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基础知识
24式太极拳
练习中心要静、无杂念、用意不用 力、轻松自然,刚柔相济,涉及全身各 大肌肉群和关节的运动。因此,24式太极 拳不断继承了传统太极拳所具有的“练 脑,练身、练气”的三大作用,蕴涵有 健身、健心和防治疾病的诸多功效,而 且还具有简单、易学易练、不受场地限 制,不论男女老幼、体质强弱均可练习等 优点。所以,在学校众多文化活动中,具 有特殊的地位。
弱等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
1、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太极拳采用心静用意,全神贯注,不存杂念 的练法,亦即是强调练意、练气和练身三结合。 这种意识结合身体锻炼的方法,能使大脑皮质 有关中枢神经形成一个特殊的优势兴奋性,而
周期其他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由于负诱导 机理,使某些与慢性病有关的兴奋灶加强了抑 制,而神经中枢的相互诱导,使病灶得到积极 的调理。久之,可修复和改善某些神经中枢的 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因而病状得到控制、减 轻或消失,使机体康复。
第三部分常见错误动作与纠正
二十四式太极拳完整动作
的负担,血压也相应有所降低。可预防心
血管疾病的发生。
3.促进呼吸系统的作用
太极拳的呼吸遵循缓慢深长 ,其作用 是:
①呼和吸都比较充分 ,吸足、呼够。
②肺(血管)内气体交换充分。
③呼吸肌运动柔和。
④腹压、胸压的变化平缓、渐进 ,对内脏 起到“按摩”作用 ,使呼吸器官得 到充足 的血液供应 ,从而使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 得到改善。
5.增强运动系统的作用
练拳时要达到“一动无有不动” , 要求全身的骨骼、关节、腰腹肌群都要 充分调动,从而提高关节的柔韧性、灵 活性以及脊柱的活动幅度。肌肉和关节 由于血液循环的改善而得到充足营养, 增强肌肉的弹性、伸展性和灵活性,发 展了肌肉力量。因此,对颈、 肩、腰、 腿痛和关节瘀血等疾病起到防治的作用。
太极拳基础知识
太极拳基础知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被誉为“太极拳大成拳”。
它不仅是一种优雅的艺术表演,更是一种身心修炼的绝佳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太极拳,我们有必要了解它的基础知识。
一、太极拳起源与发展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
传说中的太极拳创始人是明代张三丰道士,在修炼道家内丹术的同时,汲取了拳法的精髓,将其融合创造了太极拳。
太极拳初期主要在张村(今属河北省保定市)一带盛行,后来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
二、太极拳的特点与原则太极拳拳法讲究以柔克刚,动作缓慢、流畅,注重呼吸、运气和意念的调节。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圆为主:太极拳强调身体的圆滑与连贯,既体现在手臂、腿部的动作,也体现在身体相对于空间的连续运动。
2. 以松为主:太极拳要求肌肉保持松散状态,通过松臂、松腰、松肩等动作,使身体更加灵活。
3. 以静为主:太极拳倡导“以静制动”,动作中保持内心平静,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4. 以阴阳互补为主:太极拳运动中追求阴阳的平衡,一方面强调柔和的阴性,另一方面也注重刚猛的阳性。
太极拳的拳式与套路是指太极拳的各种招式和动作组合。
太极拳的拳式套路较多,常见的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等。
1. 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流派之一,历史悠久。
它注重动作的变化与流动,有缓慢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2. 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主要流派之一,始于杨露禅。
杨式太极拳动作简洁、明快,注重用意念引导气流的流动。
3. 吴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是吴全佑所创,特点是动作大而宽松,力道活泼,手势连续而富有变化。
四、太极拳的健身效益太极拳是一种低强度的全身运动,对身体健康有着广泛的好处。
1. 增强心肺功能:太极拳要求呼吸与动作相配合,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肺活量。
2. 锻炼肌肉和关节:太极拳动作缓慢而流畅,能够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和关节,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3. 促进血液循环:太极拳的动作通过身体的伸展和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供应,对心脑血管有益。
陈式56式太极拳
陈式56式太极拳陈式56式太极拳简介它以陈式传统太极拳为基础,同时吸取了陈式新架、老架中的特色动作与经典组合,从而形成舒展圆活,内容充实、气势奔放的拳路风格。
它动作古朴,技法独到,刚柔相济,编排流畅。
此拳观之优美,练之实用,是陈式太极一门中最经典的拳术套路之一。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演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动作要领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时严格遵守。
一、虚灵顶劲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
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
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
《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
虚灵顶劲就是要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论》说:“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
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顶劲领起来,气归丹田,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天突、廉泉、上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
何谓“顶劲”?《拳论》说:“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
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即塌,四肢瘫软,无所依附,犹如一堆烂泥,打拳何从谈起?但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为真正的顶劲。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
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
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
太极拳培训总结范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身心健康,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以其独特的健身养生功效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为了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水平,我在近期参加了一次太极拳培训,现将培训总结如下:一、培训内容本次太极拳培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太极拳基础知识:包括太极拳的起源、发展、特点、流派以及太极拳的基本功法等。
2. 太极拳套路练习:学习了太极拳的初级套路,包括起式、收式、左右手云手、搂膝拗步等动作。
3. 太极拳呼吸法:学习了太极拳的呼吸方法,如何调整呼吸以配合动作,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4. 太极拳养生保健:介绍了太极拳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作用,如何通过太极拳锻炼改善身心状况。
二、培训收获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培训,我对太极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太极拳的基本理论,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太极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技术水平方面:在教练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太极拳的基本动作,掌握了太极拳的套路,动作规范度有所提高。
3. 呼吸法方面:学会了太极拳的呼吸方法,使我在练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调整呼吸,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4. 养生保健方面:了解到太极拳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作用,提高了自己的养生意识。
三、培训体会1. 坚持练习:太极拳是一项长期修炼的体育项目,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2. 重视基本功:太极拳的基本功法是太极拳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基本功,才能更好地练习太极拳套路。
3. 保持良好的心态:太极拳强调“心静如水”,在练习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4. 交流学习: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要不断与他人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水平。
总之,通过本次太极拳培训,我收获颇丰。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太极拳,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水平,将太极拳的养生保健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为健康生活助力。
学习太极拳基础知识
学习太极拳基础知识初学太极拳须知1、练拳为什么面向南?——按现代气功理论,面向南练功能与地球的磁力线方向一致,利于内气的顺行。
2、练拳前能吃东西吗?——练拳前不要过饥、过饱,早起必须排清二便,憋尿不利于气沉丹田。
练完不可即坐或即卧,也不宜立即大量进食,须步行片刻,以调和气血,天凉时及时穿上外衣。
3、练太极拳是否一定要配合呼吸?——不是的。
练太极拳呼吸是有讲究的。
起吸落呼、蓄吸发呼,但要拳炼到纯熟时,呼吸自然配合动作,初学者要以“自然”二字为最高原则。
4、每天练拳的时间多长为好?——按各人的时间和体质条件而定。
老拳师有这么一说:“一遍不忘、二遍熟、三遍四遍长功夫”。
弱者每天练三遍,能长期坚持必有效果,若练二遍或三遍最好中间不要打顿,以利于内气的连续运行。
一日功一日练、一日不练十日空、十日不练百日空、百日不练一场空。
对于以武功为目的者,要求就更严了,最好每天连续练三小时,坚持三至五年,便能沉住些功夫。
5、为什么在昏暗中练拳不稳?——是因为人们在做平衡动作时,两眼能随时测定自身与周围的距离,并把得到的信息,通过神经传送给大脑,这对前庭器官掌握好身体的平衡动作非常重要,而昏暗环境中“双目测距”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就会影响身体平衡,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种现象可以消失。
就会影响身体平衡,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种现象可以消失。
6、练拳是否要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形似是练太极拳的姿势,初学者必须要姿势正确,若姿势不正确、要领不掌握,神似无从说起。
有人外形练得很像,但没有追求内在的东西,仍然无异于太极操,要达到形神兼备。
总而言之,想把太极拳练好,就得要“循规蹈矩”地习练,要做到前进不凸,后退不凹,左转不缺,右转不陷,从而达到无内无外,无物无我,这就是太极。
董英杰老师谈怎样学太极拳?1、明确“太极”是什么?董先生说:“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即阴阳也。
”所以他认为练太极拳的人,“举手投足,务必注意一阴一阳,一虚一实。
太极拳基础知识问答
太极拳基础知识问答问题1: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起源于中国清朝陈氏家族。
它通过缓慢的、流畅的动作,结合呼吸控制和心理集中,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
问题2: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太极拳最早源于中国陈氏家族,后来经过多代传承和发展,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太极拳流派,如杨式、吴式、武式等。
太极拳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健身运动。
问题3:练习太极拳有哪些好处?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强肌肉的柔韧性和力量,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力,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心肺功能,同时也能缓解压力,增强免疫系统。
问题4: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包括“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上下相连接”、“内外呼应”等。
这些原则旨在让练习者在运动中保持平衡和流畅,并发挥身体的最大效能。
问题5:太极拳的基本动作有哪些?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包括“起势”、“搂膝抱拳”、“白鹤亮翅”、“单鞭”等等。
这些动作旨在锻炼身体柔韧性和力量,以及提高身体的平衡感和协调性。
问题6:太极拳适合哪些人群练习?太极拳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练习,包括老年人、儿童、办公室白领等。
因为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流畅,不会给身体造成过大负担,适合长期坚持练习。
问题7:练习太极拳需要注意什么?在练习太极拳时,需要注意保持呼吸平稳,身体放松,不要用力过猛,尽量保持动作的流畅和舒适。
同时,注意调整情绪,保持专注,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结语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着显著的健身养生效果。
通过持续的练习,可以改善身体和心理健康,并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体验太极拳的魅力,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
陈式太极拳是在绝对的、永久的运动中进行,它要克服外加拳术以跳掷为本,用尽力气去拼搏,练过之后气喘吁吁的弊端,就是必须在绝对的永久的动作之中求得相对的、暂时的静,并于短暂的体形静态之中继续完成意念运动,调理身体的内部因外部变化而带来的短暂的不协调,使自己在顷刻之间达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以应御外来之动,克制对方于不协调的短暂瞬间,一举制敌。所以,陈式太极拳术的动作虽各式各样并且千变万化,进行在绝对动的形态之下,但是,它的其中又十分机密地贯穿着动中有静的自然规律,是一套无与伦比的,具备有无限生机的内家拳术。
分清虚实旨在要求陈式太极拳练习者自己心中明辨,但外形之上仍要实中有虚,实中有虚,心中一虚,四肢自然也虚,松随自然,但丹田要实,腰劲要实,足底要实(但涌泉穴要虚)。这三处只要一实,两臂与两腿这四体之虚也定然虚中藏实,说虚说实,说实也虚,虚实兼备,有机配合,这才真正是陈式太极拳自然之妙用,深悟其中道理,自妙精妙无穷,故必从严格守。
陈式太极拳,起势十分重要,一起得势,以下各招无不得势,徒手空运时,必须在意念上感觉到拳路运动承接得势,机敏灵活,并且要仔细揣摩拳势变化时,这个运动如何走下,另一个动作怎样运起,把每一个动作都做到完美无缺为止。在神气十足,这个动作似乎可以停止之际,立即引动下一势动作,紧紧相承,让拳路变化于似停不停,不停而停之境。
正因为陈式太极拳招势是如此承接转变,要求也就更为严格,必须对拳路的一招一势仔细研究,领悟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关系。其中一个变化没有琢磨透理,那么这一势的机制情理便处于茫昧之中,势必影响到下一招的进行,若将拳路中招招独立,割断血脉神气,不能自始自终一气贯通,则胸中之太和元气永远难以发挥作用,拳术则疲。
含胸之时,必须同时塌腰,而不可弓腰。含胸弓腰成驼背,经脉、骨骼弯曲受压,气血通畅受阻,从而横气填胸,集聚胸腔,产生憋闷之感,直接损于身体,不宜练拳,功夫愈大受害愈深。所以必须进行塌腰,将脊椎骨向上轻提,背部内拨收起,使经脉舒展,气血畅通,由丹田而起,分四路而出,一气贯通。六分至心,分作两股,各三分上行到左、右肩,由肩骨缝中贯到左右指头;其余四分,化作两段,各二分下行至左、右腿,并经骨缝中贯至左右足趾,来保证虚灵顶劲。
太极拳基础理论知识说课稿
太极拳基础理论知识说课稿一.指导思想本节课贯彻执行“健康第一”得指导思想,确立“目标引领内容”得框架,以学生发展为本,帮助学生理解更多体育知识,激发学生得体育兴趣,拓展学生得视野,弘扬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太极拳就是运用中国古代得阴阳、太极学说得哲学理论来解释拳理得一门学问,它要求人们客观、辩证、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瞧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太极拳就是太极思想与人体运动相结合得具体表现。
它就是一个科学得人体辩证运动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体现着人体内得阴阳变换、虚实相间与刚柔相济。
太极拳得教学要注重学生整体身法与气势,要求呼吸自然、动作柔与缓慢、圆活完整、虚实分明、刚柔相济。
它不仅仅就是身体得简单运动,更重要得就是内在得精神冶炼、身心合一。
它得外形功架势势符合力学得科学原理,它得内涵机理处处渗透着人体机能得运动规律。
而且,只要坚持按要求锻炼就可形成太极身法。
众多研究表明,经常打太极得人在身体健康状态方面要明显强于她人,长期锻炼必能达到固本培元、增强体质、防身御敌、技艺超群与祛病延年得健身效果。
三.教学对象分析学生渴望有所成就,却不愿意刻苦用功,期望有所作为却又疏于基本功训练;在道德修养方面大多数认为应该修身养性完善人格,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缺乏内省精神,在人际交往方面或我行我素或只关心自己得利益得失,缺乏乐于奉献得精神,社会责任感淡薄;在运动技能掌握方面她们求知欲强,渴望对运动有深层次得了解,初步具备了独立思考、对知识得判断、融合等能力,注重对理论知识得掌握及个人素质得培养,但对太极拳接触甚少。
太极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将太极理念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得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武术得兴趣,激发学生得民族意识与自强不息得民族精神。
四.教学目标设定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太极拳得起源、健身作用等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得特点与引导学生对此产生兴趣。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太极拳得特点、要领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会评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能力与团结协作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与对祖国得热爱,提高她们得自学能力,养成良好得锻炼习惯,运用太极拳得方法与理念进行自我调整身心,主动缓解压力、达到减轻身心疲劳得目得。
太极拳段位理论考试大全
一、什么叫太极拳?何人创编了太极拳?太极拳是根据古代太极阴阳学说的理论、结合古典经络学说和养生导引吐纳术而创造的一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内功拳。
太极拳是由明末战将、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创编的。
二、太极拳有几大流派?具体都是哪些流派?太极拳共有五大流派,即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
在诸多太极拳流派中,陈式太极拳是最古老的一种,其它都是根据陈式太极拳逐渐演化而来。
三、西安陈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于哪一年?陈式太极拳36式普及架是由谁创编的?有什么特点?西安陈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于1995年。
陈式太极拳36式普及架是有当代著名国际太极拳大师、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西安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陈全忠老师创编,它是在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基础上,删除其重复及难度较大的动作组合而成,36式更讲求缠丝劲路的锻炼和体验,更加注重陈式太极拳核心内容的修炼,它可以作为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套路。
太极拳中段位(四、五、六级)理论复习题:一.练习太极拳都有哪些好处?太极拳在技击上有何作用?练习太极拳能强身健体。
文可以调气养心、陶冶性情、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武可以防身御侮、克敌制胜。
太极拳是一种拳术,因此可以用于技击。
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动作讲究以腰为轴、节节贯串、连绵不断,使用棚(音)、捋、挤、按、采、趔(音)、肘、靠八门劲别,运用沾、粘、连、随的技巧,变化万千、出奇制胜。
二.用什么方法才能练好太极拳?试举例说明。
首先,“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
其次,练太极拳要掌握正确的姿式。
立身中正、周身放松、“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其三,练太极拳要长期苦练,“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如“金刚捣碓”的身法、走劲、技击的含义(略)。
三.太极拳与长拳有哪些区别?试说明其优点。
长拳属外家拳,太极拳属内家拳;长拳与太极拳的修炼方法正好相反:长拳是由外而内修炼、太极拳是由内而外修炼;长拳是运用人体的本能,讲究刚烈迅猛、力大胜力小、手慢让手快;太极拳不是比力而是比技巧,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太极拳推手基本功练习
太极拳推手基本功练习太极拳推手基本功练习太极拳推手基本功是如何练习的呢?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推手基本功练习方法,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运动中双人徒手对练套路的形式,运用太极拳的劲力、技法,遵循太极拳的原则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进行的运动。
在推手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太极拳的各种身法、步法和招式,它是太极拳体系中训练技击能力和劲力感悟性的重要手段。
笔者在长期的太极拳推手训练中,体悟到要习得推手功夫,须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学拳架、练拳架、调拳架,求得动作的内功劲力一般来讲,拳架中的每一个动作既是推手化、发的技术,又是散手实战搏斗的技法,不然的话拳架就成了脱离实际的花架子。
(旨在健身娱乐则另当别论。
)所以,要学练太极拳的技击功夫,首先要一丝不苟地学习太极拳的套路,要按照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逐步做到准确、熟练、轻松,自动化动力定型,继而进~步求得太极拳独具特色的内功劲力。
太极拳内功劲力的基础是动作柔而不软、刚而不僵。
“柔而不软在于韧,刚而不僵在于松”。
“松在静中取,韧在动中求”。
要达到人体各部既松柔又坚韧的效果,应采取动静结合的训练方法。
如调架时外松内紧,外静内动,外慢内快,外柔内刚。
其具体做法是在意识的指导下,一方面由丹田处向四周梢节徐徐贯劲,一方面在沉静的基础上有意使身体内部上下、前后、左右各处产生对拉拔长和螺旋滚转的内力,但在外形上看去仍是轻缓柔和、连贯圆润的,这也就是术语所讲的无形的内练法。
这种练法的好处是能有效地促使身体各部位协调地配合行动,由矛盾抗争而达到力出统一、气力充沛、生动和谐、整体机动灵活。
在这种意识指挥下的内力在体内各关节肌群中不停地如链条般滚转缠绕,时上时下、时左时右,以及螺旋转化,使得身体各部位动作准确合拍、变化无穷,这样就既训练了柔而不软、刚而不僵的内功劲力,又增加了动作技术的实用程度。
求得松柔又坚韧的效果还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在自由散推中求之。
当拳架动作达到能不假思索而准确自如完成时,就进行散推实践。
太极拳课基础知识教学计划及教案
太极拳课基础知识教学计划课题: 24式简化太极拳简介和动作要领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太极拳,记住太极拳的动作名称2.让学生知道练习太极拳时注意事项3.培养学生学习太极拳的意识教学重点:记住太极拳的动作名称教学难点:练习太极拳的注意要点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步骤:24式太极拳也叫简化太极拳,是国家体委(现为国家体育总局)于1956年组织太极拳专家汲取杨氏太极拳之精华编串而成的。
尽管它只有24个动作,但相比传统的太极拳套路来讲,其内容更显精练,动作更显规范,并且也能充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演练太极拳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心静体松。
所谓“心静”,就是在练习太极拳时,思想上应排除一切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所谓“体松”,可不是全身松懈疲塌,而是指在练拳时保持身体姿势正确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全身关节、肌肉以及内脏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状态。
二、圆活连贯。
“心静体松”是对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
而是否做到“圆活连贯”才是衡量一个人功夫深浅的主要依据。
太极拳练习所要求的“连贯”是指多方面的。
其一是指肢体的连贯,即所谓的“节节贯穿”。
肢体的连贯是以腰为枢纽的。
在动作转换过程中,则要求:对下肢,是以腰带跨,以跨带膝,以膝带足;对上肢,是以腰带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在以肘带手。
其二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即“势势相连”----前一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势势之间没有间断和停顿。
而“圆活”是在连贯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意指活顺、自然。
三、虚实分明。
要做到“运动如抽丝,迈步似猫行”,首先要注意虚实变换要适当,是肢体各部在运动中没有丝毫不稳定的现象。
若不能维持平衡稳定,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迈步如猫行”了。
一般来说,下肢以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的腿为虚;上肢以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
总之虚实不但要互相渗透,还需在意识指导下变化灵活。
四、呼吸自然。
太极拳练习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势呼吸。
太极拳基础知识问答
太极拳基础知识问答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的一个重要拳种,它起源于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武当山,由道士张三丰所创。
太极拳分为武当、少林两大派系,前者也被称为内家拳,特点是动作走弧线(圆),连绵不断(连),以慢为主,强调内练精气神和以柔克刚的原则。
后者则是外家拳,动作走直线,每招劲断而不连,重视外练筋骨皮。
太极拳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首先,学习者必须从“百日筑基功”开始,这是太极拳基本功的第一步。
在初学阶段,学者需要静心定意,化僵求活,并逐步通过练习掌握每一个动作的要领。
身体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配合深长的呼吸来完成,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身心合一。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者会逐渐理解到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武术,它还融合了中医、哲学等多种学问,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功夫。
此外,太极推手是太极拳中的一种特殊的双人对练活动。
它依靠皮肤和体内的感觉能力进行,不使用任何护具,只按照规则进行。
这种练习方法既可以增强攻防能力,也是一种健身方法,深受许多人的喜爱。
总的来说,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
学习太极拳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修身、养性的过程。
吴氏太极拳的基础知识
吴氏太极拳的基础知识
吴式太极拳37势教学提纲太极拳是中国拳术之一,
“十三势”、“软早期曾称为“长拳”(有别于现代长拳)、“棉拳”、
手”。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
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
在渐渐老化。
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
太极拳就是要把
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
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
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
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
如。
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
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
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
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源
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
据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
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
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
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太极拳正式的以太极拳的名称出
现,多数认为是从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
八法五步太极拳教学口令
八法五步太极拳教学口令八法五步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凡是欲学习太极拳,都必须先了解八法五步这个基础知识,了解这九个要点及其基本要求,方能达到应用太极拳所制定的技法要求。
八法五步是太极拳练习中最核心的内容,包括八个基本方法以及五步基本步伐。
它们不仅包含了太极拳的基本技术,而且还涵盖了太极拳的哲学和文化内涵,正如太极拳的基本思想“运气而不是力量”。
第一、“云手”,又称“云月手”,手的掌心向上,形成“开手”,并以手掌朝后,尽量展开,形成“放手”,可以发挥手指舞动之功效。
第二、“回肘”,也称“把握手”,左肘稍稍抬起,右肘下压,双手交叉,左右配合,形成一个圆圈,要求上下贴合,凝神微定,左右自如,以便发挥肘部的功效。
第三、“抱月步”,即双腿稍分开,站立支撑,双膝向两旁伸开,肩部尽量松开,头部轻抬,上身转动,微微后仰,双臂上举,以手掌圆形抱住一个“月球”,以便发挥腿部的功效。
第四、“抹背步”,双腿分立,双膝向两侧微弯,上身微仰,手肘轻轻外翻,以双手抹向背部,凝神微定,可以发挥腰部功效。
第五、“开步搂膝”,两脚正立,双膝部分弯曲,上身转动,以双臂下压,以搂膝的形式搭在膝盖上,微微上仰头部,凝神微定,发挥腰部的功效。
第六、“搓拳”,双脚正立,双膝向外微拳,上身微抬,双腕转动,以双拳搓交,凝神微定,以发挥手掌的功效。
第七、“拗步”,双脚向内拗步,双膝微抬,双肩微屈,上身垂直,双手向腰部按摩,凝神微定,发挥背部的功效。
第八、“看门步”,双脚向外分步,双膝伸直,双臂微展,以双腿托腰,双腕微垂,凝神微定,以发挥腿部的功效。
五步基本步伐是太极拳学习的基础,它包括:第一、“仰步”,双腿交叉,上身仰起,两臂微曲,双手交叉捧圆,凝神微定,发挥腹部的功效。
第二、“拗步”,双腿向内拗步,上身抬起,双手微抬,凝神微定,发挥背部功效。
第三、“拦腰步”,双腿向外分步,上身抬起,双腕拦腰,凝神微定,发挥腰腹部功效。
太极起势知识点总结
太极起势知识点总结起势是太极拳套路中的第一个动作,也是原始动作。
在太极拳中,起势是练习者刚开始进入状态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含了姿势调整、呼吸调整等要素,是太极拳练习的基础。
起势的正确与否对后续动作和整套拳路的练习都有着重要影响。
下面就太极拳起势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起势姿势的要求太极拳起势的姿势要求以开合为主,即上肢、下肢、躯干之间呈松弛而协调的状态。
须使身体腰背挺直,腿微屈,两膝互相靠近,兩肩自然下垂,保持头部悬吊、颈椎挺直、鼻孔对着手前方、舌顶上颚、心神集中、目视前方、醒神不散。
起势姿势要求连续、准确,势宜慢缓,用快为其用,如为熟练者,亦可为之快定之慢。
2. 起势呼吸的要求太极拳起势的呼吸要求以自然、深缓为主。
在起势的过程中,练习者的呼吸要与动作配合,起势时由小腿用力蓄气,呼气由大自然,寓意息有所出而气无所疏。
练习者在起势的过程中要注重肚脐呼吸,即采用腹式呼吸,使气息自然而舒展,不可有拘谨,力是缠绕于骨节之间,形成肢体之势。
3. 起势的动作要领太极拳起势的动作要领主要包括姿势的调整和动作的连贯性。
在起势时,要重点调整身体的各个关节,如腰背、肩膀、腿部等,使之达到合理的角度,并保持微微下蹲,领起腰,整体的圆形起势。
同时,动作要求连贯流畅,一气呵成,不可断续短促,以求体会起势的中正,仿佛从无中生有的境界。
4. 起势的内涵太极拳起势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个“虚虚实实”四字中。
起势之时,虽下蹲动作虚,手形虚,但无论内外门中,只有中正之势,无定位之势。
既因而劲不偏,劲不滞而劲甚有力,历郁郁闲,亦仿如入华章立之势。
其实实之部分在于状态要柔和,不可用强硬的状态出现,若太虚,虽虽四平八稳而不能步上去任他变化,亦非真虚。
5. 起势的意义太极拳起势的意义在于初步调和体内的气血,达到内外一致,心神凝聚,提高练习者对自身身体的认知。
起势的姿势、呼吸和动作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从而为后续动作的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太极拳起势是太极拳练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需认真对待起势的各个要素,不断提高自身的练习水平,才能达到太极拳独特的效果。
新编28式太极拳教学详细讲解第一课
新编28式太极拳教学详细讲解第一课今天我们来讲解新编28式太极拳的第一课。
在学习太极拳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和姿势要领。
一、基本要领1.姿势端正:太极拳注重整体的平衡,所以身体需要保持端正的姿势,整个身体要轻松自然。
2.呼吸自然:呼吸是很重要的,它可以让身体更放松,更加自然。
3.注重内在:太极拳的内在功夫是重中之重,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心理上的锻炼。
需要保持精神专注。
二、基本术语1.起势:太极拳的动作以起势开始,首先需要将双脚并拢,将重心移至右脚,在双脚分开时,同时将两臂由身侧向外开放,手掌向上。
2.方位:太极拳的方位分为左右、高低、前后等,这些方位是太极拳技巧的基础,需要时刻保持意识。
3.过肘:太极拳中有不少过肘技巧,它是一种将手肘向内翻转的动作,并且弯曲手肘进行挥打,因此又称之为“过肘”。
三、关于太极拳第一课的详细讲解在太极拳的第一课中,包括“起势”、“左右搂膝拗步”、“左右掌托天理三合”、“手挥琵琶”、“转身搬拦捶”五个动作。
1.起势首先需要将双脚并拢,两臂自然下垂,然后将左脚向左迈一步,同时将两臂向外开放,手掌向上,双臂呈“大圆”形。
2.左右搂膝拗步向左侧步之后,再向右转,将左脚向右迈一步,与右脚成为“函字步”,同时右臂向前伸展、左臂向外张开,在两只手臂成“大圆”后,将手臂从中心线上转动为左臂向前,右臂向后,同时右脚向右侧步。
3.左右掌托天理三合左右肩合拢,右拳向前伸,右脚步迈,右腿屈膝,左手手指向上托住右拳,右拳上翻,左脚踏开,右腿伸直,右手手掌向下推出。
4.手挥琵琶右脚向六点转,同时右臂左弯右顺,右掌向外翻,右手转身下垂到右臀上,左手保持上托三合的姿势,虚步右脚坐实。
5.转身搬拦捶右脚贴地向左转,随之左手提起,两臂成圆形,向左侧腰部方向做一个转身,与此同时,右手下移进行搬拦捶技巧,并同时向前踏一步,步法为“弓虚势”。
练习时,初始的动作需尤其细心,注意呼吸、身体轻松、意念专注;后期注重各个动作之间的连接,不要断开,力求流畅自然。
陈式太极拳的基础知识
陈式太极拳的基础知识嘿,朋友!咱今儿来聊聊陈式太极拳那让人着迷的基础知识。
你知道不,陈式太极拳就像是一座神秘的宝库,里面藏着无尽的宝贝。
先来说说它的动作特点。
那一招一式,刚柔并济,既有如猛虎下山的刚猛,又有似清风拂面的柔和。
这就好比开车,有时要猛踩油门加速冲,有时又得轻踩刹车缓缓行,刚柔的转换,全在一念之间,是不是很神奇?再讲讲它的身法要求。
立身中正,松腰沉胯,这可太重要啦!想象一下,你是一棵大树,根深深地扎在土里,任凭风吹雨打,依然稳稳当当。
要是身子歪歪扭扭,那不就像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小树苗,哪里还有太极拳的韵味?还有那呼吸的配合,更是关键中的关键。
呼吸要自然顺畅,就跟咱们平常睡觉呼吸一样,不能刻意,不能着急。
要是呼吸乱了套,就好比唱歌跑了调,多别扭啊!陈式太极拳的步法也很有讲究。
进、退、顾、盼、定,每一步都有门道。
这就像在舞台上跳舞,脚步要轻盈灵活,又要准确到位。
一步错,可能整个节奏都乱啦。
说到发力,那可是陈式太极拳的精髓之一。
发力如同射箭,要先拉弓蓄力,然后瞬间爆发。
这股力量不是蛮劲,而是巧劲,得用对地方,用对时机。
不然,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白费力气。
练陈式太极拳,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它就像培养一盆花,得天天浇水、施肥、精心呵护,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要是今天练一下,明天就丢一边,那能有啥效果?而且啊,心态也特别重要。
要心平气和,不能着急。
要是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蹦跶个不停,那能打好拳吗?总之,陈式太极拳的基础知识,就像是盖房子的基石,只有把这些基础打牢了,才能在太极拳的世界里越走越远,越练越精。
朋友,你准备好踏上这神奇的太极拳之旅了吗?。
太极拳基础知识
太极拳基础知识太极拳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拳术之一,在我国广为流传。
随着武术在世界范围的推广,太极拳以它独特的运动风格和显著的健身效果闻名于世。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是国家体委组织有关专家,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简化原有的套路而创编的。
它不仅简单易练,而且保留了杨式太极拳的技术精华,具有极佳的健身功能和丰富的技击招法。
一、概述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它采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拳理而被命名的。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
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第一句话就是“无极而太极”。
并非说太极从无极产生,而是“太极本无极”之意。
太极图是我国古代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和太极说的结合,逐步产生了太极拳术。
关于太极拳的缘起,据考证是于明末清初逐渐形成的。
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陈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
陈王廷是卓有创见的武术家,他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并参照戚继光的《拳经》创编了太极拳。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三个方面: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
戚继光是明代著名武术家、抗倭名将,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取了其中三十二势编成拳法套路。
陈王廷吸收了其中二十九势编入太极拳套路,甚至陈氏的《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照戚氏《拳经》,可见其影响之深。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
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引气,以气运身”,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主宰发力于全身。
各式传统太极拳也都以太极阴阳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太极拳在长期演变中形成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五式:①陈氏太极拳:刚柔相济,快慢相兼;②杨氏太极拳:匀缓柔和,舒展大方;③吴氏太极拳:柔和紧凑,大小适中;④武氏太极拳:动作灵活,步法轻捷;⑤孙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风格相近,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基础知识介绍(一)主题:太极拳名称的由来及拳理中的辩证法。
内容提要:1.太极一词源于《易经-系词》“易有太极,事生两极”太是大的意思表示浩瀚宇宙星空,极表示顶点和起点即阴阳。
意为无边无际的浩瀚宇宙空间“世上万物皆太极”。
2.太极图说:太极拳所蕴含的道家哲学思想,可以从太极图上体现出来。
“太极图”,以其精辟独到的见解,把太极拳的运动、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图的含意是:“其外一圈者,太极也,中分黑白者,阴阳也。
黑中含一点白者,阴中有阳也;白中含一点黑者,阳中有阴也。
阴阳互交,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
”从“太极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太极是以一中空的圆圈来表示的。
这就深刻揭示了大自然的博大内涵,既表现出了宇宙的浩瀚深厚,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又预示着“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孕育着太极的阴阳互化。
同时,太极拳的圆运动也正是“无极图”和“太极图”圆形的具体体现。
太极拳的一举一动皆离不开圆,或大圆,或小圆,或平圆,或立圆,或圆弧,处处圆活,环环相绕。
既包含了无极之圆的浑然一体,犹如宇宙之广大浩瀚,无始无终,又包含了太极之圆的阴阳分明,动静相辅。
这就要求练太极拳者,不但要心胸辽阔无比,意识如茫茫大宇,又要动中寓静,静中有动。
这就是所谓“周身处处皆太极”的含意。
陈鑫把练太极拳说成是“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也即此意。
3.太极拳无处不体现着阴阳变化这一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如虚实,动静,开合,刚柔,这些都是阴阳的范畴,都在无穷的变化之中。
“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动静循环”,“刚柔相济”,这都是太极阴阳的对立统一。
总而言之,无极而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可以互化,这就是太极拳的对立统一观,也是太极拳的哲学基础,把握到这一点,才是把握到太极拳的精髓和实质。
太极拳基础知识介绍(二)内容:太极拳的科学基础太极拳又被称为“哲拳”。
是荟萃了诸多学科和民族文化的精华而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优秀运动项目。
构成太极拳的基础比较广泛,其中最主要的是武技基础、哲理基础和养生基础。
武技基础,太极拳是一种武术,它是以攻防动作为素材的运动,每个动作都有攻防的含义,不同于简单的机械性的周期性运动,也不同于相对静止的纯气功式运动。
哲理基础,太极拳吸纳中国古代的太极理论,对立双方在不停地运动中,保持平衡,逐步形成具有深刻哲理性、充满辩证思想的独特运动理论。
中医理论认为,阴阳平衡,人就健康;阴阳失调,人就会生病;阴阳分离,人就会死亡。
太极拳的动作和技术要求,都是遵循这一理论设计的。
养生基础:太极拳吸收了我国古代养生法中的精华,例如:导引法、吐纳法、道家的“性命双修、养气养形术”,拳家的“易筋经”,特别是传统医学中调整阴阳平衡的导引吐纳之术,使太极拳符合医学养生保健的要求。
融武术、哲理、医学、养生及其他理论精华于一身的太极拳,形成了“以功为本,以养为主,以拳为母”的整体锻炼方法,它和其他运动项目最根本的区别就是:绝大多数运动都是消耗能量的运动,而太极拳则是补充能量的运动,或者说,太极拳是以最小的消耗去补充最大能量的运动。
它不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而是要求柔和、缓慢、安舒、自然,不要勉强,不要用拙力,不要强行超越生理极限,要顺其自然。
从健康的角度看,太极拳不过是通过训练,教会人们随时保持最佳生理状态、最佳呼吸方法和最佳用脑的方法。
只要你学会了这种方法,并且能够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保持,你就进入了太极拳家所说的“无时不太极,无处不太极”的境界了,你也将从中获得健康。
太极拳基础知识介绍(三)主题:太极拳的立身中正、刚柔相济的文化内涵内容提要:1.太极拳练习要求身形做到“中正安舒”也就是立身中正。
动作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
2.文化内涵:太极拳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源于道家、儒家、医学、武术等传统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拳技只是他的皮肉,文化内涵才是他的灵魂。
例如:“中正安舒”也就是立身中正。
动作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
反映出的是孔子儒家的“中庸”思想。
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1).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人们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物为的地方,也时刻属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就必须坚持慎独自修的原则。
坚持这一原则,其乐无穷,其用无穷,其功无穷(2).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子曰:‘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3).至诚尽性。
至诚尽性的原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
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
中庸是一种心态,一种文化,一种素质,一种内涵,而不是简单的“脚踩两只船”,或者把两个极端的意见进行机械的折中!中庸之道的现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建设等方面.3.练习太极拳使练者明白了"中庸",找到了"平衡点",只有平衡才有包容性,才能改变人的心灵、性情、气质和风貌,才能提人的修养和理性。
心灵的宁静和情绪的稳定,使人机体处于高水平的协调一致;气质的改善,修养的提高,化粗鲁暴躁为平和,避免了愤世嫉俗的恶劣心境,防止了心理的严重倾斜。
心理的平衡必然导致五脏六腑的平衡,生理机能的平衡,防止人沾染上不良的社会太极拳基础知识介绍(四)主题:以意导动,意动身随、用意不用力的内涵太极拳运动强调的以意导动,意动身随、用意不用力。
指的是不用拙力、蛮力,要借力用力。
练习时要想练结合,大脑(意念)引导身体各部的协调运动。
拳理同时告知我们: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遇事三思而行,言行要一致(讲诚信)善于动脑,遇到问题和矛盾,不要盲动,要讲究方法。
太极拳外形要求动作沉稳,速度均匀,舒展大方,开合自然,讲究借力用力,随曲就伸。
要求练拳者要在一种十分平衡、稳定的心态下去动作。
尤其是在太极推手中,只有凝神静气,心态稳定,才能通过皮肤的接触"听"到对方的意图,然后再随曲就伸,因势利导夺取胜利。
练太极拳之大忌就是急躁和盲动。
久而久之,练拳者会形成稳健老成,善于应变的心理状态。
在当今复杂万变的社会生活中,只有具备了稳定的心理状态,才能够适应复杂的环境,才能够处理好在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突发事件。
因此,练太极拳要追求心态的锻炼。
太极拳基础知识介绍(五)主题:太极拳的行云流水的文化内涵1.太极拳是中国优秀文化之精粹,其特性的主要方面应属五形中的水的柔性。
柔属阴,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必须阴阳相济,才能成为整体。
太极拳练习要动作行云流水一般,主要是指,动作节节贯通,顺畅自然,即不能象长拳那样以钢为主以快见长的神威,也不能练出象舞蹈那样飘飘欲仙的韵味,而要练出心静神宜、起止有度、动静有常、开合有度、刚柔合体、内外相兼的神韵来,以达到练者身心舒畅,观者赏心悦目的目的。
2.我们借助水的特性探求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同时,还要以水的的品德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老子讲:“大道无形、大道似水”水有很强的适应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政,事善能,夫唯又争、故无尤。
”水,胸怀宽广,利万物而不与他人相争;甘居卑下,接纳百川而不排斥同类;接纳污物而努力自净;言必信,行必果,前仆后继,奔流不息。
为了达到目的,他能把石头滴穿,将钢板射透;他有时也会发怒,但总能接受堤坝的约束。
练太极拳的人能把这些品德学到手,并处处努力就能成为德艺双馨的人。
太极拳的基本特征(六)太极拳具有下列四个基本特征,缺一不可。
1.太极拳是拳术,具有技击性。
其套路招式符合拳理,具有攻防含义,能够产生攻防实效。
2.太极拳属于内家拳术,内外兼修。
"拳术者,形于外为着,蕴于内为劲;着其质也,劲其气也;着其体也,劲其用也。
气质兼修、体用皆备,而后可以言拳。
"内家修炼注重意气,以养生为基础,从松柔、虚静入手,修真合道,"感而遂通"。
3.太极拳的拳学理论具有哲理性。
太极拳融老子的《道德经》、《周易》、太极阴阳学说于拳学理论,以“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柔克刚”、“虚极静笃”以及“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古典哲学思想指导拳术法则、招式规范、套路组成、技术要求……等,构成了独特的拳学理论。
4.太极拳符合医理,具有健身功效。
太极拳根据古代养生术、吐纳导引,传统医学的经络、气血、形神相因论等医学养生理论,确立了注重意气、形神合修的修炼方法。
现代医学对太极拳运动的研究证明,太极拳运动是符合医学科学、具有独特的健身功效的运动项目。
太极拳基本动作特点太极拳的动作比较复杂,初学者常因各种变换方向的转体和进退,导致手脚难以相顾。
因此,学习太极拳应先简后繁,依次按各组单个动作的分解说明,认真体会动作要领,在学习单个动作的基础上,重点对几个相衔接动作进行循环练习,经熟练后再扩大动作的组合范围,最后过渡到组合动作练习。
太极拳注重“连绵不绝”的风格,为了充分体现圆活、连贯、协调和匀速等特点,无论学习单个动作、进行组合练习,都必须强调动作的纵向和横向连接,使身法和手法上肢和下肢协调配合。
太极拳运动以其特殊的运动风格和锻炼效果深受不同年龄人群的欢迎,特别是在高校中,更是受到大学生、教职工以及留学生的喜爱和广泛参与。
太极拳门派众多,形式各异,而且各家练法不同,但是其动作要求都体现了“松、慢、匀、圆”等基本特点。
太极拳的健身功能独具特色,使广大练习者受益匪浅。
太极拳的运动方法(七)练习太极拳时,练习者必须正确掌握和细心体会太极拳的运动方法,进而在练习时表现出太极拳的独特风格达到优化身心的锻炼效果。
下面介绍一些太极拳的主要运动方法,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心静体松“心静”是指内心安静,就是说练习时要尽量排除杂念,专心致志。
“体松”是指精神与躯体都放松,身体处于舒松自然的状态,而不是指身体疲塌松散。
2.连贯圆活“连贯”是指太极拳个动作之间自然衔接,没有明显停顿,连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