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研究综述

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形成的基本战略思想,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精髓。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到新世纪的今天我们虽然经历了不同的时期,确立了不同的战争目标、战争样式,但始终以“积极防御”作为我国战略思想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对“积极防御”认识如下:

积极防御,是以积极地攻势行动,战胜进攻之敌的防御。从作战指导思想上讲,是为了转入反攻和进攻创造条件而进行的防御。

基本精神

(一)充分准备

充分准备是实施积极防御战略的前提。所谓积极防御,首先表现在充分的战争准备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战争准备又可分为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所谓物质准备,既根据需要和可能的条件,为争取战争的胜利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精神准备主要是指揭露敌人的战争阴谋,进行深入广泛的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使全体军民对敌人可能发动的战争保持高度警惕等。

掌握准备时机是争取主动的重要环节。要积极做好平时准备和临战准备,平时准备是临战准备的基础,在和平时期就要抓紧进行。做临战准备时,一定要把握好准备的时机。如果时机过迟,一旦敌人发动战争,就会措手不及,仓促应战,陷入被动;时机过早,又会疲惫军民,劳民伤财,影响经济建设和其它工作。因此,必须全面的分析国内外形势,正确判断敌情,把握好准备的时机。

(二)后发制人

战略上坚持后发制人,是积极防御战略的基本指导原则。这是由正义的防御性战争的性质所决定的,战争总由压迫者、侵略者挑起,被压迫、被侵略的国家和人民反抗压迫和侵略的战争,本质上就是自卫的、防御性的。这种防御性战争的性质,决定了其在战略上必定是坚持后发制人。在战略上不首先挑起战争,不打第一枪,不侵略别人,一旦外敌把战争强加于我们头上,我们就坚决奉陪到底,依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去努力争取战争的胜利。得道多助,战略上坚持后发制人政治上有利于充分暴露敌人的反动本质,教育和团结广

大人民群众,可以获得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在人力物力上得到必要的援助,形成克敌制胜的强大力量。

(三)攻防结合

攻防结合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战争中的生动体现。就像一位著名军事家所说的,防御这种作战形式不是单纯的盾牌,而是由巧妙地打击组成的盾牌。把进攻和防御这两种手段紧密结合起来,寓攻于防,寓防于攻,攻防交替运用,机动灵活地运用有利态势,争取主动权。

攻防结合是变被动为主动的有效方法。当处在战略防御阶段时,在战役战斗上除必要的防御作战外,重要是进攻。既是把战略上的劣势、被动和防御,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主动和进攻,逐步从战略上转化敌我力量的对比,为转入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创造条件。

充分准备,体现了有备无患的思想,是实行积极防御战略的前提;后发制人,体现了我国的战略性质,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战略指导原则;攻防结合,体现了战争形势和内容的必然联系,是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彻底战胜敌人的有效方法。

特点

这一方针立足于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这是综合考虑到了海湾战争等显示出来的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趋势,以及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各种因素,着眼于做好最复杂和最困难情况下的防卫作战准备。

这一方针又注重遏制战争的爆发。根据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中国军队将灵活运用各种军事手段,与政治、经济、外交等斗争密切配合,改善中国的战略环境,减少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努力遏制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爆发,使国家能用好和延长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一方针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思想。如果有人把战争强加在中国头上,中国将实行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这种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即为人民而战,而且坚决依靠人民群众去进行战争。中国将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实行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中国军队将坚持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创造现代条件下人民群众参战的新战法,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

不难看出, 在新时期下继续坚持这一思想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乃至国家总体建设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潘石英:《现代战略思考》,(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

[2]刘庭华:《积极防御战略与军事斗争准备》,(军事历史出版社),2003年第6期。

[3]王文荣:《战略学》,(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

[4]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5]陈辉,王经国:《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推进》,《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第30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