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审慎管理主体问题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宏观审慎管理主体问题探析
(作者: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本文基于当前我国“一行三会”监管格局对
宏观审慎管理的影响,通过分析论证,认为应以央行为宏观审慎管理主体,由央行来主导宏观审慎管理,并在此框架下具体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分工。
[关键词]宏观审慎管理;工具;主体。
一、引言。
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框架已经形成了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业监管的“一行三会”的基本格局。在此格局下, 如何构建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并应当由哪个机构作为具体的主体来实施则存在争议。如果不尽快明确一个清晰的负责主体,则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就可能停留在分散状态。本文基于当前监管格局对宏观审慎政策管理的影响,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应该以央行做为宏观审慎管理的主体,由央行来主导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并在此框架下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分工,当然建立监管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一行三会”的监管格局对实施宏观审慎管理的影响。
根据2003年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在我国实行的是“一行三会”分业监管制度。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具体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则分别对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实施具体的分业监管。
实施宏观审慎管理的主体部门应同时具备宏观视野和微观工具。
从目前的“一行三会”格局来看,人民银行具有货币发行和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汇率等多项调控手段;但其只有相对较为零散的涉及金融服务领域的监管权,没有较为系统性的监管职权,所以很难实现对银行、证券和保险业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监控。另外从银、证、保“三会”的角度来看,这些监管机构虽然拥有微观方面的监管职权,并具有成体系的强有力的防范、控制风险的监控手段以及监管工具,但其在宏观政策的手段和工具方面均还有所欠缺。尽管在2003年,由人民银行牵头,联合“三会”、发改委以及财政部等部门组成了跨部门的小组,着手对我国的金融体系开始进行金融稳定方面的评估。“三会”之间也签订了关于金融监管分工与合作的
备忘录。但从实际来看,成效并不很明显,主要的原因是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作根本无法替代宏观层面上的协调。
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宏观审慎管理的职责不明确。由于至今没有正式确立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各分业监管机构微观审慎监管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所以阻碍了人民银行与银、证、保三个分业监管机构之间建立有效的协作与信息共享的机制。因为缺
乏完整及有效的系统性监管职权和信息,人民银行难以全面、及时地掌握金融系统的运营与风险的累积,难以对银行、证券及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进行有效地识别和监控,进而影响到其对宏观运行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并由此导致央行的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称性。所以说,在当前金融监管的格局下,尽快确定宏观审慎管理的主体是至关重要的。
三、中央银行应成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的主导者。
目前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均普遍地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职责,维护
金融稳定是绝大多数国家央行的重要职能。由此来看,赋予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方面的主体地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合理的。
(一)中央银行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
由于系统性金融风险是行业性、整体性及全局性的风险,所以仅
通过微观层面的审慎监管,是难以有效防范的,必须有宏观层面的审慎监管才能防范。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出了宏观审慎管理在制度层面的缺陷。如果由中央银行负责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则能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一,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部门,能够依靠对经济和货币形势的把握,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宏观层面进行全面分析,避免由不同监管机构开展分析而出现的条块分割问题;第二,中央银行可以借助与IMF、世界银行以及其
他国际机构和其他国家央行的合作,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系统性风险的早期预警。最后,中央银行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有利于在统一层面上加
强对不同领域金融机构的监管。
(二)宏观审慎管理有助于促进货币政策的实施。
通过实施宏观审慎管理,中央银行可以更好地了解微观主体的
情况和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决策能力,也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及时贯彻落实货币政策。美联储由于其监管职能而使货币政策取得更好的效果,而其稳定价格的货币政策
职能也使银行监管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1〕。
(三)赋予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权可带来若干正效应。
一是可以使中央银行能够更好地履行其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只有使中央银行主导宏观审慎管理,使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状况能够有正确的评估和分析,才能促进其有效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才能不至于因行动迟缓而导致危机更加深入。二是可以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公信力。中央银行主导宏观审慎管理,能够有利于提高中央银行
实施货币政策的权威性,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更加及时地贯彻落实货币政策,有利于防范由于金融宏观层面出现问题而导致中央银行的公信力受损。
(四)央行主导宏观审慎管理有助于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
一方面,由中央银行主导宏观审慎管理,其他专业监管机构实施微观审慎监管,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金融监管的分工与合作,能够有效扩大监管的覆盖范围,能够进一步提高监管的效率;另一方面,把宏观审慎管理主导权赋予中央银行,可以充分避免监管目标出现冲突。因为监
管机构会面临下述风险,即仅履行其监管职责,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对其他目标的忽视,从而使监管行为对宏观经济运行造成影响。特别是,如果其他专业监管机构和中央银行之间缺乏配合,在依据货币政策的变化与宏观经济的走势来把握宏观审慎管理的尺度上能力有所欠缺,则可能人为地导致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与央行的货币政策之间发生矛盾与冲突,这样既可能给货币政策的效果与宏观经济的运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会影响到金融机构对宏观风险的防范。
四、央行与其他监管部门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分工与合作。
金融危机以后,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监管体制发生了围绕宏观审慎管理的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美国授权美联储监管大型、复杂的金融机构,并创建了一个由联邦全部金融监管机构参加的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OC,由其负责监测和处理所有威胁到国家金融安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英国则撤消了金融服务局,赋予英格兰银行(英国央行)更大的权力,要求其承担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原来由金融服务局履行的对金融业的日常监管等职责;欧盟筹备建立的欧洲系统性风险管理委员会(ESRB,负责对欧盟整个金融体系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我国也应尽快在目前“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制的基础上,着手构建由央行主导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明确央行为承担系统性风险监管主要职责的机构。
(一)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应发挥主体作用。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均将面临众多问题,比如灾害近视,诱因问题等等,还有可能涉及到一些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