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翻译理论在《呼啸山庄》中的具体应用

合集下载

从操纵论看《呼啸山庄》杨苡和方平两个译本的翻译

从操纵论看《呼啸山庄》杨苡和方平两个译本的翻译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从操纵论看《呼啸山庄》杨苡和方平两个译本的翻译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程美丽【摘要】依据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三要素”的操纵理论,本文以《呼啸山庄》杨苡和方平两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三要素”的内部要素、外部要素两方面揭示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对两个译本的影响。

通过对比,本文发现因为意识形态、诗学观与赞助人的不同,对两个译本的操纵也存在差异。

【关键词】《呼啸山庄》 操纵理论 翻译一、引言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诗人,她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

她唯一的小说《呼啸山庄》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的巨著。

此书首先是由伍光健在30年代翻译成中文,之后又由许多学者进行翻译,其中杨苡和方平译本重版、重印的次数较多。

本文从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三要素”的操纵理论出发,选取杨苡和方平译本,从“三要素”的内部要素、外部要素两方面对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二、操纵论操纵论首先是由英国翻译理论家Theo Herman在《文学的操纵》一书中提出的,而比利时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发展了操纵论,在他的《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控制》一书中,他提出了翻译的“三要素”理论,包括意识形态、诗学形态和赞助人。

他认为,翻译是对原文的“重写”,不能真实的反应原文。

并且他把文化看成是一个大体系,而文学只是这个体系的子系统。

文学体系通过内部外部两种手段进行操控,内部的包括文学家、评论家、译者等所谓的“专业人士”,外部的手段是指掌握权势与资金的赞助人,例如出版社等。

“专业人士”在翻译的过程中,将文学作品改写成顺应时代主流与诗学形态的作品。

赞助人则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关,他们代表了每个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

三、杨苡和方平两个译本的翻译1.内部要素对两个译本的控制。

依据勒菲弗尔,内部要素对翻译的控制主要指诗学形态对翻译的控制。

他认为,为了使外国文学作品能够很好的被译入语的文化容纳,译者应该将其改编成译入语的诗学形态。

杨苡翻译风格探究

杨苡翻译风格探究

杨苡翻译风格探究作者:王海婷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8年第10期【摘要】杨苡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女性翻译家之一,她的翻译质量高,也是她首次将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Wuthering Heights译为了《呼啸山庄》。

但是目前国内对杨苡的研究多局限于对《呼啸山庄》的分析,未有学者对杨苡的翻译风格及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的语言形式、文化特色词的翻译以及杨苡和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发现杨苡的翻译属于“异化”翻译,尊重原文的语言特色,重原文作者。

【关键词】杨苡;语言形式;文化特色词;写作风格;“异化”翻译【作者简介】王海婷(1993.8-),女,河南郑州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一、引言杨苡,原名杨静如,曾先后就读于天津中西女校、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

一九四四年开始翻译文学作品,译作有《永远不会落的太阳》、《俄罗斯性格》、《伟大的时刻》、《呼啸山庄》等。

其中,《呼啸山庄》旧版由梁实秋翻译,书名译为《咆哮山庄》,杨苡将“咆哮”二字改为“呼啸”,沿用至今,杨苡版《呼啸山庄》曾获南京市文联金陵文学翻译奖,至今已再版数十次,被列为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其精装本被英国勃朗特纪念馆收藏;《天真与经验之歌》于二零零七年获江苏省作家协会“紫金山文学奖”之文学翻译奖。

作为中国翻译史上为数不多的女性翻译家,杨苡文学翻译质量高,为我国翻译事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大多数人只熟知杨苡的哥哥杨宪益,对杨苡却不甚了解。

本文试图通过杨苡的译作《呼啸山庄》、《天真与经验之歌》、《兄妹译诗》,总结出杨苡的翻译思想及其策略。

二、杨苡翻译风格分析1.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语言形式。

在翻译过程中,杨苡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遵循于原文的语言特色。

在翻译艾米莉·勃朗特的诗歌I am the Only时,诗中有这样一节:First melted off the hope of youth. 起初青春的希望被融化,Then Fancy’s rainbow fast withdrew. 然后幻想的虹彩迅速退开,And then experience told me truth. 于是经验告诉我说真理,In mortal bosoms never grew. 决不会在人类的心胸中成长起来。

《呼啸山庄》译本中的女性主义解读-文档资料

《呼啸山庄》译本中的女性主义解读-文档资料

《呼啸山庄》译本中的女性主义解读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的过程中兴起的一派译论。

“文化转向”一词是由奥地利翻译理论家斯奈尔?霍恩比首次提出的,意思是指由把翻译看作文本到把翻译看作文化和政治这样一个转向。

翻译研究的这种文化转向为我们将女性主义研究的引入提供了契机。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泛指女性有关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利的主张,后传到英美并逐渐流行。

西方的女性主义者受西方翻译理论的影响,首次将性别视角引人到翻译研究中,按照女性主义原则从事翻译实践,为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活动开启了更广阔的视角。

在这样的历史契机下,性别意识被越来越多地纳入到翻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二者的结合形成了颇具个性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在翻译策略上,女性主义提倡重写,通过增补、劫持以及添加前言和注脚这三种实践方式来达到突出女性主义身份的目的。

女性主义观念传入我国是在“五四”时期,但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研究直到20世纪末才有所涉及。

由于国情、语言形态、文化传统等因素的不同,我国迄今尚没有真正的女性主义译者。

大多数女性译者与男性译者一样,深深受到传统翻译观念的束缚,在翻译实践中仍然把“忠实”作为主要标准。

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的翻译文本与男性的翻译文本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异。

在赞同主要翻译原则的同时,她们的译本在对原文的理解以及翻译策略等方面显示出了女性特征。

虽然这种差异并不十分明显,但是她们仍然在潜意识中为突出女性主义的身份而抗争。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性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具有女性主义特色的作品。

目前国内对这部巨著的中译本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十分少见。

因此,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出发,对《呼啸山庄》的中译本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所选的中译本译者为杨苡(女),其译本得到读者的普遍接受。

通过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女性译者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女性主义特色。

以下是对杨苡译本中几个案例的分析。

女性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女性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启示—以《简爱》两个汉译本为例[摘要] 本文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对19世纪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的两个汉译本(祝庆英版和黄源深版)进行对比分析。

除了通过弗洛托提出的三个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加写前言和脚注、增补和劫持,本文还有从中国化的女性主义这方面进行对比赏析。

由此发现女性主义翻译策略的运用对翻译《简爱》这样女性主义小说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发现女性译者往往更能准确形象的在译文中再现女性形象。

由此得到两点启示,一是类似《简爱》这样的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应该提倡采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二是应该充分重视并发挥译者性别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简爱》;译者性别Translation Implications from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Jane EyreAbstract: The thesis i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Chinese versions(Zhu Qingying’s version and Huang Yuanshen’s version) of Jane Eyre,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Charlotte Bronte who was a writer in 19century from United Kingdom. Based on the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the author makes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from several aspects: the strategies concluded by flotow: 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 supplementing, hijacking and the character of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in China, to be more specific. And the conclusion is made that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is helpful to translate the feminist works like Jane Eyre and female translator are able to describe female image more vividly than male translator. And thus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thesis, one is that it is more advisable to adopt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in feminist literature works’translation, another suggestion is that the function of the translator’s gender should b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Key words: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Jane Eyre,the gender of translator1 引言自从20世纪5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的萌芽,传统的“对等”翻译观念和思想逐渐受到质疑,人们开始对翻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开始质疑“对等”是否真是翻译的前提和翻译的目标(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1990:6)。

呼啸山庄的汉译本翻译理论应用研究论文

呼啸山庄的汉译本翻译理论应用研究论文

呼啸山庄的汉译本翻译理论应用研究论文《呼啸山庄》是英国著名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所著的一部经典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情节复杂、人物性格鲜明,其中还探讨了社会伦理和人性之间的矛盾,被广泛认为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部经典作品不断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让更多的读者得以阅读并爱上这部小说。

其中,汉语版的翻译理论应用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

翻译是一门艺术,需要针对不同的语言和国家背景进行差异化处理。

汉语版的《呼啸山庄》采用了中国古典文化的语言方式,同时也注重了英国文化的独特性。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了语言、时代、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力求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效果。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汉语版的《呼啸山庄》翻译采用了多种翻译理论,力求做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首先,翻译者采用了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保留原文的信息,同时也注重了汉语的表达方式,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其次,汉语版的《呼啸山庄》翻译也采用了“功能翻译”和“文化翻译”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将原文的信息翻译过来,还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文化背景下读者的阅读体验。

例如,《呼啸山庄》中存在很多地方涉及到英国的习惯、文化以及社会背景等信息,为了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翻译者采用了注释等方法,将原文中英国文化的信息传达给中国读者。

最后,汉语版的《呼啸山庄》翻译还注重了语言风格的处理。

勃朗特在原文中采用了古典文学的语言风格,这对翻译者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考验。

为了让汉语版的翻译更美观、优雅,翻译者采用了汉语古典文化的表达方式,力求做到尽善尽美的翻译效果。

总之,汉语版的《呼啸山庄》翻译理论应用研究探讨了在文化背景差异下如何进行翻译、如何保留原文的信息、如何做到最佳的翻译效果等问题。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不同的翻译方法相结合,注重了语言、文化、时代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这是一种良好的翻译实践,也是中国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方向。

浅谈外国名著书名翻译的目的论原则和方法

浅谈外国名著书名翻译的目的论原则和方法

浅谈外国名著书名翻译的目的论原则和方法1、导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文化全球化,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而书籍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文化交流和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外国的大量优秀书籍被翻译成中文介绍到我国,同时相当数量的中文图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被翻译成其他语言文字,把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

在图书翻译中,内容的翻译固然重要,但其书名是整本书的灵魂,起着解释作品意蕴和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很可能直接决定了读者是否要购买这本书,因此书名的翻译十分重要,好的书名翻译能有效地促进作品的传播。

因此,书名的翻译要考虑两种语言的不同习惯和不同文化、社会背景,做到妥善处理,使译出的书名能准确地达意,而避免误解与不确切(丰华瞻,1980)。

也就是说,书名的翻译具有特定的目的性。

根据目的论(Skopos theory)的基本观点——翻译过程中的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即翻译方法由翻译目的与译文的预期接受者决定。

2、功能主义目的论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于德国,以凯瑟琳娜·赖斯,汉斯·弗米尔,贾斯塔·曼塔利,克里斯蒂安·诺德为主要代表。

1971 年,凯瑟琳娜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首先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她的学生汉斯则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在《翻译理论基础概述》一书中,正式提出目的论这一概念,它也是功能学派的基础理论与核心理论。

他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所有翻译活动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即“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Jeremy Munday,201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20世纪90年代,诺德对翻译进行了新的诠释,这也是对弗米尔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诺德在其著作中强调:“翻译就是要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源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

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英汉译本探究——以呼啸山庄汉译本探究为例

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英汉译本探究——以呼啸山庄汉译本探究为例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此外,对社会文化习俗及一些地理知识背景信息的了解也会影响翻译的质量。

《名利场》的大部分情节都是在英国展开的。

译者只有了解英国的地理知识,才可超越词的本义,捕捉到文化背景信息。

例如,《名利场》中有这样一句话:In a word, he went out and ate ices at a Pastry Cook’s Shop in Charing Cross; tried a new coat in Pall Mall,dropped in at the old Slaughters’ and called for Captain Cannon...译文为:乔治先生在却林市场点心铺子里吃冰淇淋,再到帕尔莫尔大街试外套,又在斯洛德咖啡馆老店耽搁了一会,最后去拜访加能上尉。

其中的“Charing Cross,Pall Mall,the Old Slaughters”是伦敦的三个地方,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是不可能补出“市场”,“大街”,“咖啡馆”之类的词语,而且可能会译出与原句相去甚远的意思来,造成严重的误译。

所以,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一名合格的译者来说也是必须具备的。

王佐良先生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

文化既是一个语言问题,又不是纯语言问题。

翻译中的文化层次就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

”译者不能刻意追求词句的等值,拘泥于字面意义,而要力求把字里行间的深层涵义与文化的真正涵义传达出来。

学翻译不能只是学一般的翻译技巧或只做些机械性的练习,而要学会从文化内涵来分析和理解作品,并要懂得英汉文化的差异及其语言表达上的不同,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欣赏与鉴别能力,从而提高翻译水平。

因此,不但要学语言,而且要学习多种文化,包括交际模式,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才能真正掌握交际工具—语言,并使语言成为真正的交际工具。

参考文献:[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语文出版社,1989.[2]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出版社,2001.69.[3]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02.[4]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276.[5]林燕.论规化和异化策略在英语隐喻汉语中的使用[J].复旦外国语言学论从,(春季号),2004.284.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英汉译本探究——以呼啸山庄汉译本探究为例中北大学/董帅【摘要】翻译转换理论最早是由卡特福德提出的,并由包振南先生引进到国内,该理论建立在韩礼德阶和功能语法理论之上并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介绍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浅析其翻译理论优势,并对其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对后来研究者及对翻译实践有所指导意义。

呼啸山庄译本分析

呼啸山庄译本分析

《呼啸山庄》三个译本比较赏析一.说明《呼啸山庄》是一本经典小说,中文译本近四十个,其中比较著名的译本有梁实秋先生的《咆哮山庄》和杨苡先生的《呼啸山庄》,不过梁实秋先生的译本所著时间较早,现存版本多为繁体字版本,且语言形式为近代白话文,本人语言能力有限,对梁先生之作妄加评论有失偏颇,故选取杨苡先生的译本做着重点评,另选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宋兆霖先生的译本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方平先生的译本,进行三者之间的互相比较。

宋兆霖先生的译本和方平先生的译本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各有其特色,希望通过本文的译本比较,使读者对《呼啸山庄》有更进一步认识。

附表:二.原著作者介绍艾米莉•勃朗特,19世纪英国小说家、诗人,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

这位女作家在世界上仅仅度过了三十年便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间,然而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艾米莉生活的三十年间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

资本主义正在发展并越来越暴露它内在的缺陷,劳资之间矛盾尖锐化,失业工人的贫困,大量的童工被残酷地折磨至死。

此外,英国政府对民主改革斗争和工人运动不断采取高压手段,社会矛盾尖锐。

三.译者介绍:杨苡安徽泗县人。

曾先后就读于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

历任中学教师,南京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翻译,1949年后历任语文教师,原民主德国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东方语文学院讲师,南京师院外语系教师。

著名翻译家杨宪益之妹。

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

译著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永远不会落的太阳》、《俄罗斯性格》、《伟大的时刻》、《天真与经验之歌》,著有儿童文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

方平(1921-2008)原名陆吉平。

上海人。

高中毕业后,入银行当职员,由业余自学走上文学翻译道路。

建国后,历任上海文化工作社、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新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编辑,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部主任和学术委员,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同时担任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影视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影视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影视字幕翻译策略研究金芳(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摘要: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越来越受到翻译界的重视。

本文对影视字幕及字幕翻译作了简单介绍,重点指出了字幕翻译中的时间、空间及跨文化交际等限制因素,并探讨了相应的字幕翻译策略。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初步讨论了字幕翻译研究理论及其个案分析。

关键词:影视作品;字幕翻译;限制因素;应对策略1. 引言近年来,美剧《迷失》、《绝望主妇》、《越狱》、《24小时》等在全球大热,由于“字幕组”的无偿劳作,不少中国观众与美国观众“同时”为之痴迷。

但是由于字幕组力求“翻译速度”,加上字幕组成员流动频繁,使得一些前情后剧紧密相连的美剧,其“翻译质量”难以保证,如把《越狱》中简单的人名“T-bag”错译为“茶袋”等。

因此,应当采取怎样的字幕翻译策略亟待学者和译者的探索研究。

随着国内外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荧幕上,字幕翻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探讨影视字幕翻译的文章也越来越多,很多学者尝试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对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进行研究。

如薛爽(2006根据功能主义的“目的论”,指出“连贯原则”诠释了原文资料与译文之间的关系。

黄琛琪(2007尝试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对字幕翻译进行研究,指出字幕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字幕翻译的主要目的(功能是在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下,向处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观众最有效的传达相关信息,使其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欣赏电影作品。

为了实现字幕翻译的目的(功能,译者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不仅必须遵循相关的翻译原则,采取特定的翻译策略,而且还要特别重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现象。

对字幕翻译研究不仅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杨敏(2005运用功能翻译理论对情景喜剧《六人行》的字幕翻译进行了个案分析,结合翻译学中两大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从翻译目的论出发,对剧中人物语言的字幕翻译进行研究,并由此提出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法。

王荣(2007认为由于受诸多因素制约,电影字幕翻译评价标准和翻译策略与传统翻译不同。

从翻译目的论看译者的读者意识——以《呼啸山庄》两种译本为例

从翻译目的论看译者的读者意识——以《呼啸山庄》两种译本为例

从翻译目的论看译者的读者意识——以《呼啸山庄》两种译本为例王振平;关瑞芳【摘要】翻译目的论把翻译目的看作是翻译实践中最重要的因素。

在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译文读者。

因此,文章运用翻译目的论,对《呼啸山庄》两中译本作了对比研究,认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具有读者意识,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阅读目的、对译文的期待等各种因素。

%The translation skop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in the transla- tion skopostheorie. In the translation skopostheorie, readers of the version is one of the impor- tant factors that determines the translation skops. Therefore,a comparison is made betwee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Wuthering Heigh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ranslation skopostheorie. A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translators must have the awareness of readers and take the readers' cultural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heir aims of reading, their expectation of version, and some other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期刊名称】《唐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5)005【总页数】3页(P76-78)【关键词】翻译目的论;读者意识;《呼啸山庄》【作者】王振平;关瑞芳【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翻译目的论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

译者的主体性在译作中的体现_

译者的主体性在译作中的体现_

译者的主体性在译作中的体现作者:张晓菲来源:《首都教育学报》2013年第07期摘要:在《呼啸山庄》的众多译本中,杨苡和方平的两个译本广受读者欢迎。

两位翻译家都受过良好教育,翻译态度亦都勤恳认真,但两个译本在人称称谓、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的选择和斟酌方面大有不同,甚至译者在译序和译后记中体现出的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

本文从描写翻译学理论出发,探讨了译者的性别差异、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和个人的学术背景对译本的巨大影响,彰显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和翻译批评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必须以忠实原作为基准,否则就是胡译乱译了。

关键词:《呼啸山庄》;译者的主体性;译者的性别差异;时代社会背景;学术背景1.导言《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小说,也奠定了她作为英国小说家的地位。

尽管这本书的艺术价值曾饱受争议,但现在普遍认为,该书在艺术上超过了《简·爱》。

杨苡和方平分别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将该书译成中文。

两个译本都广受当时的读者欢迎,但细细读来,大有不同。

两位译者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对翻译的态度又极其认真,如果仅从传统的规范性翻译批评角度来审视两个译本的语言转换是否忠实,是否流畅,则很难解释两个译本为何在人称称谓、词汇选择、句式变换和语言风格等上有那么多的不同。

而若从描写翻译学理论的角度,突显译者的主体性,从译者的性别差异、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和个人的学术背景来探讨两个译本的差别,则比较顺畅合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描写翻译学理论兴起,译者的主体性逐渐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描写翻译学派对翻译有两个基本的认识。

一个是翻译的…不完整性‟(partiality),就是说你不可能把原文百分之百统统翻到译文中去。

在这个基础上导出描写学派的另一个认识,即任何翻译都经过了译者程度不等的摆布(manipulation)。

因此同一个原文会在不同的译者手里,会在不同的的时代出现许多不同的译文。

《呼啸山庄》两中文译本两段译文对比评析

《呼啸山庄》两中文译本两段译文对比评析
怕”、“不配”这些词地运用,更能体现出希思克利夫对林顿不加掩饰地轻蔑和挑衅,而且比较口语化.对“ ”这句,高继海和薛风琴译为:“你经不起我一拳就打倒了!”这种翻译不合乎中文语法,不妨改为:“你还经不起我一拳呢!”对于“”地翻译,高继海和薛风琴译为“头盖骨”,宋兆霖译为“脑袋”,比较起来,宋兆霖地翻译更加口语化,因为没有人平时生气地时候会说“我要把你地头盖骨打碎”.最后就是“”这个名字地翻译问题.高继海和薛风琴译为“蒂(ì)”,宋兆霖译为“茜(à)”,两者地翻译都不是很准确,但是宋兆霖地翻译按音译标准来说,差得比较远.关于这个问题,思果先生在他地《翻译研究》中就提到过:“,地-千万不可译成‘茜’,这个字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结论
从以上三个段落地对比评析看,宋兆霖地翻译特点可以概括为:
.对英文原文理解比较正确,但是有时候选词不是很准确.
.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人物地感情,能恰当地加入一些小词使人物形象比较逼真.
.善于处理英文中比较长地句子,翻译出来地句子不仅简练,而且符合中文表
达方法.
总之,两个译本虽然都不是很完美,但是各有千秋.可见,想要翻译出来好地作品,中英文修养都需要很好,能游刃有余地在中英文思维中转换.但是,一个人地能力毕竟是有限地,有地时候虽“一名之立,旬月踟躇”也不见得能找到恰当地字句,但别人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精妙地翻译,所以对学翻译地人来说,对照起来,多看几本翻译出来地书,可以让人认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这段来看,就句子地处理手法上看,二者亦几乎一致沿用了原文地句子结构,没作什么大地变化.从整体词汇地选择以及感情地传达上看,宋兆霖地翻译整体上质量是超过高继海和薛风琴地,不仅句子处理得恰当,而且译者加入地几个小词,让整个人物更加逼真.比如说“一根根”地加入,更显得希思克利夫怒气冲冲,难以自抑,说出地话也是让人觉得胆寒.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英语文学赏析角度研究——以《呼啸山庄》为例

英语文学赏析角度研究——以《呼啸山庄》为例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38期总第634期英语文学赏析角度研究——以《呼啸山庄》为例摘 要:《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作家与诗人艾米莉·勃朗特(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所著的长篇小说。

在出版之初,它并不为大家所接受,甚至遭到猛烈的抨击。

随着对这部作品的研究逐渐深入,《呼啸山庄》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喜爱和重视,被认为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

这部小说与当时流行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并非属于现实或伤感主义,而是展现了直接激烈的爱恨与复仇,吸引了国内外许多读者和研究者从人物形象、故事主题、叙事方法等各角度对其进行多方面的解读。

而正是因为其突出的哥特小说特点和风格,使我们感受到这部作品独特又震撼人心的魅力。

因此,作品中体现出的哥特式小说特点不容忽视。

但目前较少有学者结合相关理论来分析这一特点。

本文以《呼啸山庄》为研究对象,在介绍作者作品、国内外研究角度与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引入图式及图式理论概念,分析该作品在意象、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方面所表现的哥特式小说特点,探讨哥特式小说特点对于作品主题及内涵的表现力。

此举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魅力,也为其深入解读和赏析类似《呼啸山庄》这样的经典英语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较为新颖的思路。

关键词:呼啸山庄;哥特特点;图式;意象作者简介:罗静黎,四川省广元市职业高级中学校。

一、作者与作品概述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19世纪英国小说家、诗人,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

艾米莉从童年时代起就酷爱写诗。

1846年,她们三姐妹曾自费出过一本诗集。

艾米莉一生约创作了193首诗,她的诗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属于贡达尔岛国的虚幻故事,称为贡达尔史诗;另一种则是表现她个人感受的抒情诗。

这些诗歌体现了艾米莉对压迫和禁锢的反抗,也反映了她对自由、平等和爱情的向往。

三姐妹的诗作中,艾米莉的作品因其朴素的风格、富有音乐性的格律、充沛的情感,而被认为是最具有价值的。

呼啸山庄的汉译本翻译理论应用研究

呼啸山庄的汉译本翻译理论应用研究

呼啸山庄的汉译本翻译理论应用研究
《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所写的一部小说,是一部文学经典。

在《呼啸山庄》的汉译本中,翻译理论和应用是非常重
要的研究方向。

首先,在翻译理论上,《呼啸山庄》的汉译本需要考虑如何准确地传
达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情感。

由于小说中包含了大量的对话和描述,翻译
者需要决策如何理解原文的语境并将其翻译成适合中国读者理解的表达方式。

例如,对于原文中的方言、俚语或特殊用词,翻译者可能需要选择相
应的中文词语或表达方式来传递相似的意思。

其次,在翻译应用上,《呼啸山庄》的汉译本需要适应目标文化的读
者群体。

由于小说中反映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翻
译者需要根据中国读者的背景和文化理解,对原文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转化。

例如,对于原文中的一些特定历史事件或文化习俗,翻译者可能需要添加
注释或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此外,翻译者还需要考虑译文的语言风格和流畅度。

《呼啸山庄》是
一部文学作品,语言的优美和流畅是其中的重要特点。

在汉译本中,翻译
者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和节奏,同时要避免过度地追求忠实
度而使译文显得生硬。

总之,对《呼啸山庄》的汉译本进行翻译理论的应用研究,旨在探索
如何通过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准确地传达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情感,
同时适应中国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使译文更好地呈现原作的魅力
和意义。

《呼啸山庄》国内研究综述

《呼啸山庄》国内研究综述

《呼啸山庄》国内研究综述《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所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自问世以来,它一直吸引着众多读者和学者的关注,并广泛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呼啸山庄》在国内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一、文学史角度从文学史角度来看,《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描写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激情和强烈的情感。

它又饱含着对自然、对个人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这些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文学特征。

在国内的文学史研究中,学者们也多次探讨了《呼啸山庄》的浪漫主义特征。

陶德在其《英国文学史》中指出,《呼啸山庄》体现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其中包括情感的强烈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精神上的自由等等。

国内的文学史研究中还对《呼啸山庄》的文学风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学者陈燕在其《英国浪漫主义小说的典型表现——《呼啸山庄》》一文中,详细分析了小说的叙事结构、语言特点以及人物形象的描绘等方面,认为这些都是该小说独特的文学风格。

二、心理学角度除了文学史角度的研究,心理学角度的研究也十分重要。

在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的描写十分细腻,这给了心理学家们很多研究的材料。

国内的心理学家们对《呼啸山庄》的心理描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王朔在其《浪漫主义小说中的文化精神与心理浪漫主义小说中的文化精神与心理》一文中,分析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情感描写,探讨了其中的心理学意义。

王琦在其《《呼啸山庄》中的心理隐喻及其解读》一文中,对小说中的心理隐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这些隐喻反映了人类内在的冲突和矛盾,具有一定的心理学意义。

三、女性主义角度女性主义视角是近年来研究《呼啸山庄》的另一个重要角度。

在小说中,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十分复杂和特殊,这给女性主义研究者们提供了很多研究的素材。

国内的女性主义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小说中的女性问题。

杨帆在其《女性自由意志的挣扎——《呼啸山庄》的女性形象解析》一文中,通过对几位女性人物的分析和比较,探讨了女性的独立自主和自我意识的表达。

《呼啸山庄》两译本中“直译”和“意译”的对比研究

《呼啸山庄》两译本中“直译”和“意译”的对比研究

《呼啸山庄》两译本中“直译”和“意译”的对比研究摘要《Wuthering Heights》[1]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被视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许多翻译名家都翻译了《呼啸山庄》,例如杨苡[2]、梁实秋、方平[3]等人,这些译本都各具特色。

本文将选取杨苡、方平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从直译和角度意译的角度来分析不同译者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从而让译者更好的理解翻译理论指导下一些翻译策略的使用。

关键词《呼啸山庄》;比较;杨苡;方平1 “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是重要的翻译理论和基本的研究主题。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就应采用意译法。

意译要求译文能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但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直译和意译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忠实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和文体风格,互不排斥,互不矛盾[4]。

2 对比《呼啸山庄》两译本看“直译”和“意译”通过对比便会得知杨和方的两个译本的语言风格是不同的。

杨的译本语言比较细腻,更加忠实于原文,而方的译本语言流畅,且更具有创造力。

例如:例1:原文:“Wuthering” being a significant provincial adjective,descriptive of the atmospheric tumult to which its station is exposed in stormy weather.杨译:“呼啸”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内地形容词,形容这地方在风暴的天气里所受的气压骚动。

方译:“呼啸”在当地是个有特殊意义的词儿,形容在大自然逞威的日子里,这座山庄所承受的风啸雨吼。

对比两译本,有较大分歧的地方是对于“provincial adjective”和“atmospheric tumult”的翻译。

浅析翻译理论在呼啸山庄中的具体应用

浅析翻译理论在呼啸山庄中的具体应用

浅析翻译理论在呼啸山庄中的具体应用《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部英国文学巨著,《呼啸山庄》的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而该小说也是翻译界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本文将探讨翻译理论在《呼啸山庄》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并分析几位翻译家的翻译成果。

翻译理论是翻译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翻译的效果、翻译质量以及翻译过程等各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来看看翻译理论在《呼啸山庄》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一、信达雅原则信达雅原则是指翻译应本着忠实于原文的同时,让译文在语言、文化和艺术效果等方面都达到源语言的雅致水平。

这一原则在翻译《呼啸山庄》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多位翻译家都认为,勃朗特所用的语言是英语中较为古老、外来又大量借用了威尔士语和约克郡方言的表达方式。

因此,翻译要做到准确传达原著语言风格的同时,还要使译文听起来自然、不失优美。

例如,英国知名学者李维认为,《呼啸山庄》独特的句式和语言风格是该小说的一大特色,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李维曾经将该小说中的借用语、方言和地域词汇进行了详细考证,并针对性的翻译。

二、语境理论翻译理论中的语境理论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语境,考虑原文所使用的语言和词汇的意义,以便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在翻译《呼啸山庄》的过程中,译者们也将这一理论应用到了实践中。

瑞士语学家P. Bußmann认为如果没有足够的语境,翻译将会变得很困难。

他从艾米莉·勃朗特的生平、教育背景和作品特点出发,探讨了作家的写作背景和思想情感,结合了作品的具体语境,对其中涉及的生活、文化、习俗等语言进行了针对性的翻译。

他认为,翻译者需要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语言之间的语义差异和因时代而异的用法差异,才能准确地将原文内容传达给读者。

三、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一理论指的是通过翻译使得译文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与原文相同的功能和效果。

呼啸山庄的汉译本翻译理论应用

呼啸山庄的汉译本翻译理论应用
呼啸山庄的汉译 本翻译理论应用
2023-11-12
目录
• 引言 • 翻译理论概述 • 呼啸山庄原版分析 • 呼啸山庄汉译本翻译策略应用 • 呼啸山庄汉译本翻译评价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背景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其翻译理论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 学术价值。
意义
通过研究呼啸山庄的汉译本翻译理论应用,有助于深入了解翻译理论在实践中 的应用情况,为提高翻译质量和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翻译策略的选择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至关重要。通过对不同翻译理论的应用,发现基于翻译目的论的翻译策略在处理呼啸山庄的汉译本时表现出较强的适用 性,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情感和艺术价值。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研究样本的局限性
本研究仅选取了呼啸山庄的几个汉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
性。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包括更多的汉译本,以提高研
言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05
呼啸山庄汉译本翻译评价
翻译评价的定义和标准
要点一
翻译评价的定义
翻译评价是对翻译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和判断的活动 ,旨在提高翻译质量和准确性。
要点二
翻译标准
翻译标准是衡量翻译质量和准确性的准则和要求,包 括忠实性、通顺性、完整性等方面。
翻译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评价方法
翻译评价通常采用多种方法,包括文本对比、语言分析 、读者反馈等。
翻译理论分类
翻译理论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语言学派、文学派、文化派等。这些理论流派各有其独特 的观点和研究方法。
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
01
早期翻译理论
02
近代翻译理论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呼啸山庄》汉译本中三维观的应用探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呼啸山庄》汉译本中三维观的应用探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呼啸山庄》汉译本中三维观的应用探究引言《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本书以19世纪英格兰荒凉的乡村为背景,描绘了发生在封建领地上的一段悲剧爱情故事。

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为研究生态翻译学的重要文本之一。

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探究《呼啸山庄》汉译本中三维观的应用,分析翻译中对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和社会文化的呈现,以及翻译对原作中的生态意识的传递。

一、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三维观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关注环境、文化和语言之间相互作用的翻译理论,提出了“三维观”这一概念。

在生态翻译学中,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环境、文化和思想的传递。

三维观指的是在翻译中要充分考虑环境维度(ecological dimension)、文化维度(cultural dimension)和语言维度(linguistic dimension),以实现对原作的全面理解和传达。

在将《呼啸山庄》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原作中的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和社会文化,以及其在读者心中的呈现。

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观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和传达这些内容,使译文更贴近原作的生态意识和情感体验。

二、《呼啸山庄》汉译本中的生态环境呈现《呼啸山庄》的故事背景设定在英国荒凉的乡村,描绘了封建领地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

在翻译中,翻译者需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转换,将原作中生态环境的描写和意象呈现给读者。

原作中描绘的荒凉山野、狂风呼啸和凄凉的庄园,需要在译文中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再现来传达出来。

翻译者需要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中生态环境的真实和震撼。

除了生态环境,人文历史也是《呼啸山庄》中的重要元素。

原作通过对封建领地上的封建关系、家族纠葛和人性悲剧的描写,展现了19世纪英格兰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在翻译中,翻译者需要通过对原作的理解和再现,将其中的历史与传统文化传达给读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翻译理论在《呼啸山庄》中的具体应用【摘要】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尽可能地传达原作的意义,但由于译文有其特定的目的语受众,又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适当迎合目的语的一些特点。

《呼啸山庄》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的小说”,它是英国著名诗人、小说家艾米丽・勃朗特短暂文学生涯中唯一的一部小说。

这一部在英国文坛上焕发异彩的天才之作历来受到翻译家们的青睐。

从《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中选取几个句子为例,探讨了关于文学作品翻译中语境和意义传达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直译与意译呼啸山庄语言差异汉英翻译对于深受十八世纪英国“哥特式小说”和十九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诗歌影响的神秘主义者和诗人般的作家EmilyBronte的不朽名着WutheringHeights,国内有很多译本。

其中其中,翻译大家杨苡和方平的译本风格各异,给人完全不同的情感冲击。

杨苡的译文则主要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手法,紧扣原文,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原著的形式和风格,从而使译文显得忠实通顺,但相对来说不够灵活;而方平主要采取意译的手法,抓住了原作的精神,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笔下生花,从目的语中信手拈来,使得译文流畅通顺,文章跌荡起伏,极具文采和艺术感。

两位翻译家不仅在大的翻译原则上有所分歧,而且在某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上也有不同。

但无论如何,他们的译文凝聚了丰富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是十分值得我们探讨和挖掘的珍贵资料。

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地分析。

首先,杨苡较为注重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也就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如何对应原文的表层结构上面。

而方平的翻译更加符合情景思维和逻辑思维。

Mr.HeathcliffandIaresuchasuitablepairtodividethedes olationbetweenus.杨苡译文:希克厉先生和我正是分享这荒凉景色的如此合适的一对。

方平译文:希克厉先生跟我俩,正好是相称的一对,平分这一片凄凉景色。

评论:这两种译文,可以明显地看出直译与意译两大特色。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

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它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

杨苡的翻译很忠于原文,却少了灵活,多了死板,一口气读起来不太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

而方平的翻译更灵活,用词也很确切。

‘Wuthering’beingasignificantprovincialadjective,descriptiveoftheatmospherictumulttowhichitsstationisexposedinsto rmyweather.Pure,bracingventilationtheymusthaveupthere,atalltimes,indeed:onemayguessthepowerofthenorthwind,blowingovertheedge,bytheexcessiveslantofafew,stuntedfirsattheendofthehouse;andbyarangeofgauntthornsallstretchingtheirlimbsonew ay,asifcravingalmsofthesun.杨苡译文:“呼啸”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内地形容词,形容这地方在风暴的天气里所受的气压骚动。

的确,他们这儿一定是随时都流通着振奋精神的纯洁空气。

从房屋那头有几棵矮小的枞树过度倾斜,还有那一排瘦削的荆棘都向着一个方向伸展枝条,仿佛在向太阳乞讨温暖,就可以猜想到北风吹过的威力了。

方平译文:“呼啸”在当地是个有特殊意义的词儿,形容在大自然逞威的日子里,这座山庄所承受的风啸雨吼。

可不是,住在这儿,一年到头,清新凉爽的气流该是不愁的了吧。

只消看一看宅子尽头的那几株萎靡不振、倾斜地厉害的枞树,那一排瘦削的只向一边倒的荆棘(他们好像伸出手来,企求阳光的布施),也许你就能捉摸出从山边沿刮来的那股北风的猛劲儿了。

评论:这一段很明显是方平的翻译较好。

方平翻译的更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语句的调整和用词的准确都比杨苡的好些。

其中,asignificantprovincialadjective中的形容词provincial译成状语“在当地”,比杨苡的“内地形容词”更符合语言习惯,灵活流畅。

同时,方平加译了一些语气词,如“可不是”、“不愁了吧”等,有一种在向他人诉说的感觉。

他习惯添词增句、调整语句顺序,更生动地描绘景象,从而营造了一种在昏暗的乌云、气流下,荒凉的平原上山庄的压抑氛围,增添了神秘恐怖之感。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两民族思维习惯的不同而造成的语言形式上的差异包括由此产生的语言感情色彩和语言心理习惯上的视角差异,特别是英语存在着包括从词汇变化层面,到单个简单句的主谓人称、单复数、时态上,以及复杂句子的各个成分的纵横聚合选择上,都是不同的。

这是造成英汉或汉英翻译障碍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再者,以小见大,从二者在某些词汇上的翻译反映出译者的不同风格。

Hindleythrewit,hittinghimonthebreast,anddownhefell,butstaggeredupimmediately,breathlessandwhite……杨苡译文:辛德雷真的扔了,打在他的脸上,他倒了下去,可他又马上踉踉跄跄地站起来,气也喘不过来,脸也白了。

方平译文:亨德来把铁秤砣仍过去,正中他的胸口,他一头倒了下去,可是立即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面无血色,气也喘不过来。

评论: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方平的翻译很精彩,而且朗朗上口。

因为他大量使用了极具动感的词汇,且用短句表达,节奏轻快。

我们还发现方平将breathlessandwhite 的顺序大胆地加以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的逻辑思维和观察习惯。

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一般是先有视觉印象然后才是听觉、嗅觉等等。

所以,从这一点看来,方平的翻译更加符合情景思维和逻辑思维。

“How-howdareyou,undermyroof?”杨苡译文:“怎么―――你怎么敢在我的家里?”方译译文:“你,你怎么敢,在我的家里?”评论:此处两种译法的不同在于对“how”的理解。

显然,杨苡采用了直译的技法,在语义传达上也没有错误。

不过在笔者看来,方平的译文所产生的效果更好。

首先,在句子形式上面,译文仍然保留了原来的结构,三个小句,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其次,把破折号改为逗号,也更加符合汉语口语的习惯。

另外,因为汉语无论是问句还是陈述句,主语都是最先出现的,在极度愤怒、惊讶下,说话人产生一种“口吃”状态,方译把句子译为“你,你怎么敢”,重复使用“你”,符合汉语习惯,更容易被汉语读者接受。

Letmein-letmein!方平译文:“放我进来―――放我进来吧!”杨苡译文:“让我进去―――让我进去吧!”评论:“in”在字典中的多个释义中,“inorintosomeplace,position,state,relation,”最贴近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汉语可理解为“进入到某个领域”。

上述两种译文“来”和“去”的汉语意思正好相反,“来”属于“接近”的范畴,“去”则属于“远离”的范畴,虽说用词不同,对中国读者来说,仍可以互相领悟,不会影响意义的传达。

Oh,howwearyIgrew.HowIwrithed,andyawned,andnodded,andrevived!HowIpinchedandprickedmyself,andrubbedmyeyes,andstoodup,andsatdownagain…(WutheringHeights,P18)方平译文:唉,我真厌倦呀!我怎样地在扭动身子、在打呵欠、在打瞌睡又振作起来呀!我怎样地掐自己、拧自己、揉眼皮,站起来又坐下……杨苡译文:啊!我是多么疲倦啊!我是怎样地翻腾,打呵欠,打盹,又清醒过来!我是怎样地掐自己,扎自己,揉眼睛,站起来,又坐下……评论:原文中作者仅使用了几个动词,就把当时又累又倦的做梦状态表述了出来。

但笔者认为,如果仅仅直译上述的几个动词,很难准确传达出原文所要达到的效果。

从语义结构来看,此处的“writhed”、“yawned”、“nodded”和“revived”有程度的差别,在时间上有先后;句法上用动词的过去式,把动词形容词化,更好地传达当时的状态。

而“pinched”、“pricked”、“rubbed”、“stoodupandsatdown”勾画出“我”为保持清醒做的各项努力。

这些词在句法结构上并列,也没有程度和事件先后顺序的差别,笔者认为在处理这几个动词翻译时,可以把每个词化为独立的小句来处理。

由于两位翻译家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理论,而有了两个属于完全不同的译本。

对此,我们不可能采用一刀切的翻译批评观,而只是说不同的理论指导下的具体的翻译方法,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有具体情况下的谁更合适的比较。

在进行汉英翻译实践时,我们应充分运用翻译理论,灵活处理各种翻译技巧。

正确地利用翻译理论,能使译文简明、紧凑,并严格符合翻译标准“信、达、雅”。

《呼啸山庄》结构精巧,手法独特,而且在语言的运用和细节的处理上也是匠心独运。

国内两大翻译大家杨苡和方平的译本,是我们学习和实践的珍贵文献,对于我们领会小说内涵,提高语言能力以及运用翻译技巧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方平.《呼啸山庄》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2]杨苡.《呼啸山庄》译林出版社,1990.[3]郭著章、李庆生编著.《英汉互译实用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4]EmilyBronte.WutheringHeights.[5]蒋骁华.符号学翻译研究――文学语言的理据及其再创造.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6]奈达.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