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活动课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活动课程是相对于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学科课程而提出来的,它是指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并以活动为实现德育之基本手段的一种德育形式。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整体变革时期,社会转型期与多元化价值冲突必然要求培养时代所需求的具有新的素质、新的精神面貌的人才。基于此,学校德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冲破现实困境,现实危机,学校德育必须寻找保证其合理运行的关键所在,那么,站在

新的视角,用新的眼光探讨活动课程在德育中的作用也许正是所要寻找的答案。

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了德育活动课程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石以及现实依据;第二部分,分析了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德育活动课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具体论述了构建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的几大方面,包括构建原则,活动课程的目标确立和内容选择,活动课程的资源采集,以及活动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第四部分,提出了关于在构建德育活动课程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之,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对于德育有着独到的价值。研究和实施好德育活动课程对改进我们现有的德育状况,逐步建立新的德育模式,使德育真正成为科学有效的教育过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几十年来,德育活动类课程都是根据组织者的经验,教师的意志或学生中的实际情况安排的,其内容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零散性,其形式也多是说教式和主体被动型的。与学科课程相比,活动课程是处于辅助地位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而事实上,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对德育有着独到的价值,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

本文试图运用活动教育的理论、学校德育的规律和德育教师在实践中的经验,去研究德育活动课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操作方法。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探索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各种活动教育形式,以此推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为培养21世纪合格的人才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一、构建德育活动课程的依据

在新的课程计划中,德育活动在活动课程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反映了国内教育界己认识到德育活动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从目前全国各地中小学德育实践来看,活动课程的引入不仅为那些早己实行但又无法正常纳入到学

校教育中的德育活动提供了一种使其系统化、正规化的结构框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打破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学科化德育模式带来了希望。

(一)活动课程的界定

《教育大辞典》把“活动课程”定义为“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对“活动课程”作了如下界定:“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

心课程。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基本出发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②在我国,有代表性的活动课程定义还有:“就是指以儿童的生活活动为课程内容,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编制课程的出发点,由儿童通过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取得经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培养兴趣、

能力和各种品质的课程理论。”⑤“就是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活动课程“有时也叫‘经验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这种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兢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

验”。①综上所述,活动课程的主要特点有: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基本出发点;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与实际生活和儿童的生活经验相脱离的所谓系统的文化知识,而是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当前认为重要的问题,并且设法扩大和加深他们己有的兴趣和生活经验;课程实施不是通过教师的灌输,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一个权威和领导者,而是一个合作者和指导者。“问题’,、“兴趣’,、“体验”、“探究”是活动课程的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道德教育中的活动课程,除了具有上述活动课程的一般性质外,还具有自身的内在特征。德育活动课程是由学生主动参与的各种感性活动组成的,旨在增进学生道德理智和实践能力、改善学生道德生活的学校教育计划。这一界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这里的感性活动主要是指学生的各种外部活动,它们是构成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如:游戏、劳动、合作活动、体育、各种社会服务、公益性活动等。学生内部如思维活动不在此活动之列,虽然并不否认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之间具有互动互塑作用。学生的活动是有计划的,不是自发的,组织这些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虽然活动是有目的的,是教育有意为之的,但这些活动必须是学生主动、自觉参与的。学生应是活动过程的实际参与者,而不是对已经安排好的活动计划、活动过程的简单接受者。活动课程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改善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这既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也不

同于道德教育中的学科课程,即它不是以传授道德知识、发展道德认知能力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道德问题意识,深化他们的道德情境体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为目的.

(二)理论探寻

1.思想溯源

。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78页3

活动课程是由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来的,但活动式

教学、活动教育的思想己久。杜威之前就有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的以儿童为本、适应自然的活动教育思想,这都给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孔子的“知行统一”,“学、思、行结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思想等都是对活动教育的探讨。然而,杜威不仅提出活动课程,还进行了具体的实施和深入研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他认为儿童应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得知识和经验,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儿童有四种本能:社交的本能、制造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和探索的本能。教育应该顺应儿童,以儿童的兴趣和当前的需要来组织课程。基于这种观点,杜威严厉批评了学科课程,认为它没有照顾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学科分得太细,而且离现实生活太远。他主张,学校就是社会,教育就是生活,教学内容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不应采用“固定的、现成的”,儿童经验之外的东西做教材;教学活动的组织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当顾问,当参谋;教学方法是“做中学”。因此,学什么与怎么学,教材与教法

是一致的。

杜威的理论虽有偏颇之处,但他所提倡的重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尊重儿童的愿望的思想,对今天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德育改革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对于德育来说,活动课程的实施不是传统德育模式在时间方面的

简单修补,而是新的德育模式建立的契机和起点。这不仅是因为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德育不能体现德育的本质,还在于德育活动课程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