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TCF7L2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TCF7L2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TCF7L2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杨可名;游娜【摘要】@@ 2型糖尿病(77DM)是由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而发生的多基因遗传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显著的遗传异质性.近年来T2DM的发病率急速上升,预计到2030年全世界范围内的成年患者将达到3.6亿多.在遗传、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T2DM发病的诸多危险因素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最为突出.近年来由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GWA)的发展,证实与T2 DM相关联的易感基因已达20种.【期刊名称】《实用老年医学》【年(卷),期】2011(025)004【总页数】3页(P341-343)【作者】杨可名;游娜【作者单位】210029,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7级;210011,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2型糖尿病(T2DM)是由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而发生的多基因遗传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显著的遗传异质性。

近年来T2DM的发病率急速上升,预计到2030年全世界范围内的成年患者将达到3.6亿多。

在遗传、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T2DM发病的诸多危险因素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最为突出。

近年来由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GWA)的发展,证实与T2DM相关联的易感基因已达20种。

其中,转录因子7类似物 2(transcription factor 7-like 2,TCF7L2)被证明是迄今发现的与T2DM关联性最强的易感基因,在白种人群中将近1/5的T2DM患者存在TCF7L2基因变异[1]。

本文就TCF7L2基因与T2DM的关系作一综述。

1 TCF7L2基因1.1 TCF7L2基因的分布与结构人类TCF7L2基因位于染色体10q25.3,在人体内广泛表达,包括成熟的胰岛B细胞、心肌细胞、胎盘、肺、脑、肝、肾、脂肪组织以及肠道等[2]。

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TCF7L2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TCF7L2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TCF7L2的研究进展周炜林;吴天敏;陈金水【摘要】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基因变异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并且产生了T2DM的遗传易感性.全基因组关联性研究发现与T2DM密切相关的许多基因变异.核转录因子7类似物2(TCF7L2)基因是发现最早、研究较深入的基因之一,其表达产物转录因子TCF7L2介导Wnt信号通路,调节靶基因在全身各组织表达维持血糖平衡,该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变异通过影响Wnt信号通路调节胰岛素分泌及外周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T2DM的易感性,其中rs790314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变异与T2DM相关性密切,是目前研究的热点.%The occurrence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 results from a variety of factors.Multiple genetic vari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which generates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T 2DM.From the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many genetic variation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2DM have beenfound.Transcription factor 7 like 2(TCF7L2) gene is one of the earliest genes to be found and deeply studied .Its expressed product is TCF7L2 transcription factor mediating Wnt signaling pathway,maintaining blood sugar balance by regulating expression of target genes in varioustissues .Th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variations affect insulin secretion and peripheral insulin resistance by influencing the Wnt signaling pathway conduction,therefore increase susceptibility to T2DM.Th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t rs 7903146 locus have greater relevance to T2DM which is the research hotspot at present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8(024)012【总页数】6页(P2416-2421)【关键词】2型糖尿病;核转录因子7类似物2;rs7903146位点【作者】周炜林;吴天敏;陈金水【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福州350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福州 350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福州3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具有多基因遗传性,特征是高血糖,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相对缺乏。

T2DM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研究进展

T2DM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研究进展

T2DM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研究进展【摘要】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由于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葡萄糖代谢紊乱的疾病。

T2DM与遗传及环境因素关系密切。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及荟萃分析(Meta—analysis)已经揭示了将近400个T2DM候选基因[1]。

环境因素包括肥胖、饮食生活、体力活动、年龄等都与T2DM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文章系统的综述T2DM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T2DM;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糖尿病是当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12月1日在“2015年世界糖尿病大会”上最新发布的第7版糖尿病概览(Diabetes Atlas),世界范围内共有4.15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中国占1.1亿),即每11人中便有1人患有糖尿病。

该最新版结合了糖尿病类型,显示自从2013年发布的上版概览以来,全世界共增加了3.1千万的成年糖尿病患者(WHO 2012:全世界有3.47亿人患有糖尿病)。

IDF预测,到2040年,将有6.42亿人患有糖尿病,与目前的数据相比增加超过50%。

而且,IDF估计2015年将有5百万人因糖尿病而死亡。

其中T2DM是目前最主要和增长最快的糖尿病类型,占整个患病人群的90%以上。

T2DM是一种慢性的代谢紊乱综合症,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胰岛素缺乏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2]。

有明显遗传倾向并存在显著遗传异质性,除极少数的T2DM患者是由单基因突变所致外,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是多基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3]。

一、遗传因素家族聚集性、同卵双生子发病的较高一致性以及在某些种族人群(如Pima印地安人、太平洋岛国居民、墨西哥裔美国人)中的高发率均强烈提示2型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遗传易感性,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21年 2 00 月第 4 卷第 4 8 期

综 述 ・
2 糖尿病的危 素研究 型 险因 进展
王 润 娇
( 新疆生产建设兵 团农 十三师黄 田职工医院 , 新疆哈密 8 90 ) 3 13 【 摘要】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 康的疾 病 , 目前 1 型糖尿病 的病 因较 明确 , 2型糖尿病 的病 因尚不很清楚 。目前认为 , 2型 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因素、 环境 因素 、 活方式及行 为因素共 同作用 的结果 , 生 遗传 因素决定了个体对糖 尿病 的易感性 , 而不 同的环境 因素 、 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可能是诱发糖尿病发 生的外部原 因。本文从遗传 因素 、 环境因素、 生活方式及行为 因素 等几个方面对 2型糖 尿病发病 的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 【 关键词】2型糖尿病 ; 危险因素 ; 遗传因素 ; 环境因素 ; 行为因素
1 2 糖 尿 病 的种 族 差 异 . 2 型
1 ~20 。 . .倍 因此 , 0 中老年人群是糖尿病肥 胖 与 2型糖 尿 病 .
肥胖 尤其是 中心型肥胖 是引起 2型糖 尿病的最重要 的环境 因素 , 已有很多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体质指数与发生 2 现 型糖 尿病 的危险性呈正相关关系 , 在不同性别 和不 同种族之间均保持
【 中图分类号】 57 R 8.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7—7 12 1) —7 0 6390(000 3—3 4
糖 尿病 (i ee m ltsD 是一种 以高血糖 为主要 标志 da ts ei , M) b lu 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 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的主要慢性病之一 。 20 0 0年全球糖 尿病 患者约为 15亿( . 我国约有 30 0 0万 ) ,预计 22 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 3亿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 的改 15 。 善, 糖尿病患病率在逐年迅速增加 。其 中 2型糖尿病约 占 9 %, 0

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研究中混杂的生物信息学对策

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研究中混杂的生物信息学对策
数及腰 围在 多个样本 的秩 和检验 和 亲属 间相 关分 析
不规则外显的现象 以及有 环境 因素影响 等方面 。Ⅱ 型糖尿病 即为一典 型 代表 。 目前 对糖 尿 病 的定 义 即 体现 了糖尿病 是一 种在病 因上呈 极度 异 质 的临 床情 况 ,是一种 由胰 岛 B细胞 胰 岛素 分泌 缺 陷及 ( ) 或 周 围组织对胰 岛素 的敏 感性 降低 (胰 岛素抵 抗 ) 引 起的以血糖水平增高为主要 特征 的代 谢病 。本文 通过探 讨Ⅱ 型糖尿病 的异质性 、易感基 因多态性 和环
我们对 已收集 的 16个 2型糖 尿病 家 系进行 了 3 遗传 流行病 学和分 子流行 病学 研究 ,也 发现 即使在 经过严 格排 除的 2型糖 尿病 家 系群 体 内仍存 在 明显 的遗传 异质性 ,表 现为多基 因分 析 研究 中 2型糖 尿 病 因性 别不 同而存在 两种 遗传 模式 ,复 合分 离分 析 同时接 受 隐性 模 型和显性 模型 ;胰 岛分泌 功能 指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 07年1 月第4 0 卷第56 / 期
7 7
2型 糖 尿 病 易 感 基 因研 究 中混 杂 的 生物信 息学对 策
王 劲松 孙 峰 孙 蓉 李 湘 鸣 陈秀云
扬州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窜,扬州 2 50 20
关键 词 糖 尿 病
易感 基 冈
质性 ,并且既往 曾从 2型糖 尿病 中识 别 出具有 特 殊
连锁分析 和功 能基 冈关 联 研究 。连锁 分 析适 用 于单
基 因致病 类 型 或 者具 有 “ 主效 基 闪” 的复 杂 疾 病 ,
关联分析 最主要 的问题 是 假 阳性率 高 ,大量关 联 分 析的结果不 同 。近 年来 ,许多 研究样 本越来越 大 ,

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与CAPN-10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与CAPN-10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o f S NP 4 3 i n c a s e g r o u p w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i n c o n t r o 1 g r o u p( P< 0 . 0 5 ) . Th e r e wa s n o s i g n i f i c a n t
ZHOU Lo n g , T AN Y u - j i e , WANG Y
, MA Li ( 1 .De p a r t me n t o f Bi o c h e mi s t r y, C h o n g q i n g Th r e e Go r g e s
( r s 3 8 4 2 5 7 0 ), S NP 4 3( r s 3 7 9 2 2 6 7 )a n d S NP 6 3( r s 5 0 3 0 9 5 2 )p o l y mo r p h i s m i n C APN一 1 0 g e n e i n 1 0 0 T2 DM p a t i e n t s
任 何 1种 出现 阳性 结 果 , 必须用另 2 种 方 法 中的 任 意 1种 进 行
复 查 以确 诊 。
1 . 2 . 2 聚合酶链 反应 ( P C R) 扩 增 ( 1 ) P C R引物序列: C A P N 一 1 0基 因 1 9 、 4 3和 6 3位 点 的 引 物 由 北 京 赛 百 盛 公 司 合 成( 引物序列见表 1 ) 。( 2 ) P C R 扩增 反应 体 系 : 9 7 0 0型 P C R仪 ( 美国 A B I ) 进行 P C R反 应 , P C R扩 增体 系 2 5 L, 其 中 Ta q D NA 聚 合 酶 2 . 5 U, 4 种 三磷 酸脱 氧核 苷酸 各 2 mmo l / L , P C R 染料 2 . 5 L, 1 0 ×P C R缓 冲 液 ( 含 Mg ) 2 . 5 L , 上 下 游 引 物 各1 0 p mo I 及 模板 D NA 1 0 0 n g , 用 超 纯 水 将 反 应 体 积 补 足 至 2 5“ I 。( 3 ) P C R反 应 条 件 : 见表 1 。 1 . 2 . 3 基 因 多 态 性 分 析 取 上 述 P C R产 物 5 L, 点 样 于

Hcy表达水平及MTHFR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Hcy表达水平及MTHFR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Hcy表达水平及MTHFR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包括2型糖尿病和其并发症—肾病。

2型糖尿病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

近年来,人们对于2型糖尿病肾病的研究逐渐深入,发现了一些潜在的影响因素,其中包括Hcy表达水平及MTHFR基因多态性。

本文将就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和总结。

Hcy是一种硫代氨基酸,是体内的一种重要代谢产物。

高浓度的Hcy可以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等情况。

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的Hcy水平往往明显升高,而且与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Hcy不仅可以直接毒害肾小球和肾小管,还可以通过促进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等途径参与肾病的发生。

减少Hcy的水平对于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MTHFR基因是编码甲硫氨酸羧甲转移酶的基因,其在Hcy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MTHFR基因多态性包括C677T和A1298C等多种类型,其中C677T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研究发现,MTHFR基因多态性与Hcy水平的升高和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具体来说,C677T多态性位点的T等位基因与Hcy水平升高和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这表明MTHFR基因多态性可能是2型糖尿病肾病的遗传易感因素之一。

针对Hcy表达水平及MTHFR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

他们发现,评价Hcy水平和MTHFR基因多态性对于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病风险和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些研究发现,Hcy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且降低血清Hcy水平能够延缓肾脏病变的进展,改善肾功能。

针对MTHFR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其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而且采取一些方法降低Hcy水平和改善MTHFR基因表达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

线粒体DNA变异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感性的相关性

线粒体DNA变异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感性的相关性

线粒体DNA 变异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感性的相关性汤冬玲李栋文重远(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武汉430060)〔摘要〕目的研究湖北地区老年2型糖尿病(T2DM )患者中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性。

方法采用PCR-RFLP 、基因测序技术,对175例老年T2DM 患者和200例糖耐量正常的健康老年对照组进行检测。

结果MIND13316(G →A )、MTTL13243(A →G )、MIND13394(T →C )、MIND14216(T →C )MIND14164(A →G )和MIND25178(T →C )变异率分别为3.26%、2.72%、1.71%、4%、34.9%;对照组检出3316(G →A )突变2例(0.99%)、41645例(0.99%)、5718(T →C )变异64例(32.3%),未检出3394、4216的点突变;两组间3394(T →C )变异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T2DM 组5178A 基因型血清TC 水平低于5178C 基因型(P <0.05),但TG 、LDL-C 、HDL-C 、apoA 、apoB 、Lp (a )水平两组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3394(T →C )与老年T2DM 患者的易感性有一定关联,5178(T →C )变异与湖北地区老年汉族人T2DM 的脂代谢相关。

〔关键词〕2型糖尿病;线粒体DNA ;变异;遗传易感性〔中图分类号〕R5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3-0448-04;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03.002Association of mitochondrial DNA variation with type 2diabetes mellitusTANG Dong-Ling ,LI Dong ,WEN Chong-Yuan.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People's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60,Hubei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valence of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mu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T2DM )in Hubei.Methods 175cases with T2DM and 200matched healthy controls with normal glucose tolerance were recruited.PCR-RFLP analysis and DNA sequencing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variant of mtDNA ,including MIND13316(G →A ),MIND13394(T →C ),MTTL13243(A →G ),MIND14216(T →C ),MIND14164(A →G )and MIND25178(T →C ).Results The mutation rate of mtDNA G3316A ,T3394C ,A14693G was 3.26%,2.72%and 1.71%respectively in T2DM group ,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oint mutations of T3394C and A4216G were not detected but two subjects with 3316(G →A )were found (0.99%).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in mutation rate of 3394T →C (P <0.05).The prevalence of 5178variant among T2DM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s (36.9%vs 26.6%,P =0.03).Moreover ,the T2DM patients with 5178variant showed lower cholesterin level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16189variant.Conclusions The mutations of T3394C may contribute to genetic predisposition to T2DM.The T16189C vari-ant is associated with insulin resistance and risk factor of diabetes.【Key words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Mitochondrial DNA ;Variant ;Genetic predisposition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02141);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CDB194);湖北省卫生厅青年人才基金(QJX2010-15);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302275184)第一作者:汤冬玲(1978-),女,博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遗传病的分子诊断研究。

2型糖尿病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基线时间1987年1—4月1992年2—5月表1FINDRISC 队列人群的组成人数44354586年龄(岁)35~6435~64男性(%)48.047.2地区North Karelia,Kuopio,South-westernNorth Karelia,Kuopio,South-western,Helsinki-Vantaa抽样方法随机抽样随机抽样【2型糖尿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章编号:1004-6194(2010)06-0567-042型糖尿病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进展郑启文,胡永华,陈大方摘要:该文从2型糖尿病风险评估建模角度,重点介绍了芬兰、丹麦、泰国、美国、中国目前糖尿病风险评分过程中引入变量的异同。

提出未来2型糖尿病风险预测建模不仅需要考虑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关键词:糖尿病,2型;风险评估;预测模型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Progress in Risk Assessment Tools for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ZHENG Qi-wen,HU Yong-hua,CHEN Da-fang.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Statistics,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Beijing 100191,ChinaAbstract:From the view of establishing models of risk assessment for type 2diabetes mellitus,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ach model in the field of variable introduction,which included Finnish model,Danish model,Thailand model,American model and Chinese model.Moreover,the paper puted forward that future models of risk assessment for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should care about not only environmental factors but also heritable factors as well.Key words:Diabetes mellitus,type 2;Risk assessment;Prediction model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流行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作者简介:郑启文(1988-),女,北京,在读本科,E-mail:dorothy_325@ 通讯作者:陈大方,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cn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日益增高,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第三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当前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

TCF7L2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TCF7L2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Dee p n f h so it n o C 7 2p lmop i w t y e2da ee Y N Q n H N i vl me t eascai f F L oy r hs o ot o T m i tp ib ts A n , O G J . h e
S a g a i ia e t rfr E d c n n tb l s a e h n h iI si t fEn o r e a d Me a oi h n h i n c lC n e n o r e a d Mea oi Die s ,S a g a n t u e o d c n n t l Cl o i c t i b c
Dsae R inH si l C l g f d ie S aga J o n nvr t,S aga 2 0 2 ,C ia i s , u i opt , ol eo i n , h nhi i t gU i sy hn hi 0 0 5 hn e j a e Me c ao ei
( C 7 2 eei i nie sao e sset it gn f ye2da e s f r P R K N 1.T F L T F L )gn e t da nt r ucpi ly e eo p i t t A , C J1 C 7 2 sd f i h bi t b e ae P
p lmo p im a h s i o t n n h ti s o itd wi h n e ft p i b ts a n h ik oy r hs h st e mo t mp r to e t a s a s c ae t t e o s to y e 2 d sfu d t ae w t h o e e o n o d t , i t e c mmo ik lc tr7 0 6 a d r 1 2 5 7 . T F L eo g o te n ce r h n r o ia s 9 3 4 n s 2 5 3 2 s 1 C 7 2 b l n s t h u la rc p o mi n n i cl d ae n i n l g p t wa . T F L a it n i a s c ae t s f ce t e e t rf l a d i d r t me it sW tsg ai ah y a y e y n C 7 2 v r i so it d wi i u in ao s h n i i s l e rt n at rgu a o ssi l t n o e e ,t e me h n s b h c C T 2 v r n s i ce s h n u i s ce i f l c g n t n o e mu ai ,h w v r h c a im y w ih T F L a i t n r a e t e o a i cd n e o p ib ts i y t o o b d n i e . n i e c f y e 2 d a ee s e t e ie t d t n t i f Ke r s r n c p in fco i e 2;Ge e oy r h s ;Dib ts mel u , p y wo d :T a s r t a tr7 l i o k n p lmo p im a ee l t s t e2 i y

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TCF7L2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TCF7L2的研究进展

DOI : 10.16096/J. cnki. nmgyxzz . 2021.53.03.015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TCF7L2的研究进展王静1▲,乌云娜怡(1.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2.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检验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摘要]2型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胰岛0-细胞功能障碍和(或)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一种内分泌 紊乱性疾病。

WNT 信号转录因子TCFL2是迄今为止对疾病易感性影响最大的T2DM 相关基因。

然而,TCF7L2基因变异增加T2DM 风险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

在这篇综述中,首先回顾了近几年关于TCF7L2 在不同种族人群中与T2DM 的遗传风险相关性和TCF7L2与T2DM 、肥胖等的相关代谢特征的研究。

其 次,探讨了 TCF7L2基因变异在胰腺0-细胞功能障碍和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增加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存在 争议。

为T2DM 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向,以便增加对特定糖尿病表型和基因型的了解,实现早期发现可预防或延迟并发症,从而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2型糖尿病;转录因子7类似物2;单核昔酸多态性[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4-0951(2021)03-0306-05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Susceptibility Gene TCF7L2WANG Jing, Wuyunna(1.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 2. Huhehot First Hospital , Hohhot 010110 China ;2.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 The First People ' s Hospital of Hohhot , Hohhot 010010 China )[Abstract ] Type 2 diabetes is an endocrine disorder with multiple causes of islet - cell dysfunction and/or reduced insulin sensitivity . The WNT signal transcription factor TCFL2 is the T2DM 一 related gene that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on disease susceptibility so far. However, the specific mechanism by which TCF7L2 gene muta ­tion increases the risk of T2DM is still unclear . In this review, we first reviewed recent researches on the genetic risk correlation of TCF7L2 with T2DM in different ethnic populations and the related 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of T2DM and obesity with TCF7L2. Secondly,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and controversy of TCF7L2 gene mutation in pancreatic 0 — cell dysfunction and increased insulin resistance in peripheral tissue were discussed .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directions for further prospective study of T2DM, so as to increase understanding of spe ­cific diabetes phenotypes and genotypes, and to achieve early detection to prevent or delay complications, there ­by reducing incidence rate and mortality .[Key words ]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 transcription factor 7 like 2;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此,更加全面的认识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有利于实 现早期诊断并开发更具体和量身定制的管理,从而提咼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遗传标记和分子途径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遗传标记和分子途径的研究进展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济宁272029)
2型糖尿病(T2DM)在全世界广泛流行,严重影响人体 身心健康。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于T2DM的胰岛素抵 抗(IR)研究取得迅速进展,并发现其与营养过度、肥胖及活
本身”的假说提供了依据。
2.5
胃肠道和系统谢
胃肠道激素除胰升糖素样肽-1和
促胰岛素多肽外,ghrelin、胆囊收缩素、多肽YY和成纤维细 胞生长因子五1都是影响系统代谢的重要肠肽,胆汁酸的肠 肝循环亦可影响系统代谢。研究表明,胆汁酸可通过调节组 织脱碘酶活性而影响细胞内甲状腺激素活性,从而刺激外周 能量消耗。
于氧化应激环境中的内皮细胞及周细胞有保护作用,提示氧 化应激在DR发病中起一定作用。研究证实,DM存在明显 氧化应激,通过产生大量自由基,进而激活磷酸化蛋白激酶 C(PKC)、蛋白磷酸酶糖途径,使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形 成增加,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引起DM血管神经慢性 并发症。褪黑素(MLT)是体内很强的抗氧化剂,其可直接清 除体内自由基,或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促进自由基清除;
103
万方数据
2 2.1
3"2DM的组织特异性代谢缺陷 骨骼肌骨骼肌是人体最大的胰岛素靶器官,故骨骼
T2DM的系统代谢缺陷 炎症脂肪组织可能是系统炎症激活的中心位点。研
肌的IR是影响整体糖稳态的最主要因素。高胰岛素一正葡 萄糖钳夹试验表明,具有T2DM高危因素的个体早期表现为 胰岛素刺激的糖摄取能力降低,伴有下游胰岛素信号传导、 候选基因表达和肌肉糖原合成能力减弱。骨骼肌胰岛素受 体敲除小鼠可出现葡萄糖耐量异常。 2.2脂肪组织脂肪组织是复杂的内分泌组织,可调节人 体生理代谢,肥胖患者脂肪过量及脂肪营养不良患者脂肪过 少均与IR和T2DM相关。脂肪组织特异性胰岛素受体敲除 小鼠的脂肪体积显著减少,血清瘦素升高,提示胰岛素在调 节脂肪组织生物学活性方面可能有未被认知的作用。最近 发现脂肪组织分泌的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与IR有关, 正常血糖IR人群血清RBP4升高,与多种代谢综合征的特 点一致;通过锻炼后其血清RBP4显著下降,与改善的胰岛 素敏感性一致。

KCNQ1是中国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基因

KCNQ1是中国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基因

KCNQ1是中国汉族⼈群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基因新的研究结果提⽰,KCNQ1基因是中国汉族⼈群的⼀个主要的2型糖尿病基因。

2型糖尿病是基因与营养等环境因素相互作⽤的结果,探索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基因并研究其对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预测价值是了解2型糖尿病的遗传学基础,进⽽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理论基础。

遗传和糖尿病研究领域权威杂志之⼀《Human Molecular Genetics》和《Diabetoligia》杂志最近先后报道了中科院上海⽣科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林旭研究团队在该领域的两项最新研究进展。

在黎怀星和林旭两位研究员指导下,博⼠研究⽣戚琦彬以参加《中国⽼龄⼈⼝营养健康状况研究》项⽬的3,210名汉族居民作为研究⼈群,从两⽅⾯对中国汉族⼈群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基因进⾏了研究:⼀是系统地分析了KCNQ1基因上的rs2074196,rs2237892, rs2237895和rs22378973多态性位点与2型糖尿病及其相关表现型的关联关系。

发现:1)rs2237892、rs2237895和rs22378973位点均与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存在着显著的关联关系,其增加患病风险分别⾼达32.5%, 18.8%和35.8%;2)这些位点均与b-细胞功能受损相关联;3)由这些多态性位点的危险等位基因所组成的单倍型也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和b-细胞功能指数(HOMA-B)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关系(图1)。

这些研究结果提⽰了KCNQ1基因是中国汉族⼈群的⼀个主要的2型糖尿病基因。

⼆是通过计算遗传风险分数(genetic risk score, GRS),对17个已知与2型糖尿病有关联的基因多态性位点的相互作⽤和对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预测价值进⾏了系统地研究,发现:1)这些基因多态性位点对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叠加作⽤,即每增加⼀个危险等位基因,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将增加1.18倍(图2),⽽b-细胞功能指数却随之显著降低;2)GRS和体质指数(BMI)对空腹⾎糖和糖化⾎红蛋⽩⽔平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相互作⽤,即只在超重或肥胖个体中GRS才与空腹⾎糖和糖化⾎红蛋⽩⽔平之间具有显著的关联关系;3)GRS能显著地改善传统临床危险因素对2型糖尿病的风险评估能⼒。

单基因变异与中国北方汉族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研究

单基因变异与中国北方汉族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研究
d a e e n t i b t si he Chi e e n rhe n H a p l to n s o t r n po u a i n
Z HOU Ja —o,XI h n in b N Z o g,F G in pn ,Y EN Ja —ig ANG Jn k i i —u
( e r etf no i l y Bi gTnr o il Cpa M d a U irt, e n 03 , h a Dp t no dcn o , ei og n st , ail ei l ne i Bi g1 70 Ci ) am E rog j n e H pa t c v s y f 0 i n
0 00 。结论 K N 1 因和 A 3 I 因遗传变异与 中国北方汉族 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相关 。 .5 ) CQ 基 PS 基
【 关键词 】 2 型糖尿病 ; C Q ; P S ; K N 1 A 3I 空腹血糖 【 中图分类号 】 R571 . 8
Vains i NQ1 ra t n KC ,AP S ,MAN2 n DH7 n h i ftp 31 A1 a d AL A1 a d te rs o y e 2 k
A 3 1 r 7 6 5 ) MA 2 1 r 0 59 ) adA D 7 1 r 36 1 )gns hss d ie oea a ecnr ui f hs P S (s 55 5 , N A (s 16 8 n L H A (s 06 7 ee.T i t ya dt vl t t o tb t no ee 3 2 2 u m u eh i o t
MA 2 1 因的 r 0 59 NA 基 s 168为 2型糖尿病易感位点 ,L H A 基 因 r 3 6 1 2 AD 7 1 s 0 6 7则与肥胖存在关 联 , 2 而这些位 点的作用 尚未在 中 国 北 方汉 族人 群中进行探讨 , 本研究的 目的是在 中国北方汉族 2型糖 尿病 患者 中对这些可能 的易感位点进行复制研究 。方法 应 用基 质辅助激光 解 吸 电离 飞 行 时 间质 谱 对 K NQ C 1基 因 的 r 2 79 , P S s 38 2 A 3 1基 因 的 r 7 65 ,M N A 2 s 55 5 A 2 I基 因 的 r 05 9 , 3 s 16 8 2 A D T 1基因的 r 3 6 1 LHA s 0 6 7在无 血缘 关 系 的 57名 2型糖 尿病 患 者 和 5 0名对 照 者 中进 行 基 因分 型。结果 r 2 7 9 2 3 1 s 38 2和 2 r 765 s 55 5位点 的 c等位基因显著增加 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 ( 0 0 2 P= .0 ) 3 P= .0 , 00 3 。该显著性关联在调整年 龄 、 性别 和体质量 指数( oym s i e ,MI 后仍然存在( R:15 ,5 C :.7~19 , 0 0 2 O bd as n x B ) d O .19 % / 11 .5 P= .0 ; R=14 ,5 C :.4~19 , 0 0 3 。 .8 9 % I1 1 .2 P= .0 ) 未能发现 r 0 5 9 s 16 8和 r 36 1 2型糖尿病存在关联 。通过对对照人群研究发现 , 2 s 0 67与 2 调整年龄 、 性别和 B 后 , 2 38 2位点 MI r 2 79 s C C基因型空腹血糖显著高于其他 2基 因型 ( P=0 0 0 ; 其他 两基 因型相 比,s7 6 5 .2 )与 r 55 5位点 C 3 C基 因 型 B I 有 降低 ( M 略 P=

糖尿病疾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疾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疾病基因的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而导致的慢性代谢疾病,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目前已经证实,糖尿病有很大一部分是受遗传因素影响的。

因此,对糖尿病疾病基因的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糖尿病基因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科学家们通过大规模基因测序,以及基因组宽关联分析(GWAS)等手段,不断揭示糖尿病疾病基因的新发现。

据报道,目前已经发现的与糖尿病相关的基因达到了130多个。

其中,一些基因已经经过充分验证,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比如,PPARGC1A、CDKN2A、IGF2BP2和TCF7L2等基因被证实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易感基因。

PPARGC1A基因是负责人体代谢调节的重要基因,其突变会导致脂肪代谢失调,并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CDKN2A基因通常被称为癌症基因,但是它的突变也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

IGF2BP2基因参与胰岛素受体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其突变会影响人体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

TCF7L2基因参与胰岛素分泌调节,其突变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此外,还有一些基因的研究结果尚未得到充分验证,但也与糖尿病存在密切关系。

例如,GCK基因突变是先天性胰岛素分泌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变异也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

FTO和MC4R基因与人体脂肪代谢的调节有关,突变会影响身体脂肪的合成和代谢,从而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除了上述基因,研究还发现了许多与糖尿病有关的微小RNA分子。

微小RNA是一类长度为21-25个核苷酸的RNA分子,它们参与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调节。

研究表明,一些与糖尿病发病风险相关的微小RNA被发现在血浆和尿液中,这说明它们可能成为糖尿病的一种新的标志物。

除了基因本身的研究外,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也逐渐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

比如,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等生活方式因素和基因突变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糖尿病的发病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又名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

特点是人体自身能够产生胰岛素,但细胞无法对其作出反应,使胰岛素的效果大打折扣。

查看精彩图册目录病理详情致病原因病情特点临床症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致癌几率展开病理详情致病原因病情特点临床症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致癌几率Ⅱ型糖尿病,又名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易出现非酮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NKHHC).常见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有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周围神经及植物神经病变.大血管并发症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病变。

新观点: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不在胰岛,目前医学上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模式大都参照Ⅱ的来治,这样子根本没有办法治愈.而只有找到真正的患病原因,才能治愈,Ⅱ型糖尿病发病原因在于血液循环系统和肝脏的代谢.只要把这个调好,糖尿病就能不治而愈.而目前所谓的糖尿病的一些并发症,大多是循环系统的并发症,而非糖尿病引起.更可以这么说,糖尿病是循环系统的并发症.Ⅱ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Ⅱ型糖尿病的诊断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细胞膜上接受胰岛素的接受体即受体(酪氨酸受体)发生病变,影响到胰岛素的发挥作用,导致空腹血糖升高至6.8mmol/L(毫摩尔)以上。

诊断依据:空腹胰岛素水平高于5.5μIU/ml(国际单位)但同时并存有高血糖,即空腹血糖高于6.8mmol/L(毫摩尔)以上时即可诊断为2型糖尿病。

其他即有正常胰岛素水平(空腹胰岛素5-25μIU/ml之间)又有血糖升高超过正常标准,口服优降糖、二甲双胍效果不佳,血糖居高不下,临床又必须依赖注射胰岛素者,仍诊断为2型糖尿病。

致病原因引起Ⅱ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与1型糖尿病一样,Ⅱ型糖尿病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更明显,机制也更为复杂、对此有人提出了“节约基因”的假说,认为为了适应饥寒交迫的生活环境,在贫困国家以及富裕国家中的贫困民族居民的体内逐渐产生了一种“节约基因”,使人在能得到食品的时候,善于把热量集攒起来,以备荒年,结果在发生饥荒之时,有这种基因的人就容易得以存活。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1翁鸿博1,李端1,2*复旦大学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上海 (200032)上海市医药学校,上海 (200032)E-mail:dli@摘要:糖尿病(Diabetes)是由多种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联合作用而导致的一种慢性高血糖状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且近年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其中95%患者属于2型糖尿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积极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成为关注的热点。

但关于其发病的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本文从临床流行病学、遗传、免疫、多方面就其病因进行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中图分类号:R977.5 R965.1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病理缺陷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

关于糖尿病的病因尚未十分清楚,通过临床流行病学、遗传、免疫、病理、内分泌、代谢等多方面综合研究,目前已知糖尿病的病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与环境因素1.12型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糖尿病病人的一级亲属的累积发病率为3.76%,非常显著的高于对照一级亲属的发病率1.10%(X2=17.66,P<0.005)。

病例一级亲属中糖尿病的遗传度为36.2%,即糖尿病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作用超过1/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7.74%,显著高于无糖尿病家族史者,进一步证明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性(P<0.01,OR=2.74)[1]。

家族遗传中,遗传的并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个体对糖尿病的易感性,且必须有环境因素促发致病[2],①肥胖: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非超重、超重、肥胖、向心性肥胖组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2.47%、5.83%、8.48%、19.89%。

②年龄:20岁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56%,60岁时为11.3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研究进展2型糖尿病(T2DM)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复杂疾病。

T2DM的家族聚集性、同卵双生子发病的高一致性以及在某些种族人群中的高发率均强烈提示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的作用。

相关研究预计有30%~70%的T2DM患者患病风险可归因于遗传易感性。

同时,T2DM具有遗传异质性,其表型受到多基因遗传背景和复杂环境因素的共同控制。

具体说来,每个患者可能有不同的易感基因组合,而非患者人群亦可不同程度集结各种遗传和环境疾病易感因素;就单个遗传或环境因素而言,易感基因在患者群与非患者群中均可存在,其差别仅是频率上的差异。

因此,确认T2DM易感基因实非易事。

迄今为止,T2DM易感基因究竟有多少以及其相互作用尚未完全明确,但2007年以来T2DM相关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 AS)取得的丰硕成果仍然令人鼓舞。

本文将就寻找T2DM易感基因的策略和成果、国内相关研究现状以及进行此类研究的意义进行综述。

一、T2DM易感基因定位策略的发展过程随着基因分型技术的进步和遗传学统计分析专业的发展,T2DM易感基因定位策略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目前为止,T2DM易感基因定位策略的发展过程可大体分为两个阶段:2006年以前的“前GW AS阶段”和其后的“以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为遗传标记的GW AS”阶段。

1.前GW AS阶段:2006年以前的基因组研究以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和微卫星标记(又称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为遗传标记,这些遗传标记密度低、覆盖性差,加之高通量的基因分型检测技术尚未出现,使得T2DM的遗传学研究进展相对缓慢。

该阶段主要应用的T2DM易感基因定位策略有以下几种:(1)基于家系的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的定位克隆研究策略。

基本原理:以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或微卫星为遗传标记,通过遗传连锁分析,将T2DM易感基因定位在特定的染色体区域,然后再通过不断缩小定位区域并最终克隆该基因,进一步阐明该基因的功能。

成果:这种研究策略的成功主要在于发现了几种符合孟德尔遗传模式的特殊单基因形式糖尿病的致病基因如青少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ODY)基因、新生儿糖尿病致病基因(表型不同,致病基因也不同,已发现的有KCNJ11、ABCC8、EIF2AK3等等)和某些胰岛素抵抗相关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如Wolfram综合征的致病基因WFS1)等。

这些相对少见糖尿病的致病基因的发现,为更多了解参与糖调节的生物学通路打开了新的视野,从而也间接为T2DM候选基因的选择提供了位置和功能上的参考。

另外从治疗角度来讲,明确这些特殊类型糖尿病的致病基因也有利于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比如,我们已知磺脲类药物作用的靶点KCNJ11,而新生儿糖尿病致病基因是KCNJ11的发现使我们明确了治疗这种糖尿病的最好方法就是应用磺脲类药物而不再需要胰岛素治疗。

不足:受遗传学标志的覆盖率及分型技术等的限制,加之连锁分析与复杂疾病的符合度较低等原因,鉴定易感基因时易出现信号不强、遗漏多和重复性差等缺陷,因此,该研究策略对识别多基因遗传背景的T2DM易感基因收效甚微。

糖尿病/(2)基于病例对照研究的候选基因研究策略。

基本原理:通过选择与血糖稳态、脂代谢及信号传导等有关的基因作为候选基因,通过比较各个基因的多态性在患者与正常对照中的差别是否有显着性,来筛查可能的易感基因。

成果:同样不理想。

曾对数百个候选基因进行了研究,2006年以前,虽然在不同人群中有多个易感基因被发现(如ENPP1、IRS1、IRS2、PPAR-γ、KCNJ11),但只有PPAR-γE23和KCNJ11这雨个基因在多个病例一对照研究中得到了一致的结果。

另外,2007年,Sandhu等应用候选基因策略在英国人群和德系犹太人发现了WFS1与T2DM的相关性,并以大样本荟萃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种相关性。

不足:该策略只能发现和验证已知功能的候选基因在T2DM中的作用,而不能带领我们了解和发现新的未知的疾病相关代谢通路。

由于我们对与血糖稳态相关的许多代谢通路还不清楚,导致候选基因的选择本身就很局限,加之早期病例对照研究样本量小,无法克服这类研究设计的固有缺陷(如更易受人群分层、遗传异质性和对轻中度作用基因的研究把握度低等因素)影响,研究结果重复性差。

(3)候选基因定位克隆策略。

基本原理:该策略是定位克隆法和候选基因法的结合,是对定位克隆的改进。

该方法首先将T2DM易感基因定位到某一染色体区域,然后再找出区域内的所有基因,根据这些基因的生化特性、表达时空特异性、功能结构域等筛选与疾病相关的候选基因,以病例对照研究确定致病基因。

成果:Grant等应用这种策略发现冰岛人群TCF7L2多态性与T2DM显着相关。

不足:在该策略中,锁定连锁区只是易感基因定位的第一步,由于连锁区往往已经分布成百上千个基因,常常会在锁定了一个可疑区域以后候选基因筛查却无功而返,使得该定位策略相当被动。

(4)通过表达水平的改变发现易感基因(表型克隆策略)。

基本原理:生物体内任意细胞中得以表达的基因不足10%,而这些基因的表达是按时间和空间顺序有序进行的,此即为基因的差异表达。

在真核生物中,从个体的生命活动、组织的分化、凋亡到细胞对各种生物、理化因子的应答,本质上都涉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表型克隆策略的特点是既不考虑基因的功能线索,也不考虑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信息,而是直接在疾病与正常样本之间寻找分子水平上的差异,联系疾病的表型与基因,故又称为表型克隆。

表型克隆研究有差异显示PCR、抑制性消减杂交和基因鉴定集成法等多种技术方法。

研究者可以依据自身研究条件,选择适合的方法。

成果:通过这种研究策略,Patti等于2003年发现PGC-1α和PGC-1β促进脂肪酸β氧化、肌肉中葡萄糖的转运和肝糖异生,与T2DM 显着相关;2005年,Gunton等发现ARNT/Hif1β与T2DM显着相关。

不足:各种鉴定技术各具特点也各有不足,比如假阳性率高和操作自动化程度低等等,需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方法。

总体来说,在这个阶段,除了在一些特殊单基因糖尿病的致病基因研究方面有了不错的成绩,T2DM易感基因的研究可谓事倍功半,似乎陷入了瓶颈。

2.GW AS阶段:GW AS是指在全基因组层面上,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反复验证的基因与疾病的关联研究,全面揭示疾病发生、发展与治疗相关的遗传基因。

简言之,就是从人类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序列变异-单核苷酸多态中,筛选出那些与疾病性状关联的SNPs。

近几年来,几种关键技术的进展使我们能够将关联研究从候选基因扩展到全基因组。

首先,数百万个SNP公共数据库的建立是基础;这些常见变异解释了绝大多数人类个体间的差异,它们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也将逐渐被揭示。

其次,“国际HapMap计划”对270个DNA样本中380万个SNP基因型的测定及对单倍tagged-SNP的鉴定,可用于指导所谓tagged-SNP的选择,从而加快发现大多数余下的常见基因变异。

此外,高通量基因型检测技术的建立和随之开发的遗传学统计分析方法使得大规模高通量的T2DM易感基因病例对照研究成为现实。

目前为止,公认的T2DM易感基因已经增至20个,同时还发现了13个影响空腹血糖的基因以及5个影响餐后血糖的基因。

可以说GW AS使糖尿病的病因学研究突破瓶颈,迎来了新的曙光。

(1)GW AS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设计类型:GW AS的设计基本原理与经典的病例对照研究相同,即假设某个SNP与疾病发生关联,则理论上病例组中该SNP的等位基因频率应当高于对照组(未患有该疾病)。

然后通过假设检验来检验该假设。

考虑到研究的成本、基因分型的成本以及研究的把握度等方面的因素,GWAS的研究设计目前分为单阶段研究、两阶段研究或多阶段研究设计。

单阶段研究因基因分型耗资,为节约基因分型的数量和成本,两阶段研究正在被更多研究者所采用。

多阶段研究基本思路与两阶段研究类似,不过在进人大样本验证之前,用更多步骤、更加细化了第一阶段SNP筛选的过程;(2)GW AS在寻找T2DM易感基因方面的成果:T2DM相关GW AS研究不仅验证了前期一些已知基因位点的作用,还发现了多个新的T2DM相关基因。

这些研究使我们得以从更多角度理解了遗传因素在T2DM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GW AS成果:如前所述,2006年以前,通过“候选基因”筛查出的T2DM基因有PPAR-γ和KCNJ11;2006年,经部分精细制谱定位出TCF7L2;2007年Sandhu又通过候选基因策略发现WFS1。

2007年,Sladek以GW AS定位发现TCF7L2、HHEX、SLC30A8与T2DM相关。

以上6个基因与T2DM的相关性均在后来的GWAS中得到验证。

2007年,WTCCC、DGI、FUSHION3个国际知名研究组发表了其GW AS的成果——T2DM的6个新的易感基因:FTO、HHEX、CDKAL1、IGF2BP2、CDKN2A、SLC30A8。

在此基础上,WTCCC研究者综合3个研究组的数据,再次确认了6个新的T2DM基因:JAZF1、CDC123-CAMK1D、TSPAN8-LGR5、THADA、ADAMTS9、ADAM30/NOTCH2。

2008年,Yasuda等在日本人群中发现了KCNQ1与T2DM的相关性,并将该结果在韩国、中国、欧洲人群中进行了验证。

2009年,Miyake等又公布了基于11个T2DM强关联易感基因而建立的日本人群T2DM风险预测模型。

同年,Bouatia-Naji等先后于法国、欧洲人群中发现了MTNRIB基因与空腹血糖升高及T2DM的相关性。

2010年6月,对欧洲人群的GW AS及荟萃分析显示,染色体2q24上的易感位点SNPrs7593730可能因影响糖代谢及胰岛素抵抗而与T2DM风险相关。

2010年9月,V anderbilt大学研究人员又公布了3个分别位于染色体13q31.1、10p13和15q22.2上的T2DM风险位点。

至此,T2DM的易感基因已定位多达20余个。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空腹及餐后血糖是糖尿病的重要性状,近来有研究发现,影响这些性状的基因与糖尿病的易感基因有很多重叠,如TCF7L2、SLC30A8、MTNR1B、GCKR等。

T2DM相关GW AS研究的成果带来的启示:①人们注意到在这些新被定位的T2DM易感基因绝大多数与胰岛β细胞的发育或功能密切相关,只有IGF2BP2、PPAR-γ和FTO被发现与胰岛素抵抗相关。

然而这未必说明在T2DM发病机制当中,β细胞功能缺陷起着比胰岛素抵抗更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