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强迫因子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综述存
地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迄今为止,地球上的气候自始至终都在不停地变化。
气候变化具有周期性和波动性,包括偶然性和突发性波动的基本特征。
在漫长的气候史上,地球气候经历过冷暖交替的冰河期和间冰期的巨大的变化。
在最冷的冰河期里,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比现在约低7-9 ° C;在最温暖的间冰期里,平均气温比现在约高8-12 ° G影响地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变化,地球轨道参数的改变,大气物质成分变化,大气气溶胶的变化,云的变化,大气下垫面的特性,海水温度的变化,地表冰雪覆盖面积的变化,等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砍伐森林,开垦荒地,开发工业区,扩大城市范围,燃烧大量化石燃料等活动。
关键词:气候变化地球ABSTRACTSo far, the global climate has been changing from time to time, which is basically characterized by the cycling and fluctuating, among which it is including accident, or erupted fluctuation. On the history of the global climate, the global climate has been undergoing the very large change, which included glacial period and interval-glacial period that both were alternately changing by the cold and warming. In the cold glacial period,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global surface was about 79 °C lower tha n that in the moder n time, and in the warming interval-glacial period,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global surface was about —2 C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odern time. The natural factors that impact the global climatemainly include the sun radiation, the parameters of the earth moving orbit, the atmospheric substance, the atmospheric aerosol, the cloud, the features of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atmospher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ea water, the covering arias of the ice and snow of the global surface, and so on. And the anthropogenic factors include the deforestation, bringing the barren land under cultivation, developing the industry zones, extending the range of the cities, and burning of the large amount of the fossil fuels, and so on.Keywords: climate change, globe目录1 概论 (1)1.1 概述 (1)1.2 定义 (1)1.3 地史历史上的气候变化 (1)1.4 近代气候变化 (4)1.5 现代气候变化背景 (4)2 气候变化的原因 (5)2.1 客观世界的影响 (5)2.1.1 太阳辐射的变化 (5)2.1.2 大气环流形势和大气化学组成成分的变化 (8)2.1.3 下垫面地理条件的变化 (9)2.2 人为因素 (10)2.2.1 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 (10)2.2.2 温室气体排放过度 (12)2.3 气候变化原因新说 (13)3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危害 (14)3.1 冰川消融 (14)3.2 极端气候 (15)3.3 粮食减产 (15)3.4 海平面上升 (16)3.5 物种灭绝 (16)3.6 空气污染 (17)4. 国际间的主张与对策 (17)4.1 人造工程 (18)4.1.1 沙漠造林 (18)4.1.2 生物碳 (18)4.1.3 海藻农场 (19)4.2 新能源 (19)4.2.1 风能 (20)4.2.1 太阳能 (20)5. 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21)5.1 减缓变暖 (21)5.2 新冰河期 (22)参考文献 (22)1 概论1.1 概述迄今为止,地球上的气候始终都在不停地变化。
关于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研究的综述
关于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研究的综述一、概述ENSO事件,即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是太平洋赤道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它主要表现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的调整。
这一气候现象不仅影响太平洋地区的气候,而且通过大气环流的调整,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气候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ENSO事件的影响尤为显著。
ENSO事件通过改变中国上空的大气环流,进而影响降水、温度等气候要素,从而对中国的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能源供应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对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气候系统变化规律的认识,而且对于提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内外学者对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研究内容涵盖了ENSO事件的成因、发展机制、预测预报,以及对中国降水、温度等气候要素的影响等方面。
同时,随着观测手段和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对ENSO事件及其影响的监测和评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如何准确预测ENSO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如何全面评估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程度,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其带来的不利影响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未来,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进一步加剧和人们对气候系统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1. ENSO事件简介ENSO,即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是热带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与大气环流之间相互作用引发的一系列气候现象。
这一现象的显著特征表现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两种异常状态。
厄尔尼诺期间,赤道东太平洋海域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而拉尼娜期间则相反,该海域的海水温度异常降低。
气候自然变异与气候强迫变化对径流影响研究进展
气候自然变异与气候强迫变化对径流影响研究进展
刘春蓁
【期刊名称】《中国水利》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在回顾IPCC自1990年至2007年4次关于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评价报告进展的基础上,将第一次与第二次评价报告归纳为第一代.主要以气候均值变化对径流影响及其适应为主要特征;第三次与第四次评价报告为第二代,主要突出人为强迫与气候自然变异变化对径流影响及其适应问题.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评价方法的发展过程与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的气候影响评价反映了气候年代自然变异的影响,但未考虑与极端事件发生频次和强度变化密切相关的气候日、季和年际尺度变化的影响,从而低估了气候变暖对洪水、干旱以及农业灌溉需水的负面作用.在介绍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为下次IPCC评价报告,提出了应加强水文、气候交叉学科研究气候变化与自然变异对水影响的后果及其适应等问题的建议.
【总页数】6页(P41-46)
【作者】刘春蓁
【作者单位】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100053,北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1;TV121
【相关文献】
1.自然气候变率对近百年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J], 张志华;陈幸荣;蔡怡
2.自然气候变异与人为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研究进展 [J], 刘春蓁
3.气候自然变异与气候强迫变化对径流影响研究进展 [J], 刘春蓁
4.气候自然变异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评价中的贡献分析——Ⅰ.基准期的模型与方法 [J], 刘艳丽;张建云;王国庆;刘九夫;贺瑞敏;王鸿杰;金君良
5.气候自然变异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评价中的贡献分析——Ⅱ. 未来期应用分析 [J], 刘艳丽;张建云;王国庆;刘九夫;贺瑞敏;王鸿杰;金君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6/2007年冬季气温特征及其预测
且9 0年代有加速趋势D ] -。 3 利 用小 波分 析法对 我 国 10站 冬季气 温 之 和进 行 分析 ( 2 , 国冬 季 气 温 存 在 明显 的 6 图 )我 年际、 年代际变化特征 , 其年际、 年代际变化所 占方差分别为 6 . 29%、7 1%。在 18 3. 96年 以 前 年代 际分量 基本 处 于负距 平 ,97年 后转 为正距 平 并 迅 速 上 升 , 明 15 18 说 9 1年 以来 我 国冬
n it e u C u s . d . B.
・
9・
维普资讯
由图可见 , 国大部 分地 区气 温为 正距平 , 我 特别是 我 国北 方地 区 。20/0 7年我 国冬 季 062 0 气温 站点 累计距 平 为 19℃ , . 仅次 于 19/9 9年冬 季 2 0℃ 。 98 19 .
维普资讯
第3 卷 第4期 o
气 象 教 育 与 科 技
20 07年 总第 8 期 1
2 0 / 0 7年 冬 季 气 温 特 征 及 其 预 测 0620
谭桂容 , 王妍
( 南京信息-程大学 大气科学学院 , f - 江苏 南京 204 ) 104
・
1 ・ 0
维普资讯
f
中纬 风 高西带
l极/ 高/ 大等 常 涡 古压 亚槽) ( 蒙 东 异
r 、 , ’
东亚冬 季风
强( ) 弱
、
西太平洋副高
偏西( ) 东
1 ‘ r
全 国大 部 偏冷 ( ) 暖
2 中国冬季气 温异常的影 响因子
2 1 冬季 气温 的 时空分布 . 2 11气候 背 景 ..
从 15 年以来的资料分析 , 世纪 8 91 2 0 0年代初全球气候出现增暖 , 2 年是 2 世 纪全 近 0a 0
外强迫和内部变率对北极海冰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北极海冰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还会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例 如,海冰的减少可能会导致极地放大现象,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因此,理解北极 海冰变化的机制对于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与其他研究比较
与其他研究的一致性
许多其他研究也支持外部强迫和内部变率对 北极海冰变化都有影响的结论。虽然不同研 究之间的具体结论可能存在差异,但总体趋 势是一致的。
温室气体强迫
温室气体强迫对北极海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温室气体增 加导致大气温度升高,进而影响海冰的分布和厚度;二是温室气体增加 导致海洋温度升高,进而影响海冰的稳定性。
温室气体强迫对北极海冰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温室气体的种类、浓度和持 续时间。
温室气体强迫对北极海冰的影响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海洋环流、 风和洋流等。
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包括物理海洋学、气候学、生态学等领域,以全面了解北 极海冰的变化及其影响。
需要发展更先进的观测技术和方法,以提高对北极海冰变化的监测和预测能力。
对北极海冰变化的展望
在未来几十年内,北极海冰的减 少趋势可能会继续加剧,这将导 致全球气候系统的进一步变化。
随着北极海冰的减少,北极地区 的生态系统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 ,这将对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活
03 内部变率影响
自然气候波动
厄尔尼诺现象
在太平洋地区,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 致全球气温上升,影响北极海冰覆盖 率。
北大西洋振荡ຫໍສະໝຸດ 北大西洋振荡是北大西洋地区的一种 气候现象,对欧洲和北美气候有显著 影响,可能导致北极海冰减少。
大气-海洋-海冰相互作用
海洋环流
北极海洋环流受到大气和海冰的影响,海冰变化可能导致海洋环流变化,进而 影响北极气候。
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
5月2候
10月 图6 亚洲夏季风爆发各个关键区降水和850hPa纬向风的时间-纬度剖面图
(a)中南半岛;(b)孟加拉湾;(c)南海;(d)印度次大陆 图中阴影表示降水大于6mm/day,等值线表示850hPa纬向风,粗的实线为零风速线。
5月3候
10初
5月4候
年代际变化 年际变化 季节变化 季节内
亚洲夏季风系统成员
多年平均6-8月200hPa距平风场(年代际)
A
C
多年平均6-8月500hPa高度距平(年代际)
-
+
多年平均6-8月850hPa距平风场(年代际)
C
A
盛夏(7月)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年代际变化
7月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指数标准化时间序列
谢谢!
Difference between 1980~1999 and 1951~1971 for Percent of JJA rainfall
夏季降水距平年代际变化(9年滑动平均)
(a)华北17个站
(c)华南15个站
(b)长江17个站Fra bibliotek(d)新疆8个
A
C
C
A
东亚夏季风降水年代际变异模态正、负异常年风场的距平合成图, 阴影区表示环流异常的Student t检验超过了0.05的信度检验。
3. 南海季风爆发
(5月4候)
4. 印度夏季风爆发 (6月2侯 )
5. 长江流域梅雨期开始 (6月3侯 )
6. 江淮流域梅雨结束 (7月3侯 )
30~122天滤 波的OLR逐侯
演变图,阴影 区为OLR的值 小于 -3W/m2
活跃区)。
印
4
外强迫因子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概述
外强迫因子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概述我国东部夏季降水与全球海温场密切相关。
本文从短期气候预测关注的外强迫因子出发,主要研究海温异常对我国黄淮、江淮区域的汛期降水影响。
本文通过全球海温与黄淮、江淮区域的海温距平场合成分析以及逐点相关找到显著影响的主要区域是Nino区和北太平洋区域,并分别综述了各个关键区对我国黄淮、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影响机理,总结了主要的外强迫信号—海温异常对我国黄淮、江淮区域汛期降水预测的指示意义,为汛期降水预测提供参考。
我国大型降水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关系密切。
农谚说:“清明要明,谷雨要雨。
”适量适时的降水会对农业生产能提供有利条件,但反常降水则会带来灾害。
我国绝大大部分地区在夏半年降水均集中,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季节,大型降水的量多少会造成大面积的涝旱灾害。
特别是面积大时间又长的暴雨,还有可能会引起洪水泛滥。
灾害不但对生产建设造成极大的危害,而且对人民的生命安全财产带来了巨大威胁。
所以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航海、航空、交通运输、水利建设和防洪抗旱等都需要既及时又准确的降水预报。
我国北方干旱少雨,南方雨量则丰沛。
黄淮、江淮区域位于我国南北方气候过度地带,因为该地域气候影响因素异常复杂,所以长期以来气候预测的准确率低。
从气候特征上来看的话,黄淮区域地处我国北方干旱少雨和南方雨量丰沛的过渡地带,汛期(一般指6-8 月)有最大的降水量,年降水量的 45%-65%集中在该期;降水的年际变率较大,最多年与最少年降水量相差悬殊[1]。
因此黄淮、江淮区域是我国旱涝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及时又准确地预测该区域的汛期降水对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不少研究指出,实际上江淮地区的夏季降水是东亚夏季风推进的产物,东亚夏季风的进退与夏季降水的变化紧密相关。
因为导致中国江淮地区严重旱涝的很重要因素就是夏季风的差异,故江淮地区也是旱涝灾害频发的地区。
由于江淮地区6、7月梅雨期间是旱涝灾害大多发生时间段,因此江淮地区降水特征的研究一直是气象学者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夏季中国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及外强迫因子关系
文章编号
东、 西部降水型
外 强迫
动力过程
年代 际变化
下垫面强迫对东亚区域气候影响的研究
下垫面强迫对东亚区域气候影响的研究
刘晓东
【期刊名称】《气象科学》
【年(卷),期】1995(000)004
【摘要】本文就我们5年来在下垫面强迫对东亚区域气候影响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这些工作包括青藏高原,陆面过程及热带西太平洋热源异常对短期气候变化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积雪,地温及海温等下垫面状况与短期气候变化关系的分析研究,以及在特征地质时期的边界条件下对东亚古气候的数值模拟。
【总页数】1页(P57)
【作者】刘晓东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
【相关文献】
1.下垫面强迫对京津冀大暴雨作用的数值研究 [J], 董佩明;张维桓;沈桐立
2.青藏高原等大地形和下垫面的动力和热力强迫在东亚和全球气候变化中作用的新探索 [J], 钱永甫
3.下垫面强迫异常对短期气候变化的影响 [J], 刘晓东
4.东亚下垫面热力异常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和强弱的关系 [J], 刘鹏;钱永甫;严蜜
5.三峡下垫面变化对区域气候效应的影响研究 [J], 李艳;高阳华;陈鲜艳;杜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MIP6检测归因模式比较计划(DAMIP)概况与评述
CMIP6检测归因模式比较计划(DAMIP)概况与评述钱诚; 张文霞【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年(卷),期】2019(015)005【总页数】7页(P469-475)【关键词】检测归因模式比较计划(DAMIP); CMIP6; 检测归因; 观测约束; 气候变化; 预估【作者】钱诚; 张文霞【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RCE-TEA)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 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引言气候变化的检测归因是历次IPCC评估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次都安排单独一章。
根据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的定义[1],气候变化的检测是证明气候或者受气候影响的系统在某种统计意义上已经发生变化的过程,但并不提供这种变化的原因;如果观测到的某种变化不太可能只是由内部变率随机产生的,则可以说这种变化被检测到了。
归因是在某种给定的统计信度下估算对某一变化或某一事件起作用的多种可能(外强迫)因子的相对贡献的过程,这和国内通常说的找原因是不同的概念。
检测归因的目标是检测并量化由外强迫引起的变化,识别人为和自然强迫对气候变化的相对贡献。
它有助于全面评估气候系统是如何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所得到的结论对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的信度而言至关重要。
随着观测资料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以及模拟试验的逐步丰富,关于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证据逐渐增加。
IPCC AR5已经在大气和海洋的变暖、全球水循环的变化、积雪和冰的减少、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以及一些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中检测到人为影响。
例如,极有可能的是,观测到的1951—201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的一半以上是由温室气体浓度的人为增加和其他人为强迫共同导致的[1]。
检测归因模式比较计划(DAMIP)① /about。
东亚独特气候变化的特征和成因研究
东亚独特气候变化的特征和成因研究Detect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Special Change of East Asian Climate全球变暖背景之下的中国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成因,是一个众所关注的问题。
监测气候变化需要准确的观测资料。
我国较为系统的气象台站观测网络建立于1950年前后。
围绕着过去约6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我国学者开展了大量工作,综合起来,这些研究发现,中国东部地区的气候变化表现出诸多比较特殊的特征[1-3]。
以大家最为关心的温度和降水变化来表示,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冷对暖”的变化,二是“涝对旱”的变化。
所谓“冷对暖”,如图1所示,是指中国的温度变化并非表现为均匀一致的增暖,而是存在一个以四川盆地为中心、东西带状分布的变冷带,在其南北两侧是变暖;四川盆地的冷中心全年存在,长江流域的变冷则以夏季最强。
所谓“旱对涝”,如图2所示,尽管我国冷季的降水整体呈增多趋势,但是在主要图1 连续3个月平均的1951~2000年中国地表温度的变化趋势(单位:°C/50a)(引自周天军等,2008)图2 连续3个月平均的1951~2000年中国降水的变化趋势[单位:mm/(d·50a)](引自周天军等,2008)雨季即夏季降水的多雨带,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从华北地区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南涝北旱”的现象;进入21世纪以后,近期雨带有北移至淮河流域的趋势。
对东亚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分析,目前已经比较清楚。
尚有待解决的是其成因,即机制问题。
中外学者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根据总结,目前提出来的东亚气候变化机制,涉及到热带海洋增暖的影响、青藏高原变暖的影响、人为气溶胶的排放问题、全球增暖的影响以及气候系统的自然变率等[3,4]。
问题之所以如此复杂,与我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存在联系。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隅,纵跨高、中、低三个纬度带,西有世界最高的高原,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气候多变,控制系统复杂。
典型种类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的模拟研究
典型种类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的模拟研究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物质,包括水分子凝华而成的水珠和空气中的灰尘、花粉等。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断扩大,气溶胶产生的辐射强迫也逐渐成为气象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辐射强迫是指气溶胶中的放射性物质通过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运动和蒸发等过程,对大气中的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参数产生影响的一种现象。
在气象学中,辐射强迫通常被用作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的监测和分析工具。
气溶胶中的辐射强迫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溶胶中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活度、气溶胶的来源和分布等。
一般来说,气溶胶中的放射性物质含量较高时,其辐射强迫也会增强。
此外,气溶胶中的放射性物质还可以通过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放射性气溶胶颗粒,进一步加重辐射强迫的效果。
针对典型的气溶胶种类,例如水分子凝结而成的水珠和气溶胶颗粒等,可以通过模拟研究的方式来探究其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
具体而言,可以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气溶胶辐射强迫与气候模型之间的联系,以探究不同气溶胶类型对气候参数的影响。
通过模拟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气溶胶对气候参数的影响程度不同。
例如,气溶胶颗粒对气候参数的不利影响较为严重,而水分子凝结而成的水珠则对气候参数的不利影响较小。
此外,不同类型的气溶胶还可能对大气中的辐射传输产生影响,从而对气候产生影响。
除了数值模拟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的方式来探究不同类型的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
例如,可以通过收集气溶胶样本,对其进行放射性检测,并测量其对气候参数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深入研究气溶胶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
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是气象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的监测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未来,应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的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为气象学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气气溶胶辐射强迫及气候效应的研究现状
大气气溶胶辐射强迫及气候效应的研究现状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各种颗粒物,包括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
这些颗粒物对地球的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它们可以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进而影响地球表面的温度和气候。
近年来,大气气溶胶辐射强迫及气候效应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首先,关于气溶胶的辐射强迫效应,已有大量的研究通过各种手段对气溶胶第一间接辐射强迫进行了定量评估。
然而,基于数值模拟和卫星观测的RFaci之间仍存在巨大差异。
卫星观测估算的RFaci通常介于-0.2瓦特每平方米至-0.6瓦特每平方米之间,而模式模拟的RFaci 在-0.3瓦特每平方米到-1.8瓦特每平方米之间,强度远大于前者。
这表明我们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理解气溶胶的辐射强迫效应。
其次,人为活动对大气气溶胶的影响日益明显。
工业活动、农业活动和能源消耗等人类活动源源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颗粒物,这些颗粒物会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导致地表温度上升或下降,从而影响气候。
近年来,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这些人为活动对大气气溶胶的影响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此外,由于气溶胶的直接和间接辐射强迫效应,它们对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黑碳气溶胶可以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并加热大气,同时也可以通过云-气溶胶相互作用影响云的形成和演变。
这些影响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显著的气候效应,包括温度变化、降水分布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频率的变化等。
然而,尽管我们已经知道气溶胶对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对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的理解仍然有限。
这主要是因为气溶胶在大气中的分布和变化具有很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同时它们与云、降水等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也非常复杂。
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理解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过程。
总的来说,大气气溶胶辐射强迫及气候效应的研究仍然是一个活跃且重要的领域。
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理解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理解全球和区域的气候变化。
典型种类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的模拟研究
典型种类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的模拟研究本文旨在研究气溶胶对辐射强迫及气候效应的模拟,通过对典型种类气溶胶的分析,探讨影响气溶胶辐射强迫的因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首先,气溶胶的种类和成分是影响其辐射强迫和气候效应的关键因素。
高反射率(高albedo)的云和地表是均衡地球辐射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气溶胶的存在会对它们的反照率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硫酸盐气溶胶对反照率的直接影响是由于其高散射率和低吸收率,它可以增加云和地表的反照率,从而引起负的辐射强迫。
相比之下,黑碳和有机碳气溶胶对反照率的间接影响是由于其吸收大气和云的热辐射,从而增加云底和地表的大气层温度,进而引起正的辐射强迫。
其次,气溶胶的浓度和分布也是影响其辐射强迫和气候效应的因素。
大气中气溶胶的浓度和分布是由其来源、输送和湍流扩散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例如,能源消耗和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气体和颗粒物是气溶胶的主要来源之一,它们可以通过大气传输和沉降来影响气溶胶的浓度和分布。
输入模型的气溶胶浓度和分布数据对其辐射强迫和气候效应的模拟精度和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
最后,气溶胶的气候效应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多种方法来探讨。
例如,全球气候模型可以用于研究气溶胶对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而区域气候模型可以用于研究气溶胶对局地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同时,遥感技术、气象观测和垂直探空等方法可以用于研究气溶胶的垂直分布和光学性质,以及对大气光学参数的影
响。
综上所述,典型种类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的模拟研究需要深入探讨气溶胶的种类和成分、浓度和分布等因素,引入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建模和模拟,以便更准确地评估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
外环境化学物质胁迫及其对生物的影响研究
外环境化学物质胁迫及其对生物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外环境化学物质被释放到空气、水、土壤中,对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些化学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金属离子等,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对生物产生了胁迫作用。
本文将探讨外环境化学物质胁迫及其对生物的影响研究。
1. 胁迫的定义胁迫指的是环境压力超过生物所能承受的程度,导致生物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从而影响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存活。
常见的胁迫因子包括温度、水分、盐度、酸碱度等,其中环境污染也是一种胁迫因子,特别是外环境化学物质的胁迫更是越来越受到关注。
2. 化学物质的种类及来源化学物质的种类是非常多样的,常见的有苯系物、聚氯乙烯、汞、镉、铜、锌等,这些化学物质可以通过工业废水、废气、农药、化肥等来源释放到环境中。
这些化学物质一旦被生物体吸收就会对其产生影响,其中较为严重的是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
3. 有机污染物的影响有机污染物可以通过空气、水等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对生物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
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双酚A等。
其中,多环芳烃具有强大的致癌性,会引起肝癌、胃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多氯联苯则会导致生殖细胞的发生率下降,引起不育症和畸形等;双酚A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内分泌失调上,也会导致生殖系统异常。
4. 重金属污染物的影响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和农业废水等,它们会在生物体内累积,对生物产生大量的负面影响。
其中比较常见的是铅、汞、铜、锌等金属。
铅和汞具有较强的神经毒性,会导致神经系统的退化;铜和锌则会导致生殖细胞的发生率下降,引起不育症和畸形等。
5. 生物的恢复与治理受到外环境化学物质的胁迫后,生物的恢复与治理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发生于海洋生物、陆生生物还是人类,受污染的环境都需要尽快治理和恢复。
当前,治理和恢复有多种途径,如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等,但其中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减少外环境化学物质的排放。
在生产、生活、科研等方面,应该尽量替换或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尽量降低外环境化学物质的胁迫。
外界强迫对极地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外界强迫对极地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各国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极地气候
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热议的焦点话题。
作为地球气候系统的关键部分,极地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但由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极地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外界强迫对极地气候变化
的影响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外界强迫对极地气候变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这一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
趋势和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撑。
此外,对于全球气候治理和环
境保护等重要课题的解决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外界强迫对极地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包括人类活动、自然气候变化
和其他外在因素等多种因素。
本次研究的重点是对这些因素的影响机理
和作用程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同时,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外界强迫
对极地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还需要对极地气候系统的动态演化进行建
模和仿真。
基于上述内容,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 极地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外界强迫对极地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
3. 极地气候系统的动态演化模型仿真
4. 外界强迫对极地气候变化的评估和预测
三、研究的预期结果和价值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有望获得以下预期结果和价值:
1. 更准确地评估外界强迫对极地气候变化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 促进全球气候治理和环境保护等重要课题的解决;
3. 为科技创新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撑。
亚洲夏季风对强外辐射强迫变化的响应
亚洲夏季风对强外辐射强迫变化的响应
张虹娇;陈云强
【期刊名称】《贵州气象》
【年(卷),期】2013(037)004
【摘要】该文通过改变太阳常数,利用NCAR气候系统模式CSM1.4研究了亚洲夏季风对强外辐射强迫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随太阳常数增加,局地增温幅度变化很大,中高纬地区比低纬地区增暖幅度强,这在太阳常数增加较大的试验中表现尤为明显;随太阳常数增大越大,大气温度升高越高,对流层有强烈增温,对流层高层更为显著;随太阳常数增大,亚洲夏季风系统的响应越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强度增强明显,并且太阳常数增加越大,高压强度越强,但形式有所不同,500 hPa太阳常数增加2.5%高压强度随纬度增高增强幅度变小,太阳常数增加10%和25%高压强度随纬度增高增强幅度变大.100 hPa太阳常数增加2.5%和10%高压强度随纬度增高增强幅度变小,太阳常数增加25%高压强度随纬度增高增强幅度变大.
【总页数】8页(P7-14)
【作者】张虹娇;陈云强
【作者单位】四川省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四川成都610072;四川省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四川成都61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7
【相关文献】
1.亚洲夏季风活动激发北半球大气遥相关的物理机制探讨Ⅱ.最优强迫模及其响应[J], 黎伟标;纪立人
2.亚洲冬季风对强外辐射强迫变化的响应 [J], 张虹娇;苏东玉
3.气候系统对CO2强迫和太阳辐射强迫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响应 [J], 刘维;曹龙
4.地气系统净辐射加热的季节变化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的关系 [J], 黎伟标;罗会邦
5.太阳光谱变化引起的辐射强迫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J], 戴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亚地区对流层人为硫酸盐辐射强迫及其温度响应
东亚地区对流层人为硫酸盐辐射强迫及其温度响应王喜红;石广玉;马晓燕【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年(卷),期】2002(026)006【摘要】利用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的直接辐射强迫及其温度响应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1)人为硫酸盐直接辐射强迫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地理分布特征,辐射强迫的这种变化特征不仅强烈地依赖于硫酸盐柱含量的季节变化和地理分布,而且取决于云量季节变化和地理分布.(2)就年平均而言,由于硫酸盐辐射强迫的影响,模拟区域内大部分地区普遍降温.降温比较明显的区域位于110°E以东、40°N以南的中国大陆地区,超过-0.1℃.其中华北平原和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形成两个降温大值中心,幅度超过-0.2℃.(3)地面温度响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季节变化特征.冬春季节,温度响应与辐射强迫之间满足较好的对应关系;夏秋季节,二者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总页数】10页(P751-760)【作者】王喜红;石广玉;马晓燕【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相关文献】1.中国中东部地区硫酸盐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及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 [J], 田华;马建中;李维亮;刘洪利2.大气模式估算的东亚区域人为硫酸盐和黑碳气溶胶辐射强迫及其时间变化特征[J], 李剑东;毛江玉;王维强3.东亚地区人为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 [J], 王莹;沈新勇;王勇;吉振明;周伟灿4.东亚地区云和地表反照率对硫酸盐直接辐射强迫的影响 [J], 王喜红;石广玉5.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的直接辐射强迫 [J], 王喜红;石广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强迫因子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综述2008级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科学2班王宇20081301061摘要:在综述中国气候变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硫酸盐气溶胶、温室气体等外强迫因子在气候变化中所起的作用:近千年中国地区温度存在暖—冷—暖三个典型的气候特征时期,而20世纪是近千年来最暖的一个世纪,相比温度的变化,降水的变化较为复杂,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暖期的温度和降水距平都是近千年中最显著的;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是过去千年影响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外强迫因子,然而近百年来温室气体和硫酸盐气溶胶的作用更为突出。
关键词气候变化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硫酸盐气溶胶温室气体外强迫引言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没有人知道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多大程度上才能算是“安全”,但我们却清楚地知道气候变化正在给人类带来许多灾难: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旱涝灾害增加等等。
现在,这些改变不再是耸人听闻的末日预言,从两极到赤道,全球人类都为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所威胁。
研究历史气候的变化,对于了解现代以及预测未来的气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了解影响气候变化的各种因素,对于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积极引导气候的良性变化也至关重要。
目前,为了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有多个研究机构在发展全球气候模式[1][2]3,研究者们也在全球不同区域运用不同的方法456,成功模拟出近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对于中国地区近千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各种外部因子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也已取得了许多成果78。
除了自然因子以外,在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的影响日益显著的当下,研究人为因素导致的外强迫因子的变化所对应的气候响应,也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对众多研究者有关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和硫酸盐气溶胶、温室气体等外强迫因子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也进行了总结。
1 中国过去千年的气候变化1.1温度最近20年在对过去2000年中国的温度重建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重建的温度序列尤其是中国东部与北半球最近1000年来温度变化在低频变化趋势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一般认为,中国过去千年的温度变化与全球一致,都是体现为三个典型的气候特征时期,即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20世纪暖期。
尽管用不同方法得到的各特征时期的起止时间与重建资料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的趋势都是相同的,而且,几乎所有的研究(刘健等[17]、王绍武等[18])都表明,20世纪是近千年来最暖的世纪,也是温度距平最显著的一个世纪。
竺可祯[19]认为,中国隋唐时代(公元589-907年)气候温暖,宋朝(公元960-1279年)气候转凉,说明中国没有与欧洲时间一致的中世纪暖期。
葛全盛[20]等重建的中国东部地区过去2000年冬半年温度序列显示,930-1310年为中国东部中世纪暖期。
王绍武等[21]重建的中国东西部近千年的温度序列认为,中国东部在9-13世纪期间存在中世纪暖期,而中国西部无明显的中世纪暖期。
另外,中国东部的中世纪暖期并不是一个稳定不变的暖期,中间的12世纪气温较低。
由此可见,对于中国中世纪暖期的存在与否,众多研究者的观点还存在一定的分歧。
也有研究[22]表明,近千年来中国地面气温变化史上可能确存在“中世纪温暖期”和“小冰期”等特征性气候阶段, 但“中世纪温暖期”的温暖程度似乎没有过去认为的那样明显。
从全国范围看, 11世纪末和13世纪中的温暖程度可能均超过了20世纪30~40年代暖期, 20世纪的增暖可能并非史无前例。
1.2降水相比温度,降水的变化特征比较复杂。
王红丽等[23]利用全球海气耦合模式ECHO-G对中国东部气候进行近千年积分模拟试验发现,近千年来,中国东部夏季气候变化较为复杂,冷湿、暖干、暖湿和冷湿的气候过程皆有发生,占主导地位的气候变化过程暖湿(中世纪暖期)-冷干(小冰期)-暖湿(20世纪暖期)相交替。
降水变化在两个暖期变幅较小冰期明显,暖期降水多冷期降水少,降水的峰谷变化滞后于温度。
其研究结果与Zheng等人[24]的研究在降水变化的出现时期上基本一致。
另外,中国东部地区降水体现出明显的年代际特征。
王绍武等[25]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呈现出周期不等的旱涝交替变化。
张庆云等[26]进一步指出,20 世纪60~70 年代长江流域降水处于年代际变化的少雨阶段, 1959、1963、1964、1967、1972、1976、1978 年都发生了严重的干旱;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长江流域降水处于年代际变化的多雨阶段, 1980、1983、1993、1996、1998年出现了严重洪涝。
也就是说,20世纪80年代,中国东部降水发生了一次由少到多的突变。
近期有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在20世纪末再次发生突变,之后该地的夏季降水将表现出持续性减少特征[27]。
2 外强迫因子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2.1外强迫因子对温度变化的影响高建慧和刘健[28]通过对太阳辐射常数、火山活动指数、CO2和CH4浓度序列的拟合分析发现,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是控制全球温度变化的主控因子,在现代暖期之前,火山活动对极端低温的出现有重要的影响。
而在最近百年尺度上,温室气体( CO2和CH4)浓度含量的变化对温度变化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IPCC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 过去50a观测到的地球平均温度升高很可能(90%以上)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其中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
然而有另一部分学者[29]认为,虽然温室效应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但是,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等对全球变暖在年代际及年际尺度上其影响甚至有时可能超过人类活动的作用。
蒋样明[30]等人进一步指出,高精度的卫星数据分析结果显示,30a来全球气温呈振荡变化,除受厄尔尼诺、火山活动等重大自然现象影响外,并未出现异常增温现象,仍处在正常波动范围内;加勒比海地区的历史资料显示,近几千年来海平面以几乎恒定的速率上升,与大气温度无明显关系;从冰芯中获浓度与气温升高没有必然联系。
因此,自然驱动是全球气候变取的信息表明,CO2化的主要原因,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很小。
20世纪的中国气候变暖,与北半球的情况大致相似,但在具体的变化过程和幅度上又与全球变化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我国温度出现最高的时期是在40年代,而不是80年代以后;其次,我国的西南地区自50年代以来一直在降温,增暖主要出现在东北、华北和西北西部地区;另外,近百年来中国温度变化出现两次突变,一次在1919年,一次在1952年。
周天军,赵宗慈[31]考虑不同排放情景和各种强迫因子分别组合3组试验,对试验结果采取多模式集合,并将其与20世纪中国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与观测序列作对比,结果表明,20世纪早期的中国气温变化,有受到自然强迫变化的迹象,考虑太阳常数和火山气溶胶变化的模式,大多能够成功再现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气温变化的主要特征,但近50a来,单独考虑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和硫酸盐气溶胶的不同情景,即可较好地模拟出气候的变暖。
吴涧[32]等人的研究表明,硫酸盐气溶胶的直接辐射效应和间接辐射效应总体上都会使地面气温降低,吴蓬萍和韩志挺的对硫酸盐间接辐射效应的研究[33]支持了这一观点,周天军,李立娟基于大气环流模式特别是区域气候模式所做的的数值试验表明[34],夏季在中国东南部区域硫酸盐气溶胶的负辐射效应超过了温室气体的增暖效应,从而对变冷产生贡献。
王喜红[35]的模拟结果表明,硫酸盐气溶胶的直接效应引起中国东部及南部大陆地区明显降温, 幅度超过-0.1摄氏度。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均没有20世纪20年代的增暖做出成功的模拟,说明仅靠这些外强迫因子不足以对20世纪中国气候变暖做出全部的解释。
2.2外强迫因子对降水变化的影响潘静等[36]指出,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太阳活动有明显的关系。
强(弱)太阳活动年,华北平原和东北南部地区少(多)雨,西北地区却多(少)雨,而江淮地区的夏季降水量也偏多(少);太阳活动与夏季的梅雨量存在着既显著又复杂的相关关系,而且它们间的相关关系还随时间有年代际变化。
魏凤英[37]利用三次样条函数方法对1905-2000年了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量与各强迫因子之间的相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太阳黑子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有显著贡献。
Xu等[38]通过分析观测数据, 推测出硫酸盐气溶胶增多引起了长江流域夏季降水1970 年末开始转折。
Gu等[39]认为,南涝北旱是中国区域包括硫酸盐在内的各种气溶胶综合作用的结果。
国内的很多研究者也对硫酸盐气溶胶的气候效应进行了研究。
吴伟等[40]使用全球气候模式( GFDL-AM2) ,对硫酸盐直接气候效应进行了模拟。
结果表明,硫酸盐气溶胶增长引起的降水年代际变化与观测到的降水转型有很好的时空一致性,硫酸盐气溶胶增多对长江中下游降水年代际转型有重要贡献。
火山喷发后降水量虽然有增加的趋势,但这个关系在统计上是不够显著的[41]。
有关火山活动对降水的影响目前又有了一些新的研究,但由于降水序列中火山信号较弱,同时还有许多其他因子的影响,客观地分辨出火山的影响较复杂,目前尚无一致结论,总的来说,火山对降水的影响远小于气温。
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持续增加 ,降水量总的趋势也是增加的。
温室气体对降水量变化趋势的影响与地面气温相似。
此外,降水量变化百分率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夏、秋季较小而在冬、春季较大[42]。
3 总结与展望过去千年以来,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硫酸盐气溶胶、温室气体等外强迫因子对于气候变化的贡献在不同时期所占的比重不同。
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气候变化来说,这四种因子当中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硫酸盐气溶胶与温室气体的研究应该收到更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不仅是因为各种研究证明的其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也是因为这是人类目前能够控制与改变的少数几个影响气候的因素。
尽管由于研究资料的不足、研究方法的缺陷等客观原因,将这两种外强迫因子影响气候的机制彻底研究清楚、使其对气候的影响得以定论都是相当大的难题,但是面对全球气候让人不安的各种变化,对于气象研究者来说,这些无疑是需要积极承担的的责任。
参考文献:[1] Jones P D, Mann M E. Climate over past millennia. Rev Geophys, 2004, 42: 1–42[2] Ljungqvist F. Temperature proxy records covering the last two millennia: A tabular and visual overview. 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A,Phys Geogr, 2009, 91: 11–293Mann M E. Climate over the past two millennia. Ann Rev Earth Planet Sci, 2007, 35: 111–138 4Min S-K, Legutke S, Hense A, et al. Internal variability in a 1000-yr control simulation with the coupled climate model ECHO-G–I.Near-surface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mean sea level pressure. Tellus, 2005, 57A: 605–6215周天军,满文敏,张洁,过去千年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 469–4766满文敏,周天军,张洁,等. 一个气候系统模式对小冰期外强迫变化的平衡态响应. 大气科学, 2010, 34: 914–9247Shen C, Wang W-C, Peng Y, et al. Variability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eastern China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 Clim Past, 2009, 5: 129–1418Fan F, Mann M E, Ammann C M. Understanding changes i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over the Past Millennium: Insights from a longterm coupled model simulation. J Clim, 2009, 22:1736–1748[17]刘健,von S to rch H,陈星,等. 千年气候模拟与中国东部温度重建序列的比较研究[ J].科学通报.2005, 50( 20): 2251-2255.[18]王绍武, 谢志辉, 蔡静宁,朱锦红,龚道溢,近千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研究.自然科学进展.2002,12(11)11: 1145-1148[19]竺可祯(1973),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2: 168-189[20] 12 Ge Quansheng, Zheng JingyUn, Fang Xiuqi, et al(2003), Temperature changes of winter一half-year in eastem China during the Past 2000 years,The Holoeene 13(6): 933-940.[21]王绍武,蔡静宁,朱锦红(2002),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气候与环境研究,7(2): 137-145[22]任国玉,初子莹,周雅清,徐铭志,王颖,等. 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4): 701-716[23]王红丽,刘健,王志远,王苏民,况雪源,近千年中国东部夏季气候百年尺度变化的模拟分析,科学通报,2011,19(56): 1562-1567[24]Zheng J Y, Wang W-C, Ge Q S, et al.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and extreme events in easternChina during the past 1500 years. Terr Atmos Ocean Sci, 2006, 17: 579–592[25]王绍武,蔡静宁,朱锦红,等. 19 世纪80 年代到20 世纪90年代中国年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气象学报,,2002 , 60 (5): 637~639[26]张庆云,吕俊梅,杨莲梅,卫捷,彭京备,夏季中国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及外强迫因子关系,大气科学,2007,31(6):1290-1300[27]丁一汇,张莉.,青藏高原与中国其他地区气候突变时间的比较[J],大气科学,2008,32(4):794-805[28]高建慧,刘健,近千年全球温度变化特征及成因的模拟分析,鲁东大学学报,2010, 26( 3):266-270[29]王绍武,葛全胜,王芳,闻新宇,黄建斌,全球气候变暖争议中的核心问题,2010,25(6):656,665[30]蒋样明,彭光雄,邵小东,[31]周天军,赵宗慈,20世纪中国气候变暖的归因分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1):28-32[32]吴涧,蒋维楣,刘红年,汤剑平,环境科学学报,2002,:2(2): 129-134[33]吴蓬萍,韩志伟,东亚地区硫酸盐气溶胶间接辐射和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大气科学,2011,35(3): 547-559[34]周天军,李立娟,李红梅,包庆,气候变化的归因和预估模拟研究,大气科学,2008,32(4):906-922[35]王喜红,石广玉,马晓燕,东亚地区对流层人为硫酸盐辐射强迫及其温度响应[ J] . 大气科学, 2002, 26( 6) : 751- 760[36]潘静,李崇银,顾薇,太阳活动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的可能影响,气象科学,2010,30(5):574-581[37]魏凤英,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异常变化与若干强迫因子的关系,大气科学,2006,30(2):202-211[38]Xu Q. Abrupt change of the mid-summer climate in central eastChina by the influence ofatmospheric pollution[ J] . Atmos Environ, 2001, 35: 5029- 5040[39]Gu Y, Liou K N, Xue Y, et al. Climat ic effect s of different aerosol ty pes inChina simulated by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 J] . J.Geophy.Res. , 2006, 111[40]吴伟,李双林,杨军,姚锦烽,硫酸盐气溶胶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年代际转型的影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1,26(5): 470-479[41]张先恭,张富国,火山活动与我国旱涝、冷暖的关系,气象学报,198543(2): 196-207[42]许吟隆,薛峰,林一,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中国21世纪地面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模拟分析,气候与环境研究,2003,8(2): 209-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