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肌力训练
肌力训练技术与方法
第七页,共89页。
基本概念
10.等速训练(isokinetic exercise) 又称可调节抗阻运动或恒定速度运动。 利用专门设备,根据运动过程的肌力大小变化调节外加阻 力,使整个关节运动依预先设定速度进行运动。
11.肌肉长度-张力关系(muscle length-tension relation) 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能影响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肌力。 当肌肉收缩时肌肉处于适宜的预先拉长状态,才能产生最 大 肌力。肌肉收缩时初长度已处于缩短状态或过分拉长状态, 其收缩效果下降。
返回
第二十六页,共89页。
临床应用
适应证 5.骨关节畸形 6.脊柱稳定性差 7.关节周围主动肌和拮抗肌不平衡 8.内脏下垂、尿失禁
返回
第二十七页,共89页。
临床应用
禁忌证 1.全身有严重感染和发热不宜进行。
2.患有严重的心脏疾病,如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情 况。
3.皮肌炎、肌炎及发作期患者及严重肌病患者不宜进行高强度 或抗阻训练。
运动学概要
肩部肌群 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 收缩使肱骨头紧压于关节盂从而防止半脱位; 脑损伤及脊髓损伤会引起这些肌肉的瘫痪; 这些肌肉瘫痪和上肢本身重力的作用易导致肩关节半脱位。
返回
第四十一页,共89页。
肘部和前臂肌群
运动学概要
屈曲: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三块肌肉收缩引起 伸直:肱三头肌收缩引起 前臂旋前:旋前圆肌、旋前方肌 收缩引起 前臂旋后:肱二头肌、旋后肌 、肱桡肌收缩引起 注:腕及手部肌群的运动学概要作为自学内容。
注: 肱肌、肱桡肌、旋前圆肌、旋前方肌、旋后肌略,作为 自学内容。
返回
第三十七页,共89页。
解剖学概要
肌力训练 PPT课件
心性训练)
等速与等长、等张相比,显著特点是运动速度相对稳定,不会产生加 速运动,且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阻力与作用的肌力成正比,即 肌肉在运动全过程中的任何一点都能产生最大的力量。等速运动能 依肌力强弱、肌肉长度变化、力臂长短、疼痛疲惫等状况,提供适合 其肌肉本身的最大阻力,且不会超过其负荷的极限。因此,等速运动 具有相当高的效率与安全性。
适应症
适应证 5.骨关节畸形 6.脊柱稳定性差 7.关节周围主动肌和拮抗肌不平衡 8.内脏下垂、尿失禁
禁忌症
禁忌证 1.全身有严重感染和发热不宜进行。 2.患有严重的心脏疾病,如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情
况。 3.皮肌炎、肌炎及发作期患者及严重肌病患者不宜进行高强度 或抗
阻训练。 4.肌力训练会加剧局部疼痛的,如:肌肉、骨骼外伤后术后早期的患者
生较大的肌力;同时,离心收缩时伴有对粘弹性组织的牵张,可抑制 粘弹性组织的重构,促进功能恢复 离心收缩时所耗费的代谢能量要少于向心收缩时,因此启动相对容易 。 离心收缩产生的力量比向心收缩大50%左右;比等长收缩大25%左右。
关于肌肉离心收缩为何能产生较大的张力,一 般认为有如下两个方面原因: 1. 牵张反射 肌肉受到外力的牵张时会反射性地引起收缩。 在离心收缩时肌肉受到强烈的牵张,因此会反 射性地引起肌肉强烈收缩。 2. 离心收缩时肌肉中的弹性成分被拉长而产生 阻力,同时肌肉中的可收缩成分也产生最大阻 力。
核心肌群的训练
对于人体内一些稳定肌,核心肌群,又该如何进行肌力的 训练呢?比如骨盆,躯干,脊柱旁边的一些(肌群腹直肌、 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前部、竖棘肌)
器械:我们可以采用exercise ball,balance board(平衡 板),破坏平衡条件,诱发这些内在核心肌群的收缩对其 进行训练。
肌力训练技术最新版ppt课件
◆ 3级以上肌力可行主动训练
◆ 4~5级肌力时可行抗阻训练
返5回0
.
肩前屈肌群
训练方法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健侧侧卧位。上肢放在体侧,伸肘。
◆治疗师位置:立于患者身旁,一手托住患者的肘 关节,另一手托住患者的前臂。
◆方法:在训练的过程中治疗师根据患者肌力情况
决定给与助力大小,1级肌力时给予助力帮助前
前臂远端掌侧,以保持稳定。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外展上肢。
返5回4
.
肩后伸肌群
训练方法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健侧侧卧位,训练侧上肢自然置于体侧。 ◆治疗师位置:立于患侧,一手托住患者的肘关节,另一手托住患者的前臂。 ◆方法:1级肌力时给予助力帮助后伸肩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助托起训练侧上
4.悬吊训练(suspension exercise) 利用绳索、挂钩、滑轮等简单装置,将运动的 肢体悬吊起来,以减轻肢体的自身重量,然后在 水平面上进行训练。 为助力训练的一种,能节省治疗师的体力消耗。
返回5
.
基本概念
5.主动训练(active exercise) 通过患者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的运动(的训练)。
返4回8
.
运动学概要
肘部和前臂肌群
屈曲: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三块肌肉收 缩引起
伸直:肱三头肌收缩引起
前臂旋前:旋前圆肌、旋前方肌 收缩引起
前臂旋后:肱二头肌、旋后肌 、肱桡肌收缩 引起
注:腕及手部肌群的运动学概要作为自学内容。
返4回9
.
选择方法
训练方法
◆ 0~1级肌力时可采用传递神经冲动练习
◆ 1~3级肌力时可采用助力训练
1.适应证 同等张训练
肌力训练(运动疗法课件)
等张收缩
–等张缩短(向 心性收缩)
– 等张延伸(离 心性收缩)
肱二头肌的等张收缩
பைடு நூலகம் 等长和等张收缩比较
四、肌力训练原则
1.分级原则 0级:电刺激、被动运动
–集中精神,先健侧后患侧
1-2级:助力训练(悬吊、滑面上等)
–在外力的辅助下通过患者主动收缩肌肉来完成的运动 或动作。
–辅助力量由治疗师、患者的健肢提供、亦可利用器械
等张抗阻:重物抗阻
a、腰挂重物 b、荷重鞋 c、手持杠铃 d、肩挂重 物
a 双上肢和躯干的 重量为阻力;
b 手持杠铃作 为阻力
等张抗阻:重锤与滑轮抗阻
a仰卧位抗阻运动方法; b坐位时抗阻运动方法
等张抗阻:弹簧抗阻
a. 坐位时的训练方法 ;b. 俯卧位时的训练方法。
• 股四头肌训练器
四、肌力训练原则
– 在暗示,大声命令及有积极的训练目的时,所 发挥的肌力比自主最大收缩力大20%~30%
初长度的影响
生理限度内,进行训练前被牵拉至适度长度时,肌力最大: 肘关节成90度屈曲,膝关节成60度屈曲
肌力减低的原因
• 神经系统疾病(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 • 失用性肌肉萎缩 • 肌源性疾病 • 年龄增加
三、肌力训练的种类
➢ 因此,对于伴有高血压、脑血管疾病,以及心脏病的患者而 言,这是一种具有危险性的动作。为保证患者的安全,需要 治疗师对患者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以使 患者的血压变化在正常范围内,不会危及生命。
等速抗阻
• 基本特点是由仪器使受训练的肢体在运动全过 程中始终保持角速度相等。
• 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每一点上都能向肌肉提供 合适的阻力。
增强肌力技术
肌力训练
肌肉收縮肌肉收縮::離心
機械式
簡易器材的肌力訓練-抗力球
41單人徒手肌力
雙人徒手肌力訓練
43
動作平面動作平面——額狀或冠狀面
單人徒手及簡易器材之抗阻力訓練
上肢肌群訓練:1.三角肌訓練動作
單人徒手及簡易器材之抗阻力訓練
2.肱三頭肌訓練
57肱三頭肌訓練
2.肱三頭肌訓練
3.肱二頭肌群訓練
胸大肌訓練1.胸大肌訓練1.
1.1.胸大肌訓練胸大肌訓練
2.上背肌群訓練
腹部肌群訓練
下背肌群訓練
下背肌群訓練
下肢肌群肌力訓練臀部肌群訓練
下肢肌群肌力訓練1、臀部肌群訓練
大腿內、、外側肌群訓練、大腿內
83
2、大腿內大腿內、、外側肌群訓練
3.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訓練
單組訓練法(single set system)。
第三节肌力训练 PPT
(2)加重物抗阻力得主动运动
• 患者直接用手抓取重物或将重物固定在身体某部 位进行训练。
肱二头肌肌力增强得抗阻训练
股四头肌肌力增强得抗阻训练
(3)重锤与滑车抗阻力得主动运动
❖ 1)此项训练方法就是利用重锤作为阻力,利用滑车来确定 牵引力得方向;
❖ 2)当牵引力得方向与肢体成直角时,肌肉才可发挥最大收 缩力;
❖ 肌肉得尺寸 ▪ 肌纤维得横断面积
❖ 肌纤维得数目 ▪ 遗传特性
❖ 神经肌肉效能 ▪ 肌纤维得募集率 ▪ 肌纤维得同步 ▪ 肌纤维得发动率
一、影响肌肉力量得20因06素
❖ 年龄 青春期力量开始增加 最高峰处于20-25岁 25岁以后呈每年1%递减
❖ 生物力衰学减的因速度素与运动有关 ▪ 初长运动度可以延缓这种衰退 ▪ 肌腱得止点
肌力训练得基本方法
(四)抗阻训练
1、适应证 4级以上肌力
2、训练方法 利用徒手、滑车、重锤、弹簧、重物、摩擦力、 流体阻力 阻力作用得方向与主动运动方向相反
抗阻运动训练方法
徒手抗阻力主动运动
加重物抗阻力得主动 运动
浮力抗阻力 得主动运动
训练方法
重锤与滑车抗阻 力得主动运动
摩擦阻力抗阻力得主动运动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12
超常负荷原则
(2)训练时间:主要包括肌肉收缩时间与运动时间。
1)肌肉收缩时间常用于等长收缩得训练,即训练 时,如肌肉收缩得时间短,则强度就较大; 如肌肉收缩较长时间,则训练得强度应较小。
2)运动时间就是指一次训练所需要得总时间,包括 肌肉收缩得时间与期间放松得时间。
• 基于10RM
2set = 3/4 10RM x10
运动康复治疗学03肌力训练
4、等速运动
等速测试系统主要由操作系统和电子计算机处理 系统两部分组成 确立一定的收缩速度后,使肌肉进行收缩,仪器 内部的自动机构保证肌肉收缩力越大时,阻力也越 大,收缩力下降时阻力也减小,从而保证在收缩过 程中速度恒定 适用于脊柱和四肢肌肉力量测试和训练,运动系 统损伤的辅助诊断和预防,康复训练的疗效评定等
②抗机械阻力运动:
阻力可以用沙袋、哑铃、墙壁 拉力器或专用的肌力练习器等 重物可以直接固定在关节的远 端,或通过滑论、绳索固定
根据经验,重量大,重复次数少 有利于发展肌力 重量中等,重复次数多,有利于 发展肌肉耐力
2、抗等长阻力运动
肌肉收缩时,没有可见的肌肉缩短或 关节运动,肌肉没有作功,但能产生相 当大的张力,由此能增加力量 为了增加关节活动全范围内的肌力, 必须把关节置于不同角度的位置上训练, 每次抗阻力维持5-10s为宜
被动不足
当多关节肌被拉长伸展时,在其中一个关 节已经被拉长后,在另一个(或其余)关节 就不能充分被拉长,这种现象称为多关节肌 的被动不足
5、训练次数宜多的原则
为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一次的收缩 训练是往往不够的,若无关节疾病或肌 腱炎,训练的次数宜多不宜少
6、训练至疲劳但 不过度疲劳的原则
此原则认为,如训练有充分时间,且出于 高度自愿,训练应一直进行到出现疲劳感为 止,如训练中途没有休息而直接进入疲劳则 更有效
抗阻训练类型的效率
等张收缩只能训练肌肉中的Ⅰ型慢速纤维 等长收缩能训练肌肉中的Ⅰ和Ⅱa两型纤 等速收缩能同时训练肌肉中的Ⅰ、Ⅱa和Ⅱb 三种纤维,因而可以最全面地锻炼肌肉
注
意
在训练病肌时,不一定同时满足上述六 原则,但1、2、3、4项是必须的,5、6项 则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条件许可,同时满 足六项原则则更佳
肌力训练知识点总结初中
肌力训练知识点总结初中肌力训练是体适能训练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肌力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体态、提高健康水平。
肌力训练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力量锻炼,可以通过自重训练、器械训练、弹力带训练等多种方式进行。
本文将就肌力训练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肌力训练的基本原理(一)肌力训练的定义肌力训练是为了增强人体的肌肉力量、耐力和爆发力而进行的一系列锻炼活动,通过肌力训练可以改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降低患病风险。
(二)肌力训练的基本原理1. 肌肉超负荷原则:通过训练时的重量超过肌肉承受的极限,刺激肌肉增长。
2. 循序渐进原则: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周期,使肌肉不断适应训练刺激。
3. 重复练习原则:通过反复的训练动作,提高肌肉的耐力和稳定性,促进肌肉发展。
4. 多样性原则: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进行肌力训练,提高肌肉的适应性,避免训练瓶颈。
(三)肌力训练的影响因素1. 年龄:肌力训练对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的训练效果和方式有所不同。
2. 性别:男性和女性在肌力训练方面有一定的生理差异,需要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
3. 饮食:合理的饮食营养对肌力训练有重要的影响,需要搭配合理的膳食。
4. 睡眠:充足的睡眠对肌力训练的恢复和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一)自重训练自重训练是一种不需要器械辅助的肌力训练方式,可以通过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等方式进行。
自重训练可以帮助身体的柔韧性和爆发力,适合初学者和没有条件去健身房的人。
(二)器械训练器械训练是一种借助各种器械来进行肌力训练的方式,比如哑铃、杠铃、健身器械等。
器械训练可以更直接、针对性地锻炼肌肉,适合有一定运动基础的人。
(三)弹力带训练弹力带训练是一种使用弹力带进行肌力训练的方式,可以通过改变带子的张力来增加训练难度。
弹力带训练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肌力训练,适合需要在家进行训练的人。
三、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一)热身在进行肌力训练前,需要进行适当的热身,包括有氧运动、肌肉放松拉伸等,以避免运动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下一次肌力训练在前一次训练后的超量 恢复阶段内进行,那么就可以该超量恢复阶 段的生理生化水平为起点,使超量恢复叠加 和巩固起来,实现肌肉形态及功能的逐步发 展。
因此,超量恢复是肌力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肌肉练习引起肌疲劳 适宜的练习频度
练习 疲劳恢复 形 态 功 能 变 化
超量恢复
原有功能 形态水平
不同收缩形式的最大肌力有所不同 。
收缩速度
是影响肌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肌肉收缩速度越低,运动单位的募集机会就
越大。 在等速向心收缩低角速度测试时产生较大力
矩值的结果即为此证据。
中枢和外周神经调节
产生肌力的神经生理机制包括募集纤维类型 的选择、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神经元的抑制、 运动单位的同步性、冲动传导及中枢神经系 统的发育等。
肌力训练
Muscle Strength Exercise
(一)概述
1、定义
肌力(Muscle strength)
指肌肉收缩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
2、肌力的直接影响因素
肌肉横截面积 肌肉初长度 运动单位募集及释放速率 肌纤维走向 杠杆效率
肌肉横截面积
每条肌纤维横断面积之和为肌肉的生理横断 面积。
的1.2倍时,产生的肌力最大。
运动单位募集及释放速率
运动单位的激活及其释放速率被认为是与肌 力相关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肌肉开始负荷时,即需要募集一定量的运 动单位;随着负荷的增加,则需要募集更多 的运动单位。
当负荷仍然增大时,运动单位释放速率则较 释放的运动单位数量更为重要,此时,释放 速率是形成肌力更为重要的机制。
年龄增加
20岁后随年龄增加肌力逐渐下降,下肢较上 肢下降更快。
废用性肌肉萎缩
制动及无功能状态所产生的以生理功能衰弱 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废用性肌肉 萎缩。
完全卧床下,肌力每周减少10%~15%, 每天减少1%~3%。如卧床休息3~5周, 肌力即可减少一半。
肌肉也出现萎缩,股四头肌和踝背伸肌尤为 明显,肌肉容积缩小、肌肉松弛;通过适当 运动训练,肌肉容积可复原。
使肌肉的形态结构变得更加发达、完善,同时肌肉功能 也可获得改善。
肌肉体积增大,肌纤维增粗 收缩蛋白、肌红蛋白、酶蛋白增加 ATP、热能含量和糖原储备增加 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结缔组织量也增多
2、超量恢复
训练时和训练后肌肉的即时变化为疲劳和恢 复的过程。
训练后肌肉出现疲劳时,肌肉收缩力量、速 度和耐力均明显下降,能源物质等也有所消 耗,通过一定时间休息使生理功能逐渐恢复、 消耗的能源物质得以补充。在恢复到训练前 水平后,可出现一个超量恢复阶段,即各项 指标继续上升并超过训练前水平。
闭链运动:指运动轴的远端固定,近端活动的运动 方式,有利于运动轴各肌肉的协同性力量训练,例 如下蹲运动训练对股四头肌、腘绳肌、胫前肌、小 腿三头肌、臀大肌、髂腰肌等的综合力量训练。
(二)原理
1、肌肉适应性改变
肌力训练的作用并非是肌纤维的增加,主要是使肌 肉产生适应性变化,并由此增强肌力。
肌肉的适应性变化包括:
因此,肌力的大小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 经系统的调节密不可分 。
个体状况பைடு நூலகம்
肌力的大小与个体状况(如年龄、性别、健 康水平、心理因素等)有关。
一般在20~30岁时个人的肌力水平达到峰 值。
女性的肌力近似为同龄男性的2/3,男性肌 力通常与男性激素有关 。
4、肌力下降的原因
年龄增加 废用性肌肉萎缩 神经系统疾病 肌原性疾病
超量恢复原理
力量 增长
增强肌力的方法
主动训练是增强肌力的唯一方法! 在神经支配能力不改变的前提下,肌肉力量
的提高不可能超过1级。
(三)生理作用
防治失用性肌萎缩,特别是肢体制动后的 肌萎缩。
防治因肢体创伤、炎症时疼痛所致的肌萎 缩。
促进神经系统损害后的肌力恢复。帮助维 持肌病时的肌肉舒缩功能。
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脑血管病、脑瘫 脊髓损伤 …….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周围神经损伤
肌原性疾病
肌营养不良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与躯干 的肌力下降与肌肉萎缩。
多发性肌炎
主要为四肢近端肌群、颈屈曲肌群、咽喉肌群 等。
开链运动或闭链运动
开链运动:指运动轴的近端固定,远端活动的运动 方式,有利于进行特定肌肉的力量训练,例如手握 哑铃进行肱二头肌训练。
肌纤维走向
杠杆效率
3、肌力的间接影响因素
肌肉的功能状况 肌肉的收缩方式及收缩速度 中枢和外周神经调节 个体状况
肌肉内部功能状况
肌肉内部功能状况也直接影响肌力
降低肌肉的收缩能力
缺氧 酸中毒
增强肌肉的收缩能力
钙离子 肾上腺素
肌肉的收缩方式
肌肉生理收缩包括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两大 形式。
(四)训练方法分类
1、肌肉收缩形式分类 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 等速收缩
(1)等长训练(isometric exercise)
利用肌肉等长收缩进行肌力训练,收缩时肌 肉长度基本不变,不引起关节运动,又称为 静力训练(static exercise)。
优点
动作较为简单,容易掌握; 不需要或需要很少的器械; 可用于某些等张训练不易锻炼或无法锻炼的肌群,
调整肌力平衡,对脊柱侧弯、平足等骨关节 畸形起矫治作用。
增强躯干和腹背肌力平衡,改善脊柱排列及 应力分布,增加脊柱稳定性,防治脊柱疾病。
改善原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平衡,以促进关 节的动态稳定性,防止负重关节的退行性改 变。
增强腹肌和盆底肌训练对防治内脏下垂、改 善呼吸及消化功能有一定意义。
如四肢的内收肌群; 可在石膏、夹板固定时或关节活动范围内存在疼痛
症状等情况下应用; 潜在的损伤少,较为安全,故可在术后早期康复应
肌肉的横截面表明了肌肉中肌纤维的数量和 肌纤维的粗细,因而可反映肌肉的发达程度。
单位生理横截面积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称为 绝对肌力。
肌肉的横截面积越大,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 量也越大。
肌肉的初长度
肌力的产生也有赖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 肌肉的弹性特点决定其在生理限度内具有适
宜的初长度,则收缩产生的肌力较大。 一般认为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为其静息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