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复习内容(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复习内容(全)

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1)——礼乐文明的确立1.西周(1)建立者:周武王(2)时间:公元前1046年(3)战役:牧野之战(4)都城:镐(今陕西西安)2.周朝改革了商朝的制度,发展并完善了古代礼乐制度。

3.西周采用分封制、宗法制好礼乐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4.分封制(1)实行的原因:为了有效地管辖广大被征服地区,镇抚各地原有的邦国。

(2)受封对象:周王的亲属、功臣等。

(3)受封者的权利:从周王手中获得土地、人口和仪仗等物品。

(4)受封者的义务:必须服从国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

(5)作用:分封制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

(6)基础:宗法制。

5.宗法制(1)含义: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

(2)核心: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他诸子封侯。

(3)实质: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

(4)作用: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6.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共同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使得周王确立了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疆域,同时也密切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使周王朝迅速发展成为幅员广阔、对周围民族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

7.礼乐制度(1)制定者:周公。

(2)含义: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不同等级的贵族,所能享受的乐目、使用的乐器及其组合各不相同。

(3)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统治,稳定秩序,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打下了根基。

(4)消极作用:压抑了人的个性与创造性。

8.《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其中一首诗“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了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威。

*简述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关系。

①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紧密联系的,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原则进行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总结要点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总结要点

第四单元复习要点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1.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2.官渡之战:(①时间:200年②人物:曹操和袁绍)(意义: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3.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

4.赤壁之战:(①时间:208年②人物:曹操的大军和刘备、孙权联军)(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从大规模分裂和局部统一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东汉末年十几个割据势力,东汉实际上一个分裂的国家,三国中的魏国实际上是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建立的,蜀、吴也如此,这样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三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得到了明显恢复和发展;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非常有名;吴国造船业发达,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8.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废魏建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二、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1.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政权,史称东晋。

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支持,其中琅邪王氏贡献最大。

2.淝水之战:(①时间:383年②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苻坚)(意义: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3.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与之后的齐、梁、陈总称为南朝。

4.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许多人逃往到江南地区,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5.江南经济的表现。

农业:(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2)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是东晋南朝的重要粮仓(3)南方以水稻为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4)小麦推广到江南(5)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的应用。

手工业:养蚕缫丝技术有了提升,丝织品产量激增;(2)铸造技术改进(灌钢法的发明);(3)制瓷业发展迅速(青瓷:南朝莲花尊)三、北方的民族融合1.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复习知识树课件PPT课件 人教版4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复习知识树课件PPT课件 人教版4


30、只要还有明天,今天就永远是起跑线。

31、认真可以把事情做对,而用心却可以做到完美。

32、如果上帝没有帮助你那他一定相信你可以。

33、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34、珍惜今天的美好就是为了让明天的回忆更美好。

35、只要你在路上,就不要放弃前进的勇气,走走停停的生活会一直继续。

36、大起大落谁都有拍拍灰尘继续走。
挺进大别山 战果: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直接威胁南京 和武汉
意义:解放战争中解放军由守转攻的转折点
第十八课
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起止时间
歼敌人数
意义
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948年11月
47万余人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2 55万余人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52万余人
解放东北全 境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2

1、最孤独的时光,会塑造最坚强的自己。

2、把脸一直向着阳光,这样就不会见到阴影。

3、永远不要埋怨你已经发生的事情,要么就改变它,要么就安静的接受它。

4、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5、通往光明的道路是平坦的,为了成功,为了奋斗的渴望,我们不得不努力。
目的
为了欺骗人民
共产党: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
2 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成果:10月10日国共两党签订了和平建国
的《双十协定》
分歧: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 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第十七课
全 面 内 战 爆 发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提纲(历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提纲(历史)

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原因:(1)中华民国政治混乱;思想领域:尊孔复古(2)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3.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4.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5.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典型内容: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2)提倡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并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3)文学革命。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6.评价:(1)进步性: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2)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3)性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7.新文化运动“新”在哪?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封建文化注:1919年以前中国像西方学习的三阶段第13课五四运动(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1)时间、地点、主力: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的性质)“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1.表现:(1)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2)工人罢工(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商人罢市。

2.结果: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

(1)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2)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3)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简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简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简介
第四单元:两个文明的初次交锋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两个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之间的初次交锋。

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它以尼罗河流域为中心,发展出独特的宗教、艺术和社会制度。

古希腊文明则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具有重要的哲学、政治和艺术成就。

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介绍古埃及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学生将了解到古埃及是如何依靠尼罗河的农业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又是如何借助于法老王的管理和领导才能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2.探究古希腊城邦的形成和特点。

学生将研究希腊城邦制度的优势和不足,了解到这一政治制度是如何影响到希腊文明的繁荣和发展。

3.分析古埃及与古希腊之间的交流和交往。

通过对两个文明的比较,学生将明白它们在艺术、宗教、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相似点与差异点。

4.了解古埃及的神秘石碑——罗塞塔石碑的发现和对人类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学生将回顾罗塞塔石碑的被发现的历史,以及它在解决古埃及象形文字难题中起到的作用。

通过研究本单元,学生将对古埃及文明和古希腊文明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它们的起源、发展和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同时,学生将提升跨文化交流和比较分析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希望本单元的研究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促进他们对世界文明的多元理解,培养他们积极的历史观和国际视野。

本单元教学时间预计为2周。

谢谢!。

「精品」初中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精品」初中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部编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1915年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1.北洋政府统治下政局混乱,社会动荡2.“尊孔复古”逆流;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传播3.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反思后深刻的认识到,必须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时间:1915年2.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3.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鲁迅等4.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抨击旧道德旧文化。

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鲁迅《狂人日记》2.提倡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德先生”“赛先生”3.进行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倡白话文。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意义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③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④是一场伟大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局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近代化探索事件代表人物 口号、思想 学习西方内容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逐步深入 洋务运动李鸿章 自强、求富 技术/器物 戊戌变法康有为 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君主立宪——制度 辛亥革命孙中山 三民主义 民主共和——制度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 民主、科学 思想文化 第13课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十月革命的影响2.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3.时间:1919.5.44.地点:北京5.主力:学生6.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7、斗争方式:罢课、游行示威、集会演讲二、五四运动的扩大陈独秀《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的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 新文化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 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第七卷第五号
伟大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本课小结
标志、两大口号 兴起
代表人物、主要阵地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

倡导文学革命

积极: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评价
消极:对传统文化看法, 有一定的片面 性
随堂即练
1、在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上有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
统的近代建筑--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我们纪念新文化
陈独秀
《青年杂志》和《新青年》
3.代表 终身以新青年自居
陈独秀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获得36个博士学位的“中国自由主义之父”
胡适
4.重要阵地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蔡元培
北京大学红楼(20世纪初新文化 运动的主要阵地)
没有蔡元培,北大就不成其为北大;没有北大,蔡元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把反封建的思想内容同白话文形式结合起来,成为新 文学的典范。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抨击_旧__道___德_和_旧__文__化__ 提倡_民__主____和__科__学___ 提倡_文__学__革__命_________
思想革命 文学革命
新课讲解
知识点一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 实行民主政治。 (2)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仅依靠政治制度 的革新不能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 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兴起的时间和标志
时间:1915 标年志:《青年杂志》的创刊(后改名为《新青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主要包括《历史》上册和《思想品德》上册两部分内容。

在《历史》上册中,主要探讨的是中国古代典籍的整理、交流与传播、以及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等内容。

以下是对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知识点的归纳。

第一单元:古代书的整理与开展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汉代文化的繁荣和典籍的整理与安排。

主要知识点包括:1. 汉代文化的繁荣:汉武帝时期文化的繁荣和外交的发展。

2. 典籍的整理与安排:大成至正经和《太平御览》的整理与编写。

第二单元:古代典籍的交流与传播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古代典籍的交流与传播,以及典籍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主要知识点包括:1. 典籍的交流与传播:古代典籍通过官方的汇编、传抄以及民间的流传而实现交流与传播。

2. 典籍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典籍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指导思想、教育人民、促进文化传承等作用。

第三单元:古代社会的变革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

主要知识点包括:1.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统治者之间的争斗和战乱导致了社会和政治的不断变革。

2. 经济变革与社会动荡: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活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经济落后和社会动荡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3. 文化的变革: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佛教的传播、文人的活动以及文字的繁荣。

第四单元:古代史书的研究与写作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古代史书的研究和写作方法。

主要知识点包括:1. 史书的来源与分类:史书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来源,按照体裁可以分为编年体史书、通史和专门史书等。

2. 史书研究的重要方法:史书研究需要通过文字研究、史迹研究、考古发掘等多种方法进行。

3. 史学思想与历史观:史学思想和历史观对于史书的研究和写作有着重要影响。

以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知识点归纳。

这些知识点主要涉及了古代典籍的整理、交流与传播,以及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革等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变革的重要内容,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对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单元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古代史
- 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文明的发展
- 旧石器时代
- 新石器时代
- 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单元二:古代文明与两河流域
- 法老的统治与金字塔
- 古代埃及的活动与思想
- 古代巴比伦的活动与思想
- 文字的诞生
单元三: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 希腊城邦和民主政治
- 希腊的社会文化与科学
- 罗马帝国的兴衰
- 古罗马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四:古代印度文明
- 印度的地理环境与人口分布- 与的产生与发展
- 印度的社会制度和文化
- 印度的科学与艺术
单元五:古代中国文明
- 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
- 夏、商、西周的兴亡和文化- 东周的兴亡与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的统一和发展
单元六:古代非洲文明
- 尼罗河流域的文明
- 赤道非洲的文明
- 非洲的国家和城市
- 非洲的宗教和文化
以上是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知识框架】【重点梳理】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概况(1)开始: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2)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3)口号:民主与科学(4)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主要内容(1)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2)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仍然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知识延伸】中国近代化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表现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2)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表现在维新变法运动以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近代化历程由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是中国在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3)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表现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近代化运动,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人教统编版中考总复习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知识点归纳

人教统编版中考总复习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单元知识网络新代的曙光一、新文化运动1. 开始: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2. 阵地:北京大学,《新青年》3.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4. 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5. 旗帜: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6. 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二、五四运动1.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2. 时间、地点:前期——1919年5月4日至6月3日,北京;后期——1919年6月5日,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3.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4.意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三、中国共产党诞生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⑴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传播⑵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⑷标志: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①主要内容:通过党纲、中心工作、成立领导机构②意义: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2. 中共二大:制定党的最低纲领3. 工人运动高涨:京汉铁路大罢工【基础知识梳理】一、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各个事件的探索阶级不同。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探索活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探索活动。

知识点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主要代表人物: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3.戊戌变法——《时务报》《国闻报》;辛亥革命——《民报》;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知识点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⑴道德: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⑵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陈独秀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⑶文学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4:难忘九一八1日本入侵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共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把握)二、由于蒋介石的不抗击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就沦陷了。

日本占据东北后,又将入侵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

3、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扣押了蒋介石,发动了安事变”。

(又称双十二事变)4、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派出到西安调停。

蒋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取得和平解决。

、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大体终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周围进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寻,受到中国守军拒绝,因此日军悍然进攻卢沟桥,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中国守军奋起招架,全国性的抗日战争暴发了。

(佟麟阁、赵登禹为国捐躯)二、在民族危机空前严峻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成立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战取胜的关键,即全民族抗战)3、1937年12月,对南京人民进行了长达的血腥大屠戮,屠戮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4、阻碍:七七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战暴发,在民族危机空前危机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第16:血肉筑长城一、平型关大捷:第一--次成功——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台儿庄战役:抗日战争时期的最重大的成功——台儿庄战役(1938年,国民党第五战区李宗仁指挥)。

根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根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根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本文档旨在归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内容。

以下是本册教材中的主要历史知识点:
第一单元:大秦帝国
- 大秦帝国的建立和发展
- 秦始皇的改革和统一
- 秦朝的法律制度和文化建设
第二单元:大汉帝国
- 汉武帝的扩张和国力巅峰
-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对外关系
- 汉朝的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
第三单元:三国鼎立
- 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 三国时期的战争和割据局面
第四单元:南北朝时期
- 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
- 北朝和南朝的经济、文化以及宗教特点- 北朝和南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
第五单元:隋唐帝国
-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 唐朝的繁荣和辉煌
- 唐朝的科技、文化和外交发展
第六单元:宋元明清
- 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科技进步
- 元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 明清两代的王朝变迁和社会变革
以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概览。

同学
们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进行学习和复习,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

祝大家学习进步!。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整理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整理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 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领导者:陈独秀和《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他们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

3.宣传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1、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以新文化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鲁迅《狂人日记》第一部白话文小说(2)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口号(两面旗帜):“民主”“科学”(3)提倡文学革命: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2、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13课 五四运动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正当要求被拒,英、法、美等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

3、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1、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2、扩大: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但遭镇压并多人被捕。

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

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

3、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4:难忘九一八1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共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掌握)2、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就沦陷了。

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3、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扣押了蒋介石,发动了安事变”。

(又称双十二事变)4、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派出到西安调停。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所以日军悍然进攻卢沟桥,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中国守军奋起反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了。

(佟麟阁、赵登禹为国捐躯)2、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战取胜的关键,即全民族抗战)3、1937年12月,对南京人民进行了长达的血腥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4、影响:七七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爆发,在民族危机空前危机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第16:血肉筑长城1、平型关大捷: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台儿庄战役:抗日战争时期的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1938年,国民党第五战区李宗仁指挥)。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单元知识点-4.八上第四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单元知识点-4.八上第四单元知识点

【八上·单元知识梳理】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内容要点: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意义知识结构:知识要点:1、背景: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兴起的时间和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4、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5、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2)提倡民主和科学(3)新文化也是一场文学革命6、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内容要点: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知提示: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重点:五四运动知识结构知识要点: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爆发时间:1919年5月4日地点:北京主力:学生3、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扩大:时间:6月5日主力:工人群众地点:北京——上海形式: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5、结果: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

北洋军阀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6、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一些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内容要点: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重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知识结构:知识要点: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2、 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义务教育资料1.国共合作的实现:(1)中共三大:1923年6月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

①内容: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②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3)黄埔军校建立:1924年5月广州的黄埔。

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④领导人: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⑤作用: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2.北伐胜利进军 1926年7月,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

(1)北伐目的: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的胜利进军:两湖战场:湖南、湖北是主要战场。

叶挺率领的北伐军先锋第四军独立团奋勇冲锋,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攻占武昌,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3.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叛变革命的原因: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2)表现: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

他们公然叫嚣“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1)背景: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1)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

内容:通过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地点:湘赣边界领导人:毛泽东革命武装:工农革命军(3)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会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

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的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3.工农武装割据: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1.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长征原因: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长征的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向湘西前进。

(3)遵义会议 1935年1月①背景:敌人已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下重兵,毛泽东提出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建议得到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

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③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2.过雪山草地(1)冲出重围: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领导下,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通过草地,进入甘肃。

3.红军胜利会师陕甘宁(1)胜利会师:①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②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九一八事变(1)时间:1931年9月18日夜。

(2)地点:沈阳。

(3)概况: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4)结果:日本相继占领东三省,东北军十几万人撤至山海关内,短短4个多月,东北沦于敌手。

(5)影响: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2.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华北危机:①背景: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②过程: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的“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③影响: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

①领导者:中国共产党。

②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方式:示威游行。

④影响: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西安事变(1)爆发: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

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2).结果:①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②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3)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

(1)经过:驻屯北平南郊的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

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

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2)影响: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

2.第二次国共合作(1)红军改编:①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

②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2)正式合作: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国共团结御辱、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3.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

2.经过:(1)开始:日军一名军官带兵强行闯过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被中国守军击毙。

日本以此为借口,在上海挑起事端。

中国军队奋起反击。

(2)结果: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3)意义: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4.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

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

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1.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1)指挥员:李宗仁。

(2)影响: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保卫大武汉1938年6月。

(1)概况:①日军先后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

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约100万人参战。

②日军在空军、海军的协助下猛烈进攻。

中国军队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有利地形构筑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敌人。

③万家岭战役: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000余人。

④撤出武汉:1938年10月,中国军队有序撤出武汉。

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

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3.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1)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

(2)结果:中国军队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

(3)影响:这次会战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增强了中国的抗战力量,中国成为抗击法西斯的重要力量,并作出重大贡献(4)抗战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4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

1.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1)指挥:林彪(2)双方:日军板垣师团一部与八路军一一五师。

(3)歼敌1000多人。

(4)意义: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1)建立: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

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根据地军民的抗战战法有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

(3)发展: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4)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3.百团大战(1)背景: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2)目的: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3)概况:①时间:1940年下半年。

②领导人:彭德怀。

③规模: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2 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对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

④主要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⑤意义: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1.中共七大(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2)时间、地点: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3)制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指导思想: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