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求平均数》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
【导语】平均数是表⽰⼀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是指在⼀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初步建⽴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法进⾏解答。
3、培养学⽣估算的能⼒和应⽤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教学重点: 灵活选⽤求平均数的⽅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故事导⼊: 课件出⽰;⼀个⽼猴⼦在森林中摘了12个桃⼦,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猴分桃⼦给他们,猴⼀7个、猴⼆4个、猴三1个。
师:对⽼猴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三只猴分的桃⼦不⼀样多。
⽣:应该三只猴分的⼀样多 根据学⽣的回答板书:不⼀样多⼀样多 (⼆)探究新知: 1、⽤磁性⼩圆⽚代替桃⼦(⽼师将磁性⼩圆⽚按照7、4、1、分别排列在⿊板上)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组讨论⼀下,你们能⽤哪些⽅法可以使每组的个数⼀样多。
2、交流反馈 (1)引出移多补少、(2)(7+4+1)÷3 师:观察移动后的⼩圆⽚,思考: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板书:总数不变 ⼀样多不⼀样多 3、⼩结,并揭⽰课题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移,算⼀算的⽅法,得出了⼀个同样的数4,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 4、刚才有同学⽤(7+4+1)÷3=4的⽅法算出了他们的平均数,现在⽼师再摆⼀组为8个,这时平均数⼜是多少呢?会吗? ⽣:会。
(⽣⾃⼰完成) 反馈(7+4+1+8)÷4=5 ⽐较归纳得出:总数÷份数= 平均数 (三)应⽤数学 教师课件出⽰列举⽣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学⽣⾃⼰阅读这些信息 1、国家旅游局关于2004年“⼗⼀”黄⾦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 (1)上海东⽅明珠平均每天的门票收⼊为130万元,北京故宫平均每天门票收⼊为200万元 (2)南京中⼭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北京故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求平均数》人教新课标(2023秋)
2.逻辑推理能力:在解决平均数相关问题时,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正确判断并解释数据的合理性,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数学抽象能力:通过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平均数的概念,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4.掌握平均数的性质,如:平均数大于最小的数且小于最大的数;
5.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节内容依据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关于《求平均数》的相关章节进行设计,确保与教材紧密关联,符合教学实际需求。
二、核心素养目标
四年级下册数学《求平均数》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举例:分析班级成绩,比较平均分与各分数段的人数,从而了解班级整体水平。
2.教学难点
(1)理解平均数性质的推导:平均数大于最小的数且小于最大的数,这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性质,需要通过实例和图形引导学生理解。
举例:通过绘制线段图、数轴等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平均数的性质。
(2)解决实际问题时数据的选择与处理:在实际问题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进行平均数的计算,以及如何处理异常数据,是学生容易遇到的难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平均数性质的推导,我会通过举例和图形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家庭月均用电量、平均气温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收集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计算平均身高,并分析数据分布情况。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有效提升孩子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求平均数是小学五年级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如何有效提升孩子计算平均数的能力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五篇关于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启示。
一、《求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熟练计算平均数;(3)通过练习提升孩子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2.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教学难点:数学算式的运用。
4.教学方法:板书法、实例法、讨论法。
5.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一段有趣的小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求平均数。
(2)授课主体: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作用是什么。
然后通过实例演练,让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让学生进行分类讨论,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并进一步提升计算能力。
(3)总结:本节课通过实例演练,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掌握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通过分类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有效提升了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二、《求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2)熟练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3)通过数学游戏提升孩子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2.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教学难点:数学游戏中数学知识的运用。
4.教学方法:游戏法、竞赛法、小组互动法。
5.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一款趣味数学游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求平均数。
(2)授课主体: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作用是什么。
然后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竞赛中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让学生进行小组互动,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并进一步提升计算能力。
(3)总结:本节课通过数学游戏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竞赛中掌握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通过小组互动,让学生产生交流思想、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有效提升了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2023最新-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优秀教案【优秀4篇】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优秀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这次帅气的为您整理了4篇《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优秀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的好友哦。
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90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分析:1、认知目标: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目标: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积累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李明和王小飞两位同学要进行篮球的定点投篮比赛。
(课件出示)比赛规则:每人各进行3次1分钟的定点投篮,以每次投中个数为成绩。
(课件出示)比赛成绩统计图:观察,你从统计图中知道了什么?问题:谁赢了?为什么?2、王小飞再投一次,(课件出示成绩统计图)问题:现在谁赢了?为什么?发现问题:次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
从而引出新课二、新知探究(一)、认识平均数1、合作讨论讨论问题:次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时,该怎样比才公平?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想一想:(以李明三次投球为例)能计算出李明三次投球成绩的平均数吗?教师适时板书:(7+3+8)÷3=18÷3=6(个)问题:(1)、“6”是哪几个数的。
平均数?(2)、我们是怎样求出7、3、8这三个数的平均数的?小结方法:先求和再平分。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1)、引导:不计算,有办法找到李明三次投球成绩的平均数吗?小组讨论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移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求平均数(五年级)(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求平均数(五年级)(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通过题目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求平均数的意义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教具:电脑软件、投影片。
学具:判断卡。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口算。
①小明有12本书,小军有20本书,小明和小军平均每人有几本书?②五(3)班做好事28件,五(4)班做好事36件,平均每个班做好事多少件?③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由学生自己解答(列式计算)针对第③题提问:①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②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③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投中总个数÷组数。
(二)学习新课1.出示例1: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第二组11人,共投中33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
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读题后,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
(投影片)①例1和准备题③比较,题目有什么异同?(从条件和问题两方面考虑。
)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板书:投中总个数÷全班总人数。
教师: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题目中给了吗?怎么办?②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知道之后,怎样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尝试自己列式,然后讨论订正。
板书:(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教师:综合算式怎样列?(学生试列式,再讨论订正。
)板书:(28+33+23)÷(10+11+9)=2.8(个)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教师:对比例1和准备题③你能发现解答方法有什么异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情况?2.出示例2:(投影片)下表是五年级二班3个组投中篮球情况统计表。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第一篇:《求平均数》教学设计《求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并能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2、学生会解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乒乓球板和球各2付。
统计表若干张。
教学过程:一、构建平均数的概念:1、游戏导入,初步感知。
(1)、师:今天老师想组织同学们进行一场小小的球赛,有没有信心?生:(有信心)师:既然是比赛就有比赛规则,请听好:全班同学分成两队,一二2组为甲队;三四2组为乙队,每队挑选若干名选手来参加拍球比赛。
比赛规则是:在规定时间内哪个队拍的个数多哪个队获胜。
(注意:时间到或球离板后都表示结束比赛)(给10秒时间商量派谁来参加比赛。
)师:好,甲队老师选4名参赛者;乙队老师选5名参赛者。
生:学生选派选手,编号后上台排好队伍。
备注:如果在这里有学生说出人数不同比赛不公正,教师随即提问:那么怎样比才公平呢?生:只要算出2队拍球的平均数。
(教师板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的“平均数”。
师:刚才同学们一致认为求出每一队拍球的平均数是最公平、公正的。
说得一点没错,老师决定采纳同学们的建议。
下面我们首先进行拍球比赛。
师:为了节省时间,每次2个选手一起比,另外1名选手和各队的同学们可以一起数数。
并记好所拍的个数。
2、设疑:师:两个队拍球个数已经公布,可结果还未决定,猜猜看假如你是裁判,你会依据什么来决定哪个队获胜呢?(学生交流,口答――平均数)生:只要算出2队拍球的平均数。
(教师板书:“平均数”。
)3、师:为什么用平均数?求出总个数不行吗?平均数有什么好处?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交流,互说回答。
因为求平均数公正,又能反映一个队的整体水平)师:说得真好。
2024年小学数学求平均数教案
2024年小学数学求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教具2.学生作业本、直尺、圆规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联系生活,引发兴趣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有几个数,要求它们的平均值。
比如,我们班有5个同学,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20cm、125cm、130cm、135cm和140cm,你能告诉我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吗?2.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生:平均身高是(120+125+130+135+140)÷5=540÷5=108cm。
(二)新课讲解1.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求得的108cm,就是这5个同学的平均身高。
那么,什么是平均数呢?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数值,它是通过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
2.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师:要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要把所有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例1:有3个同学的成绩分别是90分、95分和100分,求他们的平均成绩。
师:请同学们按照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出这个例子的答案。
生:平均成绩是(90+95+100)÷3=285÷3=95分。
(三)巩固练习1.练习1:有4个同学的成绩分别是80分、85分、90分和95分,求他们的平均成绩。
生:平均成绩是(80+85+90+95)÷4=350÷4=87.5分。
2.练习2:有5个同学跳绳的次数分别是70次、75次、80次、85次和90次,求他们的平均跳绳次数。
生:平均跳绳次数是(70+75+80+85+90)÷5=400÷5=80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求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求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运用所学知识,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什么是平均数,并且能够简单易懂地解释给别人听;2.掌握如何求平均数的方法;3.运用所学知识,能够解决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的概念;2.如何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内容1. 引入教师将三个班级的平均成绩展示在黑板上,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平均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平均数,并导入学习。
2. 认识平均数1.让学生口头描述什么是平均数,做好板书记录。
2.回顾学生在小学前学习的平均数相关内容,如何求平均数,如何理解平均数。
3.让学生举例说明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家长购物打折,学校考试成绩等。
3. 求平均数的方法1.按照书本上的内容,教授求平均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方法。
2.制作一些有趣的问题,在教师带领下,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4. 运用所学知识1.投影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计算,并将自己的答案与同桌讨论和比较。
2.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联系能力并且提高合作意识。
五、板书设计1.平均数的概念2.求平均数的方法3.实例分析4.练习题目六、教学方式1.集体授课和小组合作2.教师授课和学生自学3.举例说明和实际练习4.控制翻阅教科书和笔记七、教学评价1.学生合作作业中的表现;2.学生的课后作业;3.教师直接观察和提出问题以及学生的表述。
八、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创设了多种情境和场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
在制定问题时,我尽量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点,让学生乐在其中。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并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综合来看,这次教学效果是不错的,但仍需不断完善和进一步提高。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6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6篇】《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二、教学准备小黑板、姓名笔划数统计表。
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学生说一说后,出示一个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姓名王振方笔画数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
(学生动手制作表格)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
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师:请观察姓氏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到求笔画总数和平均数上。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师:王振方的姓名平均笔画数是6画,这又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1)表示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
(2)表示王振方这个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6画与王振方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注意:(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
(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
(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平均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人教版
教案:平均数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学生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组数据,如:8、10、12、14、16。
2. 请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并提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3. 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的中间值是12,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二、新课1.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示例:计算8、10、12、14、16的平均数。
平均数= (8 10 12 14 16) ÷ 5平均数= 60 ÷ 5平均数 = 124. 请学生用自己的计算器计算另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如:5、7、9、11、13。
5.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点评。
三、巩固练习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练习题包括:计算平均数、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等。
3. 学生完成后,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
四、课堂小结1. 请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据、计算平均数,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巩固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四年级数学 求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人教版求平均数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方法,能够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操作能力。
3.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教学步骤:一、铺垫引入。
1.___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3.___和___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实际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不一定是实际数。
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是不同的。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研究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
(板书课题:求平均数)2.教学例2.1)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
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面高度相同的高度值。
4)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
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2014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2014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人教新课标2014》三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的“求平均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并能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1. 平均数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充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明确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2. 求平均数方法的掌握: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规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平均数的含义,举例说明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动手计算。
3. 实践: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平均数的相关练习。
4. 讲解:针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5. 巩固: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1. 板书求平均数2. 板书内容:- 平均数的概念- 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的应用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拓展练习:研究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3. 思考题:探讨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讲解、实践、巩固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后作业设计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整体教学效果较好,但在讲解平均数概念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辅导。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8.1《求平均数》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8.1《求平均数》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能正确计算平均数,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求出数据的总和,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班级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平均数教学模具。
2. 学具:计算器、直尺、数据统计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3. 实践应用: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总结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5. 作业布置:布置与平均数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求平均数》2. 板书内容:(1)平均数的概念: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求出数据的总和,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班级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
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2. 提高练习: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练习:研究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讲解、实践等环节,总结优点和不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提高分析与推理能力,以及将数学知识引入生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圆片、学生课前调查并收集一些教据。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1.多媒体出示图,师讲述:这是一个长方体容器,用三个闸门把这个容器平均分成4格在里面盛上高度不等的水,请想像一下,如把这几个闸门打开,里面的水会出现怎样的现象?2.小组讨论后学生汇报。
3.小结:(多媒体演示)看,打开闸门,高处的水往低处流,最终水面高度相等,这个相等的高度就是水面的平均高度。
师:谁再来说一说,这个“平均高度”是怎么形成的?(水从多的地方移到少的地方。
)[小师归纳:像这样,几个不相等的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会得到一个相等的数,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师:拿出圆形学具按要求摆放,第一排放8个,第二排放4 个,第三排放3个,注意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齐。
要指一生在黑板上用圆形磁铁摆,其他同学在桌面上摆。
问:这三行圆片的平均数是多少?a)学生合作探究:怎样求出这三行圆片的平均数,看哪个组的方法多。
(四人一组摆圆片,师巡视指导。
)b)交流汇报:i.移多补少:只要从8 个中拿1个放到第二行的4个中,拿2个放到第三行的3个中,它们就一样多了,所以这三行圆片的平均数是5。
ii.先算总数再平均分:把三行圆片合在一起,先求出一共几个,然后再除以3就可得到这三行的圆片的平均数。
iii.师:谁能说一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求平均数呢?(生答。
)iv.师小结: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用数据的总数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包括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计算平均数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灵活运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组学生的考试成绩,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评价这组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引导学生提出可以计算平均成绩来进行评价,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讲授新课举例说明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如计算一组同学的身高平均数。
通过具体数据,让学生计算算术平均数:(数据之和÷数据个数)。
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如计算学生的综合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所占比例不同)。
讲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各项数据乘以相应权重之和÷权重总和)。
3、课堂练习给出一些简单的数据,让学生计算平均数。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零花钱、平均每天的阅读时间等。
4、小组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数,如平均气温、平均工资等。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交流。
5、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强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6、布置作业完成课本上关于平均数的练习题。
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数据,并计算其平均数。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多让学生参与计算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授课教师:李双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小学数学讲的平均数主要是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平均产量等等。
学情分析:我校多数孩子来自农村,因此我在教学是选材尽量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我在课堂中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这一理念下,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认识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探求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统计卡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出示幻灯片)同学们欢迎你们走进这片美丽的大森林,在这片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
小白兔嘟嘟今天要请它的好朋友们吃糖果,我们一起来看看嘟嘟是怎样分糖果的吧?2、感知平均数(1)学生从分糖果中,初步感知移动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小熊为什么要哭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小熊不哭。
今天就由李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求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出示课题:求平均数)[设计意图:根据儿童追求平等心理,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平均数”这个概念. ]二、认识平均数生活中的平均数是无处不在的,师生一起欣赏微课,初步的感知和认识平均数。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求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六册第三单元42页的内容。
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
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另外,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二、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多数孩子来自农村,因此我在教学是选材尽量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我在课堂中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这一理念下,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三、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秒表、绳子六、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我听体育老师贾老师说咱们班的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6名同学的“跳绳”成绩挺不错的!我很想知道两个小组,哪个更好些?有什么办法?生:比赛,在规定1分钟内看哪个小组跳的总数多,就是胜利者。
师:哦,好建议。
不过,一节课只有40分钟,谁来出个好主意,在短时间内得出结果?生:6人一起跳,分组数数。
师:哦,好主意!那就按你的方法比赛吧!{课伊始,趣已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求平均数》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求平均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人教版《求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
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
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出示幻灯:身高情况
先估计一下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149。
生2: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3,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149,所以这些平均数是149。
三、拓展练习
1.应用一。
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
(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求平均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人教版《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交流反馈。
师:看了两(三)组平均体重数据有何启发?[根据平均数可以对两(三)组体重进行比较]
师:教师还收集了一组数据,发现我校第一季度用电情况如下表:
1月
2月
3月
800度
1000度
900度
(1)说说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
(2)算一下我校第一季度平每月用电量。
(3)预测4月份的用电量。
(4)小组讨论,学生间交流。
(5)指名汇报:你是根据什么来估计的?
2.应用二。
请用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6=84(分)。
(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
最后得分(84+88+82+86)4=85(分),这样才公平、合理。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更公平,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
3.应用三。
师: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
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会□不会□可能会□可能不会
(1)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说(3个)
(3)学生评价。
师: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也可能正好是126厘米,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
五、课外延伸
推荐作业:1、现在你对教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能解决吗?这一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