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内容整理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教案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教案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 掌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及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

2. 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过程和结果。

3.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民族危机的凸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期间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历史背景。

2. 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鸦片战争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鸦片战争的理解。

3. 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原因和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3. 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背景、原因和过程。

2.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对清朝政权、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原因和过程,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2. 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3. 分析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近现代史纲要总教案

近现代史纲要总教案

近现代史纲要总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近现代史的开端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 掌握近现代史的开端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3. 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作用。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2.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3.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4.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改革与变革。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地图等资料;2. 组织学生讨论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或辩论;4. 安排学生进行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改革与变革的实地考察或参观相关展览。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 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3. 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作用。

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原因;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结果;3.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4. 太平天国运动后的中国改革与变革。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原因,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地图等资料;2. 组织学生讨论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或辩论;4. 安排学生进行太平天国运动后的中国改革与变革的实地考察或参观相关展览。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 掌握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3. 认识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作用。

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的背景和原因;2. 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的过程和结果;3. 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4. 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后的中国改革与变革。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的背景和原因,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地图等资料;2. 组织学生讨论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或辩论;4. 安排学生进行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后的中国改革与变革的实地考察或参观相关展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珍惜和平,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2. 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尝试。

3. 戊戌变法:维新思想的兴起。

4. 辛亥革命:民主思想的传播。

5.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6.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7. 国共合作与分裂:北伐战争与土地革命。

8. 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

9. 解放战争:新中国的诞生。

10. 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三、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讲述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历史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视频展示法:播放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电影片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测试与考试:通过定期的测试和考试,检验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与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撰写报告的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1-2周: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2. 第3-4周: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尝试。

3. 第5-6周:戊戌变法:维新思想的兴起。

4. 第7-8周:辛亥革命:民主思想的传播。

5. 第9-10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6. 第11-12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内容整理

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内容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内容整理1.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后果是什么?答:一、积极作用:(1)政治:①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明清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中国一步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潮流之中。

②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

(2)经济:①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②一些企业家试图以“实业救国”,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起来。

③中国的经济逐渐融入世界。

(3)思想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唤醒了一部分中国人,他们为救国图存开始奋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蓬勃发展。

(4)科技:电报、电话、电影等传入中国。

二、消极作用:(1)政治: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并强迫中国政府与之订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成为了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并让使一个独立的中国逐渐沦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2)经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具体表现:①帝国主义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一切重要的通商口岸。

②在经济上中国逐步地形成了对帝国主义资本的依附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

③资本主义国家一定程度上压制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逐渐陷入困境。

(3)思想文化:①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冲击。

②圆明园等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被帝国主义摧毁。

(4)对人民:大量中国人民惨遭杀害,是历史的巨大灾难。

2.如何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答:由于清朝长期闭关锁国,禁锢思想,导致本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中国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慢慢落后,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次的侵华战争。

无数人民遭受屠杀迫害。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还有《辛丑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望厦条约》等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更让中国丢失香港、澳门、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等大好河山,又加上无数的赔款和财富被掠夺,华夏儿女抬不起头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二章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中国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进行了反抗和斗争,但是无一能够取得胜利,这样就为认识到只有中国的工人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革命的重任打下了基础。

二、重点和难点:1.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2.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纲领的评价;3.百日维新述评。

三、计划课时:2课时随着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1.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背景(1)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拼命搜刮百姓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

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

正如天地会的《万大洪告示》所说:“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2)鸦片输入引起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鸦片贸易在战后进一步泛滥,白银外流更加严重,导致银贵钱贱,又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3)土地兼并加剧,地租剥削率日高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田赋负担实际增加一倍以上。

这些负担归根到底,仍然落到了农民的头上。

(4)人民反抗彼伏此起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

1842年至1850年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

清政府调兵各处镇压,但群众斗争彼伏此起,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反抗。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2.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进程(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1843年,洪秀全开始创立拜上帝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1.1.2 技能目标1.1.3 情感目标1.2 教学内容1.2.1 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其影响1.2.2 晚清社会的变革与特点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1.3.2 案例分析法1.3.3 小组讨论法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新课1.4.2 主体讲授1.4.3 案例分析与讨论1.4.4 总结与反思1.5 教学评价1.5.1 平时成绩评价1.5.2 课堂参与评价1.5.3 课后作业评价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目标2.1.2 技能目标2.1.3 情感目标2.2 教学内容2.2.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2.2.2 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2.3.2 图片展示法2.3.3 小组讨论法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新课2.4.2 主体讲授2.4.3 图片展示与讨论2.4.4 总结与反思2.5 教学评价2.5.1 平时成绩评价2.5.2 课堂参与评价2.5.3 课后作业评价第三章:五四运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3.1.1 知识目标3.1.2 技能目标3.1.3 情感目标3.2 教学内容3.2.1 五四运动的背景及其意义3.2.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与过程3.3 教学方法3.3.1 讲授法3.3.2 视频观看法3.3.3 小组讨论法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新课3.4.2 主体讲授3.4.3 视频观看与讨论3.4.4 总结与反思3.5 教学评价3.5.1 平时成绩评价3.5.2 课堂参与评价3.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四章:抗日战争与中国战时社会变革4.1 教学目标4.1.2 技能目标4.1.3 情感目标4.2 教学内容4.2.1 抗日战争的背景及其影响4.2.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与特点4.3 教学方法4.3.1 讲授法4.3.2 图片展示法4.3.3 小组讨论法4.4 教学步骤4.4.1 导入新课4.4.2 主体讲授4.4.3 图片展示与讨论4.4.4 总结与反思4.5 教学评价4.5.1 平时成绩评价4.5.2 课堂参与评价4.5.3 课后作业评价第五章: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5.1 教学目标5.1.1 知识目标5.1.3 情感目标5.2 教学内容5.2.1 解放战争的背景及其意义5.2.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5.3 教学方法5.3.1 讲授法5.3.2 视频观看法5.3.3 小组讨论法5.4 教学步骤5.4.1 导入新课5.4.2 主体讲授5.4.3 视频观看与讨论5.4.4 总结与反思5.5 教学评价5.5.1 平时成绩评价5.5.2 课堂参与评价5.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六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6.1 教学目标6.1.1 知识目标6.1.2 技能目标6.2 教学内容6.2.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6.2.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6.3 教学方法6.3.1 讲授法6.3.2 对比分析法6.3.3 小组讨论法6.4 教学步骤6.4.1 导入新课6.4.2 主体讲授6.4.3 对比分析与讨论6.4.4 总结与反思6.5 教学评价6.5.1 平时成绩评价6.5.2 课堂参与评价6.5.3 课后作业评价第七章:文化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7.1 教学目标7.1.1 知识目标7.1.2 技能目标7.1.3 情感目标7.2 教学内容7.2.1 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及其影响7.2.2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发展7.3 教学方法7.3.1 讲授法7.3.2 历史资料分析法7.3.3 小组讨论法7.4 教学步骤7.4.1 导入新课7.4.2 主体讲授7.4.3 历史资料分析与讨论7.4.4 总结与反思7.5 教学评价7.5.1 平时成绩评价7.5.2 课堂参与评价7.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八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8.1 教学目标8.1.1 知识目标8.1.2 技能目标8.1.3 情感目标8.2 教学内容8.2.1 改革开放的背景及其意义8.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成就8.3 教学方法8.3.1 讲授法8.3.2 实例分析法8.3.3 小组讨论法8.4 教学步骤8.4.1 导入新课8.4.2 主体讲授8.4.3 实例分析与讨论8.4.4 总结与反思8.5 教学评价8.5.1 平时成绩评价8.5.2 课堂参与评价8.5.3 课后作业评价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9.1 教学目标9.1.1 知识目标9.1.2 技能目标9.1.3 情感目标9.2 教学内容9.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9.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9.3 教学方法9.3.1 讲授法9.3.2 案例分析法9.3.3 小组讨论法9.4 教学步骤9.4.1 导入新课9.4.2 主体讲授9.4.3 案例分析与讨论9.4.4 总结与反思9.5 教学评价9.5.1 平时成绩评价9.5.2 课堂参与评价9.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0.1 教学目标10.1.1 知识目标10.1.2 技能目标10.1.3 情感目标10.2 教学内容10.2.1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涵与意义10.2.2 实现中国梦的路径与挑战10.3 教学方法10.3.1 讲授法10.3.2 小组讨论法10.3.3 情景模拟法10.4 教学步骤10.4.1 导入新课10.4.2 主体讲授10.4.3 小组讨论与情景模拟10.4.4 总结与反思10.5 教学评价10.5.1 平时成绩评价10.5.2 课堂参与评价10.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一章: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史11.1 教学目标11.1.1 知识目标11.1.2 技能目标11.1.3 情感目标11.2 教学内容11.2.1 中国近现代史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11.2.2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近现代史发展11.3 教学方法11.3.1 讲授法11.3.2 比较分析法11.3.3 小组讨论法11.4 教学步骤11.4.1 导入新课11.4.2 主体讲授11.4.3 比较分析与讨论11.4.4 总结与反思11.5 教学评价11.5.1 平时成绩评价11.5.2 课堂参与评价11.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二章:中国近现代史的启示与思考12.1 教学目标12.1.1 知识目标12.1.2 技能目标12.1.3 情感目标12.2 教学内容12.2.1 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启示12.2.2 对近现代史的思考与反思12.3 教学方法12.3.1 讲授法12.3.3 反思写作法12.4 教学步骤12.4.1 导入新课12.4.2 主体讲授12.4.3 小组讨论与反思写作12.4.4 总结与反思12.5 教学评价12.5.1 平时成绩评价12.5.2 课堂参与评价12.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三章:口述历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13.1 教学目标13.1.1 知识目标13.1.2 技能目标13.1.3 情感目标13.2 教学内容13.2.1 口述历史的概念及其价值13.2.2 口述历史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应用13.3 教学方法13.3.1 讲授法13.3.2 口述历史资料分析法13.4 教学步骤13.4.1 导入新课13.4.2 主体讲授13.4.3 口述历史资料分析与讨论13.4.4 总结与反思13.5 教学评价13.5.1 平时成绩评价13.5.2 课堂参与评价13.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四章:数字时代的中国近现代史教育14.1 教学目标14.1.1 知识目标14.1.2 技能目标14.1.3 情感目标14.2 教学内容14.2.1 数字时代对近现代史教育的影响14.2.2 数字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应用14.3 教学方法14.3.1 讲授法14.3.2 数字资源展示法14.3.3 小组讨论法14.4 教学步骤14.4.1 导入新课14.4.2 主体讲授14.4.3 数字资源展示与讨论14.4.4 总结与反思14.5 教学评价14.5.1 平时成绩评价14.5.2 课堂参与评价14.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五章: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15.1 教学目标15.1.1 知识目标15.1.2 技能目标15.1.3 情感目标15.2 教学内容15.2.1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15.2.2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实施15.3 教学方法15.3.1 讲授法15.3.2 案例分析法15.3.3 小组讨论法15.4 教学步骤15.4.1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一门名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全套)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3. 认识晚清时期的民族危机。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过程;2. 晚清社会变革的各个方面;3. 晚清时期的民族危机。

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3. 晚清时期的民族危机。

教学难点:1. 鸦片战争的评价;2. 晚清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影响;3. 晚清时期的民族危机的解决途径。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晚清社会变革的各个方面,晚清时期的民族危机;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鸦片战争的评价,晚清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影响,晚清时期的民族危机的解决途径。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参考书:晚清社会变革史,鸦片战争研究。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 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3. 分析晚清社会变革的各个方面;4. 讨论晚清时期的民族危机;5. 总结本章内容。

教学评价:1. 考核学生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的掌握程度;2. 考核学生对晚清社会变革的各个方面和民族危机的理解程度;3.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 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内容;3. 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

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过程;2.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内容;3.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1.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内容;3.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

教学难点:1.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2.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内容的理解;3.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的评估。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内容,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的评估。

武汉理工大学 《近代史纲要》复习大纲

武汉理工大学 《近代史纲要》复习大纲

2012年-2013年第一学期《纲要》复习大纲
1、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形成。

(起点、初步形成、完全形成)
2、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影响。

3、天平天国的纲领、历史意义。

4、洋务运动的性质、指导思想、评价。

5、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意义。

6、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作用。

7、新文化运动性质、内容、影响。

8、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开端。

9、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形成、政治基础、历史意义。

10、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内容、意义。

11、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程、意义
1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意义。

13、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及相互关系。

14、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5、抗战胜利后,南京政府的溃败原因。

16、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17、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特点。

18、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9、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内容、意义。

20、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纲要教研室准备在17周的周四下午于新一录像室举行演讲比赛,在10个任课教师的课堂上挑选10个学生,每个老师选一个。

演讲题目不限,主题围绕着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人物或事件。

学生自己选题,每人不超过20分钟。

学生做好ppt,评分时占比较大的比重。

大学生近代史纲要教案范文

大学生近代史纲要教案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掌握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人物和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发展的关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内容:一、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概述1.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范围2. 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特征3.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任务二、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1. 鸦片战争2. 太平天国运动3. 洋务运动4. 戊戌变法5. 辛亥革命6. 五四运动7. 抗日战争三、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人物1. 林则徐2. 郑观应3. 洪秀全5. 康有为6. 梁启超7. 孙中山8. 陈独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中国近代史是怎样的一个历史阶段?它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二、讲解1. 讲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概述,包括时间范围、主要特征和基本任务。

2. 讲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

三、讨论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对重要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如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等。

2. 各组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针对上节课的讨论,进行总结和补充。

二、讲解1. 讲解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人物,如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等。

2. 讲解主要人物的历史贡献和影响。

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对主要人物进行评价,如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等。

2. 各组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四、总结1. 总结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事件。

2. 强调中国近代史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教学评价:1. 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近代史重要事件的短文。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总结等方式,使学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纲 要教案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纲 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张玉霞导论教学目的:使学生总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介绍本课的学习目的和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的意义,产生学习兴趣教学时间:1学时主要内容:首先简单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性质和教学要求。

这门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不是历史学科的专业课,是要求我们了解中国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规律,在正确了解国史、国情的前提下,确立并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把自己锻造成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总体介绍教材的结构和本课程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1840 1919 1949 1956 至今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上编(1840-1919):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探索和失败。

●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编(1919-1949):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成立和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下编(1949-至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1956-1976)●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78年至今)二、学习目的和意义1、了解国史国情苦难,能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感;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懂得中国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臸度,争取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充分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能够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自觉拥护党的领导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但是无论是地主阶级“自救”的洋务运动、农民阶级试图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理想社会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所做的努力,都没能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教案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部分)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

3. 分析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过程。

2.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3. 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的联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晚清社会变革的典型事件。

3. 讨论法:探讨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

【教学评估】1. 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历史事实的掌握。

2. 评估学生对晚清社会变革的理解。

3. 分析学生对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联系的认识。

第二章:民国初年的政治与社会【教学目标】1. 了解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 掌握民国初年社会的主要特点。

3. 认识民国初年政治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中华民国宪法、政治体制改革。

2. 民国初年社会的主要特点:民主思想传播、社会矛盾加剧。

3. 民国初年政治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 对比分析法:分析民国初年政治与社会的关系。

3. 小组讨论法:探讨民国初年社会的主要特点。

【教学评估】1. 考查学生对民国初年政治制度的了解。

2. 评估学生对民国初年社会特点的认识。

3. 分析学生对民国初年政治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第三章:抗日战争与民族觉醒【教学目标】1. 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抗日战争期间民族觉醒的主要表现。

3. 认识抗日战争与民族觉醒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抗日战争的背景与过程。

2.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觉醒的主要表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3. 抗日战争与民族觉醒的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大学生近代史纲要教案模板

大学生近代史纲要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教学内容:一、中国近代史的时间划分及主要阶段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2.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3. 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4. 五四运动至抗日战争胜利5. 抗日战争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二、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1. 鸦片战争2. 洋务运动3. 戊戌变法4. 辛亥革命5. 五四运动6. 抗日战争7.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和平谈判与内战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近代史的时间划分吗?请简要介绍一下。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讲授新课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1)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为主。

(2)政治: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社会结构: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2. 鸦片战争(1)背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2)过程: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

(3)结果: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

2. 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下节课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接下来我们将学习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这一阶段的历史。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讲授新课1. 洋务运动(1)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寻求改革。

(2)过程:洋务运动开展,引进西方技术,兴办近代工业。

(3)结果:洋务运动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 戊戌变法(1)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寻求改革。

(2)过程:戊戌变法,推行政治、经济、文化改革。

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2. 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2.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代史发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知道鸦片战争是什么吗?它对中国近代史有什么影响?二、讲授新课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介绍19世纪上半叶英国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了扩大商品市场和掠夺原料,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 分析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弱点,如封建制度的束缚、闭关锁国政策等。

2.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鸦片战争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受到严重损害。

-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转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改革运动相继兴起。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有哪些?2.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强调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还记得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吗?2. 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有什么影响?二、讲授新课1.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代史发展- 介绍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国家陷入危机。

- 讲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改革运动,分析其成败原因。

2. 鸦片战争后的民族觉醒- 介绍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涌现出一批爱国志士。

- 讲述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反抗斗争,分析其历史意义。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鸦片战争后的民族觉醒有哪些表现?2.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 认识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2.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3.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4. 晚清社会变革的特点:民族危机、封建制度的衰落、民众运动的兴起等。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2.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晚清社会变革的特点及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晚清社会变革特点和中国近现代史意义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2. 掌握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政治制度;3. 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意义。

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民族危机、民众运动的兴起等;2.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成果: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3. 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总统制、国会制度、内阁制度等;4. 辛亥革命的意义:结束封建帝制、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激发民族精神等。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2.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辛亥革命的过程、成果和意义;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及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辛亥革命意义和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社会教学目标:1. 了解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状况;2. 掌握北洋政府的主要政治事件和政策;3. 认识北洋政府时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案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及特点2. 鸦片战争与民族危机3. 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4.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5. 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6.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近代史如此重要?(二)讲授新课1. 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及特点- 讲解中国近代史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衰落、列强的侵略等。

- 分析中国近代史的特点,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等。

2. 鸦片战争与民族危机- 讲解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民族危机的影响。

3. 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 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 分析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和影响。

4.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 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5. 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讲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 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6.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 讲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观点。

3.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重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强调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和启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考试成绩: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1.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

1.2 教学内容1.2.1 鸦片战争的背景及过程1.2.2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1.2.3 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的历史影响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阐述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1.3.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1.4.2 讲解:详细阐述鸦片战争的经过及其影响,分析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1.4.3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4.4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1.5 教学评价1.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环节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1.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的理解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掌握中华民国的建立过程。

2.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

2.2 教学内容2.2.1 辛亥革命的背景及过程2.2.2 中华民国的建立过程2.2.3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历史影响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阐述中华民国的建立过程。

2.3.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史的作用。

3. 分析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国际形势。

2. 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其过程。

3. 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5. 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代史的作用。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著作,进行小组讨论。

3.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鸦片战争及其后续事件。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政权的挣扎【教学目标】1.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掌握晚清政权在面对太平天国运动时的挣扎与应对措施。

3. 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权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与背景。

2.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事迹。

3.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4. 晚清政权在面对太平天国运动时的挣扎与应对措施。

5. 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权的影响。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著作,进行小组讨论。

3.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太平天国运动及其后续事件。

第三章:戊戌变法与晚清政治改革【教学目标】1.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掌握晚清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 分析戊戌变法与晚清政治改革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戊戌变法的背景与国内外形势。

2. 戊戌变法的爆发及其过程。

3.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 晚清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5. 晚清政治改革的影响。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戊戌变法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著作,进行小组讨论。

3.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戊戌变法及其后续事件。

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复习资料及答案

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复习资料及答案

1、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的后果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主要的是发展进步的障碍:第一,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了索赔款,抢掠财富,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第二,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反抗,使中国在政治上不再拥有完整的主权。

第三,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在经济上形成了对它们的依附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

第四,在传教的名义下,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当然,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也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侵华有功”。

2、如何理解“落后就要挨打”(注:此题为开放题,最好自答)参考:联系实际谈谈“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挨打,在近代中国有着最鲜明的体现,近代中国的落后,导致了在近代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中,中国处于被动挨打被侵略的局面,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在当代,殖民体系虽已瓦解,但是国际竞争依旧激烈,挨打已不再局限于武力的侵略,而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多个方面的干涉与控制,所以这句话,无论是在近代还是当代,都有其正确的道理。

近代落后就要挨打的原因两个原因外因:西方国家完成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业生产。

本国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寻找原料产地),大量的剩余产品需要倾销。

有强大的经济(武器等)做后盾,剩余劳动力(军队)做基础,实行对外扩张。

内因:中国政府闭关自守,不接受外来的先进文化。

2000多年封建统治对人思想的束缚,使中国大多数群众愚知,不知反抗也无力反抗。

补充:落后就要挨打的实例:(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掌握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思想,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及其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历史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按照时间顺序,分为晚清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三个部分。

1、晚清时期:介绍清朝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状况,重点讲解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及其背景和影响。

2、中华民国时期:讲解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探讨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的曲折与艰辛。

3、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重点讲解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等重要政策及成就。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和影响。

2、图片展示:利用历史图片展示各个时期的历史场景、人物形象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视频播放: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影视作品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背后的故事。

4、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参与度等表现进行评估。

2、作业完成情况:布置适量的历史作业,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3、期末考试:组织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教材及相关教辅材料。

2、图片:收集整理相关的历史图片资料。

3、视频:收集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影视作品等视频资料。

4、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获取相关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如官方网站、学术网站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一、时间与事件1、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内容整理1.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后果是什么?答:一、积极作用:(1)政治:①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明清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中国一步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潮流之中。

②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

(2)经济:①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②一些企业家试图以“实业救国”,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起来。

③中国的经济逐渐融入世界。

(3)思想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唤醒了一部分中国人,他们为救国图存开始奋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蓬勃发展。

(4)科技:电报、电话、电影等传入中国。

二、消极作用:(1)政治: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并强迫中国政府与之订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成为了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并让使一个独立的中国逐渐沦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2)经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具体表现:①帝国主义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一切重要的通商口岸。

②在经济上中国逐步地形成了对帝国主义资本的依附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

③资本主义国家一定程度上压制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逐渐陷入困境。

(3)思想文化:①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冲击。

②圆明园等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被帝国主义摧毁。

(4)对人民:大量中国人民惨遭杀害,是历史的巨大灾难。

2.如何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答:由于清朝长期闭关锁国,禁锢思想,导致本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中国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慢慢落后,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次的侵华战争。

无数人民遭受屠杀迫害。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还有《辛丑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望厦条约》等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更让中国丢失香港、澳门、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等大好河山,又加上无数的赔款和财富被掠夺,华夏儿女抬不起头来。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经济和科学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其资本主义又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地大物博的中国。

经济危机后的日本,满心贪欲自1937年起对华发动了长达8年的侵华战争,让无数无辜的中国人民死在了枪炮声中,更让中国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这一切正是因为最近二百年中国在诸多列强以工业革命为契机快速发展的时期停滞不前,日趋落后,科技和军事实力均不及他国,从而遭受了无尽的损失,即落后就要挨打。

3.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一、从主观上看:因为农民阶级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没有无产阶级领导的单纯的农民革命运动。

1.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2.没有科学的思想理论,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战略失误还给农民带来了危害。

且始终没有切实可行的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革命纲领;3.没能正确的对待儒学且深受宗教迷信思想的危害;4.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本质认识和应有的警惕;5. 封建思想的侵蚀,导致太平天国政权的蜕变,封建礼制激发腐败问题。

二、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实力的确相差甚远。

4.洋务运动的性质、内容和目的是什么?答: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内容: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后来,洋务派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还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组建西式军队,北洋水师为代表;兴建西方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为代表;兴建西方民用工业,汉阳铁厂为代表;开办西式学堂,京师同文馆为代表;修铁路、建立电话电报网络、开展西方金融业、选派学生留洋等。

目的: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辛亥革命的结果是什么?答:1.推翻了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中外反动势力),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的变化。

4.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6.五四运动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答:内容: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游行示威。

他们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参加罢市。

工人阶级起了巨大作用,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由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发起的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7.十月革命后的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答:(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

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

8.如何认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答:1.不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了革命道路的创新: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无论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第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第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2.开展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家政治上翻了射,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是革命胜利有了保障。

9.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是什么?答:三种建国方案: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二是民主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三种政治势力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的方案;二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方案;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方案。

两个中国之命运:上述建国方案始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因为第一,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

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因此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二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也被推翻。

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10.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作用是什么?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的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而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日军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11.国民党极其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答: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于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

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战;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在抗战各个阶段表现不同,其意义和作用也不同。

1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基本经验和历史意义是什么?答:(1)意义: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命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2)原因:第一,中国共产党在仝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3)基本经验:①全国民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③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④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不惧怕战争;⑤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在团结全民族共同奋斗中的作用,中华民族才能捍卫生存和发展的权力,创造美好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