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数学课程理论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的类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二)课程的目标
1、目标的意义
广义的课程目标,就是教育意图。
狭义上,主要指“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是一定学段的学校课程力图最终达到 的标准。 这里有四个要点,一是“时限”、二是学生的
为新课程观的核心概念。
在新课程观中,课程运行不是线性的、统一
的和可确定的。 在新课程观中,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
验的“跑道”,而更注重“跑”的过程。
在新课程观中,更注重课程运行过程中人的
发展,课程是以育人为本,强调为学生的自主学 习和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创造最佳条件和最 大空间,突出了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问题。
认知类,包括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理解和思维能力;技能类,包括行为、习惯、运动 及交际能力;情感类,包括思想、观点和信念,如 价值观、审美观等;应用类,包括应用前三类来解
决社会和个人生活问题的能力。
4、课程目标的要求
整体性、连续性、层次性和积累性。
(三)数学课程的目标
1、数学课程目标内容
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从强调教材这一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
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 合。
新课程观及其对课程的影响
更具互动性和转变性的框架,“开放性”作
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其意义。
②课本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 一种解释,一种较为可靠的假设,学生对这些知识 的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对这些假设作出自己的检验 和调整的过程。因此,知识可以视为个人经验的合
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
建构主义诸流派对学生学习的共识: ③ 学习中知识建构不是任意的,它具有多向 社会性和他人交互性。知识建构的过程应有交流、
3、课程是经验或体验
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
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 狭义: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 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
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
科书之中。
课程内涵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课程观
直接依据和进行教学工作和考核教学效果的基本指
南。 教科书 :一门课程系统的知识内容,是根据课程 标准的要求,系统而简明地叙述各学科教学内容的 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3、现实中的课程形式
计划的课程(标准、大纲、文件);
实施的课程(课堂中教师所教的课程); 学会的课程(学生所获得的课程)。
课程的相关概念
学科:教学的科目,它是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起
来的知识与技能体系,是教学的基本单位。
教学内容:以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或讲义、 活动安排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价值 观及行为。 教学计划 :课程的体系结构,是国家为保证培养
人才的规格而作出的关于学习的科目和范围的文件,
课程是学校传授给学生的、旨在使他们取得毕业、
获得证书或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格的教学内容和具体
教材的总计划;
课程是通过有组织地重建知识和经验而得到系统 阐述的有计划、有执导的学习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效 果,在学校的帮助下,推动学习者个人的社会能力 不断地、有目的地向前发展。
2、课程的三种基本涵义 1、课程是学科 2、课程是目标或计划
2、你对数学文化的认识?
3 、简述激进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
观点的共同之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组成部分。
数学文化作为一种基本的文化形态,它属于科
学文化范畴。数学教育中的文化观念应包括数学思
想方法、数学意识、数学精神、数学传统(数学传 统是具有价值判断的一套思想、行为准则和规范化 体系)。
3.数学文化应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涵 数学教育一方面应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的数学的 价值,另一方面也应使学生体验到作为文化的数学 的价值。在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的观点、信念和态 度,对形成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重要意义。
公民的责任
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
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
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
信息素养 国际视野
英国:对于数学的“应用”、“问题解决”、 “知识的综合”等方面予以了特别的关注。 日本:强调基本概念和原理,“综合学习”,
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
力,以此达到欣赏数学、用数学的目的。 美国:强调系统性、均衡性,重视学生“数 学素养”的培养。
2、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 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
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这是《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 课程中的具体体现。 高中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基本和国 际潮流相一致。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分类:
第一,是学生行为,包括认识的、情感的和运动的;
第二,是数学的具体内容;第三,是知识的使用或
获得的技能。 香港的黄毅英教授将数学课程目标分成了这
样三类:实用目的、学科目的和文化目的。
2.国外数学课程的目标分析 在培养目标方面,各国普遍关注:
• • • • • •
能使数学教育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扩展,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
三、数学课程的认识论基础
近几十年来,教育心理学得到了很大的发 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对教学论、课程论的 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们的知识观、学习 观、课程观发生了转变,这种变化影响着数学
教育的变化。
1、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诸流派对学生学习的共识: ①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进程,学生不是 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
二、数学课程的文化基础
1、对文化的一般性认识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 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特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精 神财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或观念形式。
2、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数学的精神、思 想、方法广泛地渗透于人类不同的文化领域中。从 文化角度看数学是一种文化,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
一般规定教学科目、学科的顺序、各门学科的教学
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标准 :是一门课程的纲要结构,是以纲要的
形式规定有关学科内容的执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各 门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 度、时间安排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要求等。课程标准 是国家对各科教学内容的统一要求,是编制教材的
最终发展状态与发展水平,三是国家的期望,四是
学生的主动发展;
2、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兼顾到学生、社会、学科三者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价值取向会出现不同的课程形式。 体现社会要求与学生个体需要的统一;体
现学校的性质与任务的统一;体现学生原有的
发展水平与其新的发展水平的统一。
3、课程目标的内容
课程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主要有四类:
“课业及进程。广义指所教学科(教学科目)的总 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 的指一门学科”。 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认为课程是学习方案 认为课程是学习内容; 认为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
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的指导下所学得的全部经验;
一、数学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含义 (二)课程的目标 (三)数学课程目标
(一)课程的含义
1、课程的不同的定义 “课”是指授业,“程”有进程的意思。含 有学习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英语、俄语中表示这个概念的词语都是源于拉
丁语的一个词,原为“进行”或“跑动”的名词形
式,有“跑道”的意思。
《 中 国 大 百 科 全 书 · 教育》中课程的定义为:
磋商,并进行自我调整和修正。
④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多元化的,由于对象的
复杂多样化、学习情感的某种特殊性、个人经验的
独特性,使得学生对对象意义的建构也是多维度的。
2、认知论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强调发现学习。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提出有意义学习 理论,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问题思考
1、谈谈你对课程内涵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