的特性,也包括具有反射作用的物体表面的特性。

正是这些特性,决定了人的视觉特性。

视觉产生的机制

视觉产生的机制

视觉产生的机制
视觉是将空间的物理事物及信息转化为神经元的活动,被定义为感知活动以及
思维交互的基础。

由于视觉这种活动涉及大量神经细胞,研究者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其生理机制,以及它是如何协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

人脑视觉产生机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视网膜上的感光受子工作,图像
信号经过神经调制就转换成了电信号,随后经过脊髓而进入大脑,具体的细胞类型主要集中在视觉皮层。

在视觉皮层对图像信息进行了更详细的解析,通过大量的洞察研究,生物学家们发现,此过程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多次建立和断裂来进行的。

最后是图像信息在更高级的功能区中再次解析,从而之给出一种解释及理解。

人脑中视觉产生机制之所以有效,是已经调整了多个参数,对图像信号进行了
强度、速度等多种理想化处理以便便于理解。

此外,研究者们发现,大脑在神经元的连接方式上也进行了多层过滤,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信息才会被转发给上层区域。

它们洞察并考虑了许许多多因素,大脑得以产生足够复杂且准确的视觉识别能力。

总而言之,视觉产生机制涉及到种类极多的神经元及细胞群,受到了大脑内部
多层次参数调节以及许多独特的过滤机制的调控,大脑内部发生的活动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生成视觉信息,从而实现视觉感知的目的。

普通心理学新版笔记

普通心理学新版笔记

普通心理学新版笔记一、心理学概述。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心理现象: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 个体心理与行为: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通过行为可以研究心理。

- 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是能觉察到的心理部分,无意识是不能觉察到但对行为有影响的部分。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观察法: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优点是能直接获取资料,缺点是可能存在观察者偏差。

- 实验法: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的设置。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优点是能揭示因果关系,缺点是实验环境可能影响结果的外部效度。

- 调查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优点是能快速收集大量数据,缺点是被试可能提供虚假信息。

- 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测量心理特征,如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要注意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 个案法:对个别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优点是能深入了解个体,缺点是结果难以推广。

3.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 哲学渊源: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灵魂、心理现象的思考。

-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 主要流派。

-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主张研究意识的结构,通过内省法。

- 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强调意识的功能,适应环境。

- 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可观察的行为,通过实验法。

-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强调心理的整体性,反对元素主义。

-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重视潜意识和性本能对行为的影响,通过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

- 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关注人的自我实现和积极面,强调人的主观体验。

- 认知心理学:奈瑟尔,把人看作信息加工系统,研究认知过程。

二、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 神经元。

- 神经元的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

-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整合、传导信息。

- 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神经元内部是电传导,在神经元之间是化学传导(通过突触)。

《心理学》网上考试题库

《心理学》网上考试题库

4 我们看一张风景照片是,照片上位置较高的景物,常常给人较远的感觉,这属 于单线线索的() A 对象重叠 B 线条透视 C 空气透视 D 相对高度 答案:D 5 在暗室内,如果你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这个光点,你会看到这个光电 似乎在运动。这属于() A 动景运动 B 诱发运动 C 自主运动 D 运动后效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 1 根据知觉是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我们可以把知觉分为() A 视知觉 B 听知觉 C 触知觉 D 嗅知觉 E 味知觉 答案:ABCDE 2 知觉恒常性的种类有() A 形状恒常性 B 大小恒常性 C 明度恒常性 D 颜色恒常性 E 长度恒常性 答案:ABCD 3 视野中,图形的组织原则有() A 邻近性 B 相似性 C 对称性 D 共同命运 E 简单性 答案:ABCDE 三、判断题 1 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是,人们在一片异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的轮廓 称为主观轮廓。 答案:错误。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 2 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 方向上将出现差异。 答案:正确。 3 人们对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混淆,但对于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比较容 易分辨。 答案:错误。左右的容易分辨,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4 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视觉最好,触觉其次,听觉最差。
三、判断题 1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答案:错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2 绝对感受阈限越大,其感受性就越小。 答案:正确。 3 网膜中央窝,只有棒体,没有椎体,是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区域。 答案:错误。只有椎体,没有棒体。 4 颜色混合中,色光混合是一种加法过程,而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 答案:正确。 5 音调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 答案:正确。 6 声音的掩蔽是指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下降。 答案:错误。使听觉阈限上升。 7 听觉的行波理论认为,不同频率的声音,最大振幅在基底膜上的部位不同,低 频声波最大振幅接近的耳蜗部位是顶部。 答案:正确。

双眼视觉基础PPT课件

双眼视觉基础PPT课件
对应,是点和区域的对应关系; 在黄斑部约为30´-60´区域;
.
23
两视网膜上所结的像,如未落在视网膜对应点,
只要未偏离panum氏Panum融像空间
与Panum区对应的空间 中心部(主视点)狭小、周边部渐扩大 在Panum空间内的物体即形成双眼视
.
25
.
26
融像
.
18
.
19
双眼单视圆
通过固视点与两眼结点所画的正圆。 双眼主视方向点和所有次视方向点所形成的
轨迹。
.
20
.
21
单视圆的原理
同弧的圆周角相等。 单视圆上物点对两眼结点所夹的角相等。 单视圆上各物点都在两眼视网膜对应点结
像,故所得图像是平面感觉。
.
22
Panum区域
1858年由panum首先提出; 维持双眼视并非精确的几何对应点的点点
.
6
(三)中枢条件
1.两眼的视野的重叠部分必须足够大,才能 保证注视目标随时落在双眼视野范围内。
2.大脑的皮质中枢发育正常,能正确接受从 视觉及其他感觉器官来的信号,并加以综合、 分析,自主地或反射地通过传出系统发出神 经冲动以调整眼球位置。
.
7
第二节 双眼视觉分级及生理机制
.
8
一、分级
同时知觉 融合 立体视
.
5
(二)运动的条件
在运动功能上,要保持两眼的位置在各眼位上相互 协调一致,这种能力称双眼注视力(同向或异向)。 注视远处的物体时,两眼视线能达到平行;注视近 处物体时,两眼则要动用调节,并协调地行使集合 与散开运动;向侧方运动时,双眼能达到以相同速 度或幅度进行运动。当双眼运动不协调时,小的差 异则可用融合力加以控制成为隐斜,双眼视觉尚可 保持;但大的障碍则无法形成双眼单视

自考00471认知心理精讲知识考点汇总

自考00471认知心理精讲知识考点汇总

总论第二章注意第三章感觉第四章知觉第五章记忆第六章第七章思维第八章概念第九章第十章言语总论内容1.2.3.知识点1:认知心理的范围和意义1认知心理感觉知觉低级形式;记忆高级形式。

知识点1:认知心理的范围和意义1注意认知的高级形式依赖于认知的低级形式,它又反过来调节和影响着低级形式。

知识点1:认知心理的范围和意义2、认知心理的意义知识点2:认知心理的实质1不论是认知心理还是个性心理;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心理现象,都可以从客观事物中找到源泉。

大闹天宫这幅图景知识点2:认知心理的实质2,映。

知识点2:认知心理的实质2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反映,其原因就在于此。

,,-,这和他们的知识经验有关;是否全神贯注、认真听教师讲课有关;也和是否认真完成作业有关。

知识点2:认知心理的实质2这就是人的心理反映的能动性和主观性。

人的心理实质知识点3:个性倾向性对认知心理的影响个性倾向性有别于系统,又有联系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动力系统,它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

知识点3:个性倾向性对认知心理的影响人并不是社会环境的消极产物,而是积极活动者。

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内部世界实现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反应。

知识点3:个性倾向性对认知心理的影响例如茅以升,,,....出于发展我国交通事业的需求,为了壮大我国的国威和对外国人的嘲笑与讽刺的蔑视在社会、人民的要求和个人的强烈愿望与情感的驱使下,孜孜不倦地攻读,精通了祖国桥梁建筑史,掌握了有关桥梁建筑的渊博知识,冲破了被帝国主义把持的中国建桥大权,在他亲自设计和指挥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建成了当时最现代化大桥知识点4:认知心理的意识性提出是否研究意识问题。

创始人冯德创立的“构造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他把意识叫做“直接经验“构造主义”的基本内容。

20美国的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意识是不能观察到的,提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和动物的行为,其任务在于揭露S-R(刺激反应),;知识点4:认知心理的意识性片面性。

生理心理学视觉知识点总结

生理心理学视觉知识点总结

生理心理学视觉知识点总结1. 视觉感知视觉感知是指通过眼睛感知到外界的图像、颜色、形状等信息。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物体会吸收、反射或透过光线,其中反射到眼睛的光线被眼睛中的感光细胞接收,然后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处理,最终形成我们所看到的视觉感知。

2. 视觉感知的生理机制视觉感知的生理机制主要包括眼睛的构造和功能、感光细胞的作用、视觉皮层的处理信息机制等。

眼睛是人体感知光线的主要器官,由角膜、水晶体、虹膜、视网膜等部分组成,它们共同起着对光线的聚焦、过滤和转化作用。

感光细胞分为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它们分别负责对颜色和亮度的感知,是视觉感知的基础。

视觉皮层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是处理和分析视觉信息的主要区域,它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和识别来产生我们所看到的视觉感知。

3. 视觉认知视觉认知是指我们对于视觉信息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视觉认知,人们可以理解对象的形状、颜色、位置等信息,并将其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和理解。

视觉认知是人类智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大脑皮层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产生认知结果。

4. 视觉注意力视觉注意力是指我们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对某些信息的有意识关注和加工。

在大量的视觉信息中,人们往往只能关注到一部分信息,而忽视其他信息。

视觉注意力可以通过大脑的控制和调节来实现,它是视觉认知活动中重要的调节机制。

5. 视错觉视错觉是指我们在感知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错误认知,使我们看到的东西与实际情况不符。

视错觉常常由于视觉感知机制中的失调或错误引起,常见的形式包括错觉、幻觉和变形。

这些错觉和幻觉的产生往往与人们的经验、环境和心理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是视觉感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6. 视觉记忆视觉记忆是指人们通过视觉感知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的储存和再现。

视觉记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大脑对信息的存储和再现来帮助人们识别物体、理解场景和进行思维活动。

视觉记忆的形成和再现经常受到人们经验、情感和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在认知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视觉的生理机制把研究感觉信息处理过程作为揭示脑的奥秘的突破口,其中以视觉系统的研究最为突出。

在视知觉的研究中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第一节视觉编码及视网膜感受眼的基本功能就是将外部世界千变万化的视觉刺激转换为视觉信息,这种基本功能的实现,依靠两种生理机制,即眼的折光成像机制和光感受机制。

眼的折光成像机制将外部刺激清晰地投射到视网膜上,光感受机制激发视网膜上化学和光的生物物理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光感受功能,产生感觉信息。

与声音一样,光也有波长和频率等属性。

与波长(物理刺激)变化相对应的是我们所感受到的颜色(心理维度)。

例如,我们称波长690nm的光为红色光,也就是说,这一波长的光通常被感知为红色。

(一)折光系统的组成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角膜折光能力最强,晶状体调节能力强。

(二)眼的调节正常眼看6m以外的物体时,从物体上发出的所有进入眼内的光线相当于平行光线,正好成像在视网膜上,不需调节;但看6m内物体时,光线是发散的,物体将成像在视网膜之后,必须进行调节。

晶状体的调节和瞳孔的调节。

二、视网膜的结构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1. 色素细胞层视网膜最外层,外侧紧贴脉络膜。

色素细胞层对视觉的引起并非无关重要,它含有黑色素颗粒和维生素A,对同它相邻接的感光细胞起着营养和保护作用。

保护作用表现在:①色素层可以遮挡来自巩膜侧的散射光线②色素细胞在强光照射视网膜时可以伸出伪足样突起,包被视杆细胞外段,使其相互隔离,少受其它来源的光刺激;只有在暗光条件下,视杆外段才被暴露。

2. 感光细胞层感光细胞分视杆和视锥细胞两种,都含有特殊的感光色素,是真正的光感受器细胞。

视杆和视锥细胞在形态上都可分为四部分,由外向内依次称为外段、内段、胞体和终足。

外段是感光色素集中的部位,在感光换能中起重要作用。

视杆和视锥细胞不仅外形不同(主要在外段),而且它们所含感光色素也不同。

视杆细胞外段呈长杆状,所含视色素为视紫红质;视锥细胞外段呈短圆锥状,具有三种不同的视锥色素,分别存在于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中。

两种细胞的视色素均镶嵌于外段膜盘上。

三种锥体细胞通常被说成:红色锥体细胞、蓝色锥体细胞和绿色锥体细胞。

但使用这种说法时需小心:它是指一种锥体细胞只对一种波长的光最敏感。

比如绿色锥体细胞,它并不是只对绿色光敏感,对蓝色和红色光也敏感,只是敏感程度较低。

另外还要注意,当把一种锥体细胞说成是“绿色锥体细胞”时,我们只是指绿色的心理知觉与这种细胞吸收的光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绿色的心理知觉涉及复杂的加工过程,各种锥体细胞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只是其中一部分。

3. 双极细胞层两种感光细胞都通过终足和双极细胞层内的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

4. 节细胞层节细胞层中的神经节细胞和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

视网膜中除了这种纵向的细胞间联系外,还存在着横向的联系,如在感光细胞层和双极细胞层之间有水平细胞,在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之间有无长突细胞。

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的突起在两层细胞之间横向伸展,可以在水平方向传递信息,使视网膜的不同区域之间有可能相互影响。

有些无长突细胞还可直接向节细胞传递信号。

黄斑视网膜后极部有一个直径约2mm的浅漏斗状小凹陷区,该区含有丰富的叶黄素,称为黄斑。

其中央有一小凹陷为中央凹,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盲点节细胞发出的神经轴突,在视网膜表面聚合成束,穿透视网膜,在眼的后极出眼球,形成视神经乳头,在视乳头的范围内,无感光细胞,因而落于该处的光线或视网膜像的组成部分,将不可能被感知,故称为生理盲点。

但正常时由于用两眼看物,一侧盲点可以被对侧视觉补偿,因此人们并不觉察在自己的视野中有一处无视觉感受的区域。

(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目前认为在人和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视网膜中存在着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1、视杆系统(晚光觉系统)由视杆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等组成,对光的敏感度较高,能在昏暗的环境中感受光刺激而引起视觉;但视物无色觉而只能区别明暗;且视物时只能有较粗略的轮廓,精确性差,分辨力低。

2、视锥系统(昼光觉系统)由视锥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等组成,对光的敏感性较差,只有在类似白昼的强光条件下才能被刺激;但视物时可以辨别颜色,且对物体表面的细节和轮廓境界都能看得很清楚,有高分辨能力。

视敏度的测定实际是视锥系统视力的测定。

证明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两种细胞分布不同:视网膜中心视锥细胞多,中央凹只有视锥细胞;视网膜周边视杆细胞多。

* 与双极细胞及节细胞联系方式:视杆系统普遍存在会聚现象,故分辨能力差,但弱刺激可以总和;视锥细胞低会聚,多单线联系,分辨力强。

* 动物种系特点来看:白天活动的只有视锥无视杆,如鸡、鸽、松鼠,只有视杆无视锥,如猫头鹰。

* 细胞所含视色素:视杆细胞只有一种视色素,无色觉;视锥细胞有三种,有色觉。

(三)光感受器感光换能机制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都含有特殊的感光色素。

感光色素由视蛋白和11-顺型视黄醛组成。

光照时,11 - 顺型视黄醛(一种较弯曲的构象)变为全反型(一种较直的分子构象),导致视蛋白分子构象也发生改变,经过较复杂的信号传递系统的活动,诱发感光细胞出现超极化感受器电位,经视网膜内复杂的信息处理,最后诱发神经节细胞产生动作电位传向视觉中枢。

感受器细胞将光刺激变成感受器细胞的膜电位超极化,经化学突触将信号传到双极细胞,双极细胞又将信号处理后经化学突触传到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是唯一的能将视网膜处理后的视觉信息编码为神经冲动传输到脑的细胞。

当视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作为视网膜的最终输出信号传向中枢时,它们是经过初步加工和处理的信息了。

(四)视锥细胞的换能和颜色视觉视锥细胞有辨别颜色的能力。

颜色视觉是一种复杂的物理一心理现象,颜色的不同,主要是不同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后在人脑引起的主观印象。

人眼一般可在光谱上区分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主要颜色。

每种颜色都与一定波长的光线相对应;但人眼在光谱上可区分的色泽实际不下150种,说明在可见光谱的范围内波长长度只要有3~5nm的增减,就可被视觉系统分辨为不同的颜色。

1、三原色理论设想在视网膜中存在上百种对不同波长的光线起反应的视锥细胞或感光色素?是不大可能的。

但物理学上从牛顿的时代或更早就知道,一种颜色不仅可以由某一固定波长的光线所引起,而且可以由两种或更多种其他波长光线的混合作用而引起。

例如,用红、绿、蓝三种色光(不是这二种颜色的颜料)作适当混合,可以引起光谱上所有任何颜色的感觉。

视觉的三原色理论(Y oung,1809;Helmholtz,1824)视网膜存在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含有对红、绿、蓝三种光线敏感的视色素,当一定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时,以一定的比例使三种视锥细胞分别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这样的信息传至中枢,就产生某一种颜色的感觉。

三原色理论已被许多实验所证实:(1)有人用不超过单个视锥直径的细小单色光束,逐个检查并绘制在体(最初实验是在金公和蝾螈等动物进行,以后是人)视锥细胞的光谱吸收曲线,发现所有绘制出来的曲线不外三种类型,分别代表了三类光谱吸收特性不同的视锥细胞,一类的吸收峰值在420nm 外,一类在531nm外,一类在558nm外,差不多正好相当于蓝、绿、红三色光的波长,和上述视觉三原色学说的假设相符。

(2)用微电极记录单个视锥细胞感受器电位的方法,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即不同单色光引起的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的大小,在不同视锥细胞是不一样的,峰值出现的情况符合三原色学说。

三原色学说及其实验依据,大体上可说明所谓色盲和色弱的可能发病机制。

红色盲(第一色盲)被认为是缺乏对较长波长光线敏感的视锥细胞所致;绿色盲(第二色盲)和蓝色盲(第三色盲)都可能是缺乏相应的特殊视锥细胞所致。

红色盲和绿色盲较多见,临床上称红绿色盲,蓝色盲极少见。

色盲患者不仅不能识别绿色,也不能区分红与绿之间、绿与蓝之间的颜色等。

有些色觉异常的人,只是对某种颜色的识别能力差一些,即他们不是由于缺乏某种视锥细胞,而只是反应能力较正常人弱,这种情况为色弱。

三原色理论虽然比较圆满地说明许多色觉现象和色盲产生的原因,并已在光感受细胞水平得到了实验证实,但并不能解释所有的颜色视觉现象,如颜色对比现象。

将蓝色的小纸块放在黄色或其它颜色的背景上,会觉得放在黄色背景上那个蓝纸块特别蓝,同时觉得背景也比未放蓝纸块时更黄这种现象称为颜色对比,而黄和蓝则称为对比色或互补色。

颜色对比现象只出现在对比色之间。

互为对比色的颜色对还有:红—绿、黑—白。

由于三原色理论不能圆满解释颜色对比等现象,几乎是在三原色理论提出的同时就出现了另一种色觉理论,称为对比色理论(Hering,1876)。

2、对比色理论在视网膜中存在着三种物质,各对一组对比色的刺激起性质相反的反应。

在金鱼水平细胞进行的微电极研究说明,此类细胞和视杆、视锥细胞不同,既能出现超极化的跨膜电位改变也能出现去极化型的电位改变,而且在用多种不同色光刺激时发现,有些水平细胞在黄光刺激时出现最大的去极化反应,在蓝光刺激时出出现最大的超极化型反应;另一些水平细胞则在红和绿色刺激时有类似的不同反应。

这些现象是同对比色学说一致的。

这两种理论的支持者进行了长期的争论,目前认为,在视锥细胞一级,对颜色的感受遵循三原色理论,但到了水平细胞一级或其它级细胞(包括某些中枢神经元),不同颜色的信息又遵循对比色理论进行重新编码。

以上事实说明,颜色视觉的引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有从视网膜视锥细胞到皮层神经元的多级神经成分的参与才能完成。

小结:视网膜上细胞联系的一般规律是几个视感受细胞与1个双极细胞联系,几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关。

因此,多个视感受细胞只引起1个神经节细胞兴奋,故视敏度较差;但在视网膜中央凹部只有视锥细胞,每个视锥细胞只与1个双极细胞相联系,而这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联系。

因此,中央凹视敏度最高。

由视感受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形成神经信息传递的垂直联系;由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在垂直联系之间进行横向联系。

1个神经节细胞及与其相互联系的全部其他视网膜细胞,构成视觉的最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称之为视感受单位。

视网膜中央凹附近的视感受单位较小,而周边部分视网膜的视感受单位较大。

除了神经节细胞之外,视网膜上的其他细胞对光刺激的反应均类似光感受细胞,根据光的相对强度变化给出级量反应,这种级量反应是缓慢的电变化,不能形成可传导的动作电位,但可与邻近细胞的慢变化发生时间和空间总和效应。

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对视觉信息横向联系的作用正是以慢电位变化的总和效应为基础的。

第二节视觉的神经机制一、视觉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1、视觉传导通路左右视神经在视交叉相遇(鼻侧半纤维交叉,颞侧不交叉),从左眼颞侧和右眼鼻侧来的纤维聚成左视束,投射到左外侧膝状体,再到左侧大脑皮层的初级视皮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