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问题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管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养老问题研究

[摘要]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我国60岁以上老人约为178亿,其中60岁以上老人约为1.19亿,占比为8.87%,这一比例已经高于老龄型国家的判断标准。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人口老龄化,农村人口数量巨大,老人有80%以上在农村,在农村经济水平低下,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是社会的一大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养老问题问题越来越复杂,养老形势严峻、不容乐观。解决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还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和效率,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已是党和政府的当务之急。[关键词]社会工作;农村养老;;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综合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对农村养老问题的学术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多年的探索,学者们已达成共识,认为农村养老问题是中国养老事业的关键问题。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约有9亿之多,在全国老年人口总数当中,农村老年人也占据了绝大多数。如何解决好这样一个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对我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可以说,使我国农村老人能够“老有所养”,不仅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整个世界也是一个重大贡献。由于长期以来多方面的历史原因,我国农村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可直接用于老年人社会保障的资金非常有限,农村90%以上的老人仍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或由子女赡养。近20年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遍推行,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大家庭日益向小型化发展,家庭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尤其是近十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在我国的逐步确立,农村经济及家庭结构变化迅速,农村核心家庭增多,青年人婚后与老人分居现象较以往普遍;而且中青年农民外出经商、打工者也在不断增加,这些变化使得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很大冲击。在许多农村地区,家庭赡养纠纷案件逐年上升;在贫困地区,丧失劳动能力的高龄老人缺吃少穿、缺医少药现象也为数不少,这都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去寻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使农村老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高龄老人)的养老变得较有保障。

一、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

(一)农村养老的内涵

就养老问题的四方面内涵:“谁来养”、“养不养”、“怎么养”以及“养得怎样”来说,有学者认为:谁来养是养老的首要问题,目前针对农村人口在该方面的专门论述不多;“养不养”既是法律、道德问题,又是涉及部分老年人生活甚至生存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在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中少有涉及;“怎么养”即养老模式问题,是养老问题研究以及农村养老问题研究中受关注最多的;“养得怎样”是养老质量的问题,应是研究养老问题的根本目的所在,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备受忽视。笔者认为,由于养老主体(谁来养)、养老态度(养不养)、养老方式(怎么养)以及养老效果(养得怎样)是养老问题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四方面内容,因此在现有农村养老问题研究中,对此四方面都有涉及,只不过着墨不同,论述重点各异,并且多是在养老方式研究中综合体现出来的。

另外,还应考虑养老客体(即谁在被养)以及养老环境(即围绕养老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氛围及相关措施等)两个因素,因为老年人并不是一个同质总体,不同个体间养老需求差别迥异;养老环境作为对养老起烘托和支撑作用的客观存在,其差异性同样会影响养老的其他要素。

(二)农村养老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农村养老问题最集中的体现为农村老人生活困苦,生活幸福感低。具体表现

为:

1.经济上贫困。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是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而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是十分有限的,一般仅能保障老人的最低生活水平。另外,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因为子女提供资金的多寡取决于子女的经济收入和孝心。

2.生活上无人照料。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很多老人成了空巢老人,他们的生活得不到照料。尤其是在老人生病或生活不能自理时,其生活更是悲惨。

3.精神上孤独甚至受折磨。空巢老人的出现,使得这些老人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农村社会中又严重缺少可供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公共设施和场所,使得农村老人在精神上倍感孤独。同时,农村社会的虐老、弃老等现象时有发生,老年人身心俱伤,甚至绝望。

农村养老出现蹦境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社会变迁、社会制度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养老的传统文化支持出现衰落,即孝道观念弱化、家庭责任和义务观念淡薄;社会变迁因素体现在家庭结构变迁、老龄化、城市化加剧和人口流动加快,出现家庭规模小型化和核心化、家庭主导权利转移等;制度因素影响体现为,城乡二元体制、优惠制度向城里人倾斜、传统规范资源功能减弱或消失、新的制度资源进入农村不足(田雪原,2002);经济因素的影响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农村较低水平的生产发展能力,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发展厅式和落后的发展环境,老人自身经济收入低等都会影响养老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三)农村养老面临的严峻挑战

农村现行养老保障方式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历史渊源,尤其是家庭养老方式,一直在农村的养老制度中起着主要支撑作用,但随着中国正在发生的急剧的社会和经济变革,这一局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农村现行养老保障以家庭养老为支柱,其存在基础可从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来认识。经济基础主要表现在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子女供养;农业经济和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式的农村生产方式使农村老年人“活到老干到老”;农村社会福利差,医疗水平低等。社会基础反映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了养老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国家的非平衡发展战略和事实上存

在的等级制度,使政府和社会尚未承担起对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任务;家庭在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性;传统文化中家庭养老是美德;法律对家庭养老提供了保障;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家庭养老表示认可和肯定等。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的传统养老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学者们的一致看法。其影响因素涉及计划生育、城市化和现代化,以及因此带来的子女数减少、家庭规模、结构和功能变化、流动人口增加、人们思想价值观念变化等后果。但不同因素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具体影响学者们意见并不一致。

关于计划生育带来的子女数减少和家庭结构变化,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其对家庭养老方式产生影响,因为计划生育的推行在规模和结构上使家庭发生变化,规模上家庭人口和劳动力减少,意味着家庭收入减少,赡养老人的能力降低。结构上家庭趋向小型化和核心化,不论是家庭收入,还是夫妇能够用于赡养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从子女角度所进行的研究也证实了子女在照料老人方面确实存在诸多困难,经济困难和时间不够是两个最重要的原因。也有的学者认为对于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今后一、二十年内陆续进入老年期的农村老人,由于其生育率较高,生育子女数普遍在2个以上,因此子女数不构成其养老的主要问题。至少在最近一、二十年内,在农村地区不会因为子女数太少而影响家庭养老。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强。关于城市化与流动人口,有分析指出,由于家庭养老中,行使日常照料职责的主要是已婚女性,而已婚女性的流动性较小,男性作为提供整个家庭经济支持的角色,其外出打工反而会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因此,子女外出打工并不会影响到家庭养老。也有研究认为,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迂移,直接导致农村老年父母身边子女数减少,从而冲击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虽然这些流迁人口仍能在经济上接济父母,但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会受较大影响。

关于思想价值观念变化对家庭养老的影响,有学者归因于子女不愿养老,认为家庭养老的问题并不在于子女数的减少或子女外出打工无人赡养,而是在有人赡养的情况下,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依然比较低劣。这主要是子女不愿养老引起的。从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条件和在家中的地位可以验证这一点。王梅等的研究,也发现农村子女对老人不孝的比例在上升。也有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