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门

合集下载

动物生物学 软体动物门

动物生物学 软体动物门

珍珠的形成
–当外套膜受到微小砂粒等异物侵入刺激,受刺激处的上 皮细胞即以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的上皮之间结缔组织 中,陷入的上皮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囊即分泌珍珠层, 层复一层的将核包住,逐渐形成珍珠。
(五)消化系统
口腔
除瓣鳃纲(双壳纲)由于头 部退化没有口腔外,其它软体动物 都有口腔。口腔内有唾液腺,口腔 壁有颚和齿舌
鳃 的 原 始 结 构 图
瓣鳃纲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关系图
(七)体腔和循环系统
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及生殖腺和排 泄管的内腔。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 隙,内有血液流动,形成血窦 开管式循环血液携带氧气和输送营养的效率不如 闭管式循环高,因此开管式循环不能满足快速运 动种类的需要,在软体动物门中头足类的循环系 统是闭管式的,体腔也发达得多,以适应它们在 水中快速捕食和躲避敌害
(三)具外套膜(mantle)
水生种类的外套膜表面或边缘密生纤毛,
藉其摆动而激起水流,从而进行呼吸、滤 食、排泄等活动; 状的布满血管的“肺”,有利于在空气中 呼吸
多数外套膜较薄,而乌贼的外套膜肌肉发达,收 缩时压迫水流从漏斗喷出,做推进运动。
陆生种类外套膜在螺旋形的贝壳内形成囊

• 外套膜通 常分三层: 外层和内 层为表皮 细胞层, 中间层为 肥厚的结 缔组织

人们以为约3亿5千万年前已绝迹,但在1952年丹麦“海神 号”船在太平洋哥斯达黎加3350m的深海中发现现代生活 种类,称为“新蝶贝”。为原始贝类。目前已发现8种。 特点:两侧对称,腹部有足,有一个帽状贝壳,全部海产
(二)无板纲





为软体动物中的原始类型 全部营海洋生活,身体呈蠕虫状,体长约5cm,体表无贝 壳,体壁中有石灰质或角质骨刺,腹中央有一腹沟,有 的种类在腹沟中有一个小形带纤毛的足。穴居或爬行 神经系统由围绕食道的神经环和由其向后延伸的2对神经 索组成 多数雌雄同体 已知种类不多,约250种,分布于低潮线以下至数百米深 海。如我国南海的龙女簪(Proneomenia)

第8章软体动物门

第8章软体动物门
第8章软体动物门
汇报人:XX
目录
• 软体动物门概述 • 贝壳与软体动物关系 • 软体动物消化系统与排泄系统 • 软体动物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神
经系统 • 软体动物繁殖发育与遗传特性 • 软体动物门分类学知识拓展 • 软体动物与人类关系探讨
01 软体动物门概述
定义与分类
要点一
定义
软体动物门(Mollusca)是一类具有柔软身体的无脊椎动 物,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外壳,是动物界中第二大类群, 仅次于节肢动物门。
软体动物的呼吸系统多 为鳃呼吸,通过水流经 过鳃裂进行气体交换。 部分种类如头足类具有 书肺,可直接从空气中 获取氧气。
软体动物的循环系统多 为开管式循环,血液在 血管中流动,为身体各 部分提供营养和氧气。
生活习性及分布
生活习性
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多样,包括底栖 、附着、漂浮、游泳等。它们可以生 活在海洋、淡水、陆地等多种环境中 ,适应能力强。
尿液通过输尿管进入膀胱暂时储存,然后经泄殖腔排出体外。
呼吸器官兼排泄器官
03
部分软体动物如蜗牛和章鱼,其呼吸器官(如鳃或肺)同时也
具有排泄功能。
消化排泄系统在进化的消化系统能够应对多种食物类 型,从植物到动物,甚至包括腐食,这使 得它们能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生存。
学,以期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07 软体动物与人类关系探讨
经济价值: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等
食用价值
许多软体动物,如蜗牛、贝类、 章鱼等,都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 源。它们富含蛋白质、微量元素 和不饱和脂肪酸,对人类健康有
益。
药用价值
一些软体动物具有药用价值,如 珍珠粉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鲍 鱼的壳在中药中被称为石决明, 有清热明目、平肝潜阳等功效。

动物学6软体动物门Mollusca

动物学6软体动物门Mollusca

异物,就会刺激珍珠层的分泌,而形成珍珠。 5.体腔和循环系统 • 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及生殖腺和
排泄管的内腔。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各组织器官 的间隙,内有血液流动,形成血窦。 • 开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在循环过程中不是始终 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这种循环方式称为开管 式循环系统。 (1)结构: • 心脏:位于围心腔内,包括心室:1个,壁厚,能 搏动,为循环动力。心耳:1个或成对,有瓣膜 防止血液倒流。 • 血管:动脉、静脉。 • 血窦:是初生体腔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5
外套膜有发达的肌肉,足特化为腕(8、10或更 多条)和漏斗,闭管式循环系统,脑有中胚层形成 的软骨匣保护;原始种类有贝壳,多数种类贝壳被
12
外套膜包被或退化。全部海产,运动迅速,现存约
650种,化石种类9000多种。常见种类如乌贼、章
鱼等。
三.软体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1.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在系统发生中有共同的起源。
• 血液:无色,少数显红色或青色。 (2)血液循环的方向: 大部分足、内脏血 血窦 集中于静脉 肾静脉 (排泄废物) 鳃血管(气体交换) 心耳 心室 6.排泄系统
基本上是后肾,即是由中胚层和外胚层共同发生 形成的。 排泄器官有2个.即(1)围心腔腺:由围心腔表皮分 化,有许多毛细血管充满血液,依靠血液渗出 排泄废物 入围心腔 肾脏 排出。(2)肾脏: 肾口 肾主体 膀胱 肾孔(在外套腔)。肾主 体有很多血管,通过渗透进入肾脏。 7.呼吸系统 • 水生种类:鳃呼吸。是由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6

PCB

A
开关 键
传统机械按键设计要 点: 1.合理的选择按键的 类型,尽量选择平头 类的按键,以防按键 下陷。
2.开关按键和塑胶按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进化
经济意义 有益方面
有害方面 ຫໍສະໝຸດ [编辑本段]概述 软体动物门(Mollusca)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门的第二大门。该门动物身体柔软,左右对称,不分节,由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等五部分组成。因大多数软体动物体外覆盖有各式各样的贝壳,所以通称贝类。该门动物共分8纲,有10余万种,分布广泛,从寒带、温带到热带,从海洋到河川、湖泊,从平原到高山,到处可见,例如鲍鱼、宝贝、田螺、蜗牛、蚶、牡蛎、文蛤、章鱼、乌贼等。由于软体动物大多数贝壳华丽,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又较易捕获,因此远在上古渔猎时期,就已被人类利用,其中不少可供食用、药用、农业用、工艺美术业用,也有一些种类有毒,能传播疾病,危害农作物,损坏港湾建筑及交通运输设施,对人类有害。
3、内脏囊:位于身体背部,包括胃、肠、消化腺、心脏、肾脏、生殖腺等内脏器官,为外套膜和贝壳所包被。多数种类的内脏囊为左右对称,但有的扭曲成螺旋状,失去了对称形,如螺类。
4、外套膜:是身体背部皮肤皱褶向腹面延伸面形成的一种保护器官,由内、外表皮、中间的结缔组织和少数肌肉纤维组成。外套膜与内脏之间有外套腔,外套腔内有鳃和口、肛门、肾脏、生殖腺的开口。外套膜的边缘构造很复杂,常具各种形状的触手,有的种类有外套眼。外套膜内表皮细胞具纤毛,纤毛摆动,造成水流,使水循环于外套腔内,借以完成呼吸、排泄、摄食等。左右2片套膜在后缘处常有一二处愈合,形成出水孔(exhalant siphon)和入水孔(Inhalant siphon)。有的种类出入水孔延长成管状,伸出壳外称为出水管和入水管。
1、眼:软体动物眼的构造,从最简单的色素凹陷直到复杂的具晶体和网膜结构的都有。眼通常1对,位于头部两侧,有的生于触角顶端。头部不发达或头部退化的类群无头眼,但石鳖类的贝壳表面有微眼,瓣鳃纲很多种类有外套眼。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第九章软体动物门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二、身体分部:身体一般分为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1.头部:位身体的前端运动敏捷的种类头部分化明显,其上生有眼、触角等感觉器官(如田螺、蜗牛及乌贼等。

行动迟缓的种类,头部不发达(如石鳖)。

穴居或固着生活的种类,头部已消失(如蚌类、牡蛎等)2.足部:通常位于身体腹侧,为运动器官,常因动物的生活方式不同,而形态各异:足部发达,呈叶状、斧状或柱状,可爬行或掘泥沙。

足部退化,失去了运动功能(如扇贝等)。

固着生活的种类无足(如牡蛎)。

足已特化成腕,生于头部,为捕食器官,称为头足(如乌贼和章鱼等)少数种类足的侧部特化成片状,可游泳,称为翼或鳍,如翼足类。

3.内脏团:为内脏器官所在部分,常位于足的背侧。

多数种类的内脏团为左右对称,但有的扭曲成螺旋状,失去了对称形(如螺类)。

三、外套膜:为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整个内脏。

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形成的腔称外套腔。

腔内常有鳃、足以及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开口于外套腔。

四、贝壳大多数软体动物都具有1-2个或多个由外套膜分泌形成的贝壳,形态各不相同——有的呈帽状;螺类为螺旋形;掘足类为管状;瓣鳃类为瓣状。

有些种类的贝壳退化成内壳,有的无壳贝壳有保护柔软身体的功能。

1、数目及形状瓣鳃类—2个——瓣状腹足类—1个—螺旋状、帽状掘足类—1个—管状多板类—8个—块状头足类—1个或无—片状内壳、外壳2、组织结构及来源角质层壳层(棱柱层) 壳底(珍珠层)五、消化系统:软体动物的消化管发达,少数寄生种类(内寄螺)退化。

多数种类口腔内具颚片和齿舌,颚片一个或成对,可辅助捕食。

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组成,似锉刀状。

摄食时以齿舌刮取食物。

齿舌上小齿的形状和数目,在不同种类间各异,为鉴定种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六、体腔和循环系统1、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及生殖腺和排泄器官的内腔。

软体动物门名词解释

软体动物门名词解释

软体动物门名词解释
软体动物门(Mollusca)是动物界里的一个门,从物种多样性来看,软体动物门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门,仅次于数量最多的节肢动物门,其已确认的物种数量大约有十万多种。

软体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适应力很强,能适应很多很多不同的环境,其分布广泛,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海洋到河流、湖泊,从平原到山脉,陆地、淡水和咸水多种栖息地中都有大量的软体动物门的成员,例如蜗牛、河蚌、海螺、乌贼等物种。

而在海洋生物当中,比重占约20%几的软体动物更在所有动物中排名第一位。

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

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
瓣鳃纲和头足纲
一、单板纲
绝大多数为化石种, 已灭绝了近4亿年; 现仍有少数生存,如 新碟贝被称为“活化 石”。 两侧对称,具贝壳, 腹足强大,海底滑行。
活化石
狭义概念 活化石是指曾经繁盛于某一地史时期,种类多, 分布广,形成重要的化石生物类群,现残存于个 别地区并且变化不大的孑遗种(银杏)。 广义概念 活化石也泛指发生于地史时期而至今犹存的生 物,如寒武纪即出现,现仍广泛分布的舌形贝。
五. 体腔和循环系统
体腔
软体动物的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 腔及生殖腺和排泄器管的内腔。 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各组织器来自的间隙,内有 血液流动,形成血窦。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及血液组成。
心脏 心室一个,壁厚,能搏动;心耳一个或成对,常与鳃 的数目一致。心耳与心室间有瓣膜,防止血液逆流 血管 分化为动脉和静脉。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 各部分,后汇入血窦,由静脉回到心耳,故软体动物为开 管式循环。 一些快速游泳的种类,则为闭管式循环。 血液无色,内含有变形虫状细胞。有些种类血浆中含有血 红蛋白或血青蛋白,故血液显红色或青色。
外套腔移到前端之后,水流、鳃、肛门、排泄孔及生 殖孔都通畅了。但使一侧的器官发育受到阻碍,使身 体只留下了一个鳃、一个心耳及一个肾,内脏囊由对 称变成了不对称。
总之,腹足类的体制变成了不对称,螺旋与扭转是两 个过程,许多化石证据说明螺旋是先于扭转。在腹足 类的进化中扭转过程是从寒武纪到奥陶纪内完成的, 这一进化过程在海产腹足类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得到了 重演(笠贝,仅2-3分钟)。
圆田螺感官发达
皮肤有感觉作用、触角灵敏、平衡囊(位
足神经节内侧)内有细小的耳石,可维持身体
平衡、眼为视觉器官、嗅检器为皮肤突起是化 学感受器。 圆田螺的神经、感官发达,与其活动的生活方 式相适应。

10软体动物门

10软体动物门
• 软体动物中最高等的类 群,现存约 600 种。 • 常见的有:乌贼、章鱼、 柔鱼等。
主要特征 1.体左右对称。 2.头部发达,有一对发达的眼。 3.原始种类具外壳,一般为内壳或无。 4.足着生于头部,特化为腕和漏斗。 5.闭管式循环,直接发生。
(一)代表动物——乌贼
1.外形 头:5对腕,一对眼,眼下有嗅觉陷。
最大的特点:动物界中最早出 现大型消化腺。
蜗 牛 齿 舌 图
蜗牛(Cittarium pica) 齿舌(K.Sandved)
• 软体动物的消化腺有:肝脏、唾液腺、胰脏。
其中肝脏最发达,开口于胃或肠的前端。
三、体腔与循环系统:
• 软体动物的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有围心腔、 生殖腺和排泄器官的内腔。 • 初生体腔被结缔组织所填充,其空隙没有分布血管, 血液在空腔中流动,便形成了血窦。循环系统为开 放式循环系统 (血流阻力大,循环效率低) 。
贻贝 : 固着生活,附着于岩石上。
牡蛎:固着活,生活于浅海。
扇贝 :贝壳呈扇型,固着生活。
珍珠贝:
• 两壳不等,壳内 珍珠层极厚。是 世界上著名的生 产珍珠的贝类。
• 我国广东、海南 已人工养殖。
船蛆 :
• 钻蛀船只和港口的木 材建筑。
• 由于长期穴居,身体
细长,呈蛆状。贝壳 退化。
八、头足纲 (Cephalopoda):
3、内脏团 (visceral mass):
• 常位于足的背面。 • 大多数种类的内脏 团为左右对称,但 螺类扭曲成螺旋状, 失去了对称性。
4、外套膜 (mantle):
• 由内脏团背面的皮肤形成皱褶,向腹面延伸,常 包围整个内脏团。 • 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称外套腔 。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细胞组成,外层细胞的分泌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齿舌:为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
由有规律排列的角质齿片组合而成。 摄食时由于肌肉的 伸缩,角质齿片作 前后活动而将食物 锉碎舐食。齿片的 形状、数目和排列 方式是鉴定种类的 重要特征。
蜗牛齿舌
蜗牛为害状
• 胃盾 几丁质,双壳纲和一些腹足纲动物具有, 保护胃的分泌细胞,有的形成角质和石灰质的 咀嚼板。 • 晶杆 多数植食性种类的胃的一部分形成晶杆 囊(style sac),内有一胶质棒状结构的晶杆 (crystalline style)。晶杆的一部分在胃内释放 出消化酶,并搅动食物,帮助消化。 • 肝脏、胰脏 肝脏开口于胃或肠的前端,头 足类一般还有胰脏。
纤毛滤食蛤类的胃和晶杆结构
•肛门 通常位于 外套腔出水口附 近,双壳纲的在 身体后端;腹足 纲动物在发育早 期由于经过身体 扭转,使肛门移 至前方;头足纲 的多位于外套膜 形成的内漏斗。 软体动物食性复 杂 肉食性、植 食性、滤食和沉 积取食
软体动物-腹足纲扭转图(C.P.Hickman,1995)
不如闭管式循环高,因此开管式循环不能满足
快速运动种类的需要,在软体动物门中头足类
的循环系统是闭管式的,体腔也发达得多,以
适应它们在水中快速捕食和躲避敌害。
多数软体动物具有开管式循环系统,头足纲为闭 管式循环。出现了专职的心脏(二心耳一心室)位 于围心腔中,血液无色、兰色或红色。初生体腔内 充满血液,因此称为血窦
生殖系统和发育
•Leabharlann 多数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但异体受精。
• 腹足类和头足类还有雌雄异形现象。
• 生殖系统包括一对生殖腺、输送管和生殖孔, 但在腹足类中有一些种类没有生殖导管,生殖 细胞由肾管排到外套腔。
• 生殖方式有卵生(oviparous)、卵胎生等多 种形式。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第八章软体动物门软体动物门是动物界中的第二大门。

软体动物是三胚层、两侧对称、真体腔动物。

真体腔由裂腔法形成,即由中胚层形成体腔,但是很不发达,仅存在于围心腔及生殖腺腔中。

软体动物在结构上分为头、足、内脏囊和外套膜四个部分。

外套膜由外胚层、中胚层形成,向体表分泌碳酸钙(外套膜上皮细胞间隙的血液向外渗透),形成外壳,可有珍珠层(连续)、角质层和棱柱层(不连续)构成,少数种类壳被体壁包围或完全消失。

软体动物具有完整的消化道,出现了呼吸和循环系统,也出现了后肾管。

第一节软体动物的一般形态、生理及分纲软体动物的祖先模式原软体动物一原软体动物的一般结构和生理推测原软体动物出现于前寒武纪,浅海生活,卵圆形,两侧对称,头前端,一对触角,触角基部有眼。

身体背部有盾形贝壳,贝壳最初只有贝壳素构成,以后沉积了碳酸钙,增加硬度。

身体后端、足的上方与内脏团之间形成外套腔,中间有多对鳃,以及后肾、肛门、生殖孔的开口。

原软体动物鳃的结构可能相似于现存腹足类的鳃:它是有一个长的鳃轴向两侧交替伸出三角形的鳃丝所组成,这种鳃称为栉鳃。

鳃轴中包含有血管、肌肉和神经,其中背面的血管为入鳃血管,腹缘的为出鳃血管,血流的方向正好与鳃表面水流方向相反,这样可以更有效的进行气体交换。

鳃的表面布满纤毛,纤毛的摆动使水流经过,利于气体交换和捕食。

原软体动物可能是植食性的,口位于头的前端,后为口腔,口腔后为齿舌囊,齿舌囊底部为一膜带,上有几丁质的齿,齿舌和软骨上附有肌肉,可以伸缩以刮取食物,这种齿舌结构在大多数现存软体动物中仍然存在。

口腔背面为一对唾液腺的开口,分泌物润滑齿舌,并将食物颗粒粘起来,形成食物索,经过食道入胃。

胃后半部为囊状,成为晶杆囊,内有胶质棒状的晶杆,晶杆可辅助消化。

胃酸的作用主要是除去食物的粘着性,使颗粒游离,细小的颗粒经过胃上端的消化腺管进入消化腺,消化腺是食物进行细胞内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较大的颗粒在胃内细胞外消化。

肠到有部分的消化功能。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

鳃: 由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展形成。 分楯鳃、栉鳃、瓣鳃、丝鳃。 次生鳃:由背侧皮肤形成。 水生种类用鳃呼吸
肺: 外套膜内部一定区域的微血管 密集成 网,形成肺。 陆生种类用肺呼吸 ------蜗牛、蛞蝓等
6. 循环系统
心脏(心室、心耳) 血管(静脉、动脉) 血窦 血液 开管式循环:
心室
动脉
全身各处
血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静脉 心耳
开管式循环 血压低,血流缓慢,适于行动缓慢的软体动物。 闭管式循环 动脉、静脉间有毛细血管,血液在血管中流动,适于行动快 速的头足类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血浆中一般含血青素(血蓝蛋白,与氧结合为蓝色, 与氧分离为无色),血液无色或淡青色。 少数种类(蚶、扁卷螺)的血浆含血红素(与脊椎动物血红素 相似,但金属原子是铜而不是铁)。
触觉、眼、嗅检器、 平衡囊等感觉器官,感 觉灵敏。
9. 生殖系统
雌雄异体(大多海产腹足类) 雌雄同体(大多陆生腹足类) 雌雄异形。 雄性: 精巢1个, 输精管(有 贮精囊和前 列腺,端部 膨大成精荚 囊)、阴茎、 雄性生殖孔。
雌性: 卵巢,输卵管,缠卵腺 ,副缠卵腺,雌性生殖 孔。 交配时,精荚排到外套 腔,由生殖腕送到雌性 外套腔中,在雌性外套 腔中受精,受精卵排出 体外,成串聚积在一起 。经不完全卵裂(盘状 卵裂),以外包法形成 原肠胚,直接发育。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
八腕目
四鳃亚纲 头足纲分类
金乌贼 Sepia esculenta
十腕目 二鳃亚纲
中国枪乌贼 (Lolio chinensis)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
长蛸Octopus variabilis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Mollusca)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现存种类约13 万种,此外还有约35000 种的化石种类,在种数上仅次于节肢动物,为动物界第二大门。

常见动物有:蜗牛、螺类、河蚌、乌贼等。

软体动物具有一些与环节动物相同的特征,如次生体腔、后肾管、担轮幼虫等,因此认为是由环节动物演化来的,是朝着不太活泼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一支动物。

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本门动物的各类群之间形态差异很大,但基本结构是相似的。

身体柔软、不分节、可分为头部、足部、内脏团 3 部分。

1、头部:位于身体前端,有的种类(运动敏捷的种类) 头部明显,有口、眼、触角等感觉器官。

如乌贼、田螺、蜗牛等。

有的种类(行动迟缓的或营固着生活的种类) 头部退化,甚至消失。

如石鳖、河蚌、角贝、牡蛎等。

2、足部:位于身体的腹面,为运动器官,常因种类不同而在形态和功能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腹足纲(螺类、蜗牛等): 足呈块状,用来爬行。

多板纲(石鳖等): 足也呈块状,但用来附着。

掘足纲(角贝等): 足呈圆柱形,用来挖掘水底泥沙。

瓣鳃纲(河蚌、珍珠贝、蛤蜊等): 足呈斧形,坚硬而富含肌肉,用来挖掘泥沙。

头足纲(乌贼、章鱼等): 足和头合并,足演化成腕,用来捕捉食物。

3、内脏团(visceral mass):除头和足外,身体的其他部分即为内脏团,是内脏器官所在的部分,常位于足的背面。

大多数种类的内脏团为左右对称,但有的扭曲成螺旋状,失去了对称性,如螺类。

二、外套膜(mantle):由内脏团背面的皮肤形成皱褶,向腹面延伸,常包围整个内脏团和鳃。

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称外套腔(mantle cavity), 此腔与外界相通,腔内常有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开口。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细胞组成,外层细胞的分泌物能形成贝壳;内层细胞具纤毛,纤毛的摆动能造成水流,使水循环于外套腔内,借以完成呼吸、排泄、生殖等。

三、贝壳(shell):体外具贝壳是软体动物的重要特征,因此,研究软体动物的科学也称“贝类学”(Malacology)。

软体动物门PPT课件

软体动物门PPT课件

06
软体动物门的应用价值
食用与药用价值
食用价值
软体动物门的许多物种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如贝类和螺类,是人们日常饮食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有助于人体 健康。
药用价值
一些软体动物,如珍珠贝和鲍鱼,其肉和壳具有药用价值。珍珠贝的壳可以用 于制作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杀菌等功效。鲍鱼的肉则被认为具有滋阴补 肾、平肝明目等作用。
繁殖方式
有性繁殖
大多数软体动物通过有性繁殖来 产生后代,雌雄同体的个体可以 自交,雌雄异体的个体需要交配 。
无性繁殖
一些软体动物也可以通过无性繁 殖来产生后代,如某些贝类和头 足类动物可以通过分裂或出芽来 繁殖。
05
软体动物门的生态意义与保护
生态意义
1 2 3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软体动物门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 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发挥着 重要作用。
消化方式
软体动物门的消化方式主要是通过酶进行分解消化,有些种类还可以通 过共生微生物进行协助消化。
03
消化腺
有些软体动物门种类具有消化腺,可以分泌消化酶,帮助消化食物。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
软体动物门的循环系统主要是通 过血液进行物质运输。血液通常 是无色的,但有些种类具有血蓝
蛋白。
循环方式
软体动物门的循环方式主要是单向 流动,通过心脏将血液泵入全身。
对人类的影响与利用
经济价值
软体动物在渔业和水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许多贝类和头足类动物是重要的渔业资源,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
生态价值
软体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许多鱼类和其他动物的食物来源,同时在底栖生态中,软体动物的 活动有助于维持底质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九章软体动物门

第九章软体动物门
脏神经节
脏神经节
胡桃蛤
图9-6 双壳类的神经系统
无齿蚌
3、感官: 触角 眼 嗅检器 平衡囊
乌贼眼
十、生殖和发育
1、多雌雄异体,少数为雌性同体 2、完全不等卵裂,许多为螺旋卵裂 3、个体发生经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veliger larva)
4、淡水蚌类有特殊的钩介幼虫(glochidium)
图9-7 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1、水生种类用鳃呼吸
栉鳃
楯鳃 瓣鳃 丝鳃 次生鳃
2、陆生种类用外套腔壁形成的“肺”呼吸
软体动物栉鳃的原始结构图 (C.P.Hickman,1995)
软体动物-肺螺亚纲内部结 构图(C.P.Hickman,1995)
图 9-4 八、排泄器官 瓣 鳃 内肾孔 类 的 围 心 静脉窦 腔 与 肾 横 断 面 1 围心腔 图 3 心耳 生殖孔 解 8 肾的管状部
软体动物-腹足纲-前 鳃亚纲类群图 (彼得.丹斯,1998)
后鳃亚纲(Opisthobranchia)
• • • • • 全部海洋生活。 一般侧脏神经索不交叉为“8”字形; 贝壳与外套膜通常不发达,亦有全缺者; 多数本鳃消失,出现次生性皮肤鳃。 如泥螺(Bul1acta)、海兔(Notarchus)、石磺海牛 (Homoiodoris)等。
纤毛滤食蛤类的胃和晶杆结构
软体动物-腹足纲扭转图(C.P.Hickman,1995)
头足纲肛门成内漏斗
六、体腔和循环系统
1、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及生殖腺 和排泄器官的内腔 2、循环方式
开管式:心脏——动脉——血窦——静脉——心脏
闭管式:心脏——动脉——微血管——静脉——心脏
七、呼吸器官
结缔组织
图9-2 贝壳和外套膜的切面图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

六、呼吸器官 水生种类--鳃呼吸;陆生种类--肺呼吸 鳃:是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展形成,形态各 异,有楯鳃,栉鳃,瓣鳃,丝鳃,次生鳃。 肺:外套腔内部一定区域的微细血管密集成 网,形成肺,可以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氧。
七、排泄器官 基本上是后肾管,其数目一般与鳃的数目一 致,只有少数种类幼体为原肾管。
由腺质部分和管状部分组成
三、贝壳 大多数软体动物身体的柔软部分外面都有贝 壳,是软体动物的特征之一。因此研究软体动 物的科学也称 贝类学。不同种类的贝壳的形态、 数目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结构是相似的,都有 三层结构: 角质层 棱柱层(壳层) 珍珠层(壳底)
1、角质层: 为最外层,薄而 透明,具黑色光泽。 主要成分:壳质素
海产:5.8万;淡水产:1.4万;陆生:3.5万
5.与人生关系密切,含大量经济种类,18世纪初 就发展为独立学科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Latin = soft)
贝类学 Malacology(希腊语,软), Conchology (拉丁语,贝壳) 国际贝类学会1962年成立,每3年一次会议;
角质层 壳层(棱柱层) 壳底(珍珠层)
珍珠的形成
四、消化系统
软体动物的消化管发达,少数寄生种类退化。 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 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组成,似锉刀 状。齿舌上的小齿排列,以齿式表示。
多数种类口腔内具颚片(mandible)和齿舌(radula)
软体动物头部正中切面示齿舌
感觉器官发达。
(6)、生殖系统 雌雄异体,雄性的右侧触角粗 大。
(二)、主要特征
(三)、身体不对称的起源
腹足类的头部和足表现出明显的两侧
对称,内脏团呈螺旋形,失去对称形。这
是因为在个体发生中身体扭转的结果。

9.软体动物门

9.软体动物门

红螺
方斑东风螺
浅缝骨螺
鹬头骨螺
笔 螺
瓜 螺
织锦芋螺
字码芋螺
金 唇 榧 螺
台 湾 榧 螺
笔螺
织锦芋螺
斑鹑螺
蜘蛛螺
后鳃亚纲Opisthobranchia:
贝壳一般不发达,有退化倾向,亦有全缺者。除 捻螺外都无厣。外套膜大多消失。侧脏神经索 不扭成“8”字形。鳃和心耳一般在心室后方, 故名之。雌雄同体,两性生殖孔分开。海产。 分为8个目。
本章要点:
•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重点)
• 软体动物门的分类 (难点) • 腹足纲 • 瓣鳃纲 • 头足纲 • 软体动物的系统发展
第一节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身体柔软不分节,由4部分构成:
• 头部:生活方式不同其发达程度不同。
退化或消失:河蚌
不发达: 发达: 石鳖 乌贼,田螺,蜗牛
• 足部:生活方式不同其形态不同。 斧状,叶状,柱状,腕状。 • 内脏团:位于足背侧,多数种类左右对称, 少数扭曲呈螺旋状。
(八)神经系统
• 较高等的种类有4对神经节 脑神经节:发出神经到头部及体前部,司感觉 足神经节:发出神经至足部,司运动和感觉
侧神经节:发出神经至外套膜和鳃 脏神经节:发出神经到各内脏器官 特点:神经系统有集中的趋势,有的种类形成了 脑,外有软骨包围,如头足类。 • 已分化出触角、眼、嗅检器、平衡囊等感觉器官。
• 消化道最大的特点:动物界中最早出 现大型消化腺的动物(唾液腺、肝 脏)。
(五)体腔及循环系统
• 体腔 • 次生体腔退化,仅残留围心腔、生殖和排泄器官 的内腔。 • 初生体腔广泛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形成血 窦。 特点:真体腔和假体腔并存。 •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及血液组成。 特点:具有真正的心脏。一般为一心室二心耳。

10 软体动物门

10 软体动物门

第九章软体动物门软体动物种类很多,约115,000多种,仅次于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门。

单板纲无板纲多板纲掘足纲瓣鳃纲腹足纲头足纲第一节软体动物门概述一、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一般左右对称。

2.身体分头、足、内脏团三部分头部:具口、眼、触手等感官。

是觅食、感觉中心。

结构因生活方式不同而不同,有的明显、发达,有的结构退化、无头等。

足:具发达的肌肉,为运动器官。

结构因生活方式不同而发达程度不同。

斧状、蹠狀、柱状、腕状或退化。

内脏团:(躯干)代谢、生殖中心。

内脏器官所在。

3.外套膜和外套腔:外套膜:是软体动物特有的结构。

胚胎发育中,躯体背侧皮肤褶襞向外延伸而成的膜状外套,常覆盖在内脏团的背部或侧面,或包裹整个内脏团和鳃。

功能:分泌贝壳;保护躯体;辅助呼吸;形成外套腔。

外套腔:位于外套膜与内脏囊之间的空腔,与外界相通。

4.贝壳一般包被躯体外,有的位于体内,有的缺。

不同种类具有不同特点,形态有瓣状、管状、覆瓦状、螺旋状等各种形状。

随动物生长而增大加厚。

成份:95%CaCO3+贝壳素结构:角质层(最外):仅有贝壳素构成,透明、薄、具色泽。

由外套膜缘生壳突起分泌形成的,起着保护外壳作用。

壳层(中间层):由角拄状的方解石构成,由外套膜缘背面表皮细胞分泌而成的珍珠层(底层):由叶状的霰石构成,这一层由外套膜的整个外表皮细胞分泌形成。

富光泽,不断加厚。

珍珠的形成:由珍珠质层形成。

外套膜受到微小沙粒等异物侵入刺激,受刺激处的上皮细胞即以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的上皮之间结缔组织中,陷入的上皮细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由囊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将核包住,逐渐形成珍珠。

5.消化系统消化管发达,多数种类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

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

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构成,锉刀状,摄食时可前后伸缩,刮取食物。

6.体腔和循环系统真体腔退化,真体腔和假体腔同时存在。

次生体腔仅残存于围心腔、生殖器官和排泄器官的内腔,而体内广阔的体腔是假体腔。

第七章软体动物门

第七章软体动物门

泥蚶(Arca granosa)蚶科。壳
卵圆形,坚厚,顶突出,放 射肋发达,共有18-20条, 有细密铰合齿。完表面白色, 被有褐色薄皮,内面灰白色。 栖息浅海软泥滩中。我国南 北沿海均产。供鲜食或酱油 醉渍。壳供药用。广东、福 建、浙江、山东等省早已人 工养殖,是我国著名经济海 产之一。
江珧(Pinna(Atrina)pectinata)
进行呼吸、排泄和摄食。
贝壳及外套膜的结构
三、贝壳
贝壳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一般1-2个, 形状和数量变化较大。 成分:碳酸钙(95%)及少量壳基质。由外套 膜分泌而成。
结构:分三层。 角质层(外):薄、透明、具光泽。耐酸碱, 保护贝壳。 壳层(中):厚,由方解石构成。 珍珠层(内):具光泽,由叶状霰石构成。
第七章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现记载约13万种,还有约3.5万种 化石种类,是动物界第二大门。大多 数软体动物具贝壳,故又称“贝类”。
软体动物与环节动物的相同特征:
次生体腔、后肾管、螺旋式卵裂、 个体发育具担轮幼虫等。
认为:软体动物是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是沿 着不很活动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 一支。
● 神经系统:不发达,仅具3对神经节。感官不发达。
● 生殖系统:雌雄异体,生殖腺1对,位于内脏团 中。个体发育经过钩介幼虫期。
2、瓣鳃纲重要种类
约2万种,根据绞 合齿形态、闭壳肌发育 程度及鳃的结构,分为3 个目:列齿目(泥蚶、 毛蚶等)、异柱目(贻 贝、珍珠贝、牡蛎、扇 贝等)和真瓣鳃目(河 蚌、砗磲、河蚬、文蛤、 蛏等。
● 结果一侧的心耳、鳃、肾等器官由于受压而退化, 只剩单个,原来左右平行的侧脏神经索扭成“8”字 形;这样,贝壳保持了原有容积,又降低了高度, 使其运动灵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⑮铰合部
左右两壳相接合的部分称为铰合部。铰合部位于背 缘,该部分较厚。铰合部的内方通常有齿和齿槽。当 贝壳闭合时,齿和齿槽在一定的位置上组合在一起。
根据铰合齿的数量、形式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列齿型:齿多成列;异齿型,齿形变化大,典型 种类有主齿和侧齿之分,位于壳顶卜方的齿称主齿, 主齿前方的齿称前侧齿,主齿后方的齿称为后侧齿; ▢裂齿型:铰合齿分裂或者形成位于壳顶的拟主齿, 主齿呈片状; ▢带齿型:铰合部有1突起物与韧带相连,不对称, 右壳有1窝,左壳有1突起; ▢等齿型:左右两壳铰合齿数相等; ▢贫齿型:铁合齿不发达; ▢无齿型:铰合部无齿。
软体动物门
概述 软体动物包括乌贼(头足纲)、河蚌(瓣鳃纲)、 田螺(腹足纲)和较不常见的角贝(掘足纲)、石鳖 (多板纲)等,至今已知约11万5千多种,仅次于节肢 动物,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门。因为大多数种类都具有 贝壳,故称贝类。从外表上看,它们形态差别很大 (图)。但是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一、贝类的主要特征: 1、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左右对称(除腹足类 外),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 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2、除瓣鳃纲外,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 3、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 经环。 4、大多数种类都有鳃。 5、体腔退缩为围心腔。 6、发育大多数为间接发育,具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 期。
▢饵料以藻类为主,但也兼食微型的动物,如有孔
虫、答鲜虫、海绵、蔓足类等。
▢较大的石鳖可食用,我国东、南沿海居民有食石 鳖的习惯,现在北方沿海也有食者,但较少。近年来, 发现红条毛肤石鳖对医治淋巴结核及麻风病有一定的 疗效。
▢本纲动物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但北方沿海分布
的种类较少。此外,在世界海洋中也广泛分布,如寒 带南、北极及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都有它的踪迹。
面为后面。④单柱类闭壳肌痕所在的一侧为后面。
⑵壳高、壳长和壳宽 壳长为贝壳前端至后端的距离。壳宽是左右两壳间最 大的距离。
一般由壳项至腹缘的距离为高(贻贝背腹距离为高)。
2、外套膜
本纲动物位于左右贝壳的内面,薄、半透明,其背 缘与内脏囊背面的上皮组织相连。有些种生殖腺能分 布到外套壁上;外套缘厚,分三层,常有色素和各种
为足孔后面的1个为入水孔,称为三孔型。形成出水孔
和入水孔,如异齿目的种类;
④四孔型
在三孔型基础上进一步又有1个愈合点,形成四孔型。 形成外套膜孔,如笋螂和竹蛏科的种类。
图3-2 瓣鳃纲外套膜缘愈者的各种形式
⑫外套膜中的肌肉 瓣鳃纲外套膜的肌肉有四种: ①环走肌:外套膜环走肌,为沿着外套膜的边缘而环
二、外部形态
1、壳板的形态:
⑪、分头板、尾板和中间板
多板类壳板共8块,按照壳板的形状和排列的前后
分为3类:即头板、尾板和中间板。 头板位于身体的
最前端的1块,呈半月形;尾板位于身体的最后的1块,
呈元宝状;位于头板和尾板中间的6块除大小略有差
别外,基本形态和构造相似,统称为中间板。
⑫、缝合片
除头板外;在每一壳板的前面两侧有1片白色、薄
⑬小月面和盾面 ▢壳顶前方有1个小凹陷,一般为椭圆形或心脏形称 为小月面。 ▢壳项后方与小月面相对的一面也有1个浅凹陷,称 之为盾面。 ⑭生长线和放射助 ▢在壳外面有以壳顶为中心呈同心排列的线纹,称 之为生长线。生长线有时突出,伸出鳞片或棘刺状突 起。 ▢放射肋是以壳顶为起点向腹缘伸出的许多放射状 的肋,肋上有的有鳞片、小结长或棘刺状突起。放射 胁之间的沟称放射沟。
第四节 瓣鳃纲
一、概述
本纲动物包括常见的牡蛎、蛤、扇贝、河蚌等。 它们的特征有: ⒈身体常侧扁,贝壳分左右两瓣,故又称双壳类。 ⒉鳃2对,通常呈瓣状,故称瓣鳃类。
⒊头部退化,也无齿舌或触角等构造,故又名无头
类;足部发达呈斧头状,故又名斧足类。
⒋神经系统简单,已有明显神经节分化,由脑侧、 脏、足三对神经节及其相连的神经索构成。
鳞和针束等。
4、头部:其小,位腹面的前方,呈圆柱形,具一短吻。
无眼和触角。
5、足部:头后为足,占腹面的绝大部分,足与外套膜
间的沟为外套沟
6、鳃:呈羽状,位于外套沟,有6——88对。
7、神经系统原始,无明显神经节,只有围绕食道的环
状神经及其派生的2对神经索组成。 8、雌雄异体,体外受精,间接发育具担轮幼虫期。
而光滑的物质,称为缝合片。缝合片被前面1块壳极
覆盖着,它插在表皮中而不与表皮相连。有的种类在
左右两缝合片中间还有小齿或小片。
⑬、嵌入片
在头板腹向前方,中间极的腹向后为两侧和尾板的 后部,有嵌入片常有齿裂。
⑭、峰部、肋部和翼部 每一块壳板按外形可分为3部分:中央隆起部称峰部, 壳板前侧方为肋部,壳板后侧方为冀部。
二、贝类分纲
贝类按▢其体制是否对称;▢贝壳构造;▢鳃的形 状、位置和数量;▢外套膜的形状;▢神经系统的分

化情况;▢运动器官的性质。
可分为7个纲:无板纲、多板纲、单板纲、瓣鳃纲、
掘足纲、腹足纲和头足纲。
第一节 无板纲 无板纲为贝类的原始类型,形似蠕虫,没有贝 壳,故称“无板类”。 ▢这类动物的头部也不明显,无眼和触角。 ▢具齿舌。 ▢足部退化。 ▢身体腹面中央通常有一沟,故又称“沟腹 纲”。体外覆一外套膜,一部分种类后端有一囊 状的外套腔,肛门、生殖孔及2个栉状鳃都位于其 中。 ▢神经系统由围绕食道的一个神经环和它向后 延伸的两对神经索组成。一般没有明显的神经节。 世界上总共约有100种,全部生活在海里,如龙 女簪。本纲又分为2目:毛皮贝目和新月贝目。
⒌心脏有1个心室和2个心耳。
⒍肾1对,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另一端开口于外套
腔。
⒎大多数种类为雌雄异体,少数为雌雄同体。
⒏发育期间经过单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1、贝壳 双壳纲的种类,多数身体左右对称,具有两片抱 合体躯的外套膜和贝壳。贝壳的形状 和大小各异, 皆由不同种类所决定。 ▢贝壳构造分3层:▣外为角质层;▣内为珍珠层; ▣中间是棱柱层。 ▢壳顶位于前面,较凸而明显。多数种壳顶前方有 明显的小月面,后方有盾面。 ▢贝壳表面的颜色也有多种,有的色暗,多呈黑褐、 紫褐及绿褐等色,有的色浅,呈白色或乳白色,有许 多色彩鲜艳胜过美丽的花朵。
3、锉石鳖科: ▢花斑锉石鳖:生活于潮间带,是我国沿海习见的种。 ▢ 函馆锉石鳖:分布于我国的黄、渤海。 4、棘带石鳖科: 如日本花棘石鳖:见于我国东南沿海。 5、云斑石鳖科: 如平濑锦石鳖:生活于潮间带,见于我国东南沿海。 6、甲石鳖科: 朝鲜鳞带石鳖:生活于潮间带,为我国海滨习见种类。
第三节 单板纲 形似多板纲动物,体左右对称,背面有一帽状贝 壳。头部不明显,有1对触角,足扁平块状。器官有 明显的分节现象。本纲动物以往仅知为化石种类。自 1952年起,先后发现8种现存种类,均生活于深海底, 如新蝶贝(图)。这类现存动物的发现,对探讨贝类 的起源与进化提供了新的材料。
触手,有的种还有发达的外套眼。
图20 牡蛎外套膜缘纵切面 1.生壳突起 2.外沟 3.感觉突起 4.内沟
5.缘膜突起 6.粘液上皮区
7.生石灰上皮区 8.生珍珠
上皮区
9.结缔组织区
图13—20.瓣鳃纲形态模式图(横切面)
⑪依外套缘的愈着情况可分为:
①简单型
左右两外套膜仅在背缘互相愈合,在前缘、腹缘和
2、环带
身体背向,贝壳的四周有1圈外套膜称为外带。环带
上生有各种类型的小鳞、小棘和针束等附属物。
3、齿舌 齿舌位于口腔底部舌突起的表面,由许多横列的角 质齿板组成,形似刀。(一横列山17个齿片组成.虽然 每一横列齿数较固定,但齿片形状特别第一侧齿的形 状常因种失不同而异) 4、鳃和微眼 鳃为羽状,位于身体的腹面的外套沟内鳃的数目随 种类而不同。微服是贝壳去内装有一种特殊的感光器 官。在微眼中有角膜、晶体、色素层、灯彩和网膜, 虽然有的微服缺乏晶体,但其基本构造与眼近似。
⑯韧带
韧带是铰合部连接两边贝壳并且行开壳作用的褐色
物质,角质构造,有弹性。
由于韧带的部位和数量不同,常有以下几个术语: ▢后韧带,韧带位于壳顶的后方;▢双韧带,韧带在 亮项前后方均有;▢多韧带,由许多韧带构成;▢无 韧带,没有韧带;▢内韧带,韧带在亮顶内部,铰合
部中央;▢外韧带,韧带只分布在亮的外面;▢半内
四、分类 多板纲动物按嵌入片的形态分为鳞侧石鳖和石鳖目
㈠、鳞侧石鳖目:贝壳无嵌入片,即有亦不分齿。
本目只有1个科:鳞侧石鳖科 。如低粒鳞侧石鳖,我 国黄海低潮区至40米深的深的海底有分布。
㈡、石鳖目:贝壳有分裂成齿的嵌入片,本目包括 大多数的有板目。 1、鬃毛石鳖科: ▢ 网纹鬃毛石鳖:分布于我国福建、东山以北的沿 海,生活在潮间带。 ▢日本宽板石鳖:见于我国东南沿海潮间带的低潮 区。 2、隐板石鳖科: ▢ 红条毛肤石鳖:生活于潮间带,为我国沿海习见 的种类之一。 ▢眼形隐板石鳖:生活在珊瑚礁间,见于我国海南 岛南端和西沙群岛。
⑲前耳和后耳
壳顶前、后方突出的部分称为耳。位于壳项前方的
称前耳,位于壳项后方的称后耳。
⑳栉孔
为扇贝类所特有。它是右壳前耳基部的1缺刻,为足
丝伸出之孔称为足丝孔,在缺刻的腹缘有栉壮小齿,故
名栉孔。
⑴贝壳的方位
首先是确定前后方位,而后再辨别左右和背腹。 辨别前后方位时可观察:①壳顶尖端所向的一面通 常为前方。②多数瓣鳃纲由壳顶至贝壳两侧距离短的 一面为前面;③一般有1个韧带的一面或有外套窦的一
韧带,一部分为内韧带,一部分为外韧带。
⑰外套痕和外套窦 ▢外套膜环肌在贝壳内面留下的痕迹称外套痕。 ▢水管肌在贝壳内面留下的痕迹称为外套窦。 ⑱闭壳肌痕和足肌痕 ▢闭壳肌痕是闭壳肌在贝壳内面留下的痕迹。 ▣等柱类即前后有2个等大闭壳肌的种类在贝壳内面 留下2个等大的闭壳肌痕,一个称前闭壳肌痕,位于口的 前方背侧,另一个称后闭壳肌痕,位于肛门的前方腹侧。 ▣异柱类前闭壳肌痕小,后闭壳肌痕大。 ▣单柱类,只有1个后闭壳肌痕,前闭壳肌痕退化消 失。 ▢足肌痕分前、后2种,前足肌痕多在前闭壳肌附近, 后闭肌痕多在后闭壳肌的背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