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1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
第十九课《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以诗一样的笔触,通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的生动形象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夜晚,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甚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文章的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学情分析:学生对本文的翻译除第二段外应该无甚大碍,故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文章进行翻译,重点对第二段进行探究、定位。
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把握对“闲人”的理解,教师应把写作的背景向学生作详细的交代。
教学目标:一.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思,理解文义。
二. 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 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重点:1.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思,理解文义。
2. 体会作者对月夜的景色所做的美妙的描绘。
3.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闲人”的内蕴。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自学:1.收集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2.熟读背诵课文并疏通文意,找出疑难。
3.收集与“月”有关的诗句并体会其中的情感4.找出文中写月的语句分析其妙处。
5.分析文章的线索和结构。
6.分析“闲人”的含义和最后三句包含的思想感情。
7.从文章的叙写中分析苏轼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思,理解文义。
2.把握文章的线索和结构,体会叙事简练明晰的特点。
教学步骤:出示片头【学生活动一】复习旧知,预习检查1.复习旧知当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于中天之上,当明月的清辉伴着夜风、伴着夜露、伴着虫声啾啾将你笼罩,此刻的你,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不知不觉之间,也许你会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那就让我们一起诵读吧。
(配乐诵读) -P-问: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旷达)这首词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的作品,表现了作者对月饮酒,思念亲人的感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面对逆境而不沉沦的情怀。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学生能够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能够背诵并理解《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难点: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和句式。
2.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注意一些难懂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教师进行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一些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深入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对文言词汇和句式的掌握。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 练习课文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3. 写一篇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背诵并理解《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和句式。
4. 学生能够写出有深度的读后感。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宁静的夜晚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邹辉涛【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全文。
2. 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3. 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感受歌者和词人苏轼所表达的感情。
导入本文,共同学习体会苏轼在这篇写月亮的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整体把握1、悟读--把握文章内容(1)初读,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思考讨论并回答: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3)齐读课文,注意停顿、节奏,读出韵味。
2、译读--疏通文意(1)自读,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互听全文。
(2)再读全文,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赏析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2)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这幅月夜图有何特点?(3)文中有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4)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2、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看法,再读课文。
四、探究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教师准备以下问题。
(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亲密无间。
请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加以体会。
(2)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里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看见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2、学生再读课文,争取背诵文章。
五、拓展延伸1、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2、请你用优美的文字把你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月色描绘出来。
作者邮箱: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正确译讲全文。
2.欣赏景物描写的句子.理解作者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板书课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教版
十七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1.朗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具: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1.导入新课:人生在世,不可能鲜花总相伴、掌声总相随,总会遇到挫折和坎坷,我们如何面对困难和厄运呢?苏东坡而为我们做出了解答,他被贬黄州,交友断绝,门庭冷落,却能自我解脱,怡然处之。
让我们一起随着苏东坡去承天寺夜游,领略月夜美景,感悟作者情怀。
(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2.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准字形,注意停顿。
藻荇遂寝念/无欲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走进课文,疏通文意:(1)再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得正确、通畅;读出停顿、语调、语气;读出短文表达的作者的特殊心境。
(2)疏通文意,比谁说的准:自己对照页下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作者为什么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4.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5.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二)自主学习(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回)(三)自学检测方法: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1.重在自读,注意字音、字形、停顿。
2.(1)重在读的通畅,读出作者的特殊心境。
(2)先自解文意,然后小组讨论释疑,班内交流。
3.交流、明确:(可结合作者当时写作此文的背景情况)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写作背景链接: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
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十七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让学生了解古代承天寺的建筑和历史文化,并能够正确理解诗人对夜游承天寺的情感表达。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阅读、分析和创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欣赏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诗歌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掌握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2.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承天寺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承天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提问:你们对承天寺有什么了解?你们听过承天寺吗?2. 欣赏音像材料 (10分钟)•播放《记承天寺夜游》的音像材料,让学生通过感官体验进一步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回答: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看到了什么景象?3. 理解诗歌内容 (15分钟)•阅读诗歌《记承天寺夜游》,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节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学生独立阅读后,开展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分析诗歌结构与修辞手法 (20分钟)•分析诗歌的结构: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诗句组织方式、段落划分和章节安排等。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指导学生辨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5. 思考诗歌的主题 (15分钟)•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是什么,理解诗人对承天寺夜景的情感表达。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提出自己的见解。
6. 创作与展示 (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创作一段关于夜游承天寺的诗或散文。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诵读和展示。
7. 达成目标 (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六、教学延伸1.邀请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古迹,例如古寺庙、古城墙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7 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读通文意。
2、领会心境。
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领会作者复杂的心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运算机课件教学步骤:一、设置情形导入课文。
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伙儿观赏。
导语:人们常讲:〝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伙儿的笔下也毫不逊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观赏一下散文大伙儿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
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现苏轼的生平,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
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咨询那么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现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
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以下步骤进行:个不朗读——学生评讲——再听范读——一起朗读〕四、读明白课文。
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明白得,有疑咨询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伙儿一起讨论解决。
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读课文,观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情况,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多媒体展现〝赏月图〞〕3、这一句要紧写了哪些景物?4、这些景物差不多上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成效一样吗?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1、王国维讲:〝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闲逛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扫瞄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现在心境的一个字。
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
2、作者什么缘故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如此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潇洒、安闲,可见其是一个如何样的人?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叹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语文初二上苏版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语文初二上苏版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培养语感;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并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二、教学重难点1.品味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以歌曲《水调歌头》导入,引出作者苏轼,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学生活动:我所了解的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韩柳”、“三苏”、王安石、曾巩、欧阳修)(二)提出问题:《记承天寺夜游》解说题目。
记承天寺夜游(记,记录,写下;承天寺,地名,作者被贬之地<背景>;夜游,晚上游览。
)正常语序是:夜游承天寺。
(三)探究问题1.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重难点字词。
寝积藻荇(2)播放录音朗读,请同学们注意朗读节奏,然后自由朗读。
(3)请两位学生(男女各一位)范读,大家进行评价。
提示:注意节奏。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想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请小组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教师巡回答疑;男女生各派代表进行全文翻译,老师进行适当点拨。
明确:欣然,高兴地样子;户:窗;寝,睡觉;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原来是;但,只是,只。
3.合作翻译:给大家5分钟时间,同桌互相翻译。
4.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请说说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①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作者丰富微妙的情感教学重点1、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2、背诵默写课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乌台诗案”是宋代一起有名的文字狱,主犯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苏轼。
因为莫须有的罪名,他在监狱里呆了130天,差点丢了性命。
之后,苏轼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来到了黄州。
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当代学者余秋雨曾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
到底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作者)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
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
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分析课文第一板块:读课文一读字正腔圆。
借助工具书、利用注释,读准下列字词读音: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柏bǎi二读通顺流畅。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得通顺流畅三读节奏分明。
八年级语文上册1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课题记承天寺夜游课时第 1 课时授课日期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具学具笔记本预习要求1、疏通文意,收集写月诗句。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旁注一、导入新课:1、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2、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谪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由放声朗读(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采者(3)月色入户(4)遂至承天寺(5)怀民亦未寝(6)积水空明(7)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2)庭下如积水空明-(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听读录音有感情地齐读课文结合注释,译读全文男女生分组竞赛抢答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旁注4、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下一回我们举行挑战。
八年级语文上册(1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教版 教案
课题:17.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重点)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重点)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难点)【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2.有关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
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
并不“悲伤憔悴”。
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
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二、预习点评三、感知引领(一)、结合书下注释,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翻译课文,注意翻译文言文方法。
1. 欣然起行2. 念无与为乐3. 遂至承天寺4. 怀民亦未寝5. 相与步于中庭。
6. 庭下如积水空明7. 水中藻荇交横 8. 盖竹柏影也9.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全班交流解答。
(三)、请学生结合已知字词意思翻译全文,教师点拨纠正。
四、赏读指路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五、提升助推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一、掌握重要文言词语。
二、理清“记”文体中包括的记叙、描述、抒情表达方式的运用3、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进程:一、审题从题目中你取得哪些信息?明确:时间、地址、事情。
“记”记叙了一件事情。
在承天寺那天晚上游玩的具体情形是如何的,让咱们一路走进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一、请同窗们朗诵课文,要求将字音读准确、清楚。
二、再读课文,读出文中苏轼具体记了什么事情?明确:记了承天寺夜晚游玩的一件事;记了当天晚上的景色;记了自己的情感。
三、深切课文(一)记了游玩的事情。
一、“游”是一个进程,你能具体说说游玩的进程吗?明确:欣然——无与——亦未寝——相与3、随着游玩进程的清楚,随着游玩从一个人变成二个人,这当中苏轼的情感发生如何的转变?明确:欢喜——失望——喜悦4、在叙事中作者的情感在逐渐展开于咱们的眼前,下面请一个同窗为咱们朗诵叙事部份,读出一种情绪的转变。
提示学生:夜、无与、亦、相与(二)记了景色一、请同窗读读描述月色的句子。
二、在这段话中描述了如何的一幅月夜图,请你为咱们描述一下。
3、在这样的描画中,你们感觉当晚月色的特点是什么?明确:空明、清澈、透明五、让咱们在朗诵中把月色之美表现出来提示:如、盖(三)记了情一、苏轼眼中的景很美,他为何能欣赏取得这样的美景,请从文中找出原因。
明确:闲人二、何为“闲人”?明确:清闲3、看材料,探讨苏轼黄州生活清闲吗?4、如何理解这个“闲人”一词?明确:对自己一种自嘲,被贬官无事可做。
心中的一种悠闲自得。
六、朗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出苏轼的情感。
提示:自嘲是因为心中有悲伤,悲伤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上文中寻觅。
)念无与乐者水中藻荇交横7、再读抒情句式,读出苏轼复杂的情感。
四、拓展苏轼是个很细化写月的诗人,在他的笔下月有很多形态与情感,下去以后请同窗针对苏轼笔下的月进行探讨。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苏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义和句义。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明确学习目标1、我们今天学习苏轼的随笔式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2、请学生说说从一篇文言文中应学习积累哪些知识。
二、学点知识1、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0岁举进士,多次被朝廷命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多次遭贬谪,一生坎坷。
2、写此文的境况: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的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地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时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3、字、词、文义、句子翻译(1)范读(师范读、生范读);朗读:个别读(评价朗读),齐读,情感读(读准字音,读准句子停顿,连贯流畅,注意重读词,读出文章感情)。
(2)应掌握的实词虚词(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月色入户(窗户、门)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怀民亦未寝(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到)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只是)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高兴地)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盖竹柏影也(原来)(3)再读:特别关注刚才掌握的词语(4)互相帮助,讲讲文意,理解文意。
三、练练能力1、试试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版)苏教版
十七记承天寺夜游基本目标:1、掌握重要文言实词如“念、寝、步、寻、互”和文言虚词如“但、耳、遂、盖、也”等。
2、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提升目标: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的含义,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默一默:给加点字注音。
乐.者()寝.()藻荇..()()少.闲人()二、读一读:1.、教师情感范读文章,学生倾听,听清字音和句读,初步感知全文,进入文本意境。
2.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结合课文下注释,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后组内交流读法,然后在班上汇报。
“念”、“盖”、“但”这三个字略拖长,读出古文的韵味。
预设:1.对于易读破的句子,划好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想一想:1.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2.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月色入户.,欣然..,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步于中庭,水中藻荇交横..起行,念无与乐.者,相与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精读课文,感受作者复杂的感情。
揣摩下列句子,应该读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衣欲睡(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寻(有急切访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采者
(3)月色入户(4)遂至承天寺
(5)怀民亦未寝(6)积水空明
(7)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介绍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由放声朗读
听读录音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男女生分组竞赛抢答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旁注
4、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下一回我们举行挑战。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此句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品析语言方法指导:抓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A添一添,品意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补充写作背景链接】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耻无权的闲客。
四、与作者对话
1、面对此景此情,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3、小结: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我们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背诵课文。背诵课文
2、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谪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提示:
(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五、拓展、积累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与作者对话
齐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交流收集的诗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记承天寺夜游
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
课时
第1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具学具
笔记本
预习要求
1、疏通文意,收集写月诗句。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旁注
一、导入新课:
1、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删后不好。因为原句用比喻,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旁注
(4)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作点评。
默读课文,并思考
分组讨论,再抢答: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感觉不好,原文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