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内部控制思想
古代帝王思想文化对现代内部人控制思想的影响
由此派 生出的统治权 。从而 决定了他对 国家和人们
现代经济社会 中就体 现为获得皇 帝般的控制 与独 占 的绝对 的控制权 , 使上 下级的权力距离 无限扩大 。 导 的思想观念 与行为模式。在 当代 社会表现 为政 府决 致 了封建专 制的腐 败和低效率。 在这种权 力结构中。 策出现“ 一言堂 ”企业决策 由“ 。 个人说 了算 ” 等现 象。
济的发展。
一
19 9 4年 7 , 着中国首部《 月 随 公司法》 的颁布 实
施 。 国国有企 业普遍 进行了公司制改造。在现代公 我
司制企 业中 , 由于企 业所有权与法人财 产权的分离 。 使企 业经营者拥有 了实实在在 的权 力。这些权 力对 于充分调动经营者 的积极性 、 主动 性 。 提升企 业在市
管理者和生产者 的分配 差距 , 人为增加费用、
侵 占企 业 利 润 。
3 由于经营者行 为背离企业 目标 而导致 国现 有 国有企 业 内部机 制 存在 不 同程度 的 .
企业效率低 下。
扭 曲 , 多 数 公 司 徒 有 公 司 法 人 治 理 结 构 的 大
帝是高于 一切 的天子 。 只遵 从先祖 、 他 政体和 孔教的 与此有 历史渊源的。 遗训 。 不易 为任何人控制 。 皇帝是选任 官员的最后决
策者 。 选拔 时 , 必须权衡 能力 和忠诚 。 他 或根据 手下 官 员的表现决定其命运 。他的行 为代表 着王朝的利
( ) 二 决策 权
场中的竞争 能力是必须 的。 它同时也 为企 业。 但 内部 人” 侵害所有者 的财产所有权 、 特别是剩余 索取权创
、
权力是古代帝 王思想文化 的核 心 。 下面我们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文化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对内部监督的要求、企业价值观、员工行为规范和管理模式等方面。
传统文化注重忠诚、诚信和忠恕,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高要求,促进了企业的稳健发展。
结合现代管理理念,可以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有机结合。
未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下,企业应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制度,培养员工良好的行为规范,提升企业价值观,确保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成长。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企业内部控制、内部监督、企业价值观、员工行为规范、企业管理模式、重要性、现代管理理念、发展方向、建议。
1. 引言1.1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是指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的一套监督和管理机制。
这种控制方式与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有所不同,更注重家族、信任和纪律等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企业内部控制被视为维护家族尊严和发展企业长远利益的重要手段。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概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文化强调家族和社会的连续性,这使得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的控制机制更加稳定和可靠。
传统文化注重忠诚和信任,这为企业创造了更加密切的内部关系,有利于建立起一种相互监督和互相支持的工作氛围。
传统文化对规范和纪律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这有助于企业建立起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企业运作的顺利和高效。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概述体现了家族、信任、纪律等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并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忠诚和诚信。
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这就体现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员工之间互相信任和团结协作,形成良好的内部关系,有利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顺利进行。
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集体意识。
中国古代内部控制思想
浅谈西周法律制度中内部控制思想内容摘要: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是取得胜利并掌握政权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巩固政权、建设国家强有力的工具。
从法律的定义中不难看出其所包含的内部控制思想。
本文通过西周法律制度探讨中国古代早期的内部控制思想。
关键词:西周法律制度内部控制在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成果中,法律制度最能集中、突出的反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点,体现当时历史条件下人们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系统看法。
在中国古代,夏商奴隶制国家开创了中国法制度的先河,西周时期法制度达到了中国奴隶制法制的鼎盛状态,无论是立法思想、刑法原则,或是具体的法律制度,都对后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立法思想“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在西周政权存续的五个多世纪里,中国传统的统治方式、治国策略以及一些基本的政治制度已经初步形成,作为传统文化基石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等思想文化因素也都在此时发端。
从法律上看,西周法制的形式和内容都达到了早期法制的顶峰。
在权利的制约方面,西周时期形成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制指导思想。
“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
(《尚书·召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诗经·大雅·文王》)这种有德者受命,无德者坠命,要想保住天命,就必须敬德,即所谓“以德配天”说。
因此,“德”也成为“王”权利的制衡。
“明德慎罚”,即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立法、司法都必须宽缓、审慎,执行刑罚更要慎重。
从“德”的方面讲,就是以教为先。
“邦君、御事、小子尚克用文王教,不腆于酒”;“庶士、有正、越伯、君子,其尔典听朕教”。
(《尚书·酒诰》)“古之人犹胥训诰,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诪张为幻”。
(《尚书·无逸》)“文王教”、“朕教”,即统治者按他们的意志施行的教,目的在于防止人民反抗。
“训诰”即用教育的方法治理人民,人民就不会弄虚作假,进行欺骗了。
我国古代内部控制思想
中国古代的内部控制思想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阶段的转变,它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管理国家、控制社会发展的才能和经验。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程中,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私有制经济在不断发展,上层建筑的政治思想在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在朝代变更中也逐渐形成,并在实践中贯彻着钱、财、物三分管的理念。
但是,我国古代的内部控制工作专业化程度还十分低下 , 内部控制制度大都融合于财政经济制度之中。
因此 , 历代历朝的内部控制工作主要表现在内部牵制方面。
内部牵制制度是指对一切经济业务的处理 , 规定需要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掌管 , 相互核对、相互制约以及查错防弊的一种工作制度,它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由内部牵制制度发展起来的。
内部控制和社会经济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状态。
我国古代内部控制制度始于西周,完善于唐朝,衰落于宋,这与我国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轨迹是吻合的。
我国最早的内部牵制制度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西周时期之所以产生内部控制,是由于这一时期处于奴隶社会的鼎盛阶段,当时的管理需要加强与完善所决定的。
西周首先实施了分权控制和九府出纳方法。
周代的财务行政、会计、国库组织各自成一系统,并在其间构建了相互牵制的关系,西周的司会主天下之大计,九府出纳制度使各个出纳部门责任清楚 , 分工明确 , 既联系又制约 , 控制着整个王朝的财物收支活动,而九府又统归司会控制 , 使王朝的财物出纳保管之权都集中于司会的控制之下,宰夫则行稽察之权,这种财计组织制度的构建,财计分工与协调方法的应用,在世界会计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还有交互考核制度和上计制度。
西周的交互考核控制办法,其基本内容就是对同一经济事项,同时从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反映,进行对比考核,基本达到了“一毫财赋之出,数人之耳目通焉”的程度。
企业内部控制的前世今生
企业内部控制的前世今生目录一、内部控制的前世1、内部控制的由来2、内部控制设计的初衷3、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发展二、内部控制的今生1、21世纪初的系列财务假造案2、萨班斯法案的出台3、2013年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更新4、中国财政部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指引5、东西方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理解差异一、内部控制的前世1、内部控制的由来内部控制(InternalControl)是近代提出来的,最原始的控制思想的雏形来源于内部牵制(Internal Check),牵制思想的体现可以追溯到人类几千年以前的古文明时期,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古埃及、波斯、古罗马等地的国库管理职能的分工上,都有内部牵制思想的体现。
在《周礼》的记载中,中国早在西周时代的国库管理中,便分为了职内、职出和职币三个岗位,分别负责收入、支出和盘点登记。
所谓牵制,是指职能和职能之间必要的相互弥补、相互约束,不能由一个职能完全支配一项业务活动而没有交叉检查和约束。
可以看出,牵制思想最早出现在财政管理(财务管理)中,这些牵制思想直至今天还被作为财务管理的基本制度延续了下来。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最开始的牵制思想体现其实不仅仅是在财务管理领域,对于管理领域来说,管理牵制也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只不过是由于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和敏感地位体现的突出一点罢了。
今天牵制思想的体现也随处可见,比如重要的场所上两把锁,保险柜的密码分为两段、业务按不同权限授权不同岗位等等。
风险管理发展历史,其中有一个分支是财务管理领域,指的就是内部控制的发展前身内部牵制思想的源头。
随着内部牵制思想的发展,控制一词最早在17世纪被提了出来,含义为“由登记者之外的人对账册进行检查核对”。
在这个阶段,内部控制主要体现在对会计账目和会计岗位的分离和牵制。
2、内部控制设计的初衷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得出,内部牵制思想的出现是要避免两类问题的出现,一类是无意识的错误、另一类是有意识的舞弊。
无意识的错误,如由于粗心大意或信息遗漏,或信息传输过程中出现误差导致最终的结果和实际情况出现差异;有意识的舞弊,则是指有计划、有预谋的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导致财务数据和真实经营情况不符,最终的公司利益受损。
从内部控制角度看宋代职官制度对当代企业的启示
从内部控制角度看宋代职官制度对当代企业的启示中国的管理思想源远流长,五千年政治历史的变迁,一定程度上也就是中国管理思想史的发展与演变。
宋代的职官制度在古代职官制度中承前启后,本文从宋代为保障皇权和为保障官吏忠于职守的手段措施出发,以内部控制的角度,提出宋代职官制度对当代企业所具有的借鉴与启示。
标签:内部控制;宋代职官制度;企业管理0 引言内部控制根据COSO给出的定义,是指“一种由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与其他人员执行,由管理人员阶层所设训一为达成营运的效果及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令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即“内部控制系为达成某些目标而设计的过程”。
两宋时期的统治者们,与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相同,采取了一系列体现出了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必备的特征的职官制度手段来管理群臣。
本文将从宋代职官制度如何实现保障皇权和确保官吏尽忠职守这两个目标的具体措施出发,做一定的探究,并从内部控制角度提出宋代职官制度的缺点及对当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1 宋代职官制度中确保皇权的措施从赵匡胤建立北宋开始,直到南宋度宗为止(不含流亡朝廷),宋代建立了较之前代更为完善的君主专制制度,皇帝处于政治活动的中心,控制着职官制度的运行,皇权至高无上。
但是皇帝自己无法独立控制庞大帝国的运转,因此,皇权的实现需要依靠制度措施和大批的官吏。
宋代的皇帝在设计职官制度时,采用了众多的手段。
这些手段主要包括:从三省制到二府制,军事制度的演变,由文官出任地方官的制度以及宋代皇帝灵活的统治艺术。
1.1 从三省制到二府制宋代继承了唐代“三省制”的形式,但尚书省、门下省名号虽然存在,但实际地位已下降为外朝办公机构。
事实上宋代的中枢机构为中书省和枢密院两个机构,即“二府制”,其典型的特点就是文武分权,以文官担任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元丰改制之后),作为枢密院长官专管军事,分散了宰相及兵部的权力,减少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1.2 军事制度的演变宋代的军事制度将以往一个部门对兵权的把持,变为由四个机构分管,枢密院负责军令与高级军官人事选拔工作;“三衙”负责直接领导中央禁军;兵部负责军政与地方厢军的管理;吏部负责中低层武官铨选。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兴起,当时的统治者需要一种有效的方式来管理国家事务和资源分配。
然而,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增加,内部控制的概念逐渐演变并适应了不同的时代需求。
在19世纪,工业革命的推动使得企业更加庞大和复杂,内部控制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企业主开始意识到,为了降低风险和提高效率,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这一时期,内部控制主要关注于财务方面,包括会计核算、报告的准确性和资产保护等问题。
20世纪初,由于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内部控制也得以优化和提升。
例如,使用机械式会计机实现自动化记账,减少了人为错误的可能性。
同时,对于不同部门间的分工和职责划分也得到了更加明确的规定,进一步提高了内部控制的效果。
在20世纪后半叶,由于经济全球化和跨国企业的兴起,内部控制也逐渐与企业治理和合规管理相结合。
此时,内部控制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企业的利益,还包括确保企业在法律和道德规范下运营。
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风险的增加,内部控制也逐渐扩展到风险管理领域,并包括对企业各个环节的监督和审计。
当前,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基本要素之一。
随着科技
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内部控制也得以进一步提升和创新。
同时,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国际合规标准的制定,内部控制也越来越重要。
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其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可持续性。
内部控制的古文
内部控制的古文内部控制是企业运营的核心竞争力,它关系到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合规性和经营的有效性。
在古代,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开始将其理论化。
本文将从内部控制的历史演变、重要性以及现实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早在古代商业活动中,人们就已经开始关注内部控制的问题。
一些早期的商人开始意识到,如果没有对资产的严格管理,自己的生意可能会面临破产的风险。
因此,他们开始采用一些简单的措施来确保商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例如,他们把所有重要的贵重物品都锁在了一个小小的箱子里,以确保资产的安全性。
随着商业活动的不断扩大,内部控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一些商人们开始采用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来协助他们进行财务的收支、库存和工人雇佣等事项。
这些财务管理人员为商人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和制度,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商业活动。
内部控制在现代企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复杂,企业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来确保资产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内部控制不仅包括资金的收支管理,还包括会计、人力资源、生产和供应链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管理。
这些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风险,确保企业能够合法地运营,并提高企业的业绩。
然而,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内部控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企业需要面对更加复杂、动态的市场环境,需要适应快速变化的法律环境。
另外,企业内部也存在着各种潜在的风险,如员工的不当行为、潜在的欺诈行为等。
因此,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应对这些挑战。
首先,企业需要制定更加详细、全面的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以确保所有业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这些政策和程序应该经过专业的审计和测试,以确保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其次,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管理,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道德素质,以减少潜在的风险。
这可以通过制定更加详细的员工行为准则,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等方式来实现。
此外,企业还应该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以帮助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
内部控制发展历史
内部控制发展历史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
以下是内部控制发展历史的简要概述:1.起源阶段内部控制起源于古代的会计制度。
在古代,人们为了防止贪污腐败和不法行为,开始采用账目核对和审计等手段来控制和管理经济活动。
这些手段逐渐发展成为早期的内部控制制度。
2.20世纪初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层级逐渐增多,内部控制也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20世纪初期,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通过标准化和规范化来提高生产效率。
这一理论对内部控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内部控制向更加科学和规范的方向发展。
3.20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业务复杂性的提高,内部控制开始涵盖更多的方面,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等方面。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内部控制概念和原则,如“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内部控制五要素”等。
这些理论和概念的提出,为内部控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0世纪末期至今20世纪末期至今,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内部控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内部控制标准和准则,如《内部控制——整合框架》(COSO报告)和《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ERM报告)。
这些标准和准则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实践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成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之,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从早期的会计制度到现代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和深化。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摘要】内部控制理论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理论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首先介绍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概念及内涵,然后回顾了其发展历程并剖析了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接着探讨了内部控制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借鉴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强调了内部控制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同时总结了内部控制理论对企业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内部控制理论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企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历程、企业管理、借鉴意义、未来发展趋势、现实意义、重要性、启示。
1. 引言1.1 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起源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时代,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过关于内部控制的理论,认为人的内心需要良好的控制和管理,才能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工商业开始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内部管理和控制问题愈发突出。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企业家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纷纷尝试建立起内控制度。
此时,内部控制理论逐渐形成雏形,成为当时企业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内部控制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和丰富。
逐渐形成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模式,强调企业应该通过合理的内部控制措施,提前识别和管理各种潜在风险,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起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引导我们如何更好地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营绩效。
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和发展,对于当前企业管理实践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2 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可以说是当前国内外企业管理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企业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也呈现出多样化和深入化的趋势。
在国内,随着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和企业财务丑闻的频发,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备受关注。
我国内部控制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内部控制的起源与发展摘要:本文从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会计核算、内部牵制与内部稽核去探究它的起源,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古代到现代发展情况的探究,提出了一些改善内部控制的建议和措施,完善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
关键字:内部控制起源发展制度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单位经营活动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与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
它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要素,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及其他人员影响。
内部控制制度即指各级管理部门在本单位、本部门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具有控制作用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即时以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而所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机制。
二、内部控制的意义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企业经营方式和制度的巨大变化,内部控制在企业的管理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已经逐渐地成为企业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效屏障和保障企业实现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伞,内部控制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风险防御能力,内部控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管理层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有助于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三、内部控制的起源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
而在此前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早已存在着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级形式。
在我国,内部控制制度起源于在西周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所以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体现在企业的制度中,而我国古代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现在统治者对政权的控制中,我国西周时期内部控制的最初产生空间、手段和雏形已经具备。
1、组织结构我国在西周时期,官厅组织结构就已经比较完善。
《周礼》中有记载,西周王朝的时候,最高统治者周王,在下设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和冬官考工等六大官职。
秦朝建立的三公九卿组织,结构更为完备。
从内部控制历史看内部控制发展
从内部控制历史看内部控制发展摘要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企业的风险管理、运营效率和合规性等方面。
本文将从内部控制的历史角度出发,探讨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分析其重要性以及未来的趋势。
1. 历史回顾内部控制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年的古代巴比伦,当时已经出现一些类似于内部控制的做法,旨在保护财产和资产免遭损失。
在随后的几千年里,内部控制的概念逐渐发展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内部控制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风险。
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控制机制,企业可以减少各种风险的发生,保护资产的安全。
其次,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通过规范流程和制度,企业可以优化资源的利用,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内部控制可以确保企业的合规性。
在各种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企业需要建立合规性的控制体系,确保自身的合法经营。
3. 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内部控制也在不断进化和改进。
以下是当前内部控制发展的几个趋势:3.1 技术驱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变。
内部控制也受到技术的影响,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系统,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3.2 数据分析大数据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为内部控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企业可以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
3.3 多维度控制传统的内部控制主要基于流程和制度,而现代的内部控制趋向于多维度控制。
不仅对财务流程进行控制,还对战略、风险、治理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以确保企业的全面发展。
3.4 风险导向传统的内部控制主要关注规则的执行,而现代内部控制更加关注风险的管理。
通过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企业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各种风险,提高内部控制的韧性。
4. 总结本文从内部控制的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了其发展历程和重要性,并分析了当前内部控制发展的趋势。
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
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一个演进过程。
我国古代的内部控制制度始于西周,完善于唐朝,衰落于宋代。
西方在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内控思想已经存在,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在20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首次提出。
随着内部控制理论不断完善先后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的整合框架和风险管理的整合框架等五个发展阶段。
一、内部牵制阶段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的萌芽阶段,目标是预防差错和舞弊;对象是在业务活动层面,聚焦的层面较低。
二、内部控制的制度阶段在内部牵制思想的基础上,产生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
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内部控制、协调关系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必要性》的专题报告提出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80年代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务又有了新发展。
1988年5月美国AICPA发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55)提出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用于取代了原来的内部控制制度。
四、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阶段1992年COSO发布《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这份报告是内部控制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COSO委员会认为内部环境是由目标层面、要素层面和结构层面构成的三维度的整合框架。
该框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可以说是奠定现代内部控制的一个理论基础。
五、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阶段2004年9月,COSO委员会根据SOX法案修订了原来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报告内容,发布了一个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整合框架有了新的增加和完善。
与内部控制框架的定义和内涵相比,ERM框架更加明确,具体并且拓展或创新了以下概念和内涵:1、增加了战略目标2、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目标发展为报告的可靠性目标3、明确内部控制重点是企业的风险,而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是识别影响组织的潜在事项,并把风险控制在组织的风险偏好范围之内。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内部控制是指组织通过内部规章制度、流程和方法,以及在操作活动中建立的各种控制手段,确保组织的目标能够达到,并实现保护组织资产、防止欺诈行为、提高工作效率等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社会组织形式简单,内部控制并不复杂。
家族、氏族等组织形式的控制主要通过家族长辈、族长等长者层面来实施。
他们以权威、经验和道德观念来约束和引导成员的行为,确保组织的正常运转。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规模组织的出现,内部控制需要更加科学和成体系化。
古希腊的城市国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城邦的管理者们建立了法律和制度,以遏制权力的滥用和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此外,他们还建立了财务制度,确保城邦的财产和收入得到有效管理和保护。
到了中世纪,随着商业活动的兴起,内部控制变得更加重要。
商人们在进行商业交易时,面临着风险和欺诈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些风险,商人们建立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例如审计制度、合同约束和财务记录等。
这些控制手段成为商业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内部控制的需求进一步增强。
企业管理者发现,传统的权威控制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复杂的管理需求。
于是,管理学的兴起为内部控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管理者开始关注组织的组织结构、职权划分、业务流程等方面,并建立相应的控制措施和机制。
到了20世纪,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内部控制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内部控制提供了新的手段,例如计算机辅助审计、电子商务控制等。
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使得企业面临着更多复杂的风险和挑战,加强内部控制成为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内部控制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和挑战。
例如,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内部控制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环境。
法家思想与企业内部控制
法家思想与企业内部控制【摘要】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过程中,较多地向西方先进管理经验学习,但不可否认的是,产生于2500多年前的法家思想,对于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法治;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源于春秋战国,盛于先秦的法家思想,以“趋利避害”的人性论为哲学前提,强调“法”、“术”、“势”,形成了“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信赏必罚,以辅礼制”的特色,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内部控制的前提法家主张性恶论,认为“好利厌恶”、“趋利避害”是人固有的本性。
《管子》认为:“夫凡人之情。
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
”商鞅说:“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
”这也正是内部控制实施的前提,因为人们都喜欢奖赏,害怕惩罚,因此法治能起到防范作恶,鼓励先进的作用。
《韩非子·五蠹》中提到“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溢,盗跖不掇。
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则不掇百溢。
”用法治去约束人们的行为,让他们做了错事的惩罚远高于得到的好处,人们就不会作恶。
企业的内部控制要求首先应明确内部控制的相应规范,财政部于2010年4月26日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6月28日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二、内部控制客体的确立法家认为,整肃社会道德秩序的关键在于确立一个客观、公正的价值准则,因此他们极力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根据法家思想的观点,内部控制的主体应当凌驾于企业领导者之上,不论职位高低,都应纳入控制的范畴。
韩非子提出“法不阿贵”的主张,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管子·法法》的“置法自治,立仪以自正”则强调了制度的制定者也要遵从制度的约束。
为保证内部控制的高度独立性,决定了控制主体不能隶属于企业管理层或是财务部,而应直接由董事会中的内部审计委员会来实施,真正实现其内部审计职能;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上至董事会,下至企业全体员工都在执行,因此在进行内部控制时,仅仅由个别部门来完成是远远不够的,相关元素都应参与,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全体员工。
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及其脉络评述
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及其脉络评述内部控制在古代社会就已经存在,古代社会巴比伦的契约证书、古埃及的国库支付、中国周王朝的政府预算和官厅审计、古希腊的公共财产收支管理、古罗马的“双人记账制”,无不体现了内部控制的思想。
1936年,美国颁布了《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内部稽核与控制制度是指为保证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的准确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
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一份题为《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对内部控制首次作了权威性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
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
”一、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一)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源于内部牵制((Internal check))。
一般认为,上世纪40年代以前是内部牵制阶段。
内部牵制基于以下两个假设:(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很小;(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
古代的内部牵制的实践,出现了简单的内部牵制实践,囿于当时生产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没有也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思想。
15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复式记账法开始出现,内部牵制渐趋成熟。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美国的一些企业逐渐摸索出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检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办法,逐步建立了内部牵制制度。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控制。
在现代的内部控制理论中,内部牵制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有关组织规划、职务分离控制的基础。
《商君书》内部控制思想探究与现代启示
《商君书》内部控制思想探究与现代启示作者:马晨洋范英杰来源:《商业会计》2020年第11期【摘要】文章从《商君书》法家思想理论出发,逐一解析其所蕴含的以“利出一孔”“上一而平”为核心的内部控制观念,展现其对我国企业现代内部控制的借鉴与启示,从传统文化角度为构建适应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思路。
【关键词】商君书;内部控制体系 ;利出一孔;上一而平【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20)11-0094-03一、引言进入新世纪以来,安然事件及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使得学界重新关注内部控制问题,《萨班斯-奥克斯法案》以及COSO框架主导了西方乃至全球的内部控制框架。
然而,由于我国社会文化情境与西方不同,将源于西方文化所构建的内部控制理论用于指导我国企业内控实践,未免会产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水土不服”现象。
在此背景下,关注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挖掘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精华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内部控制思想的萌芽,《周礼》中便包含了有关内部牵制活动的记录。
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首的法家思想,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内部控制活动的规范,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内部控制理论体系。
《商君书》作为我国先秦时期法家人物商鞅的代表作,较为完整地阐明了商鞅的法家思想理论。
商鞅的变法改革不仅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对调整组织内部关系的多项思想与措施,都可以借鉴到现代企业内部控制领域中。
在提倡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复兴的现阶段背景下,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精华,完善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商君书》内部控制思想探究《商君书》主要记载了商鞅变法的理论思想及部分改革措施,相比于先秦诸子其他先贤的学说,商鞅内控思想的理论特色在于人性名利论和历史进步观,并由此推出的内控理论体系的核心原则——“利出一孔”与“上一而平”的整合理论,辅以相应的其他措施,共同构筑了独具特色的内部控制内容。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内控考略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内控考略
郑石桥;徐国强;李芳
【期刊名称】《管理观察》
【年(卷),期】2009(0)4
【摘要】内部控制的思想由来已久,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早已存在着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级实践形式,我国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蕴含着大量的文化价值和管理经验,其中也蕴含了优秀的内部控制思想.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思想的探究,发现其中蕴含的内部控制思想,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政治智慧和制度设计等方面的启迪,更自觉地学习和运用祖先的智慧.
【总页数】2页(P167-168)
【作者】郑石桥;徐国强;李芳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创新与史料电子全文数据库的工具价值--以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为例 [J], 吴显庆
2.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线索与特色[J], 徐大同
3.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线索与特色
[J], 徐大同
4.中国政治思想的历史反省——读《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J], 耿相新
5.中国古代中央审判机关源流考略──初论中国古代诉讼主体机关的嬗变 [J], 郑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内部控制思想
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阶段的转变,它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管理国家、控制社会发展的才能和经验。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程中,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私有制经济在不断发展,上层建筑的政治思想在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在朝代变更中也逐渐形成,并在实践中贯彻着钱、财、物三分管的理念。
但是,我国古代的内部控制工作专业化程度还十分低下 , 内部控制制度大都融合于财政经济制度之中。
因此 , 历代历朝的内部控制工作主要表现在内部牵制方面。
内部牵制制度是指对一切经济业务的处理 , 规定需要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掌管 , 相互核对、相互制约以及查错防弊的一种工作制度,它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由内部牵制制度发展起来的。
内部控制和社会经济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状态。
我国古代内部控制制度始于西周,完善于唐朝,衰落于宋,这与我国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轨迹是吻合的。
我国最早的内部牵制制度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西周时期之所以产生内部控制,是由于这一时期处于奴隶社会的鼎盛阶段,当时的管理需要加强与完善所决定的。
西周首先实施了分权控制和九府出纳方法。
周代的财务行政、会计、国库组织各自成一系统,并在其间构建了相互牵制的关系,西周的司会主天下之大计,九府出纳制度使各个出纳部门责任清楚 , 分工明确 , 既联系又制约 , 控制着整个王朝的财物收支活动,而九府又统归司会控制 , 使王朝的财物出纳保管之权都集中于司会的控制之下,宰夫则行稽察之权,这种财计组织制度的构建,财计分工与协调方法的应用,在世界会计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还有交互考核制度和上计制度。
西周的交互考核控制办法,其基本内容就是对同一经济事项,同时从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反映,进行对比考核,基本达到了“一毫财赋之出,数人之耳目通焉”的程度。
上计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套审计监督制度,是一种抑制贪污舞弊的有效形式,每年各地的官吏将地方上的税赋收入及各项财政开支,用书面的形式呈报给皇帝,皇帝则每年进行一次听计,由负责审计的官员将各地报来的收支账目念给皇帝听,以此审查官员的经管责任,其实质是对定期报表的审核制度。
到了秦朝,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王朝成立了,秦国在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不仅存在内部控制制度,而且内部控制已经法规化,开始实行严密的上计制度和御史监察制度。
皇帝下设三公(丞相、大尉、御史大夫)和九卿,审计工作置于御史监察机构的统辖下,在御史大夫之下,设侍御史和监御史,协助御史大夫专职监督全国的民政、财政和财物审计事项。
作为皇帝有效监督控制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御用工具和耳目的御史监察机构,位高权重,在政治、经济和司法领域都享有较高的地位,政治上督察百官的奸邪逆恶;经济上弹举百官赃罪,参与官吏勾考账簿、审查钱粮
审计和维护财经法纪;司法上还掌有治理大狱、参予审理狱讼,会同司法部门明察大案和司法监督职权。
另外,在每年全国上计时,御史大夫作为主持者之一,监督上计制度的贯彻执行。
内部控制的完善阶段处于封建社会的盛世——唐朝。
那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处于世界中心,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完善也促进了经济管理的加强,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宋朝初期,朝廷即开始尝试革新之旅,试图在中央机构内部建立起财计管理与财计监督两套班子,从而为审计监督职权的经常有效行使提供机构和人员保障。
北宋时,天下财计归三司(盐铁、度之、户部)。
三司各设勾院,负责“勾稽天下所申三部金谷百物出纳帐籍”。
在三司勾院之外、三司之下,还设有一些机构执掌审计职权。
岗位轮换控制是内部牵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与方式。
据《宋史食货》记载,北宋时期,政府为了防止官员长期供职于某个岗位而滋生贪污资财的念头,特别作出“主库吏三年一易”的规定,也就是主管仓库的官员必须三年更换一次。
这是我国较早见诸文字的岗位轮换控制措施。
从宋朝起我国封建社会开始由盛转衰,内部控制也由此而落后于西方国家。
当然,古代的内部控制与今天的内部控制有所不同,古代的内部控制主要服务于公共治理,以国家内部控制为主,而现代的内部控制既服务于公共治理更服务于公司治理,以企业内部控制为主。
由于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所以现代社会的内部控制比古代社会显得更为必要。
但是,在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时,不仅要学习和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更要认真研究我国古代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践,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本土特色的内部控制。
我国古代的很多管理思想是值得现代人学习、研究、继承和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