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
浅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论文
浅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论文当前,教育政策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新的生长点,但随着全球化和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教育政策研究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论文篇一《论中国教育政策研究的本土化》摘要:当前,教育政策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新的生长点,但随着全球化和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教育政策研究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本土化研究的严重不足。
因此,中国教育政策特别需要本土化的研究。
这就要求教育政策研究者必须消除研究中的“崇洋”心理,培养本土意识和强烈的实践关怀精神,建立本土化的教育政策研究方法体系,同时正确处理本土化与向外借鉴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政策研究;本土化一、当前中国教育政策研究中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改革的历史就是教育政策周期性变更的过程,也是教育政策研究不断走向深入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教育政策研究越来越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点。
但从呈现出来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来看,其繁荣的背后,存在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1.教育政策研究中引进了太多的西方理论和概念,导致政策理念模糊应该说在中国刚刚开始市场经济改革,教育发展需要新的理论和模式的时候,学习发达国家成功的改革经验对于我国教育改革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但随着引进的概念和理论的繁多,而且缺少对那些貌似相同的政策模式进行组致的区分,以及对实行此种政策所需要的条件进行详尽和细致的分析,导致教育政策理念混乱。
比如“教育券”政策,就存在多种形式,英国、美国、哥伦比亚、以色列等世界许多国家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教育券”政策,但这些国家设计这些模式的最初理念和目标并不相同,有些甚至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究竟需要哪一种,可以在多大的范围内推行,能否解决当前中国教育中的问题,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目前最重要的是效率问题还是公平问题,等等,“教育券”政策研究中对这些关键性的问题似乎并没有给予很好的回答。
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
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执笔人袁振国内容提要:教育差距的存在和持续拉大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严峻现实,这种差距表现在城乡、地区、阶层、类别四个方面。
如果从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教育支出、人均财政支出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两组经济发展指标和教育投入指标来考察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城乡经济和教育发展,就会发现教育差距比经济差距拉得更大更快。
由于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这种差距将会影响到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
导致差距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公共政策是最主要的。
因此,消除教育贫困,缩小教育差距的责任主要在政府,政府应该通过调整和制定公共政策确保所有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这就要求公共教育政策领域必须逐步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
关键词:教育政策/教育差距/消除教育贫困/大众教育取向在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总体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发展,一是它的全局性,即不是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小康,而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小康;二是它的全方位性,即不仅是经济上的小康,而且是政治民主、科教发展、文化繁荣,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小康;三是它的全体性,即不是部分地区而是全部地区的小康,不是部分人而是全部人的小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社会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扭转我国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局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的目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和世界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缩小差距,建立和谐发展的社会是突现时代精神和实现历史跨越的内在要求。
教育差距是社会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的研究表明,教育差距的程度和拉大的速度在许多方面比经济更严重。
中国梦必将让中国经济成为世界领头羊
中国梦必将让中国经济成为世界领头羊从党的十八大到全国两会,“中国梦”成为国人的热议话题,也是当今社会的时代最强音。
当中华民族的巨大航船,穿越历史的波涛,驶向复兴的彼岸,整个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梦想,将怎样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展开?走向复兴的中国又会带给世界什么?一、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自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加速增长的势头,中国经济取得如此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的确使一些西方人“难以置信”。
谁能想到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过去30年能保持年均超过9%的经济增长率,最近还连续4年超过10%?30年前贸易总额占世界第30位以后的中国,今天已是世界第三?1980年外汇储备还呈负数的中国,而今已跃居世界第一?30年前广大的城市和乡村一片落后破败,如今却浑然成了另一副模样?其实,中国在不到30年里取得这样进步的真正奥秘,恰恰是因为中国的制度。
中国现行的制度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自身改革完善、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创新的社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和强大的动力。
中国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既需要集中统一,也需要民主自由。
中国共产党用中国的方式成功地将二者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合理价值,同时避免可能的极端――过分集中统一而导致集权和过分自由民主而导致无政府状态,创造了崭新的执政体制。
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呈现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
这种经济制度,既区别于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不同于私有制经济。
这种经济模式完全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充分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使各种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各显神通。
中国的制度决定,国家和社会有着明确发展目标。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梦想。
民族——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问题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有很多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生活在比较偏僻的地域。
其生活条件,文化发展,经济条件差异很大。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条件不能达到中东部文化底蕴较厚和经济条件较发达地区的水平,导致很多少数民族同胞综合竞争力不够,他们在求职、求学、继续发展发面处于不利地位。
就这样,一些结构性的不均衡对民族平等产生了制约。
关于民族团结的相对性问题。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主要的封建王朝是汉族建立的。
统治国中国的少数民族只有蒙古和满族。
其他民族对汉族的了解比较深,但是汉族和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以及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之间的交流还不是很多。
中国各民族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壁垒、隔阂。
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团结也是相对的。
关于民族互助的有限性,互助与竞争的公升性。
一个社会,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都是有限的。
过去我们搞的是计划经济,按计划分配。
随着向市场经济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是竞争。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需要讲互助,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是要面对竞争。
所以互助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互助与竞争它是同时存在的。
关于共同繁荣的初步性。
在目前发展中,各民族都在发展提高,但由于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导致短期内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
既然有差距的存在,我们说共同繁荣就是初步的。
今年来,由于上述因素加上“民族理论”的指引和外部反华势力的鼓励,“疆独”,“藏独”的反动运动屡禁不止。
09西藏的3.14事件、新疆的7.5事件以及今年“3•10”前后出现在海外的“藏独”分子冲击中国驻有关国家外交机构的情况,再次证明和暴露了“藏独”势力的分裂本质和暴力倾向。
我们党和国家早已经认识到民族问题的存在性,从建国起就开始处理这个问题,并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自己的民族政策。
我们制定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民族工作任务是加快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差距,创建和谐的社会。
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初探
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初探摘要:教育公平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但地区、城乡和学校差别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客观存在不均衡。
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均衡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教育公平互助共同体阶层差距一、影响我国教育发展的主客观因素长期以来由于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因素,对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本质联系缺乏深刻认识,导致我国教育发展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城际差距,而且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例如进城民工子女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无法享有与流入地儿童同等质量水平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条件简陋的学校或者需要交纳一笔高昂的借读费才能入读较好的学校。
这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弱势群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政策向农村倾斜,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其财力差异直接造成了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化。
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以人为本,以农为重,要求我们真正解决失衡的城乡教育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问题。
只有实现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使农村教育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
二、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农村教育充分发展从我国人口结构来看,农村人口占大部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写入国家法律。
建设新农村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为此我们应该继续增加政府教育投入,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
我们在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和实施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时,可以将它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地位,通过增加农村教育投资的途径解决受到世贸组织限制的农产品补贴问题,让农民得到实惠,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为了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努力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健全教师管理机制,加强对教师工作的考核。
第三章西部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案例政策评估创新
第三章西部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案例政策评估一、统筹城乡教育统筹,顾名思义即是统一筹划。
“统一筹划”很容易被简单地等同于“统一”,甚至被错误地理解为“同一”。
事实上,“统一”只是城乡统筹的表层形式;相比而言,“筹划”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阐释空间。
在区域教育发展问题上强调城乡统筹,实际上是强调在教育政策过程中,要注重总揽全局、全面规划、整合资源、兼顾各方、协调发展和综合运筹。
它不是将农村教育作为没有前途的、弱势的、需要“洗礼”和“彻底改造”的一方;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过城区给予农村资金、人才等简单做法来支持农村教育加快发展;更不是为了纠历史之偏而主张削峰填谷,简单拉平,通过一刀切来弭合差距,消解差异。
而是把城乡教育放在完全平等的地位加以对待,将农村教育所具有的城市教育不具备的优势与特色,作为实行统筹城乡教育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加大城乡资源整合和对接力度,充分发挥城乡教育双方的优势,“构建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和机制”,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乡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最终促成城乡教育“双强共荣”。
①统筹城乡教育,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建构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即和谐社会的理念与实践向教育这一重要的民生领域的自然延伸和推进;但另一方面,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我们也可以把城乡教育统筹视为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就其核心关切而言,统筹城乡教育,就是要破除制约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关键障碍、瓶颈,实行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打破城乡教育的“二元”结构,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城乡居民提供均衡化的教育服务,彰显教育公平。
(一)政策背景2007年6月,国家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标志着国家级的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实验正式拉开序幕。
随着改革的启动和推进,作为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日益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2008年7月24日,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署《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重庆市成为首个部市共建缩①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教育研究》2009小城乡和区域差距的直辖市级的“试验田”。
毛概2013版课本知识点总结(第5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理论形成与发展1)认识国情:社会性质+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及其变化2)当前基本国情: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理论形成: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特别中国曲折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列宁第一次提出初级阶段: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把初级阶段作为基本国情(全局高度):1987党的十三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原因:a)已有改革开放中现代化建设经验b)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破除各种思想障碍意义: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认识发展阶段问题为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实践的迫切需要2、科学含义1)两层含义:我国社会○1社会性质: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社会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正确分析,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路线和政策○2发展程度:还处在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有内在联系超越阶段或落后于形势的排毒按会导致做出错误决策2)关系:二者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有机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制度确立新社会)vs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相似: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区别:经济基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上层建筑方面,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否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否得到基本确立3、基本特征(过程性特征)1)现代化发展水平: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特点)2)产业结构状况: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3)经济运行方式: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4)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5)人民富裕程度: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全体人民比较富裕6)地区发展状况:经济文化很不平衡→有先有后的发展→缩小差距7)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较成熟、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其他方面体制8)精神文明建设: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9)国际比较: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阶段性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所需的物质基础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特征:○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更高要求)e.g. 经济增长主要靠工业劳动;依赖物质资源投入和土地、劳力等低成本优势;农业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经济发展动力不足○2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体制机制障碍(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e.g. 总体上小康↔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社会活力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进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3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e.g. 国际国内形势和发展的相互联系空前紧密,对外开放成果显著;但经济增长对外贸依存度较大,经济质量不高,经济发展模式和安全问题较突出;发达国家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预见和难预见风险增多;4、重大意义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新论断、重大发展与突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以及各方面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5、主要矛盾1)内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各阶层人民群众(整体性、层次性)“需要”:随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动态性、全面性)“落后的社会生产”:生产力水平落后+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落后(主要方面)2)意义:制定路线的客观依据,反映了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社会需要方面+社会生产方面)对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所需物质基础,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都比较落后6、基本路线(行动纲领、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第一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二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初步提出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基本路线:十三大通过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写入基本路线:十七大1)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必看考点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必看考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到 2020 年,普及学前_____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_____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_____年教育。
A : 三两一B : 一两三C : 两三一D : 两一三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出题思路】本题考查学前教育的普及度问题。
【参考答案】B【名师点睛】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到 2020 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重视 0 至 3 岁婴幼儿教育。
2、填空题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开展____、____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进步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参考答案: 多层次宽领域3、单选题大力实施人才强教、人才强校战略,把_____建设作为战略主线,贯彻教育改革发展的全过程。
A : 教师队伍B : 管理人员培养C : 名教师D : 教育家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4、单选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明确_____ 年要达到_____。
_____A : 2012;4%B : 2012;5%C : 2020;4%D : 2020;5%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5、单选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_____教师职务(职称)。
A : 正高级B : 副高级C : 中级D : 初级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6、单选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_____A : 学思结合B : 因材施教C : 知行统一D : 以上都对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
7、填空题《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树立以____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教育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三)文献综述围绕“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问题研究”这一题目,我采用了看专着、年鉴法、检索法等方法,进行文献收集整理。
通过对所收集到的文献研究分析,我发现,在关于“深化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研究中,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范先佐、刘欣等为代表,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成因、动力、经验、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且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未来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提出建议和设想。
代表性的文章有:范先佐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动力及方式选择”(《教育与经济》,2006,(1)),范先佐、郭清扬的“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成效、问题及对策——基于中西部地区6省区的调查与分析”(《教育研究》, 2009,(01)),刘欣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寄宿制学校建设”(《教育与经济》,2006,(1)),等等。
第二,各地在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经验总结。
这方面的文章比较,研究方法多采用个案研究法,例如:陈新阳、王一涛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寄宿制学校分析——以广西荔浦县为案例分析》(《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毛君甫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四川教育》,2007,(11)),等等。
第三,从标准化建设的角度谈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文章。
这方面的研究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寄宿制建设的新思路,颇具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例如,杨兆山、杨清溪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思考”(《教育科学》,2007,(12)),等等。
第四,有的学者从微观建设的角度对农村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
例如,和学新的“班级规模与学校规模对学校教育成效的影响——关于我国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1,(1)),等等。
第五,有的学者从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角度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进行了研究。
第二节 当代政治与教育 当代教育中的政治问题:教育平等
张通过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缩小义务教育效果的差别,扩展教育
机构等。(改良观) (3)激进的观点:强调教育制度内部的改革,尤其是学前教 育机构的建设。布卢姆等人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差异早在进
小学时就已存在。因此,以为学校可以成为实现平等的主要角色
是错误的。他主张将这一作用让学前教育机构来发挥。还有观点 认为,教育机会均等的最深刻的目标是达到整个人生机会的均等,
一定比例的人从教育中得到相似的教育成效。它不仅重视教育的
数量,也重视教育能否有效培养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能力。 四是教育对生活前景机会的影响均等。指通过教育克服人的
出身、性别等本来的天然差别,取得同样的社会成就。也即教育
制度能补偿父母财富、收入、地位、教育、社会关系、文化等的 差异,使这些因素不会影响成年子女在财富、收入、地位、社会
巴克和格姆泊在《大学校、小学校》中指出:“在小型学校里就
读的学生往往比在大学校里就读的学生有更多机会处于活动的中 心地位,表现更为积极主动、更富责任心,拥有更为丰富的体 验。” ⑸“参与”的概念。指社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经营管理。
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政治体制与社会历史背景下, 人们关注教育平等的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 。
(2004年新华社报道:北京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99年)
随着学历的增加,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小学及以下文 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51.5%和16.3%;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 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和 323倍。(《报刊文摘》2005/2/21)
者是有区别的。教育平等包括教育机会均等,但还包括其它方面,
如教育条件、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等的平等。 另有一个相关的概念是“教育公平”,其内涵比教育平等更 宽泛。除包括教育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的基本内涵外,更侧重于 教育要符合人的个性。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意义上的教育平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试题及答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填空(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2分,共30 分)1.指导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20字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2.《教育规划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4.《教育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5.《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发展的八项任务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6.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7.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必须树立“五个观念”,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
8.《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六大保障措施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
二、单项选择:1.《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_____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___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___年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测试题-重点归纳
1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什么?(记忆)答案: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试题举例: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是(选择最佳答案)(A )A、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B 、办好每一所学校C以学生为本 D 、教育公平发展注意:C项内容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2、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记忆)答案:(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试题举例: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多项选择)(ABCD)A、邓小平理论 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 科学发展观D 、党的教育方针3、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什么?(记忆)答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注意:优先发展(重大方针)、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举例1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20字工作方针是(多项选择)(ABD )A、优先发展育人为本B、改革创新促进公平C 科学发展D、提高质量举例2: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B)A、优先发展B、育人为本C、改革创新D、促进公平 E 、提高质量举例3: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C)A、优先发展 B 、育人为本C 、改革创新D 、促进公平E 、提高质量举例4: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E)A、优先发展 B 、育人为本C 、改革创新D 、促进公平E 、提高质量举例5:我国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A、扩大规模 B 、扩招建校C 、外延发展 D 、提高质量4、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什么是“两个基本,一个进入”?)(记忆)答案: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形势与政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经济法学姓名:毕修凯学号:08061044【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解放思想,关系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重要,我们要进一步的推进解放思想.【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党的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迈入新时期,我们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恢复和确立,党的一系列新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为突破口的。
思想解放的闸门一旦打开,就在人民群众中迸发出巨大的智慧和力量。
30年来的改革开放创新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任务。
在新的起点上,要顺利完成这个历史任务,关键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本文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是阐述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一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思想变革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
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从解放思想开启的。
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就没有改革开放事业的兴起,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一步也离不开解放思想,每到关键时刻,总是靠解放思想破除思想障碍,开辟道路,推进改革深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兴旺发展。
这可以说是我们建国以来58年,改革开放29年最基本的经验。
其实,“解放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可以说从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法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是中国革命的致胜法宝。
城乡教育差距分析
对城乡教育差距分析摘要:本文对我国城乡教育存在的多种差距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农村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一元化目标,二元化政策”的教育制度设计、城乡教育投入不平衡、农村教育体系和结构不合理等方面,认为农村教育有很大的外部经济性,城市是外部性的最大受惠者。
提出从统筹城乡的角度,通过建立城乡统筹的教育制度、区别城乡的收费标准,促进城乡教育的互教育投入向农村交流、教育投入向农村倾斜等措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关键词:农村教育城乡教育对策教育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被视为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接受教育已成为现代诗会公民的基本人权。
享有“人力资本之父”殊荣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奥多舒尔茨,在他的专著《改造传统农业》结尾,有一段言简意赅的精辟论述,“一个受传统农业束缚的人,文论(无论)土地多么肥沃,也不能生产处(出)许多粮食。
节约和勤奋工作并不足以克服这种类型农业的落后性。
我国近90%的文盲集中在农村,88%的农村劳动力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仅有0.56%在大专及以上,依靠这样的农民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腾飞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恐怕也是我们目前“三农”问题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
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增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的城镇化都会变得困难重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但我国教育制度设计和教育投入机制主要以城市为中心,农村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城乡教育之间形成了很大差距。
据外国经济学家统计,从事农业生产的学校、中学、大学毕业生可分别提高劳动生产率的4%、108%、300%。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首先需要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而这一切依赖于农村教育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目前,我国近90%的文盲集中在农村,88%的农村劳动力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仅有0.56%在大专以上,依靠这样的农民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腾飞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恐怕也是我们目前“三农”问题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解读(含数据分析)课件
未来十年教育改革
• 1、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分离的 办法,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 次选择。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 2、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政 府实现从办教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 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 预。
• 儒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知行 合一
• 《学记》:道、强、开 • 清朝: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的决定》 • 2010年:进入21世纪指导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
• ——教育公平。合理配置资源保障入学机会公平 和教育过程公平,缩小差距,保障特殊群体(随 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平等接受教育。
• ——教育质量。标准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生 均经费标准、教师标准(资格、编制、津补贴)、 课程标准、信息化标准、学费标准、资助标准、 质量标准。教学思想: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 材施教(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 弹性学制、文理交融、小班教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学习解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解读(含数据 分析)
• 2010年7月13至14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 开。29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正式公布。同年10月,《规 划纲要》的任务被分解成190项,由60个部门分别 承担。
基本建成三网融合的贵阳教育城域网全面完成贵阳市教育一网二库三平台建设通过贵阳教育信息网整合全市教育信息资源建立健全贵阳市教育资源库贵阳市学业考试试题库完善贵阳市教育管理平台贵阳市中小学招生平台贵阳市教与学平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解读含数据分析课件教育研究永远都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几千年了不光是中国整个世界都还在探索之中
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
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摘要: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学面临三大问题:一是学生资源分配不平衡;二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三是教学方式的陈规陋习,使目前的中小学教学面临困境。
本文旨在对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观点,为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学校建设是一项具有社会意义的公益事业,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源。
对于民族的发展、社会的公平、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动以改善人民生活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把教育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推动义务教育的发展,把教育的公益化和人才强国的目标结合起来。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数量增多、结构扩展、学校分布不合理、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随之出现,使得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办学格局亟待进行优化。
一、中小学教育现状(一)过于重视升学率目前,对中小学生“减负”等工作有效开展,“素质教育”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但许多中小学生的父母却对“升学率”十分重视,他们相信,只有通过考试的结果才能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
很多学校也会对那些在测试中排名较低或者表现不佳的同学进行处罚,比如把他们的位置挪到后排,或者邀请他们的父母来上学。
大部分的学生父母都表示赞同,认为教师的行为可以给孩子一种积极的压力。
但是,现在的中小学生都处在成长阶段,在这个时候,他们迫切的想要获得老师和父母的认可,如果一直逼着他们,只会让他们感到害怕,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缺乏健全的教育制度在“应试教育”、“升学教育”等传统观念的作用下,中小学依然把主要课程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而忽视了道德的培养。
文艺、体育以及学习内容,学校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在这种背景下,尽管学生在文化课上取得了极高的分数,但他们依然有所欠缺。
很多中小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好,导致心里总是有一种本能的优越感,看不起成绩不好的同学,这样的情况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浙大教育博士必读书目
2014年教育学院科学学位博士招生入学考试科目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 1 2 教育学 3 4 5 6 教育思想与实践
1 2 1 2
参考书目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瞿葆奎、沈剑平选编:《教育与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陈桂生:《教育原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叶澜:《教育概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吕达著:《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钟启泉著:《课程与教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上中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盛群力著:《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盛群力主著:《现代教学设计论》(修订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 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卷) 》,华东师大出版社。 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承绪等主编:《比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PPT】2005年形势与政策课专题(一)
“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住,两三千元是扮酷,四 千五千真大户!”这是日前出现在南京某高校里的顺口溜。住的 不是学校的宿舍,而是自己租来的套间;胸前挂个手机,腰里别 个随身听,手里还提个笔记本电脑;脚踏“花花公子”,身穿 “华伦天奴”。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坪乡51 岁农民陈邦顺靠卖血供儿子上大学,为了多卖血,假造6个献血证, 4年来共给儿子6.35万元。儿子虽知父母卖血供他,仍不停地来信 要钱。信中称:我的衣服和鞋旧了,需要200元买衣服和鞋;我想 买电脑,已借了1800元;体育课没达标,要给体育老师送礼;今 后3个月生活费3000元;“五一”要旅游,班上要收班费100 元„„这种故事,除了让我们心痛之外,更让我们悲哀,真所谓穷 人养娇仔,中国有这样的子女,中国有这样的大学生,中国还有这样 的父母。
(二)基本要求
• 1.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经 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在优化结构、 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 的统一。 • 2.是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大力推进经济 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
3.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 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一、什么叫科学发展观 (一)主要内涵
•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目标,促进平衡发展,维护社会公平,不断 满足人民群众利益不断增长的需要, 让改革 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 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 会全面进步。
•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 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 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 面相协调。 •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 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 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执笔人袁振国内容提要:教育差距的存在和持续拉大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严峻现实,这种差距表现在城乡、地区、阶层、类别四个方面。
如果从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教育支出、人均财政支出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两组经济发展指标和教育投入指标来考察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城乡经济和教育发展,就会发现教育差距比经济差距拉得更大更快。
由于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这种差距将会影响到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
导致差距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公共政策是最主要的。
因此,消除教育贫困,缩小教育差距的责任主要在政府,政府应该通过调整和制定公共政策确保所有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这就要求公共教育政策领域必须逐步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
关键词:教育政策/教育差距/消除教育贫困/大众教育取向在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总体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发展,一是它的全局性,即不是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小康,而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小康;二是它的全方位性,即不仅是经济上的小康,而且是政治民主、科教发展、文化繁荣,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小康;三是它的全体性,即不是部分地区而是全部地区的小康,不是部分人而是全部人的小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社会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扭转我国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局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的目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和世界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缩小差距,建立和谐发展的社会是突现时代精神和实现历史跨越的内在要求。
教育差距是社会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的研究表明,教育差距的程度和拉大的速度在许多方面比经济更严重。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差距会严重制约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缩小教育的差距比缩小其他差距更困难、更缓慢。
缩小社会差距,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缩小教育差距也无可避免地成为公共政策的重大命题,应该放到宏观战略地位予以考虑。
一、教育差距的严峻现实教育差距既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的差距,又表现为不同教育类别之间的差距,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研究型大学与非研究型大学、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差距。
(一)教育的城乡差距教育的城乡差距是教育差距的核心,缩小教育差距的关键在于缩小教育的城乡差距。
1.教育经费的城乡差距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2001年,我国城镇小学生均经费平均为1484元,农村为798元,城镇是农村的1.86倍。
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城镇平均为1955元,农村为1014元,城镇是农村的1.93倍。
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城乡差异城镇小学平均是953元,农村是558元,城镇是农村的1.71倍。
普通初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城镇平均是1120元,农村为667元,城镇是农村的1.68倍。
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城乡差异我国小学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平均是95元,农村为28元,城镇是农村的3.39倍。
初中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平均是146元,农村为45元,城镇是农村的3.24倍。
注:表格中所用数字出自:中国经济境计年鉴(1996-2003)、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6-2003)、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文中和下表中没有特别予以说明的数字皆来源于此。
学校危房主要在农村2001年全国普通小学危房面积为3803.3万平方米,城市为188.3万平方米,占4.95%,农村为3117.5万平方米,占81.97%.2.教师水平的城乡差距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
我国教师水平在大幅度提高的大背景下,城乡教师水平的差距日益拉大。
农村教师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年轻人到农村从教的意愿明显下降。
中国教育问题的焦点在农村,农村教育问题的焦点在教师。
从表1、表2可以清楚看到,教师学历的差距主要存在于城乡之间,特别表现为高一个学历层次的城乡差距,东西城乡中小学教师学历总体平均相差30个百分点左右。
我国教师学历要求偏低,如果将教师学历要求提高一个层次,农村教师将有70%-80%成为学历不合格教师。
3.升学率的城乡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级教育的升学率分别从90%、60%、20%,迅速提高到99%、90%和53%.但是,在城市,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升入初中的比例已经达到98%以上,而农村还有10%左右的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或不愿升入初中。
从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普通高级中学,不包括职业高中,下同)的比例来看,城市的升学率从1985年的40%提高到了1999年的55.4%,而同期农村则从22.3%下降到18.6%,两者间的倍数差距从1.8倍扩大到3倍,绝对差则从17.7个百分点扩大到36.8个百分点。
虽然从目前有关教育的统计中,很难找到1999年以后有关这方面的数字来进行进一步的比较,但是,从调查到的部分农村初中辍学的严重状况中,仍然可以推断这种差距在继续扩大。
4.辍学率的城乡差距如果说受多少教育、受什么教育、受怎样的教育是受教育质量高低的问题,那么辍学则是能不能受到教育的问题。
把孩子留在学校内,才谈得上教育。
在农村,严重存在的辍学现象,对农村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最尖锐的挑战。
根据本课题组袁桂林教授的研究,在以乡镇为样本抽样调查时发现,被调查的17所农村初中学校,辍学率参差不齐,差异性较大,最高的为74.37%,平均辍学率约为43%,大大超过了“普九”关于把农村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要求。
在不少地方存在着初一三个班、初二两个班、初三一个班的情况。
(二)教育的地区差距东部基础教育的各项教育经费指标平均是中西部的一到两倍,在各项指标中,教育公用经费差距最大。
由于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教育的发展有所加快,而中部的差距又突现出来,有多项指标呈现“中部凹陷”现象。
1.教育经费的地区差距人均教育经费的差距2001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东部地区的平均值为619元,中部地区为264元,西部地区为282元(注: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将我国经济发展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东部包括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福建、江苏、山东和辽宁等9个地区;中部包括湖南、河北、湖北、海南、安徽、江西、黑龙江、山西、吉林和河南等10个地区,西部包括西藏、云南、重庆、广西、新疆、四川、青海、宁夏、内蒙、陕西、贵州和甘肃等12个地区。
)。
如果以东部地区为1,中部地区则为0.43,西部地区为0.46.人均教育经费前3位分别是上海(1160元)、北京(1105元)和天津(722元),后3位分别是贵州(176元)、安徽(197元)和河南(203元)。
前三位的平均数是后三位平均数的5.2倍。
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2001年,我国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东部平均值为2075元,中部为851元,西部为987元。
如果以东部为1,中部则为0.41,西部为0.48.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东部平均值为2655元,中部为1165元,西部为1474元。
如果以东部为1,中部则为0.44,西部为0.56.高中生均教育经费东部平均值为5942元,中部为2822元,西部为2823元。
如果以东部为1,中部则为0.475,西部为0.475.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2001年,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东部平均为1412元,中部为597元,西部为776元。
如果以东部为1,中部则为0.42,西部为0.55.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东部平均为1617元,中部为719元,西部为1142元。
如果以东部为1,中部则为0.44,西部为0.71.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东部平均为2833元,中部为1192元,西部为1714元。
如果以东部为1,中部则为0.42,西部为0.61.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地区差异2001年,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东部平均为200元,中部为31元,西部为50元。
如果以东部为1,中部则为0.16,西部为0.25.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东部平均为317元,中部为57元,西部为86元。
如果以东部为1,中部则为0.18,西部为0.27.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东部平均为681元,中部为142元,西部为217元。
如果以东部为1,中部则为0.21,西部为0.32.2.省内教育差距大于省际教育差距全国有东、中、西,各省内也有“东、中、西”。
山东省是一个近亿人口的大省,山东省的人均GDP 、人均财政收入、教育发展程度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山东省省内教育发展的巨大差距是全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一个鲜明缩影。
根据本课题组张志勇研究员的研究,山东省人均教育投入总量自东向西呈递减态势。
东部发达的E 县人均教育投入总量为440.74元,西部A 县人均教育投入为94.19元,相差4.68倍。
山东省东西部地区之间教育普及水平的差距从义务教育的完成率来看,山东省东西部的教育发展水平已呈现出较大的差距。
西部最低的A 县为76%,东部最高的E 县为99%,二者相差23个百分点。
从初中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接受教育的比例来看,西部地区的A 县仅为52%,而东部地区的E 县已达到88%,二者相差36个百分点(注:此处数字来源于课题组成员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对山东省教育发展的调查研究,本刊本期有专文详述。
)。
山东省东西部地区教师工资保障水平的差距由于山东省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造成了山东省东西部地区之间教师工资的保障水平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农村小学教师工资,西部最低的B 县教师月平均工资只有482元,而东部最高的E 县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为1771元,高低相差1289元,达到3.67倍;农村初中教师工资,西部最低的B 县教师月平均工资只有482元,而东部最高的E 县农村初中教师平均工资为1653元,高低相差1171元,达到3.43倍。
3.高等教育的地区差距伴随改革开放,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
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超过美国,我国不仅是世界基础教育规模第一大国,也是高等教育规模第一大国。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0年的3.4%提高到2004年的19%,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
以这一进程为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不仅快于发展中国家,而且也超过一些发达国家。
美国曾用3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国家;日本、韩国、巴西分别用了13年、15年、25年时间,实现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到15%的飞跃。