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面层分析

合集下载

第七章_附面层理论

第七章_附面层理论

p p a
shock waves
Froude number Effects: wave making drag
Composite Body Drag:
approximately obtained by treating the body as a composite collection of its various parts
AB面(流入)
d
d
dm u u 2dy
0
0
CD面(流出)
d
u 2dy
d
(
u 2dy)dx
0
x 0
所以,控制体内沿x方向的动量差值为:
x
d
(
0
u 2dy)dx
U0
x
d
(
0
udy)dx
(3)作用在各截面上的力
忽略质量力,则作用在各截面上的力为:
AB截面受力
pd
CD截面受力
BD截面受力
0.42
104 ~105
1.17
104 ~105
1.05
方块
104 ~105
0.80
矩 形 板(长/宽=5)

103 ~105
1.20
Reynolds Number Dependence:
极慢流动
光滑圆柱 粗造圆柱 光滑圆球
CD
层流边界层容易分离, 湍流边界层不易分离 (分离点后移)。
低 Re 数
u y
y d
0
7.2 附面层的动量积分关系式 (Momentum Integration
Correlation of Boundary Layer)
y 取出ABCD微 元控制体

4空气动力学基础-第4章 附面层

4空气动力学基础-第4章 附面层
1
> δ
2
4.2、平面不可压缩流体层流边界层方程
1. 边界层流动图画 粘性流体流经任一物体(例如机翼与机身)的问题,归结 为在相应的边界条件下解N-S方程的问题。由于N-S方程太复杂, 对很多实际问题不能不作一些近似简化假设,为此考察空气流 过翼型的物理图画:
位流区
边界层
流动分为三个区域:1. 边界层:N-S化简为边界层方程 2. 尾迹区:N-S方程 3. 位流区:理想流Euler方程
4.1 边界层近似及其特征
理想流体力学在早期较成功地解决了与粘性关系不大的一系 列流动问题,诸如绕流物体的升力、波动等问题,但对绕流物体
阻力、涡的扩散等问题,理想流体力学的解与实际相差甚远,且
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圆柱绕流无阻力的D’Alembert疑题就是 一个典型的例子。( D’Alembert,法国力学家,1717-1783) 那么,如何考虑流体的粘性,怎样解决扰流物体的阻力问题,这在 当时确实是一个阻碍流体力学发展的难题,直到1904年国际流体力 学大师德国学者 L.Prandtl 通过大量实验发现:虽然整体流动的Re 数很大,但在靠近物面的薄层流体内,流场的特征与理想流动相差 甚远,沿着法向存在很大的速度梯度,粘性力无法忽略。Prandtl 把这一物面近区粘性力起重要作用的薄层称为边界层(Boundary layer)。
由边界层内惯性力与粘性力同量级得到
F FJ
LV 2
V

L2

L

1 Re
由此可见在高Re数下,边界层的厚度远小于被绕流物体的特征长度。
4.1、边界层近似及其特征
(4)边界层各种厚度定义
(a)边界层位移厚度
假设某点P处的边界层厚度是 实际流体通过的质量流量为:

附面层分析ppt课件.ppt

附面层分析ppt课件.ppt

普朗特数(Prandtl number)
Pr
a
c p
c p
pr 1 v a 粘性扩散=热扩散 t
pr 1 pr 1
v a 粘性扩散>热扩散 v a 粘性扩散<热扩散
t t
常见流体 : Pr=0.6~4000
空气:
Pr=0.6~1
液态金属较小 :Pr =0.01-0.001数量级
u v v v g 1 p (v v )
x y
x x y
T u T v T w T
x y z
c p
DT
d
x
(
T x
)
y
(
T y
)
z
(
T z
)
TV
Dp
d
qV
qR
T T 2T 2T u x v y a( x2 y2 )
▪ 常物性不可压缩流体掠过平壁,忽略粘性耗散 ▪ 二维稳态流动
x
y
y 2
其中dp/dx是已知量,可由主流区理想流体的Bernoulli方程确定
(忽略重力或平面流动)
p
1 2
u2
gz
const.
dp dx
u
du dx
u u x
v u y
u
du dx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v
2u y 2
u v 0 x y
u
u x
v u y
u
du dx
2u v y 2
u T x
y y0
令上两式相等则有
Aht A t
y y0

h t
t y y0
定解条件:
1.初始条件 2.边界条件:

第四章 粘性流基础和附面层

第四章 粘性流基础和附面层

4.2 圆管中的层流流动
二、沿程损失的计算 由于粘性, 由于粘性,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各流层之间会产生内 摩擦力来阻碍流体的运动。 摩擦力来阻碍流体的运动。沿程损失就是指克服这种内 摩擦阻力所损失的机械能。 摩擦阻力所损失的机械能。对于不可压缩流体在等截 面管中的流动, 轴方向各截面上的平均流速不变, 面管中的流动,因沿x轴方向各截面上的平均流速不变, 即动能不变,故沿程损失表现为沿管长压强的下降。 即动能不变,故沿程损失表现为沿管长压强的下降。 由式(4-1b)得 由式(4-1b)得 (4
1 Vt = T

T 2 T t− 2 t+
Vdt
称为时均速度。 Vt 称为时均速度。
4.3 圆管中的紊流流动
这样,流体的瞬时速度V可以分成时均速度 Vt 和脉 这样,流体的瞬时速度V 动速度△ 两部分, 动速度△V两部分,即 V = Vt + ∆V 由于紊流流动时流体微团在一定时间内向各个方向 迁移都是可能的,脉动速度就有正有负。因此, 迁移都是可能的,脉动速度就有正有负。因此,在一段 时间内脉动速度的平均值比为零, 时间内脉动速度的平均值比为零,即
4.2 圆管中的层流流动
假设管内流动是充分发展了的层流, 假设管内流动是充分发展了的层流,即所研究的圆管 是离入口相当远的稳定段。 是离入口相当远的稳定段。图4-2表示离入口不同位置处 管道横截面上的速度分布曲线, 截面以后, 管道横截面上的速度分布曲线,在C截面以后,管内速度 分布沿轴线不再变化,称为稳定段。 分布沿轴线不再变化,称为稳定段。下面推导管截面上的 速度分布。 速度分布。
64 4cxf = Re
4.2 圆管中的层流流动
称为沿程损失系数, 令f=4cxf称为沿程损失系数,则 64 f = Re (e)可改写为 式(e)可改写为 2 l ρVav ∆p = f ⋅ ⋅ d 2 此式在管路计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沿程损失系数f 此式在管路计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沿程损失系数f不 是常数,在层流状态下f Re数成反比 数成反比。 是常数,在层流状态下f和Re数成反比。 单位管长上的阻力为

高等流体-第六讲,边界层理论

高等流体-第六讲,边界层理论

1940年,在第三届国际数学学会上,L.Prandtl在他的
论文中提出,对于像水和空气那样粘性很小的流体,粘性对 流动的影响实际上仅限于贴近固体表面的一个薄层,这一薄 层以外,粘性完全可以忽略,即使应用无粘性流体力学理论 来解释流动也可以达到较高的精确性。 由于不管Re多大,据表面无滑移条件,固体边界上的流速必 为零,所以,在边界的外法线方向流体流动的速度从零迅速 增大。于是,在边界附近的流动区域存在着相当大的流速梯
二.附面层微分方程式
1、基础
dux 1 p 2 x x u x dt duy 1 p 2 N S方程 y u y y dt 1 p duz 2 u z z dt z
2、 假设条件(N-S 方程条件简化) u y u x 0 0 (1)稳定流 t t (2)层流边界层 粘性力与惯性力在同一数量级 (3)质量力不计 X=0 Y=0 (4)不可压缩流体 =c
即为
2


0
u u
u 1- u dy
0
2
u u
u 1- u dy
3 C、边界层动量损失厚度 3 其定义与动量损失厚度相似,即理想情况下通过
的流体动
能等于实际情况下整个流场中动能的欠缺量:
3 u2 u2 u 3 u - dy 0 2 2 2
Re
ux

5 6
Rec 3 10 ~ 3 10
3、 边界层的特征综述 a)边界层内,沿厚度方向
du 很大; dy
b)边界层以外,粘性力不计,N-S方程简 Eulerian程; c)附面层内粘性力与惯性力具有相同的量级,均不能忽略; d)附面层的厚度 ,相对于物体特征长度L很小,属于微量;

附面层的概念

附面层的概念

附面层的概念
关于附面层的概念介绍如下:
附面层是一个流体力学的概念,通常出现在粘性流体的流动中。

当粘性流体在固体边界上流动时,由于流体本身的粘性和惯性,会在贴近固体边界的区域形成一个特殊的流动层,这个流动层就被称为附面层。

附面层内,流体的速度梯度非常大,因为流体的动量在极短的距离内从较大的速度减小到零。

同时,由于流体的粘性效应,附面层内流体的压力分布与理想流体流动中的压力分布有所不同。

附面层的存在对许多流动现象都有重要影响,例如边界层的分离、湍流的产生、流动阻力等。

因此,附面层的研究在流体力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温度附面层计算

温度附面层计算

温度附面层计算温度附面层计算是指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推导出大气层中各个高度的温度分布规律。

温度是大气层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对于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温度附面层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气层的温度分布情况,为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温度附面层计算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大气层的热力学性质和气象观测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和推导,得出大气层各个高度的温度值。

在温度附面层计算中,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大气层的垂直温度梯度模型和大气层的水平温度梯度模型。

大气层的垂直温度梯度模型是指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层的温度发生变化的规律。

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和统计分析,科学家们发现,大气层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在对大气层的垂直温度梯度进行计算时,可以采用线性插值法,根据已知的两个高度点的温度值,推导出其他高度点的温度值。

大气层的水平温度梯度模型是指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

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统计学方法,科学家们发现,不同地区的气温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温度附面层计算中,可以根据已知地区的温度值,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推导出其他地区的温度值。

除了垂直和水平温度梯度模型,温度附面层计算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地理位置、季节、天气系统等。

这些因素会对大气层的温度分布产生影响,需要在计算中进行考虑。

温度附面层计算的结果可以用来分析和研究大气层的温度分布规律,为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通过对温度附面层的计算和分析,可以了解大气层的热力学性质,探讨大气层的动力学过程,为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温度附面层计算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天气预报中,温度是一个重要的气象要素,对决定天气变化和气候状况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温度附面层计算,可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社会和经济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温度附面层计算是一项重要的气象学研究工作,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采用计算方法,可以推导出大气层中各个高度的温度分布规律。

附面层

附面层

I. 顺压梯度与逆压梯度
顺压:A到B,沿流向压力逐渐减小,如机翼上表面前段。 逆压:B到C,沿流向压力逐渐增加,如机翼上表面后段。
B C
A
II. 附面层分离
在逆压梯度作用下,附面层底层出现倒流,与上层顺流 相 互作用,形成漩涡脱离物体表面的现象。
分离点
●分离区的特点
附面层分离的内因是空气的粘性,外因是因物体表面弯曲而 出现的逆压梯度。
PA PB PC
B C
A
●分离点与最小压力点的位置
最小压力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分离点
B
C A
●分离点与转捩点的区别
➢层流变为紊流(转捩),顺流变为倒流(分离)。 ➢分离可以发生在层流区,也可发生在紊流区。 ➢转捩和分离的物理含义完全不同。
2.3.1 低速附面层
①附面层的形成
附面层,是气流速度从物面处速度为零逐渐增加到 99%主流速度的很薄的空气流动层。
速度 不受干扰的主流
附面层边界
物体表面
●无粘流动和粘性流动
附面层的形成是受到粘性的影响。
无粘流动 沿物面法线方向速度一致
“附面层”
粘性流动 沿物面法线方向速度不一致
②附面层的特点
I. 附面层内沿物面法向方向压强不变且等于法线主 流压强。
P1
P2
只要测出附面层边界主流的静压,便可得到物面各点的静 压。
II. 附面层厚度随气流流经物面的距离增长而增厚。
lZ Z


l
III. 附面层的特点三
附面层分为层流附面层和紊流附面层,层流在前, 紊流在后。层流与紊流之间的过渡区称为转捩点。
层流附 面层
转捩点
紊流附面层

平面附面层实验

平面附面层实验
班级:
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报告
姓名:
平面附面层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掌握附面层的特性。
2、测定低速气流在平板附面层某断面内的速度分布。
3、熟悉倾斜微压计结构,掌握测压方法。
二、实验原理
当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由于流体有粘性,在固体表面流速要减小,离开表
面流速逐渐增加,在一定厚度后,其流速与主流速相等,固体表面这一流速变化
′ = − 0 +
五、实验结论
0 =
=200mm, =
mm, =
O
C,0=
mmH2O,=
mm,大气压=0.1MPa。
2
mm, =
mm,
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报告
六、数据统计
n
(mm)

′ = n − 0 + 2
(mm)Βιβλιοθήκη (mmH2O)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3


max ′


� = � �

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报告
n
(mm)

′ = n − 0 + 2
(mm)

(mmH2O)
(2)向内旋转千分尺,让探针慢慢接触平板,直至指示灯亮起,并记下
千分尺初读数 及测压计的初压值0 ,即0 。
(3)依次向外旋转千分尺,分别记录每个点对应的千分尺读数n ,微压
计读数 。1~6 点之间间隔为 0.05mm,6~10 点之间间隔为 0.1mm,10-16 点之

附面层分离的原因及分离点移动的规律

附面层分离的原因及分离点移动的规律

附面层分离的原因及分离点移动的规律附面层是指在建筑物外表面的覆盖层,常用的材料包括瓷砖、大理石、石膏板等。

附面层分离是指附面层与建筑物主体之间发生破损、剥离或分离现象的过程。

这一现象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分离点移动规律。

首先,附面层分离的原因之一是材料的质量问题。

如果附面层的材料质量不合格或者安装不当,就容易导致分离现象的发生。

例如,如果使用的粘合剂不够牢固,或者墙体表面没有进行适当的预处理,都会导致附面层与建筑物主体之间的粘结效果不佳,从而引发分离。

其次,温度变化也是导致附面层分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材料对温度变化的响应不同,而建筑物外表面的温度会随季节、日夜变化等因素而波动。

这种温差的变化会使附面层的材料膨胀和收缩,从而对附面层与建筑物主体之间的粘结产生冲击,导致分离现象发生。

此外,建筑物的结构变动也会引起附面层的分离。

例如,由于地震或风力等外力的作用,建筑物的结构发生变形或者振动,这将对附面层产生影响。

如果附面层与建筑物主体之间的连接工艺不合理,就会在结构变动时发生剥离。

分离点移动的规律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因素以及附面层本身的特性。

一般情况下,分离点的移动会受到上述原因的影响,同时还与附面层固定方式、材料的性能和厚度等相关。

例如,如果附面层采用了较为柔性的材料,那么分离点在温度变化时移动的幅度可能较大。

而如果附面层的固定方式较为牢固,那么分离点的移动可能相对较小。

总之,附面层分离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材料质量问题、温度变化以及建筑物结构变动等因素。

分离点的移动规律受多个因素影响,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和附面层材料的特性。

为了避免附面层分离现象的发生,必须选择合格的材料并采取正确的安装方法,同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维修和保养。

绕流运动、边界层分离现象

绕流运动、边界层分离现象

二、卡门涡街
1911年,匈牙利科学家卡门在德国专门研究了这种圆柱背后旋涡的运动规律。实验研究表明,当时黏性流体绕过圆柱体,发生边界层分离,在圆柱体后面产生一对不稳定的旋转方向相反的对称旋涡,超过40后,对称旋涡不断增长,至时,这对不稳定的对称旋涡,最后形成几乎稳定的非对称性的、多少有些规则的、旋转方向相反、上下交替脱落的旋涡,这种旋涡具有一定的脱落频率,称为卡门涡街,如图5-6所示。
无量纲的 阻力系数
图5-7给出了无限长圆柱体以及其它形状物体的阻力系数与雷诺数的关系曲线。以无限长圆柱体为例,当Re≤1时, 与Re成反比。在图上以直线表示之,这时边界层没有分离,只有摩擦阻力。雷诺数从2增加到约40时,边界层发生分离,压差阻力在总的物体阻力中的比例逐渐增大。到 时,开始形成卡门涡街,压差阻力占总阻力近90%。在 时, 达到最小值,约等于0.9.在 时, 逐渐上升到1.2。这是由于尾涡区中的紊流增强,另外也由于边界层分离点逐渐向前移动的结果,这时差不多全部物体阻力都是压差阻力造成。在 时,层流边界层变成紊流边界层,这时,由于紊流边界层内流体质点相互掺混,发生强大的动量交换,以致承受压强增高的能力比层流边界层变强,使分离点向后移动一大段。尾涡区大大变窄, 从而使阻力系数显著降低,即从 到 一段, 从1.2急剧下降到0.3。
1
图5-6 卡门涡街形成示意图
2
根据卡门涡街的上述性质,可以制成卡门涡街流量计,即在管道内从与流体流动相垂直的方向插入一根圆柱体验测杆。管内流体流经圆柱体验测杆时,在验测杆下游产生卡门涡街,测得了旋涡的脱落频率,便可由式(5-12)求得管内流体的流速,进而确定管内流体的流量。测定卡门涡街脱落频率的方法有热敏电阻丝法、超音波束法等等。
一、曲面边界层的分离现象

流体力学第六章 边界层理论 (附面层理论)

流体力学第六章 边界层理论 (附面层理论)
整理ppt
流体力学第六章
1921年起,层流边界层的近似算法大量出现,这些算 法大多数以流体力学中的一般积分原理为基础:如卡门-波 尔豪森积分、列宾森的能量积分等.
整理ppt
流体力学第六章
整理ppt
流体力学第六章
第一节 普朗特边界层微分方程式 6.1.1普朗特理论
整理ppt
流体力学第六章
一、普朗特关于对边界层的定义:
整理ppt
6.2.3附加边界条件
流体力学第六章
以下三个方程均只有两个未知量: u(y),(x)
U(x),p(x)为已知 一.哥氏积分
k1x0uk2dyU kk11 x0udypx0ukdyk0uk1uy2dy
二.卡氏积分
x
0
u2dy
U
x
0
udy
p x
u y
0.
三.列氏积分
流体力学第六章
[u
v x
v
v y
]
(
p y
)
2v x2
2v y 2
U
(U L
)
1 L
(U
L
)2
1
(
p ) y
(U
L
)
1
2
U U 1 (U )2 1 ( p ) (U )2
LL L
y
L
p y
U2 L2
U2 U
L
2
整理ppt
流体力学第六章
比较
p x
U2 L
0
u
kdy
k
0
u
k 1
u y
2
dy
(6-2-3)
x
u 2dy
0

附面层气流的速度分析法

附面层气流的速度分析法
,
又 如 设圆柱 的半 径 为 R
右x

,
由 儿 何关 系
X
“ 。
忽 略高价 项 后 应 有 近 似关 系 式
6
2R
目 p
:
x 各
=
。 各 ( 1
+
X盆 二 ) 一二 — 。 2 尺各
tg o
` ù 才 、 . 了 口 丹 、
、 、 产 . 声 、 才 甘 O 吕
作 变换
,

:
X
、 各
,
=

6
。s
2R6 O
附面 层 气 流 的速 度 分 析 法
上 海第 十 一 棉 纺 织 厂


黄丹 香
圆 柱 休 在 回转 时 周 围 形 成 气 流 运 动

毛 等梳 理 机 中
,
有多 处的 圆 柱 体 的 回 转 运 动
,

而这 些 气 流的运 动 规 律 往 往 与加 工 工 艺 密 切 相 关
一般认为

因 而 成为纺织 工 作 者所关 心 的 专 题 之 一

代 入 ( 7 )式后 有 注意

e e :
0 的不 变性 d P

,
( 6 V: )
) 与 ( 9 ) 代入 ( 5 )
`
,
整瑾可 得
0 )
.
6林 ( V
+
e o s

将 (
d
x
0 (
l

6 e 饥 一
o s名
2
( 10 )
: 1 0 ) 式代 入 ( 4 ) 有
Vx

附面层理论

附面层理论

10.4.3雷诺方程对于不可压缩粘性流动,在不考虑质量力的情况下, N — S 方程具有下列形式( 10.54a )利用不可压流瞬时运动的连续方程可将式( 10.5 4 a )改写成( 10.54b )然后对式( 10 .5 4b )中的第一式进行时间平均运算,则有( 10.55 )由于,应用时均物理量与脉动物理量之积的时均值等于零的运算规则,即(),可得这样式( 10.55 )经过化简后,可表示为再应用时均运动的连续方程( 10.53 ),上式可化为同理可得( 10.56 )( 10.56 )方程组( 10.56 )就是著名的不可压缩流体作湍流运动时的时均运动方程称为雷诺方程。

10.5.1 附面层的概念1 .附面层厚度及流动阻力粘性是流体的重要属性。

根据流体粘性的特点,在靠近物体表面处,流体将粘附在物面上而流速为零,即满足无滑移条件。

而沿物面的法线方向上,流速逐渐增加,到某一距离处,流速与外边界速度近似相等。

我们定义靠近物体表面,存在较大速度梯度的簿层称为附面层或边界层。

通常定义当 V=0.99V 0 ( V 0 为附面层外边界的速度)时的垂直物面的法向距离为附面层厚度,用表示。

在航空上,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大多属于大雷诺数下的流动问题。

此时紧帖物面法线方向速度梯度很大的这一层都是很薄的,因此附面层厚度是个小量。

气流流过物体表面的距离越长,附面层厚度也越大,即附面层厚度随气流流过物体的距离而增加。

粘性影响较大的另一种情况是流体在物体后面的部分,通常要离开物体的表面,即在物体后面形成所谓的尾迹区。

由于粘性的作用较强,粘性切应力作用较大,因而形成流动阻力。

显然,该阻力产生的根源是流体与物体表面之间的摩擦以及附面层分离引起的。

之外,由于附面层脱离后的尾迹区中,还会导致物体表面上产生流动方向的压力差,因而形成所谓的压差阻力。

在附面层外边界,流速接近于外边界速度,因此附面层外边界的速度梯度很小。

而空气的粘性系数也很小,所以在附面层之外,可以忽略粘性的影响,而作为理想流动来处理。

附面层的分离名词解释

附面层的分离名词解释

附面层的分离名词解释附面层是建筑结构中的一部分,它是建造外墙表面的最后一层。

通常由一层耐候性和外观美观的材料构成,如瓷砖、石板、金属板等。

附面层可作为建筑物外立面的保护层,同时也能为建筑物赋予美观的外观。

分离是指附面层与建筑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

附面层与建筑结构之间设置了一定的间隙和接缝,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墙面与建筑结构之间因温差变化而引起的应力。

这种分离设计可以使附面层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延长附面层的寿命。

附面层之所以采用分离的设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防水和防潮。

建筑结构往往暴露在潮湿的气候环境中,长期以来容易受到雨水、雪水等自然环境的侵蚀。

若附面层与建筑结构紧密结合,如使用一体化的外墙材料,水分可能通过墙面渗透至结构内部,引起墙体的腐蚀和损坏。

而通过分离设计,可以减少水分进入建筑结构的可能性,提高外墙的防水性能。

除了防水和防潮的功能,附面层还有其他重要的作用。

首先,附面层可以提供建筑物外立面的装饰效果。

它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和颜色,根据建筑风格和设计要求,打造出多样化的外观效果。

其次,附面层还可以增加建筑物的保温性能。

通过选择适合的材料和隔热层的配置,可以减少室内外温度的传导,提高建筑物的节能性能。

此外,附面层还可以提供隔音和防火等功能,提升整体建筑的使用价值。

在实际应用中,附面层的分离设计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要根据气候条件和建筑结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附面层材料和分离方式。

其次,分离接缝的设计需要考虑分离层与建筑结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分离层能够承受外部负荷和变形。

此外,还需要进行细致的施工和维护,确保附面层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总之,附面层的分离名词解释即指附面层与建筑结构之间的独立性设计。

通过分离设计,可以提高附面层的适应能力和保护性能,同时兼顾外观装饰和功能需求。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条件进行设计和施工,以确保附面层的稳定性和寿命。

附面层的分离设计在建筑行业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建筑质量和保护环境具有积极的影响。

附面层数学模型与列车风安全距离研究

附面层数学模型与列车风安全距离研究

附面层数学模型与列车风安全距离研究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列车的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

有效地预测列车之间的安全距离以及确保列车安全运行,是当前交通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方向。

因此,研究列车风安全距离及其预测模型是当前交通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

为了提高列车安全运行中安全距离的预测准确性,本文将讨论附面层数学模型在列车风安全距离研究中的作用。

首先,简要地介绍列车安全距离的定义,以及影响列车风安全距离的因素;其次,讨论附面层数学模型,包括基本概念、模型原理和模型应用;最后,分析附面层模型在安全距离预测中的优势,并总结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列车安全距离是指两个列车之间安全运行所需的最小的垂直距离,它受到磁场强度、铁路轨道覆盖层厚度、车速、列车类型、以及路面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确定列车安全距离的过程中,准确的预测对于保障列车安全运行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附面层数学模型是利用静电及静磁场的原理来描述列车受静电及静磁场作用时,风安全距离的定量关系,它利用大量测试数据建立多元函数模型,并采用最小二乘法来拟合模型。

这种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列车安全距离,从而提高列车安全运行的准确性。

最后,附面层数学模型在安全距离预测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包括准确预测列车安全距离、较低的计算复杂度以及可靠性等。

但是,由于模型中所使用的参数较多,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存在估计精度下降的问题。

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应采用更加精确的方法和更多的数据
来优化附面层模型。

综上所述,针对于列车风安全距离的研究,附面层模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的预测列车之间的安全距离。

但是,研究者仍然需要继续完善和改进这种模型,以提高列车安全运行的准确性。

附面层分离的原因及分离点移动的规律

附面层分离的原因及分离点移动的规律

附面层分离的原因及分离点移动的规律附面层分离是指地壳发生断裂,地层互相错位的现象。

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由于外力的作用或地壳内部构造的变动,地层发生了错位或剥离现象,形成了附面层分离。

附面层分离是地壳运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对地质构造的形成与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附面层分离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地质构造的变动、地壳应力的重分布、岩石物理性质的变化等。

首先,地质构造的变动是导致附面层分离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球上的地壳是由多个构造单元组成的,例如板块、褶皱、断裂等。

当构造单元之间发生了错位或错位量增大时,地壳中的地层就会产生分离现象。

例如,当板块碰撞或发生断裂时,地层受到剪切力作用而发生错位,形成附面层分离。

其次,地壳应力的重分布也会导致附面层分离。

地壳中的应力分布是不均匀的,当外界的力作用于地壳中某个区域时,就会导致应力的重分布。

一方面,应力的改变会引起地壳中地层的错位,从而形成附面层分离。

另一方面,应力的改变还会导致岩石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例如岩石的强度和变形性能等,进而促使地层发生分离。

再次,岩石物理性质的变化也是附面层分离的原因之一。

岩石的物理性质包括岩石的压缩性、弹性模量、黏滞性等。

当岩石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时,地层就会发生分离现象。

例如,当岩石中的压缩性增大时,岩层之间的断裂面会增多,从而形成附面层分离。

附面层分离点的移动规律包括岩层错位的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

首先,岩层错位的方向主要受地壳运动的控制。

地壳运动的方向取决于地壳运动的力学性质和外界力的作用方向。

例如,当地壳受到推挤力作用时,岩层的错位方向一般是与推力垂直的方向。

此外,地壳内部的构造也会影响附面层分离的方向。

例如,当地壳内存在断裂带时,岩层错位的方向往往与断裂带的走向一致。

其次,岩层错位的距离主要受地壳运动的强度和时间的影响。

一般而言,地壳运动越剧烈,岩层错位的距离就越大;地壳运动时间越长,岩层错位的距离也越大。

同时,岩石的物理性质也会影响岩层错位的距离。

基于叶片表面附面层分析的风扇性能研究

基于叶片表面附面层分析的风扇性能研究

基于叶片表面附面层分析的风扇性能研究
孙瑜珮;张琴;王昭;田思远;廖泳瑾
【期刊名称】《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0)1
【摘要】为了提高轴流散热风扇效率,本文应用孤立翼型设计法,将高升阻比翼型CAP-12应用到轴流风扇的设计,设计出一款轴流风扇,并对设计出的轴流风扇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基于附面层理论,分析了风扇的静特性、内部流场与气动特性。

计算结果表明:在叶片吸力面叶尖靠近尾缘处会产生有限叶高的诱导旋涡,是导致风扇性能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在对轴流风扇进行结构优化时,应着重考虑该区域,该研究结果可为轴流风扇的性能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总页数】6页(P41-45)
【作者】孙瑜珮;张琴;王昭;田思远;廖泳瑾
【作者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川航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成都中创光科科技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K411
【相关文献】
1.来流条件对叶片表面附面层影响的实验研究
2.高负荷风扇叶片重心线调节对叶片强度和气动性能的影响分析
3.尾迹冲击对转子激波结构和叶片表面附面层的影响
效应研究4.来流条件对叶片表面附面层转捩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5.基于表面热膜测试的低速风扇附面层流动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东大学平面附面层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平面附面层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平面附面层实验报告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

①将电动阀的电机引线与稳压电源的正负极接好,红线接“正”,绿线接“负”,将稳压电源的电压选择开关拨到24~27V,打开电源开关,为下调节气流速度做准备。

②检查各测压接点处有无气现象,测试仪器仪表工作是否正常。

③记下实验台的当时的实验大气条件(环境大气压力和温度)。

2,无压力梯度的附面层测量分析进行无压力梯度的附面层测量,获得其附面层速度分布,并绘制速度剖面图。

实验时首先需确定主流马赫数,判断是否是不可压缩流;然后测量并得到附面层速度分布;最后分析该附面层是层流还是湍流。

具体实验步骤不规定,由学牛自己来安排。

3,有压力梯度的附面层测量分析实验者确定实验计划测顺压梯度或逆压梯度情况下的附面层,并根据自己的分析自行设定一个斜板角度。

测量此时的附面层速度分布,并与无压力梯度的附面层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同样,具体实验步骤由学生自己来安排。

注意事项:(1)实验时,推动座标架沿轴向移动,将总压探针的头部对准平板上你所测的静压点的孔,y方向移动到头部刚好接近平板的位置(注意要刚好接触平板,不能过量),然后记下探针的y向初始位置ya值同时记下压力读数。

(2)由于测平板壁面静压的不锈钢管较细,所以压力信号反应很慢,故测量时要让其稳定一些时间后再开始记录数据,否则测出的数据不准确,有时甚至会严重偏离实际。

(3)在选定平板x方向测点后,测对应的总压探针在y方向的位移高度每次建议移动为0.1~0.3mm,当然此值取得更小或更大就未毕不可以,更少时,试验时间必须增长,而过大测出的速度分布又显得测点较少。

附面层风洞为二维吸气式,在风洞进气段有喇叭型进气口从环境大气中抽吸空气,并其有整流格栅等使气流均匀进入实验段。

风洞实验段两侧用玻璃来作为壁面板,以便于观察实验段内部的情况。

实验段又可分为无压力梯度平板附面层段和可调压力梯度段。

两段的风洞下方都是一平直板,长330m,宽48m,上面沿流向分布有测量平板壁面静压的静压孔,共14个,第一点距平板前缘55mm,点与点之间距离l5mm。

附面层特性

附面层特性






实验数据记录
大气温度t= 空气密度ρ= 空气粘度ν= 板长L1= L2= 实验数据记录表 (单位mmH2O)
次数 距 含义 离 Ⅰ 流量V1 光滑L1 Ⅱ 流量V2 光滑L1 Ⅲ 流量V3 光滑L1 Ⅳ 流量V3 粗糙L1 Ⅴ 流量V3 粗糙L2

� � �
实验分析
当距平板表面的距离为零时,其测得的速度怎样?为什么? 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理论计算值和测出的δ99%Wo值,说明存在误差的原因。 v v ( )测 ( )计 通过实验总结影响附面层的因素。 v v
� �
h
紊流时平板绕流的平均摩阻系数 : K = 0.074 Re
1 2 h = K ⋅ ρv0 紊流时平板绕流的平均摩擦阻力 : 2
1 L 5 −


测得的附面层厚度可用内插法求得: ∆y i δ 99% v = yi + ( Z x (i +1) − 0.01) Z x ( i +1) − Z xi vx Z = 1 − 其中 x v0
t t

� �
vx 3 ⎛ y ⎞ 1 ⎛ y ⎞ 平板层流附面层的速度场方程为: = ⎜ ⎟ − ⎜ ⎟ v0 2 ⎝ δ ⎠ 2 ⎝ δ ⎠ µv0 1 3 L µv0 层流时平板表面上的平均摩擦阻力: h= ⋅ ∫ dx= 3⋅ 1 0 L 2 4.8xRe −2 δL
x
3
ν K= =δ � 层流时平板长度为L时的平均摩擦阻力系数: 1 2 v0δ L ρv0 2
实验三 附面层特性

� �
实验目的
了解流体流过平板表面时形成附面层的特性及影响因素; 求附面层厚度、作用在平版上的摩擦阻力和摩擦阻力系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解方法: 求解方法: 解析解: 解析解:解微分方程组 数值解: 数值解::用计算机 实验方法(理论分析法与实验相结合) 实验方法(理论分析法与实验相结合) 比拟法
第七章 附面层分析
边界层的概念 §7-1 边界层的概念
流动(速度)边界层: 1. 流动(速度)边界层: 靠近壁面处流体速度发生显著变化的薄层 边界层的厚度(boundary layer thickness): 边界层的厚度(boundary 达到主流速度的99% 99%处至固体壁面的垂直距离 达到主流速度的99%处至固体壁面的垂直距离
导热
湍流部分的热阻很小, 湍流部分的热阻很小,热阻主要集中在 粘性底层中. 粘性底层中.
由上述分析可见,边界层控制着传热过程, 由上述分析可见,边界层控制着传热过程,故一些研究人员试图通过 破坏粘性底层来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破坏粘性底层来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ρ ∂ ( ρu ) ∂ ( ρv) ∂ ( ρw) + + + =0 ∂τ ∂x ∂y ∂z
∂T ∂T ∂ 2T ∂ 2T u +v = a( 2 + 2 ) ∂x ∂y ∂x ∂y
常物性不可压缩流体掠过平壁, 常物性不可压缩流体掠过平壁,忽略粘性耗散 二维稳态流动
∂ (u ) ∂ (v) + =0 ∂x ∂y
∂u ∂u 1 ∂p ∂u ∂u u +v =− +ν ( + ) ∂x ∂y ρ ∂x ∂x ∂y ∂v ∂v 1 ∂p ∂v ∂v u +v = g − +ν ( + ) ∂x ∂y ∂x ∂y ρ ∂x
ρ
ρ
Du ∂p ∂ ∂u ∂ ∂u ∂ ∂u 1 ∂ ∂u ∂v ∂w = Fx − + ( µ ) + ( µ ) + ( µ ) + µ ( ∂x + ∂y + ∂z ) dτ ∂x ∂x ∂x ∂y ∂y ∂z ∂z 3 ∂x
Dv ∂p ∂ ∂v ∂ ∂v ∂ ∂v 1 ∂ ∂u ∂v ∂w = Fy − + ( µ ) + ( µ ) + ( µ ) + µ ( ∂x + ∂y + ∂z ) dτ ∂y ∂x ∂x ∂y ∂y ∂z ∂z 3 ∂y
2. 流体有无相变
单相介质传热: 单相介质传热:对流换热时只有一种流体. 相变换热: 相变换热:传热过程中有相变发生. 相变换热有分为: 相变换热有分为: 沸腾换热:(boiling 沸腾换热:(boiling heat transfer) 凝结换热:(condensation 凝结换热:(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熔化换热(melting 熔化换热(melting heat transfer) 凝固换热(solidification 凝固换热(solidification heat transfer) 升华换热(sublimation 升华换热(sublimation heat transfer) 凝华换热( 凝华换热(sublimation heat transfer )
∂T ∂T ∂T ∂T u +v = a( 2 + 2 ) ∂x ∂y ∂x ∂y
2 2
二、边界层微分方程组
牛顿流体(Newtonian fluid),常物性 无内热源,耗散不计, 常物性, 牛顿流体(Newtonian fluid),常物性,无内热源,耗散不计,稳 态,二维,略去重力. 二维,略去重力. 定性分析已知: 的数量级为0(1) 定性分析已知:u,T,l 的数量级为0(1) v,δ, δ t 的数量级为0( 的数量级为0(δ)
3. 流体流动状态 层流流动换热(laminar 层流流动换热(laminar heat transfer) 湍流流动换热(turbulent 湍流流动换热(turbulent heat transfer)
4. 换热表面的几何形状及粗糙度 管内(槽道内)流动(flow 管内(槽道内)流动(flow in ducts ) 外部绕流(around 外部绕流(around vertical plant) 5. 流体物性 流体密度、 流体密度、动力黏度 导热系数、 导热系数、比热容等
∂ 2u ∂ 2u ∂x 2 + ∂y 2
2

δ
1
1 δ 1
1 2 δ
x方向的动量扩散可以忽略
∂v ∂v 1 ∂p +v = g − u +ν ρ ∂y ∂x ∂y
δ 1 1 ⋅ 1
∂ 2v ∂ 2v ∂x 2 + ∂y 2
2

∂p =0 ∂y
δ δ ⋅ δ
1 1 1δ
δ
Dw ∂p ∂ ∂w ∂ ∂w ∂ ∂w 1 ∂ ∂u ∂v ∂w ρ = Fz − + ( µ ) + ( µ ) + ( µ ) + µ ( ∂x + ∂y + ∂z ) dτ ∂z ∂x ∂x ∂y ∂y ∂z ∂z 3 ∂z
ρc p
DT ∂ ∂T ∂ ∂T ∂ ∂T Dp = (λ ) + (λ ) + (λ ) + Tα V + qV + q R + µΦ ∂y ∂y ∂z dτ ∂x ∂x ∂z dτ
∂v ∂v +v ∂x ∂y
ρ
Dv ∂p ∂ ∂v ∂ ∂v ∂ ∂v 1 ∂ ∂u ∂v ∂w = Fy − + ( µ ) + ( µ ) + ( µ ) + µ ( ∂x + ∂y + ∂z ) dτ ∂y ∂x ∂x ∂y ∂y ∂z ∂z 3 ∂y
Dw ∂p ∂ ∂w ∂ ∂w ∂ ∂w 1 ∂ ∂u ∂v ∂w ρ = Fz − + ( µ ) + ( µ ) + ( µ ) + µ ( ∂x + ∂y + ∂z ) dτ ∂z ∂x ∂x ∂y ∂y ∂z ∂z 3 ∂z
对流换热
牛顿冷却公式
q = h ∆t
或对于面积为A的接触面 或对于面积为A
Φ = hA∆t m
为换热面积A上的平均温差. 总是取正值, 其中∆t 为换热面积A上的平均温差.约定q 及Φ 总是取正值,因 也总是取正值. 此∆t及∆tm也总是取正值.
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
1.流动起因 1.流动起因
①强制对流(forced convection 强制对流(forced 强制对流 ②自然对流(natural convection 自然对流(natural 自然对流 ③混合对流(mixed convection) 混合对流(mixed 混合对流
δ = δt δ > δt δ < δt
常见流体 : 空气: 空气:
Pr=0.6~4000 Pr=0.6~1
=0.01-0.001数量级 液态金属较小 :Pr =0.01-0.001数量级
4. 边界层的作用.
(1).利用它可以简化方程. (1).利用它可以简化方程. 利用它可以简化方程 (2).定性分析传热过程 (2).定性分析传热过程
3.流动边界层与热边界层比较 3.流动边界层与热边界层比较
普朗特数(Prandtl 普朗特数(Prandtl number)
η Pr = = a ρ ν
ρc p λ c pη = λ
pr = 1 pr > 1 pr < 1
v=a v>a v<a
粘性扩散= 粘性扩散=热扩散 粘性扩散> 粘性扩散>热扩散 粘性扩散< 粘性扩散<热扩散
ρ的数量级全为1,则 的数量级全为1
ν ~ 0(δ 2 )
a~0δ2
( )
这样可以对微分方程组进行简化(数量级一致) 这样可以对微分方程组进行简化(数量级一致)
∂u ∂v + = 0 ∂x ∂y
1 1
δ δ
∂u ∂u u ∂x + v ∂y 1 1 1⋅ δ⋅
1
1 ∂p = − +ν ρ ∂x
对流传热的基本公式化 ( h 的确定方式)
q = h ∆t
W m2
Φ = qA = hA∆t
无滑移边界条件
W
∂t Φ = −λA ∂y
y =0
令上两式相等则有
∂t Ah∆t = −λA ∂y

y =0
λ ∂t h=− ∆t ∂y
y =0
定解条件: 定解条件:
1.初始条件 1.初始条件 2.边界条件: 2.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 第一类边界条件,规定边界上流体的温度分布. 第一类边界条件,规定边界上流体的温度分布. 第二类边界条件, 第二类边界条件,给定边界上加热或冷却流体的 热流密度. 热流密度. 为何不用第三类边界条件? 为何不用第三类边界条件?
局部对流换热系数( 局部对流换热系数(loca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平板温度场 t=t(x,y)
q h= = t w − t∞ ∂t Q ∂y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y =0
∂t −λ ∂y
y =0
t w − t∞
= f ( x)
故h= h (x)
既换热表面不同位置的对流换热系数不同, (x)称为 既换热表面不同位置的对流换热系数不同,故将h (x)称为 处的局部对流换热系数. 在x处的局部对流换热系数. 平均对流换热系数(average 平均对流换热系数(averag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1 l h = ∫ h ( x )dx l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