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微生物药物概论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窄谱类:对一种或有限的几种病原 微生物有抑制、杀灭作用的;如青 霉素G、异烟肼等。
4. 抑菌药、杀菌药:
5. MIC、MBC:
6.抗菌后效应(PAE):指停用抗菌药物后, 仍然持续存在的抗微生物效应。 7. 化疗指数:LD50/ED50或LD5/ED95。
均大于MIC基础上
浓度依赖性 作用随血药浓度增高而增强,当大于MIC8—10倍时,活性最强;
抗菌药合理应用
一、合理选药 依据:细菌学诊断、感染部位的药浓度高低与持续时间及药 动学
特点、患者状况(生理、病理、免疫机能等)
二、剂量与疗程 三、预防性应用 四、联合应用 1、适应症(重症、混合、慢性感染); 2、效果(增强①+ ② 、相加 ②+ ③ 或③ + ④ 、无关①+ ④或相加 、拮抗① +③ ) ①繁殖期杀菌 ②静止期杀菌③速效抑菌④慢效抑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抗叶酸代谢:干扰敏感细菌叶酸合成,
如磺胺类药和甲氧苄啶。
第三节 病原菌的耐药性
指细菌与抗菌药物反复接触后 一、概念 细菌对某一药物产生耐药性后, 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 细菌对某一类中的某 对其他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一种抗菌药产生耐药 耐药性(抗药性): 多出现在化构或机制相似的 性后,对这一类的其 余抗菌药不再敏感。 细菌对某一类抗菌药的不同 交叉耐药性: 抗菌药物之间。 如磺胺类。 品种存在单向交叉耐药性现象。 如对SM不敏感的细菌可能对GM、 完全交叉耐药性:
机体、抗菌药、病原微生物的相互关系 宿主
抗菌药
抗菌作用 耐药反应
病原微生物
第一节 常用术语
1. 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 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天然抗生素:由微生物培养液中提 2. 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质, 取的,如青霉素G。 对另一些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半合成抗生素:对天然抗生素进行 结构改造后获得的,如头孢菌素。 3.抗菌谱:指抗菌药的抗菌范围 . 广谱类:如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 氯霉素等。
PAE显著。如氨基苷类(可bid改 qd)、喹诺酮类、甲硝唑、两性B 时间依赖性 PAE 短或无。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以多次或持续滴注为佳。
第二节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主要通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的 生化代谢过程,或因此而破 坏其结构的完整性而产生抑 菌或杀菌作用。
1.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如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耐药机制】
① 产生水解酶。② 缺乏自溶酶。使菌体 自溶减少。③ β 内酰胺酶与药物结合。 使之停留在胞浆膜外而不能到达作用靶位 ( PBPs )发挥抗菌作用。④ 改变菌膜通 透性。使该类抗生素不能进入菌体内。⑤ 加速药物外排。⑥ 改变 PBPs 。使 β 内酰 胺类对PBPs亲和力降低。
第一节 青霉素类
主要优点:杀菌作用强、毒性低。 缺点:不耐酸、不耐酶,耐药现象极为普遍,抗 菌谱窄;可引起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
【体内过程】
不耐酸,口服吸收少且不规则,肌 注易吸收,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 4-6h, 透过脑脊液和房水但浓度低,但在炎症 时可达到有效浓度,几乎以原型从肾排 泄。与丙磺舒合用,可与青霉素 G 竞争 肾小管分泌。
单向交叉耐药性

KM敏感,而对GM、KM不敏感的细 菌对SM也会不敏感。
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1. 产生灭活酶: 2.改变靶位结构
如β -内酰胺酶可水解破坏青霉素类 靶位:指影响细菌生化代谢过程的作用点。 和头孢类的抗菌活性结构 -β -内酰胺 使药物不易进入靶部位。 环,使其失去杀菌活性。革兰阴性菌 如革兰阴性菌外膜孔蛋白 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抗菌药对靶位的作用: 产生的乙酰转移酶使氨基糖苷类的抗 3.降低外膜的通透性: 的量减少或孔径减小;耐 菌必需结构-NH2乙酰化而失去对细 ①降低靶蛋白与抗生素的亲和力; 喹诺酮类细菌基因突变, 菌的作用。 ②增加靶蛋白的数量; 使喹诺酮进入菌体的特异 ③合成新的功能相同但与抗菌药亲和力低 孔道蛋白的表达减少。 的靶蛋白;
2. 增加细菌胞浆膜通透性:如多黏菌素类、
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
3.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如氨基糖苷类、四
环素类(作用于30S亚基 )、大环内酯类、氯霉 素、林可霉素 (作用于50S亚基 )。
4. 抑制核酸代谢:抑制 RNA 多聚酶,阻碍 mRNA的合成如利福平;抑制 DNA 回旋酶,妨碍
细菌DNA的复制如喹诺酮类 ;
第二十九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 β-内酰胺环基团的一类抗生素。包括青霉 素类、头孢菌素类、其基本结构前者为6氨基青霉烷酸(6-APA,后者为7-氨基头 孢烷酸(7-ACA)。
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细 胞壁的生物合成。
β内酰胺类的抗菌机制:
1.抑制转肽酶活性,阻止黏肽的交叉连接, 使细菌细胞壁缺损,水分内渗,菌体膨胀、 破裂、死亡。其 作用靶位 是青霉素结合蛋 白(PBPs)。 2.激发细菌自溶酶(autolysins)活性, 促进菌体裂解死亡。
一、天然青霉素 由青霉菌培养液提取获得,含有5种 (X、F、G、K、双氢F),其中以青霉素G 性质较稳定,作用最强,低毒价廉,是目 前治疗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的首选药。
青霉素G(苄青霉素)
钠盐或钾盐晶粉,室温中稳定,易溶于 水,但水溶液室温中不稳定易被酸、碱、 醇、氧化剂、金属离子分解破坏,且可生 成具抗原的降解产物,故需现用现配。
第三十四章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概述] 抗病原微生物药 指对病原微生物具 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 病的一类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 合成抗菌药。
化学治疗药 研究内容:药物、病原体、宿主三者
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①药物对病原 病原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 体的抗菌作用、机制及毒副作用;② 病毒等 。 耐药性产生及其机制;③宿主对药物 的药动学过程。
④产生靶位酶代谢拮抗物(对药物有拮抗
4.加强主动流出系统
大肠杆菌、金葡球菌、铜绿假单胞 菌等均有主动流出系统(由运输子、 附加蛋白和外膜蛋白组成)而加快药 物外排。如四环素类、氯霉素、氟喹 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β -内酰胺类。
耐药基因的转移:获得耐药性可由基因突 变而产生,并能垂直传递给子代。
第四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