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关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理解分析
2018·04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修改完善,是高中数学课程最新发展的标志之一。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继承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核心观点,即培养“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四能”(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梳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十大核心词”的基础上,国家课程标准中首次提炼出数学核心素养(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抽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简称“六核”),增加“学业质量标准”,并将“四基”“四能”“六核”融入课程、教学和评价内容之中;同时,为群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和个体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课程教学载体。
摘要关键词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四基;四能;六核关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理解分析孔凡哲1,2(1.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湖北省民族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4)普通高中课程是实现高中阶段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体现着国家意志,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1]高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水平。
2003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2](以下简称“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等各科标准,指导了2003~2013年十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但是,面对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的迅猛发展,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出现诸多亟待改进之处。
在实施8~10年后即修订国家课程标准,也是课程发展的国际普遍趋势。
2013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2017年12月29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3](以下简称“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
一、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分析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课程自身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既深入总结了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实验稿10年实施以来的经验与教训,同时,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文件,进而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解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解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从课程标准的结构来看,2017 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学业质量三个重要的部分,同时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和教学评价给予了相关案例,帮助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
二、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变与不变(一)课程性质在2017 年课程性质中明确了数学课程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强调了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主要课程,具有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成长需求,提供多样性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高中数学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二)课程基本理念两版课程标准的核心指导思想均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相较于实验版课标着重强调教师注重学生能力发展转变为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倡导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并在教育过程中强调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达成。
三、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变与不变(一)学科核心素养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对比,可以发现,2017 年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数学区别与其它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并强调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这些数学核心素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课程目标(1). 由原来是“双基”转变为“四基”与“四能”。
提出通过高中数学课程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由提高数学能力转变为发展数学素养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读书笔记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读书笔记通过阅读这本书的前三章,我深入了解了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总结、面临的挑战以及《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背景,还有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关于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主要是三个时间节点,一个是1999年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一个是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还有一个就是新修订的《课程方案(2017版)》。
课程改革任重道远,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在标准的研制和实践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课程方案(2017版)》的修订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数学在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高中数学教师需要了解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形成对数学全面、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数学的课程性质要突出地反映立德树人理念下的数学教育观,建立促进社会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数学观。
下面就前三节具体章节,结合这本书的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
第一章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经验与面临的挑战21世纪初,我国把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成为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变化体现在:三维课程目标体系、多层次的选择性、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设置数学探究、数学建模与数学文化内容。
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关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1、1952年《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中提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课程目标。
1963年《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提出“双基+三大能力”课程目标,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双基+五大基本能力+五大拓展能力+情感态度与数学精神”的课程目标。
本次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双基+四能+六个核心素养+数学情感态度与数学精神”的课程目标。
2、课程的选择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简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的课程基本理念及学科核心素养
简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的课程基本理念及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是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该标准从课程基本理念和学科核心素养两个方面提出了对高中数学教育的要求。
一、课程基本理念1.素质教育的标准这一理念是指要注重学习者全面素质的培养,注重发展学习者能力,为学习者的个性、兴趣和潜能提供发展的空间,不仅注重课程的知识性,还需注重课程的启发性,促进学习者培养工程素养,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复合型人才。
2.中西文化的交融这一理念是指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进行合理搭配,注重发掘传统文化对于数学教育的独特贡献,并吸收来自西方数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3.规范教学的标准这一理念是指要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和教育观,注重教学过程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科核心素养1.“数学科学视野”这一素养要求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普遍性。
学生应该能够学习数学模型的构建和数学科学背后的思想、原理等,形成对数学科学的基本认识,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做好充分的准备。
2.“数学探究精神”这一素养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开展调查和研究,探究数学的本质、规律、思维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数学应用技能”这一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对数学的基础知识、方法、技能进行灵活运用,例如计算、推理、建模及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素质,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4.“数学思辨能力”这一素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和逻辑推理,培养严谨性、逻辑性、抽象性和创造性,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版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强调了数学课程的素质教育,注重整体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其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高的标准。
对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对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是教育部根据认识和实践的需要,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改革的要求,对高中数学课程进行的一次全面的调整与改革。
该标准基于对数学学科近年来的发展和变化的深入研究,融入了国内外数学教育的最新理论与实践,并结合我国高中数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对高中数学的内容、结构、特点和规范进行了重新界定和规范。
该标准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标准对高中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和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和详细的描述。
新标准明确了数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强调数学教育应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
同时还明确了数学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观念和方法、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建模和应用能力等。
新标准对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重新划分和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新标准突出了数学的应用性,增加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突出了数学的实践性,强调数学的应用和建模能力的培养。
新标准重视数学的思维方法和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新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包括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证明的思维过程、问题的拓展与推广等,以及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包括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数学与现实问题的联系等。
新标准明确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新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力开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注重实践教学和问题解决的方法,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能力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2017年 普通高中数学新课标
2017年普通高中数学新课标摘要:一、引言二、2017年普通高中数学新课标的主要内容1.课程目标2.课程结构3.课程内容4.课程实施与评价三、新课标对教学的影响1.强调数学应用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4.提高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四、对新课标的认识与建议1.把握课程目标2.调整教学策略3.提高自身素质4.关注学生发展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2017年普通高中数学新课标应运而生。
新课标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修订,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
二、2017年普通高中数学新课标的主要内容1.课程目标新课标明确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数学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数学应用意识,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习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课程结构新课标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等内容;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史等内容;选修课程则提供了更多的专题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
3.课程内容新课标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更新和优化,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逻辑性和现实性,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技能的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程实施与评价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
评价方面,倡导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过程表现和全面发展。
三、新课标对教学的影响1.强调数学应用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方式,主动探究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标解读-关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思考
(1)评价目的
• 评价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学习的成效,进而也考查教师教学的
成效。
• 通过考查,诊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而诊断教
师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
• 通过诊断,改进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2)评价原则
• 重视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教学评价要以数学 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作为评价的基本要素。 • 重视评价的整体性与阶段性。 • 重视过程评价。
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了学科的 育人功能,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思想性、科学 性、时代性、整体性等明显增强。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实验版 比较,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学业质量 三个重要的部分,同时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和 教学评价给予了相关案例,帮助高中数学教师在教 学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
2.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主线,精选内容
数学课程体现社会发展的需求、数学学科的特征和学生 的认知规律,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优化课程结构,为学生发展提供共同基础和多样化选择; 突出数学主线,凸显数学的内在逻辑和思想方法; 精选课程内容,处理好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知识技能之 间的关系,强调数学与生活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提升学生应 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
三、课程目标
(一)“四基”与“四能”
• 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进一步学习以及未 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 • 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简称“四能”)。
(二)核心素养及水平划分
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对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对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一项指导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文件。
该标准的出台旨在进一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该标准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进行了明确界定。
标准指出,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素养和数学创新意识。
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方面,标准强调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思维、运算思维和问题解决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方面,标准要求学生具备数学知识体系、数学应用能力、数学实践能力和数学文化意识。
标准还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即培养学生的数学发现、数学探究和数学思辨的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方法和技巧。
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和证明方法,培养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标准要求教师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文化意识。
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本质和数学价值的认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在教材内容方面,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即必修教学内容、选修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
必修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函数与方程、几何与变换、统计与概率四个模块,选修教学内容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置了不同的选修方向。
实践活动则强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指导和改革,明确了教学目标和要求,重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数学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强调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兴趣和数学文化意识的培养。
新修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版)》的解读与思考
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 美价值。
4.重视过程评价,聚焦素养,提高质量
学习评价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关注数学学科 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业质量要求, 促进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达成。
• 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简称“四能”)。
(二)核心素养及水平划分
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基本内涵:
一个核心
全学抽象 逻辑推理 数学建模 直观想象 数学运算 数据分析
体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
• 情境与问題:情境主要是指现实情境、数学情境、科学情境, 问题是指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
所有的科学都离不开数学,科技的迅速发展对数学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与数学的结合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 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数学的发展变化
21世纪过去的十几年是数学发展的黄金时代,数学科学 的新思想和新应用不断涌现,一些世界顶级难题或猜想得到 了解决或证明,如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证明了庞加莱猜想, 华人数学家张益唐破译“孪生素数猜想”,朗兰兹纲领基本 引理的证明等。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自觉交叉,产生了很多新 的交叉研究领域,数学在研究模式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因 此,我们必须对旧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更新和修正。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 过程。
开发合理的评价工具,将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数学学科 核心素养的达成有机结合,建立目标多元、方式多样、重 视过程的评价体系。
对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对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摘要】这篇文章将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对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进行解读。
在将介绍背景信息和课程标准的目的。
正文部分将分析课程目标、解读课程内容、探讨教学方法、说明评估方式并提出师资培训建议。
结论部分将总结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并展望未来发展。
这篇文章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新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中数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引言、背景介绍、目的说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方式、师资培训、结论、意义、发展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一、引言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新课程标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通过对2017年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可以更好地了解课程的设置目的和意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和学习方向。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希望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1.2 目的说明目的说明: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更新和优化现有的数学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科能力。
通过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和经济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也旨在促进学生的科技素养,培养他们处理现实问题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通过对数学知识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新课程标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动力。
新课程标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数学人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挑战。
2. 正文2.1 课程目标分析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课程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详细分析课程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动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2017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2017
2017年中国教育部发出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树立了国家数学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的强有力里程碑。
表面上看,该标准以“更高层次上、更宽泛视野上引导数学教育”为宗旨,旨在突出数学教育性质,厘清数学教育知识体系,改善数学教育评价机制,充实数学教育内容,注重子设置教学要求,着力推进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程度,提升其应用综合能力。
实质上,该标准所取得的一系列进步也反映出在新的时代,着力强调数学的内涵性。
这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把数学应用发挥贯穿全部,贯彻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逐步拓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丰富的推理计算思维,从而更好地将数学应用于科学研究、生活实践中,帮助学生求知事物规律,以及更有效地把握和应用知识。
如此看来,此次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不仅能够引领我国的普通数学教育,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的改革,而且也能帮助学生开拓一个更多元化和更自我综合施行的学习研究空间,获得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真正能力,为今后高等教育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而,强烈推荐大家充分认识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全心全意拥护和支持,以期能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的全面发展士大夫。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
订)
2017年发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是国家重大教育改革的正式实施框架,将替代以前普通高中数
学课程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2012年版)》。
新的普
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主要包括课程内容框架,教材要求
和教学要求三个方面。
首先,新教育标准要求将“数学基础”、“数学应用”和“数学
素养”三大要素融入课程,它们分别包括“实践活动”、“研究分析”、“分析与证明”和“思考能力”等四个部分。
课程内容重点在
于将数学学习、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以实施有效的学
习计划,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还制定了丰富的教材要求,要求编写的
教材应具有高质量,内容准确和必要,并要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它还要求教材内容丰富,涉及“数学的文化”、“数学的思想”、
“数学的方法”和“数学的运用”。
最后,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还提出了严格的教学要求,旨
在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研究分析和个性化
的活动来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使用技术管理自学,从而获取更多、更深刻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总之,2017年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为普通
高中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以便实施高质量的教学,充分发
挥数学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功能,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开
发数学素养,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对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对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是全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新指导标准,它在原有数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数学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和新要求。
首先,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教育的学科特点。
数学是一门涵盖广泛的科学,它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对人类的现代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教育中,人们经常将数学称为一门抽象的学科,但是,新的课程标准却提示我们,数学是一门需要感性理解和实践的学科,需要通过实际体验和思考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因此,教育者需要改变原有传统的教学方式,从理解和应用学科特点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
其次,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发生了变化。
传统上,数学教育注重学习知识和技能,但是新的课程标准却把重点放在了能力培养上。
这种能力培养不仅包括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如逻辑推理、创新思维、应用能力等。
这需要教育者改变教学方式,采用授课和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探究和体验中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第三,数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被强调。
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育的社会价值进行了重新界定。
当代社会对数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人才培养需要与社会需求相契合,前瞻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进。
新的数学教育标准中,重点介绍了现代数学的应用和新领域,帮助学生接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和应用能力,为学生的将来作好人才储备。
总之,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出现,将促使全国各地高中数学教育向更高质量、更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教育者需要认真地思考如何贯彻新标准、实现新理念,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优质、全面的支持和指导。
对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对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摘要】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引入为高中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从背景介绍和目的意义入手,介绍了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接着对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概述,重点分析了其中的重点领域。
教学方法和策略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同时也强调了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在培养目标实现方面,文章指出如何通过新课程标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结尾部分总结了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课程标准,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持续优化和发展。
【关键词】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引言、背景介绍、目的和意义、正文、内容概述、重点领域分析、教学方法和策略、评价体系建设、培养目标实现、结论、启示、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高中数学课程往往被认为是内容繁杂、应试导向强烈的科目,学生普遍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模式和内容设置的全面革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结合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制订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一背景下,对于我们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深入理解与实践新课程标准,将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目的和意义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竞争。
通过这一新的教学标准,也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在于引领和推动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通过这一新的教学标准,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对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对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作者:鲁贤龙来源:《学周刊》2019年第31期摘要:2017年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准相对于之前的课改内容来说有了很大的进展,在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及课堂的学业质量当中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就从课程标准当中的整体结构、核心素养以及学业质量方面出发,对2017年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进行解读。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整体结构;核心素养;学业质量中图分类号:G63 ; ; ;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9)31-0073-01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9.31.064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准的提出对高中数学课堂做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也指明了改革的方向,教师以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改进,对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和变化进行分析,从而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好地开展高中数学知识的教学。
一、课程标准的整体结构发生变化在2017版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标准当中,其内容结构主要由六方面组成,分别是“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课程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
相对于之前的课程标准当中,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和学业质量这三个方面,并且在课程标准当中也围绕核心素养和教学评价给出了相关的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教师在以课程改革标准为指导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进行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从而将教学的效果满足2017版新课程标准当中对数学课堂的要求。
从课程改革标准当中对整体课堂结构的改变中,我们能够看到,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也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就拿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中的内容来说,其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关注课堂氛围的构建。
而在课堂内容当中,设计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择课程”等三个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自我未来发展的规划,进行课程的选择,从而提高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主动性。
解读04 课程结构——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解读
解读04 课程结构(一)框架结构的变化2003年版课标: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和选修。
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1、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系列3、系列4由若干专题组成。
每2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
课程结构如图所示。
选修系列必修模块注:上图中代表模块(36学时),代表专题(18学时)。
必修课程是选修课程中系列1,系列2课程的基础。
选修课程中系列3、系列4基本上不依赖其他系列的课程,可以与其他系列课程同时开设,这些专题的开设可以不考虑先后顺序。
必修课程中,数学1是数学2,数学3,数学4和数学5的基础。
2017年版课标: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突出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四条主线,它们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
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
高中数学课程结构如下:说明: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数学在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与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
(二)内容的变化2003年版课标:1.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包括5个模块。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学科+网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II(三角函数)、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2.选修课程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
选修课程由系列1,系列2,系列3,系列4等组成。
◆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
◆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解读
《2017年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高中数学课程内容与
学分调整升级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解读如下:
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6学分,选修课程6学分。
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
具体来看,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突出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四条主线,它们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
在学分与选课方面,必修课程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6学分,选修课程6学分。
选修课程的分类、内容及学分如下:
B类课程包括微积分、空间向量与代数、应用统计、模型四个专题,其中微积分2学分,空间向量与代数1学分,应用统计2学分,模型1学分。
C类课程包括逻辑推理初步、数学模型、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三个专题,每个专题2学分。
总的来说,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在课程内容、结构以及学分与选课方面都有一定的变化和解读。
新修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版)》的解读与思考精选全文
二、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 ◆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并且在社会科学中发挥越来
越大的作用; ◆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现代社会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高中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 ◆高中数学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四、课程结构
(一)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二)内容变化
• 删减部分:算法、流程图;参数方程与极坐标;绝对值不 等式、柯西不等式以及排序不等式等;线性规划;微积 分;四种命题及其关系、三个逻辑联结词;几何概率模 型;推理和证明;数学归纳法作为了选学内容,不作考 试要求。
• 增加部分:数学应用(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 数据相关性;选修课程(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 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本部分不作为全国统一高考 内容)。
(二)基本理念
1.学生发展为本,立德树人,提升素养
高中数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 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主线,精选内容
数学课程体现社会发展的需求、数学学科的特征和学生 的认知规律,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 学业质量是学生自主学习与评价、教师教学活动与评价、 教材编写的指导性要求,也是相应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学业质量水平
• 数学学业质量水平是六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综合 表现。
•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水平”(质量描述)和“四 个方面”(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 流与反思)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旧课程标准的对比分析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旧课程标准的对比分析二、课程目标新旧课程的目标没有较大的差异,新的课程着重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对比如下三、数学核心素养及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四、课程的结构新旧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课程结构图对比如下:新课程旧课程结构图学分必修:8学分选修1:6学分选修2:6学分必修:10学分选修2系列:6学分选修4系列:3学分(每个专题1学分,共10个专题,高考修3学分)学时必修:144学时选修1:108学时选修2:没建议学时必修:180学时选修2系列:108学时选修4系列:没建议学时高一上必修1,高一下必修1高二上选修1,选修2高一上必修1,必修4高一下必修5,必修2,必修3高二上选修2系列,选修4系列探究。
共144学时,8学分。
2. 选修1课程包括四个主题,分别是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共108学时,6学分。
3.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
6学分。
A课程是部分理工类(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B课程是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部分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C课程是人文类(历史、语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
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1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
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
五、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与现行课标对比,必修3中的“算法初步”删掉了;删掉了必修5中的解三角形,不等式的大部分内容。
删掉了选修2-2中推理与证明。
删掉了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删掉了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删掉了选修4-5不等式选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一、课程标准整体结构的变化
从课程标准的结构来看,2017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学业质量三个重要的部分,同时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和教学评价给予了相关案例,帮助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
二、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变与不变
(一)课程性质
在2017年课程性质中明确了数学课程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强调了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主要课程,具有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成长需求,提供多样性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高中数学课程,为学生的可持
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两版课程标准的核心指导思想均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相较于实验版课标着重强调教师注重学生能力发展转变为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倡导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并在教育过程中强调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达成。
三、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变与不变
(一)学科核心素养
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对比,可以发现,2017年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数学区别与其它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并强调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这些数学核心素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课程目标
(1).由原来是“双基”转变为“四基”与“四能”。
提出通过高中数学课程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由提高数学能力转变为发展数学素养
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四、课程结构的变与不变
(一)设计依据
首次提出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
(1)依据高中数学课程理念,“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2)依据高中课程方案,借鉴国际经验,体现课程改革成果,调整课程结构,改进学业质量评价。
(3)依据高中数学课程性质,体现课程的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为全体学生提供共同基础,为满足学生的不同志趣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
(4)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关注数学逻辑体系,内容主线、知识之间的关联,重视数学实践和数学文化。
(二)结构
由旧版本的必修和选修内容,修改为新版本的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首次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突出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四条主线。
必修课程:由旧版本的5个模块,数学1-5,变为新版本中的预备知识、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五个模块。
选择性必修课程:新提出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四个模块为选择性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由旧版本的4个系列,变为新版本中的 A:数理类课程 B:经济、社会、部分理工类课程 C:人文类课程D:体育、艺术类课程 E:拓展、生活、地方、大学先修类课程,五大系列。
首次提出数学文化的概念,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数学在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与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
(三)学分与选课
首次提出学分与选课的教学方式:
必修课程的学分由旧版本的10学分变为新版本的8学分,添加选择性必修课程6学分,选修课程6学分。
新版本对选修课程的分类、内容及学分做了具体阐述如下:
A类课程包括微积分、空间向量与代数、概率与统计三个专题,其中微积分2.5学分,空间向量与代数2学分,概率与统计1.5学分。
供有志于学习数理类专业的学生选择。
B类课程包括微积分、空间向量与代数、应用统计、模型四个专题,其中微积分2学分,空间向量与代数1学分,应用统计2学分,模型1学分。
供有志于学习经济、社会类和部分理工类专业的学生选择。
C类课程包括逻辑推理初步、数学模型、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三个专题,每个专题2学分。
供有志于学习人文类专业的学生选择。
D类课程包括美与数学,音乐中的数学、美术中的数学、体育运动中的数学四个专题,每个专题1学分。
供有志于学习体育,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选择。
E类课程包括扩展视野、日常生活、地方特色的数学课程,还包括大学数学先修课程等。
五、课程内容变与不变
(一)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共8学分,144课时。
新版本主题一为预备知识,与旧版本数学1相比少了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1,添加了选修1-1中的常用逻辑用语,另外新版本还添加了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从函数观点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两个单元。
新版本主题二为函数,主要是旧版本中数学1中的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1部分和数学4中的基本初等函数2两部分的内容,新加入了函数应用这一单元。
新版本主题三为几何与代数,主要为旧版本数学2中的立体几何初步和数学4中的平面上的向量以及选修2-2中的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三部分的内容。
新版本主题四为概率与统计,主要为数学3中的概率与统计两部分内容。
新版本主题五为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为新提出章节。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旧版:按照必修1-5教材模块,从内容与要求、说明与建议两方面进行说明。
内容与要求部分给出具体教学内容,在说明与建议部分会结合具体案例。
选择性必修课程新版变化:名称由“必修模块”变为“选择性必修模块”。
内容上,分为四主题,分别是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
清晰地分块有利于教师系统地把握教材,对于知识的理解分块更加容易。
首先给出了本节主题的地位作用和主要内容,有利于教师把握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了解本主题的大致内容。
然后按照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三部分详细展开说明。
内容要求给出了内容目标,然后详细列举了每一模块的具体内容,细分到了具体的知识点和方法。
教学提示按照知识模块给出对于具体的教学建议,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建议。
学业要求按照知识模块给出具体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
例如主题二“几何与代数”,首先给出了本节主题的地位作用和主要内容,指出在必修课程学习平面向量的基础上,本主题将学习空间向量,并运用空间向量研究立体几何中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本主题将学习平面解析几何,通过建立坐标系,借助直线、圆与圆锥曲线的几何特征,导出相应方程。
内容要求把主题内容分为两模块: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
平面向量与立体几何包括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向量及其运算、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空间向量的应用;平面解析几何包括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圆锥曲线与方程、平面解析几何的形成与发展;然后每一个知识点都有详细的知识细分说明。
教学提示指出在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鼓励学生灵活选择运用向量方法与中核几何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如距离问题),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收集、阅读平面解析几何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资料等。
学业要求部分给出的教学目标,例如能够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运算、背景和作用;能够掌握空间向量基本定理,体会其作用,并能简单应用等。
对于主题三“统计与概率”,是按照同样的形式进行说明的。
(三)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旧版本:按照系列1、系列2进行说明,每一个系列中按照教材模块,从内容与要求、说明与建议进行说明。
内容与要求部分给出具体教学内容,在说明与建议部分会结合具体案例。
选修课程新版变化:先对选修课程进行分类,整个选修课程分为A、B、C、D、E五类,每类课程下分专题,然后按照专题内容进行详细内容说明,系统清晰地呈现出某一类知识结构。
例如A类课程包括微积分、空间向量与代数、概率与统计三个专题。
微积分专题内容包括:数列极限、函数极限、连续函数、导数与微分、定积分;空间向量与代数专题内容包括:空间向量代数、三阶矩阵与行列式、三元一次方程组、空间中的平面与直线、等距变换;统计与概率专题内容包括: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二维随机变量及其联合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二元线性回归模型。
并且每一部分的内容给出了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例如连续函数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理解连续函数的定义,(2)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有界性、介值性及其简单应用(例如,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
B类课程包括微积分、空间向量与代数、应用统计、模型四个专题。
微积分专题包括:极限、导数与微分、定积分、二元函数;空间向量与代数专题内容包括:空间向量代数、三阶矩阵与行列式、三元一次方程组。
六、学业质量变与不变
七、实施建议的变与不变
附录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