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学设计8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学设计8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学设计一、前言在《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教学中,通过古诗词的赏析,让学生了解湖光山色,领悟湖光山色的含义,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着眼于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实践,通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古诗。

二、教学目标1.理解《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内涵;2.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能够自如地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 正确理解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意义;教学难点 : 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古诗的情感和意境,感悟其中的深意。

四、教学环节设计(一)导入1.通过简要讲解望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风景特色,引入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诵读。

2.播放相关地理风景视频,激发学生对诗歌背景的兴趣。

(二)诗歌赏析1.分段解读古诗,解释每句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2.组织学生探讨古诗中的抒情情感,并让学生述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学生朗读1.分组让学生朗读古诗,注重语音语调的把握,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2.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古诗的表达能力。

(四)情感体验1.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体验古诗中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古诗的感受力。

2.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体验,促进学生情感共鸣。

五、作业布置1.让学生思考,写下自己对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感受和体会;2.布置背诵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并制作朗读视频。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要引导学生从《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古诗中感受古代的写意与境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思考意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不仅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培养情感、审美等方面的能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干谒”诗,所谓“干谒”诗,即向达官贵人呈献的以求引荐录用的诗歌。

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千古传诵,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诵读古诗,体会诗歌的语言和节律美。

(重点)3.品味诗歌的语言,结合意境,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主题。

(难点)【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2、多媒体3、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一首诗《过故人庄》导入一、知识铺垫:1.作者(多媒体展示)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号孟山人,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代表作《过故人庄》。

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

诗人一生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

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

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

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

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

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有《孟浩然集》2.背景介绍: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前后,诗人赴长安应试时,张九龄官秘书少监、副知院事,二人为“忘形之交”。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的五月至二十四年的十一月张九龄出任宰相,当时诗人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他的引荐,出仕做官,就写下这首诗寄给他(这一期间,诗人未到过长安)。

3.解题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是作者把望见洞庭湖的景象写成一首诗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题目表明写作的内容和目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唐代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

(2)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的意境和主题的把握能力。

4. 学生对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5. 学生对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注释。

2. 学生用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注释。

3.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的全文、作者简介、洞庭湖图片等。

4. 网络资源:关于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家园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图片等。

2. 学生预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提问:你们对洞庭湖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受,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精华。

7. 作业布置(1)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写一篇关于洞庭湖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及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七、评价与反馈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诗歌朗诵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积极的反馈,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这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第1篇目标:一、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容。

二、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教学设想:一、安排一个教时。

(十三分钟)二、这首诗语言比较浅显,在讲解过程中由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问题。

三、在诗句分析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的方式展开。

四、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全诗。

朗读要求语音准确,语调合适,读出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

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

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

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

有《王子安集》传世。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学生回答。

明确:五言律诗。

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学生回答。

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第2篇一、《送别》引入一曲长亭外古道边,将古道送别唱得悠扬婉转,催人泪下,那离别之伤已然铭刻在心间。

(此曲有学生会唱,一定强调只可轻声跟唱,重在用心体会送别之情)二、由曲到诗说道唐人的送别诗,我们首先要说的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所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齐读此诗。

2.解读此诗。

诗的第一句:写送别地点诗的第二句:写朋友将要去的蜀州就在那风烟迷茫之中。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教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教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目标:1.了解望洞庭湖的背景和意义;2.学习望洞庭湖的赞美手法和表达技巧;3.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资料;2.诗词赏析课件或PPT;3.学生作文本、笔、纸。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创设情境: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景色;2.引导学生讨论洞庭湖对当地人民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3.引导学生思考,赠张丞相这首诗给人的启示和意义。

第二步:诗词分析(20分钟)1.老师给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原文和译文;2.通过课件或PPT,解读诗句的意义和赞美手法;3.鼓励学生参与分析,针对每个诗句进行讨论和翻译。

第三步:诗词赏析(30分钟)1.老师按照诗句的顺序展示洞庭湖的图片;2.学生观赏图片,结合诗词,体验洞庭湖的美景;3.分组讨论,每个小组分析一幅图片和相关诗句的含义;4.学生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互相交流,并得出共识。

第四步:写作训练(30分钟)1.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地方,或者自己喜欢的景色;2.要求学生运用赞美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类似《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作;3.学生交流,互相点评和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步:合作创新(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5-6人组成;2.要求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当地著名景点,或者已有的诗词作为灵感;3.要求每个小组合作创作一首赞美或表达这个地方的诗歌;4.学生代表小组,轮流在课堂上朗诵,展示并分享他们的作品。

第六步:总结(10分钟)1.帮助学生总结整个课程的收获和体会;2.引导学生思考诗词创作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3.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创作诗词的兴趣。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和欣赏;2.评价学生写作作业的内容和表达技巧;3.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和创新中的贡献和表现;4.反馈学生诗词朗诵的准确性和感染力。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唐代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角度分析诗歌。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理解诗人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课堂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代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2)阐述本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人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7. 课后作业:(1)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在下一节课中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及其代表作,掌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歌背景与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欣赏唐诗的艺术魅力,探究唐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3.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写诗体验”,促进学生锻炼自己的情感表达与文字组织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艺术评价和诗歌主旨,出能够合理解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2.掌握读诗的技巧和方法,发掘唐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请学生反思一下,你们对诗的看法是什么?你们喜欢诗吗?为什么?2.讲授请同学们听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并请学生先自读再集体朗读。

然后,老师给学生讲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歌背景及主题,重点讲解以下内容:(1)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诗中的洞庭湖,建安城和丞相张说;(3)诗中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和其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内涵;(4)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典故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和情感。

3.学生阅读请学生们根据自己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理解,将其分成以下4个部分,分别为“洞庭湖的景色”,“建安城的遗址”,“丞相的史事”和“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并在各自的阅读笔记中进行记录。

4.学生互动请学生们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共同探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意境和情感,交换意见和体验,并给出自己的解释和理解。

5.口头表达练习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以“望洞庭湖”的体验为基础,试着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说出一个自己的小诗歌,或者是一个小故事(150-250字)。

6.课堂讨论请同学们就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交流分享自己的诗歌或故事,以及创作的过程中的感悟和所获得的启示。

四、作业请同学参考教材或其他课外读物,找出另外两首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比较相似或相反的唐诗,并结合古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内容,写一篇比较文章,说明其异同、端倪和特点通过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了解了古人对自然景色和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与表达方式。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学会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3)诗歌背景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解释、意象分析等。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人背景,准备相关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和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题目,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3)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4. 分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诗歌。

(2)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下周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八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秀教学案例
4.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本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和知识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2.主题:每组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如“诗中的意象分析”、“修辞手法运用”等。
3.过程: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见解,展开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成果展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梳理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
2.强调本诗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3.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本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充满古韵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维
本案例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
3.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互动
(二)讲授新知
1.介绍诗人背景:简要介绍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强调他与张九龄的友谊,以及他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2.诗词解析:逐句解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
3.情感分析:引导学生从诗中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和政治抱负的表达。
八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八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富含诗意、意境深远的古诗。本诗通过对洞庭湖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张九龄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政治抱负的期许。为了让学生深入感受古诗的韵味,理解诗人的情感,本教学案例将运用情境教学法,结合课程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品味诗词美的同时,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3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3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
(3)师:请你们谈一谈什么是“隐者”?
(4)生自由谈对“隐者”的认识。
(5)师: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赏析一位古代隐者的诗歌。
2.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会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诗的意境。

(3)了解诗人背景,把握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文化遗产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意象分析。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生僻字词释义、意象分析等内容。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简介、时代背景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提问学生对洞庭湖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句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僻字词的释义问题。

3. 诗歌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教师分析诗歌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诗歌,体会韵律和节奏。

(2)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1)学生准确地背诵诗歌。

(2)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境,写下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如《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2.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学会运用诗歌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七、评价建议: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诗歌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八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学设计
2.诗句解析:选取诗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解析,巩固所学知识。
3.仿写练习:鼓励学生仿写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要求运用所学的韵律、修辞手法。
(五)总结归纳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通过诗句解析、意境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深入了解了诗人的情感、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洞庭湖的美景。
1.学生掌握了诗中的生僻字词、韵律、修辞手法等基本知识。
2.诗歌意境与情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洞庭湖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
3.古诗韵律与修辞:讲解古诗的韵律、平仄、对仗等基本知识,并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这首诗采用了平水韵,韵脚为‘ing’,平仄对仗工整。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教学设想: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诗句的感悟和评价,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审美标准,并能够用专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鉴赏观点。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讲述诗人与洞庭湖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如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尝试仿写或创作,而基础较弱的学生则重点放在对诗句的理解上。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深化理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朗读、背诵、表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方法目标: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学会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互帮互助,提高学习效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情感及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诗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诗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意象理解。

2.诗中“欲济无舟楫,端居耐清贫”的寓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孟浩然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提问: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为什么写这首诗?二、朗读感知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朗读。

3.学生交流朗读感受,分享自己认为的好句。

三、分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洞庭湖”、“云梦泽”、“岳阳城”等,让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这些意象的画面。

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情感,如“欲济无舟楫,端居耐清贫”,让学生谈谈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感受到了洞庭湖的壮美景色和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2.请同学们课后熟读并背诵这首诗,深入理解其内涵。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谁能分享一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二、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夸张等,让学生举例说明。

2.教师提问:诗中哪句诗句最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三、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深入分析了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领略了诗中的美景和情感。

2.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学习这首诗,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三课时一、复习回顾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谁能分享一下这首诗的主题?二、诗歌写作背景1.教师介绍孟浩然与张丞相的交往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写作此诗的动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这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第1篇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3.教学内容分析这是诗人二十一岁游蜀之前供职长安时期的作品。

杜少府:名不详。

少府:唐人对县尉的尊称。

蜀川:犹言蜀地。

又作“蜀州”。

《新唐书·地理志》载:蜀州,“垂拱二年析益州置”。

垂拱二年为公元六八六年,其时王勃已去世十年,故当以“蜀川”为是。

4.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6.教学课时:1课时7.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

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

(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语文版八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6篇

语文版八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6篇

语文版八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6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篇1教学目的1、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

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1)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

(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作者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

解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

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

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孟浩然生平。

2、品味欣赏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升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诗歌导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提问:诗中送别的故人是谁?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孟浩然的一首五言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活动2【练习】练习朗读,读准字音与停顿。

强调“混”和“楫”的读音。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活动3【练习】翻译句子,疏通大意。

翻译诗句,疏通大意。

1.涵虚混太清。

2.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3.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活动4【讲授】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风清淡自然,以五言见长。

活动5【活动】感受诗意1、望洞庭湖(1)朗读首联和颔联,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诗人“望洞庭湖”所见景象。

(2)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前两联中你喜欢的词句。

2、赠张丞相(1)朗读颈联和尾联,用简洁的语言谈谈诗人以此诗赠张丞相的意图。

(2)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后两联中你喜欢的词句。

活动6【讲授】写作背景孟浩然在应举落第后,主要过着隐居和漫游的生活,但他并非无意仕进。

后孟浩然赠诗丞相张九龄,希望得到他的援引而一登仕途。

活动7【讲授】体裁简介提问:根据内容及主旨等方面,可以判断这首诗的体裁是——体裁简介干谒诗: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活动7【活动】走近诗人提问:孟浩然是真正的“隐士”吗?请结合他的诗作及人生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补充:1、人生经历孟浩然早年隐居家乡读书,四十岁赴长安应举落第,归乡后漫游吴、越等地。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襄州刺史韩朝宗想向朝廷推荐他,并约他同至京师,孟浩然因与朋友饮酒而负约。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等奖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等奖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等奖这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

(3)体会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过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对作者简介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已有一定的古诗文朗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作者感情。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

(3)体会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作者感情。

三、教学方法1.问题疏导法。

2.合作探究法。

3.讨论点拨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八年级上册学过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首诗,那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生:孟浩然。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再背诵一下呢?生:能。

师:《过故人庄》孟浩然,背。

生:《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师:大家背的很好!同学们,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孟浩然的诗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板书课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二)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阳人(今湖北襄阳)。

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首开唐代山水田园诗歌创作的.先河,与王维并称“王孟”。

早年闭门苦读,曾隐居鹿门山。

四十岁到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返乡,东游吴越。

开元25年(737)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应聘为从事,但不到一年即辞职返乡,两年后病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1.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的字词理解:掌握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如“洞庭湖”、“碧水”、“青天”等。

2.2 诗歌的主题分析:理解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和对张丞相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的意境描绘: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洞庭湖的美景,理解诗中的意境。

3.2 诗歌的表达手法:分析诗人运用意象、比喻等手法表达情感的方式。

四、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准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4.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句和相关的图片或图表。

5.1 导入:以一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你们听说过洞庭湖吗?它有什么特点?”5.2 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

5.3 诗句解析: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5.4 主题分析:讨论诗歌的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和对张丞相的敬仰之情。

5.5 意境描绘: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图表,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洞庭湖的美景,理解诗中的意境。

5.6 表达手法分析:分析诗人运用意象、比喻等手法表达情感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5.7 应用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他们对洞庭湖美景的感受,并尝试运用一些诗歌的表达手法。

5.8 总结与评价:总结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成果,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6.1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以洞庭湖或其他自然景观为题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6.2 比较学习:引导学生比较《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如《登鹳雀楼》、《钱塘湖春行》等,探讨不同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表达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这是一首“干谒”诗,所谓“干谒”诗,即向达官贵人呈献的以求引荐录用的诗歌。

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千古传诵,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尝试用“唱诗”的新方法进行诗歌的背诵训练。

2.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会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2、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设想】
1、自主学习:
赏析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
朗读(初步感知诗情)——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品味(诗歌的语言)——想象(身临诗中之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诗言志,歌咏情”,诗歌以凝练的笔墨,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给我们以美的熏陶。

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只要谈起祖国的诗歌,总会有一种止不住的豪情涌上心头。

今天呀,老师邀请同学们去遨游我国古代诗歌的海洋。

首先请大家欣赏、回顾我们在小学四年级学过的古诗《寻隐者不遇》。

(2)多媒体播放古诗《寻隐者不遇》的配乐朗诵。

(3)师:请你们谈一谈什么是“隐者”?
(4)生自由谈对“隐者”的认识。

(5)师: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赏析一位古代隐者的诗歌。

(6)请欣赏: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配乐朗诵和歌唱。

[清新自然的导语,色彩和谐的背景画面,曲调优美的音乐,使美的空气弥漫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启动了学生美的情感体验,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
二、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尝试用“唱诗”的新方法背诵诗歌;
2、学会用赏析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自主学习诗歌;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而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

三、丰富语言宝库,进行积累。

(1)(指导背诵)师:生活如诗,诗的行行段段赋予我们激情和联想,我们爱诗没商量,我们怕诗也没商量,因为我们最怕背那些拗口的诗句,现在老师向大家推荐一种简单易学,又有创新的背诗方法——唱诗。

方法就是给诗歌配上自己熟悉的喜欢的旋律唱出来。

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配乐歌唱[背景音乐:《长亭送别》]。

(2)学生活动,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3)自由练习唱、背诗歌。

(4)检查背诵。

活动:小组接力背诵——全班齐背。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悠扬婉转的音乐声中欣赏优美的唱诗,学生全身心沉浸在美的情感体验中,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
四、自主学习:
(1)学法指导:[多媒体出示] (学生齐读)赏析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
朗读(初步感知诗情)——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品味(诗歌的语言)——想象(身临诗中之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
(2)帮你充充电:[多媒体出示] (学习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
代表作《过故人庄》,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

诗人一生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

关于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这种诗又称“干禄”诗。

以上资料摘自(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5月第六版)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查找工具书的习惯,明确工具书在生活中的用处,从而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

]
(3)根据方法学生赏析诗歌:
第一步、学生进行多种形式地朗读(初步感知诗情):
第二步、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诗歌的前言介绍,对照课文的注释疏通诗意,将捕捉的重点信息和不懂的地方分别作好记号。

第三步、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难,小组进行交流,解决疑问,感受小集体的力量。

[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
五、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多媒体出示] (学生默读)
1)请你品味:(诗歌的语言)
抢答: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笔力千钧、千古传诵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它描写的对象的是洞庭湖。

写出景物水气蒸腾、广阔浩大、波涛汹涌……的特点。

*诗人婉转地向张丞相表白心愿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的心愿是:渴望能为朝廷效力,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说一说:
你对诗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最为欣赏,为什么?*朗诵——背诵——默写名句。

2)请你想象和联想:
*听“唱诗”闭目想象诗中之境,体会诗人的情怀。

*讨论:望着滚滚的洞庭湖水,一生怀才不遇的诗人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明确:洞庭湖波澜起伏、动荡广阔,激发了诗人的信心和豪情,诗人会想:我自己空有满腹经纶,空有满腔抱负,而进身无路,求官无门,多么地希望张丞相能助我一臂之力,给我一个机会,好让我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引导想象,加深印象;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
六、拓展延伸:
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1)讨论:孟浩然是不是真正的“隐者”?
2)师:东莞市提出了“三现代”的奋斗目标,第一个就是做现代人。

古人孟浩然推荐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推荐自己更应该大胆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样自荐,
勇敢地亮出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勇敢地说:我能行!。

今天,老师还兼有一个神秘的重任——要在我们班物色一位学生会的干部。

选谁呢?看着你们,觉得谁都这么可爱、能干、聪明。

老师实在是很为难,为了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我提议,现在进行口头竞选。

请大家以“我选我,我能行……”作为开头,勇敢地亮出你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你自己的才华,夸一夸自己,哪怕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

3)学生活动,教师相机鼓励。

[以“我选我,我能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易于动口,乐于表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情入境。

一次触及心灵的体验也许会开启一扇早已封闭的心灵之门,教师必须善于学会倾听,并恰当地点拨。

]
七、作业:(任选一题)(一)请你留住年轻岁月的声音:
(1)配上背景音乐,朗诵孟浩然的其他诗作,并录音。

(2)配上熟悉的旋律,唱一唱孟浩然的其他诗作,并录音。

(二)请你收集资料;
(1)收集孟浩然的其他诗作。

(2)收集描写洞庭湖的作品。

[搜集诗歌,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
八、小结。

(1)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配乐朗诵和歌唱。

(2)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除了要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还要把古人的精神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孟浩然“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在今天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里已不再那么合适。

我们需要的是“毛遂自荐”的精神。

同学们,请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要相信,只有随时随地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勇敢地展示你的才华,你才能抓住机遇,高奏成功的凯歌。

最后,真诚地祝愿同学们前程似锦,赢得每一次的成功!谢谢!
[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读书走向实践。

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注意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